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cnki.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cnki.net/skwd/skwd.htm),通过

    2018年04期 v.26;No.134 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cnki.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cnki.net/skwd/skwd.htm),通过

    2018年04期 v.26;No.134 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权委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

    2018年04期 v.26;No.134 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年04期 v.26;No.134 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权委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

    2018年04期 v.26;No.134 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年04期 v.26;No.134 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撤稿声明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决定对【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3):802-806】一文作撤稿处理。题目:《IGF-I、β2-MG和S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作者:吴晓颖施菊妹陶怡李中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医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信息中心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撤稿声明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决定对【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26(3):802-806】一文作撤稿处理。题目:《IGF-I、β2-MG和S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作者:吴晓颖施菊妹陶怡李中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医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信息中心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基因的研究

    赵雪飞;王洪岩;赵旭;程焕臣;李蔚;刘生伟;邱林;马军;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确诊的ALL患者30例,按照FAB标准分类,27例为B系ALL,3例为T系ALL。分析AL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并且对所有患者都进行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BCR-ABL,AML1-ETO,PML-RARα等)和ALL基因突变(IKZF1,TP53,PAX5,JAK1,JAK2,CRLF2,PHF6,NOTCH1,FBXW7,PTEN)的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30例ALL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74岁,中位年龄11.5岁。30例ALL中B-ALL发病率(90.00%)明显高于T-ALL(10.00%)。27例B-ALL患者主要表达CD19、CD22、CD10和CD34等。CD19和CD22是B-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例T-ALL主要表达cCD3、CD7、CD10和cTDT等,CD7和cCD3是T-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0例ALL患者的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发现,BCR-ABL、TEL-AML1、E2A-PBX1、MLL-AF6、MLL-AF4和SIL-TAL融合基因阳性各1例,ALL相关基因突变的NGS检测结果表明,3例B-ALL患者发生TP53突变,1例B-ALL患者发生TET2 I1762V突变;3例患者(2例T-ALL,1例B-ALL)发现NOTCH1基因突变。1个疗程后成人B-ALL的治疗效果(28.57%)明显差于儿童B-ALL(95.00%),截止至2017年7月10日儿童B-ALL的生存率明显优于成人B-ALL,其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补充。

    2018年04期 v.26;No.134 947-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和基因的研究

    赵雪飞;王洪岩;赵旭;程焕臣;李蔚;刘生伟;邱林;马军;

    目的: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确诊的ALL患者30例,按照FAB标准分类,27例为B系ALL,3例为T系ALL。分析ALL患者白血病细胞膜表面及胞浆内分化抗原,并且对所有患者都进行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BCR-ABL,AML1-ETO,PML-RARα等)和ALL基因突变(IKZF1,TP53,PAX5,JAK1,JAK2,CRLF2,PHF6,NOTCH1,FBXW7,PTEN)的二代测序(NGS)检测。结果:30例ALL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74岁,中位年龄11.5岁。30例ALL中B-ALL发病率(90.00%)明显高于T-ALL(10.00%)。27例B-ALL患者主要表达CD19、CD22、CD10和CD34等。CD19和CD22是B-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例T-ALL主要表达cCD3、CD7、CD10和cTDT等,CD7和cCD3是T-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30例ALL患者的43种融合基因定性筛查发现,BCR-ABL、TEL-AML1、E2A-PBX1、MLL-AF6、MLL-AF4和SIL-TAL融合基因阳性各1例,ALL相关基因突变的NGS检测结果表明,3例B-ALL患者发生TP53突变,1例B-ALL患者发生TET2 I1762V突变;3例患者(2例T-ALL,1例B-ALL)发现NOTCH1基因突变。1个疗程后成人B-ALL的治疗效果(28.57%)明显差于儿童B-ALL(95.00%),截止至2017年7月10日儿童B-ALL的生存率明显优于成人B-ALL,其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白血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补充。

    2018年04期 v.26;No.134 947-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PTEN及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任啟霞;张洪波;张翔;郭剑;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蛋白(phosphat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some ten,PTEN)及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68例ALL(包括48例初治患者,13例缓解患者,7例复发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采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及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中PTE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初治组及复发组中PTE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缓解组(P<0.01)。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中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初治组及复发组中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缓解组(P<0.01)。PTEN与survivin mRNA表达量与ALL患者年龄,性别及白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也与初治ALL患者形态学分类也数无相关性(P>0.05),但与免疫学分型相关(P<0.01)。ALL中PTEN及survivin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PTEN及survivin在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ALL治疗的潜在靶标之一。

    2018年04期 v.26;No.134 953-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PTEN及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任啟霞;张洪波;张翔;郭剑;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蛋白(phosphat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some ten,PTEN)及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68例ALL(包括48例初治患者,13例缓解患者,7例复发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采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及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中PTE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初治组及复发组中PTE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缓解组(P<0.01)。初治组、缓解组、复发组中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初治组及复发组中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缓解组(P<0.01)。PTEN与survivin mRNA表达量与ALL患者年龄,性别及白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也与初治ALL患者形态学分类也数无相关性(P>0.05),但与免疫学分型相关(P<0.01)。ALL中PTEN及survivin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PTEN及survivin在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ALL治疗的潜在靶标之一。

    2018年04期 v.26;No.134 953-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抗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具有核内陷杯状细胞形态学表现的AML-M1/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

    王琰;乔纯;郭睿;王慧;杨慧;仇海荣;吴雨洁;张建富;王蓉;钱思轩;李建勇;

    目的:分析具有核内陷杯状细胞形态学表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初治170例M1/M2患者,取患者骨髓血进行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170例初诊AML患者中,67例(39.4%)患者为M1,103例(60.6%)患者为M2;43例(25.3%)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发现杯状细胞阳性,其中M1患者有38例(88.4%),M2患者为5例(11.6%),M1患者的杯状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M2患者(P<0.001)。此外,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且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POX阳性比例(P<0.05)及积分(P=0.049)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免疫表型分析显示,杯状细胞阳性组缺乏CD34(P<0.01)和HLA-DR(P<0.01)的表达,其他免疫标记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152例可供遗传学分析的患者中,核型分析显示94例(61.8%)为正常核型,杯状细胞阳性组的正常核型的发生率(83.8%)较对照组(54.8%)明显增高,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分子生物学分析显示,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的NPM1、FLT3的突变率远高于对照组(P<0.01);杯状细胞的比例与突变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但是在FLT3+组双叶核内陷的发生率高于单NPM1突变组(P<0.01)。结论:杯状核细胞阳性的AML有着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典型的免疫表型(CD34-和HLA-DR-),染色体核型正常并同时伴有NPM1和FLT3基因突变

    2018年04期 v.26;No.134 958-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具有核内陷杯状细胞形态学表现的AML-M1/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分析

    王琰;乔纯;郭睿;王慧;杨慧;仇海荣;吴雨洁;张建富;王蓉;钱思轩;李建勇;

    目的:分析具有核内陷杯状细胞形态学表现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初治170例M1/M2患者,取患者骨髓血进行形态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RHG显带技术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应用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170例初诊AML患者中,67例(39.4%)患者为M1,103例(60.6%)患者为M2;43例(25.3%)患者骨髓和外周血中发现杯状细胞阳性,其中M1患者有38例(88.4%),M2患者为5例(11.6%),M1患者的杯状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M2患者(P<0.001)。此外,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与阴性组患者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且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POX阳性比例(P<0.05)及积分(P=0.049)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免疫表型分析显示,杯状细胞阳性组缺乏CD34(P<0.01)和HLA-DR(P<0.01)的表达,其他免疫标记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152例可供遗传学分析的患者中,核型分析显示94例(61.8%)为正常核型,杯状细胞阳性组的正常核型的发生率(83.8%)较对照组(54.8%)明显增高,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分子生物学分析显示,杯状细胞阳性组患者的NPM1、FLT3的突变率远高于对照组(P<0.01);杯状细胞的比例与突变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但是在FLT3+组双叶核内陷的发生率高于单NPM1突变组(P<0.01)。结论:杯状核细胞阳性的AML有着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典型的免疫表型(CD34-和HLA-DR-),染色体核型正常并同时伴有NPM1和FLT3基因突变

    2018年04期 v.26;No.134 958-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地西他滨对U937细胞系和初发老年AML患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董伟民;曹阳;向立丽;林艳;刘月;岑建农;谢晓宝;顾伟英;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地西他滨(DAC)对p16INK4a(p16)和维甲酸受体β(RARβ)的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2药联合对U937细胞和老年初发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16和RARβ的表达,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p16和RARβ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应用WST-1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TRA联合DAC对U937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对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ATRA联合DAC可以诱导DNA去甲基化,增强p16和RARβ的基因表达;2药联合导致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分化、凋亡和周期阻滞;此外,对于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老年AML患者,ATRA联合DAC联合方案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伴随着p16和RARβ表达水平的上调,以及骨髓原始细胞的减少,且患者显示良好的耐受性。结论:ATRA联合DAC方案,作为诱导分化和去甲基化的联合治疗策略,具有抗AML作用潜能,有助于优化老年AML治疗策略和改善临床预后。

    2018年04期 v.26;No.134 964-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地西他滨对U937细胞系和初发老年AML患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董伟民;曹阳;向立丽;林艳;刘月;岑建农;谢晓宝;顾伟英;

    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地西他滨(DAC)对p16INK4a(p16)和维甲酸受体β(RARβ)的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2药联合对U937细胞和老年初发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16和RARβ的表达,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p16和RARβ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应用WST-1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TRA联合DAC对U937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对分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ATRA联合DAC可以诱导DNA去甲基化,增强p16和RARβ的基因表达;2药联合导致U937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分化、凋亡和周期阻滞;此外,对于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老年AML患者,ATRA联合DAC联合方案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伴随着p16和RARβ表达水平的上调,以及骨髓原始细胞的减少,且患者显示良好的耐受性。结论:ATRA联合DAC方案,作为诱导分化和去甲基化的联合治疗策略,具有抗AML作用潜能,有助于优化老年AML治疗策略和改善临床预后。

    2018年04期 v.26;No.134 964-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释放的微粒的数量及促凝活性的影响

    李海涛;赵淑艳;刘志宇;侯金晓;张迎媚;杨东光;王萍;

    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释放的微粒(MP)的数量及其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初发APL患者骨髓APL细胞;提取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NR(0.1,0.5,1.0和2.0μmol/L)处理APL细胞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MP。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的微粒的形态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MP数量;应用一步复钙时间法测定MP的促凝血活性。结果:提取的微粒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中空囊性结构,其直径为100 nm左右,符合微粒的形态学特点。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数量相比,骨髓APL细胞释放的MP数量增加(P<0.05)。DNR促进APL细胞释放MP,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3,P<0.01)。与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相比较,APL细胞释放的MP促凝活性显著增高(P<0.05)。DNR处理可显著增强MP的促凝活性,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8,P<0.01)。结论:DNR可促进APL细胞释放MP,并且增强这些MP的促凝活性。

    2018年04期 v.26;No.134 972-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释放的微粒的数量及促凝活性的影响

    李海涛;赵淑艳;刘志宇;侯金晓;张迎媚;杨东光;王萍;

    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释放的微粒(MP)的数量及其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初发APL患者骨髓APL细胞;提取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NR(0.1,0.5,1.0和2.0μmol/L)处理APL细胞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MP。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的微粒的形态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MP数量;应用一步复钙时间法测定MP的促凝血活性。结果:提取的微粒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中空囊性结构,其直径为100 nm左右,符合微粒的形态学特点。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数量相比,骨髓APL细胞释放的MP数量增加(P<0.05)。DNR促进APL细胞释放MP,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3,P<0.01)。与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相比较,APL细胞释放的MP促凝活性显著增高(P<0.05)。DNR处理可显著增强MP的促凝活性,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8,P<0.01)。结论:DNR可促进APL细胞释放MP,并且增强这些MP的促凝活性。

    2018年04期 v.26;No.134 972-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 RP11-69I8.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司佳佳;王卫敏;余丹;甘思林;仵菲斐;孙玲;万鼎铭;谢新生;刘延方;王冲;孙慧;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P11-69I8.3与急性白血病的相关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初治急性白血病(32例AML,32例ALL)及25例ALL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骨髓液及17例对照组志愿者骨髓液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P11-69I8.3在AM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初治ALL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化疗后达CR的ALL患者组表达明显高于初治患者组(P=0.013);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较成人组明显低表达(P=0.017),与患者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T/B类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WT1基因、染色体核型、预后、是否髓外浸润、1疗程化疗是否缓解、是否复发均无相关性。在26例B-ALL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与CD10、CD19、CD20等免疫表型均无相关性。结论:lncRNA RP11-69I8.3在初治AML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初治ALL中低表达,在化疗后达CR组ALL中表达较未治疗时增高。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成人组;在B-ALL中lncRNA RP11 69I8.3的表达与免疫表型无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978-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长链非编码RNA RP11-69I8.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司佳佳;王卫敏;余丹;甘思林;仵菲斐;孙玲;万鼎铭;谢新生;刘延方;王冲;孙慧;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RP11-69I8.3与急性白血病的相关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4例初治急性白血病(32例AML,32例ALL)及25例ALL化疗后完全缓解(CR)患者骨髓液及17例对照组志愿者骨髓液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RP11-69I8.3在AML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初治ALL组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在化疗后达CR的ALL患者组表达明显高于初治患者组(P=0.013);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较成人组明显低表达(P=0.017),与患者性别、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T/B类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WT1基因、染色体核型、预后、是否髓外浸润、1疗程化疗是否缓解、是否复发均无相关性。在26例B-ALL中,lncRNA RP11-69I8.3的表达与CD10、CD19、CD20等免疫表型均无相关性。结论:lncRNA RP11-69I8.3在初治AML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初治ALL中低表达,在化疗后达CR组ALL中表达较未治疗时增高。在初治ALL组中,lncRNA RP11-69I8.3在儿童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成人组;在B-ALL中lncRNA RP11 69I8.3的表达与免疫表型无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978-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HGFA、Matriptase、HAI-1、HAI-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郭江睿;李暐;吴勇;连晓岚;张淑遐;陈元仲;

    目的:探讨HGFA、Matriptase、HAI-1、HAI-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患者、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患者和32例正常人的骨髓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髓系白血病细胞HGFA、Matriptase、HAI-1、HAI-2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上述基因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治组和缓解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AML初治组HGF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0);而HAI-2 mRNA水平则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58),但均与AML缓解组无统计学差异。HAI-1、Matriptase mRNA水平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差异。在高白细胞组中HAI-2 mRNA表达较低(P=0.03902)。结论:HGF/c-Met信号系统在AML中的异常激活,有可能是其上游的调控因子HGFA表达增高和HAI-2表达降低的结果。

    2018年04期 v.26;No.134 984-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HGFA、Matriptase、HAI-1、HAI-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郭江睿;李暐;吴勇;连晓岚;张淑遐;陈元仲;

    目的:探讨HGFA、Matriptase、HAI-1、HAI-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患者、4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患者和32例正常人的骨髓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髓系白血病细胞HGFA、Matriptase、HAI-1、HAI-2 mRNA表达水平;比较上述基因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治组和缓解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AML初治组HGF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0);而HAI-2 mRNA水平则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58),但均与AML缓解组无统计学差异。HAI-1、Matriptase mRNA水平在各组中均无明显差异。在高白细胞组中HAI-2 mRNA表达较低(P=0.03902)。结论:HGF/c-Met信号系统在AML中的异常激活,有可能是其上游的调控因子HGFA表达增高和HAI-2表达降低的结果。

    2018年04期 v.26;No.134 984-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测因素

    庞艳彬;范丽霞;田明杰;赵松颖;化罗明;罗建民;杜欣;

    目的:分析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探索预测AML复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AML(均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1.2×10~9/L),分析2组患者在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期(RFS)之间的差异。结果:132例AML患者中可评估的患者有65例。H-Lym组40例,在诱导治疗前患者的白细胞绝对值、年龄、染色体核型与L-Lym组(25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Lym计数和不良的染色体核型是无复发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二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8),L-Lym组患者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风险比(hazard ratio,HR)=3.01,(95%CI1.55-5.86,P=0.001)。在含有不良预后核型的多因素分析中,这种趋势仍然存在(HR=2.52,95%CI 1.28-4.98,P=0.008)。结论:第一次巩固治疗前高淋巴细胞的AML患者具有较长的无复发生存期,第一次巩固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AML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2018年04期 v.26;No.134 993-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测因素

    庞艳彬;范丽霞;田明杰;赵松颖;化罗明;罗建民;杜欣;

    目的:分析第一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探索预测AML复发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AML(均为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巩固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分为高淋巴细胞组(H-Lym≥1.2×10~9/L)和低淋巴细胞组(L-Lym<1.2×10~9/L),分析2组患者在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期(RFS)之间的差异。结果:132例AML患者中可评估的患者有65例。H-Lym组40例,在诱导治疗前患者的白细胞绝对值、年龄、染色体核型与L-Lym组(25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L-Lym计数和不良的染色体核型是无复发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二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P=0.008),L-Lym组患者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风险比(hazard ratio,HR)=3.01,(95%CI1.55-5.86,P=0.001)。在含有不良预后核型的多因素分析中,这种趋势仍然存在(HR=2.52,95%CI 1.28-4.98,P=0.008)。结论:第一次巩固治疗前高淋巴细胞的AML患者具有较长的无复发生存期,第一次巩固治疗前的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AML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2018年04期 v.26;No.134 993-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去白细胞输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影响

    董勤敏;李海云;雷福珍;杨如玉;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急性淋巴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57例ALL患者,其中31例ALL患者接受常规输血治疗,纳入A组,26例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纳入B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者36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采用ELISA分析患者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采用RT-PCR分析淋巴细胞T-bet和GATA-3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淋巴细胞T-bet和GATA-3蛋白水平。结果:ALL患者外周血Th1/Th2比例与患者的年龄、风险等级明显相关(P<0.05);A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Th1/Th2比例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Th1/Th2比例升高(P<0.05)。A组ALL患者Th1和Th2细胞分泌的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ALL患者Th1细胞分泌的IL-2和IFN-γ水平均上升,Th2细胞分泌的IL-4和IL-10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组ALL患者T-bet mRNA和T-bet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B组ALL患者T-bet mRNA和T-bet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LL患者GATA-3 mRNA和GATA-3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ALL患者GATA-3 mRNA和GATA-3蛋白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有助于改善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这可能与T-bet和GATA-3表达密切相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999-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去白细胞输血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影响

    董勤敏;李海云;雷福珍;杨如玉;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急性淋巴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57例ALL患者,其中31例ALL患者接受常规输血治疗,纳入A组,26例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纳入B组,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者36例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比例;采用ELISA分析患者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采用RT-PCR分析淋巴细胞T-bet和GATA-3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淋巴细胞T-bet和GATA-3蛋白水平。结果:ALL患者外周血Th1/Th2比例与患者的年龄、风险等级明显相关(P<0.05);A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Th1/Th2比例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Th1/Th2比例升高(P<0.05)。A组ALL患者Th1和Th2细胞分泌的IL-2、IFN-γ、IL-4和IL-10水平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ALL患者Th1细胞分泌的IL-2和IFN-γ水平均上升,Th2细胞分泌的IL-4和IL-10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组ALL患者T-bet mRNA和T-bet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B组ALL患者T-bet mRNA和T-bet蛋白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LL患者GATA-3 mRNA和GATA-3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ALL患者GATA-3 mRNA和GATA-3蛋白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有助于改善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这可能与T-bet和GATA-3表达密切相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999-10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9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杜朝阳;杨如玉;李超;段丽娟;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以分析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96例在我院诊治的96例ALL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外周血象、治疗方式和免疫分型等,并分析其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F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96例ALL患者,第1个疗程治疗后65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D34表达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患者完全缓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水平、免疫分型、巩固治疗是影响ALL患者的预后因素(P<0.05)。影响ALL患者2年OS率的独立因素为年龄大小、WBC计数、CD34表达及是否进行巩固治疗(P<0.05);ALL患者2年DFS率的独立因素是年龄大小、CD34表达和是否进行巩固治疗(P<0.05)。结论:年龄、WBC计数、CD34表达和缓解后是否进行巩固治疗是影响ALL患者的预后因素,对ALL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05-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9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杜朝阳;杨如玉;李超;段丽娟;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指标与疗效的相关性,以分析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96例在我院诊治的96例ALL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外周血象、治疗方式和免疫分型等,并分析其与患者疗效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F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96例ALL患者,第1个疗程治疗后65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D34表达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患者完全缓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水平、免疫分型、巩固治疗是影响ALL患者的预后因素(P<0.05)。影响ALL患者2年OS率的独立因素为年龄大小、WBC计数、CD34表达及是否进行巩固治疗(P<0.05);ALL患者2年DFS率的独立因素是年龄大小、CD34表达和是否进行巩固治疗(P<0.05)。结论:年龄、WBC计数、CD34表达和缓解后是否进行巩固治疗是影响ALL患者的预后因素,对ALL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05-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87例成人Ph染色体阴性ALL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李娟;张志彪;刘峥嵘;杨梅;聂艳霞;吴萌萌;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费城(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总完全缓解(CR)、复发、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的因素及后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成人Ph阴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诱导化疗方案为CHO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巩固化疗方案为CHOP+改良Hyper-CVAD或甲氨蝶呤治疗。巩固化疗3-6个疗程后,45例(51.72%)患者采用allo-HSCT治疗,42例(48.28%)患者继续维持巩固化疗。存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0.13(3-60)个月。结果:87例患者中,早期死亡1例(1.15%)。86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疗程结束达CR者为68例(79.07%),总CR达80例(93.0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100×109/L是患者总CR的影响因素(均P<0.05)。80例CR患者中,复发27例(33.75%);5年OS为47.50%,DFS为45.00%。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还发现,诱导化疗未应用L-Asp、诊断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未行allo-HSCT、诱导化疗4周后未达CR是患者复发、生存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以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时白细胞计数是否高于100×109/L、是否行L-Asp诱导化疗、诱导化疗4周后是否达CR等4个预后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组:无不良预后因素为低危组,伴有1个不良预后因素为中危组,伴有2-4个不良预后因素为高危组。统计结果发现,低危组是否行alloHSCT治疗对OS、DFS并无明显影响(均P>0.05);中、高危组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OS、DFS较无alloHSCT治疗者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偏高(≥100×109/L)、未行LAsp诱导化疗、化疗4周后未达CR、后续未行allo-HSCT治疗均是成人Ph阴性ALL患者的影响因素,对伴有上述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采取allo-HSCT治疗。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11-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87例成人Ph染色体阴性ALL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李娟;张志彪;刘峥嵘;杨梅;聂艳霞;吴萌萌;

    目的:探讨影响成人费城(Ph)染色体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总完全缓解(CR)、复发、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率的因素及后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7例成人Ph阴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诱导化疗方案为CHOP、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巩固化疗方案为CHOP+改良Hyper-CVAD或甲氨蝶呤治疗。巩固化疗3-6个疗程后,45例(51.72%)患者采用allo-HSCT治疗,42例(48.28%)患者继续维持巩固化疗。存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0.13(3-60)个月。结果:87例患者中,早期死亡1例(1.15%)。86例可评估患者中,1个疗程结束达CR者为68例(79.07%),总CR达80例(93.0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100×109/L是患者总CR的影响因素(均P<0.05)。80例CR患者中,复发27例(33.75%);5年OS为47.50%,DFS为45.00%。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还发现,诱导化疗未应用L-Asp、诊断时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未行allo-HSCT、诱导化疗4周后未达CR是患者复发、生存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以是否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时白细胞计数是否高于100×109/L、是否行L-Asp诱导化疗、诱导化疗4周后是否达CR等4个预后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组:无不良预后因素为低危组,伴有1个不良预后因素为中危组,伴有2-4个不良预后因素为高危组。统计结果发现,低危组是否行alloHSCT治疗对OS、DFS并无明显影响(均P>0.05);中、高危组行allo-HSCT治疗的患者OS、DFS较无alloHSCT治疗者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偏高(≥100×109/L)、未行LAsp诱导化疗、化疗4周后未达CR、后续未行allo-HSCT治疗均是成人Ph阴性ALL患者的影响因素,对伴有上述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采取allo-HSCT治疗。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11-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蛇床子素对TRAIL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于有江;叶记林;彭建明;吴爱莲;王冬艳;刘延庆;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Osthole)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Osthole和TRAIL单独及联合应用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低于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100μmol/L的Osthole和40 ng/ml TRAIL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HL-60细胞凋亡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RT-PCR法检测BCL-2、BAX和DR5 mRNA的表达,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100μmol/L Osthole和40 ng/ml TRAIL联合处理HL-60细胞48 h,HL-60细胞的凋亡率达(33.9±2.7)%,较单用Osthole、TRAIL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2者联合应用能增强降低MMP和BCL-2/BAX表达比值的效果,提高DR5的表达和Caspase-3、-8、-9活性。结论:Osthole能增强TRAIL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和上调DR5的表达密切相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16-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蛇床子素对TRAIL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于有江;叶记林;彭建明;吴爱莲;王冬艳;刘延庆;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Osthole)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Osthole和TRAIL单独及联合应用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低于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100μmol/L的Osthole和40 ng/ml TRAIL单独或联合处理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HL-60细胞凋亡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RT-PCR法检测BCL-2、BAX和DR5 mRNA的表达,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100μmol/L Osthole和40 ng/ml TRAIL联合处理HL-60细胞48 h,HL-60细胞的凋亡率达(33.9±2.7)%,较单用Osthole、TRAIL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2者联合应用能增强降低MMP和BCL-2/BAX表达比值的效果,提高DR5的表达和Caspase-3、-8、-9活性。结论:Osthole能增强TRAIL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和上调DR5的表达密切相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16-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神经节苷脂GM3诱导U266细胞凋亡及作用机制研究

    赵会迎;马艳萍;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3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GM3作用U266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GM3对BCL-2、BAX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神经节苷脂GM3可以诱导U266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且随着GM3浓度增加作用增强(早期凋亡率相关系数r=0.765,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相关系数r=0.899,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着GM3浓度增加,凋亡基因BAX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r=0.968,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r=-0.727,P<0.05)。结论:GM3可诱导U266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的表达和下调BCL-2有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22-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神经节苷脂GM3诱导U266细胞凋亡及作用机制研究

    赵会迎;马艳萍;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GM3对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GM3作用U266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GM3对BCL-2、BAX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神经节苷脂GM3可以诱导U266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且随着GM3浓度增加作用增强(早期凋亡率相关系数r=0.765,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相关系数r=0.899,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着GM3浓度增加,凋亡基因BAX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r=0.968,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r=-0.727,P<0.05)。结论:GM3可诱导U266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的表达和下调BCL-2有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22-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敲除BMAL1基因促进HL-60细胞凋亡并抑制增殖

    牟佼;戴进前;刘明莉;倪庆仁;张韵洁;温静;宋艳萍;

    目的:运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节律基因BMAL1的HL-60细胞系,探讨BMAL1分子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针对BMAL1基因设计2条sg RNA,构建含有sg RNA的PX459敲除载体;应用T7核酸内切酶I检测设计的sg RNA活性;应用打靶载体瞬时转染HL-60细胞构建BMAL1敲除细胞系,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MAL1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敲除细胞系的凋亡水平,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敲除细胞系的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BMAL1的PX459-sg RNA载体;并筛选得到了活性较高的打靶载体。Western blot实验在敲除细胞中未检测到BMAL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实验发现,BMAL1敲除的HL-60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BMAL1基因敲除的HL-60细胞系,并发现BMAL1敲除可以促进HL-60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初步揭示了BMAL1生物节律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生物学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27-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敲除BMAL1基因促进HL-60细胞凋亡并抑制增殖

    牟佼;戴进前;刘明莉;倪庆仁;张韵洁;温静;宋艳萍;

    目的:运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节律基因BMAL1的HL-60细胞系,探讨BMAL1分子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针对BMAL1基因设计2条sg RNA,构建含有sg RNA的PX459敲除载体;应用T7核酸内切酶I检测设计的sg RNA活性;应用打靶载体瞬时转染HL-60细胞构建BMAL1敲除细胞系,应用Western blot检测BMAL1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敲除细胞系的凋亡水平,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敲除细胞系的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BMAL1的PX459-sg RNA载体;并筛选得到了活性较高的打靶载体。Western blot实验在敲除细胞中未检测到BMAL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实验发现,BMAL1敲除的HL-60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BMAL1基因敲除的HL-60细胞系,并发现BMAL1敲除可以促进HL-60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初步揭示了BMAL1生物节律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生物学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27-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VDMP方案再诱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江苏小儿血液协作组报告

    范俊杰;何海龙;卢俊;肖佩芳;王易;柴忆欢;安琪;方拥军;胡绍燕;

    目的:观察VDM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VDMP方案治疗4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复发患儿,分析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41例患儿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2岁-15.4岁,中位年龄7.9岁。极早期复发7例,早期复发11例,晚期复发23例。免疫分型显示,B淋巴细胞型38例,T淋巴细胞型3例。化疗中及化疗后发生感染40例,发生率97.6%,其中因严重感染死亡1例。所有患儿均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9例(95.1%)出现3级或3级以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41例中38例患儿完成VDMP化疗,其结果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缓解率89.5%。随访结果表明,38例完成化疗的患儿中共3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其中16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存活13例,21例继续化疗,存活8例,移植患儿生存率高于未移植患儿(P<0.05)。结论:VDMP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达到再次缓解后的患儿应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33-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VDMP方案再诱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江苏小儿血液协作组报告

    范俊杰;何海龙;卢俊;肖佩芳;王易;柴忆欢;安琪;方拥军;胡绍燕;

    目的:观察VDM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VDMP方案治疗4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复发患儿,分析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41例患儿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2岁-15.4岁,中位年龄7.9岁。极早期复发7例,早期复发11例,晚期复发23例。免疫分型显示,B淋巴细胞型38例,T淋巴细胞型3例。化疗中及化疗后发生感染40例,发生率97.6%,其中因严重感染死亡1例。所有患儿均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9例(95.1%)出现3级或3级以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事件。41例中38例患儿完成VDMP化疗,其结果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3例,缓解率89.5%。随访结果表明,38例完成化疗的患儿中共3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其中16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存活13例,21例继续化疗,存活8例,移植患儿生存率高于未移植患儿(P<0.05)。结论:VDMP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达到再次缓解后的患儿应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33-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基因异常

    荆源;林樉;王芳婷;于家文;姜凤;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R显带方法对43例C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FISH技术对43例CLL患者的D13S25、RB1、ATM、P53和CEP 12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43例CLL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9.3%(24/43),涉及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异常染色体涉及2号、6号、14号和性染色体。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较多,占79.1%,同时有5例CLL患者未见分裂象。FISH阳性检出率为55.8%,其中D13S25基因缺失阳性率最高,占37.2%;其次依次为RB1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20.9%,CEP 12基因扩增阳性检出率为16.3%,ATM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9.3%,P53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7.0%。在24例FISH阳性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染色体核型正常,3例未见分裂象,只有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但并不涉及FISH检测出的阳性基因。结论:FISH技术能够大大提高CLL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是CLL患者遗传学检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检测的探针数量有限,对于CLL患者仍需使用FISH技术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来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为CLL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基因异常

    荆源;林樉;王芳婷;于家文;姜凤;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R显带方法对43例C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FISH技术对43例CLL患者的D13S25、RB1、ATM、P53和CEP 12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43例CLL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9.3%(24/43),涉及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异常染色体涉及2号、6号、14号和性染色体。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较多,占79.1%,同时有5例CLL患者未见分裂象。FISH阳性检出率为55.8%,其中D13S25基因缺失阳性率最高,占37.2%;其次依次为RB1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20.9%,CEP 12基因扩增阳性检出率为16.3%,ATM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9.3%,P53基因缺失阳性检出率为7.0%。在24例FISH阳性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染色体核型正常,3例未见分裂象,只有1例染色体核型异常,但并不涉及FISH检测出的阳性基因。结论:FISH技术能够大大提高CLL患者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是CLL患者遗传学检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检测的探针数量有限,对于CLL患者仍需使用FISH技术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来提高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检出率,为CLL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雷帕霉素诱导HL-60细胞自噬及UCH-L3的表达

    赵丹;袁宏;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能否诱导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HL-60)发生自噬及在此过程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3(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 L3,UCHL3)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HL-60细胞后的生长抑制率。2μmol/L雷帕霉素作用HL-60细胞不同时间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L-60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发生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自噬标志性基因LC3-Ⅱ和UCHL-3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UCH-L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HL-60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荧光显微镜下,对照组细胞内荧光强度低,雷帕霉素组细胞荧光强度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也相应增强。2μmol/L雷帕霉素处理细胞12和24 h后,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内自噬小体数量少,而在处理组细胞内自噬小体数量增多,且形态典型特异;与对照组相比LC3-Ⅱ mRNA表达量增加,而UCH-L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诱导HL-60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UCH-L3可能在调控白血病细胞自噬性死亡中发挥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雷帕霉素诱导HL-60细胞自噬及UCH-L3的表达

    赵丹;袁宏;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能否诱导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HL-60)发生自噬及在此过程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3(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 L3,UCHL3)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HL-60细胞后的生长抑制率。2μmol/L雷帕霉素作用HL-60细胞不同时间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L-60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发生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自噬标志性基因LC3-Ⅱ和UCHL-3的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UCH-L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HL-60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荧光显微镜下,对照组细胞内荧光强度低,雷帕霉素组细胞荧光强度随着处理时间延长也相应增强。2μmol/L雷帕霉素处理细胞12和24 h后,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内自噬小体数量少,而在处理组细胞内自噬小体数量增多,且形态典型特异;与对照组相比LC3-Ⅱ mRNA表达量增加,而UCH-L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下降(P<0.05)。结论:雷帕霉素能诱导HL-60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UCH-L3可能在调控白血病细胞自噬性死亡中发挥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CAG与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王丽娟;吴希锋;孙玲;庄伟;宋强;

    目的:比较小剂量CAG与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CAG和MA 2组;CAG组36例患者给予小剂量CAG方案,而MA组47例给予MA方案。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未缓解率)、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TGF-β)、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出血)、化疗预后指标(2年内死亡率、中位生存时间、最短生存时间)。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CAG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与M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组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TGF-β)水平明显高于MA组(P<0.05);CAG组骨髓抑制、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MA组(P<0.05),2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的2年内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和最短生存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相比传统化疗术式MA方案,小剂量CAG方案能保证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优势显著。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小剂量CAG与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王丽娟;吴希锋;孙玲;庄伟;宋强;

    目的:比较小剂量CAG与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CAG和MA 2组;CAG组36例患者给予小剂量CAG方案,而MA组47例给予MA方案。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未缓解率)、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TGF-β)、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出血)、化疗预后指标(2年内死亡率、中位生存时间、最短生存时间)。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CAG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与M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组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TGF-β)水平明显高于MA组(P<0.05);CAG组骨髓抑制、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MA组(P<0.05),2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的2年内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和最短生存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相比传统化疗术式MA方案,小剂量CAG方案能保证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优势显著。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伴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张学亚;吴诗馨;郭熙哲;郭雅斐;潘敬新;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处于慢性期,2例处于加速期),1例为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4例中2例CML为t(9;22;14)异常,1例t(5;9;22)异常,而BCR/ABL融合基因3例均为e14a2型;1例成人B-ALL t(9;22;17)异常,其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4例全部接受含甲磺酸伊马替尼方案治疗。结果表明,1例e13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B-ALL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4个月后复发,并于第10个月死亡;而3例CML患者目前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阶段,无病生存期分别达10、19、37个月。结论: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患者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56-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伴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张学亚;吴诗馨;郭熙哲;郭雅斐;潘敬新;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处于慢性期,2例处于加速期),1例为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4例中2例CML为t(9;22;14)异常,1例t(5;9;22)异常,而BCR/ABL融合基因3例均为e14a2型;1例成人B-ALL t(9;22;17)异常,其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4例全部接受含甲磺酸伊马替尼方案治疗。结果表明,1例e13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B-ALL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4个月后复发,并于第10个月死亡;而3例CML患者目前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阶段,无病生存期分别达10、19、37个月。结论: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患者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56-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汤泊;李天女;丁重阳;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例PHL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结果:6例PHL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5岁,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FDG摄取均较高,SUVmax分别为6.3、9.5、12.8、22.1、28.4、33.5;5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在6例中多发结节型4例,单发肿块型1例,弥漫浸润型1例。5例CT扫描呈轻度强化,2例可见"血管漂浮征"。2例MRI扫描T1WI呈低信号,T2WI呈均匀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结论:PHL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HL的诊断。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62-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汤泊;李天女;丁重阳;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例PHL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结果:6例PHL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65岁,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8)F-FDG PET-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FDG摄取均较高,SUVmax分别为6.3、9.5、12.8、22.1、28.4、33.5;5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在6例中多发结节型4例,单发肿块型1例,弥漫浸润型1例。5例CT扫描呈轻度强化,2例可见"血管漂浮征"。2例MRI扫描T1WI呈低信号,T2WI呈均匀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强化。结论:PHL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HL的诊断。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62-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黄洁;黄东平;杨玉琼;靳小可;何合胜;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增强对PAL诊治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2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肾上腺肿物。经病理组织学诊断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前者拒绝治疗,明确诊断后第32天死亡;后者因化疗前并发急性胰腺炎,接受了"Gem Ox"方案化疗,联合"VP-16+DXM"方案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短暂好转后迅速恶化,因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化疗后第40天死亡。结论: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结外淋巴瘤,治疗以放化疗联合治疗模式为主。PAL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预后差异较大,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极为重要。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67-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黄洁;黄东平;杨玉琼;靳小可;何合胜;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增强对PAL诊治和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2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肾上腺肿物。经病理组织学诊断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前者拒绝治疗,明确诊断后第32天死亡;后者因化疗前并发急性胰腺炎,接受了"Gem Ox"方案化疗,联合"VP-16+DXM"方案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短暂好转后迅速恶化,因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化疗后第40天死亡。结论: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结外淋巴瘤,治疗以放化疗联合治疗模式为主。PAL不同病理类型患者预后差异较大,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极为重要。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67-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EB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张学亚;郭熙哲;吴诗馨;钟金发;郭雅斐;潘敬新;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伴随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骨髓细胞形态用骨髓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病理变化用骨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而淋巴结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患者应用ABVD(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化学方案治疗。结果:患者发热合并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和s CD25显著增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有噬血现象,EBV-DNA拷贝数增高,符合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按HLH-2004方案治疗,患者恢复体温正常,全血细胞、铁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左下颌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诊断为经典例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给予ABVD(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方案化疗1疗程,淋巴结肿大消退,EBV-DNA拷贝数下降。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得到有效控制,霍奇金淋巴瘤处于完全缓解。结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霍奇金淋巴瘤在临床少见,其长期预后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72-1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EB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张学亚;郭熙哲;吴诗馨;钟金发;郭雅斐;潘敬新;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伴随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骨髓细胞形态用骨髓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病理变化用骨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而淋巴结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患者应用ABVD(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化学方案治疗。结果:患者发热合并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和s CD25显著增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有噬血现象,EBV-DNA拷贝数增高,符合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按HLH-2004方案治疗,患者恢复体温正常,全血细胞、铁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左下颌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诊断为经典例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给予ABVD(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方案化疗1疗程,淋巴结肿大消退,EBV-DNA拷贝数下降。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得到有效控制,霍奇金淋巴瘤处于完全缓解。结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霍奇金淋巴瘤在临床少见,其长期预后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72-1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3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免疫母细胞形态和HANS分类方法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及疗效相关性分析

    王凯乐;陈灿;施鹏飞;喻剑华;谭俊峰;钱申贤;高大泉;陈况;刘利蓉;谢亚萍;徐颖;

    目的:明确免疫母细胞形态和HANS分类方法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西溪医院共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24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胞形态分为免疫母细胞型(immunoblastic variant,IB)、中心母细胞型(centroblastic variant,CB)以及其他类型3组,根据CD10、BCL6及MUM1的表达将病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型2种亚型(CD10~+、BCL6~(+-)、MUM1~(+-)/CD10~-、BCL6~+、MUM1~-为GCB型,CD10~-、BCL6~-、MUM1~(+-)/CD10~-、BCL6~+、MUM1~+为non-GCB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DH水平、IPI评分、IB型、non-GCB型、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使用与否,对EFS和OS均有影响(P<0.05)。IB亚型的弥漫大B淋巴瘤CR率明显低于CB亚型(38.9%vs 68.3%)(P=0.0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IB亚型是影响OS和EFS的独立预后因素。无论有没有使用美罗华,IB亚型是影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EFS(P=0.000),OS(P=0.000)。BCL2和BCL6与预后有关,单用CHOP方案治疗时BCL6及BCL2对预后均无预测意义。其他的免疫标志(CD10、CD5、IRF/MUM1、HLA-DR、及Ki67增殖指数)对EFS、OS均无预测作用。接受美罗华治疗亚组中,GCB与non-GCB亚型分类对EFS及OS并无预测作用,未接受美罗华治疗的亚组中,GCB与non-GCB分类对预后有影响(EFS P=0.020;OS P=0.020)。GCB与non-GCB亚型间无明显差异(P=0.451)。此外,当分析CB亚组中GCB与non-GCB亚型对预后的影响时,亦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无论使用或是不使用美罗华,IB型DLBCL均预示较差的预后,同时发现了IB亚型与non-GCB亚型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DLBCL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多依据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79-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免疫母细胞形态和HANS分类方法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及疗效相关性分析

    王凯乐;陈灿;施鹏飞;喻剑华;谭俊峰;钱申贤;高大泉;陈况;刘利蓉;谢亚萍;徐颖;

    目的:明确免疫母细胞形态和HANS分类方法在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杭州市西溪医院共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24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胞形态分为免疫母细胞型(immunoblastic variant,IB)、中心母细胞型(centroblastic variant,CB)以及其他类型3组,根据CD10、BCL6及MUM1的表达将病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型2种亚型(CD10~+、BCL6~(+-)、MUM1~(+-)/CD10~-、BCL6~+、MUM1~-为GCB型,CD10~-、BCL6~-、MUM1~(+-)/CD10~-、BCL6~+、MUM1~+为non-GCB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DH水平、IPI评分、IB型、non-GCB型、B症状以及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使用与否,对EFS和OS均有影响(P<0.05)。IB亚型的弥漫大B淋巴瘤CR率明显低于CB亚型(38.9%vs 68.3%)(P=0.0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IB亚型是影响OS和EFS的独立预后因素。无论有没有使用美罗华,IB亚型是影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EFS(P=0.000),OS(P=0.000)。BCL2和BCL6与预后有关,单用CHOP方案治疗时BCL6及BCL2对预后均无预测意义。其他的免疫标志(CD10、CD5、IRF/MUM1、HLA-DR、及Ki67增殖指数)对EFS、OS均无预测作用。接受美罗华治疗亚组中,GCB与non-GCB亚型分类对EFS及OS并无预测作用,未接受美罗华治疗的亚组中,GCB与non-GCB分类对预后有影响(EFS P=0.020;OS P=0.020)。GCB与non-GCB亚型间无明显差异(P=0.451)。此外,当分析CB亚组中GCB与non-GCB亚型对预后的影响时,亦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无论使用或是不使用美罗华,IB型DLBCL均预示较差的预后,同时发现了IB亚型与non-GCB亚型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DLBCL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更多依据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79-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IKK2抑制剂LY240988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杨璞;高翔;焦俊;徐林艳;桑威;孙晓珅;徐开林;

    目的:探讨IKK2抑制剂LY240988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LY2409881对DLBCL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细胞凋亡及其凋亡机制。结果:LY2409881明显抑制多种DLBCL细胞株的增殖,并引起细胞周期G_1期阻滞;LY2409881抑制c-FLIP表达,并诱导DR4、caspase8等的活化;同时升高促凋亡蛋白BAX,降低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论:LY2409881抑制DLBCL细胞增殖,引起G_1期细胞阻滞,并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细胞凋亡通路诱导DLBCL细胞凋亡。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86-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IKK2抑制剂LY2409881诱导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杨璞;高翔;焦俊;徐林艳;桑威;孙晓珅;徐开林;

    目的:探讨IKK2抑制剂LY240988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LY2409881对DLBCL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细胞凋亡及其凋亡机制。结果:LY2409881明显抑制多种DLBCL细胞株的增殖,并引起细胞周期G_1期阻滞;LY2409881抑制c-FLIP表达,并诱导DR4、caspase8等的活化;同时升高促凋亡蛋白BAX,降低抗凋亡蛋白MCL-1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论:LY2409881抑制DLBCL细胞增殖,引起G_1期细胞阻滞,并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细胞凋亡通路诱导DLBCL细胞凋亡。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86-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MCMV诱导鼠T细胞淋巴瘤EL4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张在利;朱艳;李莎;杜鹃;夏瑜;肖青;王利;刘林;罗小华;

    目的:观察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细胞能否被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感染及其感染前后对EL4细胞形态的变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10、100的MCMV smith株感染EL4细胞,于感染后1、3和5 d收集细胞;设立正常对照组、MOI=1感染组、MOI=10感染组、MOI=100感染组;另外设有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组、MCMV+GCV组。应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抗染法计数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感染细胞内MCMV DNA基因拷贝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RT-qPCR检测感染细胞P53、P21、cFlip、Caspase8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P53、BAX、BCL-2、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瑞氏-姬姆萨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被MCMV感染的EL4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不规则并见折叠扭曲。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复数的增加以及感染时间的延长,各感染组EL4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5),并均可上调凋亡蛋白P53、BAX/BCL-2、Cleaved-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且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及各凋亡蛋白上调均以MOI=10感染EL4细胞后d 5最为明显。与MCMV感染组(MOI=60)比较,MCMV+GGV组(MOI=60,GCV 25μg/ml)EL4细胞内MCMV DNA含量降低(P<0.05),EL4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蛋白P53、Caspase8、BAX/BCL-2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CV组EL4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蛋白P53、Caspase8、BAX/BCL-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细胞可被MCMV感染,呈现出明显凋亡现象。EL4细胞在MCMV感染后凋亡蛋白P53、BAX/BCL-2、Cleaved-caspase3、Caspase8表达上调。更昔洛韦抑制感染的EL4细胞内MCMV DNA复制并减弱MCMV对EL4细胞的杀伤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93-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CMV诱导鼠T细胞淋巴瘤EL4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张在利;朱艳;李莎;杜鹃;夏瑜;肖青;王利;刘林;罗小华;

    目的:观察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细胞能否被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感染及其感染前后对EL4细胞形态的变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10、100的MCMV smith株感染EL4细胞,于感染后1、3和5 d收集细胞;设立正常对照组、MOI=1感染组、MOI=10感染组、MOI=100感染组;另外设有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组、MCMV+GCV组。应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抗染法计数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感染细胞内MCMV DNA基因拷贝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RT-qPCR检测感染细胞P53、P21、cFlip、Caspase8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P53、BAX、BCL-2、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瑞氏-姬姆萨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被MCMV感染的EL4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不规则并见折叠扭曲。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复数的增加以及感染时间的延长,各感染组EL4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P<0.05),并均可上调凋亡蛋白P53、BAX/BCL-2、Cleaved-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且细胞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升高及各凋亡蛋白上调均以MOI=10感染EL4细胞后d 5最为明显。与MCMV感染组(MOI=60)比较,MCMV+GGV组(MOI=60,GCV 25μg/ml)EL4细胞内MCMV DNA含量降低(P<0.05),EL4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蛋白P53、Caspase8、BAX/BCL-2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CV组EL4细胞凋亡率及凋亡蛋白P53、Caspase8、BAX/BCL-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鼠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EL4细胞可被MCMV感染,呈现出明显凋亡现象。EL4细胞在MCMV感染后凋亡蛋白P53、BAX/BCL-2、Cleaved-caspase3、Caspase8表达上调。更昔洛韦抑制感染的EL4细胞内MCMV DNA复制并减弱MCMV对EL4细胞的杀伤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093-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间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比较

    肖蓉;姜涛;

    目的:比较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间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3例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3例患者分为2组:NK细胞淋巴瘤59例为A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24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疗效、生存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病灶局部侵犯、骨质破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53%)较B组(58.33%)显著升高;A组5年总生存率(59.32%)和无进展生存率(45.76%)较B组(29.17%、16.67%)均显著升高(Log-rank=4.22、4.41,P<0.05)。伴有噬血综合征是影响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总生存的危险因素(OR=3.03,95%CI:1.53-6.00,P<0.01);性别、肿瘤亚型及累及淋巴结均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相关因素(OR=2.01、1.12、3.68,95%CI:1.07-3.77、1.05-1.19、1.63~8.27,均P<0.05)。结论:在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细胞淋巴瘤较NK细胞淋巴瘤更易出现局部侵犯,且近、远期疗效、生存及预后较差,故在临床中应积极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方式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01-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间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比较

    肖蓉;姜涛;

    目的:比较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不同亚型间临床特征、疗效、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83例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3例患者分为2组:NK细胞淋巴瘤59例为A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24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疗效、生存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病灶局部侵犯、骨质破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53%)较B组(58.33%)显著升高;A组5年总生存率(59.32%)和无进展生存率(45.76%)较B组(29.17%、16.67%)均显著升高(Log-rank=4.22、4.41,P<0.05)。伴有噬血综合征是影响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总生存的危险因素(OR=3.03,95%CI:1.53-6.00,P<0.01);性别、肿瘤亚型及累及淋巴结均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相关因素(OR=2.01、1.12、3.68,95%CI:1.07-3.77、1.05-1.19、1.63~8.27,均P<0.05)。结论:在早期鼻咽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细胞淋巴瘤较NK细胞淋巴瘤更易出现局部侵犯,且近、远期疗效、生存及预后较差,故在临床中应积极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方式以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01-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淋巴瘤细胞AXIN、β-catenin、MMP7和MMP9 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探讨

    张洪叶;武亮;马德亮;

    目的:探讨淋巴瘤细胞轴抑制因子(AXIN)、β-链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和相互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法测定多株淋巴瘤细胞中MMP-7、MMP-9、β-catenin和AXIN的表达。对AXIN相对低表达的淋巴瘤细胞进行分组,然后用pcDNA5-His-β-catenin及pCMV5-HA-AXIN进行瞬时转染,用Western blot及RT-PCR法测定淋巴瘤细胞中MMP-7、MMP-9、β-catenin蛋白及其mRNA表达。通过Transwell浸润实验分析AXIN稳定高表达组、干扰AXIN稳定高表达组、空白对照组细胞浸润和迁移能力。结果:多株淋巴瘤细胞株AXIN与MMP-7、MMP-9和β-catenin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人恶性B淋巴瘤细胞株Raji在AXIN表达上调后,MMP-7、MMP-9和β-catenin mRN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而MMP-7、MMP-9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在β-catenin表达上调后,MMP-7、MMP-9蛋白及其mRNA均明显上调(P<0.05)。干扰AXIN稳定高表达组细胞的AXIN后,MMP-7、MMP-9和β-catenin mRN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而MMP-7、MMP-9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干扰AXIN稳定高表达组细胞的β-catenin后,MMP-7和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淋巴瘤细胞AXIN表达上调可导致β-catenin表达降低,进而MMP-7和MMP-9表达明显降低,从而起到阻滞淋巴瘤细胞浸润及迁移的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05-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淋巴瘤细胞AXIN、β-catenin、MMP7和MMP9 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探讨

    张洪叶;武亮;马德亮;

    目的:探讨淋巴瘤细胞轴抑制因子(AXIN)、β-链蛋白(β-cateni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和相互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法测定多株淋巴瘤细胞中MMP-7、MMP-9、β-catenin和AXIN的表达。对AXIN相对低表达的淋巴瘤细胞进行分组,然后用pcDNA5-His-β-catenin及pCMV5-HA-AXIN进行瞬时转染,用Western blot及RT-PCR法测定淋巴瘤细胞中MMP-7、MMP-9、β-catenin蛋白及其mRNA表达。通过Transwell浸润实验分析AXIN稳定高表达组、干扰AXIN稳定高表达组、空白对照组细胞浸润和迁移能力。结果:多株淋巴瘤细胞株AXIN与MMP-7、MMP-9和β-catenin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人恶性B淋巴瘤细胞株Raji在AXIN表达上调后,MMP-7、MMP-9和β-catenin mRN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而MMP-7、MMP-9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在β-catenin表达上调后,MMP-7、MMP-9蛋白及其mRNA均明显上调(P<0.05)。干扰AXIN稳定高表达组细胞的AXIN后,MMP-7、MMP-9和β-catenin mRN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而MMP-7、MMP-9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干扰AXIN稳定高表达组细胞的β-catenin后,MMP-7和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淋巴瘤细胞AXIN表达上调可导致β-catenin表达降低,进而MMP-7和MMP-9表达明显降低,从而起到阻滞淋巴瘤细胞浸润及迁移的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05-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功能研究

    贺白;朱丹霞;晁红颖;

    目的:探讨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及其功能。方法:选择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124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作为DLBCL组;另选择64例经检查确定为非淋巴瘤患者的健康淋巴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淋巴样本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组织miR-181b表达水平的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淋巴组织(P<0.05)。Ann Arbor分期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越高(P<0.05),而IPI评分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P<0.05)。miR-181b低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结论:miR-181b在不同临床分期和预后的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对DLBCL诊断和预后监测的有效指标。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功能研究

    贺白;朱丹霞;晁红颖;

    目的:探讨miR-181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及其功能。方法:选择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来我院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124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作为DLBCL组;另选择64例经检查确定为非淋巴瘤患者的健康淋巴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淋巴样本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组织miR-181b表达水平的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淋巴组织(P<0.05)。Ann Arbor分期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越高(P<0.05),而IPI评分越高的患者淋巴组织中miR-181b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P<0.05)。miR-181b低表达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结论:miR-181b在不同临床分期和预后的DLBCL患者淋巴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它有可能成为未来对DLBCL诊断和预后监测的有效指标。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骨髓瘤IM9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刘琳琳;孙筱洋;谢钰;韩丹阳;姚若斯;徐开林;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骨髓瘤细胞IM9的生物学作用,并初步探讨Scriptaid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M9,应用CCK8法检测Scriptaid对IM9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criptaid对IM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应用RT-PCR技术鉴定Scriptaid诱导凋亡的相关靶基因,进一步通过报告基因检测Scriptaid对p2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抑制IM9细胞的活力,且呈浓度依赖性(r=0.9865)。Scriptaid能够使IM9细胞阻滞在G2/M期,伴随着药物浓度升高,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r=0.9845)。Scriptaid对IM9细胞凋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9、Caspase 3以及PARP1被激活。Scriptaid处理IM9细胞后,凋亡相关因子BAD、PTEN及p21表达升高,其中p21启动子的活性被显著激活。结论: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可以通过转录激活p21促进IM9细胞的凋亡。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16-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骨髓瘤IM9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刘琳琳;孙筱洋;谢钰;韩丹阳;姚若斯;徐开林;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对骨髓瘤细胞IM9的生物学作用,并初步探讨Scriptaid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M9,应用CCK8法检测Scriptaid对IM9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criptaid对IM9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应用RT-PCR技术鉴定Scriptaid诱导凋亡的相关靶基因,进一步通过报告基因检测Scriptaid对p2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抑制IM9细胞的活力,且呈浓度依赖性(r=0.9865)。Scriptaid能够使IM9细胞阻滞在G2/M期,伴随着药物浓度升高,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r=0.9845)。Scriptaid对IM9细胞凋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9、Caspase 3以及PARP1被激活。Scriptaid处理IM9细胞后,凋亡相关因子BAD、PTEN及p21表达升高,其中p21启动子的活性被显著激活。结论: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criptaid可以通过转录激活p21促进IM9细胞的凋亡。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16-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骨髓增殖性疾病

  • 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李振玲;高丽;张辉;张春霞;陈艳荣;黄泛舟;龚明;高亚玥;唐寅;马一盖;

    目的:检测经典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ET146例,PV37例,MF25例)纳入BCR/ABL1阴性CMPN组,12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及73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取骨髓或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及总RNA,进行JAK2基因外显子12至20,MPL基因外显子10以及CALR基因外显子3至9测序分析。结果:146例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86例(58.9%);JAK2 exon 12突变2例(1.4%);CALR突变41例(28.1%),其中Ⅰ型(c.1092_1143del)22例,Ⅱ型(c.1154_1155insTTGTC)11例,Ⅴ型(c.1091_1142del)1例,Ⅷ型(c.1104_1137del)1例,41型(c.1107_1137del)1例,42型(c.1125_1125del)1例,其他(c.1107_1115del,c.1111_1144 del,c.1101 A>C,c.1112_1117del)4例;MPL基因突变9例(6.2%)。JAK2、CALR、MPL基因突变均阴性的患者有8例(5.4%)。37例PV中检出JAK2以及CALR突变共35例(94.6%),其中JAK2V617F突变31例(83.8%),JAK2 exon 12突变2例(5.4%);CALR突变2例(5.4%),其中Ⅰ型1例,另1例为CALR c.1191_1193del。JAK2、CALR、MPL突变均阴性2例。25例MF中检出JAK2V617F突变19例(76%),CALR突变2例(8%);JAK2、CALR、MPL突变均阴性的患者有4例(16%)。12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患者以及73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患者中,均未检测出JAK2、CALR或者MPL基因突变。结论:联合JAK2、CALR、MPL基因突变能覆盖大多数BCR/ABL1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CALR突变在ET患者中检出率较高,因此CALR突变可作为JAK2、MPL突变阴性的ET的新诊断指标。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2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李振玲;高丽;张辉;张春霞;陈艳荣;黄泛舟;龚明;高亚玥;唐寅;马一盖;

    目的:检测经典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ET146例,PV37例,MF25例)纳入BCR/ABL1阴性CMPN组,12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及73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取骨髓或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及总RNA,进行JAK2基因外显子12至20,MPL基因外显子10以及CALR基因外显子3至9测序分析。结果:146例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86例(58.9%);JAK2 exon 12突变2例(1.4%);CALR突变41例(28.1%),其中Ⅰ型(c.1092_1143del)22例,Ⅱ型(c.1154_1155insTTGTC)11例,Ⅴ型(c.1091_1142del)1例,Ⅷ型(c.1104_1137del)1例,41型(c.1107_1137del)1例,42型(c.1125_1125del)1例,其他(c.1107_1115del,c.1111_1144 del,c.1101 A>C,c.1112_1117del)4例;MPL基因突变9例(6.2%)。JAK2、CALR、MPL基因突变均阴性的患者有8例(5.4%)。37例PV中检出JAK2以及CALR突变共35例(94.6%),其中JAK2V617F突变31例(83.8%),JAK2 exon 12突变2例(5.4%);CALR突变2例(5.4%),其中Ⅰ型1例,另1例为CALR c.1191_1193del。JAK2、CALR、MPL突变均阴性2例。25例MF中检出JAK2V617F突变19例(76%),CALR突变2例(8%);JAK2、CALR、MPL突变均阴性的患者有4例(16%)。12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患者以及73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患者中,均未检测出JAK2、CALR或者MPL基因突变。结论:联合JAK2、CALR、MPL基因突变能覆盖大多数BCR/ABL1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CALR突变在ET患者中检出率较高,因此CALR突变可作为JAK2、MPL突变阴性的ET的新诊断指标。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2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DS铁过载小鼠模型建立及鉴定

    金鑫;隋松男;徐萍;邢艺;曹小立;王露桥;孟娟霞;卢文艺;崔蕊;赵明峰;

    目的:建立一种MDS铁过载小鼠模型,研究铁过载对MDS的影响。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将外源突变基因RUNX1-S291fs插入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然后移植给经60Coγ射线照射的C57BL/6小鼠。8周后,腹腔注射铁剂,建立MDS铁过载小鼠模型。移植24周后,取小鼠外周血、骨髓、股骨、肝脏和脾脏进行鉴定:对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行瑞氏染色观察形态特征;对股骨、肝脏和脾脏组织行HE染色检测病理变化;对肝脏、脾脏和骨髓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细胞抗原表达情况;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和脾组织蛋白行免疫印迹实验,确认RUNX1-S291fs基因转入并表达蛋白。移植后对小鼠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和移植细胞嵌合率。结果:相比空白质粒对照小鼠,RUNX1-S291fs突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均降低;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显示病态造血;肝脏和脾脏明显增大;在股骨、肝脏和脾脏可见组织结构异常;骨髓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异常;骨髓细胞和脾组织有RUNX1-S291fs蛋白表达。相比生理盐水对照小鼠,铁剂注射小鼠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骨髓、肝脏和脾脏组织有明显铁沉积。结论:注射铁剂的RUNX1-S291fs突变组小鼠合并有MDS和铁过载的病理特征,成功构建了MDS铁过载小鼠模型,为研究铁过载对MDS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29-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0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DS铁过载小鼠模型建立及鉴定

    金鑫;隋松男;徐萍;邢艺;曹小立;王露桥;孟娟霞;卢文艺;崔蕊;赵明峰;

    目的:建立一种MDS铁过载小鼠模型,研究铁过载对MDS的影响。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将外源突变基因RUNX1-S291fs插入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组,然后移植给经60Coγ射线照射的C57BL/6小鼠。8周后,腹腔注射铁剂,建立MDS铁过载小鼠模型。移植24周后,取小鼠外周血、骨髓、股骨、肝脏和脾脏进行鉴定:对外周血和骨髓细胞行瑞氏染色观察形态特征;对股骨、肝脏和脾脏组织行HE染色检测病理变化;对肝脏、脾脏和骨髓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细胞抗原表达情况;对骨髓单个核细胞和脾组织蛋白行免疫印迹实验,确认RUNX1-S291fs基因转入并表达蛋白。移植后对小鼠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和移植细胞嵌合率。结果:相比空白质粒对照小鼠,RUNX1-S291fs突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均降低;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显示病态造血;肝脏和脾脏明显增大;在股骨、肝脏和脾脏可见组织结构异常;骨髓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异常;骨髓细胞和脾组织有RUNX1-S291fs蛋白表达。相比生理盐水对照小鼠,铁剂注射小鼠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骨髓、肝脏和脾脏组织有明显铁沉积。结论:注射铁剂的RUNX1-S291fs突变组小鼠合并有MDS和铁过载的病理特征,成功构建了MDS铁过载小鼠模型,为研究铁过载对MDS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29-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0K]
    [下载次数:2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贫血病与血小板疾病

  • 三阴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特点及靶向基因测序分析

    鞠满凯;付荣凤;李慧媛;刘晓帆;薛峰;陈云飞;黄月婷;张丽艳;杨仁池;张磊;

    背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以往的研究发现JAK2,CALR和MPL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所有这些突变都有助于JAK2/STAT通路的超活化。然而,一小部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不存在这样的突变。三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形式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三阳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突变基因。方法:为了探究与三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的突变,本研究用二代测序对来自68名患者的样品中的360个基因进行靶向测序。结果:所有患者和所有基因均至少检测到一个错义突变。在筛选数据后,观察到具有10个最高突变计数的基因:FLT3,SH2B3,ASXL1,ADAMTS1,TET2,TP53,EG FR,CUX1,G ATA2和MPL。当只考虑罕见基因突变(即千人基因组项目中亚洲人群频率低于5%)时,发现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有TET2(33.82%),SH2B3(29.41%)和ASXL1(23.53%)。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报道的突变。虽然需要进一步进行功能验证,但突变频率较高可能表明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较高。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突变在先前也已有报道,而且在本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结论:全外显子测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基因突变分析,并有助于确定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的突变。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37-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三阴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特点及靶向基因测序分析

    鞠满凯;付荣凤;李慧媛;刘晓帆;薛峰;陈云飞;黄月婷;张丽艳;杨仁池;张磊;

    背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以往的研究发现JAK2,CALR和MPL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所有这些突变都有助于JAK2/STAT通路的超活化。然而,一小部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不存在这样的突变。三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形式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三阳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突变基因。方法:为了探究与三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的突变,本研究用二代测序对来自68名患者的样品中的360个基因进行靶向测序。结果:所有患者和所有基因均至少检测到一个错义突变。在筛选数据后,观察到具有10个最高突变计数的基因:FLT3,SH2B3,ASXL1,ADAMTS1,TET2,TP53,EG FR,CUX1,G ATA2和MPL。当只考虑罕见基因突变(即千人基因组项目中亚洲人群频率低于5%)时,发现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有TET2(33.82%),SH2B3(29.41%)和ASXL1(23.53%)。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报道的突变。虽然需要进一步进行功能验证,但突变频率较高可能表明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较高。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突变在先前也已有报道,而且在本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结论:全外显子测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基因突变分析,并有助于确定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的突变。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37-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析

    李猛;项松鹤;丁一;刘雯雯;徐媛媛;薄剑;

    目的:研究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及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跨越断点PCR法(GAP-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对1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结果:在1 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中共检测出539例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或突变,总检出率50.85%,其中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31.13%(330/1060),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15.28%(162/1060),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检出率4.43%(47/1060)。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依次为--SEA/αα、-α~(4.2)/αα,HbH病,-α~(3.7)/αα,-α~(3.7)/-α~(4.2),-α~(4.2)/-α~(4.2),-α~(3.7)/-α~(3.7),检出率分别为9.25%、5.94%、5.56%、5.00%、2.36%、1.70%、1.32%。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依次为CD41-42、CD17、654、CD71-72、IVS-II-654、-28、CD43、-29、βE,检出率分别为9.8%、1.32%、1.23%、1.23%、1.04%、0.37%、0.19%、0.18%、0.09%。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中,-α~(3.7)/αα复合CD41-42最为常见,检出率1.70%;其次为-α~(4.2)/αα复合CD41-42,检出率0.94%。结论: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具有遗传异质性,其基因分布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需结合本地区基因分布特点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产前诊断及防控工作。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46-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类型分析

    李猛;项松鹤;丁一;刘雯雯;徐媛媛;薄剑;

    目的:研究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及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跨越断点PCR法(GAP-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对1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结果:在1 060例地中海贫血疑诊患者中共检测出539例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或突变,总检出率50.85%,其中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31.13%(330/1060),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出率15.28%(162/1060),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检出率4.43%(47/1060)。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依次为--SEA/αα、-α~(4.2)/αα,HbH病,-α~(3.7)/αα,-α~(3.7)/-α~(4.2),-α~(4.2)/-α~(4.2),-α~(3.7)/-α~(3.7),检出率分别为9.25%、5.94%、5.56%、5.00%、2.36%、1.70%、1.32%。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依次为CD41-42、CD17、654、CD71-72、IVS-II-654、-28、CD43、-29、βE,检出率分别为9.8%、1.32%、1.23%、1.23%、1.04%、0.37%、0.19%、0.18%、0.09%。α和β复合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中,-α~(3.7)/αα复合CD41-42最为常见,检出率1.70%;其次为-α~(4.2)/αα复合CD41-42,检出率0.94%。结论:中国海南省三亚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具有遗传异质性,其基因分布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需结合本地区基因分布特点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产前诊断及防控工作。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46-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数量及功能研究

    刘要伟;瞿文;王化泉;邢莉民;吴玉红;刘召云;张洋;刘惠;董喜凤;陶景莲;邵宗鸿;

    目的:分析成人ITP患者骨髓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量及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探讨其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治组ITP患者2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2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患者骨髓中MDS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测定3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FN-γ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成人ITP完全缓解患者组MDS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M DSC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组M DSC数量高于初治组。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低于完全缓解组患者(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01)。初治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基因定量比值(RQ)为2.60。结论:成人ITP疾病缓解时,M DSC数量上升,且和治疗反应和骨髓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51-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数量及功能研究

    刘要伟;瞿文;王化泉;邢莉民;吴玉红;刘召云;张洋;刘惠;董喜凤;陶景莲;邵宗鸿;

    目的:分析成人ITP患者骨髓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量及前列腺素E2(PGE2)含量,探讨其参与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初治组ITP患者25例、完全缓解组ITP患者2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组患者骨髓中MDSC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3组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测定3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内IFN-γ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成人ITP完全缓解患者组MDSC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治组M DSC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完全缓解组M DSC数量高于初治组。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血清中PGE2含量低于完全缓解组患者(P<0.05)。初治组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P<0.001)。初治组与完全缓解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FN-γ的基因定量比值(RQ)为2.60。结论:成人ITP疾病缓解时,M DSC数量上升,且和治疗反应和骨髓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51-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研究失血性休克家兔脑代谢的变化

    王雪莉;欧阳翠微;

    目的: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失血性休克早期兔子脑代谢的变化。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用于建立急性出血性贫血模型。通过1H-MRS测量休克前和休克后30min、90 min和180 min兔子脑部肌酸(Cr)、N-乙酰天冬氨酸(NAA)、乳酸(Lac)和胆碱化合物(Cho)的峰值,并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结果:通过检测发现,与失血性休克前相比,休克后180 min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PaCO_2明显降低,血乳酸、PaO_2均明显升高。休克后30 min、90 min和180 min的NAA/Cr比值分别为(1.50±0.09)、(1.37±0.09)和(1.27±0.10),均明显低于休克前(2.11±0.16)(P<0.05);休克后30 min和90 min的Cho/Cr比值分别为(1.16±0.05)和(0.97±0.04),均明显低于休克前(1.38±0.08)(P<0.05)。结论:MRS可以非侵入性地动态检测失血性休克早期脑代谢变化,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56-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研究失血性休克家兔脑代谢的变化

    王雪莉;欧阳翠微;

    目的:采用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研究失血性休克早期兔子脑代谢的变化。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用于建立急性出血性贫血模型。通过1H-MRS测量休克前和休克后30min、90 min和180 min兔子脑部肌酸(Cr)、N-乙酰天冬氨酸(NAA)、乳酸(Lac)和胆碱化合物(Cho)的峰值,并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结果:通过检测发现,与失血性休克前相比,休克后180 min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PaCO_2明显降低,血乳酸、PaO_2均明显升高。休克后30 min、90 min和180 min的NAA/Cr比值分别为(1.50±0.09)、(1.37±0.09)和(1.27±0.10),均明显低于休克前(2.11±0.16)(P<0.05);休克后30 min和90 min的Cho/Cr比值分别为(1.16±0.05)和(0.97±0.04),均明显低于休克前(1.38±0.08)(P<0.05)。结论:MRS可以非侵入性地动态检测失血性休克早期脑代谢变化,对其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56-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COX-1与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颖;楚鹰;姚勇华;叶文娟;沈玉琴;许联红;

    目的:检测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血小板环氧化物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环氧化物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贫血及血小板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募集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40例和健康女性对照组3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环氧化酶1和2(cyclooxygenase,COX-1,2)的表达,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ELISA测定血清铁含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指标在2组中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COX-1和COX-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在2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小板COX-1的表达水平与血红蛋白(Hb)(r=0.623,P<0.01)、血清铁(r=0.321,P<0.05)、红细胞压积(HCT)(r=0.305,P<0.05)均呈正相关,与Plt数、MPV和PAgT均无相关性(P>0.05);而血小板COX-2的表达水平与各指标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COX-1,COX-2在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COX-1与贫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62-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COX-1与C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颖;楚鹰;姚勇华;叶文娟;沈玉琴;许联红;

    目的:检测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患者血小板环氧化物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环氧化物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贫血及血小板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募集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40例和健康女性对照组3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环氧化酶1和2(cyclooxygenase,COX-1,2)的表达,应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ELISA测定血清铁含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各指标在2组中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小板COX-1和COX-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聚集率(PAgT)在2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小板COX-1的表达水平与血红蛋白(Hb)(r=0.623,P<0.01)、血清铁(r=0.321,P<0.05)、红细胞压积(HCT)(r=0.305,P<0.05)均呈正相关,与Plt数、MPV和PAgT均无相关性(P>0.05);而血小板COX-2的表达水平与各指标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COX-1,COX-2在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COX-1与贫血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62-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的病因学研究

    邓兰兰;邱坤银;廖雄宇;梁译文;黄科;黎阳;徐宏贵;方建培;周敦华;

    目的:前瞻性研究BK病毒(BKV)与儿童allo-HSCT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OH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血液病区行allo-HSCT的27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前瞻性监测该病区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接受allo-HSCT的23例患儿血浆及尿中BKV的DNA载量,以了解allo-HSCT患儿LOHC发生发展和BKV的相关性。结果:在276例allo-HSCT患儿中发生LOHC者67例(24.2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岁、不同病种、非血缘相关供体、预处理使用BU、合并aGVHD、Ⅲ-Ⅳ度aGVHD与LOHC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岁(P=0.002)、预处理含BU(P=0.042)、Ⅲ-Ⅳ度aGVHD(P=0.011)是LO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3例allo-HSCT患儿中10例尿检出BKV~+,其中6例发生LOHC,在LOHC~+组尿BKV~+率(85.7%)明显高于LOHC-组(25.0%)(χ~2=5.043,P=0.007)。LOHC发生率与尿BKV~+与否(r=0.564,P=0.005)、LOHC严重度与尿BKV载量分别呈正相关(r=0.502,P=0.015)。6例LOHC患儿,5例合并aGVHD,均给予加强抗病毒治疗,其中4例需给予加强免疫抑制治疗。结论:年龄≥6岁、预处理含BU及Ⅲ-Ⅳ度aGVHD是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LO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尿BKV阳性率与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LOHC的发生呈正相关,且尿BKV载量越高,LOHC程度越严重。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6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的病因学研究

    邓兰兰;邱坤银;廖雄宇;梁译文;黄科;黎阳;徐宏贵;方建培;周敦华;

    目的:前瞻性研究BK病毒(BKV)与儿童allo-HSCT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LOH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血液病区行allo-HSCT的27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前瞻性监测该病区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接受allo-HSCT的23例患儿血浆及尿中BKV的DNA载量,以了解allo-HSCT患儿LOHC发生发展和BKV的相关性。结果:在276例allo-HSCT患儿中发生LOHC者67例(24.2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岁、不同病种、非血缘相关供体、预处理使用BU、合并aGVHD、Ⅲ-Ⅳ度aGVHD与LOHC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岁(P=0.002)、预处理含BU(P=0.042)、Ⅲ-Ⅳ度aGVHD(P=0.011)是LO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3例allo-HSCT患儿中10例尿检出BKV~+,其中6例发生LOHC,在LOHC~+组尿BKV~+率(85.7%)明显高于LOHC-组(25.0%)(χ~2=5.043,P=0.007)。LOHC发生率与尿BKV~+与否(r=0.564,P=0.005)、LOHC严重度与尿BKV载量分别呈正相关(r=0.502,P=0.015)。6例LOHC患儿,5例合并aGVHD,均给予加强抗病毒治疗,其中4例需给予加强免疫抑制治疗。结论:年龄≥6岁、预处理含BU及Ⅲ-Ⅳ度aGVHD是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LOH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尿BKV阳性率与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LOHC的发生呈正相关,且尿BKV载量越高,LOHC程度越严重。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6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于迪;韩雅慧;扈臣媛;张兵;张焕新;李护军;齐昆明;曹江;李振宇;闫志凌;徐开林;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肝脏cGVH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总结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allo-HSCT的147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移植前疾病状态、HLA相合程度、供者性别、干细胞类型、GVHD预防方案中是否加用ATG、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移植前HBsAg、急性GVHD与肝脏cGVHD发生的关系,并分析肝脏cGVHD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32例患者发生肝脏cGVHD,累积发生率26.4%。单因素分析移植前HBsAg~+及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均与肝脏cGVHD无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期出现aGVHD(HR=2.087,P=0.045)是肝脏c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加用ATG显著降低肝脏cGVHD的发生率(HR=0.231,P=0.000)。单因素分析发生肝脏cGVHD与未发生组相比患者移植后2年复发率较低(P=0.038)。结论:移植早期出现aGVHD是肝脏cGV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TG可以减少肝脏cGVHD的发生率。肝脏cGVHD患者移植后2年复发率相对低。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74-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于迪;韩雅慧;扈臣媛;张兵;张焕新;李护军;齐昆明;曹江;李振宇;闫志凌;徐开林;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肝脏cGVH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总结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allo-HSCT的147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移植前疾病状态、HLA相合程度、供者性别、干细胞类型、GVHD预防方案中是否加用ATG、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移植前HBsAg、急性GVHD与肝脏cGVHD发生的关系,并分析肝脏cGVHD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32例患者发生肝脏cGVHD,累积发生率26.4%。单因素分析移植前HBsAg~+及预处理期间肝功能异常均与肝脏cGVHD无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早期出现aGVHD(HR=2.087,P=0.045)是肝脏cGVHD的独立危险因素,加用ATG显著降低肝脏cGVHD的发生率(HR=0.231,P=0.000)。单因素分析发生肝脏cGVHD与未发生组相比患者移植后2年复发率较低(P=0.038)。结论:移植早期出现aGVHD是肝脏cGV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TG可以减少肝脏cGVHD的发生率。肝脏cGVHD患者移植后2年复发率相对低。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74-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干细胞生物学

  • 痕量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的建立

    刘卫;刘兵;

    目的:建立痕量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移植体系。方法:利用ESLAM(CD45~+EPCR~+CD150~+CD48-)组合流式分选成体GFP/CD45.2小鼠骨髓细胞与保护细胞(CD45.2小鼠),共同移植给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CD45.2小鼠),分析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受体小鼠外周血嵌合以及其重建效率和谱系分化情况,随后处死受体小鼠,获取骨髓、胸腺、脾脏和外周血等组织的细胞,检测各组织嵌合情况。结果:移植后受体小鼠外周血结果显示第4周之后重建效率为100%,GFP~+细胞在各系细胞(髓系、红系、B细胞、T细胞、巨核)中不同时间点的比例不同,且各系重建水平的变化趋势不同;6个月之后各组织(外周血、骨髓、脾脏、胸腺)嵌合情况显示外周血红系和巨核细胞中有较高比例GFP~+细胞,且在髓系和淋系细胞中无GFP~+细胞,而骨髓的髓系细胞含也有较高比例GFP~+细胞,脾脏中的B细胞也有较高比例的GFP~+细胞,胸腺中的T细胞也含有较高比例GFP~+细胞。结论:ESLAM组合能够较高效率的富集具有长期重建能力的HSCs;这群细胞移植后6个月外周血结果提示可能具有红系和巨核分化倾向。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80-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痕量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的建立

    刘卫;刘兵;

    目的:建立痕量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移植体系。方法:利用ESLAM(CD45~+EPCR~+CD150~+CD48-)组合流式分选成体GFP/CD45.2小鼠骨髓细胞与保护细胞(CD45.2小鼠),共同移植给致死剂量照射的受体小鼠(CD45.2小鼠),分析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受体小鼠外周血嵌合以及其重建效率和谱系分化情况,随后处死受体小鼠,获取骨髓、胸腺、脾脏和外周血等组织的细胞,检测各组织嵌合情况。结果:移植后受体小鼠外周血结果显示第4周之后重建效率为100%,GFP~+细胞在各系细胞(髓系、红系、B细胞、T细胞、巨核)中不同时间点的比例不同,且各系重建水平的变化趋势不同;6个月之后各组织(外周血、骨髓、脾脏、胸腺)嵌合情况显示外周血红系和巨核细胞中有较高比例GFP~+细胞,且在髓系和淋系细胞中无GFP~+细胞,而骨髓的髓系细胞含也有较高比例GFP~+细胞,脾脏中的B细胞也有较高比例的GFP~+细胞,胸腺中的T细胞也含有较高比例GFP~+细胞。结论:ESLAM组合能够较高效率的富集具有长期重建能力的HSCs;这群细胞移植后6个月外周血结果提示可能具有红系和巨核分化倾向。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80-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BET bromodomain蛋白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冯子岑;温玉琪;王梦鸽;涂茜;王洪涛;王征宇;周家喜;

    目的:探讨BET bromodomain蛋白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人胚胎干细胞单层造血分化体系,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BET bromodomain蛋白抑制剂I-BET151对造血分化的影响,并在不同分化阶段添加I-BET 151探讨其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阶段。结果:I-BET151能够显著抑制CD43~+造血干/祖细胞的产生,并且在APLNR~+侧板中胚层生成、CD34~+CD31~+生血内皮产生及内皮细胞生血转化3个阶段添加I-BET 151对CD43~+造血干/祖细胞的产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过程中添加BET bromodomain蛋白抑制剂I-BET 151,能够抑制CD43~+造血干/祖细胞的产生,并进一步证实BET bromodomain蛋白在造血分化各个阶段均发挥有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86-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ET bromodomain蛋白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冯子岑;温玉琪;王梦鸽;涂茜;王洪涛;王征宇;周家喜;

    目的:探讨BET bromodomain蛋白在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人胚胎干细胞单层造血分化体系,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BET bromodomain蛋白抑制剂I-BET151对造血分化的影响,并在不同分化阶段添加I-BET 151探讨其在造血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阶段。结果:I-BET151能够显著抑制CD43~+造血干/祖细胞的产生,并且在APLNR~+侧板中胚层生成、CD34~+CD31~+生血内皮产生及内皮细胞生血转化3个阶段添加I-BET 151对CD43~+造血干/祖细胞的产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人胚胎干细胞造血分化过程中添加BET bromodomain蛋白抑制剂I-BET 151,能够抑制CD43~+造血干/祖细胞的产生,并进一步证实BET bromodomain蛋白在造血分化各个阶段均发挥有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86-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低压低氧应激促进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自噬

    尹姣姣;李兵;赵强;张姝婷;潘耀柱;白海;

    目的:探讨低压低氧应激条件下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自噬活性的变化及其对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压低氧装置培养MSC,将压力控制在41.1 k Pa,氧气浓度控制在1%,在0、4、8、16、24和48 h收取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的方法检测自噬标记性蛋白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采用自噬抑制剂羟氯喹(8μg/ml)和三甲基腺嘌呤(5 mmol/L)处理细胞,观察低压低氧条件下,抑制自噬后M SC的存活状况。结果:低压低氧培养M SC后LC3Ⅱ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水平在8 h时间点上调最明显;低压低氧培养MSC 8 h,自噬抑制组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增高。结论:低压低氧应激可以促进MSC自噬活化,该活性对MSC的存活具有保护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9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低压低氧应激促进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自噬

    尹姣姣;李兵;赵强;张姝婷;潘耀柱;白海;

    目的:探讨低压低氧应激条件下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SC)自噬活性的变化及其对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低压低氧装置培养MSC,将压力控制在41.1 k Pa,氧气浓度控制在1%,在0、4、8、16、24和48 h收取细胞,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的方法检测自噬标记性蛋白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采用自噬抑制剂羟氯喹(8μg/ml)和三甲基腺嘌呤(5 mmol/L)处理细胞,观察低压低氧条件下,抑制自噬后M SC的存活状况。结果:低压低氧培养M SC后LC3Ⅱ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转录水平在8 h时间点上调最明显;低压低氧培养MSC 8 h,自噬抑制组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凋亡率增高。结论:低压低氧应激可以促进MSC自噬活化,该活性对MSC的存活具有保护作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9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输血医学

  • 武汉市450例无偿献血者中HHV-8病毒的检测及基于ORFK1基因的分型研究

    付荣;余谨;荆明箴;王旭颖;

    目的:了解武汉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武汉市450例无偿献血者的全血样本分别进行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血清的采集;采用PCR和ELISA 2种方法进行HHV-8阳性检测,比较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性;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PCR样本再进行HHV-8 ORFK1基因的克隆,通过测序分析,同源性比对,进化树构建等对阳性样本进行HHV-8 ORFK1基因分型。结果:PCR和ELISA 2种方法分别检测出25例和23例阳性样本,其阳性率分别为5.56%和5.11%;χ2检验分析表明2种检测方法检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23例阳性样本的ORFK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23例阳性样本中有15例属于HHV-8 ORFK1基因C亚型,8例属于HHV-8 ORFK1基因A亚型。结论:武汉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HV-8感染,建议增加对无偿献血者的HHV-8病毒筛选,以保证血源质量。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98-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武汉市450例无偿献血者中HHV-8病毒的检测及基于ORFK1基因的分型研究

    付荣;余谨;荆明箴;王旭颖;

    目的:了解武汉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的感染情况。方法:对武汉市450例无偿献血者的全血样本分别进行全基因组DNA的提取和血清的采集;采用PCR和ELISA 2种方法进行HHV-8阳性检测,比较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性;将检测结果为阳性的PCR样本再进行HHV-8 ORFK1基因的克隆,通过测序分析,同源性比对,进化树构建等对阳性样本进行HHV-8 ORFK1基因分型。结果:PCR和ELISA 2种方法分别检测出25例和23例阳性样本,其阳性率分别为5.56%和5.11%;χ2检验分析表明2种检测方法检出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23例阳性样本的ORFK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23例阳性样本中有15例属于HHV-8 ORFK1基因C亚型,8例属于HHV-8 ORFK1基因A亚型。结论:武汉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HV-8感染,建议增加对无偿献血者的HHV-8病毒筛选,以保证血源质量。

    2018年04期 v.26;No.134 1198-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紧急抢救输血患者出凝血与用血量关系分析

    朱鑫方;乌宇波;杨李辉;夏荣;刘景汉;兰炯采;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04-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紧急抢救输血患者出凝血与用血量关系分析

    朱鑫方;乌宇波;杨李辉;夏荣;刘景汉;兰炯采;

    目的:通过研究按《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指导的ABO同型血液储备无法满足需求时发生紧急抢救输血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探讨术中血液制剂用量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6年12月外科患者术中用血>1 600 ml的病例218例,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A组,106例)和凝血功能异常组(B组,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31例)和未输注O型红细胞患者(C组,81例),比较各组患者基本信息,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病毒灭活冰冻血浆(virus-inactivated frozen plasma,VIFP)、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 plasma,CP)、血小板(platelets,Plt)(ml),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数据;分析用血量和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对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24 h、3 d、7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未结合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安全和疗效。结果:A组和B组患者年龄及血型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患者A型和AB型比例、输注RBC、FFP、CP和Plt量最高(P<0.05);B组和C组的PT、APTT、INR、FIB明显异常(P<0.05),与RBC、FFP、C的输注量相关(P<0.05)。各组患者输血前DAT和不规则抗体阴性,输血后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C组患者输血后Hb与输血前无统计学差异,且输血后IBiL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紧急抢救输血安全有效。结论:术前凝血功能是术中血液制剂输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临床术前评估患者术中出血和用血的依据,而紧急抢救输注O型红细胞可以达到ABO同型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04-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单核细胞增多症

  • 联合检测HLA-G、IL-6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诊断价值

    邓士勇;陈明;王旭东;郭夏;吴旻;张霞;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白细胞抗原G(HLA-G)、白介素-6(IL-6)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诊断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3例为IM组,选择同期健康儿童8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2组儿童HLA-G、IL-6水平变化;计算并对比血浆HLA-G、IL-6阳性率;分析IM组血浆HLA-G与IL-6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对比血浆HLA-G、IL-6及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IM组血浆HLA-G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未经治疗的IM患儿中血浆HLA-G检测阳性率为90.36%(75/83),IL-6检测阳性率为87.95%(73/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血浆HLA-G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196,P=0.011)。ROC曲线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IL-6诊断的灵敏度为68.90%,特异度为71.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血浆HLA-G诊断的灵敏度为74.20%,特异度为7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61。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5.70%,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结论:血浆HLA-G与IL-6联合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对明确患儿病情进展发挥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10-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联合检测HLA-G、IL-6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诊断价值

    邓士勇;陈明;王旭东;郭夏;吴旻;张霞;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白细胞抗原G(HLA-G)、白介素-6(IL-6)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诊断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83例为IM组,选择同期健康儿童83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2组儿童HLA-G、IL-6水平变化;计算并对比血浆HLA-G、IL-6阳性率;分析IM组血浆HLA-G与IL-6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并对比血浆HLA-G、IL-6及二者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IM组血浆HLA-G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未经治疗的IM患儿中血浆HLA-G检测阳性率为90.36%(75/83),IL-6检测阳性率为87.95%(73/8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血浆HLA-G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196,P=0.011)。ROC曲线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IL-6诊断的灵敏度为68.90%,特异度为71.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血浆HLA-G诊断的灵敏度为74.20%,特异度为77.50%,ROC曲线下面积为0.761。二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5.70%,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结论:血浆HLA-G与IL-6联合检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对明确患儿病情进展发挥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10-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利用特异性基因表达纯化和示踪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谢敏儿;董芳;程涛;Hideo Ema;

    目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通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产生各类成熟血细胞以维持机体稳态造血。基于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和功能特性,利用流式细胞术可对HSC进行富集和纯化,但是这些方法纯化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深入研究HSC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研究成功地利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以纯化和示踪HSC,这一技术提高了HSC的纯化效率并且为体内研究HSC功能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15-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用特异性基因表达纯化和示踪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谢敏儿;董芳;程涛;Hideo Ema;

    目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通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产生各类成熟血细胞以维持机体稳态造血。基于多种细胞表面标记和功能特性,利用流式细胞术可对HSC进行富集和纯化,但是这些方法纯化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深入研究HSC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研究成功地利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以纯化和示踪HSC,这一技术提高了HSC的纯化效率并且为体内研究HSC功能提供了更好的工具。本文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15-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李越洋;胡冬至;田晨;

    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分类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毛细胞白血病(HCL)、边缘区淋巴瘤(MZ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它们在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有部分相似,但在治疗和预后上有明显差异。此外,许多新的作用于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的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为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现就近年国际上对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20-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5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李越洋;胡冬至;田晨;

    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分类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毛细胞白血病(HCL)、边缘区淋巴瘤(MZ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它们在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有部分相似,但在治疗和预后上有明显差异。此外,许多新的作用于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的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为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现就近年国际上对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20-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5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POEMS综合征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樊文静;吴涛;白海;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浆细胞异常增多的多系统受累的副瘤综合征,治疗大多为大剂量化疗后干细胞移植。近几年,为了提高POEMS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出现了更多的试验治疗方案,如免疫调节剂、烷化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等。来那度胺对于难治复发的POEMS综合征以及内分泌病变明显的患者效果明显,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OEMS综合征的方案。本文分别阐述免疫调节剂、烷化剂、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干细胞移植、蛋白酶体抑制剂以及单克隆抗体对于POEMS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POEMS综合征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25-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89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POEMS综合征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樊文静;吴涛;白海;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浆细胞异常增多的多系统受累的副瘤综合征,治疗大多为大剂量化疗后干细胞移植。近几年,为了提高POEMS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出现了更多的试验治疗方案,如免疫调节剂、烷化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等。来那度胺对于难治复发的POEMS综合征以及内分泌病变明显的患者效果明显,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OEMS综合征的方案。本文分别阐述免疫调节剂、烷化剂、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干细胞移植、蛋白酶体抑制剂以及单克隆抗体对于POEMS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POEMS综合征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25-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89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贾茜;何杨;阮长耿;

    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组急性、潜在和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该病诊断主要通过其临床表现如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此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切割蛋白酶ADAMTS13活性低于10%是一项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临床上TTP的准确诊断和尽早的初始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该病主要通过血浆输注或置换、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增加ADAMTS13活性;以及清除或抑制ADAMTS13抗体。抑制vWF-血小板相互作用、重组人ADAMTS13的应用,以及减少人中性粒细胞肽释放等措施,有望成为TTP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TT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30-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贾茜;何杨;阮长耿;

    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组急性、潜在和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该病诊断主要通过其临床表现如血小板减少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此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切割蛋白酶ADAMTS13活性低于10%是一项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临床上TTP的准确诊断和尽早的初始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该病主要通过血浆输注或置换、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增加ADAMTS13活性;以及清除或抑制ADAMTS13抗体。抑制vWF-血小板相互作用、重组人ADAMTS13的应用,以及减少人中性粒细胞肽释放等措施,有望成为TTP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TTP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30-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时靖;马甜甜;刘华胜;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35-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时靖;马甜甜;刘华胜;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35-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51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羟脑苷脂(CRBN)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中的分子机制

    樊文静;范枝俏;杨美娟;潘耀柱;白海;

    羟脑苷脂(Cereblon,CRBN)是一种具有离子蛋白酶活性的大脑相关蛋白,可与DNA损伤结合蛋白-1(DDB1)、滞蛋白4(Cullin4,Cul4A或Cul4B)和调节因子Cullins 1(RoC1)相互作用形成功能性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CRBN-CRL4),结合底物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蛋白水解。它也是免疫调节剂(IMiD)抗骨髓瘤作用的必需靶蛋白。来那度胺与CRBN结合时会招募新的底物,使其结合在CRBN-CRL4上,导致其泛素化和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增加,从而产生抗骨髓瘤活性。与该复合物结合的底物有IKZF1、IKZF3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来那度胺处理后的IKZF1和IKZF3的CRBN依赖性降解也是H2O2介导的氧化应激的结果。除了泛素化依赖外,来那度胺还能通过介导非泛素依赖性途径,以竞争性阻止CRBN结合CD147-MCT1,以调节其抗肿瘤活性;其还能通过调节miRNA水平,CRBN结合下游蛋白AGO2的表达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起作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的分子机制有很多种,本文从泛素化途径和非泛素化途径2方面就CRBN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40-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羟脑苷脂(CRBN)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中的分子机制

    樊文静;范枝俏;杨美娟;潘耀柱;白海;

    羟脑苷脂(Cereblon,CRBN)是一种具有离子蛋白酶活性的大脑相关蛋白,可与DNA损伤结合蛋白-1(DDB1)、滞蛋白4(Cullin4,Cul4A或Cul4B)和调节因子Cullins 1(RoC1)相互作用形成功能性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CRBN-CRL4),结合底物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蛋白水解。它也是免疫调节剂(IMiD)抗骨髓瘤作用的必需靶蛋白。来那度胺与CRBN结合时会招募新的底物,使其结合在CRBN-CRL4上,导致其泛素化和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增加,从而产生抗骨髓瘤活性。与该复合物结合的底物有IKZF1、IKZF3蛋白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来那度胺处理后的IKZF1和IKZF3的CRBN依赖性降解也是H2O2介导的氧化应激的结果。除了泛素化依赖外,来那度胺还能通过介导非泛素依赖性途径,以竞争性阻止CRBN结合CD147-MCT1,以调节其抗肿瘤活性;其还能通过调节miRNA水平,CRBN结合下游蛋白AGO2的表达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中起作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的分子机制有很多种,本文从泛素化途径和非泛素化途径2方面就CRBN在来那度胺抗骨髓瘤活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40-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NP芯片检测MDS临床应用进展

    迟昆;荆相瑜;

    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相关性血液病的预后、治疗有着独立的指导价值,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同时,细胞遗传学分析也是阐明MDS分子发病机理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中期细胞遗传核型分析(MC)和原位免疫荧光杂交(FISH)技术]虽能对MDS患者染色体异常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但由于其检测分辨率低、依赖于中期分裂细胞或只能进行特定位点检测,降低了检出的阳性率;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CGH)虽然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但只能对全基因组染色体的拷贝数变异(CNV)进行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NP-A)则可对MDS患者的拷贝数变异(CNV)和单亲二倍体(UPD)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检测,这些SNP-A检出的隐匿性变异对MDS发病机制的阐明和临床预后分层有独立的指导意义。基于SNP-A的检测原理和特点,本文从SNP-A检测MDS的特点、隐匿性变异与MDS致病基因的关联、与MDS临床表型的关联、对MDS临床预后的指导和分层以及SNP-A临床检测的自身对照几个方面,系统阐述现阶段SNP-A在MDS相关血液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44-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SNP芯片检测MDS临床应用进展

    迟昆;荆相瑜;

    细胞遗传学异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相关性血液病的预后、治疗有着独立的指导价值,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同时,细胞遗传学分析也是阐明MDS分子发病机理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中期细胞遗传核型分析(MC)和原位免疫荧光杂交(FISH)技术]虽能对MDS患者染色体异常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但由于其检测分辨率低、依赖于中期分裂细胞或只能进行特定位点检测,降低了检出的阳性率;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CGH)虽然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但只能对全基因组染色体的拷贝数变异(CNV)进行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SNP-A)则可对MDS患者的拷贝数变异(CNV)和单亲二倍体(UPD)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检测,这些SNP-A检出的隐匿性变异对MDS发病机制的阐明和临床预后分层有独立的指导意义。基于SNP-A的检测原理和特点,本文从SNP-A检测MDS的特点、隐匿性变异与MDS致病基因的关联、与MDS临床表型的关联、对MDS临床预后的指导和分层以及SNP-A临床检测的自身对照几个方面,系统阐述现阶段SNP-A在MDS相关血液病检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44-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庞艳彬;吴萍;化罗明;杜欣;王静;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克隆性髓系疾病。MDS的治疗效果的评估高度依赖于预后评估模型。目前使用的预后评估系统是由形态学、临床特点和细胞遗传学构成,但并不包括分子遗传学数据。因此,不能预测患者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反应,如去甲基化药物。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基因突变与MDS的发生、发展、特定的治疗反应和新的靶向治疗有关,正在进一步阐明MDS的异质性,同时推进MDS精准化治疗的发展。然而,分子遗传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分子遗传学将进一步为精准医疗在M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48-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研究进展

    庞艳彬;吴萍;化罗明;杜欣;王静;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无效造血并伴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风险为特点,是一组高度异质性克隆性髓系疾病。MDS的治疗效果的评估高度依赖于预后评估模型。目前使用的预后评估系统是由形态学、临床特点和细胞遗传学构成,但并不包括分子遗传学数据。因此,不能预测患者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反应,如去甲基化药物。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大量基因突变与MDS的发生、发展、特定的治疗反应和新的靶向治疗有关,正在进一步阐明MDS的异质性,同时推进MDS精准化治疗的发展。然而,分子遗传学在临床上的应用仍面临挑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分子遗传学将进一步为精准医疗在MD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48-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田晨;李越洋;胡冬至;

    尽管近年来联合化疗的应用使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长期生存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是复发率高和化疗耐药的影响。复发难治性AML再治疗化疗方案强烈,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有肿瘤细胞分子新靶点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被发现。针对上述异常改变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仅就AML分子靶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53-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田晨;李越洋;胡冬至;

    尽管近年来联合化疗的应用使得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长期生存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是复发率高和化疗耐药的影响。复发难治性AML再治疗化疗方案强烈,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危及患者生命。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有肿瘤细胞分子新靶点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被发现。针对上述异常改变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仅就AML分子靶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述。

    2018年04期 v.26;No.134 1253-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94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