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庆林;刘彦权;张和荟;王芬;李祚涛;严志民;陈淑娟;朱宏泉;
目的:探讨羟氯喹(HCQ)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后重症感染免疫介质失调的影响及其相关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8月-2023年6月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6例化疗后重症感染AML(AMLSI)患者以及29例化疗后未感染AML(AML-NI)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另选取本院同时期21名健康者外周血为对照组,采用RT-qP CR技术检测CXCL12、CXCR4、CXCR7 mR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IL-6、IL-8、TNF-α水平,选取并构建白血病源性THP-1细胞为AML疾病模型,并将AML-SI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分为单独培养(Mono)组和共培养(Co-culture)组,给予不同浓度梯度HCQ干预THP-1细胞,后续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细胞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L-6、IL-8、TNF-α水平变化差异,RT-qP CR技术检测CXCL12-CXCR4/7调控轴核心成员mRNA表达改变,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调控分子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ML患者CXCL12、CXCR4、CXCR7及IL-6、IL-8、TNF-α均异常升高,而AML-SI患者升高更为显著(均P<0.01),且AML-NI患者与AML-SI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予HCQ干预THP-1细胞后,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但低浓度HCQ对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不显著。将THP-1细胞与A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Co-culture组上清液中IL-6、IL-8及TNF-α水平较Mono组显著升高(均P<0.01)。当给予HCQ干预后,Mono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8和TNF-α水平较其干预前显著降低(均P<0.01),Co-culture组亦显著降低(均P<0.001),但HCQ对CXCL12-CXCR4/7调控轴核心成员表达影响微弱。HCQ干预THP-1细胞后,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并在促使Caspase-3水解活化的同时抑制TLR4/NF-κB通路的活化水平,继而诱发THP-1细胞程序性死亡。结论:CXCL12-CXCR4/7轴核心成员及相关细胞因子可能是AML患者重症感染免疫紊乱的重要介质,HCQ可抑制细胞因子水平以逆转免疫介质失调,并遏制白血病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其机制很可能与调控Bcl-2家族蛋白表达、水解活化Caspase-3以及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等有关。
2025年04期 v.33;No.176 93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惠娟;沈洋灵;郭嫣婷;周怡芳;缪颖洁;董伟民;顾伟英;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初诊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患者IDH1/2突变相关的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并用列线图实现模型的可视化,应用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共有60例患者在初诊时存在IDH1/2突变,LASSO回归筛选出了9个与IDH1/2突变相关的预测变量,分别是CD7、CD56、CD11b、CD15、CD64、HLA-DR、血小板计数≥50×109/L、孤立的+8染色体核型以及正常染色体核型,基于上述9个变量绘制列线图及ROC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806,内部验证显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MIC分型的预测模型对初诊AML患者是否存在IDH1/2突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缺乏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33;No.176 939-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青阳;靖彧;李猛;黄赛;刘宇辰;温亚男;杨晶晶;高文静;乐凝;焦一帆;张夏玮;窦立萍;
目的:探究CAG方案联合维奈克拉、西达本胺、阿扎胞苷治疗老年A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收治的15例≥60岁的老年AML患者采用CAG方案联合维奈克拉、西达本胺、阿扎胞苷进行治疗,评估其疗效、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总生存期(OS)及无事件生存期(EFS)。结果:经一个疗程化疗后,15例患者中11例达到完全缓解(CR),3例达到血液学未完全恢复的CR(CRi),1例患者在疗效评估前因原有感染死亡,总反应率(ORR)为93.3%(14/15)。中位随访时间为131(19-275)d,中位OS和EFS均未达到。二代测序分析显示,15例患者中,1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突变频率在10COR%以上的基因有7种,分别为ASXL1(4例)、RUNX1(4例)、B(3例)、DNMT3A(3例)、STAG2(2例)、IDH1/2(2例)、TET(2例)。在1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的患者中,12例患者获得复合缓解(CR+CRi)。白细胞数平均恢复时间为化疗后14.6 d,血小板平均恢复时间为化疗后7.7 d。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10例患者伴有感染,除1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因感染性休克死亡,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较重的心、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AG方案联合维奈克拉、西达本胺、阿扎胞苷所组成的CACAG+V方案可应用于老年AML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诱导缓解率。
2025年04期 v.33;No.176 945-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晨燕;杨婵;葛峥;
目的:探讨氟马替尼(FLU)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西达本胺(CHI)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细胞株SUP-B15的协同作用,并研究其协同抗白血病的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FLU、CHI单药及联合用药对SUP-B1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靶基因表达。结果:与FLU和CHI单药相比,FLU联合CHI显著抑制SUP-B15细胞增殖,诱导SUP-B15细胞G_0/G_1期阻滞,显著增加SUP-B15细胞凋亡率。公共数据库分析两药作用靶点与Ph~+ALL致病候选基因识别50个交集基因,富集到p53和c-Myc转录因子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FLU、CHI联合用药较单药组显著降低BCR::ABL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上调p53、BAX及Caspase-3的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c-Myc、PIK3CA、PIK3CB及AKT2的蛋白和mRNA水平。GEO数据库及本中心临床样本分析发现Ph~+ALL患者中c-Myc、PIK3CA、PIK3CB及AKT2显著高表达而p5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FLU联合CHI可能通过p53/c-Myc轴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协同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以及诱导周期阻滞,从而发挥抗Ph~+ALL作用。
2025年04期 v.33;No.176 951-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程千松;丁美琪;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期间药物排泄延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39例成人ALL患者,共计完成74例次HD-MTX化疗,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TX用药结束后0、20和44 h血药浓度。依据44 h血药浓度将患者分为排泄延迟组(≥0.3μmol/L)及非排泄延迟组(<0.3μmol/L),比较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筛选出与MTX排泄延迟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相关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74例次化疗共发生27例次排泄延迟,排泄延迟组的黏膜损害及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非延迟组明显增加(均P<0.05)。MTX用量、血尿酸、MTX峰浓度(即用药结束后0 h血药浓度)是MTX排泄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所筛选的3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MTX排泄延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曲线下面积及决策曲线分析法等结果显示该模型良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区分度。结论:成人ALL在HD-MTX化疗期间MTX排泄延迟发生率较高,基于筛选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排泄延迟的发生风险,及时甄别出排泄延迟的高危人群,联合MTX血药浓度检测可以个体化调整解救措施,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保障化疗安全。
2025年04期 v.33;No.176 961-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莉华;郭燕;张媛;王秀峰;刘宪凯;黄琰;
目的:分析IKZF1缺失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B-ALL患者72例,检测IKZF1缺失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共检出IKZF1缺失(IKZF1~+)患者32例(44.4%),IKZF1正常(IKZF1~-)患者与IKZF1~+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Ph~+患者中的IKZF1~+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h~-患者(P<0.05)。IKZF1缺失类型以大片段缺失为主,外显子1-8缺失及外显子4-7缺失分别占34.4%及31.2%。IKZF1~-患者的中位OS和PFS显著长于IKZF1~+患者(OS:26.0个月vs16.0个月,χ~2=23.094,P<0.05;PFS:26.0个月vs 16.0个月,χ~2=11.150,P<0.05)。IKZF1~+患者中,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中位OS显著长于未行allo-HSCT治疗患者(未达到vs 15.0个月,χ~2=5.685,P<0.05)。结论:IKZF1缺失为影响B-AL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2025年04期 v.33;No.176 96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蔡成森;王如菊;徐晓燕;顾骋圆;康慧珠;刘跃均;韩悦;
目的:评估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纳入2020年12月到2023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R/R AML患者20例,在挽救治疗后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评估疗效、安全性。结果:20例患者中,男14例和女6例,平均年龄为(50.7±15.3)岁。1疗程的总反应率(ORR)为75.0%(15/20),2疗程达到完全缓解(CR)或血细胞计数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i)有7例(35.0%)。8例患者接受allo-HSCT。主要不良事件是血液学毒性,未发生5级不良事件。结论:PD-1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和HAG方案是R/R AML的一种可行且相对安全的治疗选择,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5年04期 v.33;No.176 972-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吕纯懿;殷学伟;李宗宏;韩晨;王琰;王振振;刘绿野;徐瑞荣;
目的:研究胡桃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从公共数据库收集胡桃醌及AML靶点,取交集靶点群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发掘胡桃醌作用于AML的潜在机制,进行湿实验验证。不同浓度的胡桃醌处理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24 h, MTT检测细胞活力并确定IC_(50)值,筛选最敏感的细胞株进行后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胡桃醌作用于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获得11个胡桃醌干预AML的潜在靶点,该靶点群显著富集的前十位通路为凋亡的内在途径、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色素c介导的凋亡反应、细胞凋亡、凋亡因子介导的反应、调节性坏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的信号传导、癌基因诱导的衰老及信号转导。胡桃醌处理24 h后的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存活率随着胡桃醌浓度增加而降低(r=-0.992,-0.886,-0.956,-0.910),其中MOLM-13细胞对胡桃醌最为敏感。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随胡桃醌作用浓度不断升高,MOLM-13细胞凋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r=0.99)。同一时间点,胡桃醌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RIPK1/RIPK1、p-RIPK3/RIPK3、p-MLKL/MLKL比值降低。结论:胡桃醌抑制AML细胞KG-1a、MV-411、THP-1、MOLM-13细胞增殖,且诱导MOLM-13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相关。
2025年04期 v.33;No.176 980-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凯帆;曾令基;耿素霞;黄欣;李敏明;赖沛龙;翁建宇;杜欣;
目的:构建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耐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检测维奈克拉耐药细胞株对BCL-2家族蛋白的敏感性,并探讨其耐药的机制。方法:利用CCK-8法筛选对维奈克拉相对敏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MV4-11、MOLM13、OCI-AML2),低浓度维奈克拉持续诱导细胞株产生耐药,CCK-8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耐药前后的细胞活力、凋亡率,BH3分析法分析耐药细胞株线粒体凋亡通路中促凋亡蛋白的失衡以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细胞系以及多药耐药患者BCL-2家族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了MV4-11、MOLM13、OCI-AML2的维奈克拉耐药细胞株,IC_(50)均达到10倍以上,在相同浓度的维奈克拉作用下,耐药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BH3分析显示,耐药细胞株对促凋亡蛋白(如BIM、BID和NOXA)敏感性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耐药细胞株中MCL1表达上调,NOXA1表达下调。维奈克拉耐药患者MCL1、NOXA1表达变化与本研究所建立的耐药细胞系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低浓度持续诱导法成功构建了维奈克拉耐药的AML细胞株,维奈克拉耐药导致了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改变以及对促凋亡蛋白BIM、BID和NOXA的敏感性上升,这可能与耐药细胞中MCL1表达上调、NOXA1表达下调有关。
2025年04期 v.33;No.176 986-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运玲;杨莹;孙寅;柴红丽;
目的:探讨LINC0064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RT-qPCR检测人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系HS-5和AML细胞株中LINC00641、miR-204-5p、MT1X相对表达水平,筛选出最佳细胞系THP-1进行后续实验;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实验、pull down实验、RIP实验验证LINC00641、MT1X与miR-204-5p靶向关系,EdU、CCK-8、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MT1X、CyclinD1、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S-5细胞比较,HL60、THP-1、U937、KG1细胞中LINC00641、MT1X表达显著升高,而miR-204-5p表达显著降低,其中THP-1细胞变化最为显著(P<0.05)。沉默LINC00641或过表达miR-204-5p均可显著抑制THP-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细胞数、CyclinD1、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和Bax蛋白表达(均P<0.05)。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实验、pull down实验、RIP实验均证实LINC00641、MT1X与miR-204-5p存在靶向关系,抑制miR-204-5p或过表达MT1X可分别逆转沉默LINC00641或过表达miR-204-5p对THP-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减少细胞凋亡。结论:LINC00641在AML中高表达,抑制LINC00641表达可通过调miR-204-5p/MT1X轴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增加凋亡。
2025年04期 v.33;No.176 998-1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婷;王翠翠;朱聪;周欣宇;贾秀红;
目的:研究荜茇酰胺(piperlongumine, PL)对人耐阿霉素(adriamycin, ADR)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ADR增殖及铁死亡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PL对K562/ADR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筛选合适药物浓度。低、中、高浓度PL(2、4、6μmol/L)处理K562/ADR细胞后,EdU增殖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克隆形成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抑制剂(铁死亡抑制剂Fer-1、凋亡抑制剂Z-VAD、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1)与PL联用后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铁离子比色法、DCFH-DA荧光探针法、MDA和GSH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Fe~(2+)、ROS、MDA和GSH含量;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GPX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可靶向调控GPX4的miRNA;RT-qPCR检测低、中、高浓度PL对已预测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GPX4和miR-214-3p靶向关系。单用PL或PL+miR-214-3p inhibitor处理细胞后,检测细胞内Fe~(2+)、ROS、MDA、GSH含量和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L呈浓度依赖性抑制K562/ADR细胞增殖(r=0.979)。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中、高浓度PL组细胞的EdU细胞阳性率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下降(P<0.01)。与单用不同浓度PL组比较,PL联用Z-VAD组细胞存活率轻度增加(P<0.05);与中、高浓度PL单用组比较,PL+Fer-1联用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增加(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浓度PL组细胞内ROS表达水平轻度增高(P<0.05),GSH含量轻度降低(P<0.05),中、高浓度PL组细胞内Fe~(2+)、ROS、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GSH含量、GPX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GPX4和miR-214-3p具有靶向关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中、高浓度PL组细胞内miR-214-3p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用PL组比较,PL+miR-214-3p inhibitor组细胞内Fe~(2+)、 ROS和MDA含量均降低(P<0.01),GSH含量和GPX4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中、高浓度PL可通过诱导K562/ADR细胞铁死亡抑制其增殖,其作用机制与调控miR-214-3p/GPX4通路有关。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07-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赵娟;李佳;钱玲玲;丁佐凤;张莉;
目的:探讨肌肉减少症对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影响,以揭示其对AML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并接受诱导化疗的122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频率生物电阻抗分析仪进行身体成分测量,评估是否存在肌肉减少症。将所有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与非肌肉减少症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肌肉减少症与AML患者预后的关联强度。结果:在122例AML患者中,共46例(37.7%)在接受诱导化疗前被诊断为肌肉减少症。肌肉减少症患者的BMI显著低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t=4.258,P<0.001),且肌肉减少症患者接受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R)率与部分缓解(PR)率明显更低(χ~2=6.348,P=0.042)。Kaplan-Meier曲线显示,肌肉减少症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期(OS)明显短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分别为20.7(95%CI:12.6-27.8)个月和27.8(95%CI:22.3-31.9)个月(χ~2=5.659,P=0.0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接受标准诱导化疗的AML患者中,肌肉减少症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2.2(95%CI:5.4-24.7)个月与26.1(95%CI:16.7-35.4)个月(χ~2=3.949,P=0.04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肌肉减少症(HR=1.671, 95%CI:1.034-2.701,P=0.036)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肌肉减少症与AML患者低治疗反应率及不良预后相关,或许可作为预测AML患者临床结局的有效工具。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16-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晓培;张薇薇;孙伟;程家凤;
目的:探讨泽布替尼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i BCL)继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IC)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23例i BCL合并AI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泽布替尼160 mg,2/d,持续口服,观察AIC客观缓解率(ORR)、淋巴瘤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中位随访20(5-48)个月后,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9(IQR 5-24)个月。AIC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9例,无效(NR)4例,ORR为82.6%(19/23)(95%CI:61.2-95.0)。其中,14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CR 7例,PR 5例,NR 2例;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R 1例,PR 2例,NR 1例;5例Evans综合征(ES)患者CR 2例,PR 2例,NR 1例。淋巴瘤疗效评估:CR 10例,PR 7例,疾病稳定(SD)6例,无进展病例,ORR为73.9%(17/23)(95%CI:51.6-89.8)。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为感染、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皮疹、贫血,多为1-2级不良反应,可耐受;无心律失常及高血压发生,无不良反应致死病例。结论:泽布替尼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继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有效、安全。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23-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林莺;张荣东;林赠华;许新玉;陈仁利;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来自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47例NHL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47例淋巴瘤患者中,33例为T细胞型NHL,14例为B细胞型NHL。47例患者的中位血钙水平为3.10(2.77-4.86)mmol/L,27例(57.4%)为轻度高血钙(2.75-3.00 mmol/L),8例(17.0%)为中度高血钙(3.00-3.50 mmol/L),12例(25.5%)例为重度高血钙(>3.50 mmol/L)。47例患者均予以水化、碱化、利尿等治疗,联合化疗32例(68.1%),联合使用鲑鱼降钙素治疗21例(44.7%),5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联合使用地舒单抗治疗3例。经过治疗后,38例患者血钙逐渐恢复正常,中位恢复时间6(1-18)d,9例患者经治疗血钙仍未能恢复正常,均在1月内死亡。32例联合化疗患者于化疗2-4疗程后评估疗效,完全缓解(CR)8例(25.0%),部分缓解(PR)11例(34.4%),疾病稳定(SD)7例(21.9%),疾病进展(PD)6例(18.8%)。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化疗后疾病进展13例,总死亡28例,生存期为0.8-23.7个月,中位进展时间4.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细胞型NHL、血钙水平>3.5 mmol/L及治疗后血钙未下降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细胞型NHL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HL合并高钙血症预后不良,可作为反映肿瘤负荷的指标之一,应引起临床重视,积极治疗。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29-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红霞;陈军;李静;卢国丰;韩秀华;杨荣;江亚军;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Ig重链类别转换(CSR)与错配修复(MMR)蛋白、微卫星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病理科存档的MALT淋巴瘤40例作为观察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两组Ig G、Ig M、Ig D、Ig 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情况,应用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观察组肿瘤和瘤旁组织的微卫星表型。结果:观察组单种Ig重链阳性表达(模式Ⅰ)、Ig重链全阴性表达(模式Ⅱ)、多种Ig重链阳性表达(模式Ⅲ)比例分别为65%(26/40)、27.5%(11/40)、7.5%(3/40),对照组分别为0(0/20)、5%(1/20)、95%(19/20)。观察组Ig重链表达模式Ⅰ+Ⅱ比例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P<0.01)。观察组有3例(7.5%)检出MMR蛋白部分缺失,其中2例为MSH6缺失,1例为MSH6和PMS2共同缺失;对照组有1例(5%)检出PMS2缺失,两组间MMR蛋白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检出5例微卫星不稳定(MSI),包括1例低频率MSI(MSI-L)和4例高频率MSI(MSI-H),其中2例MSI-H发生MSH6缺失。将MSI-H或MMR蛋白表达缺失计作阳性结果,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的MSI-H率为10%(4/40),略高于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的缺失率(7.5%,3/4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重链表达模式Ⅰ、Ⅱ、Ⅲ组间MMR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26)、18.2%(2/11)、33.3%(1/3),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卫星表型MSS、MSI-L、MSI-H组间MMR蛋白缺失率分别为2.9%(1/35)、0(0/1)、50%(2/4),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R蛋白缺失与Ig重链表达模式、MSI呈正相关(r=0.41,P<0.05;r=0.48,P<0.05),而Ig重链表达模式与MSI无相关性(r=0.02,P>0.05)。结论:Ig重链CSR检测对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意义。MALT淋巴瘤存在低频率的MMR蛋白缺失和MSI-H表型,这对研究其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36-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骆丹;单琪淼;丁华;刘娇;黄紫晴;朱锋;
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并且接受治疗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58(19-85)岁。其中19例患者以咽痛起病,有12例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8例患者表现为咽部肿块,2例患者表现为发音模糊。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4例,占58.54%)。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3例患者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41例患者中11例(26.83%)获得完全缓解,14例(34.15%)获得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60.98%(25/41)。中位随访时间为37(6-107)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70.81%,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6.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Ki-67、β2-微球蛋白、IPI评分对患者的PFS、OS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是影响患者PFS、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相对较好,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IPI与其预后相关。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42-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岚;刘周英;陈争先;张劲松;
目的:以组织学为金标准,分析并总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细针穿刺的细胞学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同时行粗针及细针穿刺,且经组织学证实为CHL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阅细针穿刺涂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其相应的组织学活检切片。结果:17例霍奇金淋巴瘤均为经典型,包括混合细胞型5例,结节硬化型10例及未能分型2例;通过细针穿刺诊断出15例CHL,另2例细针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正确率为88.2%。细针穿刺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混合淋巴细胞背景中单个散在的霍奇金细胞或多核Reed-Stenberg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表达CD30。结论:与组织学相比,细针穿刺具有快捷、微创的优势,且细胞形态保存完好,易识别诊断性霍奇金或Reed-Stenberg细胞,有助于CHL的快速诊断和临床处理。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47-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欣悦;杨志琴;胡瑾;陆丰艺;韩倩楠;赵欢欢;高雯暇;马瑜晗;李护君;李振宇;徐开林;陈伟;
目的:探讨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EASIX)对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有治疗指征且经过规范治疗的MCL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及临床特征比较。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根据ROC曲线测得的截断值为0.97,将患者分为高EASIX组和低EASIX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白蛋白<0.2 g/L、高EASIX、ECOG PS评分≥2是MCL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高、低EASIX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3.0和37.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8和26.0个月。高EASIX组中起病时ECOG PS评分≥2及前白蛋白<0.2 g/L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低EASIX组患者。结论:初诊时EASIX可作为影响MCL患者OS的独立预后指标,高EASIX患者与低EASIX患者相比预后更差、生存时间更短。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51-1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杨玉泽;许亚茹;周梅;徐文艳;周立强;郭振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分析用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与生存相关的潜在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β_2-MG的最佳临界值为2.25 mg/L。亚组分析表明,与低β_2-MG(≤2.25 mg/L)组相比,高β_2-MG(>2.25 mg/L)组的PFS明显较差(P=0.006),OS也有恶化的趋势(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β_2-MG升高、高龄(>60岁)、分期较晚(Ⅲ-Ⅳ期)、IPI评分高(≥3分)与较差的PFS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β_2-MG升高是DLBCL患者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结论:血清β_2-MG可能是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57-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媛;王莉华;郭燕;吕国庆;吴隼;张景航;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15例)和non-CNS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骨髓受累、肥大性疾病、B症状、来源细胞、葡萄糖定量、潘氏试验、脑脊液氯、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外周血cf NDA、IL-10的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对DLBCL患者继发CNSI的预测价值。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年11月30日,Kaplan-Meier法计算non-CNSI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结果:CNSI组的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5)。CNSI组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1)。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均呈正相关(r=0.402 4,0.315 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f DNA、IL-10对C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0.742,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3.70%,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中位随访时间20(6-31)个月,以外周血cf DNA联合IL-10阳性或阴性对non-CNSI患者分组,阳性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的患者(P<0.05)。结论:DLBCL合并CNSI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CNSI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63-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江艳;陈娅;杨兰;李卫滨;
目的:探讨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A)的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酒精导致的继发性SA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结果:该患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检出椭圆形、靶形、泪滴形等异形红细胞,骨髓普鲁士蓝铁染色可检出铁过载和大于15%的环形铁粒幼细胞,糖原染色阴性,EGR1、SF3B1基因检查阴性,检出α-地中海贫血香港型(可能为HKαα/αα或者HKαα/-α~(3.7))等稀有基因型。结论:患者病史与用药史、外周血与骨髓细胞学形态、基因检查、细胞遗传学等方法有助于继发性SA的确诊。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94-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宋曼婷;王丰严;蓝丹;陈高;韦帅;郭利莽;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性群体地中海贫血基因的遗传差异。方法:对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送检的15 595例河池户籍居民全血样本进行地贫筛查,采用Gap-PCR法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筛查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检测,对筛查阳性基因检测阴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15 595例送检样本中筛查阳性10 501例,筛查阳性样本中发现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8 506例,筛查阳性符合率为81.00%。其中α-地贫5 374例、β-地贫2 531例、α+β复合地贫601例。α-地贫共检出13种突变型,以--~(SEA)(48.57%)、-α~(3.7)(31.31%)、α~(CS)(8.57%)、-α~(4.2)(8.07%)为主;β-地贫共检出17种突变型,以CD17(48.27%)、CD41-42(41.24%)为主。地贫基因携带者主要来自壮族(6 106人)、汉族(969人)、瑶族(793人)、仫佬族(275人)、毛南族(228人)。以上民族组内构成比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壮、汉、瑶3个民族间--~(SEA)、-α~(3.7)、α~(CS)、-α~(4.2)占比存在差异(P<0.005),仫佬族人群α~(CS)占比与-α~(3.7)、-α~(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毛南族人群--~(SEA)、-α~(3.7)、α~(CS)三者间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瑶、仫佬、毛南4个民族CD17与CD41-42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个民族组间构成比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壮、汉、瑶、仫佬、毛南5个民族中仫佬族人群--~(SEA)占比(56.68%)最高,与毛南族人群(35.9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族人群-α~(3.7)(33.25%)占比最高,与占比最低的仫佬族(18.7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毛南族人群α~(CS)占比(27.46%)最高,与其余民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壮族、毛南族人群CD17占比(50.79%、55.68%)高于汉族(39.12%)、瑶族(39.63%)和仫佬族(3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5个民族间CD41-42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河池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内主流民族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及分布差异具有民族分化性特点。该结果有助于研究制订符合群体分布特点的地中海贫血专项防治计划,并为揭示该地区地中海贫血的遗传背景及地理分布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3;No.176 1098-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玉;闫荣;杨梦楠;周康熙;戴克胜;
目的:探究冬凌草甲素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健康成年志愿者和小鼠洗涤血小板,将血小板与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2.5、5和10μmol/L)在体外进行共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IIbβ3活化情况,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在不同刺激剂作用下的聚集功能,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AKT Ser473的磷酸化水平。三氯化铁损伤小鼠肠系膜建立动脉血栓模型,切断小鼠尾部建立尾出血模型。小鼠腹腔注射冬凌草甲素(10 mg/kg)检测其对血栓与止血的影响。结果:冬凌草甲素抑制了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IIbβ3活化。在不同刺激剂的作用下,冬凌草甲素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处理组AKT Ser473的磷酸化水平均降低。冬凌草甲素能够显著延长小鼠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但不影响尾出血时间。结论:冬凌草甲素通过抑制AKT磷酸化,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功能及体内血栓形成,有望作为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04-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芳;申汉俊;汪呈;陈梁玥;薛建;魏佳;
目的:探讨血栓标志物在评估儿童免疫球蛋白A血管炎(Ig AV)病程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93例Ig AV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和D-二聚体(D-D)水平,并选同期表观健康儿童140例作为对照。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栓指标在评估儿童Ig AV病程进展中的作用,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Ig AV患儿急性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Ig AV组TAT、PIC、t-PAIC和D-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急性期患儿TAT、PIC和D-D高于非急性期患儿(均P<0.001),而肾脏损伤相关指标(24小时尿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隐血阳性率及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水平低于非急性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IC的曲下面积(AUC)为0.743,当cut-off值为0.93μg/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8%和78.3%;D-D的AUC值为0.756,当cut-off值为550.0μ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和73.4%。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0.93μg/ml(OR=4.64,P=0.012)及D-D≥550.0μg/L(OR=3.60,P=0.035)是Ig AV患儿急性期病程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Ig AV急性期存在纤溶亢进,PIC和D-D对Ig AV患儿急性期病程进展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13-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石雪东;韩丽;汪书淇;王秋霜;李振宇;徐开林;程海;
目的:探讨外周血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MC)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20年9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78例NSAA患者,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外周血AMC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AMC组(<0.1×10~9/L,48例)与正常AMC组(≥0.1×10~9/L,130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对PFS和OS进行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78例NSAA患者中,男性105例(59.0%),女性73例(41.0%),中位年龄31(18-87)岁,中位随访时间58(6-175)个月,中位AMC为0.15(0.01-0.59)×10~9/L。低AMC组患者的骨髓粒系比例(27.5%对36.0%,P<0.05)以及成熟单核细胞比例(1%对2%,P<0.05)较正常AMC降低;低AMC组的成熟淋巴细胞比例较正常AMC组升高(54%对50%,P<0.05)。但两组之间红系比例以及红系各阶段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AMC组的CR(27.7%对10.4%)及ORR(75.4%对56.3%)高于低AMC组(P<0.05)。与低AMC组相比,正常AMC组AA患者表现出更好的5年总体OS率(98.5%对86.9%,P<0.01)和PFS(86.0%对58.9%,P<0.01)。正常AMC组患者的10年OS率也高于低AMC组(98.5%对60.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网织红细胞计数、AMC<0.1×10~9/L以及骨髓成熟单核细胞比例与患者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减少并不是NSAA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HR=4.474,95%CI:0.508-44.390;P=0.172)。结论:初诊时低AMC水平不是NSAA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但仍提示AMC具有潜在预后价值。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20-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贺妍;刘为易;张延宇;吕妍;张姗姗;全日城;
目的:探讨司坦唑醇联合阿伐曲泊帕治疗复发难治性肿瘤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I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收治的符合复发难治性CIT标准的25例患者,采用司坦唑醇联合阿伐曲泊帕的治疗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血细胞计数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司坦唑醇联合阿伐曲泊帕治疗CIT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100%。25例患者中19例完全缓解,6例获得部分缓解。中位起效时间为42.5(35-48)d。治疗前25例患者血小板平均水平为(25.73±17.75)×10~9/L,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至(146.4±49.5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治疗前曾需血小板输注维持,3个月治疗后均脱离血小板输注,脱离血小板输注的中位时间为26(18-51)d。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予以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PLT升高超过350×10~9/L,暂停使用阿伐曲泊帕治疗,同时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血栓相关事件及CIT相关出血事件。结论:司坦唑醇联合阿伐曲泊帕治疗复发难治性CIT患者疗效显著,有效率高且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临床合适的治疗选择。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27-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丹露;宋海辰;程永凤;严媚;
目的:探讨CSF-1(集落刺激因子-1)与CSF-1R(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ITP患儿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分离IT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浆中M1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6),M2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TGF-β)及CSF-1的含量。RT-PCR法检测两组儿童PBMC中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iNOS),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Arg-1)及CSF-1R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儿童PBMC中CSF-1R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判断CSF-1R与血小板计数、TNF-α、IL-6、IL-10、TGF-β、CSF-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患儿血浆中IL-10、TGF-β、CSF-1的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下降(P<0.01),TNF-α、IL-6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ITP患儿PBMC中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86、iNOS)的mRN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ITP患儿PBMC中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mRNA水平相对于对照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rg-1的mRNA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儿PBMC中CSF-1R的基因、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SF-1R在ITP患儿PBMC中的表达与血小板计数、IL-10、CSF-1呈正相关(r=0.822、0.481、0.405)。结论:在ITP患儿血浆中CSF-1含量明显降低,在ITP患儿PBMC中CSF-1R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参与调控巨噬细胞M1/M2的失衡,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31-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周燕;梁立阳;苏常山;莫慧慧;陈迎;卢芳;黄雨晨;钟周琳;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血小板同种抗体及CD8~+T细胞与血小板去唾液化、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35名PTR患者及260名健康对照者血小板去唾液酸化(RCA-1)、血小板活化(CD62P)及神经氨酸酶(Neu1)的表达;并评估含抗HLA抗体组、含抗CD36抗体组及抗体阴性组的患者血清诱导血小板去唾液酸化及凋亡的能力以及FcγR抑制剂对去唾液酸化和凋亡的潜在影响。同时,分析患者CD8~+T细胞与血小板去唾液酸的关联性。结果:PTR患者血小板去唾液酸化水平及神经氨酸酶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与血小板同种抗体无关(P>0.05);PTR患者血清普遍能诱导体外血小板去唾液酸化(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含抗CD36抗体的患者血清诱导体外血小板凋亡明显高于含抗HLA抗体的血清及抗体阴性的血清(P<0.05)。由抗CD36抗体诱导的血小板凋亡可被FcγR抑制剂阻断,而去唾液酸过程则不受其影响。此外,PTR患者CD8~+T细胞与血小板去唾液化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去唾液酸化是PTR患者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且该过程也涉及到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参与,但与血小板同种抗体无关;而抗CD36抗体在预测血小板凋亡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38-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孔雪婷;王淡瑜;刘泽林;周昭贵;钟楠;刘蕾;金梦迪;崔海燕;
目的:对1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MYH9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探讨MYH9基因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对全血细胞计数进行分析,观察镜下血小板形态,并用全外显子测序及一代测序法对MYH9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均检测到MYH9基因2号外显子发生突变c.279C>A:p.(Asn93Lys),均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该病例使用阿伐曲泊帕后,血小板数量显著升高。结论:本研究发现MYH9基因新的碱基突变,该病例对阿伐曲泊帕敏感,通过探讨MYH9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提示MYH9基因可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2025年04期 v.33;No.176 1145-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