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彧;杨岚;刘代红;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探讨获得深层分子反应(DMR)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接受TKI治疗的131例成人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各时间点治疗反应的疗效,分析影响获得MR~(4.5)的相关因素。结果:131例患者中位随访24(6-120)个月,其中30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12(1-69.6)个月换为尼洛替尼治疗,13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31.2(3.1-87.6)个月时换达沙替尼。治疗3、6及12个月的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78%、79.4%及95.9%,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48.8%、66.7%及73.5%。60%的患者3个月时BCR-ABL~(IS)<10%,6个月BCR-ABL~(IS)<1%占56.3%,12个月BCR-ABL~(IS)<0.1%达55.2%。持续伊马替尼治疗组中53例(60.9%)获得MR~(4.5),31例(35.6%)能够获得稳定的MR~(4.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诊断时WBC计数及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稳定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换第二代TKI组中18例(40.9%)获得MR~(4.5),3个月BCR-ABL~(IS)水平同样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CML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与分子学疗效优异,对于耐药或不能耐受患者换为第二代TKI同样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且DMR率更高,获得早期分子反应预测MR~(4.5)和稳定的MR~(4.5)的累积发生率更高。
2017年06期 v.25;No.130 1597-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靖彧;杨岚;刘代红;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探讨获得深层分子反应(DMR)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接受TKI治疗的131例成人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各时间点治疗反应的疗效,分析影响获得MR~(4.5)的相关因素。结果:131例患者中位随访24(6-120)个月,其中30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12(1-69.6)个月换为尼洛替尼治疗,13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31.2(3.1-87.6)个月时换达沙替尼。治疗3、6及12个月的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78%、79.4%及95.9%,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48.8%、66.7%及73.5%。60%的患者3个月时BCR-ABL~(IS)<10%,6个月BCR-ABL~(IS)<1%占56.3%,12个月BCR-ABL~(IS)<0.1%达55.2%。持续伊马替尼治疗组中53例(60.9%)获得MR~(4.5),31例(35.6%)能够获得稳定的MR~(4.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诊断时WBC计数及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稳定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换第二代TKI组中18例(40.9%)获得MR~(4.5),3个月BCR-ABL~(IS)水平同样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CML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与分子学疗效优异,对于耐药或不能耐受患者换为第二代TKI同样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且DMR率更高,获得早期分子反应预测MR~(4.5)和稳定的MR~(4.5)的累积发生率更高。
2017年06期 v.25;No.130 1597-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健;黄俊彬;刘祖霖;张碧红;徐宏贵;薛红漫;陈纯;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05-1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健;黄俊彬;刘祖霖;张碧红;徐宏贵;薛红漫;陈纯;
目的:探讨含三氧化二砷(ATO)或复方黄黛片(RIF)方案治疗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45例新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在45例中25例采用含RIF的方案进行化疗,其余20例采用含ATO的方案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比较2组的预后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探究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9.83个月。RIF组的25例患儿中,无患儿早期死亡;5例于诱导缓解后未达CR,CR率为88%;2例骨髓复发,3例死亡。20例至随访结束时仍持续完全缓解(CCR);2例失访。在ATO组的20名患儿中,2例早期死亡;5例诱导缓解后未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90%;2例骨髓复发并死亡,15例至随访结束时仍CCR;1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2.2±6.2)%和(76.4±6.6)%,RIF组的OS及EFS 2值分别为(86.1±7.4)%和(78.4±8.6)%,与ATO组(76.4%±10.6%和74.0%±10.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至于药物不良反应,除心脏损害RIF组发生率较低外(P<0.05),其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儿的5年OS及EFS明显低于无中枢侵犯的患儿(P<0.05、P<0.05);诱导治疗后未达M1的患儿5年OS及EFS也明显低于其余患儿(P<0.01);高危患儿明显低于非高危患儿(P<0.05、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结论:复方黄黛片在儿童APL治疗中可达到与三氧化二砷相近的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发生CNSL、治疗反应差及临床分层高危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05-1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雪梅;方拥军;吕成兰;王永韧;孙晓燕;
目的:观察并研究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经长春地辛、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和强的松(Vindesine、Daunorubicin、Pegaspargase、Prednisone,VDLP)方案化疗缓解后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免疫系统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30例经VDLP方案化疗后缓解的B-ALL患儿为B-ALL组,选取30例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抽取2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计算其外周血CD33~+细胞和CD33~+HLA-DR~-、CD14~+CD33~+HLA-DR~-、CD15~+CD33~+HLA-DR~-骨髓源抑制性细胞的比例,分析其在B-ALL患儿经VDLP方案化疗缓解后的变化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结果:治疗后B-ALL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33~+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ALL组外周血患儿CD33~+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B-ALL组患儿外周血CD33~+HLA-DR~-、CD14~+CD33~+HLA-DR~-、CD15~+CD33~+HLA-DR~-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P=0.02,P=0.02,P=0.04)。治疗后B-ALL组患儿外周血CD33~+HLA-DR~-、CD14~+CD33~+HLA-DR~-、CD15~+CD33~+HLA-DR~-骨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周血骨髓源的抑制性细胞在B-ALL患儿行VDL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期比例高于治疗前,显著低于正常值,这可能与化疗后患儿免疫系统还未完全恢复有关。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11-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雪梅;方拥军;吕成兰;王永韧;孙晓燕;
目的:观察并研究外周血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经长春地辛、柔红霉素、培门冬酶和强的松(Vindesine、Daunorubicin、Pegaspargase、Prednisone,VDLP)方案化疗缓解后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免疫系统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30例经VDLP方案化疗后缓解的B-ALL患儿为B-ALL组,选取30例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抽取2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计算其外周血CD33~+细胞和CD33~+HLA-DR~-、CD14~+CD33~+HLA-DR~-、CD15~+CD33~+HLA-DR~-骨髓源抑制性细胞的比例,分析其在B-ALL患儿经VDLP方案化疗缓解后的变化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结果:治疗后B-ALL组和对照组外周血CD33~+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ALL组外周血患儿CD33~+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B-ALL组患儿外周血CD33~+HLA-DR~-、CD14~+CD33~+HLA-DR~-、CD15~+CD33~+HLA-DR~-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儿童(P=0.02,P=0.02,P=0.04)。治疗后B-ALL组患儿外周血CD33~+HLA-DR~-、CD14~+CD33~+HLA-DR~-、CD15~+CD33~+HLA-DR~-骨髓源抑制性细胞比例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周血骨髓源的抑制性细胞在B-ALL患儿行VDL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期比例高于治疗前,显著低于正常值,这可能与化疗后患儿免疫系统还未完全恢复有关。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11-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丽红;单坤生;吴珮琳;严政威;王玮;
目的:探讨FCR方案治疗前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收过FCR方案治疗的CLL患者共计47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CLL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FN-γ、IL-4、IL-17和TGF-β的水平。比较各组间IFN-γ、IL-4、IL-17和TGF-β水平、IFN-γ/IL-4比值及TGF-β/IL-17比值的差异。结果:CLL组患者治疗前IL-4、IL-17和TGF-β水平、TGF-β/IL-17比值均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FCR方案治疗后,IL-4、IL-17和TGF-β水平、TGF-β/IL-17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的IL-4、IL-17水平、TGF-β/IL-17、IFN-γ/IL-4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仅IFN-γ、TGF-β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Binet A期、B期和C期分期中,随着Binet分期进展,CLL患者血清IFN-γ、IL-17水平和IFN-γ/IL-4比值逐渐减低,血清IL-4水平、TGF-β/IL-17比值逐渐增高,治疗前CLL患者IFN-γ/IL-4比值与Binet分期均呈负相关(r=-0.53),TGF-β/IL-17比值与Binet分期均呈正相关(r=0.46)。根据治疗效果分组分析发现,治疗效果良好的CR组和PR组血清中IFN-γ、IL-4、IL-17、TGF-β水平、IFN-γ/IL-4、TGF-β/IL-17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D组和P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疾病进展,CLL患者IFN-γ/IL-4比值逐渐减低,TGF-β/IL-17比值逐渐增高,而FCR方案治疗可以克服这一趋势,动态监测IFN-γ/IL-4、TGF-β/IL-17比值的变化情况,因而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15-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丽红;单坤生;吴珮琳;严政威;王玮;
目的:探讨FCR方案治疗前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收过FCR方案治疗的CLL患者共计47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CLL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FN-γ、IL-4、IL-17和TGF-β的水平。比较各组间IFN-γ、IL-4、IL-17和TGF-β水平、IFN-γ/IL-4比值及TGF-β/IL-17比值的差异。结果:CLL组患者治疗前IL-4、IL-17和TGF-β水平、TGF-β/IL-17比值均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FCR方案治疗后,IL-4、IL-17和TGF-β水平、TGF-β/IL-17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的IL-4、IL-17水平、TGF-β/IL-17、IFN-γ/IL-4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仅IFN-γ、TGF-β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Binet A期、B期和C期分期中,随着Binet分期进展,CLL患者血清IFN-γ、IL-17水平和IFN-γ/IL-4比值逐渐减低,血清IL-4水平、TGF-β/IL-17比值逐渐增高,治疗前CLL患者IFN-γ/IL-4比值与Binet分期均呈负相关(r=-0.53),TGF-β/IL-17比值与Binet分期均呈正相关(r=0.46)。根据治疗效果分组分析发现,治疗效果良好的CR组和PR组血清中IFN-γ、IL-4、IL-17、TGF-β水平、IFN-γ/IL-4、TGF-β/IL-17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D组和P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疾病进展,CLL患者IFN-γ/IL-4比值逐渐减低,TGF-β/IL-17比值逐渐增高,而FCR方案治疗可以克服这一趋势,动态监测IFN-γ/IL-4、TGF-β/IL-17比值的变化情况,因而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15-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王颖;李赛赛;徐颖茜;邢海燕;唐克晶;田征;饶青;王敏;王建祥;
目的:探讨抗凋亡蛋白c-FLIP的表达对于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耐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Tet-on系统,通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调控c-FLIP的条件性表达;将c-FLIP基因与慢病毒目的载体p LVX-Tight-puro连接,感染Kasumi-1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c-FLIP蛋白的稳定克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证实c-FLI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Fas激动剂CH11和HDAC抑制剂苯丁酸钠处理的Kasumi-1细胞的凋亡变化,以及过表达c-FLIP蛋白后对凋亡发生的影响;应用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CH11和苯丁酸钠能够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在Kasumi-1细胞过表达c-FLIP蛋白后,细胞能够抵抗CH11和苯丁酸钠诱导的凋亡;Western blot显示c-FLIP过表达阻滞了caspase-8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c-FLIP基因高表达使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对CH11和苯丁酸钠产生耐药作用。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21-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9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王颖;李赛赛;徐颖茜;邢海燕;唐克晶;田征;饶青;王敏;王建祥;
目的:探讨抗凋亡蛋白c-FLIP的表达对于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耐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Tet-on系统,通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调控c-FLIP的条件性表达;将c-FLIP基因与慢病毒目的载体p LVX-Tight-puro连接,感染Kasumi-1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c-FLIP蛋白的稳定克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证实c-FLI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Fas激动剂CH11和HDAC抑制剂苯丁酸钠处理的Kasumi-1细胞的凋亡变化,以及过表达c-FLIP蛋白后对凋亡发生的影响;应用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CH11和苯丁酸钠能够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在Kasumi-1细胞过表达c-FLIP蛋白后,细胞能够抵抗CH11和苯丁酸钠诱导的凋亡;Western blot显示c-FLIP过表达阻滞了caspase-8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c-FLIP基因高表达使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细胞对CH11和苯丁酸钠产生耐药作用。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21-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9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易雪岚;冒青;蒋焰;郭秀彬;陈艳;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27-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易雪岚;冒青;蒋焰;郭秀彬;陈艳;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27-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程焕臣;刘生伟;刘宇;赵雪飞;李蔚;邱林;马军;
目的: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AML/MDS相关基因突变,分析各基因在AML和MDS中的突变情况及NGS的敏感性,评估基因突变作为MRD监测及疾病进展预测的可行性。方法:标本取自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诊治的初发AML(68例)和MDS(57例)患者,采用上海源奇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AML/MDS-NGS芯片检测22个相关基因突变。结果:TET2是AML(55.9%)和MDS(56.1%)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在AML中突变率次之的基因为CEBPA(11.8%)、DNMT3A(7.4%)、C-KIT(7.4%)和FLT3(7.4%),在MDS中为U2AF1(10.5%)和SRSF2(10.5%)。除TP53和CEBPA基因外,其他基因均有特定突变位点。复检的5例AML患者缓解时与初发时相比,FLT3、C-KIT和CEBPA基因突变均转阴,而伴随的TET2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变化,而5例MDS患者缓解与初发时各基因的突变率无明显变化,其中3例MDS患者发生了疾病进展,疾病进展时出现新的基因突变,但缓解后基因突变率也无明显变化。结论:AML和MDS中均有其特定突变基因和突变位点,一些基因突变如CEBPA等可作为AML中MRD监测的有效指标,但在MDS中仅可用于预后及疾病进展评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31-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程焕臣;刘生伟;刘宇;赵雪飞;李蔚;邱林;马军;
目的: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AML/MDS相关基因突变,分析各基因在AML和MDS中的突变情况及NGS的敏感性,评估基因突变作为MRD监测及疾病进展预测的可行性。方法:标本取自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诊治的初发AML(68例)和MDS(57例)患者,采用上海源奇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AML/MDS-NGS芯片检测22个相关基因突变。结果:TET2是AML(55.9%)和MDS(56.1%)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在AML中突变率次之的基因为CEBPA(11.8%)、DNMT3A(7.4%)、C-KIT(7.4%)和FLT3(7.4%),在MDS中为U2AF1(10.5%)和SRSF2(10.5%)。除TP53和CEBPA基因外,其他基因均有特定突变位点。复检的5例AML患者缓解时与初发时相比,FLT3、C-KIT和CEBPA基因突变均转阴,而伴随的TET2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变化,而5例MDS患者缓解与初发时各基因的突变率无明显变化,其中3例MDS患者发生了疾病进展,疾病进展时出现新的基因突变,但缓解后基因突变率也无明显变化。结论:AML和MDS中均有其特定突变基因和突变位点,一些基因突变如CEBPA等可作为AML中MRD监测的有效指标,但在MDS中仅可用于预后及疾病进展评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31-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74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陈泽;蔡志梅;赵利东;王莹;
目的:探讨BCL-2与PD-L1联合检测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患者骨髓分离细胞中BCL-2及PD-L1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统计并分析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约登指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患者骨髓标本BCL-2、PD-L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P<0.01)。BCL-2单独检测预测患者预后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25(P=0.006),判断阈值为1.550,Sen和Spe分别为72.0%和84.0%。PD-L1单独检测预测患者预后显示,AUC为0.740(P=0.004),判断阈值为12.500,Sen和Spe分别为66.7%和73.1%。两者联合检测显示,并联检测诊断指数为77.90,高于串联检测54.75,亦高于2项指标单独检测的诊断指数。结论:BCL-2联合PD-L1检测应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够提升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2者单独检测有更高的诊断指数(约登指数),在临床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36-1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泽;蔡志梅;赵利东;王莹;
目的:探讨BCL-2与PD-L1联合检测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RT-PCR法检测患者骨髓分离细胞中BCL-2及PD-L1的mRNA表达水平,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与未完全缓解组,统计并分析不同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约登指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患者骨髓标本BCL-2、PD-L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P<0.01)。BCL-2单独检测预测患者预后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25(P=0.006),判断阈值为1.550,Sen和Spe分别为72.0%和84.0%。PD-L1单独检测预测患者预后显示,AUC为0.740(P=0.004),判断阈值为12.500,Sen和Spe分别为66.7%和73.1%。两者联合检测显示,并联检测诊断指数为77.90,高于串联检测54.75,亦高于2项指标单独检测的诊断指数。结论:BCL-2联合PD-L1检测应用于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评估,能够提升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2者单独检测有更高的诊断指数(约登指数),在临床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36-1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月琴;张学亚;吴诗馨;郭熙哲;潘敬新;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IAG方案(地西他滨25 mg/d,1/d,静脉滴注,d 1-5;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d,1/d,静脉滴注,d6;阿糖胞苷10 mg/m~2,1/12 h,皮下注射,d 6-19;G-CSF 300μg,1/d,皮下注射,d 6-19)。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使用2个疗程,另1例使用1个疗程,2例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肝肾毒性反应及其他严重的胃肠等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其效果良好。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41-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黄月琴;张学亚;吴诗馨;郭熙哲;潘敬新;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IAG方案(地西他滨25 mg/d,1/d,静脉滴注,d 1-5;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d,1/d,静脉滴注,d6;阿糖胞苷10 mg/m~2,1/12 h,皮下注射,d 6-19;G-CSF 300μg,1/d,皮下注射,d 6-19)。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使用2个疗程,另1例使用1个疗程,2例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肝肾毒性反应及其他严重的胃肠等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其效果良好。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41-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储金华;刘亢亢;王宁玲;杨林海;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10.1.1-2016.5.31确诊的266例ALL患儿中发生血栓的12例(占4.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2015.1.1前诊断的183例患儿采用SCMC-ALL-05-方案治疗,对2015.1.1后诊治的80例患儿采用CCCG方案治疗。考虑有血栓形成者行彩超、MRI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12例患儿中10例为肢体深静脉血栓,2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DVT多发生在诱导或再诱导期间,中危患儿多发,大部分有感染及凝血象异常。给患儿以低分子肝素(LWHP)治疗,其中拔管5例;6例1周左右彩超复查显示血栓消失;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半年后复查头颅MRI显示改善不明显。发生过DVT患儿,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给予LWHP预防治疗,其结果未再有血栓发生。结论:深静脉置管和化疗药物是发生血栓的主要因素;凝血功能异常、感染、危险度分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生过血栓的患儿再次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予LWHP预防在临床上是获益的。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47-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储金华;刘亢亢;王宁玲;杨林海;谢志伟;张坤龙;涂松济;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10.1.1-2016.5.31确诊的266例ALL患儿中发生血栓的12例(占4.5%)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2015.1.1前诊断的183例患儿采用SCMC-ALL-05-方案治疗,对2015.1.1后诊治的80例患儿采用CCCG方案治疗。考虑有血栓形成者行彩超、MRI检查明确诊断。结果: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12例患儿中10例为肢体深静脉血栓,2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DVT多发生在诱导或再诱导期间,中危患儿多发,大部分有感染及凝血象异常。给患儿以低分子肝素(LWHP)治疗,其中拔管5例;6例1周左右彩超复查显示血栓消失;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半年后复查头颅MRI显示改善不明显。发生过DVT患儿,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给予LWHP预防治疗,其结果未再有血栓发生。结论:深静脉置管和化疗药物是发生血栓的主要因素;凝血功能异常、感染、危险度分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发生过血栓的患儿再次应用培门冬酰胺酶时予LWHP预防在临床上是获益的。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47-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霜竹;张艳青;郁多男;吴德沛;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转录因子Pax5是否可以经过不依赖与启动子直接结合方式控制B细胞淋巴瘤的生长。方法:将可以产生各种突变型pax5并带GFP荧光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淋巴瘤细胞系myc3和38B9,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淋巴瘤细胞的比例,然后将GFP+和GFP-淋巴瘤细胞一起继续培养或皮下移植至小鼠体内生长,体外每隔3 d或体内成瘤后重新检测GFP+细胞比例并确定其细胞周期参数和凋亡细胞的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migR-GFP,空载体)相比,突变型Pax5 mt 1-357及缺乏DNA结合功能的突变型Pax5 mt 304-358和野生型Pax5一样均能明显增加GFP+细胞比例(P<0.01),且S及G2/M期GFP+肿瘤细胞明显增多(P<0.01),但只有DNA结合功能的Pax5 mt 1-143与空载体对照一样无法使GFP+细胞比例增加(P>0.05),细胞周期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ax5可以经过不依赖与起动子直接结合方式促进B细胞淋巴瘤在体内体外的生长,其主要功能是加速肿瘤细胞分裂而不是降低细胞凋亡。本研究为以Pax5蛋白特定区域作为治疗B细胞淋巴瘤新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52-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霜竹;张艳青;郁多男;吴德沛;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转录因子Pax5是否可以经过不依赖与启动子直接结合方式控制B细胞淋巴瘤的生长。方法:将可以产生各种突变型pax5并带GFP荧光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淋巴瘤细胞系myc3和38B9,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淋巴瘤细胞的比例,然后将GFP+和GFP-淋巴瘤细胞一起继续培养或皮下移植至小鼠体内生长,体外每隔3 d或体内成瘤后重新检测GFP+细胞比例并确定其细胞周期参数和凋亡细胞的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migR-GFP,空载体)相比,突变型Pax5 mt 1-357及缺乏DNA结合功能的突变型Pax5 mt 304-358和野生型Pax5一样均能明显增加GFP+细胞比例(P<0.01),且S及G2/M期GFP+肿瘤细胞明显增多(P<0.01),但只有DNA结合功能的Pax5 mt 1-143与空载体对照一样无法使GFP+细胞比例增加(P>0.05),细胞周期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ax5可以经过不依赖与起动子直接结合方式促进B细胞淋巴瘤在体内体外的生长,其主要功能是加速肿瘤细胞分裂而不是降低细胞凋亡。本研究为以Pax5蛋白特定区域作为治疗B细胞淋巴瘤新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52-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钟凤鸾;张红宇;张倩;冯佳;张文丽;许蕾;徐海婵;温娟娟;孟庆祥;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性转化的实验方法,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早期诊断、分类、预测转归提供客观的判断指标。方法:采集5例成人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另采集4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标本作为阴性对照,3例急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外周血标本作为阳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RT-PCR检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Southern blot方法鉴定EBV末端重复序列(TR)多态性,对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进行了克隆性分析。结果:在5例EBV-LPD患者中,FCM仅检测出1例TCRVβ表型呈克隆性;RT-PCR检测TCRVβ时在IM患者均检测出TCR受体基因重排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检测出4例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1例检测有单克隆条带,2例检测有寡克隆条带。结论:流式细胞术表型分析的敏感性较差;TCRVβ重排不能区分反应性克隆和转化型克隆;而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克隆性鉴定的方法,能够更客观特异地反应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的克隆性转化,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及预测临床转归。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58-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钟凤鸾;张红宇;张倩;冯佳;张文丽;许蕾;徐海婵;温娟娟;孟庆祥;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克隆性转化的实验方法,为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病的早期诊断、分类、预测转归提供客观的判断指标。方法:采集5例成人EB病毒相关的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另采集4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周血标本作为阴性对照,3例急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外周血标本作为阳性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淋巴细胞免疫表型、RT-PCR检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Southern blot方法鉴定EBV末端重复序列(TR)多态性,对患者外周淋巴细胞进行了克隆性分析。结果:在5例EBV-LPD患者中,FCM仅检测出1例TCRVβ表型呈克隆性;RT-PCR检测TCRVβ时在IM患者均检测出TCR受体基因重排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检测出4例阳性;在5例EBV+LPD患者中1例检测有单克隆条带,2例检测有寡克隆条带。结论:流式细胞术表型分析的敏感性较差;TCRVβ重排不能区分反应性克隆和转化型克隆;而EB病毒末端重复序列克隆性鉴定的方法,能够更客观特异地反应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的克隆性转化,有助于改善疾病的早期诊断、分类及预测临床转归。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58-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晋龙;眭玉霞;陈志忠;李艳辉;王丽萍;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蛋白Livin与Caspase-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为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L)组织中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分析Livin和Caspase-3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DLBCL Livin表达率为58.82%(30/51),在RHL中未见表达,(P<0.05)。Livin表达率与DLBCL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相关(P=0.017,P=0.006),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结外受累无关。Caspase-3在51例DLBCL和20例RHL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49%(13/51)和85.0%(17/20)(P<0.05)。Caspase-3的阳性率与DLBCL的临床分期相关(P=0.025)。Caspase-3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结外受累无关。Livin与Caspase-3两者在DLBCL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γs=-0.333,P=0.0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与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P=0.0089,P=0.0210)。结论:Livin在DLBCL中高表达,同时在非生发中心亚型的DLBCL中高表达;Caspase-3在DLBCL中低表达,并且两者在DLBCL中表现为负相关。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与DLBCL临床预后相关。Livin与Caspase-3有可能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64-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5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晋龙;眭玉霞;陈志忠;李艳辉;王丽萍;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蛋白Livin与Caspase-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为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L)组织中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水平,分析Livin和Caspase-3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DLBCL Livin表达率为58.82%(30/51),在RHL中未见表达,(P<0.05)。Livin表达率与DLBCL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相关(P=0.017,P=0.006),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结外受累无关。Caspase-3在51例DLBCL和20例RHL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5.49%(13/51)和85.0%(17/20)(P<0.05)。Caspase-3的阳性率与DLBCL的临床分期相关(P=0.025)。Caspase-3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结外受累无关。Livin与Caspase-3两者在DLBCL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γs=-0.333,P=0.017)。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与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P=0.0089,P=0.0210)。结论:Livin在DLBCL中高表达,同时在非生发中心亚型的DLBCL中高表达;Caspase-3在DLBCL中低表达,并且两者在DLBCL中表现为负相关。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与DLBCL临床预后相关。Livin与Caspase-3有可能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64-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5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廖丽昇;魏天南;郑志海;曲双;谢颖;王志红;陈碧云;
目的:探讨CTX+G-CSF和DA-EPOCH+G-CSF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0例NHL患者分别采用CTX+G-CSF及DA-EPOCH+GCSF方案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采集,并予BEAM方案预处理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体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CTX+G-CSF组动员期间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降至0.8×10~9/L,其余WBC数最低值均>2.0×10~9/L,3例血小板数降至80×10~9/L左右,其余患者血小板数均正常,单次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0.99(0.35-1.30)%,共采集单个核(MNC)数(3.80±2.05)×10~10~,累计MNC(5.84±2.48)×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3.84(3.91-6.5)×10~6/kg。DA-EPOCH+G-CSF组动员期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最低降至(0.2-1.4)×10~9/L,1例血小板(Plt)数最低为8×10~9/L,其余均在40×10~9/L以上,单次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0.85(0.34-1.2)%,共采集MNC中位数(3.68±1.56)×10~(10),累计MNC数(6.01±2.26)×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4.44(2.7-7.10)×10~6/kg。2组患者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总MNC中位数,累计每公斤体重MNC数及CD34~+细胞数中位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X+G-CSF组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0.00(9.00-11.00)d,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00(11.00-13.50)d;DA-EPOCH组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0.00(9.00-11.00)d,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50(11.00-17.25)d,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移植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DA-EPOCH联合G-CSF方案可有效动员NHL患者的外周血干细胞,安全性高,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70-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廖丽昇;魏天南;郑志海;曲双;谢颖;王志红;陈碧云;
目的:探讨CTX+G-CSF和DA-EPOCH+G-CSF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0例NHL患者分别采用CTX+G-CSF及DA-EPOCH+GCSF方案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采集,并予BEAM方案预处理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体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CTX+G-CSF组动员期间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降至0.8×10~9/L,其余WBC数最低值均>2.0×10~9/L,3例血小板数降至80×10~9/L左右,其余患者血小板数均正常,单次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0.99(0.35-1.30)%,共采集单个核(MNC)数(3.80±2.05)×10~10~,累计MNC(5.84±2.48)×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3.84(3.91-6.5)×10~6/kg。DA-EPOCH+G-CSF组动员期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最低降至(0.2-1.4)×10~9/L,1例血小板(Plt)数最低为8×10~9/L,其余均在40×10~9/L以上,单次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0.85(0.34-1.2)%,共采集MNC中位数(3.68±1.56)×10~(10),累计MNC数(6.01±2.26)×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4.44(2.7-7.10)×10~6/kg。2组患者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总MNC中位数,累计每公斤体重MNC数及CD34~+细胞数中位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X+G-CSF组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0.00(9.00-11.00)d,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00(11.00-13.50)d;DA-EPOCH组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0.00(9.00-11.00)d,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50(11.00-17.25)d,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移植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DA-EPOCH联合G-CSF方案可有效动员NHL患者的外周血干细胞,安全性高,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70-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淑瑜;邹勇;黄轶群;
目的:探讨盐酸青藤碱对人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增殖、凋亡及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MTT)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及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p-mTOR、p-P70S6K的变化。结果:盐酸青藤碱能明显抑制Jeko-1细胞株的增殖,Jeko-1细胞经终浓度为0、1、2和4 mmol/L盐酸青藤碱作用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2.21±1.05)%、(11.29±2.42)%、(18.79±2.84)%和(31.05±3.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降,而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中Akt表达无变化,而p-Akt、p-mTOR、p-P70S6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盐酸青藤碱可明显抑制Jeko-1细胞增殖,其机制有可能通过下调Akt信号通路中的p-Akt、p-mTOR、p-P70S6K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75-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2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淑瑜;邹勇;黄轶群;
目的:探讨盐酸青藤碱对人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增殖、凋亡及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MTT)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及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p-mTOR、p-P70S6K的变化。结果:盐酸青藤碱能明显抑制Jeko-1细胞株的增殖,Jeko-1细胞经终浓度为0、1、2和4 mmol/L盐酸青藤碱作用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2.21±1.05)%、(11.29±2.42)%、(18.79±2.84)%和(31.05±3.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降,而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中Akt表达无变化,而p-Akt、p-mTOR、p-P70S6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盐酸青藤碱可明显抑制Jeko-1细胞增殖,其机制有可能通过下调Akt信号通路中的p-Akt、p-mTOR、p-P70S6K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75-1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2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佳丽;徐才刚;
目的:探索原钙粘蛋白15-SI(PCDH15-SI)是否能稳定准确地诊断NK/T细胞淋巴瘤。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确诊的45例NK/T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组、而32例确诊的其它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其活检石蜡标本切片行PCDH1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收集同院自2013年12月以来确诊的初发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血清标本(研究组)、初发其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5例血清标本(对照组)以及正常体检者25例外周血清标本(正常对照),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PCDH15-SI含量。结果:PCDH15在NK/T细胞淋巴瘤研究组及非NK/T细胞淋巴瘤的其它非霍奇金淋巴瘤对照组活检石蜡标本中均有表达;在研究组中整体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同一起病部位研究组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各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PCDH15-SI;在初诊淋巴瘤患者血清PCDH15-SI含量高于正常人群、而在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在晚期患者高于早期患者(P<0.05)。结论:PCDH15尚不能成为新的NK/T细胞淋巴瘤诊断标记。PCDH15-SI血清水平高低或许有助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期及疗效预后判定。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80-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佳丽;徐才刚;
目的:探索原钙粘蛋白15-SI(PCDH15-SI)是否能稳定准确地诊断NK/T细胞淋巴瘤。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确诊的45例NK/T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组、而32例确诊的其它非霍奇金淋巴瘤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其活检石蜡标本切片行PCDH1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收集同院自2013年12月以来确诊的初发NK/T细胞淋巴瘤患者16例血清标本(研究组)、初发其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5例血清标本(对照组)以及正常体检者25例外周血清标本(正常对照),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PCDH15-SI含量。结果:PCDH15在NK/T细胞淋巴瘤研究组及非NK/T细胞淋巴瘤的其它非霍奇金淋巴瘤对照组活检石蜡标本中均有表达;在研究组中整体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同一起病部位研究组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各组血清中均可检测到PCDH15-SI;在初诊淋巴瘤患者血清PCDH15-SI含量高于正常人群、而在对照组高于研究组、在晚期患者高于早期患者(P<0.05)。结论:PCDH15尚不能成为新的NK/T细胞淋巴瘤诊断标记。PCDH15-SI血清水平高低或许有助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期及疗效预后判定。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80-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美玲;陈美琼;张鹏;鹿全意;
目的:探讨RNAi沉默Notch1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瘤性的影响。方法:使用shRNA方法靶向沉默骨髓瘤RPMI8226细胞Notch1基因,建立NOD/SCID小鼠多发性骨髓瘤模型,观察Notch1基因沉默后骨髓瘤的成瘤速度、大小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IL-6和VEGF水平变化。结果:Notch1-shRNA沉默Notch1基因后肿瘤细胞成瘤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6和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靶向沉默Notch1基因可显著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致瘤能力,其机制可能与Notch1基因沉默后瘤细胞分泌IL-6和VEGF的能力降低有关,Notch1基因沉默有可能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策略。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85-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美玲;陈美琼;张鹏;鹿全意;
目的:探讨RNAi沉默Notch1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瘤性的影响。方法:使用shRNA方法靶向沉默骨髓瘤RPMI8226细胞Notch1基因,建立NOD/SCID小鼠多发性骨髓瘤模型,观察Notch1基因沉默后骨髓瘤的成瘤速度、大小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IL-6和VEGF水平变化。结果:Notch1-shRNA沉默Notch1基因后肿瘤细胞成瘤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L-6和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靶向沉默Notch1基因可显著抑制骨髓瘤细胞的致瘤能力,其机制可能与Notch1基因沉默后瘤细胞分泌IL-6和VEGF的能力降低有关,Notch1基因沉默有可能成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策略。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85-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远;李振杰;陈旭;黄幸儒;方梓青;张建国;方坚;
目的:探讨淫羊藿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细胞株KM3/BTZ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梯度诱导建立KM3/BTZ细胞株,MTT法检测KM3和KM3/BTZ对7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淫羊藿素对KM3/BTZ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耐药逆转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Par-4、HSP27和P-g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KM3/BTZ对BTZ和其他6种化疗药物都产生耐药性,其中对BTZ的耐药指数(RI)最高,为17.84。淫羊藿素抑制KM3/BTZ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使半致死浓度(IC50)由0.354μg/ml下调到0.149μg/ml,耐药逆转倍数为2.38倍;Par-4表达上调,HSP27和P-gp表达下调。结论:淫羊藿素能有效抑制KM3/BTZ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逆转KM3/BTZ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SP27和P-gp,以及上调Par-4表达有关。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90-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7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远;李振杰;陈旭;黄幸儒;方梓青;张建国;方坚;
目的:探讨淫羊藿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细胞株KM3/BTZ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梯度诱导建立KM3/BTZ细胞株,MTT法检测KM3和KM3/BTZ对7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淫羊藿素对KM3/BTZ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耐药逆转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Par-4、HSP27和P-gp蛋白表达变化。结果:KM3/BTZ对BTZ和其他6种化疗药物都产生耐药性,其中对BTZ的耐药指数(RI)最高,为17.84。淫羊藿素抑制KM3/BTZ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使半致死浓度(IC50)由0.354μg/ml下调到0.149μg/ml,耐药逆转倍数为2.38倍;Par-4表达上调,HSP27和P-gp表达下调。结论:淫羊藿素能有效抑制KM3/BTZ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具有逆转KM3/BTZ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SP27和P-gp,以及上调Par-4表达有关。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90-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7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萍;周玉兰;魏艳淋;李蒲;李菲;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0.041)和ISSⅢ期(P=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96-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萍;周玉兰;魏艳淋;李蒲;李菲;
目的:探讨1q21位点扩增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扩增率、临床相关性和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治疗的72例初治M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髓CD138+细胞1q21位点的扩增率,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和预后分析。结果:72例MM患者中,男52例,女20例,中位年龄58(33-80)岁。1q21位点扩增比例为45.8%。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1q21位点扩增的患者较无扩增的患者相比多伴有13q14位点缺失(P=0.041)和ISSⅢ期(P=0.002)。中位随访时间17.0(3.0-40.0)个月,1q21位点扩增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7.0和22.0个月,无1q21位点扩增患者均未达到中位PFS和OS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1)。将1q21位点扩增和影响本组患者PFS和OS时间的高LDH和17p13缺失等因素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q21位点扩增、17p13缺失和LDH≥220U/L均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1q21位点扩增在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初治MM患者中为预后不良因素,硼替佐米不能改善1q21扩增患者的不良预后。
2017年06期 v.25;No.130 1696-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中惠;夏海龙;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检测意义,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53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13水平;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MM患者骨损害情况,同时采用双能骨密度测定仪(DXA)测量其中17例MM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正位L2-4椎体、左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MM患者组血浆MMP-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ISS临床分期为Ⅲ期的患者MMP-13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无骨病(MBD 0级)MM患者MMP-1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根据骨病分级将53例MM患者分为骨病A组(MBD 0-2级,18例)和骨病B组(MBD 3-4级,35例),并比较两组MMP-13水平,发现B组MMP-1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MM患者MMP-13水平与正位L 2-4、左wards区及大粗隆骨密度间存在负相关性(r分别为-0.693、-0.575、-0.575,P<0.05),而与左股骨颈骨密度无相关性,(r=-0.339,P>0.05)。结论:MM患者血浆中MMP-13水平升高,MMP-13水平与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骨病严重程度及MM患者骨密度相关,提示MMP-13在MB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02-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中惠;夏海龙;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检测意义,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53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13水平;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MM患者骨损害情况,同时采用双能骨密度测定仪(DXA)测量其中17例MM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正位L2-4椎体、左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MM患者组血浆MMP-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ISS临床分期为Ⅲ期的患者MMP-13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无骨病(MBD 0级)MM患者MMP-1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根据骨病分级将53例MM患者分为骨病A组(MBD 0-2级,18例)和骨病B组(MBD 3-4级,35例),并比较两组MMP-13水平,发现B组MMP-1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MM患者MMP-13水平与正位L 2-4、左wards区及大粗隆骨密度间存在负相关性(r分别为-0.693、-0.575、-0.575,P<0.05),而与左股骨颈骨密度无相关性,(r=-0.339,P>0.05)。结论:MM患者血浆中MMP-13水平升高,MMP-13水平与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骨病严重程度及MM患者骨密度相关,提示MMP-13在MB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02-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美玲;陈美琼;张鹏;鹿全意;
目的:明确沉默Notch1基因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寻找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在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中转染Notch1-shRNA靶向沉默Notch1基因,用CCK-8及流式细胞术评价Notch1基因沉默后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Notch1 mRNA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es-1、Jagged-1、Jagged-2、BCL-2、PTEN、AKT、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骨髓瘤细胞转染Notch1-shRNA后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Notch1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66±0.1)%,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88.0±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48 h实验组细胞增殖的速度明显减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Notch1基因沉默后下游蛋白Hes-1、p-AKT和BCL-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TE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靶向沉默Notch1基因可以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进程,其作用机制与p-AKT信号活化和PTEN基因功能复活有关,Notch1信号可作为潜在的骨髓瘤治疗靶点。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07-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美玲;陈美琼;张鹏;鹿全意;
目的:明确沉默Notch1基因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寻找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在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中转染Notch1-shRNA靶向沉默Notch1基因,用CCK-8及流式细胞术评价Notch1基因沉默后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Notch1 mRNA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es-1、Jagged-1、Jagged-2、BCL-2、PTEN、AKT、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骨髓瘤细胞转染Notch1-shRNA后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Notch1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66±0.1)%,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调(88.0±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48 h实验组细胞增殖的速度明显减低;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实验组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Notch1基因沉默后下游蛋白Hes-1、p-AKT和BCL-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TE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靶向沉默Notch1基因可以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进程,其作用机制与p-AKT信号活化和PTEN基因功能复活有关,Notch1信号可作为潜在的骨髓瘤治疗靶点。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07-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熊文杰;刘焕勋;史敦云;楼瑾;张琼丽;
目的:考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来源外泌体对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的影响,从外泌体水平探讨骨髓瘤患者中NK细胞功能缺陷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U266培养上清液中外泌体,并采用电子显微镜鉴定外泌体的大小;提取人原代NK细胞,将40μg/ml外泌体与NK细胞共培养后,于0、1、4和24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p30、NKG2D和NKp46的表达。结果:在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呈现囊泡状,大小30-100 nm;骨髓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与NK细胞共培养后,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来源外泌体可以抑制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的表达。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13-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5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熊文杰;刘焕勋;史敦云;楼瑾;张琼丽;
目的:考察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来源外泌体对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的影响,从外泌体水平探讨骨髓瘤患者中NK细胞功能缺陷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U266培养上清液中外泌体,并采用电子显微镜鉴定外泌体的大小;提取人原代NK细胞,将40μg/ml外泌体与NK细胞共培养后,于0、1、4和24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NKp30、NKG2D和NKp46的表达。结果:在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呈现囊泡状,大小30-100 nm;骨髓瘤细胞来源外泌体与NK细胞共培养后,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来源外泌体可以抑制NK细胞表面活化受体的表达。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13-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5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何伶俐;柯勇;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sAg的检出率情况及HBV感染的风险。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4例,以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HBsAg阳性率、HBV感染率,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HBV感染率。依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HBsAg~+和HBsAg~-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损伤情况。对HBsAg~+且HBV-DNA~+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其它患者则不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检测各组患者HBV再激活情况。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sAg阳性率较对照组略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治疗前肝损伤发生率及程度较阴性组高,治疗后二者差异更显著(P<0.05)。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4例HBsAg~+患者未出现HBsAg再激活,6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sAg~+患者中有2例出现HBsAg再激活,HBsAg~-患者中经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HBsAg再激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HBV感染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V感染率较正常人高,且治疗过程中HBV隐匿性感染者也可能出现HBV再激活,HBV感染与多发性骨髓瘤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HBsAg监测有利于评估患者肝脏损伤情况。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18-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伶俐;柯勇;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sAg的检出率情况及HBV感染的风险。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我院共收入初次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4例,以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HBsAg阳性率、HBV感染率,比较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前后HBV感染率。依据检测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HBsAg~+和HBsAg~-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损伤情况。对HBsAg~+且HBV-DNA~+患者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其它患者则不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检测各组患者HBV再激活情况。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sAg阳性率较对照组略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组治疗前肝损伤发生率及程度较阴性组高,治疗后二者差异更显著(P<0.05)。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4例HBsAg~+患者未出现HBsAg再激活,6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BsAg~+患者中有2例出现HBsAg再激活,HBsAg~-患者中经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HBsAg再激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HBV感染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V感染率较正常人高,且治疗过程中HBV隐匿性感染者也可能出现HBV再激活,HBV感染与多发性骨髓瘤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HBsAg监测有利于评估患者肝脏损伤情况。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18-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慧丽;阙文忠;
目的:建立人对硼替佐米(BOR)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U266/BOR),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小剂量诱导和剂量递增联合诱导法建立耐药细胞株U266/BOR;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应用MTT法测定两种细胞的BOR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系数;绘制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二者的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RT-PCR法检测两种细胞的相关耐药基因mRNA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耐药系数为19.8的耐药细胞系U266/BOR;二者细胞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别;U266/BOR较U266细胞生长缓慢,其G_0/G_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U266/BOR细胞中耐药基因PTPROt、Beclin 1及PTEN的mRNA表达减少,而c-Maf的mRNA含量增加,但MDR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结论:成功构建人对BOR耐药的MM细胞株U266/BOR,为BOR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想细胞模型。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22-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慧丽;阙文忠;
目的:建立人对硼替佐米(BOR)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U266/BOR),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小剂量诱导和剂量递增联合诱导法建立耐药细胞株U266/BOR;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应用MTT法测定两种细胞的BOR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耐药系数;绘制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二者的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RT-PCR法检测两种细胞的相关耐药基因mRNA水平。结果:成功建立了耐药系数为19.8的耐药细胞系U266/BOR;二者细胞形态上未见明显差别;U266/BOR较U266细胞生长缓慢,其G_0/G_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减少;U266/BOR细胞中耐药基因PTPROt、Beclin 1及PTEN的mRNA表达减少,而c-Maf的mRNA含量增加,但MDR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别。结论:成功构建人对BOR耐药的MM细胞株U266/BOR,为BOR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想细胞模型。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22-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翰卿;梅建刚;曹红琴;邵靓婧;翟勇平;
目的:建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生物学标本资料库,并探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质量控制,以及标本库的信息化管理等相关问题。方法: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及外周血标本。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进行磁珠分选浆细胞,分选所得的浆细胞分为2份,1份加适量TRIzol,编号后于-80℃低温冷冻保存用于后续RNA提取。另1份加适量小牛血清细胞冻存液,编号后于-80℃低温冷冻保存用于后续DNA提取;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血浆,编号于-80℃低温冷冻保存。同时建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库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专人管理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以便于快速、有效的收集管理、查询及调用标本及临床资料数据。结果:已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同时期的浆细胞共244份,血清共564份,血浆1 005份。对所收集标本的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整理后归档管理。结论: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数量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生物学标本库,以保存骨髓分选的浆细胞为特色,为今后相关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服务平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27-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翰卿;梅建刚;曹红琴;邵靓婧;翟勇平;
目的:建立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生物学标本资料库,并探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质量控制,以及标本库的信息化管理等相关问题。方法: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标本及外周血标本。骨髓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进行磁珠分选浆细胞,分选所得的浆细胞分为2份,1份加适量TRIzol,编号后于-80℃低温冷冻保存用于后续RNA提取。另1份加适量小牛血清细胞冻存液,编号后于-80℃低温冷冻保存用于后续DNA提取;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血浆,编号于-80℃低温冷冻保存。同时建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库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专人管理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以便于快速、有效的收集管理、查询及调用标本及临床资料数据。结果:已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同时期的浆细胞共244份,血清共564份,血浆1 005份。对所收集标本的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整理后归档管理。结论:初步建立了具有一定数量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生物学标本库,以保存骨髓分选的浆细胞为特色,为今后相关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服务平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27-1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雪;程雅琳;高海成;卢文艺;张瑶;贾晋松;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下调Cyclin A1的表达,观察其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系SKM-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方法,在SKM-1细胞中转染Cyclin A1的siRNA;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测定转染效率;应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Cyclin A1基因沉默前后CDK2、RUNX1、SRSF2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转染Cyclin A1特异性siRNA 48 h后,Cyclin A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下调Cyclin A1后,SKM-1细胞的增殖受抑,CDK2、RUNX1及SRSF2基因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下调(P<0.05)。结论:Cyclin A1表达下调后,SKM-1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表明Cyclin A1可能是MDS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33-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雪;程雅琳;高海成;卢文艺;张瑶;贾晋松;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下调Cyclin A1的表达,观察其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系SKM-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方法,在SKM-1细胞中转染Cyclin A1的siRNA;转染48 h后收集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及RT-PCR测定转染效率;应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Cyclin A1基因沉默前后CDK2、RUNX1、SRSF2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转染Cyclin A1特异性siRNA 48 h后,Cyclin A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下调Cyclin A1后,SKM-1细胞的增殖受抑,CDK2、RUNX1及SRSF2基因的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下调(P<0.05)。结论:Cyclin A1表达下调后,SKM-1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表明Cyclin A1可能是MDS治疗的潜在靶点之一。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33-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梅玉;沈宏杰;晁红颖;周民;卢绪章;张修文;刘洁;姜乃可;王谦;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ASXL1与CALR基因突变共存情况,比较其与单基因突变及突变阴性患者部分临床参数间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263例ET患者及29例PMF患者ASXL1基因12号外显子、CALR基因9号外显子和MPL基因10号外显子突变;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JAK2V617F突变情况。结果:292例患者总的突变检出率为72.6%(212/292),ASXL1、CALR、JAK2V617F及MPL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8%、30.5%、39.0%及2.4%;5.1%(15/292)的患者同时携带双基因突变,包括ASXL1/CALR(n=11)、ASXL1/JAK2V617F(n=2)、MPL/CALR(n=1)及ASXL1/MPL(n=1),其中ASXL1/CALR突变共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突变类型。与单基因CALR及JAK2V617F突变相比,CALR/ASXL1双突变组的ET患者有更高的血小板水平及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P<0.05),但在中位年龄及外周白细胞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与突变阴性组相比,CALR/ASXL1双突变ET组具有较低的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但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位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XL1与CALR突变共存在ET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与单基因突变及突变阴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水平及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38-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梅玉;沈宏杰;晁红颖;周民;卢绪章;张修文;刘洁;姜乃可;王谦;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ASXL1与CALR基因突变共存情况,比较其与单基因突变及突变阴性患者部分临床参数间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263例ET患者及29例PMF患者ASXL1基因12号外显子、CALR基因9号外显子和MPL基因10号外显子突变;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JAK2V617F突变情况。结果:292例患者总的突变检出率为72.6%(212/292),ASXL1、CALR、JAK2V617F及MPL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8%、30.5%、39.0%及2.4%;5.1%(15/292)的患者同时携带双基因突变,包括ASXL1/CALR(n=11)、ASXL1/JAK2V617F(n=2)、MPL/CALR(n=1)及ASXL1/MPL(n=1),其中ASXL1/CALR突变共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突变类型。与单基因CALR及JAK2V617F突变相比,CALR/ASXL1双突变组的ET患者有更高的血小板水平及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P<0.05),但在中位年龄及外周白细胞计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与突变阴性组相比,CALR/ASXL1双突变ET组具有较低的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水平,但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位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XL1与CALR突变共存在ET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与单基因突变及突变阴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水平及较低的血红蛋白水平。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38-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继贤;李玉玲;许娜;阴常欣;周璇;潘成云;何柏林;陆紫媛;刘启发;刘晓力;
目的:探讨通过自主设计定制的MPN致病相关基因的多重PCR引物试剂盒,使用Ion Torrent PGM第二代测序平台快速和准确地获取MPN患者基因突变信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南方医院血液科,经Sanger测序法检测JAK2V617F+和(或)CALR+、Ph-的10例MPN患者骨髓标本,然后使用Ion Torrent PGM第二代测序复核检测骨髓并对比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Ion Torrent PGM第二代测序检测JAK2V617F、CALR和MPL就这3个基因而言,所有样本CALR基因52 bp缺失均未被检测出,其余测序结果与Sanger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L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检测MPN患者多个基因突变,方法上具有可行性,能满足临床检测需求。本研究方法在1-2 d内可完成23个基因突变检测,具有灵敏、特异、快速、高通量及低成本的优势。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44-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5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继贤;李玉玲;许娜;阴常欣;周璇;潘成云;何柏林;陆紫媛;刘启发;刘晓力;
目的:探讨通过自主设计定制的MPN致病相关基因的多重PCR引物试剂盒,使用Ion Torrent PGM第二代测序平台快速和准确地获取MPN患者基因突变信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南方医院血液科,经Sanger测序法检测JAK2V617F+和(或)CALR+、Ph-的10例MPN患者骨髓标本,然后使用Ion Torrent PGM第二代测序复核检测骨髓并对比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Ion Torrent PGM第二代测序检测JAK2V617F、CALR和MPL就这3个基因而言,所有样本CALR基因52 bp缺失均未被检测出,其余测序结果与Sanger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L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检测MPN患者多个基因突变,方法上具有可行性,能满足临床检测需求。本研究方法在1-2 d内可完成23个基因突变检测,具有灵敏、特异、快速、高通量及低成本的优势。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44-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5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春阳;陈双;江明;陈蓉;尼罗帕尔·吐尔逊;王欢;郝建萍;
目的:探讨p15、DAPK、SOCS1和FHIT 4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67例MDS患者骨髓进行上述4种基因甲基化检测,分析4个基因联检在MDS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67例MDS患者p15、DAPK、SOCS1和FHIT 4个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4个基因单检诊断MDS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而4个基因联合检测诊断MDS的阳性符合率为82.1%,较单一基因检查阳性符合率明显增高(P<0.001);相对高危组中≥2个基因甲基化共表达明显高于相对低危组(P<0.05)。MD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8(13.3,22.7)个月,相对低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相对高危组[27(20.3,33.7)vs 9(5.9,12.1)个月](P<0.05)。在不同危险度患者中,随着表达基因数的增多,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明显缩短趋势(P<0.05)。结论:p15、DAPK、SOCS1和FHIT 4种基因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MD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51-1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春阳;陈双;江明;陈蓉;尼罗帕尔·吐尔逊;王欢;郝建萍;
目的:探讨p15、DAPK、SOCS1和FHIT 4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67例MDS患者骨髓进行上述4种基因甲基化检测,分析4个基因联检在MDS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67例MDS患者p15、DAPK、SOCS1和FHIT 4个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4个基因单检诊断MDS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7.3%、35.8%、47.8%和52.2%,而4个基因联合检测诊断MDS的阳性符合率为82.1%,较单一基因检查阳性符合率明显增高(P<0.001);相对高危组中≥2个基因甲基化共表达明显高于相对低危组(P<0.05)。MD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8(13.3,22.7)个月,相对低危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相对高危组[27(20.3,33.7)vs 9(5.9,12.1)个月](P<0.05)。在不同危险度患者中,随着表达基因数的增多,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明显缩短趋势(P<0.05)。结论:p15、DAPK、SOCS1和FHIT 4种基因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MD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51-1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明泉;高晶晶;谢仁伟;王清海;
目的:分析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长期定期输血治疗后不规则抗体的出现情况及其与RH因子和贫血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长期输血的120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抽提,应用PCR-SSP法对其RH因子的基因型进行测定,采取血型血清学法对患儿不规则抗体及其类型进行筛查与鉴定,采用DNA芯片反向点杂交技术与PCR体外扩增的方法对其基因分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儿的RH因子基因型以Ce/Ce(59.17%)与CE/ce(25.00%)为主;其中产生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儿10例,其阳性率为8.33%;在1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RH因子基因型有Ce/Ce 6例,cE/cE、CE/ce、cE/ce与Ce/ce均各1例;在1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贫血基因突变位点有:IVs-11654M 2例,cD4142M 6例,28M 1例,CD71-72M 1例。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长期定期输血治疗后出现不规则抗体,这可能与RH因子和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56-1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明泉;高晶晶;谢仁伟;王清海;
目的:分析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长期定期输血治疗后不规则抗体的出现情况及其与RH因子和贫血基因突变位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长期输血的120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并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抽提,应用PCR-SSP法对其RH因子的基因型进行测定,采取血型血清学法对患儿不规则抗体及其类型进行筛查与鉴定,采用DNA芯片反向点杂交技术与PCR体外扩增的方法对其基因分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儿的RH因子基因型以Ce/Ce(59.17%)与CE/ce(25.00%)为主;其中产生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儿10例,其阳性率为8.33%;在1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RH因子基因型有Ce/Ce 6例,cE/cE、CE/ce、cE/ce与Ce/ce均各1例;在10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贫血基因突变位点有:IVs-11654M 2例,cD4142M 6例,28M 1例,CD71-72M 1例。结论: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长期定期输血治疗后出现不规则抗体,这可能与RH因子和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56-1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莫文健;孙倩倩;潘世毅;毛平;陈小卫;张玉平;周铭;许艳丽;王顺清;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CD3~+ CD4~+ T细胞对预测病毒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SAA行allo-HSCT患者78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第1、2、3、6、12个月外周血CD3~+ CD4~+ T细胞计数,并根据结果分为<50/μl(n=120)、50-100/μl(n=48)和>100/μl 3个组(n=123)。在时间点的前后2周,监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DNA的感染情况,计算各类感染发生率。移植后3个月,按移植患者的CD3~+ CD4~+ T细胞计数分为2组,>100/μl组(n=30)及≤100/μl组(n=48),计算2组的CMV和EBV感染率、持续时间及发病情况,并进行随访,行生存情况比较。结果:CD3~+ CD4~+ T细胞计数>100/μl组较50-100/μl和<50/μl组的CMV、EBV感染率下降。移植后第3个月,CD3~+ CD4~+ T细胞计数>100/μl组CMV及EBV感染率较≤100/μl组低,CMV感染持续时间缩短;移植后3月,CD3~+ CD4~+ T细胞绝对数>100/μl组生存情况优于≤100/μl组。结论:SAA患者allo-HSCT后,CD3~+ CD4~+ T细胞数恢复至100/μl以上时,CMV及EBV感染率明显下降。移植后第3个月,CD3~+ CD4~+ T细胞绝对数>100/μl时CMV及EBV感染率明显下降,CMV感染持续时间缩短,生存率较高。CD3~+ CD4~+ T细胞绝对数是SAA患者alloHSCT后良好的CMV及EBV感染的一个预示指标。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61-1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莫文健;孙倩倩;潘世毅;毛平;陈小卫;张玉平;周铭;许艳丽;王顺清;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CD3~+ CD4~+ T细胞对预测病毒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SAA行allo-HSCT患者78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后第1、2、3、6、12个月外周血CD3~+ CD4~+ T细胞计数,并根据结果分为<50/μl(n=120)、50-100/μl(n=48)和>100/μl 3个组(n=123)。在时间点的前后2周,监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DNA的感染情况,计算各类感染发生率。移植后3个月,按移植患者的CD3~+ CD4~+ T细胞计数分为2组,>100/μl组(n=30)及≤100/μl组(n=48),计算2组的CMV和EBV感染率、持续时间及发病情况,并进行随访,行生存情况比较。结果:CD3~+ CD4~+ T细胞计数>100/μl组较50-100/μl和<50/μl组的CMV、EBV感染率下降。移植后第3个月,CD3~+ CD4~+ T细胞计数>100/μl组CMV及EBV感染率较≤100/μl组低,CMV感染持续时间缩短;移植后3月,CD3~+ CD4~+ T细胞绝对数>100/μl组生存情况优于≤100/μl组。结论:SAA患者allo-HSCT后,CD3~+ CD4~+ T细胞数恢复至100/μl以上时,CMV及EBV感染率明显下降。移植后第3个月,CD3~+ CD4~+ T细胞绝对数>100/μl时CMV及EBV感染率明显下降,CMV感染持续时间缩短,生存率较高。CD3~+ CD4~+ T细胞绝对数是SAA患者alloHSCT后良好的CMV及EBV感染的一个预示指标。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61-1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桂兰;屈艳霞;江帆;唐盈;唐芳;左连东;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广州市育龄期夫妇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6年2月参加广州市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孕前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夫妇筛查,应用HPLC检测各种异常血红蛋白,应用Gap-PCR检测法和反向斑点杂交法(RDB)检测常见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结果:HPLC检测样本为11712份,发现134例共8种异常血红蛋白,分别为Hb E 102例(17例合并α地中海贫血),Hb Q-Thailand 20例(18例合并-α~(4.2)/αα,1例合并-α~(4.2)/αα和CD17/N,1例合并-α~(4.2)/αα和βE/N),Hb D-Iran 4例(2例合并-α~(3.7)/αα,1例合并CD41-42/N),Hb G-Honolulu 3例(1例合并-α~(3.7)/αα),Hb J-Bangkok 2例(均合并--~(SEA)/αα),Hb Koln 1例(合并--~(SEA)/αα),Hb Osu-Christiansborg 1例(合并--~(SEA)/αα),Hb Hasharon 1例(合并-α~(3.7)/αα)。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检出率为1.14%(134/11712)。结论:广州地区血红蛋白病的发生率较高,共检出8种异常血红蛋白。应用HPLC技术对育龄期夫妇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筛查,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优生优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68-1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桂兰;屈艳霞;江帆;唐盈;唐芳;左连东;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广州市育龄期夫妇异常血红蛋白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6年2月参加广州市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免费孕前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夫妇筛查,应用HPLC检测各种异常血红蛋白,应用Gap-PCR检测法和反向斑点杂交法(RDB)检测常见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结果:HPLC检测样本为11712份,发现134例共8种异常血红蛋白,分别为Hb E 102例(17例合并α地中海贫血),Hb Q-Thailand 20例(18例合并-α~(4.2)/αα,1例合并-α~(4.2)/αα和CD17/N,1例合并-α~(4.2)/αα和βE/N),Hb D-Iran 4例(2例合并-α~(3.7)/αα,1例合并CD41-42/N),Hb G-Honolulu 3例(1例合并-α~(3.7)/αα),Hb J-Bangkok 2例(均合并--~(SEA)/αα),Hb Koln 1例(合并--~(SEA)/αα),Hb Osu-Christiansborg 1例(合并--~(SEA)/αα),Hb Hasharon 1例(合并-α~(3.7)/αα)。异常血红蛋白病的检出率为1.14%(134/11712)。结论:广州地区血红蛋白病的发生率较高,共检出8种异常血红蛋白。应用HPLC技术对育龄期夫妇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病的筛查,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优生优育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68-1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冯媛;耿玲玲;李小青;南楠;
目的:研究microRNA-15a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离培养ITP患儿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5a的表达水平。MiR-15a mimic转染PBMNC后,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IL-2、IL-4、IL-10的含量。结果:在ITP患儿PBMNC中,miR-15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IFN-γ和IL-2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IL-4和IL-10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miR-15a表达水平与IFN-γ和IL-2含量呈反比(r=-0.793,r=-0.842),与IL-4和IL-10的含量呈正比(r=0.813,r=0.783);过表达miR-15a后可显著抑制IFN-γ和IL-2的产生,促进IL-4和IL-10的生成。结论:miR-15a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显著下降,参与调控Th1/Th2细胞的失衡,提示miR-15a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72-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冯媛;耿玲玲;李小青;南楠;
目的:研究microRNA-15a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离培养ITP患儿及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5a的表达水平。MiR-15a mimic转染PBMNC后,应用ELISA法检测IFN-γ、IL-2、IL-4、IL-10的含量。结果:在ITP患儿PBMNC中,miR-15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IFN-γ和IL-2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IL-4和IL-10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miR-15a表达水平与IFN-γ和IL-2含量呈反比(r=-0.793,r=-0.842),与IL-4和IL-10的含量呈正比(r=0.813,r=0.783);过表达miR-15a后可显著抑制IFN-γ和IL-2的产生,促进IL-4和IL-10的生成。结论:miR-15a在ITP患儿PBMNC中的表达显著下降,参与调控Th1/Th2细胞的失衡,提示miR-15a可作为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72-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付阳;金亚雄;刘玉梅;牛倩;江虹;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P<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76-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付阳;金亚雄;刘玉梅;牛倩;江虹;
目的:评价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的凝血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危重症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方法:检测38例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栓组)和81例疾病未发生血栓的患者(对照组)的凝血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溶解产物(FDP)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其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血栓性疾病组凝血标志物TM、TAT、PIC、D-D和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A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疾病组炎性因子PCT、CRP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凝血标志物TM与炎性因子PCT、CRP、IL-6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8,0.249,0.270(P<0.05)。结论:危重症血栓性疾病患者存在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增高。炎症反应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凝血因子和炎性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发挥促凝和促炎作用。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76-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李莉;刘毅;刘佳欣;赵德峰;郑培浩;尹文杰;马媛媛;钱李仁;王恒湘;高春记;沈建良;
目的:探讨CD4~+ T淋巴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检测(Immuknow AT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早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前的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获得恶性血液病移植前基数值;检测allo-HSCT后3个月时CD4~+ 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据此进行免疫功能分组,进而分析不同组的临床特征。结果: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平均值为203.98±112.72(56.21-435.71)ng/ml。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CD4~+ 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为1.69-333.09 ng/ml,中位值41.96 ng/ml。以91.26 ng/ml和316.70 ng/ml为界值,将46例患者分成免疫功能低下组36例(78.3%),中间组8例(17.4%)和增强组2例(4.3%)。免疫功能减低组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间组(86.1%vs 50.0%)(P=0.022),也显著高于增强组(86.1%vs 0%)(P=0.002),重症感染发生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增强组的Ⅱ度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esease,a 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减低组(100%vs 13.9%)(P=0.002),免疫性器官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减低组和中间组(100%vs 0%vs 0%)(P=0.000;P=0.002)。白血病复发率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谷浓度的患者比例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720)。结论:Allo-HSCT后早期检测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对预测感染、a GVHD严重程度和免疫性器官损伤具有临床价值。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81-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莉;刘毅;刘佳欣;赵德峰;郑培浩;尹文杰;马媛媛;钱李仁;王恒湘;高春记;沈建良;
目的:探讨CD4~+ T淋巴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检测(Immuknow AT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早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前的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获得恶性血液病移植前基数值;检测allo-HSCT后3个月时CD4~+ 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据此进行免疫功能分组,进而分析不同组的临床特征。结果: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平均值为203.98±112.72(56.21-435.71)ng/ml。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CD4~+ T淋巴细胞的ATP含量为1.69-333.09 ng/ml,中位值41.96 ng/ml。以91.26 ng/ml和316.70 ng/ml为界值,将46例患者分成免疫功能低下组36例(78.3%),中间组8例(17.4%)和增强组2例(4.3%)。免疫功能减低组的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间组(86.1%vs 50.0%)(P=0.022),也显著高于增强组(86.1%vs 0%)(P=0.002),重症感染发生率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增强组的Ⅱ度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esease,a 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减低组(100%vs 13.9%)(P=0.002),免疫性器官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减低组和中间组(100%vs 0%vs 0%)(P=0.000;P=0.002)。白血病复发率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高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CsA)谷浓度的患者比例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720)。结论:Allo-HSCT后早期检测CD4~+ T淋巴细胞ATP含量对预测感染、a GVHD严重程度和免疫性器官损伤具有临床价值。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81-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鲍协炳;蔡文治;何雪峰;陈苏宁;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目的:探讨移植前BCR-ABL基因转录本水平对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0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7例Ph~+ 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前有关临床因素对移植后LFS的影响。结果:107例Ph~+ ALL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3例,移植中位年龄为30(7-54)岁;总复发率为35.5%(38/107),复发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9(1.5-40.7)个月;总死亡率为36.4%(39/107),51.3%(20/39)患者死于复发,25.6%(10/39)患者死于感染,中位随访时间为移植后19.8(3.6-83.7)个月。107例中,49例移植前BCR-ABL阴性,49例移植前BCR-ABL阳性,9例BCR-ABL资料丢失。阴性患者组5年估计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6.5%、29.5%及41.6%。阳性患者组5年估计CIR、NRM及OS分别为64.4%、8.9%及48.9%。移植前基因阴性组CIR显著低于阳性组(P<0.001),NRM高于阳性组(P=0.030),两组OS相近(41.6%对48.9%,P=0.497)。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BCR-ABL+(P=0.016)及疾病状态≥CR2(P<0.001)为LFS独立危险因素,而移植年龄为影响移植后总生存主要因素(P<0.001)。结论:复发与感染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主要死因,疾病状态≥CR2以下移植及移植前BCR-ABL+均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LFS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87-1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鲍协炳;蔡文治;何雪峰;陈苏宁;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目的:探讨移植前BCR-ABL基因转录本水平对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移植后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07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7例Ph~+ 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前有关临床因素对移植后LFS的影响。结果:107例Ph~+ ALL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3例,移植中位年龄为30(7-54)岁;总复发率为35.5%(38/107),复发中位时间为移植后6.9(1.5-40.7)个月;总死亡率为36.4%(39/107),51.3%(20/39)患者死于复发,25.6%(10/39)患者死于感染,中位随访时间为移植后19.8(3.6-83.7)个月。107例中,49例移植前BCR-ABL阴性,49例移植前BCR-ABL阳性,9例BCR-ABL资料丢失。阴性患者组5年估计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26.5%、29.5%及41.6%。阳性患者组5年估计CIR、NRM及OS分别为64.4%、8.9%及48.9%。移植前基因阴性组CIR显著低于阳性组(P<0.001),NRM高于阳性组(P=0.030),两组OS相近(41.6%对48.9%,P=0.497)。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BCR-ABL+(P=0.016)及疾病状态≥CR2(P<0.001)为LFS独立危险因素,而移植年龄为影响移植后总生存主要因素(P<0.001)。结论:复发与感染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主要死因,疾病状态≥CR2以下移植及移植前BCR-ABL+均为Ph~+ 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LFS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87-1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发文;谢海花;杨晓俊;孙嘉峰;林力红;陈陆飞;蔡鹏威;
目的:探讨类孟买血型个体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对唾液标本进行ABH血型物质的检测;利用PCR扩增3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FUT1基因编码区和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编码区,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和FUT1基因直接测序。结果:3例先证者均为类孟买血型。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的FUT1基因为第328位碱基G/A杂合突变、第547位碱基AG缺失突变的杂合型,FUT1基因分型为h1hnew2杂合;其父亲为单链第547位碱基AG缺失,其母亲为单链328位碱基G/A杂合突变,两者均不是类孟买血型;先证者2和3的FUT1基因为第547位碱基AG缺失突变,第880TT缺失突变的杂合型,FUT1基因分型为h1h2杂合;结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FUT1基因不同位点双碱基的缺失杂合和单链缺失突变杂合,进而探讨类孟买血型的分子遗传机制。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93-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4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发文;谢海花;杨晓俊;孙嘉峰;林力红;陈陆飞;蔡鹏威;
目的:探讨类孟买血型个体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对唾液标本进行ABH血型物质的检测;利用PCR扩增3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FUT1基因编码区和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编码区,对PCR产物进行基因分型和FUT1基因直接测序。结果:3例先证者均为类孟买血型。直接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1的FUT1基因为第328位碱基G/A杂合突变、第547位碱基AG缺失突变的杂合型,FUT1基因分型为h1hnew2杂合;其父亲为单链第547位碱基AG缺失,其母亲为单链328位碱基G/A杂合突变,两者均不是类孟买血型;先证者2和3的FUT1基因为第547位碱基AG缺失突变,第880TT缺失突变的杂合型,FUT1基因分型为h1h2杂合;结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FUT1基因不同位点双碱基的缺失杂合和单链缺失突变杂合,进而探讨类孟买血型的分子遗传机制。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93-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4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颖;毕冬梅;赵素珍;颜廷宇;芦凤亮;王鑫;姜鹏宇;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的11个红细胞血型系统24种抗原基因的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技术,对200例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进行GYPB(S/s)、Duffy、Kell、Dombrock、Diego、,Kidd、Scianna、Colton、Lutheran、Yt、Mur等11个血型系统的S、s;Fy~a、Fy~b;K、k;Do~a、Do~b;Di~a、Di~b;JK~a、JK~b;Sc1、Sc2;Co~a、Co~b;Lu~a、Lu~b;Yt~a、Yt~b;Kp~a、Kp~b;Mur1、Mur2等共计24个抗原基因进行检测和分型。结果: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GYPB(S/s)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S=0.0625,s=0.9325;Duffy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Fya).0525,Fyb_=0.9475;Dombrock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Do~a=0.1250,Do~b=0.8750;Diego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Di~a=0.0275,Di~b=0.9725;Kidd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JK~a=0.5650,JK~b=0.4350;Mur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Mur1=0.0050,Mur2=0.9950;Kell、Scianna、Colton、Lutheran、Yt血型系统抗原基因频率不具有多态性,基因型分别为kkKp~bKp~b,Sc1Sc1,Co~aCo~a,Lu~bLu~b,Yt~aYt~a。结论: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GYPB(S/s)、Duffy、Dombrock、Diego、Kidd和Mur血型系统抗原基因频率具有多态性,而Kell、Scianna、Colton、Lutheran、Yt血型系统呈抗原基因频率单态性分布。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的Dombrock和Kidd血型系统基因分布与其他地区不同民族相比具有独特的分布特点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99-1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颖;毕冬梅;赵素珍;颜廷宇;芦凤亮;王鑫;姜鹏宇;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的11个红细胞血型系统24种抗原基因的多态性特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技术,对200例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进行GYPB(S/s)、Duffy、Kell、Dombrock、Diego、,Kidd、Scianna、Colton、Lutheran、Yt、Mur等11个血型系统的S、s;Fy~a、Fy~b;K、k;Do~a、Do~b;Di~a、Di~b;JK~a、JK~b;Sc1、Sc2;Co~a、Co~b;Lu~a、Lu~b;Yt~a、Yt~b;Kp~a、Kp~b;Mur1、Mur2等共计24个抗原基因进行检测和分型。结果: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GYPB(S/s)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S=0.0625,s=0.9325;Duffy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Fya).0525,Fyb_=0.9475;Dombrock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Do~a=0.1250,Do~b=0.8750;Diego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Di~a=0.0275,Di~b=0.9725;Kidd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JK~a=0.5650,JK~b=0.4350;Mur血型系统基因频率为:Mur1=0.0050,Mur2=0.9950;Kell、Scianna、Colton、Lutheran、Yt血型系统抗原基因频率不具有多态性,基因型分别为kkKp~bKp~b,Sc1Sc1,Co~aCo~a,Lu~bLu~b,Yt~aYt~a。结论: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GYPB(S/s)、Duffy、Dombrock、Diego、Kidd和Mur血型系统抗原基因频率具有多态性,而Kell、Scianna、Colton、Lutheran、Yt血型系统呈抗原基因频率单态性分布。哈尔滨地区满族人群的Dombrock和Kidd血型系统基因分布与其他地区不同民族相比具有独特的分布特点
2017年06期 v.25;No.130 1799-1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骆宏;温机智;张润青;姬艳丽;莫春妍;魏玲;王贞;廖志坚;罗广平;
目的:探讨RhD变异型个体的表型类型和基因突变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我中心用血清学方法确证的48例RhD变异型孕妇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应用常规血清学方法进行Rh抗原分型后,提取血样DNA,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入选的48例受检者的RHD进行检测,分析RHD的杂合性和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将MLPA检测结果与常规血清学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RHD外显子全长测序,并对其中新发现的等位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结果:48例标本中,CcDee 20例(41.7%)、ccDEe 12例(25%)、CCDee 11例(22.9%)、CcDEe 5例(10.4%)。MLPA检出RHD单条等位基因突变(即杂合性为Dvd型)的38例,其中包含点突变18例、RHD/CE杂交替换20例;涉及两条等位基因突变(即杂合性为DvDv型)的10例,其中包含点突变合并RHD/CE杂交替换9例、碱基缺失合并RHD/CE杂交替换1例。MLPA能够明确其RhD变异型别的有41例(85.4%,41/48),包括弱D15型(845A)等位基因14例、RhDⅥtype 3等位基因22例;7例通过测序分析得以明确。发现2例新的等位基因,分别为79-81del CTC、689G>A。结论:CcDee是RhD变异型人群的主要表型,弱D15和RhDⅥtype 3是受检人群的主要RhD变异型,点突变和RHD/CE的杂交替换是主要的分子机制,79-81del CTC和689G>A为本研究发现的2个新等位基因。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04-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骆宏;温机智;张润青;姬艳丽;莫春妍;魏玲;王贞;廖志坚;罗广平;
目的:探讨RhD变异型个体的表型类型和基因突变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经我中心用血清学方法确证的48例RhD变异型孕妇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应用常规血清学方法进行Rh抗原分型后,提取血样DNA,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入选的48例受检者的RHD进行检测,分析RHD的杂合性和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将MLPA检测结果与常规血清学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RHD外显子全长测序,并对其中新发现的等位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结果:48例标本中,CcDee 20例(41.7%)、ccDEe 12例(25%)、CCDee 11例(22.9%)、CcDEe 5例(10.4%)。MLPA检出RHD单条等位基因突变(即杂合性为Dvd型)的38例,其中包含点突变18例、RHD/CE杂交替换20例;涉及两条等位基因突变(即杂合性为DvDv型)的10例,其中包含点突变合并RHD/CE杂交替换9例、碱基缺失合并RHD/CE杂交替换1例。MLPA能够明确其RhD变异型别的有41例(85.4%,41/48),包括弱D15型(845A)等位基因14例、RhDⅥtype 3等位基因22例;7例通过测序分析得以明确。发现2例新的等位基因,分别为79-81del CTC、689G>A。结论:CcDee是RhD变异型人群的主要表型,弱D15和RhDⅥtype 3是受检人群的主要RhD变异型,点突变和RHD/CE的杂交替换是主要的分子机制,79-81del CTC和689G>A为本研究发现的2个新等位基因。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04-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梁倩妮;廖志坚;张润青;姬艳丽;罗广平;黎美娜;
目的:对部分D表型孕妇进行免疫血清学和RHD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孕妇RhD血型,并进行血型特异性抗体筛查和鉴定;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鉴定孕妇RHD基因型;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孕妇及其配偶和女儿的RhD血型抗原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分析。结果:该孕妇血清中检测出IgG抗-D,其抗体效价为1∶8。PCR-SSP结果显示,该孕妇RHD基因第3-6外显子缺失,经鉴定该孕妇RHD基因型为DVI type 3型。MLPA分析显示,该孕妇只有1条RHD等位基因,且缺失3-6外显子,其基因型为CDVIe/cde,其配偶为CDe/CDe纯合子基因型,女儿为CDe/CDVIe基因型。结论:准确的RhD血型鉴定对制定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策略和对育龄妇女采取恰当措施及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10-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梁倩妮;廖志坚;张润青;姬艳丽;罗广平;黎美娜;
目的:对部分D表型孕妇进行免疫血清学和RHD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孕妇RhD血型,并进行血型特异性抗体筛查和鉴定;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鉴定孕妇RHD基因型;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孕妇及其配偶和女儿的RhD血型抗原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分析。结果:该孕妇血清中检测出IgG抗-D,其抗体效价为1∶8。PCR-SSP结果显示,该孕妇RHD基因第3-6外显子缺失,经鉴定该孕妇RHD基因型为DVI type 3型。MLPA分析显示,该孕妇只有1条RHD等位基因,且缺失3-6外显子,其基因型为CDVIe/cde,其配偶为CDe/CDe纯合子基因型,女儿为CDe/CDVIe基因型。结论:准确的RhD血型鉴定对制定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策略和对育龄妇女采取恰当措施及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10-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门守山;吕连智;陈元锋;韩春花;刘红玉;燕艳;
目的:探讨血站核酸检测实施后献血者血液检测的模式。方法: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留取的血液样本先进行常规ELISA检测,对31 981阴性样本用罗氏Cobas s201仪器采用6人份混合样本(22 716例)或单人份样本(9265例)的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检测。混合检测的具体方法为:采用常规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与此同时,6混合样本后用聚乙二醇沉淀法进行病毒浓缩再进行核酸检测。单份核酸检测方法为:常规单份核酸检测,在此基础上反应性样本经核酸复检阳性者,进行6倍稀释以模拟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对混合核酸检测出的核酸阳性样本、混合病毒浓缩核酸法检测出的阳性样本与单份核酸检测经复检核酸阳性样本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HBV~+者进行补充血清学检测。结果:用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MP-6-NAT﹚法检测22 716份样本,9例HBV~+(0.40‰,9/22 716);同时,用6混合样本病毒浓缩核酸检测法检测同样的样本29例,显示HBV~+﹙1.28‰,29/22716﹚。用单份核酸检测﹙ID-NAT﹚法检测9 265份样本,HBV+样本12例(1.30‰,12/9 265﹚;在此基础上,对这12例HBV~+样本进行6倍稀释以模拟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只检出4例HBV~+样本。在血清学合格样本中,IDNAT不合格率1.30‰高于MP-6-NAT不合格率0.40‰﹙χ~2=8.11,P<0.05﹚;ID-NAT不合格率1.30‰与6混合样本病毒浓缩NAT不合格率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41例ELISA法HBs Ag-HBV DNA+样本,经ELISA法HBsAb、HBcAb确认36例为隐匿性HBV感染者﹙OBI﹚,其中33例HBcAb~+,占OBI的91.66%。5例可能为HBV"窗口期"感染者。未发现HCV RNA、HIV RNA阳性样本。结论:为避免低病毒含量献血者漏检,在献血者血液检测模式为混合样本核酸检测时一定进行混合样本病毒浓缩处理并再进行核酸检测,否则要进行单检的检测模式,以实现更高的病毒核酸检出率;在血清学检测HBsAg基础上,应注重HBcAb血清学检测和加大献血前体检力度:对具有高危行为人群劝导不献血的模式是最简单的模式。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15-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门守山;吕连智;陈元锋;韩春花;刘红玉;燕艳;
目的:探讨血站核酸检测实施后献血者血液检测的模式。方法: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后留取的血液样本先进行常规ELISA检测,对31 981阴性样本用罗氏Cobas s201仪器采用6人份混合样本(22 716例)或单人份样本(9265例)的HBV/HCV/HIV三项联合核酸检测。混合检测的具体方法为:采用常规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与此同时,6混合样本后用聚乙二醇沉淀法进行病毒浓缩再进行核酸检测。单份核酸检测方法为:常规单份核酸检测,在此基础上反应性样本经核酸复检阳性者,进行6倍稀释以模拟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对混合核酸检测出的核酸阳性样本、混合病毒浓缩核酸法检测出的阳性样本与单份核酸检测经复检核酸阳性样本的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HBV~+者进行补充血清学检测。结果:用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MP-6-NAT﹚法检测22 716份样本,9例HBV~+(0.40‰,9/22 716);同时,用6混合样本病毒浓缩核酸检测法检测同样的样本29例,显示HBV~+﹙1.28‰,29/22716﹚。用单份核酸检测﹙ID-NAT﹚法检测9 265份样本,HBV+样本12例(1.30‰,12/9 265﹚;在此基础上,对这12例HBV~+样本进行6倍稀释以模拟6混合样本核酸检测,只检出4例HBV~+样本。在血清学合格样本中,IDNAT不合格率1.30‰高于MP-6-NAT不合格率0.40‰﹙χ~2=8.11,P<0.05﹚;ID-NAT不合格率1.30‰与6混合样本病毒浓缩NAT不合格率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41例ELISA法HBs Ag-HBV DNA+样本,经ELISA法HBsAb、HBcAb确认36例为隐匿性HBV感染者﹙OBI﹚,其中33例HBcAb~+,占OBI的91.66%。5例可能为HBV"窗口期"感染者。未发现HCV RNA、HIV RNA阳性样本。结论:为避免低病毒含量献血者漏检,在献血者血液检测模式为混合样本核酸检测时一定进行混合样本病毒浓缩处理并再进行核酸检测,否则要进行单检的检测模式,以实现更高的病毒核酸检出率;在血清学检测HBsAg基础上,应注重HBcAb血清学检测和加大献血前体检力度:对具有高危行为人群劝导不献血的模式是最简单的模式。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15-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祺;黄辉;唐长玖;孔菁;张岚;
目的:研究2种不同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本院106例重症监护室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4项等临床资料,对2者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弹力图实验的K值、MA值、α-Angle均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0.36、0.38,均P<0.01),R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31、0.35,均P<0.01);K值、MA值、α-Angle与纤维蛋白原的Kappa值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34、0.46、0.31,均P<0.05),卡方检验值分别是1.12、1.42、0.14(P=0.28、0.21、0.69);血栓弹力图实验的R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Kappa值分别是为0.05、0.07(P=0.88、0.81),卡方检验值分别是19.57、9.07(均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4项呈现显著相关性,但二者一致性较差,两种方法无法相互替代,尚不能评估何种检测手段更能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20-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陈祺;黄辉;唐长玖;孔菁;张岚;
目的:研究2种不同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对本院106例重症监护室与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4项等临床资料,对2者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弹力图实验的K值、MA值、α-Angle均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显著相关性(r=-0.62、0.36、0.38,均P<0.01),R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31、0.35,均P<0.01);K值、MA值、α-Angle与纤维蛋白原的Kappa值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0.34、0.46、0.31,均P<0.05),卡方检验值分别是1.12、1.42、0.14(P=0.28、0.21、0.69);血栓弹力图实验的R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Kappa值分别是为0.05、0.07(P=0.88、0.81),卡方检验值分别是19.57、9.07(均P<0.01)。结论: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凝血4项呈现显著相关性,但二者一致性较差,两种方法无法相互替代,尚不能评估何种检测手段更能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20-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庄蕊萌;程坚;
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成功开展,应用嵌合抗原受体制备的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方法。该技术近年来无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还是在实体瘤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CAR-T技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针对CAR-T细胞的临床应用情况、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29-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庄蕊萌;程坚;
随着越来越多的有关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的临床试验成功开展,应用嵌合抗原受体制备的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方法。该技术近年来无论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还是在实体瘤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CAR-T技术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针对CAR-T细胞的临床应用情况、目前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等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29-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前川;丁进亚;
8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M蛋白为完整免疫球蛋白分子。在病程中M蛋白与血清游离轻链(s FLC)或本周蛋白水平变化相一致,但随着沙利度胺、雷利度胺及硼替佐米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MM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物学行为,某些MM缓解者复发时仅仅s FLC或本周蛋白显著升高,而没有相应升高的M蛋白,并可出现髓外复发。这种现象称之为轻链逃逸(light chain escape,LCE)。发生轻链逃逸往往提示MM患者预后不良。本文重点就MM轻链逃逸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早期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3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前川;丁进亚;
80%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M蛋白为完整免疫球蛋白分子。在病程中M蛋白与血清游离轻链(s FLC)或本周蛋白水平变化相一致,但随着沙利度胺、雷利度胺及硼替佐米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MM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物学行为,某些MM缓解者复发时仅仅s FLC或本周蛋白显著升高,而没有相应升高的M蛋白,并可出现髓外复发。这种现象称之为轻链逃逸(light chain escape,LCE)。发生轻链逃逸往往提示MM患者预后不良。本文重点就MM轻链逃逸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早期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3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欢;李建勇;孙超;周新;
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PPCL)属于高度侵袭性的浆细胞疾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相比,PPCL有其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化疗,新药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应用提高了PPCL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而不同的遗传及基因表达谱亦与不同预后相关。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部分靶向药物如CD38单克隆抗体和CD138-CAR-T等也为PP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PPCL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有PPCL的诊断,PPCL的临床及生化特征,PPCL的治疗及预后和PPCL新药研究现状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37-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欢;李建勇;孙超;周新;
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PPCL)属于高度侵袭性的浆细胞疾病。与多发性骨髓瘤相比,PPCL有其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化疗,新药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应用提高了PPCL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而不同的遗传及基因表达谱亦与不同预后相关。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部分靶向药物如CD38单克隆抗体和CD138-CAR-T等也为PP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PPCL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有PPCL的诊断,PPCL的临床及生化特征,PPCL的治疗及预后和PPCL新药研究现状等。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37-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爱飞;王金霞;李方林;陈懿建;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3个核苷酸大小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研究表明,miRNA-125家族是较为保守的miRNA,包括miR-125a、miR-125b-1和miR-125b-2 3种同系物。miR-125参与人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与肿瘤的形成、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包括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与转移、新陈代谢及免疫反应。在恶性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miR-125既可充当癌基因,也可充当抑癌基因的角色,甚至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药物抵抗性密切相关,并且将有望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关于miR-125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miR-125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42-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爱飞;王金霞;李方林;陈懿建;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3个核苷酸大小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研究表明,miRNA-125家族是较为保守的miRNA,包括miR-125a、miR-125b-1和miR-125b-2 3种同系物。miR-125参与人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与肿瘤的形成、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包括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与转移、新陈代谢及免疫反应。在恶性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miR-125既可充当癌基因,也可充当抑癌基因的角色,甚至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药物抵抗性密切相关,并且将有望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关于miR-125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miR-125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42-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乔淑敏;王易;宋秀玲;岳屹囡;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移植后造血恢复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及治疗是影响移植成功的关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可以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促进造血恢复,支持造血。此外,hUC-MSC对多种免疫细胞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以避免和减轻宿主免疫应答,对治疗GVHD有一定疗效。本文就hUC-MSC在HSCT中的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47-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乔淑敏;王易;宋秀玲;岳屹囡;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移植后造血恢复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及治疗是影响移植成功的关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可以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归巢,促进造血恢复,支持造血。此外,hUC-MSC对多种免疫细胞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以避免和减轻宿主免疫应答,对治疗GVHD有一定疗效。本文就hUC-MSC在HSCT中的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2017年06期 v.25;No.130 1847-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