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TKi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研究

    王远丽;唐培霞;陈凯莉;郭光耀;龙金兰;邹杨清;梁鸿宇;许贞书;

    目的: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经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治疗后的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9例CLL患者的病历信息,对其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9例CLL患者中位年龄为60.5(36-78)岁;BTKi治疗1年后,51例(86.4%)的CLL肿瘤克隆(CD5~+/CD19~+)明显缩小,治疗前后分别为(46±6.1)×10~9/L和(2.3±0.4)×10~9/L(P=0.0013),而非肿瘤克隆(CD19~+减去CD5~+/CD19~+)无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IgA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分别为(0.75±0.09)g/L和(1.31±0.1)g/L(P<0.001),但IgG和IgM下降,分别为(8.1±0.2)g/L和(7.1±0.1)g/L(P<0.001)、(0.52±0.6)g/L和(0.47±0.1)g/L(P=0.002)。BTKi治疗前后CLL患者的T细胞亚群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总T细胞数从(2.1±0.1)×10~9/L减少至(1.6±0.4)×10~9/L(P=0.042),CD4~+细胞数从(0.15±6.1)×10~9/L增加至(0.19±0.4)×10~9/L(P<0.001),CD8~+细胞数从(0.27±0.01)×10~9/L增加至(0.41±0.08)×10~9/L(P<0.001),NK/T细胞数从(0.11±0.1)×10~9/L下降至(0.07±0.01)×10~9/L(P=0.038);白细胞介素(IL)-2表达上调、IL-4和干扰素γ表达下降,但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变化不大;TCR和BCR组库多样性都得到恢复,完全缓解患者比部分缓解患者恢复更明显,完全缓解患者BTKi治疗前后TCR组库香农指数分别为0.02±0.008和0.14±0.01(P<0.001),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为0.01±0.03和0.05±0.02(P>0.05),而BCR组库香农指数分别是0.19±0.003和0.33±0.15(P<0.001)、0.15±0.009和0.23±0.18(P<0.05)。结论:BTKi治疗可以缩小CLL克隆,促进IgA表达,增加功能性T细胞数量,调节IL-2、IL-4、干扰素γ等分泌,改善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节状态;BTKi治疗还能促进TCR和BCR免疫组库多样性的恢复。BTKi治疗有助于CLL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

    2024年01期 v.32;No.16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TKi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研究

    王远丽;唐培霞;陈凯莉;郭光耀;龙金兰;邹杨清;梁鸿宇;许贞书;

    目的: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经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治疗后的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9例CLL患者的病历信息,对其诊断、治疗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59例CLL患者中位年龄为60.5(36-78)岁;BTKi治疗1年后,51例(86.4%)的CLL肿瘤克隆(CD5~+/CD19~+)明显缩小,治疗前后分别为(46±6.1)×10~9/L和(2.3±0.4)×10~9/L(P=0.0013),而非肿瘤克隆(CD19~+减去CD5~+/CD19~+)无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IgA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分别为(0.75±0.09)g/L和(1.31±0.1)g/L(P<0.001),但IgG和IgM下降,分别为(8.1±0.2)g/L和(7.1±0.1)g/L(P<0.001)、(0.52±0.6)g/L和(0.47±0.1)g/L(P=0.002)。BTKi治疗前后CLL患者的T细胞亚群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总T细胞数从(2.1±0.1)×10~9/L减少至(1.6±0.4)×10~9/L(P=0.042),CD4~+细胞数从(0.15±6.1)×10~9/L增加至(0.19±0.4)×10~9/L(P<0.001),CD8~+细胞数从(0.27±0.01)×10~9/L增加至(0.41±0.08)×10~9/L(P<0.001),NK/T细胞数从(0.11±0.1)×10~9/L下降至(0.07±0.01)×10~9/L(P=0.038);白细胞介素(IL)-2表达上调、IL-4和干扰素γ表达下降,但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变化不大;TCR和BCR组库多样性都得到恢复,完全缓解患者比部分缓解患者恢复更明显,完全缓解患者BTKi治疗前后TCR组库香农指数分别为0.02±0.008和0.14±0.01(P<0.001),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为0.01±0.03和0.05±0.02(P>0.05),而BCR组库香农指数分别是0.19±0.003和0.33±0.15(P<0.001)、0.15±0.009和0.23±0.18(P<0.05)。结论:BTKi治疗可以缩小CLL克隆,促进IgA表达,增加功能性T细胞数量,调节IL-2、IL-4、干扰素γ等分泌,改善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节状态;BTKi治疗还能促进TCR和BCR免疫组库多样性的恢复。BTKi治疗有助于CLL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

    2024年01期 v.32;No.16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福建地区多中心数据分析

    吴椿萍;郑湧智;李健;温红;翁开枝;庄树铨;吴兴国;华雪玲;郑浩;陈再生;乐少华;

    目的:评估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地区5家医院收治的127例初诊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相比较,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评估患儿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116例规范治疗的T-ALL患儿中,78例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38例接受CCCG-ALL 2015方案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T-ALL患儿中男性、年龄≥10岁、初诊白细胞数≥50×10~9/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微小残留病≥1%、诱导结束时微小残留病≥0.01%的患儿比例均显著高于B-ALL患儿(P<0.05)。T-ALL患儿预期10年EFS及OS分别为59.7%和66.0%,均显著低于B-ALL患儿(P<0.001)。COX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诱导结束时未达完全缓解是更差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CCG-ALL 2015组与CCLG-ALL 2008组相比,感染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5.8%vs 34.6%,P=0.042),而EFS及OS更高(73.9%vs 57.2%,P_(EFS)=0.090;86.5%vs 62.3%,P_(OS)=0.023)。结论:T-ALL较B-ALL预后差,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诱导结束时未达完全缓解(尤其是纵隔肿物未消失)为其预后不良危险因素。CCCG-ALL 2015方案可能降低感染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疗效。

    2024年01期 v.32;No.167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福建地区多中心数据分析

    吴椿萍;郑湧智;李健;温红;翁开枝;庄树铨;吴兴国;华雪玲;郑浩;陈再生;乐少华;

    目的:评估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地区5家医院收治的127例初诊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相比较,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评估患儿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116例规范治疗的T-ALL患儿中,78例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38例接受CCCG-ALL 2015方案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T-ALL患儿中男性、年龄≥10岁、初诊白细胞数≥50×10~9/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微小残留病≥1%、诱导结束时微小残留病≥0.01%的患儿比例均显著高于B-ALL患儿(P<0.05)。T-ALL患儿预期10年EFS及OS分别为59.7%和66.0%,均显著低于B-ALL患儿(P<0.001)。COX分析显示,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诱导结束时未达完全缓解是更差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CCG-ALL 2015组与CCLG-ALL 2008组相比,感染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5.8%vs 34.6%,P=0.042),而EFS及OS更高(73.9%vs 57.2%,P_(EFS)=0.090;86.5%vs 62.3%,P_(OS)=0.023)。结论:T-ALL较B-ALL预后差,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诱导结束时未达完全缓解(尤其是纵隔肿物未消失)为其预后不良危险因素。CCCG-ALL 2015方案可能降低感染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疗效。

    2024年01期 v.32;No.167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李琴;景莉;吴鹏强;韩丽英;邢宏运;黄纯兰;

    目的:探讨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32例成人初诊未经过除羟基脲外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甲磺酸氟马替尼600 mg,1/d,口服,评估治疗3、6、12个月时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的患者31例,治疗≥6个月的患者24例,治疗≥12个月的患者14例。治疗3个月时,31例患者中30例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24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获得主要遗传学反应(MCyR)22例,其中2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25例患者进行了分子学检测,BCR-ABL~(IS)≤10%的患者22例,其中10例BCR-ABL~(IS)≤0.1%,6例BCR-ABL~(IS)≤0.01%。治疗6个月时,24例患者中23例获得CHR;1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全部获得CCy R;23例进行了分子学检测的患者中20例BCR-ABL~(IS)≤1%,其中16例BCR-ABL~(IS)≤0.1%,12例BCR-ABL~(IS)≤0.01%。治疗12个月时,14例患者全部获得CHR和CCy R;10例BCR-ABL~(IS)≤0.1%,其中9例BCR-ABL~(IS)≤0.01%。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3.3%、20.0%和3.3%,有1例患者因氟马替尼治疗1月内发生严重而持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停药。主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肝功能异常(20.0%)、腹泻(10.0%)、骨关节疼痛(10.0%)、肌肉痉挛(6.7%)、皮疹(6.7%)、肾功能损害(6.7%)、恶心(3.3%),多为Ⅰ-Ⅱ级,无患者发生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无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CML-CP能够使患者早期、快速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和细胞遗传学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01期 v.32;No.167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李琴;景莉;吴鹏强;韩丽英;邢宏运;黄纯兰;

    目的:探讨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初诊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32例成人初诊未经过除羟基脲外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甲磺酸氟马替尼600 mg,1/d,口服,评估治疗3、6、12个月时患者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的患者31例,治疗≥6个月的患者24例,治疗≥12个月的患者14例。治疗3个月时,31例患者中30例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24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获得主要遗传学反应(MCyR)22例,其中2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25例患者进行了分子学检测,BCR-ABL~(IS)≤10%的患者22例,其中10例BCR-ABL~(IS)≤0.1%,6例BCR-ABL~(IS)≤0.01%。治疗6个月时,24例患者中23例获得CHR;1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测,全部获得CCy R;23例进行了分子学检测的患者中20例BCR-ABL~(IS)≤1%,其中16例BCR-ABL~(IS)≤0.1%,12例BCR-ABL~(IS)≤0.01%。治疗12个月时,14例患者全部获得CHR和CCy R;10例BCR-ABL~(IS)≤0.1%,其中9例BCR-ABL~(IS)≤0.01%。Ⅲ-Ⅳ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3.3%、20.0%和3.3%,有1例患者因氟马替尼治疗1月内发生严重而持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停药。主要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肝功能异常(20.0%)、腹泻(10.0%)、骨关节疼痛(10.0%)、肌肉痉挛(6.7%)、皮疹(6.7%)、肾功能损害(6.7%)、恶心(3.3%),多为Ⅰ-Ⅱ级,无患者发生Ⅳ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无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结论:国产新药甲磺酸氟马替尼一线治疗初诊CML-CP能够使患者早期、快速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和细胞遗传学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01期 v.32;No.167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李莹莹;王春玲;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氟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采用国产氟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初诊14例、转换治疗28例。氟马替尼口服,600 mg,1/d,观察评估治疗3、6、12个月时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6、≥12个月的患者分别有35例、31例、17例。治疗满3个月时,可评估疗效的患者33例,其中32例患者获得CHR,13例达到CCy R,20例患者BCR-ABLIS≤10%,7例患者达到MMR。6个月时,可评估疗效的患者30例,全部获得CHR,17例达到CCy R,18例患者BCR-ABLIS≤1%,16例患者达到MMR。12个月时,17例患者均可评估疗效,均获得CHR,10例达到CCy R,7例患者达到MMR。分别有7、2、1例患者出现III-IV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贫血。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腹泻6例、肾功能损害4例、皮疹及瘙痒症3例、肝功能损害3例,恶心呕吐、发热及骨关节肌肉痛各1例。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氟马替尼无论是作为CML-CP患者的一线治疗还是二、三线转换治疗,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

    2024年01期 v.32;No.167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李莹莹;王春玲;

    目的:评价国产甲磺酸氟马替尼对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2例采用国产氟马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初诊14例、转换治疗28例。氟马替尼口服,600 mg,1/d,观察评估治疗3、6、12个月时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6、≥12个月的患者分别有35例、31例、17例。治疗满3个月时,可评估疗效的患者33例,其中32例患者获得CHR,13例达到CCy R,20例患者BCR-ABLIS≤10%,7例患者达到MMR。6个月时,可评估疗效的患者30例,全部获得CHR,17例达到CCy R,18例患者BCR-ABLIS≤1%,16例患者达到MMR。12个月时,17例患者均可评估疗效,均获得CHR,10例达到CCy R,7例患者达到MMR。分别有7、2、1例患者出现III-IV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贫血。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腹泻6例、肾功能损害4例、皮疹及瘙痒症3例、肝功能损害3例,恶心呕吐、发热及骨关节肌肉痛各1例。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氟马替尼无论是作为CML-CP患者的一线治疗还是二、三线转换治疗,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

    2024年01期 v.32;No.167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原发性髓系肉瘤遗传学和分子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江亚军;张春芳;王红霞;赵兰;张飞飞;韩秀华;

    目的:探讨原发性髓系肉瘤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21年12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14例原发性髓系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AML1-ETO融合、PML-RARα融合、CBFβ断裂情况,应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NPM1、CEBPA、FLT3、RUNX1、ASXL1、KIT、TP53等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4例患者的髓系肉瘤发生于骨、乳腺、附睾、肺、胸壁、宫颈、小肠、卵巢、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肿瘤细胞表达MPO(13例)、CD34(7例)、CD43(8例)、CD68(7例)、CD99(8例)、CD117(6例)。4例检测出细胞遗传学异常(AML1-ETO融合3例,CBFβ断裂1例),未检出PML-RARα融合。发生AML1-ETO融合/CBFβ断裂病例的总体生存期、无白血病生存期与未发生AML1-ETO融合/CBFβ断裂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5例、3例、5例、3例、2例、2例和1例患者发生NPM1、CEBPA、FLT3-ITD、RUNX1、ASXL1、KIT、TP53基因突变,其中7例至少发生FLT3-ITD、RUNX1、ASXL1、TP53基因中的一个突变。发生FLT3-ITD/RUNX1/ASXL1/TP53突变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白血病生存期均明显短于未发生突变者(P<0.01)。结论: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出原发性髓系肉瘤的遗传学和分子学异常。FLT3-ITD/RUNX1/ASXL1/TP53突变提示预后更差,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2024年01期 v.32;No.16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髓系肉瘤遗传学和分子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江亚军;张春芳;王红霞;赵兰;张飞飞;韩秀华;

    目的:探讨原发性髓系肉瘤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21年12月于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14例原发性髓系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AML1-ETO融合、PML-RARα融合、CBFβ断裂情况,应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NPM1、CEBPA、FLT3、RUNX1、ASXL1、KIT、TP53等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4例患者的髓系肉瘤发生于骨、乳腺、附睾、肺、胸壁、宫颈、小肠、卵巢、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肿瘤细胞表达MPO(13例)、CD34(7例)、CD43(8例)、CD68(7例)、CD99(8例)、CD117(6例)。4例检测出细胞遗传学异常(AML1-ETO融合3例,CBFβ断裂1例),未检出PML-RARα融合。发生AML1-ETO融合/CBFβ断裂病例的总体生存期、无白血病生存期与未发生AML1-ETO融合/CBFβ断裂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5例、3例、5例、3例、2例、2例和1例患者发生NPM1、CEBPA、FLT3-ITD、RUNX1、ASXL1、KIT、TP53基因突变,其中7例至少发生FLT3-ITD、RUNX1、ASXL1、TP53基因中的一个突变。发生FLT3-ITD/RUNX1/ASXL1/TP53突变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无白血病生存期均明显短于未发生突变者(P<0.01)。结论: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出原发性髓系肉瘤的遗传学和分子学异常。FLT3-ITD/RUNX1/ASXL1/TP53突变提示预后更差,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2024年01期 v.32;No.16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防己甲素对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耐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周芯夷;金楠;陈宝安;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否对白血病的多药耐药有促进作用,并研究汉防己甲素(TET)对BMSC介导的多药耐药(MD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混合共培养体系和Transwell小室共培养体系,并将细胞进行分组,分别给以柔红霉素(DNR)单药干预、TET与DNR联合干预,然后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抑制率;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上清液中IFN、IL-2、IL-6、IL-10的表达水平;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和蛋白水平对K562细胞中STAT3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与BMSC共培养后,DNR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降低(P<0.05),培养上清液中IL-6的水平和K562细胞中磷酸化的STAT3水平显著增加(P<0.05)。加入TET联合干预后,DNR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增加(P<0.05),IL-6和磷酸化的STAT3水平降低(P<0.05)。结论:BMSC对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有促进作用,TET可能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从而逆转骨髓微环境介导的耐药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汉防己甲素对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耐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周芯夷;金楠;陈宝安;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否对白血病的多药耐药有促进作用,并研究汉防己甲素(TET)对BMSC介导的多药耐药(MDR)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混合共培养体系和Transwell小室共培养体系,并将细胞进行分组,分别给以柔红霉素(DNR)单药干预、TET与DNR联合干预,然后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抑制率;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上清液中IFN、IL-2、IL-6、IL-10的表达水平;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和蛋白水平对K562细胞中STAT3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与BMSC共培养后,DNR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降低(P<0.05),培养上清液中IL-6的水平和K562细胞中磷酸化的STAT3水平显著增加(P<0.05)。加入TET联合干预后,DNR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著增加(P<0.05),IL-6和磷酸化的STAT3水平降低(P<0.05)。结论:BMSC对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有促进作用,TET可能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从而逆转骨髓微环境介导的耐药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miR-217靶向PI3K/Akt通路增强阿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敏感性

    干定云;吴军;周曼;陈婉;姜雯;

    目的:探讨miR-217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mimic NC和mi R-217 mimic载体转染至HL-60细胞中,q PCR检测转染效率。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细胞24和48 h,CCK-8法检测阿霉素化学敏感性并筛选阿霉素的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将细胞分为对照、mimic NC、mi R-217 mimic、阿霉素和mi R-217 mimic+阿霉素共5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qPCR检测miR-217、PI3K和Akt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通路蛋白PI3K、Akt3和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双荧光素酶验证mi R-217和Akt3的关系。结果:mi R-217 mimic能够增强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阿霉素的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为160 ng/ml、48 h。与对照组相比,mi R-217 mimic组和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mi R-217和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Bcl-2蛋白和PI3K、Akt3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阿霉素组相比,mi R-217 mimic+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mi R-217和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和PI3K、Akt3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 R-217与Akt3之间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结论:mi R-217靶向Akt3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增强阿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敏感性。

    2024年01期 v.32;No.167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217靶向PI3K/Akt通路增强阿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敏感性

    干定云;吴军;周曼;陈婉;姜雯;

    目的:探讨miR-217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及阿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mimic NC和mi R-217 mimic载体转染至HL-60细胞中,q PCR检测转染效率。不同浓度的阿霉素处理细胞24和48 h,CCK-8法检测阿霉素化学敏感性并筛选阿霉素的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将细胞分为对照、mimic NC、mi R-217 mimic、阿霉素和mi R-217 mimic+阿霉素共5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qPCR检测miR-217、PI3K和Akt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通路蛋白PI3K、Akt3和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双荧光素酶验证mi R-217和Akt3的关系。结果:mi R-217 mimic能够增强HL-60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阿霉素的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为160 ng/ml、48 h。与对照组相比,mi R-217 mimic组和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mi R-217和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Bcl-2蛋白和PI3K、Akt3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阿霉素组相比,mi R-217 mimic+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mi R-217和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和PI3K、Akt3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 R-217与Akt3之间存在靶向调控关系。结论:mi R-217靶向Akt3调控PI3K/Akt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增强阿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敏感性。

    2024年01期 v.32;No.167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干扰TRIM59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柔红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王菁;王振杰;李占霞;

    目的:探讨干扰三元基序59(TRIM59)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柔红霉素(DNR)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q PCR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和K562细胞中TRIM59 m RNA表达水平。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RIM59特异性小干扰RNA(si-TRIM59)转染至K562细胞,并用DNR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初治时骨髓组织相比,化疗耐药时患者骨髓组织中TRIM59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i-TRIM59组和DNR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中Bax、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而Bcl-2、Wnt3α、GSK-3β蛋白表达量、p-β-catenin/β-catenin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si-TRIM59组和DNR组比较,si-TRIM59+DNR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中Bax、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而Bcl-2、Wnt3α、GSK-3β蛋白表达量、p-β-catenin/β-catenin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干扰TRIM59表达可增强K562细胞对DNR的化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2024年01期 v.32;No.16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干扰TRIM59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柔红霉素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王菁;王振杰;李占霞;

    目的:探讨干扰三元基序59(TRIM59)表达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柔红霉素(DNR)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q PCR法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组织和K562细胞中TRIM59 m RNA表达水平。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RIM59特异性小干扰RNA(si-TRIM59)转染至K562细胞,并用DNR处理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初治时骨髓组织相比,化疗耐药时患者骨髓组织中TRIM59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si-TRIM59组和DNR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中Bax、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而Bcl-2、Wnt3α、GSK-3β蛋白表达量、p-β-catenin/β-catenin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si-TRIM59组和DNR组比较,si-TRIM59+DNR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中Bax、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而Bcl-2、Wnt3α、GSK-3β蛋白表达量、p-β-catenin/β-catenin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干扰TRIM59表达可增强K562细胞对DNR的化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2024年01期 v.32;No.16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HOXA5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满建呈;成娟;赵丽;

    目的: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稳定敲除HOXA5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明确HOXA5基因敲除对AML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索HOXA5基因在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血液系统非肿瘤患者与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中HOXA5的表达;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稳定敲除HOXA5基因的AML细胞株KO-HOXA5-THP-1,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O-HOXA5-THP-1细胞中HOXA5的表达,并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血液系统非肿瘤患者相比,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OXA5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获得稳定敲除HOXA5基因的细胞株,而且敲除HOXA5基因后的THP-1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HOXA5在AML细胞中高表达,敲除HOXA5能够显著影响AML细胞的增殖能力,这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4年01期 v.32;No.16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7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HOXA5基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

    满建呈;成娟;赵丽;

    目的: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稳定敲除HOXA5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明确HOXA5基因敲除对AML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索HOXA5基因在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血液系统非肿瘤患者与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中HOXA5的表达;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稳定敲除HOXA5基因的AML细胞株KO-HOXA5-THP-1,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O-HOXA5-THP-1细胞中HOXA5的表达,并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血液系统非肿瘤患者相比,初诊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OXA5基因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获得稳定敲除HOXA5基因的细胞株,而且敲除HOXA5基因后的THP-1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HOXA5在AML细胞中高表达,敲除HOXA5能够显著影响AML细胞的增殖能力,这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4年01期 v.32;No.16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7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对抗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李晓菲;崔芳;刘菲;张瑞;史敏;李永军;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小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Notch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ALL组和Res组,其中Res组又进一步分为low-Res(L-Res)、middle-Res(M-Res)和high-Res(H-Res)3个浓度给药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外周血及脾细胞悬液中白血病细胞百分比,HE染色法观察脾脏和骨髓组织病理形态,RT-q PCR法检测脾脏组织中Notch1、Hes-1、c-Myc、mi R-19b和PTE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Hes-1、c-Myc、p-PTEN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LL组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明显增多,脾脏及骨髓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中Notch1、Hes-1、c-Myc、mi R-19b m RNA表达水平和Notch1、Hes-1、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TEN m RNA及其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经白藜芦醇处理后,H-Res组以上各项指标较T-ALL组均获得逆转。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抗小鼠T-ALL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对抗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李晓菲;崔芳;刘菲;张瑞;史敏;李永军;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小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Notch1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T-ALL组和Res组,其中Res组又进一步分为low-Res(L-Res)、middle-Res(M-Res)和high-Res(H-Res)3个浓度给药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检测外周血及脾细胞悬液中白血病细胞百分比,HE染色法观察脾脏和骨髓组织病理形态,RT-q PCR法检测脾脏组织中Notch1、Hes-1、c-Myc、mi R-19b和PTE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Hes-1、c-Myc、p-PTEN和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LL组小鼠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明显增多,脾脏及骨髓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中Notch1、Hes-1、c-Myc、mi R-19b m RNA表达水平和Notch1、Hes-1、c-My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PTEN m RNA及其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经白藜芦醇处理后,H-Res组以上各项指标较T-ALL组均获得逆转。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抗小鼠T-ALL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二甲双胍与三氧化二砷对KG1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黄李文惠;刘萌;桂淑敏;冯明明;刘慧;司晓慧;牛新清;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协同三氧化二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二甲双胍、三氧化二砷以及联合应用对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二甲双胍协同三氧化二砷对KG1a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胞内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及单独应用均可抑制KG1a细胞增殖,诱导KG1a细胞凋亡,联合用药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诱导KG1a细胞中Caspase 8和P62蛋白表达上调且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协同三氧化二砷杀伤KG1a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和增强自噬有关。

    2024年01期 v.32;No.167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二甲双胍与三氧化二砷对KG1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黄李文惠;刘萌;桂淑敏;冯明明;刘慧;司晓慧;牛新清;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协同三氧化二砷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二甲双胍、三氧化二砷以及联合应用对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二甲双胍协同三氧化二砷对KG1a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胞内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及单独应用均可抑制KG1a细胞增殖,诱导KG1a细胞凋亡,联合用药组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诱导KG1a细胞中Caspase 8和P62蛋白表达上调且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协同三氧化二砷杀伤KG1a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凋亡和增强自噬有关。

    2024年01期 v.32;No.167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CP1表达对HL60和HL60/A 细胞增殖及细胞内药物蓄积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陈小芳;陈显凌;陈元仲;

    目的:研究TCP1表达对HL60及HL60/A细胞增殖及细胞内药物蓄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低、过表达TCP1的HL60/A细胞和HL60细胞及其对照组细胞,Western blot评估敲低、过表达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的药物蓄积;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膜转运蛋白(MRP1、P-gP)及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HL60/A细胞中敲低TCP1的表达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内药物蓄积,降低转运蛋白MRP1及P-gP的表达,在HL60细胞中过表达TCP1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内药物蓄积,提高转运蛋白MRPI及P-gP的表达。同时利用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PI3K/AKT信号能够拮抗TCP1过表达所致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及MRP1、P-gP表达的升高。结论:TCP1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并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转运蛋白MRP1、P-gP的表达,降低细胞内的药物蓄积。

    2024年01期 v.32;No.167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TCP1表达对HL60和HL60/A 细胞增殖及细胞内药物蓄积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陈小芳;陈显凌;陈元仲;

    目的:研究TCP1表达对HL60及HL60/A细胞增殖及细胞内药物蓄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低、过表达TCP1的HL60/A细胞和HL60细胞及其对照组细胞,Western blot评估敲低、过表达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的药物蓄积;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膜转运蛋白(MRP1、P-gP)及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HL60/A细胞中敲低TCP1的表达能够抑制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内药物蓄积,降低转运蛋白MRP1及P-gP的表达,在HL60细胞中过表达TCP1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内药物蓄积,提高转运蛋白MRPI及P-gP的表达。同时利用PI3K抑制剂LY294002抑制PI3K/AKT信号能够拮抗TCP1过表达所致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细胞内药物蓄积减少及MRP1、P-gP表达的升高。结论:TCP1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并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转运蛋白MRP1、P-gP的表达,降低细胞内的药物蓄积。

    2024年01期 v.32;No.167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李天丹;胡绍燕;翟宗;陈广华;卢俊;何海龙;肖佩芳;李捷;王易;

    目的:探讨具有治疗靶点的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的临床特点、分子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且具备靶向药物治疗靶点的儿童Ph-like ALL共27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遗传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改变、化疗方案、给予不同靶向药物、d 19微小残留病(MRD)、d 46 MRD、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资料,归纳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例患儿均根据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水平调整化疗强度,10例在治疗过程中加用靶向药,3例患儿桥接HSCT,其中1例死亡,2例存活。24例未行HSCT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复发,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27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95.5±4.4)%,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0±4.9)%,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0.7±6.3)%。结论:基于MRD监测的危险度分层化疗可改善Ph-like ALL患儿预后,对化疗效果欠佳的患儿联合靶向药可尽快完全缓解,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持续阳性的Ph-like ALL患儿序贯CAR-T和HSCT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2024年01期 v.32;No.16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李天丹;胡绍燕;翟宗;陈广华;卢俊;何海龙;肖佩芳;李捷;王易;

    目的:探讨具有治疗靶点的儿童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的临床特点、分子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且具备靶向药物治疗靶点的儿童Ph-like ALL共27例,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遗传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改变、化疗方案、给予不同靶向药物、d 19微小残留病(MRD)、d 46 MRD、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等资料,归纳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7例患儿均根据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水平调整化疗强度,10例在治疗过程中加用靶向药,3例患儿桥接HSCT,其中1例死亡,2例存活。24例未行HSCT患儿中,1例患儿出现复发,采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27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95.5±4.4)%,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0±4.9)%,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90.7±6.3)%。结论:基于MRD监测的危险度分层化疗可改善Ph-like ALL患儿预后,对化疗效果欠佳的患儿联合靶向药可尽快完全缓解,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MRD持续阳性的Ph-like ALL患儿序贯CAR-T和HSCT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2024年01期 v.32;No.167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γδT17/Th17/Tc17细胞在维吾尔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比例及临床意义

    曾雪娇;张瑞;谢仁古丽·阿力木;玛利娅·木哈什;赵芳;古丽·巴旦木;曲建华;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中γδT17/Th17/Tc17细胞的比例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3例初诊维吾尔族CLL患者及30例健康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IL-6、IFN-γ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维吾尔族CLL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中γδT/γδT17/Th17/Tc17细胞的比例,观察上述指标在CLL Binet分期中的变化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维吾尔族CLL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γδT17细胞、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γδT17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较Th17细胞、Tc17细胞均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疾病分期进展,γδT及γδT17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维吾尔族CLL患者外周血IL-17、IL-23、IL-6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且随着疾病分期进展,外周血IL-17水平逐渐减低(P<0.05)。结论:γδT及γδT17在维吾尔族CLL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分期有关,参与了CLL发生发展。

    2024年01期 v.32;No.16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γδT17/Th17/Tc17细胞在维吾尔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比例及临床意义

    曾雪娇;张瑞;谢仁古丽·阿力木;玛利娅·木哈什;赵芳;古丽·巴旦木;曲建华;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外周血中γδT17/Th17/Tc17细胞的比例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3例初诊维吾尔族CLL患者及30例健康者,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IL-6、IFN-γ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维吾尔族CLL患者与对照组外周血中γδT/γδT17/Th17/Tc17细胞的比例,观察上述指标在CLL Binet分期中的变化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维吾尔族CLL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γδT17细胞、Th17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γδT17细胞占总淋巴细胞比例较Th17细胞、Tc17细胞均明显增高(P<0.05),且随着疾病分期进展,γδT及γδT17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维吾尔族CLL患者外周血IL-17、IL-23、IL-6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且随着疾病分期进展,外周血IL-17水平逐渐减低(P<0.05)。结论:γδT及γδT17在维吾尔族CLL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分期有关,参与了CLL发生发展。

    2024年01期 v.32;No.16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维奈克拉联合CA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高文静;杨晶晶;李猛;温亚男;焦一帆;乐凝;刘宇辰;王楠;黄赛;窦立萍;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CA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均符合R/R AML诊断标准。采用阿扎胞苷(75 mg/m~2,d 1-7)、阿糖胞苷(75-100 mg/m~2, q12h, d 1-5)、阿柔比星(20 mg, d 1、3和5)、西达本胺(30 mg, d 1和4)、维奈克拉(100 mg d 1,200 mg d 2,400 mg d 3-14,与唑类药物联用,减量为100 mg/d)、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直至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治疗方案,主要研究终点为1疗程后总反应率。结果:自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共入组19例患者,1个疗程后总反应率为81.3%(13/16),完全缓解率为68.8%(11/16),部分缓解率为12.5%(2/16),在1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i)的患者中,达CRm 8例,未达CRm 3例。截至2023年3月27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11(19-406)d。6个月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为55.7%;1年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4%和47.7%。此外,相比于未达CRm组,CRm组患者具有较高的PFS(377 vs 111 d,P=0.046)。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3-4级骨髓抑制,并发不同程度的感染(n=12)、低钾血症(n=12)、低钙血症(n=10)和肝酶升高(n=8)等,其中3-4级占比为47.4%(9/19)。结论:维奈克拉联合CACAG方案是R/R AML患者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方案,缓解率高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01期 v.32;No.167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奈克拉联合CA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高文静;杨晶晶;李猛;温亚男;焦一帆;乐凝;刘宇辰;王楠;黄赛;窦立萍;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CA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均符合R/R AML诊断标准。采用阿扎胞苷(75 mg/m~2,d 1-7)、阿糖胞苷(75-100 mg/m~2, q12h, d 1-5)、阿柔比星(20 mg, d 1、3和5)、西达本胺(30 mg, d 1和4)、维奈克拉(100 mg d 1,200 mg d 2,400 mg d 3-14,与唑类药物联用,减量为100 mg/d)、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直至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治疗方案,主要研究终点为1疗程后总反应率。结果:自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共入组19例患者,1个疗程后总反应率为81.3%(13/16),完全缓解率为68.8%(11/16),部分缓解率为12.5%(2/16),在1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i)的患者中,达CRm 8例,未达CRm 3例。截至2023年3月27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11(19-406)d。6个月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为55.7%;1年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6.4%和47.7%。此外,相比于未达CRm组,CRm组患者具有较高的PFS(377 vs 111 d,P=0.046)。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3-4级骨髓抑制,并发不同程度的感染(n=12)、低钾血症(n=12)、低钙血症(n=10)和肝酶升高(n=8)等,其中3-4级占比为47.4%(9/19)。结论:维奈克拉联合CACAG方案是R/R AML患者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方案,缓解率高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01期 v.32;No.167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7+3”方案在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近期疗效的初步观察

    刘霞霞;文晓玲;黎若祺;张夏林;张恬波;董春霞;王梅芳;张建华;杨林花;张睿娟;

    目的:比较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与标准“7+3”方案诱导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接受VEN+AZA方案(41例)或“7+3”方案(38例)诱导治疗且资料完整的7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组间缓解率、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VEN+AZA组总反应率(ORR)为68%,“7+3”组为84%,其中复合缓解率(CR+CRi; CRc)分别为64%和72%,两组ORR(P=0.185)及CRc(P=0.544)均无统计学差异。VEN+AZA组的5例未缓解(NR)患者中,4例伴7号染色体异常(7q-/-7),1例伴ETV6基因突变。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和12个月,6个月OS、PFS率均无统计学差异(84%vs 92%,P=0.389;84%vs 92%,P=0.258)。两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Ⅲ-Ⅳ级骨髓抑制,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70)和25(14-61)d(P=0.161),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75)和25(16-50)d(P=0.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N+AZA组感染发生率低于“7+3”方案组(56%vs 88%,P=0.012),两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36%和64%(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N+AZA和标准“7+3”方案治疗新诊断老年AML的近期疗效相近,但VEN+AZA组感染发生率低。伴有7号染色体异常(7q-/-7)可能是老年AML患者接受VEN+AZA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与“7+3”方案在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近期疗效的初步观察

    刘霞霞;文晓玲;黎若祺;张夏林;张恬波;董春霞;王梅芳;张建华;杨林花;张睿娟;

    目的:比较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与标准“7+3”方案诱导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接受VEN+AZA方案(41例)或“7+3”方案(38例)诱导治疗且资料完整的7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组间缓解率、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VEN+AZA组总反应率(ORR)为68%,“7+3”组为84%,其中复合缓解率(CR+CRi; CRc)分别为64%和72%,两组ORR(P=0.185)及CRc(P=0.544)均无统计学差异。VEN+AZA组的5例未缓解(NR)患者中,4例伴7号染色体异常(7q-/-7),1例伴ETV6基因突变。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8和12个月,6个月OS、PFS率均无统计学差异(84%vs 92%,P=0.389;84%vs 92%,P=0.258)。两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Ⅲ-Ⅳ级骨髓抑制,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70)和25(14-61)d(P=0.161),血小板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75)和25(16-50)d(P=0.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N+AZA组感染发生率低于“7+3”方案组(56%vs 88%,P=0.012),两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36%和64%(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N+AZA和标准“7+3”方案治疗新诊断老年AML的近期疗效相近,但VEN+AZA组感染发生率低。伴有7号染色体异常(7q-/-7)可能是老年AML患者接受VEN+AZA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维奈克拉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任崇崇;张婉婉;吴庭恺;刘蓓;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etoclax, VEN)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VEN联合治疗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生存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估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AML患者,其中初治AML 43例,复发难治性AML(R/R AML)31例。43例初治AM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复合完全缓解(cCR)率为67.4%(29/43),客观缓解率(ORR)为72.1%(31/43),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3个月。31例R/R AML患者中位年龄为51岁,cCR率为38.7%(12/31),ORR为58.1%(18/31),中位OS为7.1个月。性别、VEN治疗前血细胞计数、基因突变和预后分层与能否获得cCR有关。未获得cC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EN联合治疗AML安全有效,其疗效和生存受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因素影响。

    2024年01期 v.32;No.167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奈克拉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任崇崇;张婉婉;吴庭恺;刘蓓;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etoclax, VEN)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VEN联合治疗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生存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评估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AML患者,其中初治AML 43例,复发难治性AML(R/R AML)31例。43例初治AM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复合完全缓解(cCR)率为67.4%(29/43),客观缓解率(ORR)为72.1%(31/43),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3个月。31例R/R AML患者中位年龄为51岁,cCR率为38.7%(12/31),ORR为58.1%(18/31),中位OS为7.1个月。性别、VEN治疗前血细胞计数、基因突变和预后分层与能否获得cCR有关。未获得cC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EN联合治疗AML安全有效,其疗效和生存受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因素影响。

    2024年01期 v.32;No.167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M 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本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5、2016年本刊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于本刊编有中、英文目次,详细的中、英文摘要,所有图表题目及其内容均用英文表述,具有双语种功能,故本刊既适用于国内中、高级专业人员阅读,也适合于国外专业人员阅读。本刊的纸版和电子版,除发行至国内各省市和港、澳等地区外,已发行至北美、西欧、澳洲和东南亚各国,因而本刊是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

    2024年01期 v.32;No.167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M 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本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5、2016年本刊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于本刊编有中、英文目次,详细的中、英文摘要,所有图表题目及其内容均用英文表述,具有双语种功能,故本刊既适用于国内中、高级专业人员阅读,也适合于国外专业人员阅读。本刊的纸版和电子版,除发行至国内各省市和港、澳等地区外,已发行至北美、西欧、澳洲和东南亚各国,因而本刊是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

    2024年01期 v.32;No.167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4年01期 v.32;No.167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4年01期 v.32;No.167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MCP-1及CCR2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蒙;张平平;朱清;胡忠利;白雪;伍燕平;李佳佳;

    目的:分析MCP-1及CCR2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14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CP-1及CCR2在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生存的关系。结果:MCP-1及CCR2的表达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Ki-67指数高及疗效差有关,与其他病理学参数(如性别、年龄、β_2-微球蛋白、BCL-2、BCL-6、Hans分型、首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均无显著相关性。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CP-1或CCR2阳性组与阴性组OS及PFS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预后不良有关。单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β_2-微球蛋白、Ki-67指数、IPI评分、MCP-1、CCR2表达水平对患者的PFS和OS有影响,疗效不佳的患者的PFS和OS明显缩短(P<0.05),性别、年龄、LDH、BCL-2、BCL-6、Hans分型、肿瘤原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Ann Arbor分期对患者的PFS及OS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_2-微球蛋白高表达、Ki-67指数高、IPI评分高、MCP-1、CCR2高表达水平及疾病缓解的深度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MCP-1或CCR2在初治DLBCL中表达率高,且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及Ki-67指数相关预后差的临床指标有关,是影响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CP-1及CCR2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蒙;张平平;朱清;胡忠利;白雪;伍燕平;李佳佳;

    目的:分析MCP-1及CCR2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及治疗的141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CP-1及CCR2在初治DLBCL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生存的关系。结果:MCP-1及CCR2的表达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晚、IPI评分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Ki-67指数高及疗效差有关,与其他病理学参数(如性别、年龄、β_2-微球蛋白、BCL-2、BCL-6、Hans分型、首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均无显著相关性。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CP-1或CCR2阳性组与阴性组OS及PFS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与预后不良有关。单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β_2-微球蛋白、Ki-67指数、IPI评分、MCP-1、CCR2表达水平对患者的PFS和OS有影响,疗效不佳的患者的PFS和OS明显缩短(P<0.05),性别、年龄、LDH、BCL-2、BCL-6、Hans分型、肿瘤原发部位、有无B症状、骨髓是否受累、Ann Arbor分期对患者的PFS及OS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β_2-微球蛋白高表达、Ki-67指数高、IPI评分高、MCP-1、CCR2高表达水平及疾病缓解的深度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MCP-1或CCR2在初治DLBCL中表达率高,且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及Ki-67指数相关预后差的临床指标有关,是影响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中心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李晸华;罗澜;杨萍;李艳;邹德慧;高春记;景红梅;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67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中心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李晸华;罗澜;杨萍;李艳;邹德慧;高春记;景红梅;

    目的:对3个血液学中心的成人早期前体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ETP-ALL/LB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第一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个血液研究中心共113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对其中ETP-ALL/LBL及非ETP-ALL/LB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3例T-ALL/LBL患者中,13例诊断为ETP-ALL/LBL(11.5%),其中男性患者11例(84.6%),中位年龄28(18-53)岁。与非ETP-ALL/LBL患者相比,ETP-ALL/LBL患者在年龄、性别、纵隔大包块发生率、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ETP-ALL/LBL患者中,9例(69.2%)获得完全缓解,ETP-ALL/LBL患者较非ETP-ALL/LBL患者化疗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单纯化疗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ETP-ALL/LBL组较非ETP-ALL/LBL组显示出更差的5年生存率(0 vs 7.1%,P=0.008),而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37.5%vs 40.2%,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为影响T-ALL/L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TP-ALL/LBL较其他类型T-ALL/LBL患者诱导化疗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诱导缓解后续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对于提高ETP-ALL/LBL患者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67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含BTK抑制剂的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陈欢;柳喜洋;常宇;陈子琪;李文琪;张蕾;

    目的:观察含BTK抑制剂的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复发难治M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临床特征,以及化疗方案对疗效、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8(56-61)岁,男女比例约为2.9∶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占77.6%,结外受累部位>2占43.3%,骨髓受累占60.4%,胃肠道受累占24.6%,肝脾肿大占38.1%。中位随访时间30(2-103)个月,总有效率41.8%,3年PFS未达到,3、5年OS率分别为62.7%、53.8%。含BTK抑制剂方案治疗组总有效率56.9%,优于不含BTK抑制剂方案治疗组的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PFS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型与特殊型之间P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i-67是复发难治MCL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Ki-67、B症状、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二线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含BTK抑制剂方案治疗复发难治MCL有效率高,且可明显延长PFS,Ki-67、B症状、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为复发难治MCL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含BTK抑制剂的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陈欢;柳喜洋;常宇;陈子琪;李文琪;张蕾;

    目的:观察含BTK抑制剂的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复发难治M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临床特征,以及化疗方案对疗效、总生存(OS)率及无进展生存(PFS)率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8(56-61)岁,男女比例约为2.9∶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占77.6%,结外受累部位>2占43.3%,骨髓受累占60.4%,胃肠道受累占24.6%,肝脾肿大占38.1%。中位随访时间30(2-103)个月,总有效率41.8%,3年PFS未达到,3、5年OS率分别为62.7%、53.8%。含BTK抑制剂方案治疗组总有效率56.9%,优于不含BTK抑制剂方案治疗组的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PFS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型与特殊型之间PF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i-67是复发难治MCL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Ki-67、B症状、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二线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含BTK抑制剂方案治疗复发难治MCL有效率高,且可明显延长PFS,Ki-67、B症状、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评分、Ann Arbor分期为复发难治MCL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蔡妮娜;刘婉艺;刘志强;龚佳惠;林艺玲;王泽川;黄月琴;郭健欣;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处理Jeko-1细胞株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蔡妮娜;刘婉艺;刘志强;龚佳惠;林艺玲;王泽川;黄月琴;郭健欣;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处理Jeko-1细胞株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2024年01期 v.32;No.167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王亚茹;马艳萍;

    目的: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AMPT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细胞增殖与凋亡实验、小干扰RNA沉默、过表达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NAMPT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MM1R、MM1S、U266和RPMI-8226)中NAMPT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显著升高(P<0.001),且在U266细胞中最明显。与Si-NC组相比,Si-NAMPT组转染24、48、72 h均显著抑制U266细胞增殖(P=0.006,P<0.001,P=0.001),转染48 h时U266细胞凋亡率升高显著(P<0.001)。与Flag-NC组比较,Flag-NAMPT组U266细胞增殖均显著升高(P=0.003,P=0.002,P<0.001),转染48 h时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在U266细胞中NAMPT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XBP1的调控。用硼替佐米处理XBP1或NAMPT稳定敲除或经MKC3946预处理的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下降,BAX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BCL-2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Caspase-3裂解度显著下降,Caspase-3/7活性急剧增加(P<0.05)。结论: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中高表达,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U266细胞中NAMPT受IRE1α-XBP1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稳定敲除NAMPT或阻断IRE1α-XBP1通路可显著提高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

    2024年01期 v.32;No.167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王亚茹;马艳萍;

    目的: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AMPT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细胞增殖与凋亡实验、小干扰RNA沉默、过表达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NAMPT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MM1R、MM1S、U266和RPMI-8226)中NAMPT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显著升高(P<0.001),且在U266细胞中最明显。与Si-NC组相比,Si-NAMPT组转染24、48、72 h均显著抑制U266细胞增殖(P=0.006,P<0.001,P=0.001),转染48 h时U266细胞凋亡率升高显著(P<0.001)。与Flag-NC组比较,Flag-NAMPT组U266细胞增殖均显著升高(P=0.003,P=0.002,P<0.001),转染48 h时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在U266细胞中NAMPT的表达在转录水平受到XBP1的调控。用硼替佐米处理XBP1或NAMPT稳定敲除或经MKC3946预处理的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下降,BAX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BCL-2 m 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下调,Caspase-3裂解度显著下降,Caspase-3/7活性急剧增加(P<0.05)。结论: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中高表达,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U266细胞中NAMPT受IRE1α-XBP1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稳定敲除NAMPT或阻断IRE1α-XBP1通路可显著提高U266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

    2024年01期 v.32;No.167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熊艺颖;周琴;陈琳;余伟;张红宾;陈建斌;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2024年01期 v.32;No.167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熊艺颖;周琴;陈琳;余伟;张红宾;陈建斌;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控制营养状况(CONUT)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0年在本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移植前CONUT评分将患者分为Low-CONUT组(0-4分,62例)和High-CONUT组(5-12分,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疗效和生存情况,同时对预后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验证结果。结果:High-CONUT组男性患者比例和初诊时骨髓浆细胞>30%的患者比例均较Low-CONUT组高(均P<0.05),而在造血重建与不良反应(2级以上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差异。Low-CONUT组移植前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都显著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后3个月后者优势仍然保持(P<0.01),但前者已无显著差异(P>0.05)。Low-CONUT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优于High-CONUT组(均P<0.05)。移植前的CONUT评分低(0-4分)、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阴性是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有利因素(均P<0.05),初诊时国际骨髓瘤工作组预后危险分层为高危和移植前乳酸脱氢酶>250 U/L仅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时间相关的ROC曲线分析提示,CONUT评分和移植后6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单独或联合预测1和2年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且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结合移植前CONUT评分和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灶状态可以较好地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

    2024年01期 v.32;No.167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血清游离轻链在单克隆球蛋白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卢慧;张炜;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 FLC)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8例MG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 FLC水平,并分析s FLC对MG患者的诊断、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评估的价值。结果:98例MG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RS)45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US)33例,血液系统肿瘤20例;Ig G型58例,Ig A型26例,Ig M型7例,轻链型5例,不分泌型2例;κ型35例,λ型63例;肾功能异常53例,肾功能正常45例。MG患者外周血中s FLC-κ和s FLC-λ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血液系统肿瘤患者s FLC-κ和s FLC-λ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GRS和MGUS患者(P<0.05),而MGRS患者又显著高于MGUS患者(P<0.05)。肾功能异常者s FLC-κ和s FLC-λ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者(P<0.01)。s FLC-κ和s FLC-λ与MG患者的球蛋白(r=0.392,r=0.435)、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03,r=0.468),在伴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中,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r=0.586,r=0.631),与年龄、性别、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钙等指标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经过治疗,患者s FLC-κ和s FLC-λ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s FLC水平在MG患者中显著升高,是一个可以快速检测、敏感度高,有助于疾病类型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和疗效评估的新指标。

    2024年01期 v.32;No.167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血清游离轻链在单克隆球蛋白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卢慧;张炜;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轻链(s FLC)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8例MG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 FLC水平,并分析s FLC对MG患者的诊断、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评估的价值。结果:98例MG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RS)45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球蛋白血症(MGUS)33例,血液系统肿瘤20例;Ig G型58例,Ig A型26例,Ig M型7例,轻链型5例,不分泌型2例;κ型35例,λ型63例;肾功能异常53例,肾功能正常45例。MG患者外周血中s FLC-κ和s FLC-λ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血液系统肿瘤患者s FLC-κ和s FLC-λ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GRS和MGUS患者(P<0.05),而MGRS患者又显著高于MGUS患者(P<0.05)。肾功能异常者s FLC-κ和s FLC-λ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者(P<0.01)。s FLC-κ和s FLC-λ与MG患者的球蛋白(r=0.392,r=0.435)、β2-微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03,r=0.468),在伴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中,与血肌酐水平亦呈正相关(r=0.586,r=0.631),与年龄、性别、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血钙等指标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经过治疗,患者s FLC-κ和s FLC-λ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s FLC水平在MG患者中显著升高,是一个可以快速检测、敏感度高,有助于疾病类型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定和疗效评估的新指标。

    2024年01期 v.32;No.167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分别联合rh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邹昭玲;王小华;陶盛能;程之明;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分别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硼替佐米组(n=40)、沙利度胺组(n=40)。硼替佐组给予硼替佐米方案联合rh EPO治疗,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方案联合rh EPO治疗,每3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肿瘤相关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骨髓相关指标[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Hb)]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循环中总微粒(TMPs)]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硼替佐米组ORR率(92.5%)高于沙利度胺组(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LDH、β2-MG、VEGF、Survivin、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APTT、PT、PAI、TMPs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硼替佐米组明显低于沙度利安组(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H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硼替佐米组明显高于沙利度胺组(P<0.05)。治疗过程中,硼替佐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沙利度胺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方案与硼替佐米方案分别联合rh EPO治疗MM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硼替佐米方案联合rh EPO对MM患者肿瘤相关生化指标、骨髓相关指标及凝血状态改善效果更为突出。

    2024年01期 v.32;No.167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分别联合rh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邹昭玲;王小华;陶盛能;程之明;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分别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 EPO)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硼替佐米组(n=40)、沙利度胺组(n=40)。硼替佐组给予硼替佐米方案联合rh EPO治疗,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方案联合rh EPO治疗,每3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肿瘤相关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骨髓相关指标[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Hb)]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循环中总微粒(TMPs)]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硼替佐米组ORR率(92.5%)高于沙利度胺组(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LDH、β2-MG、VEGF、Survivin、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APTT、PT、PAI、TMPs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硼替佐米组明显低于沙度利安组(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Hb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硼替佐米组明显高于沙利度胺组(P<0.05)。治疗过程中,硼替佐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沙利度胺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方案与硼替佐米方案分别联合rh EPO治疗MM的临床疗效相当,但硼替佐米方案联合rh EPO对MM患者肿瘤相关生化指标、骨髓相关指标及凝血状态改善效果更为突出。

    2024年01期 v.32;No.167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

    程平;关军;周英;王秋香;王兰兰;张婷;程辉;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67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

    程平;关军;周英;王秋香;王兰兰;张婷;程辉;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多发性骨髓瘤(MM)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022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uto-HSCT的2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重PCR联合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法检测IgH重排来评价微小残留病(MRD),对疾病的转归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6例MM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41-70)岁,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33(7-52)个月。与骨髓IgH重排阴性组(17例)比较,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9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疗效的比例更低(1/9 vs 14/17),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10.78±4.35 vs 15.88±5.22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阴性组(21例)比较,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5例)患者移植后3个月达到CR和sCR的比例更低(0/5 vs 15/21),移植后缓解持续的时间(DOR)更短(9.60±4.83 vs 15.19±5.11个月),两组D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移植前骨髓IgH重排阳性的患者有5例(5/9)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均存活;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阳性患者有4例(4/5)死亡,IgH重排阴性患者有1例死亡(1/21)。无论是骨髓还是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标本,IgH重排阳性患者移植后生存时间较IgH重排阴性患者更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疾病分期、初诊时骨髓涂片浆细胞比例、干细胞动员方案、移植前疗效评价(≥CR和<CR)、CD34~+细胞计数对移植前骨髓及干细胞采集物IgH重排均无影响(P>0.05)。结论:通过检测接受auto-HSCT的MM患者IgH重排,可以进一步评价MRD的深度,对疾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67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王丽霞;季艳萍;雷芳;余先球;费小明;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3例发生带状疱疹(12.8%),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9.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患者在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23.5%(4/17)。23例患者中21例接受含有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2例接受不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21/137,15.3%)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的发生率(2/43,4.7%),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7)。在未采取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1.7%(15/69),而在接受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7.2%(8/111),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65.2%的带状疱疹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预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治疗、AHSCT、肾功能不全均为多发性骨髓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预防与降低带状疱疹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带状疱疹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S无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2024年01期 v.32;No.167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作用

    王丽霞;季艳萍;雷芳;余先球;费小明;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评价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带状疱疹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以及抗病毒预防的作用。结果:1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23例发生带状疱疹(12.8%),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为19.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患者在术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为23.5%(4/17)。23例患者中21例接受含有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2例接受不含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接受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21/137,15.3%)高于不含硼替佐米方案的患者的发生率(2/43,4.7%),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67)。在未采取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21.7%(15/69),而在接受抗病毒预防的患者中,带状疱疹发生率为7.2%(8/111),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65.2%的带状疱疹患者没有接受抗病毒预防。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硼替佐米治疗、AHSCT、肾功能不全均为多发性骨髓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预防与降低带状疱疹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带状疱疹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OS无影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低基于硼替佐米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

    2024年01期 v.32;No.167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论著_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

    张婉婉;张雅丽;任崇崇;吴庭恺;刘蓓;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并绘制突变谱,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之间相关性及预后。结果:131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8(17-86)岁,男女比例约为1.3∶1。131例中共检测出148个基因突变、25种突变类型,其中U2AF1、ASXL1常与其它基因发生共突变,且分别与20q-和正常核型伴随出现。SETBP1和SRSF2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NPM1和WT1常见于60岁以下患者,老年患者的基因突变数目多于年轻患者。男性SF3B1和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DNMT3A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男性。MDS进展为sAML患者组的基因突变数目高于MDS组(1.8 vs 1.0个,P=0.006)。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SS-R预后评分≥3.5分和TP53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野生型TP53患者OS优于双等位基因突变型(P=0.003);未转白患者OS优于sAML患者(P=0.01);移植患者OS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P=0.036)。结论: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指标和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数、性别、年龄)密切相关。IPSS-R预后评分、TP53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及预后

    张婉婉;张雅丽;任崇崇;吴庭恺;刘蓓;

    目的:探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13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期间其中19例进展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疾病相关基因突变类型并绘制突变谱,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之间相关性及预后。结果:131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8(17-86)岁,男女比例约为1.3∶1。131例中共检测出148个基因突变、25种突变类型,其中U2AF1、ASXL1常与其它基因发生共突变,且分别与20q-和正常核型伴随出现。SETBP1和SRSF2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NPM1和WT1常见于60岁以下患者,老年患者的基因突变数目多于年轻患者。男性SF3B1和RUNX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DNMT3A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男性。MDS进展为sAML患者组的基因突变数目高于MDS组(1.8 vs 1.0个,P=0.006)。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SS-R预后评分≥3.5分和TP53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单等位基因TP53突变和野生型TP53患者OS优于双等位基因突变型(P=0.003);未转白患者OS优于sAML患者(P=0.01);移植患者OS明显优于未移植患者(P=0.036)。结论: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指标和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数、性别、年龄)密切相关。IPSS-R预后评分、TP53是影响MDS患者OS的危险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对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

    惠卉;余浩源;李德鹏;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血小板计数加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75例MDS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MDS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是否加倍分为血小板倍增组和血小板非倍增组,并进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治疗反应及疗效。此外,还比较了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中的差异。结果:血小板倍增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ORR明显优于非倍增组(P=0.002),两组获血液学改善的病例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此外,血小板倍增组和非倍增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26和11个月(P=0.001)。血小板倍增组的总生存期(OS)、1及2年OS率也明显优于血小板非倍增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是MDS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3)。阿扎胞苷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与地西他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23.8%,P>0.05)。结论: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可作为MDS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率和较长OS的预测指标。此外,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无明显差异。

    2024年01期 v.32;No.167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对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

    惠卉;余浩源;李德鹏;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HMA)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血小板计数加倍)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反应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单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75例MDS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MDS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是否加倍分为血小板倍增组和血小板非倍增组,并进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治疗反应及疗效。此外,还比较了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中的差异。结果:血小板倍增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ORR明显优于非倍增组(P=0.002),两组获血液学改善的病例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此外,血小板倍增组和非倍增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26和11个月(P=0.001)。血小板倍增组的总生存期(OS)、1及2年OS率也明显优于血小板非倍增组。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是MDS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3)。阿扎胞苷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与地西他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23.8%,P>0.05)。结论:治疗1个疗程后血小板数倍增可作为MDS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率和较长OS的预测指标。此外,用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血小板数倍增的反应率无明显差异。

    2024年01期 v.32;No.167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骨髓增殖性肿瘤

  • CHIP相关基因与MPN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析

    韩雪;白贝贝;冯翠翠;赵森;陈烨;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3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二代测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IP相关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对MPN患者CCE的影响。结果:55例(75.3%)MPN患者检出CHIP相关基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CHIP相关基因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P相关基因突变以单基因形式为主,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JAK2V617F(63.0%,46/73)、ASXL1(16.4%,12/73)、TET2(11.0%,8/73)、DNMT3A(9.6%,7/73)、SRSF2(6.9%,5/73)、SF3B1(4.1%,3/73)、TP53(1.4%,1/73)和PPMID(1.4%,1/73)。年龄>60岁患者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者[91.7%(33/36)vs 59.5%(22/37)]。27例(37.0%)MPN患者伴CCE(MPN/CCE),2次CCE者5例,均为动脉事件。CCE组患者年龄(62.8±12.8 vs 53.9±15.8岁,P=0.015)、IL-1β水平(17.7±26.0vs 4.3±8.6,P=0.012)、IL-8水平(360.7±598.6 vs 108.3±317.0,P=0.045)、血栓形成史(29.6%vs 2.2%,P=0.020)和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88.9%vs 67.4%,P=0.040)高于无C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17,95%CI:0.843-0.999,P=0.047)、血栓形成史(OR=34.148,95%CI:2.392-487.535,P=0.009)、任何1个CHIP相关基因突变(OR=16.065,95%CI:1.217-212.024,P=0.035)和IL-1β水平升高(OR=0.929,95%CI:0.870-0.992,P=0.027)均是MPN/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单基因突变与MPN/CCE无关,但DNMT3A(OR=88.717,95%CI:2.690-292.482,P=0.012)、ASXL1(OR=7.941,95%CI:1.045-60.353,P=0.045)突变是PV/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N患者CHIP相关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高龄、血栓形成史、CHIP相关基因突变和IL-1β水平升高是MPN发生CCE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ASXL1单基因突变是PV患者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基因突变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升高是MPN新的CCE危险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HIP相关基因与MPN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分析

    韩雪;白贝贝;冯翠翠;赵森;陈烨;

    目的:分析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相关基因突变谱和临床特征,探讨CHIP相关基因与其心脑血管事件(CCE)的相关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3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二代测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HIP相关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对MPN患者CCE的影响。结果:55例(75.3%)MPN患者检出CHIP相关基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CHIP相关基因各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IP相关基因突变以单基因形式为主,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JAK2V617F(63.0%,46/73)、ASXL1(16.4%,12/73)、TET2(11.0%,8/73)、DNMT3A(9.6%,7/73)、SRSF2(6.9%,5/73)、SF3B1(4.1%,3/73)、TP53(1.4%,1/73)和PPMID(1.4%,1/73)。年龄>60岁患者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60岁者[91.7%(33/36)vs 59.5%(22/37)]。27例(37.0%)MPN患者伴CCE(MPN/CCE),2次CCE者5例,均为动脉事件。CCE组患者年龄(62.8±12.8 vs 53.9±15.8岁,P=0.015)、IL-1β水平(17.7±26.0vs 4.3±8.6,P=0.012)、IL-8水平(360.7±598.6 vs 108.3±317.0,P=0.045)、血栓形成史(29.6%vs 2.2%,P=0.020)和CHIP相关基因检出率(88.9%vs 67.4%,P=0.040)高于无CCE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17,95%CI:0.843-0.999,P=0.047)、血栓形成史(OR=34.148,95%CI:2.392-487.535,P=0.009)、任何1个CHIP相关基因突变(OR=16.065,95%CI:1.217-212.024,P=0.035)和IL-1β水平升高(OR=0.929,95%CI:0.870-0.992,P=0.027)均是MPN/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单基因突变与MPN/CCE无关,但DNMT3A(OR=88.717,95%CI:2.690-292.482,P=0.012)、ASXL1(OR=7.941,95%CI:1.045-60.353,P=0.045)突变是PV/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PN患者CHIP相关基因突变率高,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高龄、血栓形成史、CHIP相关基因突变和IL-1β水平升高是MPN发生CCE的独立危险因素。DNMT3A、ASXL1单基因突变是PV患者CCE的独立危险因素。CHIP相关基因突变及炎症细胞因子IL-1β升高是MPN新的CCE危险因素。

    2024年01期 v.32;No.167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CALR及三阴性驱动突变的临床特征比较

    李雨蒙;杨二鹏;王子卿;王德好;牛继聪;李芋锦;明静;孙明谦;陈卓;刘为易;吕妍;胡晓梅;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突变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69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突变的驱动基因类型分为JAK2组、CALR组与三阴性组,对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血栓、脾肿大、血常规、凝血状态进行分析。结果:69例ET患者中,46例伴随JAK2基因突变,14例伴随CALR基因突变,8例为三阴性,1例伴随MPL基因突变。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JAK2组血栓率最高,为26.09%(12/46),三阴性组为12.5%(1/8),CALR组无血栓事件。JAK2组伴随脾肿大发生率最高,为34.78%(16/46),而三阴性组无脾肿大发生。JAK2组的白细胞数为(9.00±4.86)×109/L,显著高于CALR组的(6.03±2.32)×109/L(P<0.05)。JAK2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为(148.43±18.79)g/L,显著高于三阴性组的(131.00±15.17)g/L(P<0.05)。JAK2组的红细胞压积为(0.44±0.06)%,亦显著高于三阴性组的(0.39±0.05)%(P<0.05)。JAK2组血小板数为(584.17±175.77)×109/L,显著低于CALR组的(703.07±225.60)×109/L(P<0.05)。JAK2组和三阴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64±0.69)g/L和(3.05±0.77)g/L,均显著高于CALR组的(2.24±0.47)g/L(P<0.05,P<0.01)。三阴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8.61±1.99)s,较CALR组的(31.45±3.35)s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驱动基因突变ET患者的血细胞计数与凝血状态存在差异。与CALR组相比,JAK2组血栓率、白细胞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血小板数显著降低;与三阴性组相比,JAK2组脾大发生率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与CALR组相比,三阴性组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降低。

    2024年01期 v.32;No.167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CALR及三阴性驱动突变的临床特征比较

    李雨蒙;杨二鹏;王子卿;王德好;牛继聪;李芋锦;明静;孙明谦;陈卓;刘为易;吕妍;胡晓梅;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突变基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69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突变的驱动基因类型分为JAK2组、CALR组与三阴性组,对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血栓、脾肿大、血常规、凝血状态进行分析。结果:69例ET患者中,46例伴随JAK2基因突变,14例伴随CALR基因突变,8例为三阴性,1例伴随MPL基因突变。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JAK2组血栓率最高,为26.09%(12/46),三阴性组为12.5%(1/8),CALR组无血栓事件。JAK2组伴随脾肿大发生率最高,为34.78%(16/46),而三阴性组无脾肿大发生。JAK2组的白细胞数为(9.00±4.86)×109/L,显著高于CALR组的(6.03±2.32)×109/L(P<0.05)。JAK2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为(148.43±18.79)g/L,显著高于三阴性组的(131.00±15.17)g/L(P<0.05)。JAK2组的红细胞压积为(0.44±0.06)%,亦显著高于三阴性组的(0.39±0.05)%(P<0.05)。JAK2组血小板数为(584.17±175.77)×109/L,显著低于CALR组的(703.07±225.60)×109/L(P<0.05)。JAK2组和三阴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为(2.64±0.69)g/L和(3.05±0.77)g/L,均显著高于CALR组的(2.24±0.47)g/L(P<0.05,P<0.01)。三阴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8.61±1.99)s,较CALR组的(31.45±3.35)s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驱动基因突变ET患者的血细胞计数与凝血状态存在差异。与CALR组相比,JAK2组血栓率、白细胞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血小板数显著降低;与三阴性组相比,JAK2组脾大发生率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与CALR组相比,三阴性组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降低。

    2024年01期 v.32;No.167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血小板与红细胞疾病

  •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赵冰洁;车虹;胡琏;易文静;肖利;刘培佳;刘松山;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 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01期 v.32;No.167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

    赵冰洁;车虹;胡琏;易文静;肖利;刘培佳;刘松山;

    目的:探讨滋阴凉血方联合泼尼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免疫功能及ST2/IL-33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其中32只采用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构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滋阴凉血方(0.2 ml/10 g)、泼尼松(0.2 ml/10 g)和滋阴凉血方+泼尼松(0.2 ml/10 g)共4组,每组8只,剩余8只小鼠设为空白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给药,模型组与空白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2周。采集血样和脾脏组织,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外周血小板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IL)-17及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脾脏组织IL-33、s ST2、ST2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滋阴凉血方+泼尼松组血小板数、血小板生成素、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及Treg细胞均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Th17细胞及IL-33、s ST2、S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滋阴凉血方+泼尼松可有效地调节Th17/Treg平衡,进而有效改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T2/IL-33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01期 v.32;No.167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胡晓燕;贺锐;米乐园;尹姣姣;金斐斐;朱生东;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4年01期 v.32;No.167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胡晓燕;贺锐;米乐园;尹姣姣;金斐斐;朱生东;

    目的:探讨microRNA-3162-3p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96例ITP患儿,按照病程的不同将其分为新诊断组(病程<3个月,40例)、持续性组(病程3-12个月,30例)、慢性组(病程>12个月,26例),同期选择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PBMNC中IL-17、IL-23、IL-10、TGF-β的含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icroRNA-3162-3p与血小板计数、IL-17、IL-23、IL-10、TGF-β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的外周血PBMNC中microRNA-3162-3p、IL-10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程的延长,microRNA-3162-3p、IL-10在PBMNC中的表达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5),IL-17、IL-23、TGF-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数、IL-10呈正相关(r=0.716、0.667),与IL-17、IL-23、TGF-β呈负相关(r=-0.540、-0.641、-0.560)。结论:MicroRNA-3162-3p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参与调控Th17/Treg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4年01期 v.32;No.167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患儿的临床分析

    欧容;陈红霞;余林;刘玲;周平;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地贫)患儿的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筛查特征。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207例地贫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地贫患儿的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筛查特征。结果:送检482份样本中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地贫207例,总检出率42.95%,其中α地贫检出率为17.63%(85/482),β地贫检出率为24.27%(117/482),α复合β地贫检出率为1.04%(5/482)。本次α地贫共计检出5种基因突变类型,组成6种基因型,其中以αα/-SEA、αα/-α~(3.7)最为常见;β地贫共计检出8种基因突变类型,组成9种基因型,其中以CD17/N、CD654/N、CD41-42/N最为常见。送检样本中年龄在0-3岁(57%)检出率最高,贫血程度主要为轻度(88.41%),MCV<80 fl者占97.58%,MCH<28 pg者占98.55%,MCHC<320 g/L者占60.87%,RDW-SD<37%者占71.50%。β地贫组MCV、MCH均明显小于α地贫组(P<0.05),MCHC明显大于α地贫组(P<0.05),但两组间RDW-SD无统计学差异(P>0.05)。β~+/β~N与β~0/β~N地贫患者的MCV、MCH、MCHC、RDW-SD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αα地贫组MCV、RDW-SD均低于-α/αα地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MCH、MCH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庆地区儿童地贫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及异质性,且以轻度贫血为主;基因型不同的地贫患儿血液学指标存在差异。

    2024年01期 v.32;No.167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患儿的临床分析

    欧容;陈红霞;余林;刘玲;周平;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地中海贫血(地贫)患儿的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筛查特征。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207例地贫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地贫患儿的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筛查特征。结果:送检482份样本中通过基因检测确诊地贫207例,总检出率42.95%,其中α地贫检出率为17.63%(85/482),β地贫检出率为24.27%(117/482),α复合β地贫检出率为1.04%(5/482)。本次α地贫共计检出5种基因突变类型,组成6种基因型,其中以αα/-SEA、αα/-α~(3.7)最为常见;β地贫共计检出8种基因突变类型,组成9种基因型,其中以CD17/N、CD654/N、CD41-42/N最为常见。送检样本中年龄在0-3岁(57%)检出率最高,贫血程度主要为轻度(88.41%),MCV<80 fl者占97.58%,MCH<28 pg者占98.55%,MCHC<320 g/L者占60.87%,RDW-SD<37%者占71.50%。β地贫组MCV、MCH均明显小于α地贫组(P<0.05),MCHC明显大于α地贫组(P<0.05),但两组间RDW-SD无统计学差异(P>0.05)。β~+/β~N与β~0/β~N地贫患者的MCV、MCH、MCHC、RDW-SD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αα地贫组MCV、RDW-SD均低于-α/αα地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MCH、MCH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庆地区儿童地贫基因型具有多样性及异质性,且以轻度贫血为主;基因型不同的地贫患儿血液学指标存在差异。

    2024年01期 v.32;No.167 214-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TORC1在EB病毒LMP1促进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机制研究

    高晶晶;朱雄鹏;王明泉;林兴智;庄燕玲;林宏峻;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MP1蛋白、CD38的表达量及较EBV~- 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相较于EBV~- DLBCL细胞,LMP1蛋白在EBV~+DLBCL细胞上表达(P=0.0008),EBV~+DLBCL细胞p70S6K磷酸化水平更高(P=0.0072)及CD38的表达量更高(P=0.0091)。与空载组对比,LMP1~(OE)组的LMP1蛋白表达及CD38表达量均增高(P=0.0353;P<0.0001),且p70S6K磷酸化水平增高(P=0.0065);并验证了LMP1 mRNA表达(P<0.0001)。较si-NC组,LMP1~(KO)组不表达LMP1蛋白(P=0.0129),且p70S6K磷酸化消失(P=0.0228);同时,CD38表达量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77)。结论:LMP1通过活化mTORC1通路促进DLBCL细胞浆母细胞化。

    2024年01期 v.32;No.167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mTORC1在EB病毒LMP1促进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机制研究

    高晶晶;朱雄鹏;王明泉;林兴智;庄燕玲;林宏峻;

    目的:研究通过mTORC1通路EB病毒LMP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母细胞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EBV~+及EBV~-DLBCL细胞株LMP1蛋白、CD38的表达及p70S6K磷酸化情况。构建过表达LMP1稳转株及RNAi沉默LMP1基因,用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LMP1蛋白、CD38的表达量及较EBV~- p70S6K磷酸化水平。结果:相较于EBV~- DLBCL细胞,LMP1蛋白在EBV~+DLBCL细胞上表达(P=0.0008),EBV~+DLBCL细胞p70S6K磷酸化水平更高(P=0.0072)及CD38的表达量更高(P=0.0091)。与空载组对比,LMP1~(OE)组的LMP1蛋白表达及CD38表达量均增高(P=0.0353;P<0.0001),且p70S6K磷酸化水平增高(P=0.0065);并验证了LMP1 mRNA表达(P<0.0001)。较si-NC组,LMP1~(KO)组不表达LMP1蛋白(P=0.0129),且p70S6K磷酸化消失(P=0.0228);同时,CD38表达量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2377)。结论:LMP1通过活化mTORC1通路促进DLBCL细胞浆母细胞化。

    2024年01期 v.32;No.167 219-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输血医学

  • 新生儿ABO*A2.08亚型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蛋白结构分析

    刘昕;王莲慧;舒锦;徐子恒;徐秀云;

    目的:研究ABO*A2.08亚型的血清学特征和蛋白结构,探究其遗传学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分析,通过同源蛋白保守性分析、3D分子建模和蛋白稳定性预测探究A2.08亚型中基因突变对GTA蛋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先证者血清学结果为Ax亚型,ABO基因分型明确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BO*A207/08;先证者的父亲基因测序结果证实ABO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39G>C特征性变异,导致多肽链p.Arg180Pro(R180P)替换。3D蛋白分子建模与分析提示R180P突变后蛋白结构中局部氨基酸的氢键数目发生改变,蛋白稳定性预测显示该突变对蛋白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结论:ABO基因第7外显子c.539G>C突变导致多肽链氨基酸替换,影响了GTA蛋白结构的稳定性,引起酶活性改变,产生A2.08表型,且该变异基因可稳定遗传。

    2024年01期 v.32;No.167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生儿ABO*A2.08亚型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蛋白结构分析

    刘昕;王莲慧;舒锦;徐子恒;徐秀云;

    目的:研究ABO*A2.08亚型的血清学特征和蛋白结构,探究其遗传学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方法进行ABO基因分型,并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分析,通过同源蛋白保守性分析、3D分子建模和蛋白稳定性预测探究A2.08亚型中基因突变对GTA蛋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先证者血清学结果为Ax亚型,ABO基因分型明确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BO*A207/08;先证者的父亲基因测序结果证实ABO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c.539G>C特征性变异,导致多肽链p.Arg180Pro(R180P)替换。3D蛋白分子建模与分析提示R180P突变后蛋白结构中局部氨基酸的氢键数目发生改变,蛋白稳定性预测显示该突变对蛋白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结论:ABO基因第7外显子c.539G>C突变导致多肽链氨基酸替换,影响了GTA蛋白结构的稳定性,引起酶活性改变,产生A2.08表型,且该变异基因可稳定遗传。

    2024年01期 v.32;No.167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孕产妇不规则抗体血清学特征和临床意义分析

    张涛;杨桂林;张宏鹏;吴盈盈;李胜蓝;万块;祁海峰;李春莉;

    目的:明确不规则抗体在孕产妇人群中的血清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孕产妇151 471例,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部分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91%(1 375/151 471),其中0.23%(355/151 471)在孕早期检出,0.05%(71/151 471)在孕中期检出,0.63%(949/151 471)在孕晚期检出,孕晚期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且孕晚期新增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孕中期新增例数;分析1 37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的凝集强度,其中凝集强度为弱阳性占比最高,为50.11%(689/1 375),可疑阳性占18.69%(257/1 375),阳性占31.20%(429/1 375),孕中期凝集强度分布与孕早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孕晚期可疑阳性和弱阳性的比例低于孕早期,阳性比例高于孕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规则抗体阳性孕产妇中,妊娠≥2次孕产妇的占比明显高于≤1次者;进行抗体鉴定的60例孕产妇中,Rh系统占25.00%(15/60),Lewis系统占43.33%(26/60),Kidd系统占3.33%(2/60),MNS系统抗体占16.67%(10/60),P1PK系统抗体占1.67%(1/60),自身抗体占1.67%(1/60),4例无法确认特异性占6.67%(4/60);特异性抗体中以抗-Lea(30.00%)最为常见,其次是抗-E(16.67%)和抗-M(16.67%)。结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孕产妇人群的不规则抗体血清学特征存在差异,掌握本地区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的特征,对保证孕产妇输血安全、防治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67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孕产妇不规则抗体血清学特征和临床意义分析

    张涛;杨桂林;张宏鹏;吴盈盈;李胜蓝;万块;祁海峰;李春莉;

    目的:明确不规则抗体在孕产妇人群中的血清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孕产妇151 471例,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部分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91%(1 375/151 471),其中0.23%(355/151 471)在孕早期检出,0.05%(71/151 471)在孕中期检出,0.63%(949/151 471)在孕晚期检出,孕晚期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且孕晚期新增阳性例数明显高于孕中期新增例数;分析1 37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结果的凝集强度,其中凝集强度为弱阳性占比最高,为50.11%(689/1 375),可疑阳性占18.69%(257/1 375),阳性占31.20%(429/1 375),孕中期凝集强度分布与孕早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孕晚期可疑阳性和弱阳性的比例低于孕早期,阳性比例高于孕早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规则抗体阳性孕产妇中,妊娠≥2次孕产妇的占比明显高于≤1次者;进行抗体鉴定的60例孕产妇中,Rh系统占25.00%(15/60),Lewis系统占43.33%(26/60),Kidd系统占3.33%(2/60),MNS系统抗体占16.67%(10/60),P1PK系统抗体占1.67%(1/60),自身抗体占1.67%(1/60),4例无法确认特异性占6.67%(4/60);特异性抗体中以抗-Lea(30.00%)最为常见,其次是抗-E(16.67%)和抗-M(16.67%)。结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孕产妇人群的不规则抗体血清学特征存在差异,掌握本地区孕产妇不规则抗体的特征,对保证孕产妇输血安全、防治新生儿溶血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01期 v.32;No.167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刘祎;桑列勇;傅立强;

    目的:分析绍兴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情况。方法:对2017-2021年共257 145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HBsAg、HCV、HIV、TP、ALT、HTLV、NAT检测,并对所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平均不合格率为1.22%。其中各检测项目阳性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LT为0.32%,HBsAg为0.25%,NAT为0.20%,TP为0.19%,HCV为0.17%,HIV为0.07%,HTLV为0.01%。其中HBsAg(χ~2=65.23),ALT(χ~2=47.32),HCV(χ~2=12.73),此3项年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TP(χ~2=4.19),HIV(χ~2=7.58),NAT(χ~2=7.62),HTLV(χ~2=6.7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HBsAg和HCV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比核酸和酶免阳性检测情况,两方法有相互补充作用。经过对这部分阳性人群的年龄走势和性别分布分析,可以更好保障血液的安全招募。结论:加强血液检测工作及持续关注血源性疾病的阳性率变化规律是提高血液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

    2024年01期 v.32;No.167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刘祎;桑列勇;傅立强;

    目的:分析绍兴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情况。方法:对2017-2021年共257 145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HBsAg、HCV、HIV、TP、ALT、HTLV、NAT检测,并对所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平均不合格率为1.22%。其中各检测项目阳性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LT为0.32%,HBsAg为0.25%,NAT为0.20%,TP为0.19%,HCV为0.17%,HIV为0.07%,HTLV为0.01%。其中HBsAg(χ~2=65.23),ALT(χ~2=47.32),HCV(χ~2=12.73),此3项年间阳性率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TP(χ~2=4.19),HIV(χ~2=7.58),NAT(χ~2=7.62),HTLV(χ~2=6.7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HBsAg和HCV阳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比核酸和酶免阳性检测情况,两方法有相互补充作用。经过对这部分阳性人群的年龄走势和性别分布分析,可以更好保障血液的安全招募。结论:加强血液检测工作及持续关注血源性疾病的阳性率变化规律是提高血液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

    2024年01期 v.32;No.167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为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输注后CCI值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对应抗原方法及HLAMatchmaker的应用研究

    高素青;徐筠娉;罗畅如;李大成;彭龙;刘通;邹琼彩;

    目的: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MFI阈值对应抗原方法,联合应用HLAMatchmaker表位计算法,选择供患者表位最小错配评分值,评估两种方法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mmune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IPTR)患者选择HLA相容性血小板供者,在提升血小板输注后校正增加值(CC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PRCA法完成51例IPTR患者的7 807次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判断其免疫反应阴/阳性结果。采用Luminex单抗原流式微珠法检测患者的HLA-I类抗体,获得不同特异性抗体对应HLA-I类抗原MFI值,并将其分组及分级,强阳性组(MFI>4 000,1级)、中阳性组(1 000<MFI≤4 000,2级)、弱阳性组(500<MFI≤1 000,3级)和1个阴性对照组(MFI≤500),分组统计SPRCA实验在四组中免疫反应的阳性及阴性结果检出数,比较四组之间统计学差异。对2例患者多次申请血小板配型选择HLA相容性供者事件,采用HLAMatchmaker计算供患者HLA表位错配评分数,选择最小HLA表位错配评分数供者,同时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抗原的供者,为患者输注适合供者血小板,输注之后计算CCI值,统计临床输注效果。结果:51例IPTR患者的不同特异性HLA-I类抗体及对应抗原在强阳性、中阳性和弱阳性三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01),阳性结果检出数呈现由高到低格局(强阳性组>中阳性组>弱阳性组)。强阳性和中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弱阳性位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设置强阳性组为相应特异性HLA位点对应抗原1级规避阈值,中阳性组为2级规避阈值,弱阳性组为3级规避阈值,在供者血小板紧缺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规避弱阳性组。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及选择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血小板供者策略,24 h内CCI值均>4.5×10~9/L,均可获得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结论:在为IPTR患者选择HLA-I类相容性供者时,分级规避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综合选择供受者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经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确认为阴性结果的供者选择策略,对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计数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2024年01期 v.32;No.167 24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为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输注后CCI值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对应抗原方法及HLAMatchmaker的应用研究

    高素青;徐筠娉;罗畅如;李大成;彭龙;刘通;邹琼彩;

    目的:建立分级规避HLA抗体MFI阈值对应抗原方法,联合应用HLAMatchmaker表位计算法,选择供患者表位最小错配评分值,评估两种方法为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mmune 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IPTR)患者选择HLA相容性血小板供者,在提升血小板输注后校正增加值(CCI)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PRCA法完成51例IPTR患者的7 807次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判断其免疫反应阴/阳性结果。采用Luminex单抗原流式微珠法检测患者的HLA-I类抗体,获得不同特异性抗体对应HLA-I类抗原MFI值,并将其分组及分级,强阳性组(MFI>4 000,1级)、中阳性组(1 000<MFI≤4 000,2级)、弱阳性组(500<MFI≤1 000,3级)和1个阴性对照组(MFI≤500),分组统计SPRCA实验在四组中免疫反应的阳性及阴性结果检出数,比较四组之间统计学差异。对2例患者多次申请血小板配型选择HLA相容性供者事件,采用HLAMatchmaker计算供患者HLA表位错配评分数,选择最小HLA表位错配评分数供者,同时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抗原的供者,为患者输注适合供者血小板,输注之后计算CCI值,统计临床输注效果。结果:51例IPTR患者的不同特异性HLA-I类抗体及对应抗原在强阳性、中阳性和弱阳性三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01),阳性结果检出数呈现由高到低格局(强阳性组>中阳性组>弱阳性组)。强阳性和中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弱阳性位组和阴性对照组之间的SPRCA实验免疫反应阳性结果检出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设置强阳性组为相应特异性HLA位点对应抗原1级规避阈值,中阳性组为2级规避阈值,弱阳性组为3级规避阈值,在供者血小板紧缺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规避弱阳性组。规避1和2级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及选择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血小板供者策略,24 h内CCI值均>4.5×10~9/L,均可获得临床血小板输注有效。结论:在为IPTR患者选择HLA-I类相容性供者时,分级规避HLA-I类抗体对应供者抗原,综合选择供受者HLAMatchmaker表位错配评分数≤7,经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确认为阴性结果的供者选择策略,对提升IPTR患者血小板计数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2024年01期 v.32;No.167 24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琳依;熊艺颖;廖明燕;肖青;唐晓琼;罗小华;张红宾;王利;刘林;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LOHC发生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5岁(P=0.039)、强化预处理方案中包含氟达拉滨/克拉屈滨+阿糖胞苷(P=0.002)、移植后d 30白蛋白≤30 g/L(P=0.007)、CMV-DNA+(P=0.028)、移植前有真菌感染(P=0.026)、Ⅱ-Ⅳ度a GVHD的发生(P=0.006)是发生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发生LOHC的移植患者中,LOHC发生的时间在移植后32 d内(P=0.008)、移植后d 30的白蛋白≤30 g/L(P=0.032)是发展为重度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LOHC组的OS率显著低于未发生LOHC组(P=0.041)。结论:对于年龄≤45岁、强化预处理或LOHC发生较早的移植患者,需要警惕发生LOHC或发展为重度LOHC,应早期做好防治;定期监测CMV-DNA、白蛋白水平,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抗真菌治疗及防治a GVHD是预防LOHC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2024年01期 v.32;No.167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琳依;熊艺颖;廖明燕;肖青;唐晓琼;罗小华;张红宾;王利;刘林;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迟发型出血性膀胱炎(LOHC)的危险因素、LOHC发展为重度LOHC的危险因素及LOHC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可能影响allo-HSCT后LOHC发生的相关临床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45岁(P=0.039)、强化预处理方案中包含氟达拉滨/克拉屈滨+阿糖胞苷(P=0.002)、移植后d 30白蛋白≤30 g/L(P=0.007)、CMV-DNA+(P=0.028)、移植前有真菌感染(P=0.026)、Ⅱ-Ⅳ度a GVHD的发生(P=0.006)是发生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已发生LOHC的移植患者中,LOHC发生的时间在移植后32 d内(P=0.008)、移植后d 30的白蛋白≤30 g/L(P=0.032)是发展为重度LOHC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LOHC组的OS率显著低于未发生LOHC组(P=0.041)。结论:对于年龄≤45岁、强化预处理或LOHC发生较早的移植患者,需要警惕发生LOHC或发展为重度LOHC,应早期做好防治;定期监测CMV-DNA、白蛋白水平,积极有效地抗病毒、抗真菌治疗及防治a GVHD是预防LOHC发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2024年01期 v.32;No.167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3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 去甲基化药物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笑;王艳;郭玉洁;牛志云;马莉;周旭泉;张敬宇;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药物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CMML并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指标、生存期及安全性。结果:共有25例CMML患者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18例以地西他滨为基础治疗,7例以阿扎胞苷为基础治疗。其中20例获得应答,7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患者均以地西他滨为基础治疗,5例CR发生于治疗的前4个疗程。中位随访16.4(9.4-20.5)个月后,4例CR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CMM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7.4个月(95%CI:12.437-22.363)。按照MDAPS、CPSS、CPSS-mol、MMM预后积分系统分别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仅发现MDAPS预后积分系统不同危险度分层与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ML患者应用去甲基化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胃肠道反应、血液学毒性、皮肤过敏和肝功能损伤。所有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去甲基化药物对CMML患者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良好。CR多发生于治疗的前4个疗程,对于无应答的患者,可应用去甲基化药物联合小剂量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可以延缓病情但并不能阻止CMML的疾病进展。

    2024年01期 v.32;No.167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去甲基化药物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笑;王艳;郭玉洁;牛志云;马莉;周旭泉;张敬宇;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药物在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CMML并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指标、生存期及安全性。结果:共有25例CMML患者接受去甲基化药物治疗,18例以地西他滨为基础治疗,7例以阿扎胞苷为基础治疗。其中20例获得应答,7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患者均以地西他滨为基础治疗,5例CR发生于治疗的前4个疗程。中位随访16.4(9.4-20.5)个月后,4例CR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25例CMM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7.4个月(95%CI:12.437-22.363)。按照MDAPS、CPSS、CPSS-mol、MMM预后积分系统分别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仅发现MDAPS预后积分系统不同危险度分层与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ML患者应用去甲基化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感染、胃肠道反应、血液学毒性、皮肤过敏和肝功能损伤。所有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去甲基化药物对CMML患者治疗有效,且安全性良好。CR多发生于治疗的前4个疗程,对于无应答的患者,可应用去甲基化药物联合小剂量化疗。去甲基化药物可以延缓病情但并不能阻止CMML的疾病进展。

    2024年01期 v.32;No.167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论著_实验血液学技术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的临床价值

    周玲;王军亮;王献伟;李扬威;邹喆;张龑莉;吕晓东;

    目的:对比分析高通量测序法与Sanger测序法检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的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集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47例CML患者的198例次样本,同时进行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检测ABL激酶区突变,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法检出总体突变比例和≥2个突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anger测序法(P=0.01;P=0.046)。22例次检出≥2个突变,其中发现5例次(22.7%)复合突变。高通量测序法可检出Sanger法无法检出的低比例突变。198例次样本中检出低比例突变25例次(12.6%),高比例突变33例次(16.7%)和高低比例混合突变10例次(5.1%)。相关临床因素分析中,最佳反应期、失败期和警告期突变检出比例和发生低比例突变占比均逐渐升高(突变比例,P=0.016;低比例突变,P=0.005),伴随附加染色体异常出现突变的比例也明显升高(P=0.009)。接受一线、二线治疗的患者检出突变的比例明显低于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P=0.006)。基于突变位点的VAF值分析有助于可视化评估耐药CML细胞的克隆演变状态。结论:高通量测序法较Sanger测序法检测突变更加敏感、准确,有助于临床精准、可视化评估TKI治疗反应和优化CML治疗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26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的临床价值

    周玲;王军亮;王献伟;李扬威;邹喆;张龑莉;吕晓东;

    目的:对比分析高通量测序法与Sanger测序法检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的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集2017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47例CML患者的198例次样本,同时进行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检测ABL激酶区突变,并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法检出总体突变比例和≥2个突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anger测序法(P=0.01;P=0.046)。22例次检出≥2个突变,其中发现5例次(22.7%)复合突变。高通量测序法可检出Sanger法无法检出的低比例突变。198例次样本中检出低比例突变25例次(12.6%),高比例突变33例次(16.7%)和高低比例混合突变10例次(5.1%)。相关临床因素分析中,最佳反应期、失败期和警告期突变检出比例和发生低比例突变占比均逐渐升高(突变比例,P=0.016;低比例突变,P=0.005),伴随附加染色体异常出现突变的比例也明显升高(P=0.009)。接受一线、二线治疗的患者检出突变的比例明显低于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P=0.006)。基于突变位点的VAF值分析有助于可视化评估耐药CML细胞的克隆演变状态。结论:高通量测序法较Sanger测序法检测突变更加敏感、准确,有助于临床精准、可视化评估TKI治疗反应和优化CML治疗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26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马梦亭;田万林;吴楠;张强;王凤超;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骨髓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三系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系数量减少、两系数量减少、一系数量减少、三系数量正常以及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检出噬血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86.4%、62.1%、38.3%、34.6%及33.3%。其中三系数量减少组与其它4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明显升高(P<0.001);两系数量减少组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高于一系数量减少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P<0.01);一系数量减少组与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与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的噬血细胞漏检率分别为15.78%、22.03%、62.22%、77.78%及53.84%。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尤其是外周血三系及两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者要格外注意骨髓中噬血细胞的检出,同时对于三系细胞数量正常甚至至少有一系升高者也应仔细观察髓片中是否有噬血细胞的存在。

    2024年01期 v.32;No.167 269-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马梦亭;田万林;吴楠;张强;王凤超;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骨髓中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4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骨髓噬血细胞数量与外周血三系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三系数量减少、两系数量减少、一系数量减少、三系数量正常以及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检出噬血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86.4%、62.1%、38.3%、34.6%及33.3%。其中三系数量减少组与其它4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明显升高(P<0.001);两系数量减少组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高于一系数量减少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P<0.01);一系数量减少组与三系数量正常组、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三系数量正常组与三系正常至少一系升高组相比,单位面积噬血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的噬血细胞漏检率分别为15.78%、22.03%、62.22%、77.78%及53.84%。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尤其是外周血三系及两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者要格外注意骨髓中噬血细胞的检出,同时对于三系细胞数量正常甚至至少有一系升高者也应仔细观察髓片中是否有噬血细胞的存在。

    2024年01期 v.32;No.167 269-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靶向人c-Cbl基因重组干扰慢病毒与过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以及病毒功效研究

    孙启鑫;吴秉毅;姚倩倩;黄志伟;朱志刚;

    目的:构建可调控c-Cbl基因表达的重组慢病毒与腺病毒并评估其功效。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靶向人c-Cbl基因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后白血病细胞(HL60、THP1)c-Cbl基因表达与转录本的变化。结果:3个靶向人c-Cbl基因的重组干扰慢病毒载体经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包装的病毒滴度均大于1×10~8 TU/ml,其中shRNA-2号慢病毒干扰效率最高,白血病细胞感染后c-Cbl基因的表达约下调95%,CBL蛋白的表达约下调60%;同时,靶向人c-Cbl基因的重组过表达腺病毒载体也经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包装的病毒滴度大于1×10~9 TU/ml,细胞感染腺病毒后,c-Cbl基因表达可瞬时上调约10倍,CBL蛋白表达约上调1.5倍。结论:重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均可高效感染白血病细胞,并能分别下调和上调c-Cbl基因与CBL蛋白的表达,为后续研究肿瘤细胞内c-Cbl基因功能打下前期基础。

    2024年01期 v.32;No.167 274-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靶向人c-Cbl基因重组干扰慢病毒与过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以及病毒功效研究

    孙启鑫;吴秉毅;姚倩倩;黄志伟;朱志刚;

    目的:构建可调控c-Cbl基因表达的重组慢病毒与腺病毒并评估其功效。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靶向人c-Cbl基因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采用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感染后白血病细胞(HL60、THP1)c-Cbl基因表达与转录本的变化。结果:3个靶向人c-Cbl基因的重组干扰慢病毒载体经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包装的病毒滴度均大于1×10~8 TU/ml,其中shRNA-2号慢病毒干扰效率最高,白血病细胞感染后c-Cbl基因的表达约下调95%,CBL蛋白的表达约下调60%;同时,靶向人c-Cbl基因的重组过表达腺病毒载体也经测序验证构建成功,包装的病毒滴度大于1×10~9 TU/ml,细胞感染腺病毒后,c-Cbl基因表达可瞬时上调约10倍,CBL蛋白表达约上调1.5倍。结论:重组干扰慢病毒和过表达腺病毒均可高效感染白血病细胞,并能分别下调和上调c-Cbl基因与CBL蛋白的表达,为后续研究肿瘤细胞内c-Cbl基因功能打下前期基础。

    2024年01期 v.32;No.167 274-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环状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东华;杨锦才;赵丽;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在发病机制、遗传背景和预后转归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策略是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生存率的途径之一。环状RNA (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在基因转录、翻译及表观遗传学修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多种实体瘤的疾病进展及预后。目前研究发现,circRNA的异常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耐药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作为AML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circ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优化白血病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状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东华;杨锦才;赵丽;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在发病机制、遗传背景和预后转归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策略是提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生存率的途径之一。环状RNA (circ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在基因转录、翻译及表观遗传学修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多种实体瘤的疾病进展及预后。目前研究发现,circRNA的异常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耐药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作为AML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circ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优化白血病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胞焦亡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从机制到治疗

    周灵艳;殷小成;

    细胞焦亡是由活化的半胱天冬蛋白酶和Gasdermin家族蛋白(GSDM蛋白)介导的一种程序性死亡形式,具有细胞肿胀、胞膜溶解和炎症因子释放的特点。白血病是以恶性转化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分化和增殖为特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的转化、增殖、转移以及治疗反应都与细胞焦亡密切相关。细胞焦亡为白血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本文就细胞焦亡的类型及分子机制、焦亡在白血病中发生发展以及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更深入研究细胞焦亡与白血病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287-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细胞焦亡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从机制到治疗

    周灵艳;殷小成;

    细胞焦亡是由活化的半胱天冬蛋白酶和Gasdermin家族蛋白(GSDM蛋白)介导的一种程序性死亡形式,具有细胞肿胀、胞膜溶解和炎症因子释放的特点。白血病是以恶性转化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分化和增殖为特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的转化、增殖、转移以及治疗反应都与细胞焦亡密切相关。细胞焦亡为白血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本文就细胞焦亡的类型及分子机制、焦亡在白血病中发生发展以及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更深入研究细胞焦亡与白血病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287-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青青;李宜蔷;程纬民;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密切相关。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参与调节MM,如调控MM细胞生存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发展、迁移,调控MM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后,MM细胞的凋亡、自噬被激活,促进MM细胞的死亡,抑制MM细胞的转移及复发。因此,深入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MM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阐明MM的发病机理及转归预后。

    2024年01期 v.32;No.167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青青;李宜蔷;程纬民;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病密切相关。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参与调节MM,如调控MM细胞生存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发展、迁移,调控MM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后,MM细胞的凋亡、自噬被激活,促进MM细胞的死亡,抑制MM细胞的转移及复发。因此,深入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MM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阐明MM的发病机理及转归预后。

    2024年01期 v.32;No.167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4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NK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韩帆;席亚明;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NK细胞是一类具有强大自然杀伤活性的先天性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其作为潜在的抗癌疗法引起关注。在MM患者中,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对骨髓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降低。恢复或增强NK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MM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目前针对NK细胞相关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NK细胞在MM免疫治疗中应用前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1期 v.32;No.167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K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韩帆;席亚明;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NK细胞是一类具有强大自然杀伤活性的先天性淋巴细胞,能够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其作为潜在的抗癌疗法引起关注。在MM患者中,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对骨髓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降低。恢复或增强NK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MM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目前针对NK细胞相关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对NK细胞在MM免疫治疗中应用前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1期 v.32;No.167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帕霉素在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丹;魏锦;冯一梅;张曦;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激素耐药的GVHD,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在急、慢性GVHD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优势。另外,雷帕霉素可以调节T细胞、B细胞、树突细胞、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等细胞亚群,阐明了其有效防控GVHD的机制。本文就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防治GVH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就如何优化使用雷帕霉素提出新的思考。

    2024年01期 v.32;No.167 30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帕霉素在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丹;魏锦;冯一梅;张曦;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特别是激素耐药的GVHD,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在急、慢性GVHD的预防和治疗中均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优势。另外,雷帕霉素可以调节T细胞、B细胞、树突细胞、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等细胞亚群,阐明了其有效防控GVHD的机制。本文就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防治GVH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就如何优化使用雷帕霉素提出新的思考。

    2024年01期 v.32;No.167 302-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进展

    陈紫薇;王诗轩;李菲;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脾肿大是其突出的临床特征,通常被认为与脾脏的髓外造血有关。CXCL12/CXCR4轴的异常可以导致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从骨髓迁移到脾脏从而引起脾内髓外造血。此外,低GATA1表达和细胞因子异常分泌被发现与脾肿大显著相关。随着JAK1/2抑制剂在临床中的使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脾大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将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的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1期 v.32;No.167 30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进展

    陈紫薇;王诗轩;李菲;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脾肿大是其突出的临床特征,通常被认为与脾脏的髓外造血有关。CXCL12/CXCR4轴的异常可以导致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从骨髓迁移到脾脏从而引起脾内髓外造血。此外,低GATA1表达和细胞因子异常分泌被发现与脾肿大显著相关。随着JAK1/2抑制剂在临床中的使用,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脾大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将对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的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1期 v.32;No.167 30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寸淑娥;郑江婷;王玉明;

    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lnc RNA被发现参与调控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因此,深入研究异常表达lncRN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可为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1期 v.32;No.167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寸淑娥;郑江婷;王玉明;

    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可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lnc RNA被发现参与调控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因此,深入研究异常表达lncRN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可为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1期 v.32;No.167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L-6/IL-6R/JAK2/STAT3通路调控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石玉士;许家威;刘青青;李宜蔷;程纬民;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疾病的发展表现出广泛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与MM肿瘤细胞、骨髓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IL-6/IL-6R/JAK2/STAT3通路可以调节骨髓微环境中相关可溶性因子的转录,促进MM肿瘤细胞增殖、抗凋亡、产生耐药性及引导相关骨破坏。本文就IL-6/IL-6R/JAK2/STAT3通路调控骨髓微环境对MM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MM的靶向治疗及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4年01期 v.32;No.167 318-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L-6/IL-6R/JAK2/STAT3通路调控骨髓微环境对多发性骨髓瘤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石玉士;许家威;刘青青;李宜蔷;程纬民;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疾病的发展表现出广泛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与MM肿瘤细胞、骨髓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IL-6/IL-6R/JAK2/STAT3通路可以调节骨髓微环境中相关可溶性因子的转录,促进MM肿瘤细胞增殖、抗凋亡、产生耐药性及引导相关骨破坏。本文就IL-6/IL-6R/JAK2/STAT3通路调控骨髓微环境对MM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MM的靶向治疗及精准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24年01期 v.32;No.167 318-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5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普乐沙福在自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应用策略的研究进展

    方颖;叶佩佩;

    普乐沙福(plerixafor)是一种小分子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类似物,通过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CXCR4的相互作用,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用于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由于plerixafor在国内获批上市时间较短且价格昂贵,临床应用经验较少。临床研究人员正积极探索plerixafor的最佳使用策略,提高动员采集成功率并且降低成本。本文对近几年来plerixafor应用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总结plerixafor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中的最佳应用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3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普乐沙福在自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应用策略的研究进展

    方颖;叶佩佩;

    普乐沙福(plerixafor)是一种小分子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类似物,通过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CXCR4的相互作用,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用于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由于plerixafor在国内获批上市时间较短且价格昂贵,临床应用经验较少。临床研究人员正积极探索plerixafor的最佳使用策略,提高动员采集成功率并且降低成本。本文对近几年来plerixafor应用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总结plerixafor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中的最佳应用策略。

    2024年01期 v.32;No.167 3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