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文月;申星;邢爽;熊国林;王惠国;余祖胤;
目的:采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AF9转基因小鼠造血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方法:繁育和鉴定MLL-AF9转基因小鼠,当小鼠自然发病后,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检测、流式细胞术和形态学方法鉴定。待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后,收集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冻存。将细胞复苏后经尾静脉注射入4.5 Gy照射的野生C57BL/6J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成模情况,最后采用阳性药物在该模型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实验繁育的MLL-AF9转基因小鼠的自然发病时间为22-28周,发病后的转基因小鼠脾脏增大,骨髓呈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幼稚形态,骨髓和脾细胞均高表达CD11b和Gr-1髓系标志。最低0.5×106骨髓细胞和2.5×106脾细胞移植就能使受体小鼠全部造模成功,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和36 d。在脾细胞移植的小鼠发病模型上进行实验治疗,发现传统化疗药物阿糖胞苷能延缓发病,并延长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成功建立基于MLL-AF9转基因小鼠造血细胞移植的小鼠白血病发病模型,有望用于MLL相关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疗效评价。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69-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1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文月;申星;邢爽;熊国林;王惠国;余祖胤;
目的:采用混合谱系白血病(MLL)-AF9转基因小鼠造血细胞移植的方法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方法:繁育和鉴定MLL-AF9转基因小鼠,当小鼠自然发病后,经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检测、流式细胞术和形态学方法鉴定。待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后,收集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冻存。将细胞复苏后经尾静脉注射入4.5 Gy照射的野生C57BL/6J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的成模情况,最后采用阳性药物在该模型上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实验繁育的MLL-AF9转基因小鼠的自然发病时间为22-28周,发病后的转基因小鼠脾脏增大,骨髓呈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幼稚形态,骨髓和脾细胞均高表达CD11b和Gr-1髓系标志。最低0.5×106骨髓细胞和2.5×106脾细胞移植就能使受体小鼠全部造模成功,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和36 d。在脾细胞移植的小鼠发病模型上进行实验治疗,发现传统化疗药物阿糖胞苷能延缓发病,并延长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成功建立基于MLL-AF9转基因小鼠造血细胞移植的小鼠白血病发病模型,有望用于MLL相关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疗效评价。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69-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1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豪;成娟;马海珍;赵龙;席亚明;
目的:分析代谢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探索新的预后判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方法:以84例B细胞型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样本转录组(RNA-Seq)测序数据中的代谢相关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利用COX单因素回归及Lasso回归方法构建代谢相关基因预后积分系统,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积分系统的预后价值,采用GSEA软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从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共提取933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31个基因被鉴定为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个基因在复发组表达上调,17个基因在复发组表达下调。进一步筛选出12个基因纳入预后积分系统,其中8个为复发组上调的基因(ASS1、CKM、PTGES、ADCY5、HNMT、PHGDH、CYP4F3、AADAT),4个为复发组下调的基因(GDA、DHRS9、IDO2、UGT2B4)。积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纳入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等临床特征后,该预后积分系统风险评分仍为疾病复发独立的危险因素(HR=8.906,95%CI:3.114-25.470)。GSEA结果显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嘧啶代谢、硒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在高风险组被显著富集。结论: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与儿童ALL预后相关,这些基因有望成为儿童ALL新的预后判断标志及治疗靶点。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75-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8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豪;成娟;马海珍;赵龙;席亚明;
目的:分析代谢相关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探索新的预后判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方法:以84例B细胞型AL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样本转录组(RNA-Seq)测序数据中的代谢相关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利用COX单因素回归及Lasso回归方法构建代谢相关基因预后积分系统,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积分系统的预后价值,采用GSEA软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结果:从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共提取933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31个基因被鉴定为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4个基因在复发组表达上调,17个基因在复发组表达下调。进一步筛选出12个基因纳入预后积分系统,其中8个为复发组上调的基因(ASS1、CKM、PTGES、ADCY5、HNMT、PHGDH、CYP4F3、AADAT),4个为复发组下调的基因(GDA、DHRS9、IDO2、UGT2B4)。积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纳入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等临床特征后,该预后积分系统风险评分仍为疾病复发独立的危险因素(HR=8.906,95%CI:3.114-25.470)。GSEA结果显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嘧啶代谢、硒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在高风险组被显著富集。结论: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与儿童ALL预后相关,这些基因有望成为儿童ALL新的预后判断标志及治疗靶点。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75-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8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婷;范洋;
目的:探讨自噬活性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铁死亡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MTS法和台盼蓝染色法分别检测ALL细胞系(Reh、Jurkat、CCRF-CEM)细胞活力及细胞死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ALL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LC3I/II及铁蛋白(Ferritin)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ALL细胞内不稳定铁池(LIP)的水平变化。结果:Reh细胞对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反应敏感,而Jurkat、CCRF-CEM细胞对Erastin反应抵抗。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可增加Jurkat、CCRF-CEM细胞对Erastin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发生铁死亡(P<0.001);自噬抑制剂氯喹可降低Reh细胞对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敏感性,抑制细胞发生铁死亡(P<0.001)。激活自噬下调Jurkat、CCRF-CEM细胞内Ferritin的表达(P<0.05)、增加LIP水平(P<0.05);抑制自噬可上调Reh细胞内Ferritin表达(P<0.01)、降低LIP水平(P<0.001)。结论:自噬通过影响Ferritin及LIP水平调节细胞内铁稳态,改变ALL细胞对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的敏感性,表明自噬调节剂联合铁死亡激活剂可能成为临床化疗难治性ALL治疗的新策略。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80-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6K]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朱婷;范洋;
目的:探讨自噬活性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铁死亡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MTS法和台盼蓝染色法分别检测ALL细胞系(Reh、Jurkat、CCRF-CEM)细胞活力及细胞死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ALL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LC3I/II及铁蛋白(Ferritin)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ALL细胞内不稳定铁池(LIP)的水平变化。结果:Reh细胞对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反应敏感,而Jurkat、CCRF-CEM细胞对Erastin反应抵抗。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可增加Jurkat、CCRF-CEM细胞对Erastin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发生铁死亡(P<0.001);自噬抑制剂氯喹可降低Reh细胞对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敏感性,抑制细胞发生铁死亡(P<0.001)。激活自噬下调Jurkat、CCRF-CEM细胞内Ferritin的表达(P<0.05)、增加LIP水平(P<0.05);抑制自噬可上调Reh细胞内Ferritin表达(P<0.01)、降低LIP水平(P<0.001)。结论:自噬通过影响Ferritin及LIP水平调节细胞内铁稳态,改变ALL细胞对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的敏感性,表明自噬调节剂联合铁死亡激活剂可能成为临床化疗难治性ALL治疗的新策略。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80-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6K] [下载次数:62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毛萍;赵正刚;王蓝;李玉玉;李美蓉;周素瑾;张馨丹;汪瑜;李芳红;赵子建;
目的:研究新型高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对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ZL-n-91对L1210和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增殖抑制率、半数抑制浓度(IC50); PE单染法检测ZL-n-91对L1210和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PE/7AA-D双染法检测ZL-n-91对L1210和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ZL-n-91对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口服ZL-n-91对白血病L1210体内增殖抑制的效果。结果:ZL-n-91对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效果(P<0.001),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ZL-n-91处理后,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细胞周期中S期的细胞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ZL-n-91诱导L1210和K562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P<0.001),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显著增加。动物实验中,ZL-n-91可显著抑制白血病L1210皮下移植瘤的增殖(P<0.05)。结论: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的增殖,具有抗白血病药物开发的潜力。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87-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萍;赵正刚;王蓝;李玉玉;李美蓉;周素瑾;张馨丹;汪瑜;李芳红;赵子建;
目的:研究新型高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对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ZL-n-91对L1210和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增殖抑制率、半数抑制浓度(IC50); PE单染法检测ZL-n-91对L1210和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PE/7AA-D双染法检测ZL-n-91对L1210和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ZL-n-91对K56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口服ZL-n-91对白血病L1210体内增殖抑制的效果。结果:ZL-n-91对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效果(P<0.001),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ZL-n-91处理后,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细胞周期中S期的细胞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ZL-n-91诱导L1210和K562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P<0.001),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显著增加。动物实验中,ZL-n-91可显著抑制白血病L1210皮下移植瘤的增殖(P<0.05)。结论:新型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ZL-n-91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L1210和K562的增殖,具有抗白血病药物开发的潜力。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87-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媛;聂子元;张小艳;罗建民;杨琳;王茜;王兴哲;
目的:探讨糖酵解酶丙酮酸激酶M2型(PKM2)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干扰PKM2的质粒转染HL-60细胞株(si-PKM2组),同时将转染空载体的HL-60细胞设为对照组(si-Ctl组)。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si-Ctl组和si-PKM2组PKM2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CCK-8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和RT-q PCR技术检测两组细胞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及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检测两组细胞中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的变化情况。过表达PKM2的细胞给予PI3K抑制剂LY294002或给予半乳糖培养后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周期和凋亡的变化以及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的变化。结果:干扰PKM2表达后,si-PKM2组中PKM2的m RNA (t=45.21,P<0.001)和蛋白水平(t=13.56,P<0.01)显著降低,si-PKM2组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F=253.59,P<0.05),敲低PKM2后细胞被显著阻滞于G_1期,且明显诱导了细胞的凋亡(t=56.38,P<0.05)。与对照组相比,si-PKM2组p-Akt和p-m TOR水平显著降低(t=50.23、13.51,P<0.01),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显著下降(t=23.16、15.20,P<0.05)。补救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PKM2给予PI3K抑制剂LY294002后减弱了其诱导的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的产生(t=45.13、26.35,P<0.05),半乳糖培养过表达PKM2的HL-60细胞对细胞增殖能力(t=16.52,P>0.05)、周期及凋亡无显著影响(t=48.63,P>0.05)。结论:敲低PKM2可以抑制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PKM2介导的PI3K/Akt/mTOR糖酵解轴抑制有关,提示PKM2可能作为白血病防治的一个分子靶点。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94-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3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媛;聂子元;张小艳;罗建民;杨琳;王茜;王兴哲;
目的:探讨糖酵解酶丙酮酸激酶M2型(PKM2)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干扰PKM2的质粒转染HL-60细胞株(si-PKM2组),同时将转染空载体的HL-60细胞设为对照组(si-Ctl组)。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si-Ctl组和si-PKM2组PKM2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CCK-8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和RT-q PCR技术检测两组细胞中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变化及糖酵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检测两组细胞中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的变化情况。过表达PKM2的细胞给予PI3K抑制剂LY294002或给予半乳糖培养后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周期和凋亡的变化以及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的变化。结果:干扰PKM2表达后,si-PKM2组中PKM2的m RNA (t=45.21,P<0.001)和蛋白水平(t=13.56,P<0.01)显著降低,si-PKM2组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F=253.59,P<0.05),敲低PKM2后细胞被显著阻滞于G_1期,且明显诱导了细胞的凋亡(t=56.38,P<0.05)。与对照组相比,si-PKM2组p-Akt和p-m TOR水平显著降低(t=50.23、13.51,P<0.01),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生成显著下降(t=23.16、15.20,P<0.05)。补救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PKM2给予PI3K抑制剂LY294002后减弱了其诱导的葡萄糖消耗和乳酸的产生(t=45.13、26.35,P<0.05),半乳糖培养过表达PKM2的HL-60细胞对细胞增殖能力(t=16.52,P>0.05)、周期及凋亡无显著影响(t=48.63,P>0.05)。结论:敲低PKM2可以抑制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PKM2介导的PI3K/Akt/mTOR糖酵解轴抑制有关,提示PKM2可能作为白血病防治的一个分子靶点。
2021年05期 v.29;No.153 1394-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3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覃祥;刘静;陈曦;钟芳芳;杨友;曾艳;李程;刘文君;
目的:构建耐阿糖胞苷(Ara-C)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耐药细胞株,并探讨可能耐药机制。方法:低浓度Ara-C持续诱导培养Jurkat和Nalm-6细胞,构建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和Ara-C代谢酶m 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分别为1 973.908±161.163和7 231.643±1 190.624,耐药细胞株对阿霉素等常用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Jurkat/Ara-C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P<0.05),G2/M期减少(P<0.05),而Nalm-6/Ara-C细胞周期分布较Nalm-6细胞无明显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脱氧胞苷激酶和胞苷脱氨酶在耐药细胞中低表达(P<0.05),MRP在Nalm-6/Ara-C细胞中高表达(P<0.05),MDR1、LRP和BCRP未见明显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Cyclin B1在耐药细胞中明显低表达(P<0.05),Cyclin D1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低浓度持续诱导法成功构建了ALL耐Ara-C细胞株,其耐药机制可能与脱氧胞苷激酶和Cyclin B1的缺乏有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03-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6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覃祥;刘静;陈曦;钟芳芳;杨友;曾艳;李程;刘文君;
目的:构建耐阿糖胞苷(Ara-C)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耐药细胞株,并探讨可能耐药机制。方法:低浓度Ara-C持续诱导培养Jurkat和Nalm-6细胞,构建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和Ara-C代谢酶m 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Jurkat/Ara-C和Nalm-6/Ara-C耐药细胞株,耐药指数分别为1 973.908±161.163和7 231.643±1 190.624,耐药细胞株对阿霉素等常用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Jurkat/Ara-C细胞G0/G1期比例增加(P<0.05),G2/M期减少(P<0.05),而Nalm-6/Ara-C细胞周期分布较Nalm-6细胞无明显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脱氧胞苷激酶和胞苷脱氨酶在耐药细胞中低表达(P<0.05),MRP在Nalm-6/Ara-C细胞中高表达(P<0.05),MDR1、LRP和BCRP未见明显增加。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发现Cyclin B1在耐药细胞中明显低表达(P<0.05),Cyclin D1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低浓度持续诱导法成功构建了ALL耐Ara-C细胞株,其耐药机制可能与脱氧胞苷激酶和Cyclin B1的缺乏有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03-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6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倪增峰;马李洁;石利利;沈盼丽;赵建强;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RUNX1基因及其伴随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RUNX1基因外显子,应用基因测序分析其基因突变,同时检测NPM1、DNMT3A、FLT3-ITD、IDH1/2、K/N-RAS、CEPBA、TET2、WT1伴随突变的情况,随访患者并判定疗效和预后。结果:171例AML患者中,17例检测存在RUNX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9%。RUNX1基因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9例,框移突变4例,无义突变4例,突变组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3(1-101)×109/L]明显少于未突变组[26(1-298)×109/L](P=0.002),而突变组的血小板数为79(22-166)×109/L,明显高于未突变组[50(8-351)×109/L](P=0.010),突变组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37(0-72)%低于未突变组的53(0-98)%(P=0.020)。M0型患者RUNX1突变率55.6%,M4型患者13.6%,显著高于其他FAB亚型(P=0.003)。两组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浓度、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遗传学预后中、高危组患者突变率分别为88.1%和89.7%,显著高于低危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RUNX1与具体核型异常包括Trisomy 8、Del(7q)、t(8;21)、Inv(16)均无显著相关(P>0.05)。RUNX1基因突变与IDH1/2、N/K-RAS基因突变有显著相关性(P<0.01); RUNX1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率为37.5%,明显低于未突变组的79.4%(P=0.001); RUNX1基因突变组总生存率低于未突变组(P<0.05)。结论:伴RUNX1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RUNX1基因突变可以作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学标志。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1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倪增峰;马李洁;石利利;沈盼丽;赵建强;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RUNX1基因及其伴随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RUNX1基因外显子,应用基因测序分析其基因突变,同时检测NPM1、DNMT3A、FLT3-ITD、IDH1/2、K/N-RAS、CEPBA、TET2、WT1伴随突变的情况,随访患者并判定疗效和预后。结果:171例AML患者中,17例检测存在RUNX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9%。RUNX1基因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9例,框移突变4例,无义突变4例,突变组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3(1-101)×109/L]明显少于未突变组[26(1-298)×109/L](P=0.002),而突变组的血小板数为79(22-166)×109/L,明显高于未突变组[50(8-351)×109/L](P=0.010),突变组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37(0-72)%低于未突变组的53(0-98)%(P=0.020)。M0型患者RUNX1突变率55.6%,M4型患者13.6%,显著高于其他FAB亚型(P=0.003)。两组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浓度、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遗传学预后中、高危组患者突变率分别为88.1%和89.7%,显著高于低危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RUNX1与具体核型异常包括Trisomy 8、Del(7q)、t(8;21)、Inv(16)均无显著相关(P>0.05)。RUNX1基因突变与IDH1/2、N/K-RAS基因突变有显著相关性(P<0.01); RUNX1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率为37.5%,明显低于未突变组的79.4%(P=0.001); RUNX1基因突变组总生存率低于未突变组(P<0.05)。结论:伴RUNX1基因突变的AML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生物学特点,RUNX1基因突变可以作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学标志。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11-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博然;张海博;于奇宁;乌仁娜;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46例AM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诱导治疗d 14骨髓(D14BM)增生程度及原始细胞的比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PBB)清除时间及日减少率等。根据随访2年患者的存活和复发情况分为无复发存活组、复发存活组、无复发死亡组、复发死亡组。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评估上述指标对患者2年总生存期(OS)和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38例患者,2年OS率65.94%;无复发存活组年龄低于复发死亡组,无复发存活组和复发存活组D14BM增生度低于复发死亡组(均P<0.05);无复发存活组和复发存活组PBB日减少率均高于无复发死亡组和复发死亡组(均P<0.05);4组化疗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4BM增生≤10%的患者2年内存活率高于增生>10%的患者,PBB日减少率>20%的患者存活率高于≤20%者(均P<0.05);年龄(HR=1.102,P=0.000)、D14BM增生度(HR=1.252,P=0.000)、化疗次数≥3次(HR=1.703,P=0.000)为影响AM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PBB日减少率(HR=0.799,P=0.000)为保护因素;年龄、PBB日减少率、D14BM增生度预测患者2年OS的AUC分别为0.738、0.817、0.807,预测患者2年内复发的AUC分别为0.691、0.647、0.711,三者预测患者2年OS(68.11%、85.12%、74.49%)和2年内复发(50.00%、64.13%、61.60%)的敏感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活检结果、PBB清除率与AML患者预后相关,可为患者2年OS提供一定预测价值。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17-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博然;张海博;于奇宁;乌仁娜;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46例AM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诱导治疗d 14骨髓(D14BM)增生程度及原始细胞的比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PBB)清除时间及日减少率等。根据随访2年患者的存活和复发情况分为无复发存活组、复发存活组、无复发死亡组、复发死亡组。采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对预后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评估上述指标对患者2年总生存期(OS)和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38例患者,2年OS率65.94%;无复发存活组年龄低于复发死亡组,无复发存活组和复发存活组D14BM增生度低于复发死亡组(均P<0.05);无复发存活组和复发存活组PBB日减少率均高于无复发死亡组和复发死亡组(均P<0.05);4组化疗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4BM增生≤10%的患者2年内存活率高于增生>10%的患者,PBB日减少率>20%的患者存活率高于≤20%者(均P<0.05);年龄(HR=1.102,P=0.000)、D14BM增生度(HR=1.252,P=0.000)、化疗次数≥3次(HR=1.703,P=0.000)为影响AM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PBB日减少率(HR=0.799,P=0.000)为保护因素;年龄、PBB日减少率、D14BM增生度预测患者2年OS的AUC分别为0.738、0.817、0.807,预测患者2年内复发的AUC分别为0.691、0.647、0.711,三者预测患者2年OS(68.11%、85.12%、74.49%)和2年内复发(50.00%、64.13%、61.60%)的敏感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活检结果、PBB清除率与AML患者预后相关,可为患者2年OS提供一定预测价值。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17-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邵杨柳;陈泽;王莉莉;刘代红;高晓宁;
目的:探讨t(8; 2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HIF1α与WTAP表达的关系。方法:用HIF1α特异性抑制剂棘霉素(Echinomycin)处理t(8; 2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SKNO-1、Kasumi-1 24 h,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WT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经Co Cl2诱导细胞缺氧24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WTA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chinomycin处理组WTA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o Cl2处理组WT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制HIF1α可使WTAP的表达下调,而上调HIF1α则可使WTAP的表达上调,HIF1α与WTA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表明HIF1α可能参与了对WTAP的调控。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24-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邵杨柳;陈泽;王莉莉;刘代红;高晓宁;
目的:探讨t(8; 2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HIF1α与WTAP表达的关系。方法:用HIF1α特异性抑制剂棘霉素(Echinomycin)处理t(8; 2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SKNO-1、Kasumi-1 24 h,采用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WT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经Co Cl2诱导细胞缺氧24 h,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α、WTA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chinomycin处理组WTA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o Cl2处理组WT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抑制HIF1α可使WTAP的表达下调,而上调HIF1α则可使WTAP的表达上调,HIF1α与WTA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表明HIF1α可能参与了对WTAP的调控。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24-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维娅;曾高淳;陈晓梅;耿素霞;王玉连;罗琼;罗柳萍;赖沛龙;翁建宇;杜欣;
目的: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KG1a急性髓系细胞株构建能够在活体水平观察肿瘤负荷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方法:经慢病毒及嘌呤霉素筛选构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KG1a细胞(KG1a-Luc细胞);将18只8-12周龄的雄性NOD-SCID-IL2rg~(-/-)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模型组小鼠每只尾静脉注射200μl含有5×106KG1a-Luc细胞的PBS,对照组小鼠每只尾静脉注射200μl PBS;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于活体水平监测小鼠肿瘤负荷;尾静脉采血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肿瘤细胞占比;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取小鼠骨髓及脾脏制备涂片,取肝脏制备石蜡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肿瘤浸润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小鼠生存时间。结果:经过慢病毒转染、嘌呤霉素筛选后能够得到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KG1a细胞; d 17使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显示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荧光;各模型组小鼠的外周血中均能检出KG1a-Luc肿瘤细胞群,平均比率为(16.27±6.66)%;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显示,骨髓、脾脏及肝脏均有KG1a-Luc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其中位生存时间为30.5 d(95%CI:0.008-0.260)。结论:NOD-SCID-IL2rg-/-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KG1a-Luc细胞后能够成功稳定建立在活体水平观察肿瘤负荷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29-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维娅;曾高淳;陈晓梅;耿素霞;王玉连;罗琼;罗柳萍;赖沛龙;翁建宇;杜欣;
目的: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KG1a急性髓系细胞株构建能够在活体水平观察肿瘤负荷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方法:经慢病毒及嘌呤霉素筛选构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KG1a细胞(KG1a-Luc细胞);将18只8-12周龄的雄性NOD-SCID-IL2rg~(-/-)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模型组小鼠每只尾静脉注射200μl含有5×106KG1a-Luc细胞的PBS,对照组小鼠每只尾静脉注射200μl PBS;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于活体水平监测小鼠肿瘤负荷;尾静脉采血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肿瘤细胞占比;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后,取小鼠骨髓及脾脏制备涂片,取肝脏制备石蜡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肿瘤浸润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小鼠生存时间。结果:经过慢病毒转染、嘌呤霉素筛选后能够得到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KG1a细胞; d 17使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显示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荧光;各模型组小鼠的外周血中均能检出KG1a-Luc肿瘤细胞群,平均比率为(16.27±6.66)%;形态学及病理学检查显示,骨髓、脾脏及肝脏均有KG1a-Luc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其中位生存时间为30.5 d(95%CI:0.008-0.260)。结论:NOD-SCID-IL2rg-/-小鼠经尾静脉注射5×106KG1a-Luc细胞后能够成功稳定建立在活体水平观察肿瘤负荷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29-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9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颖莉;徐子俊;周静东;张婷娟;姚冬明;马吉春;林江;钱军;
目的:确定ITGB2-AS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在公共数据集(包括TCGA和GSE63270)中分析ITGB2-AS1表达水平,并使用实时定量PCR(RT-q PCR)在109名AML患者队列中进一步验证。结果:ITGB2-AS1表达水平在两个独立队列中上调(TCGA,P<0.05; GSE63270,P<0.05),并经本研究纳入的AML患者队列证实(P<0.05)。临床上,ITGB2-AS1高表达与较大的年龄(P=0.023)和较低的完全缓解(CR)率(P=0.005)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高ITGB2-AS1表达是CR率(P=0.027)和总体生存时间(OS)(P=0.011)的独立预后因素,ITGB2-AS1在TCGA数据集(r=0.74,P <0.001)和本研究患者数据中(r=0.881,P <0.001)均与ITGB2表达正相关。高ITGB2表达也与较大年龄(P=0.02)和较低CR率(P=0.020)相关。高ITGB2表达预测更短的OS(P=0.028)。结论:ITGB2-AS1在AML中过表达并预测AML的不良预后。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36-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颖莉;徐子俊;周静东;张婷娟;姚冬明;马吉春;林江;钱军;
目的:确定ITGB2-AS1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在公共数据集(包括TCGA和GSE63270)中分析ITGB2-AS1表达水平,并使用实时定量PCR(RT-q PCR)在109名AML患者队列中进一步验证。结果:ITGB2-AS1表达水平在两个独立队列中上调(TCGA,P<0.05; GSE63270,P<0.05),并经本研究纳入的AML患者队列证实(P<0.05)。临床上,ITGB2-AS1高表达与较大的年龄(P=0.023)和较低的完全缓解(CR)率(P=0.005)相关。多变量分析发现,高ITGB2-AS1表达是CR率(P=0.027)和总体生存时间(OS)(P=0.011)的独立预后因素,ITGB2-AS1在TCGA数据集(r=0.74,P <0.001)和本研究患者数据中(r=0.881,P <0.001)均与ITGB2表达正相关。高ITGB2表达也与较大年龄(P=0.02)和较低CR率(P=0.020)相关。高ITGB2表达预测更短的OS(P=0.028)。结论:ITGB2-AS1在AML中过表达并预测AML的不良预后。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36-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卢柠;丁一;武永莉;王莉莉;靖彧;李红华;李猛;
目的:探讨伴NUP98基因重排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收治的伴有NUP98基因重排的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异常、治疗方案及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410例成人AML患者中,共检测出15例伴有NUP98基因重排的患者,检出率为3.7%。15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1,中位年龄43(17-76)岁,FAB分型主要为M2型和M4/M5型,遗传学预后分层11例为中危组,4例为高危组。NUP98基因重排类型主要为NUP98-HOXA9(13/15),10例患者行二代测序(NGS)检测,其中5例伴有多种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3例伴有FLT3-ITD或WT1突变,2例突变阴性; 15例患者诱导治疗后13例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8例行标准诱导治疗后7例获得CR; 7例老年或不能耐受标准化疗患者行DCAG方案诱导治疗全部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例患者中位OS为31.5个月(95%CI 10.7%-52.2%),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6例)中位OS为18.5个月(95%CI 17.8%-19.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9例)中位OS未达到。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伴有NUP98重排AML患者的预后,NUP98基因重排可同时伴有多种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对于老年或不耐受标准诱导治疗的患者应用含去甲基化药物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50-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卢柠;丁一;武永莉;王莉莉;靖彧;李红华;李猛;
目的:探讨伴NUP98基因重排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液科收治的伴有NUP98基因重排的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异常、治疗方案及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410例成人AML患者中,共检测出15例伴有NUP98基因重排的患者,检出率为3.7%。15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1,中位年龄43(17-76)岁,FAB分型主要为M2型和M4/M5型,遗传学预后分层11例为中危组,4例为高危组。NUP98基因重排类型主要为NUP98-HOXA9(13/15),10例患者行二代测序(NGS)检测,其中5例伴有多种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3例伴有FLT3-ITD或WT1突变,2例突变阴性; 15例患者诱导治疗后13例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8例行标准诱导治疗后7例获得CR; 7例老年或不能耐受标准化疗患者行DCAG方案诱导治疗全部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5例患者中位OS为31.5个月(95%CI 10.7%-52.2%),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6例)中位OS为18.5个月(95%CI 17.8%-19.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9例)中位OS未达到。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伴有NUP98重排AML患者的预后,NUP98基因重排可同时伴有多种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对于老年或不耐受标准诱导治疗的患者应用含去甲基化药物的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50-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皓飚;刘姗;郭维;刘海燕;于洁;邹琳;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含量(ROS)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稳定敲低β-arrestin1(Siβ1)的T-ALL细胞株Jurka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探针法分别检测细胞及线粒体内ROS含量。microRNA芯片检测及分析和Q-PCR验证β-arrestin1与microRNA的关系。miRbase软件预测microRNA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microRNA靶基因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结合。结果:成功构建Jurkat Siβ1稳定细胞株,Jurkat Siβ1整个细胞水平ROS含量略降低,且线粒体内ROS含量明显降低。microRNA芯片分析发现,多种与T-ALL相关的microRNA呈差异表达,其中miR-652-5p在Jurkat Siβ1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 fold>2.0),且Q-PCR显示miR-652-5p在Jurkat Siβ1中上升近5倍;通过miRbase软件预测到P62基因是miR-652-5p靶基因,且其能调控线粒体功能,在miR-652-5p稳定敲低Jurkat细胞中高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P62是miR-652-5p靶基因。结论:T-ALL中,β-arrestin1可降低miR-652-5p表达,解除对P62基因的抑制,增加细胞线粒体内ROS含量。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56-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皓飚;刘姗;郭维;刘海燕;于洁;邹琳;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线粒体内活性氧含量(ROS)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稳定敲低β-arrestin1(Siβ1)的T-ALL细胞株Jurka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探针法分别检测细胞及线粒体内ROS含量。microRNA芯片检测及分析和Q-PCR验证β-arrestin1与microRNA的关系。miRbase软件预测microRNA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microRNA靶基因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结合。结果:成功构建Jurkat Siβ1稳定细胞株,Jurkat Siβ1整个细胞水平ROS含量略降低,且线粒体内ROS含量明显降低。microRNA芯片分析发现,多种与T-ALL相关的microRNA呈差异表达,其中miR-652-5p在Jurkat Siβ1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 fold>2.0),且Q-PCR显示miR-652-5p在Jurkat Siβ1中上升近5倍;通过miRbase软件预测到P62基因是miR-652-5p靶基因,且其能调控线粒体功能,在miR-652-5p稳定敲低Jurkat细胞中高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P62是miR-652-5p靶基因。结论:T-ALL中,β-arrestin1可降低miR-652-5p表达,解除对P62基因的抑制,增加细胞线粒体内ROS含量。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56-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润红;张靖宇;刘玉峰;朱尊民;
目的:筛选并鉴定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潜在的APL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APL与健康儿童血清各20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查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差异蛋白S100A8、LRG1及SPARC应用ELISA进一步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评价差异蛋白对儿童APL的诊断效能。结果:APL患儿血清中检测出83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3种蛋白表达上调,50种蛋白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功能包括细胞运动、免疫细胞运输、血液系统发育与功能、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组织发育等;差异蛋白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其中受影响最显著的2条通路为LXR/RXR活化与急性期反应信号通路。ELISA验证结果显示,S100A8与LRG1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SPARC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蛋白质组学筛选结果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S100A8、LRG1及SPA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1、1.000、0.944。结论:血清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S100A8、LRG1及SPARC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儿童APL候选血清标志物。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62-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润红;张靖宇;刘玉峰;朱尊民;
目的:筛选并鉴定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寻找潜在的APL生物标记物。方法:选取APL与健康儿童血清各20例,采用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 TRAQ)联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查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差异蛋白S100A8、LRG1及SPARC应用ELISA进一步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评价差异蛋白对儿童APL的诊断效能。结果:APL患儿血清中检测出83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3种蛋白表达上调,50种蛋白表达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涉及的生物功能包括细胞运动、免疫细胞运输、血液系统发育与功能、细胞间信号传导和相互作用、组织发育等;差异蛋白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其中受影响最显著的2条通路为LXR/RXR活化与急性期反应信号通路。ELISA验证结果显示,S100A8与LRG1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SPARC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蛋白质组学筛选结果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S100A8、LRG1及SPAR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1、1.000、0.944。结论:血清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S100A8、LRG1及SPARC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儿童APL候选血清标志物。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62-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包鸿;李天宇;吴袁涛;肖卓韬;张琳;罗凌云;
目的: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经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微量残留疾病(MRD)监测预测生存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无锡市儿童医院确诊T-ALL后接受CCLG-ALL2008方案化疗的患儿共96例,中位随访时间43.5(9-65)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总体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比较EFS组与复发组、OS组与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化疗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FS和OS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风险,再次比较组间EFS和OS的差异。结果:至随访截止,96例患儿中共复发50例,46例未复发;死亡40例,存活56例。EFS为(49.5±6.3)%,OS为(61.5±5.9)%。单因素分析发现,EFS组(n=46)初始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复发组(n=50)、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 OS组(n=56)强的松反应优于死亡组(n=40),中枢神经侵犯率降低,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90 d的MRD水平是EFS的主要危险因素,强的松反应、中枢神经侵犯和90 d的MRD水平是OS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根据d 15和33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组间EFS和OS无明显差异(P> 0.05),但根据90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EFS和OS明显低于中风险组,中风险组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T-ALL患儿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90 d的MRD水平对预测生存预后可能是最佳时机。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71-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鸿;李天宇;吴袁涛;肖卓韬;张琳;罗凌云;
目的:探讨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经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微量残留疾病(MRD)监测预测生存预后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无锡市儿童医院确诊T-ALL后接受CCLG-ALL2008方案化疗的患儿共96例,中位随访时间43.5(9-65)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总体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单因素比较EFS组与复发组、OS组与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化疗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FS和OS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d 15、33和90 d的MRD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和高风险,再次比较组间EFS和OS的差异。结果:至随访截止,96例患儿中共复发50例,46例未复发;死亡40例,存活56例。EFS为(49.5±6.3)%,OS为(61.5±5.9)%。单因素分析发现,EFS组(n=46)初始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复发组(n=50)、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 OS组(n=56)强的松反应优于死亡组(n=40),中枢神经侵犯率降低,33和90 d的MRD水平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90 d的MRD水平是EFS的主要危险因素,强的松反应、中枢神经侵犯和90 d的MRD水平是OS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根据d 15和33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组间EFS和OS无明显差异(P> 0.05),但根据90 d的MRD水平分组结果显示,高风险组EFS和OS明显低于中风险组,中风险组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T-ALL患儿CCLG-ALL2008方案化疗后90 d的MRD水平对预测生存预后可能是最佳时机。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71-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永忠;刘丽丽;田川;莫笑欢;叶中绿;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长期暴露对小鼠骨髓造血内环境的毒性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壳寡糖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壳寡糖(终浓度为150、300、600 mg/kg)处理PM_(2.5)染毒小鼠,按壳寡糖给药剂量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并设置模型组和药物组。采用ELISA法检测染毒及给药后骨髓基质中细胞因子IL-2、IL-8、TPO和VCAM-1的分泌,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骨髓组织中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M2.5染毒小鼠骨髓组织中IL-2分泌明显减少,CXCL12表达明显下调,而IL-8、TPO、VCAM-1分泌显著增多,CXCR4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药物组及其他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骨髓组织中IL-2分泌显著增多,IL-8、TPO、VCAM-1分泌显著减少(P<0.05)。结论:PM2.5长期暴露对骨髓微环境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壳寡糖能一定程度上减轻PM2.5对骨髓组织造成的病理性损伤及对骨髓微环境的毒性作用。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78-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永忠;刘丽丽;田川;莫笑欢;叶中绿;
目的: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长期暴露对小鼠骨髓造血内环境的毒性损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壳寡糖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剂量的壳寡糖(终浓度为150、300、600 mg/kg)处理PM_(2.5)染毒小鼠,按壳寡糖给药剂量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并设置模型组和药物组。采用ELISA法检测染毒及给药后骨髓基质中细胞因子IL-2、IL-8、TPO和VCAM-1的分泌,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骨髓组织中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M2.5染毒小鼠骨髓组织中IL-2分泌明显减少,CXCL12表达明显下调,而IL-8、TPO、VCAM-1分泌显著增多,CXCR4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对照组、药物组及其他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小鼠骨髓组织中IL-2分泌显著增多,IL-8、TPO、VCAM-1分泌显著减少(P<0.05)。结论:PM2.5长期暴露对骨髓微环境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而壳寡糖能一定程度上减轻PM2.5对骨髓组织造成的病理性损伤及对骨髓微环境的毒性作用。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78-1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闫肃然;张青;刘星辰;原静静;张帆;周可树;
目的:通过在细胞系Granta-519和JVM-2敲低/过表达TRIP13来探索TRIP13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低/过表达TRIP13的Granta-519细胞和JVM-2细胞及其对照组细胞,荧光显微镜判断慢病毒对细胞的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估敲低/过表达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APC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53、MDM4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敲低TRIP13后Granta-519和JVM-2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减弱而凋亡率显著升高,过表达TRIP13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而凋亡率显著降低。敲低TRIP13后Granta-519细胞明显阻滞于G1期,JVM-2细胞明显阻滞于G1和G2/M期。在Granta-519中敲低TRIP13后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MDM4蛋白的表达升高;过表达TRIP13后MDM4蛋白的表达降低。在JVM-2细胞中过表达TRIP13后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TRIP13促进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并通过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影响增殖和凋亡。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TRIP13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MDM4蛋白的表达。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85-1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4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肃然;张青;刘星辰;原静静;张帆;周可树;
目的:通过在细胞系Granta-519和JVM-2敲低/过表达TRIP13来探索TRIP13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低/过表达TRIP13的Granta-519细胞和JVM-2细胞及其对照组细胞,荧光显微镜判断慢病毒对细胞的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评估敲低/过表达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Annexin V-APC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53、MDM4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敲低TRIP13后Granta-519和JVM-2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减弱而凋亡率显著升高,过表达TRIP13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而凋亡率显著降低。敲低TRIP13后Granta-519细胞明显阻滞于G1期,JVM-2细胞明显阻滞于G1和G2/M期。在Granta-519中敲低TRIP13后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MDM4蛋白的表达升高;过表达TRIP13后MDM4蛋白的表达降低。在JVM-2细胞中过表达TRIP13后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TRIP13促进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并通过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影响增殖和凋亡。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TRIP13促进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MDM4蛋白的表达。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85-1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4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燕;胡苏;崔文婷;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8(CASP8)、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多态性与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ASP8、Fas基因多态性,统计预后情况,对比不同预后患者CASP8、Fas基因多态性,探讨基因多态性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本组85例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5.88%;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CASP8、Fas基因多态性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预后不良患者CASP8基因rs 1035142位点GG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G频率,Fas基因rs 1377位点GA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A频率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CASP8基因rs 1035142位点GT、TT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T频率,Fas基因rs 1377位点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G频率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预后不良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高度恶性占比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中度恶性、高度恶性、CASP8 rs 1035142 GT基因型、CASP8 rs 1035142 TT基因型、Fas rs 1377 GG基因型均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中高度恶性、CASP8 rs 1035142 GT基因型、CASP8 rs 1035142 TT基因型、Fas rs 1377 GG基因型均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93-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燕;胡苏;崔文婷;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8(CASP8)、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多态性与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ASP8、Fas基因多态性,统计预后情况,对比不同预后患者CASP8、Fas基因多态性,探讨基因多态性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本组85例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65.88%;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CASP8、Fas基因多态性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预后不良患者CASP8基因rs 1035142位点GG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G频率,Fas基因rs 1377位点GA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A频率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CASP8基因rs 1035142位点GT、TT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T频率,Fas基因rs 1377位点G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G频率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预后不良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高度恶性占比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中度恶性、高度恶性、CASP8 rs 1035142 GT基因型、CASP8 rs 1035142 TT基因型、Fas rs 1377 GG基因型均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汉族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较高,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中高度恶性、CASP8 rs 1035142 GT基因型、CASP8 rs 1035142 TT基因型、Fas rs 1377 GG基因型均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93-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萍;董菲;赵伟;田磊;万伟;李其辉;高锦洁;克晓燕;王继军;景红梅;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B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7例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以成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为30(15-83)岁,男性∶女性为3.5∶1,所有患者无EB病毒感染,92.6%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其中40.7%的患者起病时为白血病表现,Ⅲ-Ⅳ期占85.2%,IPI评分高危/高中危组占74.1%;分子生物学方面,5例患者进行了二代测序,均具有MYC基因突变,最常见突变为CCND3、ID3、TP53突变。治疗总有效率为85.2%,完全缓解率为63.0%,部分缓解率为22.2%,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均为76.6%,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组疗效优于未使用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组,其中LMB89方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78.6%,总有效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2.9%,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案组;无法耐受高剂量化疗的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具有生存获益。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大于500 U/L、白细胞水平、是否存在中枢系统受累、近期疗效及是否应用R-LMB89方案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成人BL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剂量化疗LMB89方案在本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生存率,对于无法耐受高剂量甲氨蝶呤患者,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为患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98-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萍;董菲;赵伟;田磊;万伟;李其辉;高锦洁;克晓燕;王继军;景红梅;
目的:探讨Burkitt淋巴瘤(B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疗效。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7例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以成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为30(15-83)岁,男性∶女性为3.5∶1,所有患者无EB病毒感染,92.6%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其中40.7%的患者起病时为白血病表现,Ⅲ-Ⅳ期占85.2%,IPI评分高危/高中危组占74.1%;分子生物学方面,5例患者进行了二代测序,均具有MYC基因突变,最常见突变为CCND3、ID3、TP53突变。治疗总有效率为85.2%,完全缓解率为63.0%,部分缓解率为22.2%,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均为76.6%,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组疗效优于未使用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组,其中LMB89方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78.6%,总有效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2.9%,显著优于其他治疗方案组;无法耐受高剂量化疗的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具有生存获益。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大于500 U/L、白细胞水平、是否存在中枢系统受累、近期疗效及是否应用R-LMB89方案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成人BL具有高度侵袭性,高剂量化疗LMB89方案在本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生存率,对于无法耐受高剂量甲氨蝶呤患者,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为患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2021年05期 v.29;No.153 1498-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玲;丁世权;李华伟;杜圣红;陈晨;刘玉玉;李斑斑;刘聪;焦俊;滕清良;
目的:探讨二硫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以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二硫化二砷和伊曲康唑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OCI-LY3共培养。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AnnexinⅤ-PI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SM0、Gli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伊曲康唑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OCI-LY3共培养24、48和72 h后,细胞活力随作用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随着伊曲康唑浓度的增加,OCI-LY3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r=-0.690,r=-0.639,r=-0.833,r=-0.808,r=-0.578)。联合用药与单药组相比,OCI-LY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且OCI-LY3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经二硫化二砷和伊曲康唑作用后,SMO和Gli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SMO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伊曲康唑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OCI-LY3生长;二硫化二砷和伊曲康唑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中SMO和Glil蛋白表达。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04-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玲;丁世权;李华伟;杜圣红;陈晨;刘玉玉;李斑斑;刘聪;焦俊;滕清良;
目的:探讨二硫化二砷联合伊曲康唑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以及Hedgehog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二硫化二砷和伊曲康唑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OCI-LY3共培养。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AnnexinⅤ-PI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SM0、Gli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伊曲康唑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OCI-LY3共培养24、48和72 h后,细胞活力随作用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随着伊曲康唑浓度的增加,OCI-LY3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r=-0.690,r=-0.639,r=-0.833,r=-0.808,r=-0.578)。联合用药与单药组相比,OCI-LY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明显,且OCI-LY3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经二硫化二砷和伊曲康唑作用后,SMO和Gli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SMO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伊曲康唑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OCI-LY3生长;二硫化二砷和伊曲康唑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下调Hedgehog信号通路中SMO和Glil蛋白表达。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04-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静;张祝;陈永红;肖垚;沈蓉;王琳;张萍;杨倩云;冯春;高开波;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失衡在B细胞淋巴瘤(BCL)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确诊的16例BCL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fh、Tfr细胞水平,比较两组Tfh、Tfr细胞水平及Tfh/Tfr比值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化疗及多种临床因素下患者Tfh、Tfr细胞水平及Tfh/Tfr比值的变化情况,分析Tfh/Tfr比值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CL患者外周血Tfh细胞水平、Tfh/Tfr比值明显升高(P<0.05,P<0.01),而Tfr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化疗前比较,BCL患者化疗后外周血Tfh细胞水平、Tfh/Tfr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而Tfr细胞水平化疗前后无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L患者Tfh细胞水平、Tfh/Tfr比值与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呈正相关(r=0.626,0.564,0.573,0.608),Tfr细胞水平与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呈负相关(r=-0.504,-0.542)。根据初诊时Tfh/Tfr平均值将BCL患者分为Tfh/Tfr高比值组与低比值组,发现高比值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生存时间均明显低于低比值组(P<0.01)。结论:BCL患者外周血存在Tfh/Tfr比例失衡,高比值者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更低,生存期更短。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10-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静;张祝;陈永红;肖垚;沈蓉;王琳;张萍;杨倩云;冯春;高开波;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失衡在B细胞淋巴瘤(BCL)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确诊的16例BCL患者作为观察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fh、Tfr细胞水平,比较两组Tfh、Tfr细胞水平及Tfh/Tfr比值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化疗及多种临床因素下患者Tfh、Tfr细胞水平及Tfh/Tfr比值的变化情况,分析Tfh/Tfr比值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CL患者外周血Tfh细胞水平、Tfh/Tfr比值明显升高(P<0.05,P<0.01),而Tfr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化疗前比较,BCL患者化疗后外周血Tfh细胞水平、Tfh/Tfr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而Tfr细胞水平化疗前后无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L患者Tfh细胞水平、Tfh/Tfr比值与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呈正相关(r=0.626,0.564,0.573,0.608),Tfr细胞水平与IPI评分、Ann Arbor分期呈负相关(r=-0.504,-0.542)。根据初诊时Tfh/Tfr平均值将BCL患者分为Tfh/Tfr高比值组与低比值组,发现高比值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生存时间均明显低于低比值组(P<0.01)。结论:BCL患者外周血存在Tfh/Tfr比例失衡,高比值者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更低,生存期更短。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10-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冯友繁;魏小芳;张启科;赵丽;梁小芹;伏媛;黄秀娟;李青芬;
目的:探讨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9(19-89)岁;男性7例,女性8例,首发症状均为骨痛; 15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Has分型GCB亚型5例(5/15),Non-GCB亚型10例(10/15)。15例患者中,11例(11/15)患者接受化疗,3例(3/15)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1/15),中位接受化疗疗程数为5(1-9)疗程。评估近期疗效,8例患者达CR(8/15),3例达PR(3/15),1例SD(1/15),1例失访(1/15),1例未治疗(1/15),1例PD(1/15)。年龄、病理亚型、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IPI评分与近期完全缓解率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9(1-38)个月,10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1-38)个月。结论: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发症状以骨痛为主,病理亚型以Non-GCB为主,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IPI评分与治疗预后相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17-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冯友繁;魏小芳;张启科;赵丽;梁小芹;伏媛;黄秀娟;李青芬;
目的:探讨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9(19-89)岁;男性7例,女性8例,首发症状均为骨痛; 15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Has分型GCB亚型5例(5/15),Non-GCB亚型10例(10/15)。15例患者中,11例(11/15)患者接受化疗,3例(3/15)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1/15),中位接受化疗疗程数为5(1-9)疗程。评估近期疗效,8例患者达CR(8/15),3例达PR(3/15),1例SD(1/15),1例失访(1/15),1例未治疗(1/15),1例PD(1/15)。年龄、病理亚型、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IPI评分与近期完全缓解率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9(1-38)个月,10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1-38)个月。结论: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发症状以骨痛为主,病理亚型以Non-GCB为主,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IPI评分与治疗预后相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17-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钱瑾;夏珺;谢新;王婧;毛静珏;周新;
目的:探讨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MDS患者中,5q-综合征4例,MDS-EB-I 41例,MDS-EB-II 35例,MDS-SLD 27例,MDS-MLD 46例,MDSRS-SLD 1例,MDS-U 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1.0(0.1-120.9)个月。155例MDS患者中,13例(9.0%)为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单纯+21 5例,del(21q12) 1例,+8、+21 1例,i(21q) 1例,20q-、+21 1例,涉及21号染色体的复杂核型4例; MDS-SLD 2例,MDS-MLD 4例,MDS-EB-I 5例,MDS-EB-II 2例。1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1(0.1-6.7)个月。结论:伴21号染色体异常在MDS中少见,且预后较不含21号染色体核型的患者差。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28-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钱瑾;夏珺;谢新;王婧;毛静珏;周新;
目的:探讨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MDS患者中,5q-综合征4例,MDS-EB-I 41例,MDS-EB-II 35例,MDS-SLD 27例,MDS-MLD 46例,MDSRS-SLD 1例,MDS-U 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1.0(0.1-120.9)个月。155例MDS患者中,13例(9.0%)为伴21号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单纯+21 5例,del(21q12) 1例,+8、+21 1例,i(21q) 1例,20q-、+21 1例,涉及21号染色体的复杂核型4例; MDS-SLD 2例,MDS-MLD 4例,MDS-EB-I 5例,MDS-EB-II 2例。13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1(0.1-6.7)个月。结论:伴21号染色体异常在MDS中少见,且预后较不含21号染色体核型的患者差。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28-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芋锦;朱世荣;刘为易;明静;王子卿;张姗姗;胡晓梅;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阳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22例MPN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JAK2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脾增大和血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相关性。结果:122例MPN患者中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36例(29.5%)、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56例(45.9%)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 30例(24.6%)。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为64.6%(79/122),PV、ET和MF各组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7.7%(28/36)、60.7%(34/56)和56.7%(17/30),PV组的JAK2基因突变率与ET组突变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JAK2基因突变组血红蛋白(Hb)水平[(150.0±39.6) g/L]较野生型组[(129.4±38.9) g/L]明显升高(P<0.05); JAK2基因突变组白细胞数(WBC)[(9.5±4.7)×109/L]较野生型组[(8.4±46.9)×109/L]明显升高(P<0.05)。在PV组中,JAK2基因突变组血小板(PLT)数[(370.2±113.1)×109/L]较野生型组[(264.8±63.9)×109/L]明显升高(P <0.05)。MPN患者脾增大发生率为35.2%(43/122),MF组患者脾增大发生率是63.3%(19/30),且MF组中JAK2基因突变组脾增大发生率为82.4%(12/17),较野生型组的脾增大发生率(38.5%,5/13)显著升高(P<0.05)。结论: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较高,PV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比ET和MF患者更高; MPN患者中JAK2基因的突变与血象指标有关; MF患者脾增大发生率最高,且脾增大与MF患者中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相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33-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芋锦;朱世荣;刘为易;明静;王子卿;张姗姗;胡晓梅;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阳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22例MPN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JAK2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脾增大和血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相关性。结果:122例MPN患者中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36例(29.5%)、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56例(45.9%)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 30例(24.6%)。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为64.6%(79/122),PV、ET和MF各组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7.7%(28/36)、60.7%(34/56)和56.7%(17/30),PV组的JAK2基因突变率与ET组突变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JAK2基因突变组血红蛋白(Hb)水平[(150.0±39.6) g/L]较野生型组[(129.4±38.9) g/L]明显升高(P<0.05); JAK2基因突变组白细胞数(WBC)[(9.5±4.7)×109/L]较野生型组[(8.4±46.9)×109/L]明显升高(P<0.05)。在PV组中,JAK2基因突变组血小板(PLT)数[(370.2±113.1)×109/L]较野生型组[(264.8±63.9)×109/L]明显升高(P <0.05)。MPN患者脾增大发生率为35.2%(43/122),MF组患者脾增大发生率是63.3%(19/30),且MF组中JAK2基因突变组脾增大发生率为82.4%(12/17),较野生型组的脾增大发生率(38.5%,5/13)显著升高(P<0.05)。结论: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较高,PV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比ET和MF患者更高; MPN患者中JAK2基因的突变与血象指标有关; MF患者脾增大发生率最高,且脾增大与MF患者中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相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33-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闫姣;丁雅雯;王芃堉;武一鹏;张会超;刘丽宏;
目的 :分析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于本院治疗的1例JAK2 V617F和BCR-ABL双阳性MPN患者及文献检索的资料,对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MPN的临床特征、疗效和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院收治患者为68岁女性。以"BCR-ABL"和"JAK2 V617F"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文献检索,共检索出1990-2019年38篇相关文献,涉及59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41例(68.3%),中位发病年龄为61(32-77)岁,女性19例(31.7%),中位发病年龄为58(21-82)岁。21例初诊时发现有BCR-ABL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35%),19例在费城染色体(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过程中发现存在JAK2 V617F突变(31.7%),20例存在JAK2 V617F突变的MP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Ph+CML(33.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的与CML共存的MPN(30%),其次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6.7%)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1.7%),另外有13例文献中未明确的MPN种类(21.7%)。60例患者中,CML明确分期的35例,其中慢性期31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关于BCR-ABL融合基因的亚型,明确分型的30例,其中p210 28例,p190 1例,p230 1例。结论:BCR-ABL及JAK2 V617F双阳性MPN日益多发,有必要对MPN患者同时检测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以避免误诊漏诊。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40-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6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闫姣;丁雅雯;王芃堉;武一鹏;张会超;刘丽宏;
目的 :分析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于本院治疗的1例JAK2 V617F和BCR-ABL双阳性MPN患者及文献检索的资料,对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MPN的临床特征、疗效和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院收治患者为68岁女性。以"BCR-ABL"和"JAK2 V617F"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文献检索,共检索出1990-2019年38篇相关文献,涉及59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41例(68.3%),中位发病年龄为61(32-77)岁,女性19例(31.7%),中位发病年龄为58(21-82)岁。21例初诊时发现有BCR-ABL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35%),19例在费城染色体(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过程中发现存在JAK2 V617F突变(31.7%),20例存在JAK2 V617F突变的MP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Ph+CML(33.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的与CML共存的MPN(30%),其次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6.7%)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1.7%),另外有13例文献中未明确的MPN种类(21.7%)。60例患者中,CML明确分期的35例,其中慢性期31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关于BCR-ABL融合基因的亚型,明确分型的30例,其中p210 28例,p190 1例,p230 1例。结论:BCR-ABL及JAK2 V617F双阳性MPN日益多发,有必要对MPN患者同时检测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以避免误诊漏诊。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40-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6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乐;张友弟;江明;
目的:观察淫羊藿多糖(EP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Th17/Treg平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control)、模型(model)、司坦唑醇(stanozolol)和EPS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乙酰苯肼、2.0 Gy照射、环磷酰胺三联应用的方法建立AA小鼠模型。造模后,司坦唑醇组以4 mg/kg司坦唑醇混悬液灌胃,EPS组以100 mg/kg EPS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时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1/d×14。全自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Th17细胞比例,ELISA测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11(IL-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细胞数量变化及骨髓细胞增生与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RORγt)、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STAT5)、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司坦唑醇组和EPS组小鼠外周血Hb水平及RBC、WBC、PLT数均明显升高(P<0.05),Th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IL-2、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IL-11水平明显升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加,Ki-67阳性率明显增加,Caspase-3阳性率则明显减少,同时,STAT3、RORγ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TAT5、Foxp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S能够促进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改善Th17/Treg比例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RORγt途径和促进STAT5/Foxp3途径有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48-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4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乐;张友弟;江明;
目的:观察淫羊藿多糖(EPS)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Th17/Treg平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control)、模型(model)、司坦唑醇(stanozolol)和EPS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乙酰苯肼、2.0 Gy照射、环磷酰胺三联应用的方法建立AA小鼠模型。造模后,司坦唑醇组以4 mg/kg司坦唑醇混悬液灌胃,EPS组以100 mg/kg EPS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同时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1/d×14。全自动动物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Th17细胞比例,ELISA测定白介素2(IL-2)、白介素11(IL-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细胞数量变化及骨髓细胞增生与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维甲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RORγt)、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STAT5)、叉状头转录因子3(Foxp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司坦唑醇组和EPS组小鼠外周血Hb水平及RBC、WBC、PLT数均明显升高(P<0.05),Th17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血清中IL-2、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IL-11水平明显升高(P<0.05),骨髓有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加,Ki-67阳性率明显增加,Caspase-3阳性率则明显减少,同时,STAT3、RORγ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TAT5、Foxp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S能够促进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改善Th17/Treg比例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RORγt途径和促进STAT5/Foxp3途径有关。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48-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4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何金龙;符有桂;闫玉兰;夏威夷;巫翠萍;蒋洪敏;
目的:分析海口地区育龄夫妇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型和构成比,为本地区的地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跨越断裂点PCR、PCR-反向点杂交及PCR-电泳法,对婚前或产前地贫筛查的2 494例被检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2 494例样本中共检出1 037例地贫基因携带者,检出率为41.57%,其中α-地贫、β-地贫及α-β复合型地贫分别占75.02%、18.61%及6.36%。α-地贫778例,以缺失型为主,占76.99%(599/778),共检出20种基因型,占比最高的依次是--SEA/αα(33.42%,260/778)、-α~(3.7)/αα(23.91%,186/778)与-α4.2/αα(19.02%,148/778),发现1例由外省迁入的稀有型HKαα/-α~(3.7)。β-地贫193例,均为轻型(β0/βA或β+/βA),共检出8种基因型,占比最高的分别是41-42M/N(74.61%,144/193)与654M/N(10.36%,20/193)。α-β复合型地贫66例,共检出15种复合基因型,占比最高的3种依次是ααWS/αα合并41-42M/N(28.79%,19/66)、-α3.7/αα合并41-42M/N与-α4.2/αα合并41-42M/N(均为16.67%,11/66)。结论:海口市育龄人群的地贫基因携带率较高,基因型分布与本省其他市县有一定差异,需注意人口流入对本地区地贫基因频谱改变的影响。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55-1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金龙;符有桂;闫玉兰;夏威夷;巫翠萍;蒋洪敏;
目的:分析海口地区育龄夫妇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型和构成比,为本地区的地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跨越断裂点PCR、PCR-反向点杂交及PCR-电泳法,对婚前或产前地贫筛查的2 494例被检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2 494例样本中共检出1 037例地贫基因携带者,检出率为41.57%,其中α-地贫、β-地贫及α-β复合型地贫分别占75.02%、18.61%及6.36%。α-地贫778例,以缺失型为主,占76.99%(599/778),共检出20种基因型,占比最高的依次是--SEA/αα(33.42%,260/778)、-α~(3.7)/αα(23.91%,186/778)与-α4.2/αα(19.02%,148/778),发现1例由外省迁入的稀有型HKαα/-α~(3.7)。β-地贫193例,均为轻型(β0/βA或β+/βA),共检出8种基因型,占比最高的分别是41-42M/N(74.61%,144/193)与654M/N(10.36%,20/193)。α-β复合型地贫66例,共检出15种复合基因型,占比最高的3种依次是ααWS/αα合并41-42M/N(28.79%,19/66)、-α3.7/αα合并41-42M/N与-α4.2/αα合并41-42M/N(均为16.67%,11/66)。结论:海口市育龄人群的地贫基因携带率较高,基因型分布与本省其他市县有一定差异,需注意人口流入对本地区地贫基因频谱改变的影响。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55-1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覃柳群;严提珍;罗世强;蔡鹏飞;陈丽竹;钟青燕;王敬仁;王秋华;袁德健;黄钧;
目的: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对血液学表型分析阳性的患者干血斑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评价其在临床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对410例患者的干血斑样本进行DNA提取,采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的3种缺失型及3种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9种β-地中海贫血点突变进行基因检测。结果:410例样本中,共检出阳性357例,总阳性率为87.07%。单纯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和点突变的样本有299例,占72.93%(299/410),其中177例为-SEA杂合缺失突变,占59.20%,60例为αCS杂合突变,占20.07%;单纯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有29例,占7.07%(29/410),其中10例为βCD41-42杂合突变,占34.48%,9例为βCD17杂合突变,占31.03%;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共29例,占7.07%(29/410),其中7例为--SEA/αα复合βCD17/βN,占24.14%,αCSα/αα+βCD41-42/βN和-α4.2/αα+βCD17/βN各3例,占10.34%。结论:广西柳州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SEA/αα、βCD41-42/βN,微阵列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α和β地贫,具有高通量的优点。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61-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覃柳群;严提珍;罗世强;蔡鹏飞;陈丽竹;钟青燕;王敬仁;王秋华;袁德健;黄钧;
目的:应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对血液学表型分析阳性的患者干血斑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评价其在临床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对410例患者的干血斑样本进行DNA提取,采用微阵列芯片技术对中国人常见的3种缺失型及3种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19种β-地中海贫血点突变进行基因检测。结果:410例样本中,共检出阳性357例,总阳性率为87.07%。单纯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和点突变的样本有299例,占72.93%(299/410),其中177例为-SEA杂合缺失突变,占59.20%,60例为αCS杂合突变,占20.07%;单纯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有29例,占7.07%(29/410),其中10例为βCD41-42杂合突变,占34.48%,9例为βCD17杂合突变,占31.03%;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共29例,占7.07%(29/410),其中7例为--SEA/αα复合βCD17/βN,占24.14%,αCSα/αα+βCD41-42/βN和-α4.2/αα+βCD17/βN各3例,占10.34%。结论:广西柳州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SEA/αα、βCD41-42/βN,微阵列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α和β地贫,具有高通量的优点。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61-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伟;乔健;纵书芳;梁丹丹;孙浩淼;李淼;
目的:通过检测炎性复合体NLRP3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的变化,明确其在ITP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例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确诊并治疗的ITP患儿为观察组,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LRP3、ASC和Caspase-1的m 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高迁移率蛋白B1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的表达。结果:初诊ITP患儿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高迁移率蛋白B1水平明显降低(P<0.05)。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治疗后m R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NLRP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NLRP3炎性复合体及下游炎症因子在初诊ITP患儿治疗有效后明显降低,可以作为治疗有效观察指标。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66-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伟;乔健;纵书芳;梁丹丹;孙浩淼;李淼;
目的:通过检测炎性复合体NLRP3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前后的变化,明确其在ITP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例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确诊并治疗的ITP患儿为观察组,以1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NLRP3、ASC和Caspase-1的m 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高迁移率蛋白B1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的表达。结果:初诊ITP患儿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高迁移率蛋白B1水平明显降低(P<0.05)。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和Caspase-1治疗后m R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NLRP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NLRP3炎性复合体及下游炎症因子在初诊ITP患儿治疗有效后明显降低,可以作为治疗有效观察指标。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66-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妍;王明镜;曹新甜;刘为易;谌海燕;丁晓庆;肖海燕;许勇钢;全日城;胡晓梅;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micoRNAs的表达量与Th1/Th2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30例ITP患者(ITP组)及15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2组外周血中6种miRNA(miR-107、miR-205-5p、miR-138-5p、miR-326、miR-1827、miR-185-5p)和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Aim Plex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技术检测Th1细胞因子TNF-α、IFN-γ以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比较2组间miRNAs、mRNA、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的差异,分析ITP患者miRNAs与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组miRNA(miR-107、miR-205-5p、miR-138-5p、miR-326、miR-1827、miR-185-5p)和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 Th1细胞、Th1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及Th1细胞因子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bet/GATA-3和Th1/Th2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ITP患者miR-107、miR-205-5p、miR-138-5p相对表达量与Th2细胞均呈负相关(P<0.05,r=-0.411; r=-0.593; r=-0.403); miR-1827相对表达量与TNF-α呈负相关(r=-0.390)。结论:ITP患者外周血6种miRNAs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导致T-bet 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Th1/Th2失衡。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70-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孙妍;王明镜;曹新甜;刘为易;谌海燕;丁晓庆;肖海燕;许勇钢;全日城;胡晓梅;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micoRNAs的表达量与Th1/Th2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30例ITP患者(ITP组)及15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2组外周血中6种miRNA(miR-107、miR-205-5p、miR-138-5p、miR-326、miR-1827、miR-185-5p)和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Aim Plex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技术检测Th1细胞因子TNF-α、IFN-γ以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比较2组间miRNAs、mRNA、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的差异,分析ITP患者miRNAs与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组miRNA(miR-107、miR-205-5p、miR-138-5p、miR-326、miR-1827、miR-185-5p)和Th2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 Th1细胞、Th1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及Th1细胞因子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bet/GATA-3和Th1/Th2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ITP患者miR-107、miR-205-5p、miR-138-5p相对表达量与Th2细胞均呈负相关(P<0.05,r=-0.411; r=-0.593; r=-0.403); miR-1827相对表达量与TNF-α呈负相关(r=-0.390)。结论:ITP患者外周血6种miRNAs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导致T-bet 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Th1/Th2失衡。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70-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琦;李阳;丰涛;冯笑;季正华;计雪强;邵雪君;
目的:研究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巨核细胞自噬水平上调对前血小板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吉姆萨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前血小板的生成,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自噬调节药物(自噬诱导剂Rap,自噬抑制剂3-MA)调控小鼠巨核细胞的自噬。结果:ITP患儿巨核细胞内存在空泡状结构,自噬相关蛋白LC3-II/I和复合物Atg12-Atg5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C3-II/I:ITP 1.32±0.18 vs Ctrl 0.49±0.16,P<0.05; Atg12-Atg5:ITP 0.69±0.17 vs Ctrl 0.12±0.08,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TP患儿巨核细胞细胞微丝排布异常,同时肌球蛋白磷酸化显著增强((ITP 0.74±0.09; Ctrl 0.05±0.02,P<0.05);自噬诱导剂和抑制剂能调控小鼠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并改变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Cyclin D1(Veh 1.08±0.12; Rap 0.46±0.04; Rap+3-MA 0.70±0.03),Cyclin D2(Veh 0.47±0.04; Rap 0.27±0.04; Rap+3-MA 0.41±0.03),P21(Veh 0.15±0.01; Rap 0.04±0.01; Rap+3-MA 0.05±0.01)。结论:ITP患儿巨核细胞自噬上调是前血小板形成障碍的关键因素。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77-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琦;李阳;丰涛;冯笑;季正华;计雪强;邵雪君;
目的:研究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巨核细胞自噬水平上调对前血小板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吉姆萨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前血小板的生成,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自噬调节药物(自噬诱导剂Rap,自噬抑制剂3-MA)调控小鼠巨核细胞的自噬。结果:ITP患儿巨核细胞内存在空泡状结构,自噬相关蛋白LC3-II/I和复合物Atg12-Atg5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C3-II/I:ITP 1.32±0.18 vs Ctrl 0.49±0.16,P<0.05; Atg12-Atg5:ITP 0.69±0.17 vs Ctrl 0.12±0.08,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TP患儿巨核细胞细胞微丝排布异常,同时肌球蛋白磷酸化显著增强((ITP 0.74±0.09; Ctrl 0.05±0.02,P<0.05);自噬诱导剂和抑制剂能调控小鼠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并改变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Cyclin D1(Veh 1.08±0.12; Rap 0.46±0.04; Rap+3-MA 0.70±0.03),Cyclin D2(Veh 0.47±0.04; Rap 0.27±0.04; Rap+3-MA 0.41±0.03),P21(Veh 0.15±0.01; Rap 0.04±0.01; Rap+3-MA 0.05±0.01)。结论:ITP患儿巨核细胞自噬上调是前血小板形成障碍的关键因素。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77-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婕;高晓玲;刘燕;蒋毅;贾志梅;赵芳芳;许东;霍丽娟;杨林花;
目的: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队2020年2月8日至3月25日诊治的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重型组(38例)和危重型组(15例),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入院时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变化;将患者按诊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程度分为肝脏损伤组、肝功能轻度异常组以及肝功能正常组,比较各组患者相应时间节点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分析所有患者疾病转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为57(27-80)岁,其中男性29例(54.7%),女性24例(45.3%)。起病至入院的时间为(11.5±7.7)d。危重型较重型患者AST、TBil、DBil、ALP、GGT、LDH、D-二聚体、PCT、hs CRP水平明显增高,而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53例患者中,共有34例(64%)患者出现ALT、AST或TBil异常升高,4例(7.5%)符合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根据肝功能异常程度分组后,肝脏损伤组ALP、GGT、D-二聚体水平较肝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脏损伤组D-二聚体水平较肝功能轻度异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功能轻度异常组ALP、GGT较肝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组患者中,7.5%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并伴有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危重型患者较重型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二者可能共同促进COVID-19的疾病进展。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82-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婕;高晓玲;刘燕;蒋毅;贾志梅;赵芳芳;许东;霍丽娟;杨林花;
目的: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队2020年2月8日至3月25日诊治的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重型组(38例)和危重型组(15例),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入院时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变化;将患者按诊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程度分为肝脏损伤组、肝功能轻度异常组以及肝功能正常组,比较各组患者相应时间节点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分析所有患者疾病转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为57(27-80)岁,其中男性29例(54.7%),女性24例(45.3%)。起病至入院的时间为(11.5±7.7)d。危重型较重型患者AST、TBil、DBil、ALP、GGT、LDH、D-二聚体、PCT、hs CRP水平明显增高,而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53例患者中,共有34例(64%)患者出现ALT、AST或TBil异常升高,4例(7.5%)符合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根据肝功能异常程度分组后,肝脏损伤组ALP、GGT、D-二聚体水平较肝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脏损伤组D-二聚体水平较肝功能轻度异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功能轻度异常组ALP、GGT较肝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组患者中,7.5%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并伴有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危重型患者较重型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二者可能共同促进COVID-19的疾病进展。
2021年05期 v.29;No.153 1582-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文雅;王化泉;邵宗鸿;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又名Diamond-Blackfan贫血(DBA),是以单纯红系再生障碍和先天性畸形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以贫血、身体发育异常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临床特征。核糖体蛋白质(RP)基因突变是DBA的主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RPS19基因突变,目前已在DBA患者中发现了19个RP基因的杂合突变及其他非RP基因的突变。本文对基因突变引起DBA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54-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文雅;王化泉;邵宗鸿;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又名Diamond-Blackfan贫血(DBA),是以单纯红系再生障碍和先天性畸形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以贫血、身体发育异常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临床特征。核糖体蛋白质(RP)基因突变是DBA的主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RPS19基因突变,目前已在DBA患者中发现了19个RP基因的杂合突变及其他非RP基因的突变。本文对基因突变引起DBA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54-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樊斌;朱立国;汪德清;
冷冻干燥血浆在战伤救治等紧急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然而,冷冻干燥血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血浆病原体污染,研究表明,以病原体包膜或核酸为靶点的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可以保证其安全性;二是冷冻干燥后的质量损失,研究表明,向血浆中添加柠檬酸和甘氨酸可以有效维持复溶后血浆pH和蛋白活性。目前国外已有3种冷冻干燥血浆产品上市,我国尚无此类产品。因此,了解冷冻干燥血浆的研究进展,对于推进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制有参考价值。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58-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樊斌;朱立国;汪德清;
冷冻干燥血浆在战伤救治等紧急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然而,冷冻干燥血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血浆病原体污染,研究表明,以病原体包膜或核酸为靶点的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可以保证其安全性;二是冷冻干燥后的质量损失,研究表明,向血浆中添加柠檬酸和甘氨酸可以有效维持复溶后血浆pH和蛋白活性。目前国外已有3种冷冻干燥血浆产品上市,我国尚无此类产品。因此,了解冷冻干燥血浆的研究进展,对于推进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制有参考价值。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58-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席朝运;马春娅;张宏飞;魏超;汪德清;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组胺是IgE介导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之一。血清特异性IgE检测、IgA和抗IgA抗体检测、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检测、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等可用于识别过敏体质患者或含有过敏原的血浆成分,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还可用于血浆体外功能性匹配。建立ATR体外试验有利于指导血浆精准输注、减少资源浪费和避免输血风险,体外功能性匹配试验或将作为输血前实验室检测应用于临床,为预防ATR提供新的思路。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席朝运;马春娅;张宏飞;魏超;汪德清;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组胺是IgE介导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之一。血清特异性IgE检测、IgA和抗IgA抗体检测、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检测、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等可用于识别过敏体质患者或含有过敏原的血浆成分,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还可用于血浆体外功能性匹配。建立ATR体外试验有利于指导血浆精准输注、减少资源浪费和避免输血风险,体外功能性匹配试验或将作为输血前实验室检测应用于临床,为预防ATR提供新的思路。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亚茹;马艳萍;秦小琪;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是对所有体液或细胞免疫异常导致的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总称,其共同免疫机制决定了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性。西罗莫司作为针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免疫抑制剂,通过调整Treg细胞诱导免疫耐受,在难治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中具有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西罗莫司在原发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应用进展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67-1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王亚茹;马艳萍;秦小琪;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是对所有体液或细胞免疫异常导致的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总称,其共同免疫机制决定了免疫抑制治疗的重要性。西罗莫司作为针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免疫抑制剂,通过调整Treg细胞诱导免疫耐受,在难治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中具有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西罗莫司在原发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应用进展及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67-1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梦贞;王诗轩;李菲;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由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常发生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其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CLL相关ITP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主要针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固有免疫失调等方面。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基因组学的异常和micro RNA也参与了CLL相关ITP的发生。传统的ITP标准治疗对CLL相关ITP疗效欠佳,针对CLL原发病的化疗或单克隆抗体治疗能够纠正治疗血小板减少,新的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该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近年来针对CLL患者相关ITP的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71-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梦贞;王诗轩;李菲;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由于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常发生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其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CLL相关ITP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主要针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固有免疫失调等方面。近年来研究结果提示,基因组学的异常和micro RNA也参与了CLL相关ITP的发生。传统的ITP标准治疗对CLL相关ITP疗效欠佳,针对CLL原发病的化疗或单克隆抗体治疗能够纠正治疗血小板减少,新的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该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近年来针对CLL患者相关ITP的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71-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洪炜聪;方建培;许吕宏;
地中海贫血为单基因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由于β-珠蛋白链合成部分或完全受抑制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根治该病的方法是重塑造血系统,利用基因改造的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可避免传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困难和免疫排斥等问题。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策略主要有基因整合与基因组编辑,前者依赖慢病毒载体的开发,在染色体上添加了有完整功能的HBB基因;后者随着特异性核酸酶的研发而迅速发展,可对HBB基因进行原位修复。本文对此2种基因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76-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34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洪炜聪;方建培;许吕宏;
地中海贫血为单基因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由于β-珠蛋白链合成部分或完全受抑制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根治该病的方法是重塑造血系统,利用基因改造的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可避免传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困难和免疫排斥等问题。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策略主要有基因整合与基因组编辑,前者依赖慢病毒载体的开发,在染色体上添加了有完整功能的HBB基因;后者随着特异性核酸酶的研发而迅速发展,可对HBB基因进行原位修复。本文对此2种基因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76-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34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于漫亚;李素梅;崔兴;
部分非编码RNA作为功能性RNA分子,虽然缺乏编码蛋白质的潜力,但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可能与患者自身相关,也与疾病本身、药物治疗等有关。非编码RNA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和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是改善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候选靶标。本文就近年来在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心脏淀粉样变性、炎性因子对心脏的损害和化疗药物导致的心脏病变中,非编码RNA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80-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漫亚;李素梅;崔兴;
部分非编码RNA作为功能性RNA分子,虽然缺乏编码蛋白质的潜力,但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可能与患者自身相关,也与疾病本身、药物治疗等有关。非编码RNA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和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是改善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候选靶标。本文就近年来在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心脏淀粉样变性、炎性因子对心脏的损害和化疗药物导致的心脏病变中,非编码RNA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80-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铭梓;于洋;
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及时、有效、精准止血都是提高伤员生存率与治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不同类型的止血材料,以期能在紧急情况下降低伤患出血量,为后续转运及救治创造有利条件。现阶段,商品化的止血材料主要分为天然生物类、合成生物类、矿物质类及凝血成分制剂等,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对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类止血材料的分子结构特点、生物医学特性、国内外研发与应用进展以及与其他止血材料的应用对比进行综述,并对其可优化和创新之处提出展望,为研制集止血、抗菌、止痛、促进伤口愈合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壳聚糖止血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85-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铭梓;于洋;
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及时、有效、精准止血都是提高伤员生存率与治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不同类型的止血材料,以期能在紧急情况下降低伤患出血量,为后续转运及救治创造有利条件。现阶段,商品化的止血材料主要分为天然生物类、合成生物类、矿物质类及凝血成分制剂等,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对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类止血材料的分子结构特点、生物医学特性、国内外研发与应用进展以及与其他止血材料的应用对比进行综述,并对其可优化和创新之处提出展望,为研制集止血、抗菌、止痛、促进伤口愈合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壳聚糖止血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85-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6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董岩;董芳;拜海涛;依马秀夫;
造血干细胞(HSC)位于造血系统层级的顶端,并具有分化为不同潜能造血祖细胞(HPC)和各系成熟造血细胞的能力。目前,对于造血干祖细胞在稳态与应激状态下如何分化形成完整造血系统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楚。体内示踪技术通过标记并追踪单个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分化路径为HSC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体系。传统的谱系示踪主要基于影像技术,利用荧光染料及核酸类似物等实现细胞的标记和追踪。如今,多种新型示踪技术的产生以及DNA测序技术的联合使用在单细胞水平上为细胞状态、细胞命运以及细胞谱系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对新型谱系示踪技术进行介绍和讨论,并对这些技术在造血系统谱系分化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90-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岩;董芳;拜海涛;依马秀夫;
造血干细胞(HSC)位于造血系统层级的顶端,并具有分化为不同潜能造血祖细胞(HPC)和各系成熟造血细胞的能力。目前,对于造血干祖细胞在稳态与应激状态下如何分化形成完整造血系统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楚。体内示踪技术通过标记并追踪单个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分化路径为HSC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体系。传统的谱系示踪主要基于影像技术,利用荧光染料及核酸类似物等实现细胞的标记和追踪。如今,多种新型示踪技术的产生以及DNA测序技术的联合使用在单细胞水平上为细胞状态、细胞命运以及细胞谱系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对新型谱系示踪技术进行介绍和讨论,并对这些技术在造血系统谱系分化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29;No.153 1690-1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