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3年04期 v.31;No.164 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3年04期 v.31;No.164 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2023年04期 v.31;No.164 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2023年04期 v.31;No.164 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磷脂酶C通过抑制T-ALL细胞凋亡发挥促癌作用

    曾腊梅;舒逸;朱丹;马德禹;Filippus I Tshavuka;张虹洋;邹琳;

    目的:探讨磷脂酶C(PLC)家族各成员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进展中的作用。方法:泛PLC抑制剂U73122和Edelfosine处理T-ALL细胞,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Cox回归和Kaplan-Meier法分析PLC蛋白对T-ALL患者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PLC在各亚型T-ALL中的表达。构建PLCβ1、PLCγ1、PLCη1 siRNA逆转录质粒,HEK-293T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感染T-ALL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结果:4种T-ALL细胞系中,P12-ICH和CCRF-CEM对U73122和Edelfosine敏感,Jurkat和MOLT4对其耐药。TARGET-ALL数据库中,PLCβ1、PLCγ1、PLCη1高表达T-ALL患者预后不良,PLCβ1、PLCγ1、PLCη1在T-ALL各亚型中分布不均。在P12-ICH和CCRF-CEM中,PLCβ1、PLCγ1和PLCη1分别维持白血病细胞生存,而在MOLT4中,PLCβ1、PLCγ1和PLCη1对细胞生存无影响。结论:PLCβ1、PLCγ1和PLCη1能维持T-ALL细胞株体外生长,促进T-ALL恶性进展,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3年04期 v.31;No.164 93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磷脂酶C通过抑制T-ALL细胞凋亡发挥促癌作用

    曾腊梅;舒逸;朱丹;马德禹;Filippus I Tshavuka;张虹洋;邹琳;

    目的:探讨磷脂酶C(PLC)家族各成员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进展中的作用。方法:泛PLC抑制剂U73122和Edelfosine处理T-ALL细胞,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Cox回归和Kaplan-Meier法分析PLC蛋白对T-ALL患者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PLC在各亚型T-ALL中的表达。构建PLCβ1、PLCγ1、PLCη1 siRNA逆转录质粒,HEK-293T细胞包装逆转录病毒感染T-ALL细胞。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结果:4种T-ALL细胞系中,P12-ICH和CCRF-CEM对U73122和Edelfosine敏感,Jurkat和MOLT4对其耐药。TARGET-ALL数据库中,PLCβ1、PLCγ1、PLCη1高表达T-ALL患者预后不良,PLCβ1、PLCγ1、PLCη1在T-ALL各亚型中分布不均。在P12-ICH和CCRF-CEM中,PLCβ1、PLCγ1和PLCη1分别维持白血病细胞生存,而在MOLT4中,PLCβ1、PLCγ1和PLCη1对细胞生存无影响。结论:PLCβ1、PLCγ1和PLCη1能维持T-ALL细胞株体外生长,促进T-ALL恶性进展,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3年04期 v.31;No.164 93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纳米载药系统治疗白血病的基础研究

    鲍文;刘苒;王飞;聂超;钱丽冰;陈灵;王艳;陈宝安;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TfR mAb)纳米载药系统靶向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方法:合成纳米载药粒TfR mAb-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L-赖氨酸(PLL)-聚乙二醇(PEG)-柔红霉素(DNR)。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经药物干预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DNR的累积;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HL60细胞内DNR浓度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量。结果:单药DNR组和TfR mAb-PLGA-PLL-PEG-DNR组HL60细胞内可见DNR自发荧光累积,且TfR mAb-PLGA-PLL-PEG-DNR组细胞内DNR浓度高于单药DNR组(P<0.05);FCM检测结果显示,TfR mAb-PLGA-PLL-PEG-DNR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药DNR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TfR mAb-PLGA-PLL-PEG-DNR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明显高于单药DNR组(P<0.05)。结论:TfR mAb-PLGA-PLL-PEG纳米载药系统将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HL60,可通过凋亡途径增加药物的抗肿瘤能力。

    2023年04期 v.31;No.164 939-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纳米载药系统治疗白血病的基础研究

    鲍文;刘苒;王飞;聂超;钱丽冰;陈灵;王艳;陈宝安;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TfR mAb)纳米载药系统靶向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及其潜在的抗肿瘤机制。方法:合成纳米载药粒TfR mAb-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L-赖氨酸(PLL)-聚乙二醇(PEG)-柔红霉素(DNR)。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经药物干预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DNR的累积;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HL60细胞内DNR浓度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量。结果:单药DNR组和TfR mAb-PLGA-PLL-PEG-DNR组HL60细胞内可见DNR自发荧光累积,且TfR mAb-PLGA-PLL-PEG-DNR组细胞内DNR浓度高于单药DNR组(P<0.05);FCM检测结果显示,TfR mAb-PLGA-PLL-PEG-DNR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药DNR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证实,TfR mAb-PLGA-PLL-PEG-DNR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表达量明显高于单药DNR组(P<0.05)。结论:TfR mAb-PLGA-PLL-PEG纳米载药系统将化疗药物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HL60,可通过凋亡途径增加药物的抗肿瘤能力。

    2023年04期 v.31;No.164 939-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AML患者HLA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姜姗;刘汝玉;刘铁强;王一;余长林;乔建辉;蔡博;雷阳阳;艾辉胜;郭梅;胡锴勋;

    目的:探讨微移植(MST)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状态下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再次复发时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单中心接受MST治疗的老年AML患者41例及健康老年体检者25例,分析比较正常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免疫功能差异,进一步比较经MST治疗获得持续完全缓解(CR)后不同年龄组老年AML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免疫功能差异,高危组和中低危组经MST治疗获得CR后免疫功能的差异,以及该类患者诊断治疗前、诱导CR后、再次复发阶段的免疫功能。具体方法为,采集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MST治疗后缓解35例,未缓解6例,各年龄段CD3~+和CD8~+T细胞、活化T细胞均高于正常值。无论高危、中低危组均可观察到CD3~+和CD8~+ T细胞明显恢复,中低危组整体免疫细胞恢复情况更好。同时可以观察到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MST治疗后1年内始终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复发时与经MST治疗后持续CR状态下相比,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MST治疗能够促进CD3~+、CD8~+T细胞等杀伤细胞的恢复,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为老年AML提供了一种新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案。

    2023年04期 v.31;No.164 945-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AML患者HLA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微移植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姜姗;刘汝玉;刘铁强;王一;余长林;乔建辉;蔡博;雷阳阳;艾辉胜;郭梅;胡锴勋;

    目的:探讨微移植(MST)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状态下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再次复发时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单中心接受MST治疗的老年AML患者41例及健康老年体检者25例,分析比较正常老年人不同年龄段的免疫功能差异,进一步比较经MST治疗获得持续完全缓解(CR)后不同年龄组老年AML患者与正常人群的免疫功能差异,高危组和中低危组经MST治疗获得CR后免疫功能的差异,以及该类患者诊断治疗前、诱导CR后、再次复发阶段的免疫功能。具体方法为,采集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MST治疗后缓解35例,未缓解6例,各年龄段CD3~+和CD8~+T细胞、活化T细胞均高于正常值。无论高危、中低危组均可观察到CD3~+和CD8~+ T细胞明显恢复,中低危组整体免疫细胞恢复情况更好。同时可以观察到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MST治疗后1年内始终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复发时与经MST治疗后持续CR状态下相比,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MST治疗能够促进CD3~+、CD8~+T细胞等杀伤细胞的恢复,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为老年AML提供了一种新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案。

    2023年04期 v.31;No.164 945-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胡超杰;邬志伟;肖霄;徐修才;祝怀平;

    目的:探讨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76例初治老年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检验结果,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76例初治老年AML患者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分为预后良好、中等、不良3组,分别为6例(7.9%)、58例(76.3%)、12例(15.8%)。不同遗传学危险组间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earson’s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与发病年龄、CEBPA基因突变状态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是患者ORR的独立风险因素(OR=0.110,P=0.005),而治疗能否取得缓解决定其1年OS率(OR=0.049,P=0.005)。结论:与细胞遗传学和其他预后因素相比,发病年龄≥70岁是初治老年AML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ORR率决定其1年OS率。

    2023年04期 v.31;No.164 95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胡超杰;邬志伟;肖霄;徐修才;祝怀平;

    目的:探讨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76例初治老年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检验结果,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76例初治老年AML患者按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分为预后良好、中等、不良3组,分别为6例(7.9%)、58例(76.3%)、12例(15.8%)。不同遗传学危险组间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均无明显差异。Pearson’s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与发病年龄、CEBPA基因突变状态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是患者ORR的独立风险因素(OR=0.110,P=0.005),而治疗能否取得缓解决定其1年OS率(OR=0.049,P=0.005)。结论:与细胞遗传学和其他预后因素相比,发病年龄≥70岁是初治老年AML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ORR率决定其1年OS率。

    2023年04期 v.31;No.164 95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冯娟;原瑞凤;唐海龙;白庆咸;杨岚;董红娟;梁蓉;张涛;顾宏涛;高广勋;

    目的:探讨基于维奈克拉(VEN)的诱导治疗在初治不宜强化化疗及复发难治(R/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血液内科于2021年2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使用含维奈克拉诱导治疗的初治不适合强化化疗(初治虚弱组)及复发/难治性(R/R组) AML患者共5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诱导治疗缓解率(CR/CRi)、总体反应率(ORR)、微小残留病(MRD)、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初治虚弱组患者32例,中位年龄60(29-88)岁;R/R组患者19例,中位年龄49(22-92)岁。初治虚弱组和R/R组接受VEN治疗的中位疗程数均为2个。初治虚弱组及R/R组经1个疗程诱导治疗后CR/CRi率分别为65.6%和36.9%,ORR分别为81.3%和42.1%,经1-3个疗程治疗后累计CR/CRi率分别为71.9%和47.4%,达到CR/CRi患者的MRD转阴率分别为69.6%和33.3%。初治虚弱组及R/R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8(5-11)和3(1-5)个月,中位OS分别为13(6-20)和5(3-7)个月。两组达到CR/CRi的患者中位OS均显著优于未达到CR/CRi的患者(13 vs 4个月、OS未达到vs 4个月)。首次诱导治疗期间有3级以上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别占96%、90.2%、84.3%,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有30例(58.8%)。最常见的非血液学AE为感染(12/51,23.5%),其次为胃肠道反应(6/51,11.8%)。结论:以VEN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初治不宜强化化疗及R/R AML患者中诱导治疗反应率高,总体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感染。

    2023年04期 v.31;No.164 960-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冯娟;原瑞凤;唐海龙;白庆咸;杨岚;董红娟;梁蓉;张涛;顾宏涛;高广勋;

    目的:探讨基于维奈克拉(VEN)的诱导治疗在初治不宜强化化疗及复发难治(R/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血液内科于2021年2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使用含维奈克拉诱导治疗的初治不适合强化化疗(初治虚弱组)及复发/难治性(R/R组) AML患者共5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诱导治疗缓解率(CR/CRi)、总体反应率(ORR)、微小残留病(MRD)、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初治虚弱组患者32例,中位年龄60(29-88)岁;R/R组患者19例,中位年龄49(22-92)岁。初治虚弱组和R/R组接受VEN治疗的中位疗程数均为2个。初治虚弱组及R/R组经1个疗程诱导治疗后CR/CRi率分别为65.6%和36.9%,ORR分别为81.3%和42.1%,经1-3个疗程治疗后累计CR/CRi率分别为71.9%和47.4%,达到CR/CRi患者的MRD转阴率分别为69.6%和33.3%。初治虚弱组及R/R组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8(5-11)和3(1-5)个月,中位OS分别为13(6-20)和5(3-7)个月。两组达到CR/CRi的患者中位OS均显著优于未达到CR/CRi的患者(13 vs 4个月、OS未达到vs 4个月)。首次诱导治疗期间有3级以上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别占96%、90.2%、84.3%,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有30例(58.8%)。最常见的非血液学AE为感染(12/51,23.5%),其次为胃肠道反应(6/51,11.8%)。结论:以VEN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初治不宜强化化疗及R/R AML患者中诱导治疗反应率高,总体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及感染。

    2023年04期 v.31;No.164 960-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杨凤英;许吕宏;王健;张亚停;林少汾;王开美;周敦华;方建培;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9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离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测序法进行MTHFR基因分型;观察大剂量MTX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同时监测MTX血药浓度,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对治疗不良反应及MTX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中高危ALL患儿中,与野生组(CC基因型)比较,MTHFR C677T突变组(CT+TT基因型)患儿发生白细胞减少(OR=2.38)、中性粒细胞减少(OR=2.2)、血红蛋白减少(OR=1.83)、肝功能损害的风险高(OR=1.98)。然而,MTHFR C677T突变组与野生组在24、48及72 h的MTX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TX血药浓度(48 h)、ALL临床危险度分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大剂量MTX治疗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THFR C677T基因突变与ALL患儿大剂量MTX治疗后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存在相关性。

    2023年04期 v.31;No.164 967-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杨凤英;许吕宏;王健;张亚停;林少汾;王开美;周敦华;方建培;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9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离患儿外周血白细胞,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测序法进行MTHFR基因分型;观察大剂量MTX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同时监测MTX血药浓度,分析MTHFR基因多态性对治疗不良反应及MTX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中高危ALL患儿中,与野生组(CC基因型)比较,MTHFR C677T突变组(CT+TT基因型)患儿发生白细胞减少(OR=2.38)、中性粒细胞减少(OR=2.2)、血红蛋白减少(OR=1.83)、肝功能损害的风险高(OR=1.98)。然而,MTHFR C677T突变组与野生组在24、48及72 h的MTX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TX血药浓度(48 h)、ALL临床危险度分级、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是影响大剂量MTX治疗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MTHFR C677T基因突变与ALL患儿大剂量MTX治疗后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存在相关性。

    2023年04期 v.31;No.164 967-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李梅;郑湧智;李健;乐少华;郑浩;陈再生;翁开枝;庄树铨;吴兴国;温红;

    目的:探讨MLL基因重排(MLL-r)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 414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MLL-r~+与MLL-r~- ALL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LL-r ALL预后的因素。结果:在所有纳入的ALL患儿中,年龄<1岁患儿占所有入组ALL的比例为1.8%,MLL-r~+检出率为3.4%(48/1 414);在<1岁、≥1岁且≤14岁年龄组中,MLL-r检出率分别为38.5%(10/26)和2.7%(38/1 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MLL-r~-组相比,MLL-r~+组初诊年龄<1岁、白细胞数(WBC)≥50×10~9/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的患者比例更高,而诱导治疗后d 33或d 46微小残留病(MRD)<0.01%的患者比例更低(P<0.05)。MLL-r~+组预期10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体生存(OS)率均显著低于MLL-r~-组(EFS:49.9%vs 77.0%; OS:55.3%vs 82.9%,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1岁、诱导治疗后d 33或d 46 MRD≥0.01%为MLL-r~+ ALL更差OS及E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LL-r~+ ALL患儿初诊年龄<1岁、高WBC数、合并CNSL和TL更常见,且早期治疗反应较差,预后不良;初诊年龄<1岁、诱导治疗后MRD阳性可能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973-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LL基因重排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李梅;郑湧智;李健;乐少华;郑浩;陈再生;翁开枝;庄树铨;吴兴国;温红;

    目的:探讨MLL基因重排(MLL-r)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 414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MLL-r~+与MLL-r~- ALL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LL-r ALL预后的因素。结果:在所有纳入的ALL患儿中,年龄<1岁患儿占所有入组ALL的比例为1.8%,MLL-r~+检出率为3.4%(48/1 414);在<1岁、≥1岁且≤14岁年龄组中,MLL-r检出率分别为38.5%(10/26)和2.7%(38/1 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MLL-r~-组相比,MLL-r~+组初诊年龄<1岁、白细胞数(WBC)≥50×10~9/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的患者比例更高,而诱导治疗后d 33或d 46微小残留病(MRD)<0.01%的患者比例更低(P<0.05)。MLL-r~+组预期10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及总体生存(OS)率均显著低于MLL-r~-组(EFS:49.9%vs 77.0%; OS:55.3%vs 82.9%,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1岁、诱导治疗后d 33或d 46 MRD≥0.01%为MLL-r~+ ALL更差OS及E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LL-r~+ ALL患儿初诊年龄<1岁、高WBC数、合并CNSL和TL更常见,且早期治疗反应较差,预后不良;初诊年龄<1岁、诱导治疗后MRD阳性可能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973-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类型分析

    世淑兰;奎莉越;夏世梅;周百灵;李荣杰;蒋鸿超;

    目的:通过分析云南地区4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43种白血病基因,为本地区ALL患儿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云南地区428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巢式PCR技术检测43种常见的白血病基因。结果:428例ALL患儿中白血病基因阳性159例,阳性率为37.15%(159/428),共检出15种白血病基因。159例白血病基因阳性患儿中,ETV6-RUNX1+率占比最高,为25.79%(41/159),其次为E2A-PBX1~+和BCR-ABL~+,分别占24.53%(39/159)和23.27%(37/159),MLL+率占6.29%(10/159),WT1+率占4.40%(7/159),IKZF1基因缺失及CRLF2+率均占3.77%(6/159)。>10岁组BCR-ABL+率最高(23.63%),1-10岁组ETV6-RUNX1~+率最高(10.56%),<1岁组MLL+率最高(46.15%),不同年龄组白血病基因阳性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地区ALL患儿常见的融合基因以ETV6-RUNX1为主,其次是E2A-PBX1、BCR-ABL。

    2023年04期 v.31;No.164 980-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类型分析

    世淑兰;奎莉越;夏世梅;周百灵;李荣杰;蒋鸿超;

    目的:通过分析云南地区4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43种白血病基因,为本地区ALL患儿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云南地区428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巢式PCR技术检测43种常见的白血病基因。结果:428例ALL患儿中白血病基因阳性159例,阳性率为37.15%(159/428),共检出15种白血病基因。159例白血病基因阳性患儿中,ETV6-RUNX1+率占比最高,为25.79%(41/159),其次为E2A-PBX1~+和BCR-ABL~+,分别占24.53%(39/159)和23.27%(37/159),MLL+率占6.29%(10/159),WT1+率占4.40%(7/159),IKZF1基因缺失及CRLF2+率均占3.77%(6/159)。>10岁组BCR-ABL+率最高(23.63%),1-10岁组ETV6-RUNX1~+率最高(10.56%),<1岁组MLL+率最高(46.15%),不同年龄组白血病基因阳性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地区ALL患儿常见的融合基因以ETV6-RUNX1为主,其次是E2A-PBX1、BCR-ABL。

    2023年04期 v.31;No.164 980-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皮杉醇扼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机制研究

    刘彦权;殷悦;曾敏娟;陈玉婷;唐焕文;

    目的:探讨白皮杉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白皮杉醇干预HL60、U937及HL60/ADR、U937/ADR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自噬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耐药株中各耐药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白皮杉醇可抑制HL60、U937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当白皮杉醇干预AML细胞24 h后,自噬标记物LC3-II/LC3-I比值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r=0.672,r=0.549),当白皮杉醇干预48 h后,可下调AML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并水解活化caspase-3,同时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活化水平以诱发AML细胞程序性死亡。白皮杉醇干预AML耐药株后亦可下调MRP1的表达,能逐渐削弱白血病耐药株的化疗抗性,但对BCRP表达的影响微弱,对MDR1基本无影响。结论:白皮杉醇能抑制AML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发生程序性死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水解活化caspase-3并下调Bcl-2蛋白表达以及使部分耐药基因表达受抑等有关。

    2023年04期 v.31;No.164 985-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皮杉醇扼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机制研究

    刘彦权;殷悦;曾敏娟;陈玉婷;唐焕文;

    目的:探讨白皮杉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白皮杉醇干预HL60、U937及HL60/ADR、U937/ADR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自噬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耐药株中各耐药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白皮杉醇可抑制HL60、U937细胞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当白皮杉醇干预AML细胞24 h后,自噬标记物LC3-II/LC3-I比值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升高(r=0.672,r=0.549),当白皮杉醇干预48 h后,可下调AML细胞中Bcl-2蛋白的表达并水解活化caspase-3,同时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活化水平以诱发AML细胞程序性死亡。白皮杉醇干预AML耐药株后亦可下调MRP1的表达,能逐渐削弱白血病耐药株的化疗抗性,但对BCRP表达的影响微弱,对MDR1基本无影响。结论:白皮杉醇能抑制AML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发生程序性死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水解活化caspase-3并下调Bcl-2蛋白表达以及使部分耐药基因表达受抑等有关。

    2023年04期 v.31;No.164 985-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预后意义分析

    欧阳敏;江滨;张梅香;胡文青;史琳;刘建新;张亚运;王春键;王芳;张瑶;任汉云;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北大国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56例髓系肿瘤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髓系肿瘤基因突变的异同以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例患者检出突变基因数目为0-9个,中位值为3个,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RUNX1(21.4%)、TET2(17.9%)、DNMT3A(17.9%)、TP53(14.3%)、ASXL1(14.3%)等,其中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最多(23.3%),其次为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突变(18.3%)。84%的患者携带多个突变基因(≥2),WT1与FLT3、NPM1与FLT3-ITD、MYC与FLT3等均存在明显共突变的情况。TP53突变在MDS患者中显著多见。NRAS突变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P=0.049);TP5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相比预后较差,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髓系肿瘤的发病机制,对判断预后和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31;No.164 992-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预后意义分析

    欧阳敏;江滨;张梅香;胡文青;史琳;刘建新;张亚运;王春键;王芳;张瑶;任汉云;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北大国际医院血液科住院的56例髓系肿瘤患者,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髓系肿瘤基因突变的异同以及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例患者检出突变基因数目为0-9个,中位值为3个,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RUNX1(21.4%)、TET2(17.9%)、DNMT3A(17.9%)、TP53(14.3%)、ASXL1(14.3%)等,其中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最多(23.3%),其次为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突变(18.3%)。84%的患者携带多个突变基因(≥2),WT1与FLT3、NPM1与FLT3-ITD、MYC与FLT3等均存在明显共突变的情况。TP53突变在MDS患者中显著多见。NRAS突变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P=0.049);TP5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相比预后较差,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髓系肿瘤的发病机制,对判断预后和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31;No.164 992-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GLL1基因在儿童T-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水燕;褚欣然;吉奇;林晓晨;柏振江;李建琴;潘健;陈子兴;胡绍燕;

    目的:检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IGLL1(immunoglobulin lambda-like polypeptide 1)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儿童T-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分析,明确IGLL1在儿童T-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初诊T-ALL且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56例。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T-ALL患儿中IGLL1基因的转录水平,按照IGLL1转录水平的25%(cutoff value:448)将患儿分为IGLL1低表达组(17例)和IGLL1高表达组(3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IGLL1在T-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IGLL1的转录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数、初诊白细胞(WBC)数等临床特点没有相关性,IGLL1高表达组患者较IGLL1低表达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76.9%±6.7%vs 47.1%±12.1%,P=0.018)。进一步比较IGLL1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发现IGLL1高表达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要高于IGLL1低表达组(80.6%±6.6%vs 54.9%±14.0%),但两组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将临床常见预后因素(年龄、性别、初诊WBC计数、强的松D7th治疗反应、治疗后D15th骨髓反应情况)及IGLL1表达水平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GLL1表达量(P=0.012)和强的松治疗反应(P=0.017)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T-ALL中,IGLL1基因高表达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儿,且IGLL1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提示IGLL1是儿童T-ALL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的指标。

    2023年04期 v.31;No.164 999-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GLL1基因在儿童T-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水燕;褚欣然;吉奇;林晓晨;柏振江;李建琴;潘健;陈子兴;胡绍燕;

    目的:检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IGLL1(immunoglobulin lambda-like polypeptide 1)m RNA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儿童T-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相关分析,明确IGLL1在儿童T-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初诊T-ALL且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56例。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T-ALL患儿中IGLL1基因的转录水平,按照IGLL1转录水平的25%(cutoff value:448)将患儿分为IGLL1低表达组(17例)和IGLL1高表达组(3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IGLL1在T-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IGLL1的转录水平与患儿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数、初诊白细胞(WBC)数等临床特点没有相关性,IGLL1高表达组患者较IGLL1低表达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高(76.9%±6.7%vs 47.1%±12.1%,P=0.018)。进一步比较IGLL1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发现IGLL1高表达组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要高于IGLL1低表达组(80.6%±6.6%vs 54.9%±14.0%),但两组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将临床常见预后因素(年龄、性别、初诊WBC计数、强的松D7th治疗反应、治疗后D15th骨髓反应情况)及IGLL1表达水平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IGLL1表达量(P=0.012)和强的松治疗反应(P=0.017)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儿童T-ALL中,IGLL1基因高表达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儿,且IGLL1基因表达水平是影响儿童T-ALL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提示IGLL1是儿童T-ALL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的指标。

    2023年04期 v.31;No.164 999-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扎胞苷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王彩曌;初晓霞;于红艳;杨恩芹;王玲;邓秀芝;冉学红;王丽青;赵春亭;刘晓丹;

    目的:探讨相同总剂量下阿扎胞苷(Aza)标准用药(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长疗程(调整剂量组)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3例采用Aza治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标准剂量组50例患者,Aza按标准用药剂量75 mg/(m2·d)给药7 d,调整剂量组53例患者,按100 mg/d给药7-12 d(按患者单疗程标准用药总量计算用药天数),两组患者均可Aza单药或联合用药,分析Aza不同诱导方案对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在两组内分别进行单药、联合BCL-2抑制剂和联合低剂量化疗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Aza单药与Aza联合不同药物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结果:标准剂量组与调整剂量组间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总体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用药有效率较Aza单药更高(P<0.05),但联合BCL-2抑制剂与联合低剂量化疗间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BCL-2抑制剂较Aza单药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联合低剂量化疗较联合BCL-2抑制剂和Aza单药存在更高的骨髓抑制及肺部感染的风险(P<0.05)。Aza单药、联合BCL-2抑制剂和联合低剂量化疗间的1年总体生存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用药方案均可用于不能耐受强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且总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近。Aza联合低剂量化疗可使患者有效率提高,但也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与单药相比可能并不会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Aza联合BCL-2抑制剂较联合低剂量化疗在完全缓解、总体客观缓解率及总体生存方面相似,但安全性更高。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05-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扎胞苷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王彩曌;初晓霞;于红艳;杨恩芹;王玲;邓秀芝;冉学红;王丽青;赵春亭;刘晓丹;

    目的:探讨相同总剂量下阿扎胞苷(Aza)标准用药(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长疗程(调整剂量组)不同诱导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3例采用Aza治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标准剂量组50例患者,Aza按标准用药剂量75 mg/(m2·d)给药7 d,调整剂量组53例患者,按100 mg/d给药7-12 d(按患者单疗程标准用药总量计算用药天数),两组患者均可Aza单药或联合用药,分析Aza不同诱导方案对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在两组内分别进行单药、联合BCL-2抑制剂和联合低剂量化疗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Aza单药与Aza联合不同药物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结果:标准剂量组与调整剂量组间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总体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用药有效率较Aza单药更高(P<0.05),但联合BCL-2抑制剂与联合低剂量化疗间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BCL-2抑制剂较Aza单药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联合低剂量化疗较联合BCL-2抑制剂和Aza单药存在更高的骨髓抑制及肺部感染的风险(P<0.05)。Aza单药、联合BCL-2抑制剂和联合低剂量化疗间的1年总体生存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用药方案均可用于不能耐受强化疗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且总有效性及安全性相近。Aza联合低剂量化疗可使患者有效率提高,但也会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与单药相比可能并不会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Aza联合BCL-2抑制剂较联合低剂量化疗在完全缓解、总体客观缓解率及总体生存方面相似,但安全性更高。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05-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张倩;齐凌;纪德香;李菲;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氟马替尼治疗的56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氟马替尼治疗初诊CML患者35例(A组),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B组)和耐药(C组)转氟马替尼治疗患者分别为10和11例,评价3组患者使用氟马替尼治疗的分子学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为40.0%,6和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43.7%和46.2%。B组患者3个月EMR为50.0%,6和12个月MMR分别为70.0%和66.7%;在可评估患者中,6例转氟马替尼治疗后均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C组3例伊马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但2例达沙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治疗失败。使用EUTOS长期生存(ELTS)评分系统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LTS评分中高危组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分别为18.8%、15.4%和15.4%,较低危组的57.9%、63.2%和69.2%均显著更差(P=0.036,P=0.012,P=0.015)。A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占54.5%,22.8%(8/35)的患者因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停药;与未停药或因血液学毒性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的患者比较,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的患者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明显更差(P=0.028,P=0.021,P=0.002)。结论:氟马替尼治疗初诊、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或耐药的CML患者均有较好的分子学反应,且耐受性良好;ELTS评分中高危组和因血液学毒性导致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是影响患者使用氟马替尼获得早期和深度分子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14-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张倩;齐凌;纪德香;李菲;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氟马替尼治疗的56例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3组,氟马替尼治疗初诊CML患者35例(A组),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B组)和耐药(C组)转氟马替尼治疗患者分别为10和11例,评价3组患者使用氟马替尼治疗的分子学反应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3个月早期分子学反应(EMR)为40.0%,6和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43.7%和46.2%。B组患者3个月EMR为50.0%,6和12个月MMR分别为70.0%和66.7%;在可评估患者中,6例转氟马替尼治疗后均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C组3例伊马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达到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但2例达沙替尼耐药转氟马替尼治疗失败。使用EUTOS长期生存(ELTS)评分系统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ELTS评分中高危组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分别为18.8%、15.4%和15.4%,较低危组的57.9%、63.2%和69.2%均显著更差(P=0.036,P=0.012,P=0.015)。A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占54.5%,22.8%(8/35)的患者因血液学不良反应而停药;与未停药或因血液学毒性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的患者比较,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的患者3个月EMR、6个月MMR和12个月分子学反应4.5明显更差(P=0.028,P=0.021,P=0.002)。结论:氟马替尼治疗初诊、伊马替尼/达沙替尼不耐受或耐药的CML患者均有较好的分子学反应,且耐受性良好;ELTS评分中高危组和因血液学毒性导致停药恢复时间≥1个月是影响患者使用氟马替尼获得早期和深度分子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14-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SF3R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崔苗;李青芸;卢绪章;晁红颖;蔡晓辉;刘洁;华海应;吴品;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SF3R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部分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初诊伴有t(8;21)易位的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112种基因突变,分析CSF3R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化疗后缓解率的影响。结果:167例t(8;21)易位的AML患者中,15例(9.0%)患者携带CSF3R突变,其中膜近端突变6例和胞质尾部截短突变9例。CSF3R最常见的共存突变依次为KIT(40.0%)、TET2(33.3%)、DNMT3A(26.7%)、FLT3(20.0%)、CBL(20.0%)、IDH1(13.3%)等。与野生型相比,CSF3R突变组具有更高的DNA甲基化基因突变发生率(P<0.001)。CSF3R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5.80(3.20-8.56)×109/L,显著低于CSF3R野生型组患者的8.80(5.26-19.92)×109/L(P=0.017);两组在性别、中位年龄、FAB分型、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F3R基因突变组CR率(100%)虽高于野生组(8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F3R基因突变组患者CD19阳性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86.7%vs 47.4%,P=0.004),且具有更高的X缺失伴随率(33.3%vs 13.2%,P=0.037)。结论:CSF3R突变在t(8;21)AML患者中有较高发生率,CSF3R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共存突变基因与野生型有所不同。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19-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SF3R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崔苗;李青芸;卢绪章;晁红颖;蔡晓辉;刘洁;华海应;吴品;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SF3R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部分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初诊伴有t(8;21)易位的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112种基因突变,分析CSF3R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化疗后缓解率的影响。结果:167例t(8;21)易位的AML患者中,15例(9.0%)患者携带CSF3R突变,其中膜近端突变6例和胞质尾部截短突变9例。CSF3R最常见的共存突变依次为KIT(40.0%)、TET2(33.3%)、DNMT3A(26.7%)、FLT3(20.0%)、CBL(20.0%)、IDH1(13.3%)等。与野生型相比,CSF3R突变组具有更高的DNA甲基化基因突变发生率(P<0.001)。CSF3R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5.80(3.20-8.56)×109/L,显著低于CSF3R野生型组患者的8.80(5.26-19.92)×109/L(P=0.017);两组在性别、中位年龄、FAB分型、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F3R基因突变组CR率(100%)虽高于野生组(8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F3R基因突变组患者CD19阳性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86.7%vs 47.4%,P=0.004),且具有更高的X缺失伴随率(33.3%vs 13.2%,P=0.037)。结论:CSF3R突变在t(8;21)AML患者中有较高发生率,CSF3R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共存突变基因与野生型有所不同。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19-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廖怡;何合胜;魏元凤;沈大鹏;季欣悦;黄辰;黄君;靳小可;黄东平;

    目的:探讨总结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认识与见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1年7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ANK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及治疗与转归。结果:7例患者中5例男性,2例女性,中位年龄47(33-69)岁。7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均可见类似大颗粒淋巴细胞;5例免疫分型提示异常NK细胞。截至随访结束,6例死亡,1例存活,中位生存时间76.9(4-347)天。结论:ANKL在临床上罕见,病程短,预后很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时预后更差,目前治疗上没有统一的方法,部分患者使用PD-1抑制剂可能延长生存期。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26-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廖怡;何合胜;魏元凤;沈大鹏;季欣悦;黄辰;黄君;靳小可;黄东平;

    目的:探讨总结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认识与见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1年7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ANK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结果及治疗与转归。结果:7例患者中5例男性,2例女性,中位年龄47(33-69)岁。7例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均可见类似大颗粒淋巴细胞;5例免疫分型提示异常NK细胞。截至随访结束,6例死亡,1例存活,中位生存时间76.9(4-347)天。结论:ANKL在临床上罕见,病程短,预后很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时预后更差,目前治疗上没有统一的方法,部分患者使用PD-1抑制剂可能延长生存期。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26-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ncRNA GATA3-AS1靶向miR-515-5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秦彦;韵雪雪;郑忠梅;徐倩;左立旻;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GATA3反义RNA1(GATA3-AS1)靶向mi R-515-5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RT-q PCR检测对照者和ALL患儿血浆中GATA3-AS1和mi R-515-5p的表达水平。将人ALL细胞Jurkat分为si-GATA3-AS1、si-NC、mi R-NC、mi R-515-5p、si-GATA3-AS1+anti-mi R-NC和si-GATA3-AS1+anti-mi R-515-5p共6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用于确定GATA3-AS1和mi R-515-5p的靶向关系。结果:ALL患儿血浆中GATA3-A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P<0.001),mi R-515-5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者(P<0.001)。与si-NC组比较,si-GATA3-AS1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mi R-515-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mi R-NC组比较,mi R-515-5p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显著升高(P<0.001)。GATA3-AS1与mi R-515-5p直接特异性结合。与si-GATA3-AS1+anti-mi R-NC组比较,si-GATA3-AS1+anti-mi R-515-5p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下调GATA3-AS1可通过靶向上调mi R-515-5p的表达抑制儿童ALL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32-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ncRNA GATA3-AS1靶向miR-515-5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秦彦;韵雪雪;郑忠梅;徐倩;左立旻;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GATA3反义RNA1(GATA3-AS1)靶向mi R-515-5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RT-q PCR检测对照者和ALL患儿血浆中GATA3-AS1和mi R-515-5p的表达水平。将人ALL细胞Jurkat分为si-GATA3-AS1、si-NC、mi R-NC、mi R-515-5p、si-GATA3-AS1+anti-mi R-NC和si-GATA3-AS1+anti-mi R-515-5p共6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用于确定GATA3-AS1和mi R-515-5p的靶向关系。结果:ALL患儿血浆中GATA3-AS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P<0.001),mi R-515-5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者(P<0.001)。与si-NC组比较,si-GATA3-AS1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mi R-515-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mi R-NC组比较,mi R-515-5p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显著升高(P<0.001)。GATA3-AS1与mi R-515-5p直接特异性结合。与si-GATA3-AS1+anti-mi R-NC组比较,si-GATA3-AS1+anti-mi R-515-5p组细胞抑制率、凋亡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下调GATA3-AS1可通过靶向上调mi R-515-5p的表达抑制儿童ALL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32-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抑制SIX1表达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细胞HL-60/ADR的影响

    李丽媛;聂子元;张小艳;罗建民;杨琳;王茜;

    目的:建立抑制同源盒基因1(SIX1)表达的HL-60细胞及耐阿霉素的HL-60细胞(HL-60/ADR),研究抑制SIX1对HL-60及HL-60/ADR细胞耐药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感染HL-60及HL-60/ADR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抑制SIX1表达的细胞株。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抑制SIX1表达的HL-60及HL-60/ADR稳定转染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较,抑制SIX1的表达使HL-60及HL-60/ADR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制(P<0.05),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并且抑制SIX1表达后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升高。结论:抑制SIX1的表达可以提高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逆转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有关。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抑制SIX1表达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细胞HL-60/ADR的影响

    李丽媛;聂子元;张小艳;罗建民;杨琳;王茜;

    目的:建立抑制同源盒基因1(SIX1)表达的HL-60细胞及耐阿霉素的HL-60细胞(HL-60/ADR),研究抑制SIX1对HL-60及HL-60/ADR细胞耐药作用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感染HL-60及HL-60/ADR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抑制SIX1表达的细胞株。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抑制SIX1表达的HL-60及HL-60/ADR稳定转染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较,抑制SIX1的表达使HL-60及HL-60/ADR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制(P<0.05),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并且抑制SIX1表达后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升高。结论:抑制SIX1的表达可以提高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其逆转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有关。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18)F-FDG PET/CT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陈香;乔文礼;宋建华;刘长存;韩磊;吴珊;赵晋华;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并与骨髓活检(BMB)结果进行比较,探讨~(18)F-FDG PET/CT诊断的骨髓浸润及其他因素是否有独立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94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行PET/CT检查的初诊DLBCL患者,PET/CT检查前后2周内行骨髓活检,检查后行规范化治疗。记录各病例的PET/CT骨髓摄取表现。骨髓浸润的诊断标准为BMB阳性或影像学随访证实有PET/CT局灶性骨髓浸润灶。比较PET/CT骨髓不同摄取表现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对照分析PET/CT与BMB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组间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PFS率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4例DLBCL患者中,~(18)F-FDG PET/CT表现为局灶性骨髓摄取(f PET)34例,超级骨髓摄取(s BMU)7例,高于肝实质的弥漫均匀性摄取(d PET)11例,其余42例骨髓摄取未见异常(n PET)。n PET组BMB均阴性,s BMU组BMB均阳性,而d PET、f PET组的BMB阳性率分别为27.3%(3/11)和20.6%(7/34)。d PET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均显著低于n PET组(P<0.001,P=0.026)。与f PET组比较,s BMU组更易伴B症状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全部患者共诊断骨髓浸润44例,其中BMB阳性17例,BMB诊断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38.6%(17/44)、100%(50/50)。将f PET及s BMU作为PET骨髓浸润阳性标准,PET/CT诊断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3.2%(41/44)、100%(50/50)。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n PET与d PET组的2年PFS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s BMU组的2年PFS率明显低于f PET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分期(HR=9.010,P=0.04)及s BMU(HR=3.964,P=0.002)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LBCL的~(18)F-FDG PET/CT骨髓摄取增高可表现为d PET、f PET和s BMU,其中f PET和s BMU可取代骨髓活检诊断骨髓浸润,d PET虽然不完全除外骨髓浸润可能,但不影响预后,因此可诊断为骨髓浸润阴性。sBMU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8)F-FDG PET/CT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陈香;乔文礼;宋建华;刘长存;韩磊;吴珊;赵晋华;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并与骨髓活检(BMB)结果进行比较,探讨~(18)F-FDG PET/CT诊断的骨髓浸润及其他因素是否有独立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94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行PET/CT检查的初诊DLBCL患者,PET/CT检查前后2周内行骨髓活检,检查后行规范化治疗。记录各病例的PET/CT骨髓摄取表现。骨髓浸润的诊断标准为BMB阳性或影像学随访证实有PET/CT局灶性骨髓浸润灶。比较PET/CT骨髓不同摄取表现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对照分析PET/CT与BMB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组间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PFS率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4例DLBCL患者中,~(18)F-FDG PET/CT表现为局灶性骨髓摄取(f PET)34例,超级骨髓摄取(s BMU)7例,高于肝实质的弥漫均匀性摄取(d PET)11例,其余42例骨髓摄取未见异常(n PET)。n PET组BMB均阴性,s BMU组BMB均阳性,而d PET、f PET组的BMB阳性率分别为27.3%(3/11)和20.6%(7/34)。d PET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均显著低于n PET组(P<0.001,P=0.026)。与f PET组比较,s BMU组更易伴B症状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全部患者共诊断骨髓浸润44例,其中BMB阳性17例,BMB诊断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38.6%(17/44)、100%(50/50)。将f PET及s BMU作为PET骨髓浸润阳性标准,PET/CT诊断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3.2%(41/44)、100%(50/50)。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n PET与d PET组的2年PFS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s BMU组的2年PFS率明显低于f PET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分期(HR=9.010,P=0.04)及s BMU(HR=3.964,P=0.002)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LBCL的~(18)F-FDG PET/CT骨髓摄取增高可表现为d PET、f PET和s BMU,其中f PET和s BMU可取代骨髓活检诊断骨髓浸润,d PET虽然不完全除外骨髓浸润可能,但不影响预后,因此可诊断为骨髓浸润阴性。sBMU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因子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满艳;葛传琴;李增政;杨同华;王娅婕;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DLBCL的62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4种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对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3年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14种细胞因子中,仅IL-10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IL-10的最佳cut-off值为11.74 pg/ml。初诊DLBCL患者血清IL-10与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r=0.321,P=0.029)、C-反应蛋白(CRP)(r=0.320,P=0.013)及肿瘤负荷指标乳酸脱氢酶(LDH)(r=0.439,P<0.001)呈正相关。初诊时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IL-10水平较无肺部感染患者明显升高(P=0.012),但是,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对3年生存结局的影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IL-10水平在不同分期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高IL-10水平(IL-10>11.74 pg/ml)组患者的LDH水平显著高于低IL-10水平(IL-10≤11.74 pg/ml)组(P<0.001)。高IL-10水平组DLBCL患者的3年PFS率和3年OS率较低IL-10水平组显著降低[(44.4±11.7)%vs(81.8±5.8)%,P<0.001;(61.6±11.5)%vs(93.2±3.8)%, P=0.001]。结论:初诊DLBCL患者血清IL-10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炎症状态,可能与肿瘤负荷相关。初诊时血清IL-10>11.74 pg/ml的DLBCL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预后更差。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因子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满艳;葛传琴;李增政;杨同华;王娅婕;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DLBCL的62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4种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对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3年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14种细胞因子中,仅IL-10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IL-10的最佳cut-off值为11.74 pg/ml。初诊DLBCL患者血清IL-10与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r=0.321,P=0.029)、C-反应蛋白(CRP)(r=0.320,P=0.013)及肿瘤负荷指标乳酸脱氢酶(LDH)(r=0.439,P<0.001)呈正相关。初诊时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IL-10水平较无肺部感染患者明显升高(P=0.012),但是,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对3年生存结局的影响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IL-10水平在不同分期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高IL-10水平(IL-10>11.74 pg/ml)组患者的LDH水平显著高于低IL-10水平(IL-10≤11.74 pg/ml)组(P<0.001)。高IL-10水平组DLBCL患者的3年PFS率和3年OS率较低IL-10水平组显著降低[(44.4±11.7)%vs(81.8±5.8)%,P<0.001;(61.6±11.5)%vs(93.2±3.8)%, P=0.001]。结论:初诊DLBCL患者血清IL-10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炎症状态,可能与肿瘤负荷相关。初诊时血清IL-10>11.74 pg/ml的DLBCL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预后更差。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管方舒;何冬花;李奕;张仪;郑高锋;朱园园;何静松;张恩帆;蔡真;赵毅;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接受普乐沙福联合G-CSF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普乐沙福的用药策略分为一线稳态动员、抢先干预及挽救性动员,对三种策略的采集成功率、优良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并对性别、年龄、疾病缓解状态、初诊时是否有骨髓累及、化疗线数、化疗次数、采集前一天血小板数及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等因素对采集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7例为一线稳态动员,19例为抢先干预,17例为挽救性动员。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后,总体采集成功率为58.1%(25/43),一线稳态动员采集成功率为100%,抢先干预为57.9%(11/19),挽救性动员为41.2%(7/17)。采集优良率为18.6%(8/43)。共有15例患者出现轻中度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5个/μl是影响干细胞采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是淋巴瘤患者安全有效的动员方案。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是预测干细胞采集的有效指标。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56-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普乐沙福联合G-CSF动员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管方舒;何冬花;李奕;张仪;郑高锋;朱园园;何静松;张恩帆;蔡真;赵毅;

    目的:分析普乐沙福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接受普乐沙福联合G-CSF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普乐沙福的用药策略分为一线稳态动员、抢先干预及挽救性动员,对三种策略的采集成功率、优良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并对性别、年龄、疾病缓解状态、初诊时是否有骨髓累及、化疗线数、化疗次数、采集前一天血小板数及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等因素对采集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3例患者,其中7例为一线稳态动员,19例为抢先干预,17例为挽救性动员。使用普乐沙福联合G-CSF后,总体采集成功率为58.1%(25/43),一线稳态动员采集成功率为100%,抢先干预为57.9%(11/19),挽救性动员为41.2%(7/17)。采集优良率为18.6%(8/43)。共有15例患者出现轻中度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5个/μl是影响干细胞采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普乐沙福联合G-CSF是淋巴瘤患者安全有效的动员方案。采集前一天外周血CD34+细胞数是预测干细胞采集的有效指标。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56-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谢宇;包红雨;施小凤;王建宁;韩雪;孟庆齐;蒋苏豫;张露;张柳波;陈婉如;邹辛迪;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以及替雷利珠单抗对DLBCL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3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同期3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IPI评分越高、高Ann Arbor分期、有B症状、高β_2-MG、高LDH及高CRP水平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及IL-10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高LDH水平患者IL-4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有效组治疗前IL-6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和B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变化(P>0.05)。经过4周期治疗后,替雷利珠组IL-2水平、CD4~+/CD8~+比值明显高于非替雷利珠组(P<0.05),CD8~+T细胞明显低于非替雷利珠组(P<0.05),替雷利珠组和非替雷利珠组治疗后的B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和CD4~+T细胞数减少,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治疗效果相关,替雷利珠单抗可通过影响DLBCL患者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强抗肿瘤免疫。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61-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谢宇;包红雨;施小凤;王建宁;韩雪;孟庆齐;蒋苏豫;张露;张柳波;陈婉如;邹辛迪;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诊断、预后以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以及替雷利珠单抗对DLBCL患者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3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DLBCL组,同期3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及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IPI评分越高、高Ann Arbor分期、有B症状、高β_2-MG、高LDH及高CRP水平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6及IL-10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高LDH水平患者IL-4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有效组治疗前IL-6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治疗有效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和B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变化(P>0.05)。经过4周期治疗后,替雷利珠组IL-2水平、CD4~+/CD8~+比值明显高于非替雷利珠组(P<0.05),CD8~+T细胞明显低于非替雷利珠组(P<0.05),替雷利珠组和非替雷利珠组治疗后的B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DLBC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和CD4~+T细胞数减少,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治疗效果相关,替雷利珠单抗可通过影响DLBCL患者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强抗肿瘤免疫。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61-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滤泡性淋巴瘤的侵袭性转化及预后分析

    赵天娇;许多;柴笑菲;陈妍仿;王大铭;付晓瑞;李兆明;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侵袭性转化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在组织学转化(HT)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病理3级、Ki-67≥40%、β_2-MG>3 mg/L、LDH>245 U/L、POD24、骨髓未受侵犯与HT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LIPI-2高危、病理3级、Ki-67指数≥40%、贫血、β_2-MG>3 mg/L、LDH>245 U/L、HT是影响PFS的不良因素;β_2-MG>3 mg/L、LDH>245 U/L、 POD24、HT是影响OS的不良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β_2-MG>3 mg/L、HT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T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L中病理分级、Ki-67指数、β_2-MG、LDH、POD24及骨髓累及与否可预测HT风险,同时HT、β_2-MG>3 mg/L与FL预后不良有关。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69-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滤泡性淋巴瘤的侵袭性转化及预后分析

    赵天娇;许多;柴笑菲;陈妍仿;王大铭;付晓瑞;李兆明;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L)侵袭性转化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68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指标在组织学转化(HT)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病理3级、Ki-67≥40%、β_2-MG>3 mg/L、LDH>245 U/L、POD24、骨髓未受侵犯与HT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LIPI-2高危、病理3级、Ki-67指数≥40%、贫血、β_2-MG>3 mg/L、LDH>245 U/L、HT是影响PFS的不良因素;β_2-MG>3 mg/L、LDH>245 U/L、 POD24、HT是影响OS的不良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β_2-MG>3 mg/L、HT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T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L中病理分级、Ki-67指数、β_2-MG、LDH、POD24及骨髓累及与否可预测HT风险,同时HT、β_2-MG>3 mg/L与FL预后不良有关。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69-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徐鹏;刘娟;陈慧娟;商丽梅;严峰;谢晓宝;顾伟英;林艳;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 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区分度。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图中的预测值概率与实际值概率相近,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准确度。结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分型、手术、放疗是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针对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方案的制定。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77-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原发性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徐鹏;刘娟;陈慧娟;商丽梅;严峰;谢晓宝;顾伟英;林艳;

    目的:分析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从SEER数据库获取1984-2016年确诊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从中分选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原发性腮腺淋巴瘤和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在已知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预后因素的前提下建立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患者3年和5年的生存情况,并通过一致性指数和校正图来评估该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纳入2 610例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中位年龄66(15-99)岁,男女比例为1∶1.8,其中20.5%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亚型、手术、放疗为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年龄、婚姻状况、化疗、手术为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02(95%CI:0.696-0.768),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区分度。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图中的预测值概率与实际值概率相近,体现出该模型较好的准确度。结论:年龄、性别、诊断年限、婚姻状况、分期、组织学分型、手术、放疗是原发性腮腺淋巴瘤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针对原发性腮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可应用于临床个体化方案的制定。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77-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LINC00174对多发性骨髓瘤恶性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王晶晶;赵翠萍;王世广;

    目的:探讨LINC00174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MM患者外周血和MM细胞系中LINC00174、mi R-150的表达。Ed U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INC00174和mi R-150对MM细胞U26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标志物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以及叉头框转录因子P1(FOXP1)蛋白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来验证LINC00174和mi R-150之间的靶向关系以及mi R-150和FOXP1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LINC00174水平在MM患者外周血和MM细胞系中显著升高(P<0.05)。与NC-si RNA组比较,LINC00174-si RNA组中LINC00174的表达显著降低,U266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Ki67蛋白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LINC00174靶向调控mi R-150的表达:与LINC00174-si RNA+NC inhibitor组比较,LINC00174-si RNA+mi R-150 inhibitor组U266细胞中mi R-150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Ki67蛋白水平升高,cleaved caspase-3水平降低(均P<0.05)。FOXP1是mi R-150的靶基因:与NC mimic组比较,mi R-150 mimic组细胞中的FOX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Ki67蛋白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水平升高;与mi R-150 mimic+Vector组比较,mi R-150 mimic+pc DNA-FOXP1组细胞中FOXP1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Ki67蛋白水平升高,cleaved caspase-3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LINC00174通过调控mi R-150/FOXP1轴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85-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INC00174对多发性骨髓瘤恶性增殖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王晶晶;赵翠萍;王世广;

    目的:探讨LINC00174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检测MM患者外周血和MM细胞系中LINC00174、mi R-150的表达。Ed U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INC00174和mi R-150对MM细胞U26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增殖标志物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以及叉头框转录因子P1(FOXP1)蛋白的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来验证LINC00174和mi R-150之间的靶向关系以及mi R-150和FOXP1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LINC00174水平在MM患者外周血和MM细胞系中显著升高(P<0.05)。与NC-si RNA组比较,LINC00174-si RNA组中LINC00174的表达显著降低,U266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Ki67蛋白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LINC00174靶向调控mi R-150的表达:与LINC00174-si RNA+NC inhibitor组比较,LINC00174-si RNA+mi R-150 inhibitor组U266细胞中mi R-150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Ki67蛋白水平升高,cleaved caspase-3水平降低(均P<0.05)。FOXP1是mi R-150的靶基因:与NC mimic组比较,mi R-150 mimic组细胞中的FOX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Ki67蛋白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水平升高;与mi R-150 mimic+Vector组比较,mi R-150 mimic+pc DNA-FOXP1组细胞中FOXP1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增殖能力增强,细胞凋亡率降低,Ki67蛋白水平升高,cleaved caspase-3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LINC00174通过调控mi R-150/FOXP1轴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85-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周楠;曹舒兴;王真真;罗建民;刘小军;尚银涛;杨琳;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RSV作用于MM细胞(MM1.S、RPMI-8226和U266)24-72 h,CCK-8法检测RSV对MM细胞增殖的影响;将RPMI-8226细胞分为RSV、miR-21 mimic、RSV+miR-21 mimic、miR-21 inhibitor和RSV+miR-21 inhibitor组,转染相应的质粒,碘化丙啶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E-PI双染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q RT-PCR技术检测RSV处理后MM细胞中miR-21的表达水平和各组细胞中的KLF5 mi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的KLF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RSV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MM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发生;RSV处理MM细胞后,亚G_1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同时RSV显著下调了MM细胞中miR-21的表达,且给予RSV后抵消了miR-21 mimic对MM细胞中KLF5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RSV通过抑制miR-21上调KLF5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发生。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93-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藜芦醇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周楠;曹舒兴;王真真;罗建民;刘小军;尚银涛;杨琳;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RSV作用于MM细胞(MM1.S、RPMI-8226和U266)24-72 h,CCK-8法检测RSV对MM细胞增殖的影响;将RPMI-8226细胞分为RSV、miR-21 mimic、RSV+miR-21 mimic、miR-21 inhibitor和RSV+miR-21 inhibitor组,转染相应的质粒,碘化丙啶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Annexin V-FITC/PE-PI双染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q RT-PCR技术检测RSV处理后MM细胞中miR-21的表达水平和各组细胞中的KLF5 mi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的KLF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RSV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MM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发生;RSV处理MM细胞后,亚G_1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同时RSV显著下调了MM细胞中miR-21的表达,且给予RSV后抵消了miR-21 mimic对MM细胞中KLF5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RSV通过抑制miR-21上调KLF5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发生。

    2023年04期 v.31;No.164 1093-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赵冰妮;董春霞;康建民;葛晓燕;张建华;王梅芳;杨林花;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点,确定MM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随访时间>6个月的新诊断的MM患者共179例,根据是否合并VTE分为VTE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M并发VT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TE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33),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P=0.016),D-二聚体≥2 000ng/ml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3%vs 4.4%,P=0.002);两组患者间的疾病分型有显著差异(P=0.028),IgG型在VTE组中所占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梗死病史、白细胞(WBC)数、血小板(PLT)数、肝肾功能、骨髓浆细胞比例、血清球蛋白(GLO)、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分期、血栓预防及免疫调节药物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水平(OR=1.578,95%CI:1.035-2.407,P=0.034)、D-二聚体≥2 000 ng/ml(OR=5.467,95%CI:1.265-23.621,P=0.023)和疾病分型IgG型(OR=4.780,95%CI:1.221-18.712,P=0.025)是MM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容易发生VTE,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2 000 ng/ml、疾病分型IgG型是MM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0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赵冰妮;董春霞;康建民;葛晓燕;张建华;王梅芳;杨林花;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临床特点,确定MM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随访时间>6个月的新诊断的MM患者共179例,根据是否合并VTE分为VTE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M并发VT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TE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33),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P=0.016),D-二聚体≥2 000ng/ml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6.3%vs 4.4%,P=0.002);两组患者间的疾病分型有显著差异(P=0.028),IgG型在VTE组中所占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梗死病史、白细胞(WBC)数、血小板(PLT)数、肝肾功能、骨髓浆细胞比例、血清球蛋白(GLO)、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临床分期、血栓预防及免疫调节药物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水平(OR=1.578,95%CI:1.035-2.407,P=0.034)、D-二聚体≥2 000 ng/ml(OR=5.467,95%CI:1.265-23.621,P=0.023)和疾病分型IgG型(OR=4.780,95%CI:1.221-18.712,P=0.025)是MM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容易发生VTE,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2 000 ng/ml、疾病分型IgG型是MM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0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sBCMA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郑兰兰;李斌;

    目的:研究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sBCMA)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1例初诊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的sBCMA水平,并分析sBCMA水平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初诊MM患者外周血中sBCM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BCMA水平与骨髓中浆细胞比例、M蛋白水平及治疗密切相关(P<0.05)。sBCMA水平与MM患者总生存期(OS)呈负相关(r=-0.47),sBCMA低表达的MM患者较sBCMA高表达患者OS显著延长(P<0.05)。结论:sBCMA在MM患者中显著升高,有望作为评估MM患者疗效以及预后的一种新指标。通过靶向sBCMA,可能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08-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sBCMA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郑兰兰;李斌;

    目的:研究可溶性B细胞成熟抗原(sBCMA)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1例初诊MM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的sBCMA水平,并分析sBCMA水平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初诊MM患者外周血中sBCMA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sBCMA水平与骨髓中浆细胞比例、M蛋白水平及治疗密切相关(P<0.05)。sBCMA水平与MM患者总生存期(OS)呈负相关(r=-0.47),sBCMA低表达的MM患者较sBCMA高表达患者OS显著延长(P<0.05)。结论:sBCMA在MM患者中显著升高,有望作为评估MM患者疗效以及预后的一种新指标。通过靶向sBCMA,可能为M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08-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骨髓增殖性肿瘤

  • 骨髓增殖性肿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王淑瑾;于翔茹;张启岗;李艳杰;付春玲;徐开林;

    目的:构建携带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移植小鼠模型,并建立移植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评价体系。方法:获取小鼠骨髓c-kit+细胞: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分离股骨、胫骨及髂骨,收集骨髓细胞,经过CD117磁珠孵育,分选出c-kit+细胞。构建小鼠原代突变细胞:利用逆转录病毒体系构建GFP标记的基因突变载体,将带有基因突变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Platinum-E细胞包装后,获取病毒上清,感染小鼠的骨髓c-kit+细胞。构建MPN移植小鼠模型:收集感染后含有突变基因的小鼠原代c-kit+细胞,再经尾静脉植入经致死剂量(8.0 Gy)γ射线照射的同种雌性受鼠体内。评价MPN移植小鼠模型:移植后定期通过尾静脉采血检测小鼠外周血血象变化;观察小鼠脾脏大小及骨髓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成功获得携带突变基因的小鼠骨髓c-kit+细胞。成功构建MPN移植小鼠:移植小鼠外周血细胞中携带外源植入的GFP阳性细胞,且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均升高;移植小鼠重量减轻、饮水量与摄食量减少;病理分析显示移植小鼠脾脏肿大,并伴有骨髓纤维化,提示MPN模型构建成功。根据MPN模型建立过程中3种移植小鼠表现出的共性和异性,归纳总结出可以作为判定MPN模型构建成功的一个初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小鼠外周血GFP阳性细胞比例;WBC、PLT及HCT计数;脾脏肿大程度及骨髓纤维化程度。结论:成功建立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PN小鼠模型,可为针对MPN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1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增殖性肿瘤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王淑瑾;于翔茹;张启岗;李艳杰;付春玲;徐开林;

    目的:构建携带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基因突变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移植小鼠模型,并建立移植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的评价体系。方法:获取小鼠骨髓c-kit+细胞:颈椎脱位处死小鼠,分离股骨、胫骨及髂骨,收集骨髓细胞,经过CD117磁珠孵育,分选出c-kit+细胞。构建小鼠原代突变细胞:利用逆转录病毒体系构建GFP标记的基因突变载体,将带有基因突变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Platinum-E细胞包装后,获取病毒上清,感染小鼠的骨髓c-kit+细胞。构建MPN移植小鼠模型:收集感染后含有突变基因的小鼠原代c-kit+细胞,再经尾静脉植入经致死剂量(8.0 Gy)γ射线照射的同种雌性受鼠体内。评价MPN移植小鼠模型:移植后定期通过尾静脉采血检测小鼠外周血血象变化;观察小鼠脾脏大小及骨髓纤维化的程度。结果:成功获得携带突变基因的小鼠骨髓c-kit+细胞。成功构建MPN移植小鼠:移植小鼠外周血细胞中携带外源植入的GFP阳性细胞,且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均升高;移植小鼠重量减轻、饮水量与摄食量减少;病理分析显示移植小鼠脾脏肿大,并伴有骨髓纤维化,提示MPN模型构建成功。根据MPN模型建立过程中3种移植小鼠表现出的共性和异性,归纳总结出可以作为判定MPN模型构建成功的一个初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小鼠外周血GFP阳性细胞比例;WBC、PLT及HCT计数;脾脏肿大程度及骨髓纤维化程度。结论:成功建立JAK2-V617F、MPLW515L及CALR-Type I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PN小鼠模型,可为针对MPN发病机制及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1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高杉;段依璠;张宇卉;滕广帅;杜晨霄;白洁;

    目的:探讨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232例MPN患者,通过靶向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相关基因,并进行胚系验证,分析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M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结果:MPN患者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携带率为21.6%(50/232),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PV、ET、PMF患者分别为25/114(21.9%)例、8/69(11.6%)例、17/49(34.7%)例,其中PMF患者携带率最高(P=0.01),且年龄较大(P=0.02)。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组的MPN患者较未携带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26.5%vs 11.8%,P=0.05)。MPN患者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主要集中在RAS通路,且携带RAS通路相关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无AML进展生存期较未携带组更短(P<0.001)。携带CBL、TP53胚系突变的MPN患者总生存期较未携带者更短(P=0.001;P=0.043)。结论:MPN中PMF患者更易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MPN患者易发生染色体异常;集中于RAS途径的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MPN患者更易进展为AML;CBL、TP53胚系突变影响MPN患者的总生存。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19-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高杉;段依璠;张宇卉;滕广帅;杜晨霄;白洁;

    目的:探讨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232例MPN患者,通过靶向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髓系肿瘤相关基因,并进行胚系验证,分析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MP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结果:MPN患者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携带率为21.6%(50/232),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PV、ET、PMF患者分别为25/114(21.9%)例、8/69(11.6%)例、17/49(34.7%)例,其中PMF患者携带率最高(P=0.01),且年龄较大(P=0.02)。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组的MPN患者较未携带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26.5%vs 11.8%,P=0.05)。MPN患者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主要集中在RAS通路,且携带RAS通路相关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无AML进展生存期较未携带组更短(P<0.001)。携带CBL、TP53胚系突变的MPN患者总生存期较未携带者更短(P=0.001;P=0.043)。结论:MPN中PMF患者更易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携带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MPN患者易发生染色体异常;集中于RAS途径的髓系肿瘤遗传易感基因胚系突变的MPN患者更易进展为AML;CBL、TP53胚系突变影响MPN患者的总生存。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19-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血小板与贫血

  • 淋巴细胞亚群在鉴别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价值(英文)

    吴鸿飞;王世充;黄金波;霍佳莉;邵英起;任翔;李星鑫;王敏;聂能;张静;金朋;葛美丽;郑以州;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组分以及异常染色体的差异。结果:AA组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ypo-MDS组(P=0.001),而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率明显低于hypo-MDS组(P=0.015;P=0.001)。与hypo-MDS组相比,AA组CD4~+、CD8~+活化T(TA)细胞及记忆Treg比例均明显下降(P=0.043;P=0.015;P=0.024),而AA组CD8~+初始T(TN)细胞比例较高(P=0.044)。与AA组相比,Hypo-MD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25),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维生素B12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9;P=0.023;P=0.027;P=0.045)。结论:AA组和hypo-MDS组CD4~+和CD8~+ TA细胞、记忆Treg细胞及CD8~+TN细胞比例差异明显,可为鉴别这两种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25-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淋巴细胞亚群在鉴别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价值(英文)

    吴鸿飞;王世充;黄金波;霍佳莉;邵英起;任翔;李星鑫;王敏;聂能;张静;金朋;葛美丽;郑以州;

    目的:探讨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ypo-MDS(n=25)和AA(n=33)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分析两组间外周血象、生化指标、骨髓各细胞组分以及异常染色体的差异。结果:AA组CD8~+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ypo-MDS组(P=0.001),而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率明显低于hypo-MDS组(P=0.015;P=0.001)。与hypo-MDS组相比,AA组CD4~+、CD8~+活化T(TA)细胞及记忆Treg比例均明显下降(P=0.043;P=0.015;P=0.024),而AA组CD8~+初始T(TN)细胞比例较高(P=0.044)。与AA组相比,Hypo-MDS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P=0.025),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维生素B12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9;P=0.023;P=0.027;P=0.045)。结论:AA组和hypo-MDS组CD4~+和CD8~+ TA细胞、记忆Treg细胞及CD8~+TN细胞比例差异明显,可为鉴别这两种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25-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广东惠州人群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陈迪娜;官志扬;钟泽艳;贺海林;钟国兴;吴志勇;陈剑虹;

    目的:分析惠州地区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发生率、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特征。方法:选择经检测确诊为单纯β-地贫携带者10 809例和αβ复合型地贫携带者1 757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相应的血液学指标,采用悬浮阵列技术、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技术以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进行地贫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广东惠州地区人群αβ复合型地贫发生率为1.99%,共检出62种基因型,以基因型--~(SEA)/αα, β~(CD41-42)/β~N分布最多(19.29%),--~(SEA)/αα, β~(IVS-II-654)/β~N次之(16.73%)。研究发现单纯β-地贫携带者与αβ复合型地贫携带者各基因型分组间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有显著性差异,小提琴图提示,当β-地贫复合轻型α-地贫时,其表型最轻缓,复合血红蛋白H(Hb H)病时,表型最严重。结论:广东惠州地区αβ复合型地贫发生率高,且缺乏特异性血液学指标,临床上需通过α-地贫和β-地贫基因检测与单纯β-地贫相鉴别,以便正确指导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3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广东惠州人群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陈迪娜;官志扬;钟泽艳;贺海林;钟国兴;吴志勇;陈剑虹;

    目的:分析惠州地区α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发生率、基因型分布及血液学特征。方法:选择经检测确诊为单纯β-地贫携带者10 809例和αβ复合型地贫携带者1 757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相应的血液学指标,采用悬浮阵列技术、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技术以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进行地贫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广东惠州地区人群αβ复合型地贫发生率为1.99%,共检出62种基因型,以基因型--~(SEA)/αα, β~(CD41-42)/β~N分布最多(19.29%),--~(SEA)/αα, β~(IVS-II-654)/β~N次之(16.73%)。研究发现单纯β-地贫携带者与αβ复合型地贫携带者各基因型分组间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均有显著性差异,小提琴图提示,当β-地贫复合轻型α-地贫时,其表型最轻缓,复合血红蛋白H(Hb H)病时,表型最严重。结论:广东惠州地区αβ复合型地贫发生率高,且缺乏特异性血液学指标,临床上需通过α-地贫和β-地贫基因检测与单纯β-地贫相鉴别,以便正确指导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3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环孢素单药和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比较研究

    张若曦;黄钰洲;韩冰;

    目的:评估环孢素(Cs A)和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CS)治疗初治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a PRCA)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初治a PRC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经Cs A单药或Cs A联合CS治疗至少6个月,随访至少12个月,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复发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96例患者,其中Cs A组72例,Cs A+CS组24例。Cs A组和Cs A+CS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在相似的随访期内,两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随访期末的总反应率(ORR)和完全反应率(CRR)均无显著差异(P>0.05);最佳ORR、最佳CRR、起效时间和达到完全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相似,但Cs A+CS组的CS相关感染率显著增加(P<0.05),其中1例患者死于多重感染。Cs A组和Cs A+CS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复发率、总复发率、复发时间以及无复发生存期(RFS)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治疗反应及复发率与Cs A给药时间显著相关(P<0.05),而与治疗方案无关。结论:对于初治a PRCA患者,Cs A单药与Cs A+CS的疗效和复发率相似,但可避免CS相关不良反应(如感染)的发生。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38-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孢素单药和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比较研究

    张若曦;黄钰洲;韩冰;

    目的:评估环孢素(Cs A)和环孢素联合糖皮质激素(CS)治疗初治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a PRCA)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初治a PRC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经Cs A单药或Cs A联合CS治疗至少6个月,随访至少12个月,有完整临床资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复发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96例患者,其中Cs A组72例,Cs A+CS组24例。Cs A组和Cs A+CS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在相似的随访期内,两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随访期末的总反应率(ORR)和完全反应率(CRR)均无显著差异(P>0.05);最佳ORR、最佳CRR、起效时间和达到完全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相似,但Cs A+CS组的CS相关感染率显著增加(P<0.05),其中1例患者死于多重感染。Cs A组和Cs A+CS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复发率、总复发率、复发时间以及无复发生存期(RFS)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治疗反应及复发率与Cs A给药时间显著相关(P<0.05),而与治疗方案无关。结论:对于初治a PRCA患者,Cs A单药与Cs A+CS的疗效和复发率相似,但可避免CS相关不良反应(如感染)的发生。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38-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ippo通路蛋白在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中激活并调控体外血小板活化

    谯从超;孙盼;袁欣;苏娜;蒋鹏;林方昭;

    目的:探讨Hippo通路蛋白在凝血酶刺激的血小板中的磷酸化水平,并探索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凝血酶活化的人血小板中Hippo通路蛋白—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2(MST1/2)、核Dbf2相关激酶1/2(NDR1/2)和MOB1的磷酸化水平;血小板聚集仪检测MST1/2抑制剂XMU-MP-1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XMU-MP-1对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和CD62p表达的影响;血块回缩实验检测XMU-MP-1对血小板整合素“outside-in”信号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XMU-MP-1对血小板Hippo通路蛋白和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MST1/2、NDR1/2和MOB1的磷酸化水平在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中显著升高(P<0.05);XMU-MP-1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αIIbβ3活化(P<0.05),但不影响α颗粒释放和血块回缩;在XMU-MP-1处理的血小板中,凝血酶诱导的Hippo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而p38的磷酸化不受影响。结论:Hippo通路蛋白在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被激活,并参与血小板活化调控。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43-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ippo通路蛋白在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中激活并调控体外血小板活化

    谯从超;孙盼;袁欣;苏娜;蒋鹏;林方昭;

    目的:探讨Hippo通路蛋白在凝血酶刺激的血小板中的磷酸化水平,并探索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凝血酶活化的人血小板中Hippo通路蛋白—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2(MST1/2)、核Dbf2相关激酶1/2(NDR1/2)和MOB1的磷酸化水平;血小板聚集仪检测MST1/2抑制剂XMU-MP-1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XMU-MP-1对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和CD62p表达的影响;血块回缩实验检测XMU-MP-1对血小板整合素“outside-in”信号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XMU-MP-1对血小板Hippo通路蛋白和p38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MST1/2、NDR1/2和MOB1的磷酸化水平在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中显著升高(P<0.05);XMU-MP-1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αIIbβ3活化(P<0.05),但不影响α颗粒释放和血块回缩;在XMU-MP-1处理的血小板中,凝血酶诱导的Hippo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而p38的磷酸化不受影响。结论:Hippo通路蛋白在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被激活,并参与血小板活化调控。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43-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输血医学

  • RHD*845A/1227A变异型个体的分子机制

    谢秀华;吴凡;邓清;庄乃保;

    目的:研究1例罕见的RhD变异型个体的基因突变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样本进行Rh分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RhD抗原以及抗体筛查。D-screen试剂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RHD基因以及RhD杂合型分析,Sanger测序方法分析RHD基因编码区序列。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RHD mRNA,对RHD cDNA进行TA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该样本RhD抗原为弱阳性,Rh分型为CcDEe,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经D-screen试剂检测样本表现出部分D的抗原表位分布。经RHD基因编码序列分析发现,RHD基因第6外显子第845位和第9外显子第1 227位碱基均显示G/A杂合。TA克隆得到3种剪接异构体。结论:该研究对象为RHD基因845G>A和1227G>A突变个体,该杂合突变导致样本红细胞RhD抗原减弱。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50-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HD*845A/1227A变异型个体的分子机制

    谢秀华;吴凡;邓清;庄乃保;

    目的:研究1例罕见的RhD变异型个体的基因突变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样本进行Rh分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RhD抗原以及抗体筛查。D-screen试剂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RHD基因以及RhD杂合型分析,Sanger测序方法分析RHD基因编码区序列。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RHD mRNA,对RHD cDNA进行TA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血清学检测该样本RhD抗原为弱阳性,Rh分型为CcDEe,抗体筛查结果为阴性。经D-screen试剂检测样本表现出部分D的抗原表位分布。经RHD基因编码序列分析发现,RHD基因第6外显子第845位和第9外显子第1 227位碱基均显示G/A杂合。TA克隆得到3种剪接异构体。结论:该研究对象为RHD基因845G>A和1227G>A突变个体,该杂合突变导致样本红细胞RhD抗原减弱。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50-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富血小板血浆对巨噬细胞表型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英文)

    刘瑜琳;汪德清;肖潘;郭晗;黄远帅;庄远;

    目的:评估临床常用的几种血小板激活剂,即凝血酶、ADP和CaCl_2活化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上清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并探究储存时间对PRP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含不同激活剂或不同储存时间的活化PRP上清的培养基体外培养人单核衍生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PRP上清中的生长因子浓度。结果:培养24 h后,凝血酶和CaCl_2活化PRP上清刺激的巨噬细胞CD8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RP组(P<0.05),且CaCl_2活化PRP上清增加了巨噬细胞CD163的表达。而对于不同激活剂组比较,CaCl_2活化组的巨噬细胞CD163的表达明显高于凝血酶和ADP组(P<0.05)。ELISA结果显示,在-80℃储存大于20个月和10-20个月的PRP在CaCl_2活化后,其上清中FGF(P<0.001)和EGF(P<0.05)的浓度明显高于储存小于10个月组,且两组上清处理的巨噬细胞CD86(P<0.01)、CD163(P<0.001)和CD206(P<0.001)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不同激活剂活化的PRP对巨噬细胞的表型影响不同。同时,储存时间也会影响PRP的生长因子浓度和作用效果。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55-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富血小板血浆对巨噬细胞表型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英文)

    刘瑜琳;汪德清;肖潘;郭晗;黄远帅;庄远;

    目的:评估临床常用的几种血小板激活剂,即凝血酶、ADP和CaCl_2活化的富血小板血浆(PRP)上清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并探究储存时间对PRP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含不同激活剂或不同储存时间的活化PRP上清的培养基体外培养人单核衍生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记分子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PRP上清中的生长因子浓度。结果:培养24 h后,凝血酶和CaCl_2活化PRP上清刺激的巨噬细胞CD8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RP组(P<0.05),且CaCl_2活化PRP上清增加了巨噬细胞CD163的表达。而对于不同激活剂组比较,CaCl_2活化组的巨噬细胞CD163的表达明显高于凝血酶和ADP组(P<0.05)。ELISA结果显示,在-80℃储存大于20个月和10-20个月的PRP在CaCl_2活化后,其上清中FGF(P<0.001)和EGF(P<0.05)的浓度明显高于储存小于10个月组,且两组上清处理的巨噬细胞CD86(P<0.01)、CD163(P<0.001)和CD206(P<0.001)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不同激活剂活化的PRP对巨噬细胞的表型影响不同。同时,储存时间也会影响PRP的生长因子浓度和作用效果。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55-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低体温体外循环引起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丁佳栋;王艺媛;张晓萍;

    目的:追踪1例迟发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寻找应对策略,以防今后发生类似事件。方法:进行抗体鉴定,筛选合适的红细胞,并对输血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查看病历以及检验报告,分析原因,并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系由低体温体外循环引起的IgM性质抗M抗体造成的迟发性溶血反应,经过抗溶血治疗,胆红素逐步下降,最终治愈出院。结论:输血科若发现常温有反应而37℃无反应的抗体,应及时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输血时应当加温输注,以预防输血相关性溶血反应。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64-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低体温体外循环引起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丁佳栋;王艺媛;张晓萍;

    目的:追踪1例迟发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寻找应对策略,以防今后发生类似事件。方法:进行抗体鉴定,筛选合适的红细胞,并对输血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查看病历以及检验报告,分析原因,并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系由低体温体外循环引起的IgM性质抗M抗体造成的迟发性溶血反应,经过抗溶血治疗,胆红素逐步下降,最终治愈出院。结论:输血科若发现常温有反应而37℃无反应的抗体,应及时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输血时应当加温输注,以预防输血相关性溶血反应。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64-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移植物抗宿主病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miRNA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效应和机制研究

    骆宜茗;钟佳颖;简欣怡;张礼翼;张黎;丁毅;马云瀚;陈映宇;林清如;齐忠权;

    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骨髓干细胞移植后GVHD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模型,并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aGVHD小鼠模型中观察其预防效应。同时通过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观察外泌体对aGVHD小鼠的预防效应。通过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外泌体进行miRNA测序、分析和验证,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分子机制。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模型。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模型小鼠相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降低移植小鼠aGVHD评分,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注射同样具有降低aGVHD评分,延长移植小鼠生存时间的疗效。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中富含miR-21等miRNA分子,主要影响细胞粘附、细胞RNA降解等信号通路。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发生,该效应可能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中miRNA所介导。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71-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1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外泌体miRNA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效应和机制研究

    骆宜茗;钟佳颖;简欣怡;张礼翼;张黎;丁毅;马云瀚;陈映宇;林清如;齐忠权;

    目的: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骨髓干细胞移植后GVHD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模型,并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于aGVHD小鼠模型中观察其预防效应。同时通过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观察外泌体对aGVHD小鼠的预防效应。通过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外泌体进行miRNA测序、分析和验证,探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分子机制。结果:成功构建了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模型。与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模型小鼠相比,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降低移植小鼠aGVHD评分,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注射同样具有降低aGVHD评分,延长移植小鼠生存时间的疗效。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中富含miR-21等miRNA分子,主要影响细胞粘附、细胞RNA降解等信号通路。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预防骨髓干细胞移植后aGVHD的发生,该效应可能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中miRNA所介导。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71-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1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含苯达莫司汀预处理方案在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伏媛;冯友繁;刘菲;陈巧琳;张雯洁;李青芬;魏小芳;张启科;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的BeEAM预处理方案(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依托泊苷+美法仑)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行BeEAM预处理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霍奇金淋巴瘤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分析患者造血重建情况、移植后疾病转归及移植相关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1(8-15)d,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9-17)d。至随访结束,35例患者中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疾病复发或进展,1例死于脑出血。移植前达CR的34例患者中,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0例。患者移植后12和24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0.97%和90.97%,12和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64%和84.92%。35例患者均发生3-4级的骨髓抑制。BeEAM预处理方案的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35例患者均发生恶心、呕吐,但3-4级的恶心呕吐仅有4例;8例发生1-2级腹泻;12例发生口腔黏膜炎,其中1例为3级口腔黏膜炎;1例发生3级口腔黏膜炎的患者同时出现3-4级的低钾低钠血症;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8.6%),均为1-2级。另外,有18例患者粒缺期出现感染性发热,给予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移植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含苯达莫司汀的方案作为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可以耐受。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79-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含苯达莫司汀预处理方案在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伏媛;冯友繁;刘菲;陈巧琳;张雯洁;李青芬;魏小芳;张启科;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的BeEAM预处理方案(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依托泊苷+美法仑)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行BeEAM预处理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5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霍奇金淋巴瘤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0例。分析患者造血重建情况、移植后疾病转归及移植相关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1(8-15)d,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9-17)d。至随访结束,35例患者中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疾病复发或进展,1例死于脑出血。移植前达CR的34例患者中,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0例。患者移植后12和24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90.97%和90.97%,12和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64%和84.92%。35例患者均发生3-4级的骨髓抑制。BeEAM预处理方案的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35例患者均发生恶心、呕吐,但3-4级的恶心呕吐仅有4例;8例发生1-2级腹泻;12例发生口腔黏膜炎,其中1例为3级口腔黏膜炎;1例发生3级口腔黏膜炎的患者同时出现3-4级的低钾低钠血症;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8.6%),均为1-2级。另外,有18例患者粒缺期出现感染性发热,给予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移植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含苯达莫司汀的方案作为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方案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可以耐受。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79-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移植物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回输剂量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的影响分析

    姚笛;田园园;卢俊;肖佩芳;凌婧;郑德菲;高静;范丽艳;郑佳佳;李捷;胡绍燕;

    目的:探索移植物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回输剂量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6月1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移植物样本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比例和T细胞亚群比例并计算每种细胞的回输剂量。移植后每周监测患儿外周血中的CMV-DNA拷贝数。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结果:80例患儿均获得造血重建,51例在移植后100 d内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63.8%±5.4%,包括2例进展为CMV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C和p DC的回输剂量与移植后100 d内的CMV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回输p DC是移植后100 d内发生CMV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至随访期结束,7例患儿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死于CMV疾病,2例死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死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儿总体生存率为91.2%。结论:移植物中的p DC可能与移植后早期的CMV感染有关,高剂量的p DC回输可能会对移植后CMV感染起到防护作用。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84-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移植物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回输剂量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感染的影响分析

    姚笛;田园园;卢俊;肖佩芳;凌婧;郑德菲;高静;范丽艳;郑佳佳;李捷;胡绍燕;

    目的:探索移植物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回输剂量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日至2021年6月1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移植物样本中的树突状细胞亚群比例和T细胞亚群比例并计算每种细胞的回输剂量。移植后每周监测患儿外周血中的CMV-DNA拷贝数。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结果:80例患儿均获得造血重建,51例在移植后100 d内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63.8%±5.4%,包括2例进展为CMV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C和p DC的回输剂量与移植后100 d内的CMV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剂量回输p DC是移植后100 d内发生CMV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至随访期结束,7例患儿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死于CMV疾病,2例死于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死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儿总体生存率为91.2%。结论:移植物中的p DC可能与移植后早期的CMV感染有关,高剂量的p DC回输可能会对移植后CMV感染起到防护作用。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84-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血液病细菌感染

  • 血液病患者定植或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沈英英;赵越超;王博;吴迪炯;李秋爽;沈一平;沈建平;曹俊敏;林圣云;叶宝东;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定植或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特征及对病死率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CRPA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定植或感染CRP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类患者的住院时间、原发病治疗方案、粒细胞数、既往感染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同时分析患者在CRPA感染治疗期间的抗生素方案以及治疗疗效、30 d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9例患者,分为CRPA感染组43例,CRPA定植组1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03)、粒细胞缺乏(P<0.001)、30 d内暴露3代以上头孢及替加环素(P=0.035,P=0.017)为发生CRPA感染的高危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为3/4分(OR=10.815,95%CI:1.260-92.820,P=0.030)、粒细胞缺乏(OR=13.82,95%CI:2.243-85.176,P=0.005)是发生C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定植组和感染组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4.134,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RPA感染患者30 d生存的影响因素为粒细胞缺乏(P=0.022)、软组织感染(P=0.03)和CRPA感染的前次住院时间(P=0.041)。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RPA感染患者30 d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粒细胞缺乏(HR=3.229,95%CI:1.093-3.548,P=0.034)。结论:血液病患者CRPA感染后病死率高、预后差。血流感染及软组织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对于高度怀疑CRPA感染且存在高危风险患者应尽早治疗。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92-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液病患者定植或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沈英英;赵越超;王博;吴迪炯;李秋爽;沈一平;沈建平;曹俊敏;林圣云;叶宝东;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定植或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临床特征及对病死率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CRPA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定植或感染CRP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类患者的住院时间、原发病治疗方案、粒细胞数、既往感染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同时分析患者在CRPA感染治疗期间的抗生素方案以及治疗疗效、30 d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9例患者,分为CRPA感染组43例,CRPA定植组1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P=0.003)、粒细胞缺乏(P<0.001)、30 d内暴露3代以上头孢及替加环素(P=0.035,P=0.017)为发生CRPA感染的高危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为3/4分(OR=10.815,95%CI:1.260-92.820,P=0.030)、粒细胞缺乏(OR=13.82,95%CI:2.243-85.176,P=0.005)是发生C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RPA定植组和感染组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14.134,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RPA感染患者30 d生存的影响因素为粒细胞缺乏(P=0.022)、软组织感染(P=0.03)和CRPA感染的前次住院时间(P=0.041)。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RPA感染患者30 d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粒细胞缺乏(HR=3.229,95%CI:1.093-3.548,P=0.034)。结论:血液病患者CRPA感染后病死率高、预后差。血流感染及软组织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对于高度怀疑CRPA感染且存在高危风险患者应尽早治疗。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92-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30天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陈新月;侯辰蕊;赵洁;贺少龙;卢馨怡;郭晓烨;王瑞雪;马梁明;魏俊妮;田卫伟;

    目的:探讨血液病住院患者合并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分析30 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感染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中,感染30 d内死亡29例,存活48例,病死率达37.66%。在这些患者中共检出93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25.81%,24/9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8.28%,17/93)。肺部是CRO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检出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16μg/ml的占64.52%(60/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48)、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23)、年龄校正查尔森共病指数(ACCI)(P=0.037)以及原发病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HSCT)(P=0.048)与感染后30 d全因死亡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14,OR=6.171)、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09,OR=10.867)是血液病患者合并CRO感染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高度耐药,确诊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和血肌酐浓度≥120μmol/L是患者感染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99-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30天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陈新月;侯辰蕊;赵洁;贺少龙;卢馨怡;郭晓烨;王瑞雪;马梁明;魏俊妮;田卫伟;

    目的:探讨血液病住院患者合并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分析30 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感染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中,感染30 d内死亡29例,存活48例,病死率达37.66%。在这些患者中共检出93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25.81%,24/9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8.28%,17/93)。肺部是CRO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检出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16μg/ml的占64.52%(60/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48)、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23)、年龄校正查尔森共病指数(ACCI)(P=0.037)以及原发病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HSCT)(P=0.048)与感染后30 d全因死亡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14,OR=6.171)、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09,OR=10.867)是血液病患者合并CRO感染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高度耐药,确诊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和血肌酐浓度≥120μmol/L是患者感染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4期 v.31;No.164 1199-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实验血液学技术

  • 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袁娇娇;殷杰;凌婧;沈飞;谢丽倩;白霞;阮长耿;何杨;马珍妮;

    目的:拟研制能特异性识别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VWF propeptide,VWFpp)的单克隆抗体,并且通过获得的抗VWFpp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快速而可靠的检测血浆中VWFpp抗原的方法。方法:使用真核表达的重组人VWFpp(D1、D2区)蛋白作为免疫原,以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获取融合细胞的生长克隆,经过筛选和鉴定后,挑选能特异性分泌VWFp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然后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构建VWFpp抗原检测试剂盒,用于人血浆VWFpp的测定,对收集的12例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血浆进行VWFpp抗原水平动态检测。结果:最终获得两株可持续传代并分泌VWFp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分别命名为SZ175和SZ176。经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抗体能特异性识别VWFpp而不能识别成熟的VWF(不含前导肽)。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的原理,将单克隆抗体SZ175和SZ176成功制备成检测VWFpp抗原的试剂盒,动态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前后血浆中的VWFpp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较移植前血浆中VWFpp水平有明显上升。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两株抗VWFpp单克隆抗体,并且建立了VWFpp抗原双抗体夹心检测试剂盒,为进一步研究VWFpp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血管性血友病临床诊断分型和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预后监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05-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袁娇娇;殷杰;凌婧;沈飞;谢丽倩;白霞;阮长耿;何杨;马珍妮;

    目的:拟研制能特异性识别血浆中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前导肽(VWF propeptide,VWFpp)的单克隆抗体,并且通过获得的抗VWFpp的单克隆抗体利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快速而可靠的检测血浆中VWFpp抗原的方法。方法:使用真核表达的重组人VWFpp(D1、D2区)蛋白作为免疫原,以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获取融合细胞的生长克隆,经过筛选和鉴定后,挑选能特异性分泌VWFp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然后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构建VWFpp抗原检测试剂盒,用于人血浆VWFpp的测定,对收集的12例行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血浆进行VWFpp抗原水平动态检测。结果:最终获得两株可持续传代并分泌VWFpp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分别命名为SZ175和SZ176。经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抗体能特异性识别VWFpp而不能识别成熟的VWF(不含前导肽)。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的原理,将单克隆抗体SZ175和SZ176成功制备成检测VWFpp抗原的试剂盒,动态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前后血浆中的VWFpp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较移植前血浆中VWFpp水平有明显上升。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两株抗VWFpp单克隆抗体,并且建立了VWFpp抗原双抗体夹心检测试剂盒,为进一步研究VWFpp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血管性血友病临床诊断分型和内皮损伤相关疾病的预后监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05-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ionano-DNA全长光学图谱技术在血友病A携带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牛思颖;刘梦艳;丁子轩;解珺丹;江艾蕊;余自强;王兆钺;阮长耿;夏利军;江淼;

    目的:尝试将Bionano Saphyr可视化全长DNA光学图谱技术应用于血友病A携带者的精准基因诊断。方法:针对2例应用常规二代测序技术无法诊断的可疑F8基因缺陷女性携带者,采用DNA全长光学图谱技术,检测扫描获得样本X染色体全长可视化单倍型特征性图谱,与正常人群DNA图谱库进行比对,获得待测样本的基因结构变异信息。结果:2例检测样本F8基因的X染色体DNA分子平均荧光标记长度大于2.5 Mbp,平均拷贝数大于20×。经比对分析,其中1例样本为F8基因22号内含子近端倒位,1例为22号内含子倒位同时伴有多处大片段缺失。结论:Bionano技术对于长度大、变异复杂的基因缺陷有很好的检出率。在无先证者或缺少先证者精准基因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应用该技术检出F8基因的杂合复杂变异对血友病携带者的优生优育、孕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1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ionano-DNA全长光学图谱技术在血友病A携带者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牛思颖;刘梦艳;丁子轩;解珺丹;江艾蕊;余自强;王兆钺;阮长耿;夏利军;江淼;

    目的:尝试将Bionano Saphyr可视化全长DNA光学图谱技术应用于血友病A携带者的精准基因诊断。方法:针对2例应用常规二代测序技术无法诊断的可疑F8基因缺陷女性携带者,采用DNA全长光学图谱技术,检测扫描获得样本X染色体全长可视化单倍型特征性图谱,与正常人群DNA图谱库进行比对,获得待测样本的基因结构变异信息。结果:2例检测样本F8基因的X染色体DNA分子平均荧光标记长度大于2.5 Mbp,平均拷贝数大于20×。经比对分析,其中1例样本为F8基因22号内含子近端倒位,1例为22号内含子倒位同时伴有多处大片段缺失。结论:Bionano技术对于长度大、变异复杂的基因缺陷有很好的检出率。在无先证者或缺少先证者精准基因诊断结果的情况下,应用该技术检出F8基因的杂合复杂变异对血友病携带者的优生优育、孕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1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单核细胞增多症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肝损伤患者自然杀伤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功能变化

    侯环荣;康谊;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相关肝损伤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组17例健康对照者、2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肝损伤患者、21例IM合并肝损伤患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56~+CD16~-、CD56~+CD16~+、CD56~-CD16~+ 3个NK细胞亚群比例。PBMC分别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中CD107a的表达和CD16平均荧光强度(MFI)。使用抗IL-15中和抗体刺激IM合并肝损伤患者PBMC,观察NK细胞功能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CD56~+CD16~-NK细胞在IM合并肝损伤组(7.36±0.92)%和IM无肝损伤组(10.67±1.37)%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02±2.51)%(P<0.05),IM合并肝损伤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低于IM无肝损伤组(P<0.0001)。CD56~+CD16~+NK细胞在IM合并肝损伤组(62.03±8.78)%和IM无肝损伤组(44.74±13.03)%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0.74±10.15)%(P<0.05),IM合并肝损伤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高于IM无肝损伤组(P<0.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血浆IL-15在IM合并肝损伤组(309.1±68.00)pg/ml的水平明显高于IM无肝损伤组(269.6±53.57)pg/ml和对照组(257.4±73.93)pg/ml(P<0.05)。NK细胞通过不同受体介导杀伤相应靶细胞后,IM合并肝损伤组NK细胞中CD107a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IM无肝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CD16 MFI明显低于IM无肝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抗IL-15中和抗体刺激IM合并肝损伤患者PBMC后,NK细胞中CD107a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IM合并肝损伤患者中存在NK细胞亚群失衡和功能增强,IM合并肝损伤患者中IL-15水平升高可能增强NK细胞的毒性作用。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17-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肝损伤患者自然杀伤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功能变化

    侯环荣;康谊;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相关肝损伤患者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入组17例健康对照者、2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肝损伤患者、21例IM合并肝损伤患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56~+CD16~-、CD56~+CD16~+、CD56~-CD16~+ 3个NK细胞亚群比例。PBMC分别与721.221细胞、K562细胞、P815-Ab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中CD107a的表达和CD16平均荧光强度(MFI)。使用抗IL-15中和抗体刺激IM合并肝损伤患者PBMC,观察NK细胞功能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CD56~+CD16~-NK细胞在IM合并肝损伤组(7.36±0.92)%和IM无肝损伤组(10.67±1.37)%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2.02±2.51)%(P<0.05),IM合并肝损伤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低于IM无肝损伤组(P<0.0001)。CD56~+CD16~+NK细胞在IM合并肝损伤组(62.03±8.78)%和IM无肝损伤组(44.74±13.03)%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0.74±10.15)%(P<0.05),IM合并肝损伤组CD56~+CD16~+NK细胞比例高于IM无肝损伤组(P<0.0001)。CD56~-CD16~+NK细胞比例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血浆IL-15在IM合并肝损伤组(309.1±68.00)pg/ml的水平明显高于IM无肝损伤组(269.6±53.57)pg/ml和对照组(257.4±73.93)pg/ml(P<0.05)。NK细胞通过不同受体介导杀伤相应靶细胞后,IM合并肝损伤组NK细胞中CD107a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IM无肝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CD16 MFI明显低于IM无肝损伤组和对照组(P<0.05)。抗IL-15中和抗体刺激IM合并肝损伤患者PBMC后,NK细胞中CD107a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IM合并肝损伤患者中存在NK细胞亚群失衡和功能增强,IM合并肝损伤患者中IL-15水平升高可能增强NK细胞的毒性作用。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17-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线粒体动力学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司雨平;殷学伟;魏文健;崔思远;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事实上处于高动力学状态,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及其继发效应在细胞的生命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白血病作为一类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增殖过度、凋亡受限、自噬异常等细胞调节异常是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因此,线粒体动力学调控异常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难治、耐药等环节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就线粒体动力学及其调控异常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白血病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24-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线粒体动力学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司雨平;殷学伟;魏文健;崔思远;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与细胞的增殖、凋亡、自噬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生物细胞中的线粒体事实上处于高动力学状态,线粒体的融合和分裂及其继发效应在细胞的生命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白血病作为一类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增殖过度、凋亡受限、自噬异常等细胞调节异常是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因此,线粒体动力学调控异常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难治、耐药等环节中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就线粒体动力学及其调控异常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白血病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24-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和植入的新策略研究进展

    朱萍萍;文瑞婷;杨志刚;

    造血干细胞(HSC)归巢到骨髓并植入是临床造血干细移植(HSCT)成功的关键步骤。SDF-1/CXCR4轴被认为是促进HSC归巢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靶点。近年来,随着对HSC归巢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探索了核激素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前列腺素以及代谢调节等多种促进HSC归巢和植入的新方法,以提高HSCT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本文就HSC归巢的机制以及促进HSC归巢和植入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29-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和植入的新策略研究进展

    朱萍萍;文瑞婷;杨志刚;

    造血干细胞(HSC)归巢到骨髓并植入是临床造血干细移植(HSCT)成功的关键步骤。SDF-1/CXCR4轴被认为是促进HSC归巢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靶点。近年来,随着对HSC归巢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探索了核激素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前列腺素以及代谢调节等多种促进HSC归巢和植入的新方法,以提高HSCT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本文就HSC归巢的机制以及促进HSC归巢和植入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29-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

    凌小穗;何海萍;张丽华;李凡;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MM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正常供者来源MSC(ND-MSC)相比,MM来源MSC(MM-MSC)表现出基因、信号通路、蛋白质表达水平和自身分泌细胞因子的异常,且其外泌体与骨髓微环境相互影响,以上原因可导致MM细胞增殖、化疗耐药、MM-MSC成骨分化障碍,并影响MM患者的免疫调节能力。为进一步了解MM的发病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针对MM-MSC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3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

    凌小穗;何海萍;张丽华;李凡;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MM的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正常供者来源MSC(ND-MSC)相比,MM来源MSC(MM-MSC)表现出基因、信号通路、蛋白质表达水平和自身分泌细胞因子的异常,且其外泌体与骨髓微环境相互影响,以上原因可导致MM细胞增殖、化疗耐药、MM-MSC成骨分化障碍,并影响MM患者的免疫调节能力。为进一步了解MM的发病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本文针对MM-MSC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3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刘畅;胡绍燕;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一组以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可逆性全身水肿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致命性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尚不统一。目前认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细胞因子血症,核心为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根据临床表现,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前驱期、渗漏期和恢复期。在治疗方面,根据各期不同特点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刘畅;胡绍燕;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一组以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可逆性全身水肿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致命性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尚不统一。目前认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根本原因在于高细胞因子血症,核心为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根据临床表现,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前驱期、渗漏期和恢复期。在治疗方面,根据各期不同特点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骨髓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调控造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玉寒;李曰;丁爽;

    骨髓巨噬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造血调控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关系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骨髓巨噬细胞是造血干细胞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调控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和功能;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微环境受损,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调控巨噬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能够促进造血的恢复及造血功能重建。体外巨噬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同培养后,明显增加了造血干细胞数量及克隆形成的能力,证明巨噬细胞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对造血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对造血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4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调控造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玉寒;李曰;丁爽;

    骨髓巨噬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造血调控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关系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骨髓巨噬细胞是造血干细胞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调控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和功能;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微环境受损,大量巨噬细胞浸润,调控巨噬细胞的相关信号通路能够促进造血的恢复及造血功能重建。体外巨噬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共同培养后,明显增加了造血干细胞数量及克隆形成的能力,证明巨噬细胞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对造血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对造血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4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间充质干细胞胞外囊泡成药性研究进展

    刘玉爽;孙媛;郭子宽;

    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一种细胞药物,已经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证实,旁分泌是MSC的主要作用机制,细胞外囊泡(MSC-EV)是MSC作用的物质基础。在临床应用方面,MSC-EV可避免MSC的某些不良反应,因此,MSC-EV可替代MSC用于临床实现无细胞的细胞治疗。成熟的规模化MSC培养技术,针对治疗目的及MSC-EV体内动力学特点对MSC进行改造,以及制备和收获大量高纯度MSC-EV方法的稳定,是MSC-EV成药性的基础。本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47-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间充质干细胞胞外囊泡成药性研究进展

    刘玉爽;孙媛;郭子宽;

    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一种细胞药物,已经被多个国家批准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证实,旁分泌是MSC的主要作用机制,细胞外囊泡(MSC-EV)是MSC作用的物质基础。在临床应用方面,MSC-EV可避免MSC的某些不良反应,因此,MSC-EV可替代MSC用于临床实现无细胞的细胞治疗。成熟的规模化MSC培养技术,针对治疗目的及MSC-EV体内动力学特点对MSC进行改造,以及制备和收获大量高纯度MSC-EV方法的稳定,是MSC-EV成药性的基础。本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47-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进展

    文晓玲;黎若祺;杨林花;张睿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预后差,治疗以传统化疗为主。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深入发展,AML的治疗逐渐向分子生物学和免疫表型方向的精准靶向治疗发展,各种小分子抑制剂、免疫靶向药物等的问世为不能耐受强化疗和复发难治AML患者带来了希望。相较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现就AML靶向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52-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进展

    文晓玲;黎若祺;杨林花;张睿娟;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预后差,治疗以传统化疗为主。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深入发展,AML的治疗逐渐向分子生物学和免疫表型方向的精准靶向治疗发展,各种小分子抑制剂、免疫靶向药物等的问世为不能耐受强化疗和复发难治AML患者带来了希望。相较于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现就AML靶向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1;No.164 1252-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0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