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 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 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以作者姓名进行搜索时,用每篇文章的任何一位作者的姓名都可以。输入作者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字的拼音字头缩写在后。例如王开惠

    2015年06期 v.23;No.118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 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 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以作者姓名进行搜索时,用每篇文章的任何一位作者的姓名都可以。输入作者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字的拼音字头缩写在后。例如王开惠

    2015年06期 v.23;No.118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nki.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cnki.net/skwd/skwd.htm),通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nki.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cnki.net/skwd/skwd.htm),通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UIVE/IndexMedicUS,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UIVE/IndexMedicUS,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16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征订启事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中国科协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检索系统或检索刊物收录,并被国际上权威的美国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美国大型文献库EBSCO、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WPRIM)和美国化学文摘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2016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征订启事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中国科协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几乎所有重要的检索系统或检索刊物收录,并被国际上权威的美国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美国大型文献库EBSCO、WHO西太平洋区医学索引(WPRIM)和美国化学文摘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microRNA let-7b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分析与表观遗传学研究

    许文前;黄源茂;肖慧芳;

    目的:探讨microRNA let-7b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为寻求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ALL患者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中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检测其microRNA let-7b的表达水平;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 C,DAC)对成人ALL细胞株MOLT-4进行处理;用MSP对药物处理后细胞内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应用q PCR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内microRNA let-7b的表达水平,探讨microRNA let-7b表达的调控机制。结果:ALL患者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其microRNA let-7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5-aza-d C能够显著地抑制MOLT-4细胞株的生长,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抑制细胞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细胞发生凋亡,与此同时,能上调microRNA let-7b的表达。结论:在ALL患者中microRNA let-7b的表达受基因组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修饰的调控,microRNA let-7b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其低表达可能参与ALL的发生、发展,提示microRNA let-7b可能成为治疗ALL的新靶向。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35-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microRNA let-7b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分析与表观遗传学研究

    许文前;黄源茂;肖慧芳;

    目的:探讨microRNA let-7b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为寻求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对ALL患者和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中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检测其microRNA let-7b的表达水平;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 C,DAC)对成人ALL细胞株MOLT-4进行处理;用MSP对药物处理后细胞内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应用q PCR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内microRNA let-7b的表达水平,探讨microRNA let-7b表达的调控机制。结果:ALL患者microRNA let-7b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其microRNA let-7b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5-aza-d C能够显著地抑制MOLT-4细胞株的生长,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抑制细胞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细胞发生凋亡,与此同时,能上调microRNA let-7b的表达。结论:在ALL患者中microRNA let-7b的表达受基因组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修饰的调控,microRNA let-7b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其低表达可能参与ALL的发生、发展,提示microRNA let-7b可能成为治疗ALL的新靶向。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35-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CD13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表达研究

    杨景辉;吴勇;李先芳;陈元仲;

    目的: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131基因表达水平及是否存在突变,分析CD131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病人及25个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RTPCR比较二者CD131基因的表达水平;随机选取15例病人及5例正常人,采用PCR方法扩增CD131全长编码序列,连接到p GEM-T载体,转化Top10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序列分析检测二者CD131编码序列的突变情况。根据CD131的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CD131阴性组和CD131阳性组,比较两组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化疗缓解率。结果:病例组的CD13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序列分析检测到5种CD131的突变体,病例组的CD131的突变率为75.3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突变率18.0%。CD131阴性组的CD34+细胞比例(69.1%±20.8%)显著高于CD131阳性组(27.7%±15.7%),化疗后完全缓解率(71.1%)低于CD131阳性组(33.3%)。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13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低且突变率高。不表达CD13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CD34+细胞比例高,化疗完全缓解率低。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42-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CD13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表达研究

    杨景辉;吴勇;李先芳;陈元仲;

    目的: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D131基因表达水平及是否存在突变,分析CD131表达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病人及25个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RTPCR比较二者CD131基因的表达水平;随机选取15例病人及5例正常人,采用PCR方法扩增CD131全长编码序列,连接到p GEM-T载体,转化Top10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序列分析检测二者CD131编码序列的突变情况。根据CD131的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CD131阴性组和CD131阳性组,比较两组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化疗缓解率。结果:病例组的CD13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序列分析检测到5种CD131的突变体,病例组的CD131的突变率为75.3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突变率18.0%。CD131阴性组的CD34+细胞比例(69.1%±20.8%)显著高于CD131阳性组(27.7%±15.7%),化疗后完全缓解率(71.1%)低于CD131阳性组(33.3%)。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13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低且突变率高。不表达CD13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其CD34+细胞比例高,化疗完全缓解率低。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42-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DNA甲基转移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英华;刘学东;郭秀芬;刘晓;罗建民;张永晓;李志赏;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94例3个不同时期CM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NM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NC)组、CML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急变期(CML-BP)组DNMT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5±0.22、1.83±0.63、2.95±0.87、3.24±1.39,CML-CP组患者与NC组比较表达水平差异统计学意义(P=0.28);CML疾病进展期包括(CML-AP和CML-BP)较NC和CML-CP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CML-AP与CML-BP相比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36)。NC、CML-CP、CML-AP、CML-BP组DNMT3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9±0.34、1.34±0.46、2.33±1.05、3.18±1.23。CML-CP组患者与NC组比较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844);CML疾病进展期较NC组和CML-CP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AP与CML-BP相比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04)。NC、CML-CP、CML-AP、CML-BP组DNMT3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7±0.31、16.41±22.50、9.36±5.50、12.17±13.44,在CML患者较在NC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患者各期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疾病进展期CML患者中DNMT mRNA表达增高,DNMT mRNA表达水平与CML疾病进展相关。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47-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DNA甲基转移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英华;刘学东;郭秀芬;刘晓;罗建民;张永晓;李志赏;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94例3个不同时期CM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DNM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NC)组、CML慢性期(CML-CP)、加速期(CML-AP)、急变期(CML-BP)组DNMT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45±0.22、1.83±0.63、2.95±0.87、3.24±1.39,CML-CP组患者与NC组比较表达水平差异统计学意义(P=0.28);CML疾病进展期包括(CML-AP和CML-BP)较NC和CML-CP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CML-AP与CML-BP相比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36)。NC、CML-CP、CML-AP、CML-BP组DNMT3a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9±0.34、1.34±0.46、2.33±1.05、3.18±1.23。CML-CP组患者与NC组比较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844);CML疾病进展期较NC组和CML-CP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AP与CML-BP相比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04)。NC、CML-CP、CML-AP、CML-BP组DNMT3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37±0.31、16.41±22.50、9.36±5.50、12.17±13.44,在CML患者较在NC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CML患者各期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疾病进展期CML患者中DNMT mRNA表达增高,DNMT mRNA表达水平与CML疾病进展相关。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47-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论著_抗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蒲莲芳;陶千山;王会平;翟志敏;熊术道;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和首次转阴时间长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初诊APL患者60例,按照APL临床路径行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应用多重巢式PCR动态监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计算首次转阴时间,随访观察并评价首次转阴时间的临床意义。结果:除3例死亡和1例失访外,其余56例初诊APL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其PML/RARα融合基因均在24至381 d之间首次转阴,平均首次转阴时间为(131±90)d。首次转阴时间在PML/RARα融合基因不同亚型之间存在差异,L型转阴时间较S型的短(P=0.032),而不同年龄、性别、危险度分层组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首次转阴后的56例患者分别随访25 d至1979 d,中位随访时间为946 d,其中1例133 d首次转阴患者维持3个月后转阳并且随后出现临床复发,其余55例患者均长期保持分子水平缓解。结论:初诊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约在正规治疗后4个月首次转阴;不同基因亚型之间首次转阴时间存在差异。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可客观反映APL患者治疗后白血病细胞的消减水平,对临床治疗有提示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绝对依据;以PML/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对分析APL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51-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蒲莲芳;陶千山;王会平;翟志敏;熊术道;

    目的:为了观察和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和首次转阴时间长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初诊APL患者60例,按照APL临床路径行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应用多重巢式PCR动态监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计算首次转阴时间,随访观察并评价首次转阴时间的临床意义。结果:除3例死亡和1例失访外,其余56例初诊APL患者经正规治疗后,其PML/RARα融合基因均在24至381 d之间首次转阴,平均首次转阴时间为(131±90)d。首次转阴时间在PML/RARα融合基因不同亚型之间存在差异,L型转阴时间较S型的短(P=0.032),而不同年龄、性别、危险度分层组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首次转阴后的56例患者分别随访25 d至1979 d,中位随访时间为946 d,其中1例133 d首次转阴患者维持3个月后转阳并且随后出现临床复发,其余55例患者均长期保持分子水平缓解。结论:初诊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约在正规治疗后4个月首次转阴;不同基因亚型之间首次转阴时间存在差异。PML/RARα融合基因首次转阴时间可客观反映APL患者治疗后白血病细胞的消减水平,对临床治疗有提示作用,但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绝对依据;以PML/RARα融合基因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对分析APL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51-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大黄素可能通过Akt-Caspase 3信号通路诱导K562/Adr细胞凋亡

    郑合勇;林武强;胡建达;林敏辉;谢琳俊;

    目的:观察大黄素(emodin)对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Adr凋亡的影响及Akt-Caspase 3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nnexin V/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和DNA倍体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黄素作用后不同时间段caspase-3前体蛋白、PARA、Akt、p-Ak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黄素能够诱导K562/Adr细胞凋亡,并呈量效关系。大黄素作用K562/Adr细胞后caspase-3前体蛋白、Akt、p-Akt、PARA 116 KD表达水平下调,PARP 85 KD表达水平增加,并呈时效关系。结论:Akt-Caspase 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大黄素诱导K562/Adr细胞凋亡的过程。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56-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大黄素可能通过Akt-Caspase 3信号通路诱导K562/Adr细胞凋亡

    郑合勇;林武强;胡建达;林敏辉;谢琳俊;

    目的:观察大黄素(emodin)对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Adr凋亡的影响及Akt-Caspase 3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nnexin V/PI双染的流式细胞术和DNA倍体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黄素作用后不同时间段caspase-3前体蛋白、PARA、Akt、p-Ak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黄素能够诱导K562/Adr细胞凋亡,并呈量效关系。大黄素作用K562/Adr细胞后caspase-3前体蛋白、Akt、p-Akt、PARA 116 KD表达水平下调,PARP 85 KD表达水平增加,并呈时效关系。结论:Akt-Caspase 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大黄素诱导K562/Adr细胞凋亡的过程。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56-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14例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刘奎;郭玥潞;姚子龙;金香淑;张冉;韩晓蘋;高晓宁;于力;靖彧;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可以停用VP方案;在诱导化疗第28-33天复查骨髓形态及BCR/ABL融合基因定量判断疗效,达完全缓解(CR1)后根据患者情况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或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l4例患者经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化疗后全部达CR1,BCR/ABL:ABL比中位下降55.89(10.25-180.97)%,诱导化疗期间1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颜面部水肿,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14例患者中最终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移植后髓外复发。结论:在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时期,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Ph~+ ALL可获得满意的CR率,并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诱导期间并发症可控制,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为后续行allo-HSCT争取机会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60-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14例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刘奎;郭玥潞;姚子龙;金香淑;张冉;韩晓蘋;高晓宁;于力;靖彧;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在初治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初治成人Ph~+ ALL病患者共14例,均应用VP方案诱导治疗,自第8天加用伊马替尼400 mg/d,并持续应用,若粒细胞缺乏持续1周或出现感染、发热等并发症,可以停用VP方案;在诱导化疗第28-33天复查骨髓形态及BCR/ABL融合基因定量判断疗效,达完全缓解(CR1)后根据患者情况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或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l4例患者经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化疗后全部达CR1,BCR/ABL:ABL比中位下降55.89(10.25-180.97)%,诱导化疗期间1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颜面部水肿,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14例患者中最终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移植后髓外复发。结论:在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时期,伊马替尼联合VP低剂量方案诱导治疗Ph~+ ALL可获得满意的CR率,并降低传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诱导期间并发症可控制,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为后续行allo-HSCT争取机会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60-1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曲古菌素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研究(英文)

    余美霞;刘迅;陈幼发;张扬;程静;胡东霞;张灵;冯磊;申小丽;倪健;周咏明;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S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HL-60细胞和K562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细胞活力;应用RT-PCR分析CD80和CD86 mRNA表达情况;在75 Gy照射TSA诱导的HL-60细胞和K562细胞后,应用CCK-8检测共刺激分子表达提高后HL-60细胞和K562细胞对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TSA上调HL-60细胞表达CD86,也可上调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表达CD86,但TSA不能上调K562细胞表达CD86,TSA诱导HL-60细胞和K562细胞后,提高表达CD86的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核细胞有增殖作用,而K562细胞无此作用。结论:TSA诱导HL-60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促进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64-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曲古菌素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的研究(英文)

    余美霞;刘迅;陈幼发;张扬;程静;胡东霞;张灵;冯磊;申小丽;倪健;周咏明;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SA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HL-60细胞和K562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细胞活力;应用RT-PCR分析CD80和CD86 mRNA表达情况;在75 Gy照射TSA诱导的HL-60细胞和K562细胞后,应用CCK-8检测共刺激分子表达提高后HL-60细胞和K562细胞对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TSA上调HL-60细胞表达CD86,也可上调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表达CD86,但TSA不能上调K562细胞表达CD86,TSA诱导HL-60细胞和K562细胞后,提高表达CD86的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核细胞有增殖作用,而K562细胞无此作用。结论:TSA诱导HL-60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促进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64-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吲哚美辛显著增强伊马替尼对KCL22和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刘毅;胡晶;刘张玲;李会;黄峥兰;冯文莉;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联合伊马替尼对KCL22和K562/G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抗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明确吲哚美辛在各细胞中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采用MTT法和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伊马替尼、吲哚美辛以及两者联合对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经两种药物处理的细胞内pβ-catenin(S33/37/T41)、p GSK-3β(Ser9)和C-M 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吲哚美辛抑制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分别为80μmol/L和48 h;吲哚美辛联合伊马替尼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一药物处理;在KCL22和K562/G01细胞株中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周期均被阻制在G0/G1期;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高于单一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或单一药物处理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细胞内pβ-catenin、β-catenin、p GSK-3β(Ser9)和C-MYC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吲哚美辛可显著增强伊马替尼对KCL22和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70-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吲哚美辛显著增强伊马替尼对KCL22和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刘毅;胡晶;刘张玲;李会;黄峥兰;冯文莉;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联合伊马替尼对KCL22和K562/G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抗增殖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明确吲哚美辛在各细胞中的最佳作用浓度及时间;采用MTT法和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伊马替尼、吲哚美辛以及两者联合对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经两种药物处理的细胞内pβ-catenin(S33/37/T41)、p GSK-3β(Ser9)和C-M 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吲哚美辛抑制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分别为80μmol/L和48 h;吲哚美辛联合伊马替尼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一药物处理;在KCL22和K562/G01细胞株中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周期均被阻制在G0/G1期;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高于单一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或单一药物处理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细胞内pβ-catenin、β-catenin、p GSK-3β(Ser9)和C-MYC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吲哚美辛可显著增强伊马替尼对KCL22和K562/G0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70-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RYBP基因沉默对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曾丽华;王顺清;邓晖;张玉平;应逸;陈小卫;许士林;林秀梅;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白血病HL-60细胞株RYBP基因沉默后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RYBP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并建立稳定沉默RYBP基因的白血病HL-60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确认RYBP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沉默效果。然后用DNA ladder及Annexin V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L-60细胞凋亡的情况,用CCK-8法检测各组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的RYBP shRNA慢病毒载体能够有效沉默HL-60中RYBP基因的表达。在没有加入化疗药物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低于空载体对照组(NC组)(P<0.05);用阿糖胞苷处理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和抑制率均低于NC组(P<0.05);用柔红霉素处理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虽然低于NC组,但是抑制率差异不明显。结论:HL-60细胞RYBP基因沉默能抑制细胞的凋亡,明显降低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但是对柔红霉素敏感性的改变不明显。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76-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RYBP基因沉默对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曾丽华;王顺清;邓晖;张玉平;应逸;陈小卫;许士林;林秀梅;

    目的:用RNA干扰技术探讨白血病HL-60细胞株RYBP基因沉默后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RYBP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并建立稳定沉默RYBP基因的白血病HL-60细胞株,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确认RYBP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沉默效果。然后用DNA ladder及Annexin V标记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L-60细胞凋亡的情况,用CCK-8法检测各组HL-60细胞对化疗药物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的RYBP shRNA慢病毒载体能够有效沉默HL-60中RYBP基因的表达。在没有加入化疗药物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低于空载体对照组(NC组)(P<0.05);用阿糖胞苷处理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和抑制率均低于NC组(P<0.05);用柔红霉素处理时RYBP shRNA组凋亡率虽然低于NC组,但是抑制率差异不明显。结论:HL-60细胞RYBP基因沉默能抑制细胞的凋亡,明显降低对阿糖胞苷的敏感性,但是对柔红霉素敏感性的改变不明显。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76-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时联合检测CRP及D-D的临床价值分析

    纪雪红;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时联合检测CRP及D-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其中合并DIC者20例作为AL合并DIC组,其余32例作为AL组,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3组入选者CRP及D-D检测结果。结果:AL合并DIC组患者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AL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L组患者CR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RP<10 mg/L组患者D-D水平和合并DIC率均明显低于CRP 10-100和CRP>100 mg/L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RP10-100 mg/L组患者D-D水平和合并DIC率均明显低于CRP>100 mg/L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CRP、D-D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L合并DIC组患者治疗后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AL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RP和D-D联合检测对AL及AL合并DIC的诊断和鉴别有较高参考价值,在评估AL治疗效果中也有重要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82-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时联合检测CRP及D-D的临床价值分析

    纪雪红;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时联合检测CRP及D-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其中合并DIC者20例作为AL合并DIC组,其余32例作为AL组,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3组入选者CRP及D-D检测结果。结果:AL合并DIC组患者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AL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L组患者CR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RP<10 mg/L组患者D-D水平和合并DIC率均明显低于CRP 10-100和CRP>100 mg/L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RP10-100 mg/L组患者D-D水平和合并DIC率均明显低于CRP>100 mg/L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CRP、D-D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L合并DIC组患者治疗后CRP、D-D水平均明显高于AL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RP和D-D联合检测对AL及AL合并DIC的诊断和鉴别有较高参考价值,在评估AL治疗效果中也有重要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82-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衰老的影响

    张毅;焦向英;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与细胞衰老的影响,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白血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吲哚美辛30μmol/L处理U266、K562、U937细胞株,连续培养7 d后,以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用细胞衰老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各时间点(0、4、7 d)的细胞衰老情况,RT-PCR检测增殖抑制基因P21、P2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药物作用后U266、U937的细胞活率显著降低(P<0.01)。K562细胞活率未发生显著变化。U266、U937细胞均于G2/M期发生不同程度阻滞,K562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U266、K562、U937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药物处理后,除U937细胞的P27变化不明显外,U266和K562细胞系的P21和P27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K562、U937细胞衰老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可因白血病细胞的种类不同而异;提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对白血病起辅助治疗作用,但需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适当选择。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86-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衰老的影响

    张毅;焦向英;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体外增殖与细胞衰老的影响,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白血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吲哚美辛30μmol/L处理U266、K562、U937细胞株,连续培养7 d后,以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用细胞衰老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各时间点(0、4、7 d)的细胞衰老情况,RT-PCR检测增殖抑制基因P21、P27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药物作用后U266、U937的细胞活率显著降低(P<0.01)。K562细胞活率未发生显著变化。U266、U937细胞均于G2/M期发生不同程度阻滞,K562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U266、K562、U937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1)。药物处理后,除U937细胞的P27变化不明显外,U266和K562细胞系的P21和P27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K562、U937细胞衰老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吲哚美辛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但其机制可因白血病细胞的种类不同而异;提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对白血病起辅助治疗作用,但需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适当选择。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86-1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R±BEACOP方案治疗中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

    董菲;王晶;杨萍;赵伟;景红梅;克晓燕;

    目的:研究R±BEACOP方案(CHOP联合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和/或博来霉素,有或无美罗华)治疗中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进行2个疗程以上R±BEACOP方案进行化疗的19例初治中高危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评价。结果:19例患者中5例(26.3%)达完全缓解,13例(68.4%)达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治疗总有效率为94.7%(18例),14例出现Ⅲ-Ⅳ度血液学毒性(73.7%),10例出现消化道反应(52.6%),4例肺部感染(21.1%)、3例药物性肺损伤(15.8%)、1例肝功能损害(5.3%)及1例带状疱疹(5.3%),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R±BEACOP方案对于初治的中、高危、预后不良的DLBCL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值得进一步行大规模的临床后续研究证实。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91-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R±BEACOP方案治疗中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

    董菲;王晶;杨萍;赵伟;景红梅;克晓燕;

    目的:研究R±BEACOP方案(CHOP联合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和/或博来霉素,有或无美罗华)治疗中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8月间进行2个疗程以上R±BEACOP方案进行化疗的19例初治中高危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评价。结果:19例患者中5例(26.3%)达完全缓解,13例(68.4%)达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治疗总有效率为94.7%(18例),14例出现Ⅲ-Ⅳ度血液学毒性(73.7%),10例出现消化道反应(52.6%),4例肺部感染(21.1%)、3例药物性肺损伤(15.8%)、1例肝功能损害(5.3%)及1例带状疱疹(5.3%),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R±BEACOP方案对于初治的中、高危、预后不良的DLBCL患者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值得进一步行大规模的临床后续研究证实。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91-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中PTPL1的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王文明;王晶;景红梅;

    目的:探讨PTPL1基因启动子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Hut78、Maver、Z138、CA46、Raji、Jurkat的甲基化状态及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对PTPL1基因转录调节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t78、Maver、Z138、CA46、Raji、Jurkat细胞株,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M S-PCR)检测PTPL1基因在各个细胞株中的甲基化状态,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TPL1 mRNA在各个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阿扎胞苷对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siRNA干扰PTPL1基因后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PTPL1基因启动子在Hut78,Maver,Z138细胞株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在细胞株Raji、CA46、Jurkat中处于高甲基化状态;PTPL1 mRNA在细胞株Hut78、M aver、Z138中处于不同水平的表达,而在细胞株Raji、CA46、Jurkat中PTPL1因高甲基化而失表达;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可抑制Raji、CA46和Jurkat细胞株的增殖并且可诱导PTPL1 mRNA的再表达;siRNA干扰PTPL1后淋巴瘤细胞生长得到促进。结论:PTPL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所致的基因沉默可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PTPL1基因的甲基化可作为一个良好的分子诊断标记及可能的治疗靶点。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96-1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中PTPL1的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王文明;王晶;景红梅;

    目的:探讨PTPL1基因启动子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Hut78、Maver、Z138、CA46、Raji、Jurkat的甲基化状态及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对PTPL1基因转录调节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t78、Maver、Z138、CA46、Raji、Jurkat细胞株,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M S-PCR)检测PTPL1基因在各个细胞株中的甲基化状态,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PTPL1 mRNA在各个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采用CCK8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阿扎胞苷对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探讨siRNA干扰PTPL1基因后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PTPL1基因启动子在Hut78,Maver,Z138细胞株中处于非甲基化状态,在细胞株Raji、CA46、Jurkat中处于高甲基化状态;PTPL1 mRNA在细胞株Hut78、M aver、Z138中处于不同水平的表达,而在细胞株Raji、CA46、Jurkat中PTPL1因高甲基化而失表达;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可抑制Raji、CA46和Jurkat细胞株的增殖并且可诱导PTPL1 mRNA的再表达;siRNA干扰PTPL1后淋巴瘤细胞生长得到促进。结论:PTPL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所致的基因沉默可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PTPL1基因的甲基化可作为一个良好的分子诊断标记及可能的治疗靶点。

    2015年06期 v.23;No.118 1596-1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34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陈晓平;赵瑜;王全顺;吕娜;李永辉;靖彧;于力;

    目的:分析在我院治疗的34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MCL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生物学指标对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34例患者中,确诊时平均年龄58.4岁,男女比例3.25∶1,骨髓及消化道累及比例分别为58.8%及29.4%,Ann Arbor分期Ⅲ-Ⅳ者占79.4%。预期3年存活率63.6%,预期5年存活率55.6%。接受含与不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方案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68.4个月及51.8个月(P=0.979)。诊断时单核细胞绝对值(AMC)>0.375×109/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均提示预后不良(P<0.05)。结论:MCL晚期患者多见。与单纯化疗相比,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可延长生存期,但其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例数较少有关。初诊时单核细胞绝对值、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相关。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01-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34例套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回顾性分析

    陈晓平;赵瑜;王全顺;吕娜;李永辉;靖彧;于力;

    目的:分析在我院治疗的34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34例MCL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生物学指标对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34例患者中,确诊时平均年龄58.4岁,男女比例3.25∶1,骨髓及消化道累及比例分别为58.8%及29.4%,Ann Arbor分期Ⅲ-Ⅳ者占79.4%。预期3年存活率63.6%,预期5年存活率55.6%。接受含与不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方案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68.4个月及51.8个月(P=0.979)。诊断时单核细胞绝对值(AMC)>0.375×109/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增高均提示预后不良(P<0.05)。结论:MCL晚期患者多见。与单纯化疗相比,含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化疗方案可延长生存期,但其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例数较少有关。初诊时单核细胞绝对值、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预后相关。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01-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魏华萍;赵小利;王全顺;黄文荣;于力;刘代红;高春记;

    目的:探讨BCL-2蛋白表达在美罗华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28例初诊为DLBCL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BCL-2蛋白表达组中DLBCL的预后。结果:83例(64.8%)患者BCL-2蛋白表达阳性,45例(35.2%)患者BCL-2蛋白表达阴性。全部DLBCL病人中,BCL-2蛋白表达不能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3年OS:76.6%vs 76.8%,P=0.960;3年PFS:57.1%vs 70.5%,P=0.344);在60岁及以上DLBCL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组与BCL-2蛋白阴性组相比3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66.7%vs 76.4%,P=0.133),但是3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35.8%vs 83.3%,P=0.037)。结论:肿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是60岁以上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该组患者中具有明确的预后价值。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07-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BCL-2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

    魏华萍;赵小利;王全顺;黄文荣;于力;刘代红;高春记;

    目的:探讨BCL-2蛋白表达在美罗华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28例初诊为DLBCL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BCL-2蛋白表达组中DLBCL的预后。结果:83例(64.8%)患者BCL-2蛋白表达阳性,45例(35.2%)患者BCL-2蛋白表达阴性。全部DLBCL病人中,BCL-2蛋白表达不能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3年OS:76.6%vs 76.8%,P=0.960;3年PFS:57.1%vs 70.5%,P=0.344);在60岁及以上DLBCL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组与BCL-2蛋白阴性组相比3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66.7%vs 76.4%,P=0.133),但是3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35.8%vs 83.3%,P=0.037)。结论:肿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是60岁以上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该组患者中具有明确的预后价值。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07-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增加疗程的强化改良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马肖容;徐燕;王瑾;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赵万红;杨云;雷博;张鹏宇;王芳侠;古流芳;

    目的:总结和研究增加疗程的强化改良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程数、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和安全性,为提高NHL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NHL 254例患者采用多种强化密集的改良方案化疗,以改良CHOPE、MAED、MMED、TAED方案为主。全组患者分别接受了1-20个疗程化疗,平均中位疗程为14个,第1年中位疗程为8个(1-10个);第2年为4个(0-6个);第3年为2个(0-5个)。结果:1全组完全缓解率(CR)182例(71.7%),部分缓解率(PR)30例(11.8%),疾病稳定(SD)22例(8.7%),疾病进展(PD)20例(7.9%),总有效率(RR)212例(83.5%)。中位随访期为56.5个月,1、3、5年总存活率(OS)分别为90.1%、74.5%、61.1%,中位生存期为69个月,无疾病存活率(DFS)分别为81.8%、65.4%、54.7%,中位无病生存期为65个月。2早期的疗效中,获得CR、PR、SD、PD的3年OS分别为92.2%、56.0%、20.2%、0%;获得CR所需要的疗程数≤4个、>4个疗程的5年OS分别为83.1%、6.8%,DFS分别为72.4%、0%。3总疗程数<6个、6-8个、9-10个、11-13个、14个、15个、20个的复发率分别为82.5%、78.9%、71.9%、65.8%、41.8%、30.4%、16.7%;传统的6-8个疗程CHOP或CHOP类方案治疗患者中RR最高达50%-60%,复发率大于70%。结论:强化、密集的改良化疗方案治疗NHL相对于传统CHOP化疗方案,患者能尽快取得CR,显著提高NHL的治疗有效率、远期生存率,而且患者耐受性好。化疗强度是关系疗效的重要因素。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适当增加NHL化疗疗程数(不少于14个),至少第1治疗年8个,第2年4个,第3年2个,能显著减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增加化疗疗程是减少复发的另一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12-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增加疗程的强化改良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马肖容;徐燕;王瑾;张王刚;陈银霞;曹星梅;何爱丽;刘捷;王剑利;赵万红;杨云;雷博;张鹏宇;王芳侠;古流芳;

    目的:总结和研究增加疗程的强化改良化疗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程数、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和安全性,为提高NHL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NHL 254例患者采用多种强化密集的改良方案化疗,以改良CHOPE、MAED、MMED、TAED方案为主。全组患者分别接受了1-20个疗程化疗,平均中位疗程为14个,第1年中位疗程为8个(1-10个);第2年为4个(0-6个);第3年为2个(0-5个)。结果:1全组完全缓解率(CR)182例(71.7%),部分缓解率(PR)30例(11.8%),疾病稳定(SD)22例(8.7%),疾病进展(PD)20例(7.9%),总有效率(RR)212例(83.5%)。中位随访期为56.5个月,1、3、5年总存活率(OS)分别为90.1%、74.5%、61.1%,中位生存期为69个月,无疾病存活率(DFS)分别为81.8%、65.4%、54.7%,中位无病生存期为65个月。2早期的疗效中,获得CR、PR、SD、PD的3年OS分别为92.2%、56.0%、20.2%、0%;获得CR所需要的疗程数≤4个、>4个疗程的5年OS分别为83.1%、6.8%,DFS分别为72.4%、0%。3总疗程数<6个、6-8个、9-10个、11-13个、14个、15个、20个的复发率分别为82.5%、78.9%、71.9%、65.8%、41.8%、30.4%、16.7%;传统的6-8个疗程CHOP或CHOP类方案治疗患者中RR最高达50%-60%,复发率大于70%。结论:强化、密集的改良化疗方案治疗NHL相对于传统CHOP化疗方案,患者能尽快取得CR,显著提高NHL的治疗有效率、远期生存率,而且患者耐受性好。化疗强度是关系疗效的重要因素。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适当增加NHL化疗疗程数(不少于14个),至少第1治疗年8个,第2年4个,第3年2个,能显著减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增加化疗疗程是减少复发的另一重要因素,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12-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的初步研究

    金松;徐云;王攀峰;周进;顾斌;李渭阳;周惠芬;傅琤琤;

    目的:回顾性分析白消安(BU)联合环磷酰胺(CY)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观察20例MM患者经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Auto-HSCT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造血重建情况、疗效评估及生存情况,分析该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位年龄52.5(38-66)岁,经Auto-HSCT后中性粒细胞造血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0(8-17)d,血小板造血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0(8-18)d,移植100天内无治疗相关死亡(TRM)发生,移植前疗效评估达部分缓解(PR)的患者均获得更为良好的治疗反应,PR率由31.58%下降至0(P<0.05),中位随访8(3-18)个月,仅1例患者疾病进展、并失去最佳治疗反应,而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BUCY方案作为MM患者Auto-HSCT的预处理方案安全性理想,治疗反应理想,长期疗效尚需观察。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18-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白消安联合环磷酰胺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的初步研究

    金松;徐云;王攀峰;周进;顾斌;李渭阳;周惠芬;傅琤琤;

    目的:回顾性分析白消安(BU)联合环磷酰胺(CY)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观察20例MM患者经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Auto-HSCT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造血重建情况、疗效评估及生存情况,分析该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20例患者,中位年龄52.5(38-66)岁,经Auto-HSCT后中性粒细胞造血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0(8-17)d,血小板造血重建的中位时间为10(8-18)d,移植100天内无治疗相关死亡(TRM)发生,移植前疗效评估达部分缓解(PR)的患者均获得更为良好的治疗反应,PR率由31.58%下降至0(P<0.05),中位随访8(3-18)个月,仅1例患者疾病进展、并失去最佳治疗反应,而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BUCY方案作为MM患者Auto-HSCT的预处理方案安全性理想,治疗反应理想,长期疗效尚需观察。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18-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FTY720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凋亡的机制研究

    廖爱军;李淑晨;吴斌;胡荣;李迎春;姚鲲;杨威;刘卓刚;

    目的:探讨FTY720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FTY720 2.5、5、10及20μmol/L处理U266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应用FTY720 20μmol/L分别处理U266细胞0、6、16及24 h,检测细胞凋亡率。二甲基亚砜(DMSO)及FTY720 20μmol/L分别处理U266细胞24 h,DAPI染色5 min,将细胞滴于载玻片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FTY720 5μmol/L单用或/和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 12.5、25、50μmol/L合用处理U266细胞,CCK-8方法检测细胞生存率。FTY720 0、2.5、5、10及20μmol/L处理U266细胞24 h后,使用Western bolt方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FTY720 0、5、10及20μmol/L处理U266细胞24 h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 CL-1、survivin、BCL-2、BID、BAX、BAK和P-ERK的表达。结果:FTY720明显增加U266细胞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98,r=0.97,P<0.05),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FTY720处理的细胞的细胞核出现核固缩及碎裂,发生凋亡的改变,而在DM SO组未观察到此现象。Z-VAD-fmk可逆转FTY720引起的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r=0.97,P<0.05)。FTY720可引起U266细胞M CL-1、Survivin、BCL-2表达下降,同时引起BID裂解,而对BAX,BAK,P-ERK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FTY720可引起U266细胞凋亡,该凋亡为Caspase-3依赖性死亡。FTY720诱导产生的凋亡是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BCL-2及激活促凋亡蛋白BID实现的。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23-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FTY720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凋亡的机制研究

    廖爱军;李淑晨;吴斌;胡荣;李迎春;姚鲲;杨威;刘卓刚;

    目的:探讨FTY720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FTY720 2.5、5、10及20μmol/L处理U266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应用FTY720 20μmol/L分别处理U266细胞0、6、16及24 h,检测细胞凋亡率。二甲基亚砜(DMSO)及FTY720 20μmol/L分别处理U266细胞24 h,DAPI染色5 min,将细胞滴于载玻片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FTY720 5μmol/L单用或/和泛Caspase抑制剂Z-VAD-fmk 12.5、25、50μmol/L合用处理U266细胞,CCK-8方法检测细胞生存率。FTY720 0、2.5、5、10及20μmol/L处理U266细胞24 h后,使用Western bolt方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FTY720 0、5、10及20μmol/L处理U266细胞24 h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 CL-1、survivin、BCL-2、BID、BAX、BAK和P-ERK的表达。结果:FTY720明显增加U266细胞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98,r=0.97,P<0.05),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FTY720处理的细胞的细胞核出现核固缩及碎裂,发生凋亡的改变,而在DM SO组未观察到此现象。Z-VAD-fmk可逆转FTY720引起的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r=0.97,P<0.05)。FTY720可引起U266细胞M CL-1、Survivin、BCL-2表达下降,同时引起BID裂解,而对BAX,BAK,P-ERK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FTY720可引起U266细胞凋亡,该凋亡为Caspase-3依赖性死亡。FTY720诱导产生的凋亡是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survivin、BCL-2及激活促凋亡蛋白BID实现的。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23-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H92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陈丽丽;范国琴;张之尧;张冰云;闫志凌;李护君;罗建萍;陈翀;姚瑶;徐开林;李振宇;

    目的:探讨解聚素金属基质蛋白酶10(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多发性骨髓瘤H92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不同浓度GI254023X处理H929细胞,CCK-8法检测并绘制增殖抑制曲线,Annexin V/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与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切割后的Notch1蛋白(Cleaved Notch1),定量PCR检测Notch1靶基因Hes-1的转录变化。结果:GI254023X能明显抑制H929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及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GI254023X能够诱导H929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leaved Notch1在GI254023X作用后水平下降;GI254023X能够使Hes-1基因的表达减低。结论:GI254023X能抑制H92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1活化有关。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28-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H92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陈丽丽;范国琴;张之尧;张冰云;闫志凌;李护君;罗建萍;陈翀;姚瑶;徐开林;李振宇;

    目的:探讨解聚素金属基质蛋白酶10(ADAM10)抑制剂GI254023X对多发性骨髓瘤H92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不同浓度GI254023X处理H929细胞,CCK-8法检测并绘制增殖抑制曲线,Annexin V/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与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切割后的Notch1蛋白(Cleaved Notch1),定量PCR检测Notch1靶基因Hes-1的转录变化。结果:GI254023X能明显抑制H929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及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增殖能力逐渐下降;GI254023X能够诱导H929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leaved Notch1在GI254023X作用后水平下降;GI254023X能够使Hes-1基因的表达减低。结论:GI254023X能抑制H92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1活化有关。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28-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赵霞;丁慧芳;刘娟;刘国强;徐敏;邢健;孙彩凤;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6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28例,给予合适的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组28例,除接受适合的化疗外,还给予DC/CIK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结果:3个周期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与化疗组患者比较,均有所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DC/CIK免疫联合化疗治疗M M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该疗法可通过免疫调节使MM患者Th2向Th1逆转,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效应。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3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赵霞;丁慧芳;刘娟;刘国强;徐敏;邢健;孙彩凤;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6例M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组28例,给予合适的化疗方案;联合治疗组28例,除接受适合的化疗外,还给予DC/CIK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L-2、IFN-γ、IL-4、IL-10水平。结果:3个周期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与化疗组患者比较,均有所提高(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DC/CIK免疫联合化疗治疗M M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该疗法可通过免疫调节使MM患者Th2向Th1逆转,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效应。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3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论著_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的建立及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马燕;陈波斌;王小钦;许小平;林果为;

    目的:建立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对该队列中MDS患者的临床特点、WHO分型和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我国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连续性样本,对上海市中美联合白血病协作组24家医院提供的病例进行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包括染色体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骨髓病理检查,采用WHO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并进行严密随访。白血病转化累积风险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Log-rank时序检验用于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单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经上述综合诊断方法,共有435例患者诊断为MDS。截至到随访终点,该队列全部患者中383例(88%)获得随访,52例失访(12%)。中位随访时间20.3(4.2-57.1)个月。该队列中共有41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病例组),342例未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对照组)。该队列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18-90)岁,男女比例为1.33∶1。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RCMD)病例所占比例最高(65.5%),而难治性贫血(RA)(2.3%)、环状铁幼粒细胞难治性贫血(RARS)(1.1%)和5q-综合征(0.5%)所占比例较低。染色体异常率为38.7%,以+8最多见,占所有病例的16.7%(71例)。41例MDS转化为白血病患者中位转化为白血病时间为4(1-2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28)、性别(P=0.018)、白细胞计数(P=0.00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0.029)、WHO分型(P=0.000)、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00)、IPSS染色体危险分组(P=0.000)以及IPSS预后分组(P=0.000)共8个变量与MDS转化为白血病相关。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确定,年龄(P=0.002)、性别(P=0.000)、WHO分型(P=0.000)、IPSS染色体分组(P=0.045)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48)为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建立了我国435例成人原发MDS患者的研究队列,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WHO亚型分布均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同。年龄、性别、WHO分型、IPSS染色体分组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为本研究中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38-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的建立及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马燕;陈波斌;王小钦;许小平;林果为;

    目的:建立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对该队列中MDS患者的临床特点、WHO分型和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我国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连续性样本,对上海市中美联合白血病协作组24家医院提供的病例进行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包括染色体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骨髓病理检查,采用WHO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并进行严密随访。白血病转化累积风险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Log-rank时序检验用于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单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经上述综合诊断方法,共有435例患者诊断为MDS。截至到随访终点,该队列全部患者中383例(88%)获得随访,52例失访(12%)。中位随访时间20.3(4.2-57.1)个月。该队列中共有41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病例组),342例未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对照组)。该队列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18-90)岁,男女比例为1.33∶1。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RCMD)病例所占比例最高(65.5%),而难治性贫血(RA)(2.3%)、环状铁幼粒细胞难治性贫血(RARS)(1.1%)和5q-综合征(0.5%)所占比例较低。染色体异常率为38.7%,以+8最多见,占所有病例的16.7%(71例)。41例MDS转化为白血病患者中位转化为白血病时间为4(1-2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28)、性别(P=0.018)、白细胞计数(P=0.00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0.029)、WHO分型(P=0.000)、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00)、IPSS染色体危险分组(P=0.000)以及IPSS预后分组(P=0.000)共8个变量与MDS转化为白血病相关。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确定,年龄(P=0.002)、性别(P=0.000)、WHO分型(P=0.000)、IPSS染色体分组(P=0.045)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48)为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建立了我国435例成人原发MDS患者的研究队列,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WHO亚型分布均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同。年龄、性别、WHO分型、IPSS染色体分组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为本研究中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38-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Fe3O4磁性纳米粒子增强青蒿琥酯诱导SKM-1细胞凋亡(英文)

    王颖;韩玉祥;乔淑凯;牛志云;潘崚;

    目的:研究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和青蒿琥酯共聚物对MDS细胞株SKM-1细胞的抑制作用和潜在的机制。方法:用蛋白质印记法检测用或不用共聚物治疗SKM-1细胞的BCL-2、BAX、Caspase-3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聚物诱导的SKM-1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共聚物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组和青蒿琥酯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可以增强青蒿琥酯诱导SKM-1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记法结果显示,Survivin和BCL-2在青蒿琥酯组表达下调,并且这个下调在青蒿琥酯和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共聚物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和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组相比,青蒿琥酯组和共聚物组的BAX水平增高。当青蒿琥酯结合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后活性Caspase-3水平明显上调。青蒿琥酯和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共聚物会激发SKM-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其中BAX的上调与Survivin和BCL-2的下调是主要改变。结论:青蒿琥酯可以诱导SKM-1细胞的凋亡,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可增强青蒿琥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47-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Fe3O4磁性纳米粒子增强青蒿琥酯诱导SKM-1细胞凋亡(英文)

    王颖;韩玉祥;乔淑凯;牛志云;潘崚;

    目的:研究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和青蒿琥酯共聚物对MDS细胞株SKM-1细胞的抑制作用和潜在的机制。方法:用蛋白质印记法检测用或不用共聚物治疗SKM-1细胞的BCL-2、BAX、Caspase-3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聚物诱导的SKM-1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共聚物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组和青蒿琥酯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可以增强青蒿琥酯诱导SKM-1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记法结果显示,Survivin和BCL-2在青蒿琥酯组表达下调,并且这个下调在青蒿琥酯和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共聚物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和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组相比,青蒿琥酯组和共聚物组的BAX水平增高。当青蒿琥酯结合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后活性Caspase-3水平明显上调。青蒿琥酯和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共聚物会激发SKM-1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其中BAX的上调与Survivin和BCL-2的下调是主要改变。结论:青蒿琥酯可以诱导SKM-1细胞的凋亡,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可增强青蒿琥酯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47-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CD4+CD25+CDl27low调节性T细胞、TGF-β及Notch1基因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

    黄文烨;孙秋惠;陈冶平;

    目的:探讨CD4~+CD25~+CDl27lowTreg、TGF-β及Notch1 mRN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收集30例初发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和2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和CD4~+CD25~+CDl27lowTreg数量;ELISA法检测TGF-β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tch1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ITP初治组外周血中CD4~+CD25~+CDl27low Treg和CD4~+CD25~+Treg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5.17%±0.74%)和(4.16%±0.68%),较初治组显著增高;初治组外周血中TGF-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961.53±60.10 ng/l),较初治组显著增高;初治组外周血中Notch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1.35±0.10),较初治组显著增高。经治疗后,显效组Treg比例、TGF-β水平及Notc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效组和改善组、无效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Notch1表达均与CD4~+CD25~+CDl27lowTreg比例呈正相关性关系(P<0.01)。结论:ITP患者中CD4~+CD25~+CDl27lowTreg、TGF-β及Notch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预示ITP患者存在明显细胞免疫调控异常;CD4~+CD25~+CDl27lowTreg与Notch1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提示Notch信号可能参与了Treg细胞免疫抑制作用途径,此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52-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 ]
  • CD4+CD25+CDl27low调节性T细胞、TGF-β及Notch1基因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

    黄文烨;孙秋惠;陈冶平;

    目的:探讨CD4~+CD25~+CDl27lowTreg、TGF-β及Notch1 mRN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收集30例初发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和2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和CD4~+CD25~+CDl27lowTreg数量;ELISA法检测TGF-β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tch1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ITP初治组外周血中CD4~+CD25~+CDl27low Treg和CD4~+CD25~+Treg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5.17%±0.74%)和(4.16%±0.68%),较初治组显著增高;初治组外周血中TGF-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961.53±60.10 ng/l),较初治组显著增高;初治组外周血中Notch1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1.35±0.10),较初治组显著增高。经治疗后,显效组Treg比例、TGF-β水平及Notc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效组和改善组、无效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Notch1表达均与CD4~+CD25~+CDl27lowTreg比例呈正相关性关系(P<0.01)。结论:ITP患者中CD4~+CD25~+CDl27lowTreg、TGF-β及Notch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预示ITP患者存在明显细胞免疫调控异常;CD4~+CD25~+CDl27lowTreg与Notch1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提示Notch信号可能参与了Treg细胞免疫抑制作用途径,此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52-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67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 ]
  • 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RH因子与临床输血有效性研究

    伍昌林;王小华;何建安;顾大勇;党鑫堂;朱奕;邵超鹏;

    目的:探讨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与患儿RH因子基因型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之间的关联性,为地中海贫血患儿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46例在本院定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运用PCR-SSP法检测患儿Rh因子(C/c、E/e)的基因型,用血型血清学方法筛选不规则抗体并鉴定它们的抗体类型,PCR体外扩增结合DNA芯片反向点杂交技术分析患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结果:246例患儿RH因子基因型主要为Ce/Ce(143/246,58.1%)、CE/ce(59/246,24%)、c E/c E(14/246,5.7%)、Ce/ce(12/246,4.9%);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为7.7%(19/246),其中抗-E 7例(7/19),抗-c 5例(5/19),抗-C 2例(2/19),抗-E/抗-c 2例(2/19),抗-e 1例(1/19),抗-D抗体2例(2/19);1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RH因子的基因分型为:Ce/Ce 11例(11/19),CE/ce 2例(2/19),c E/c E 2例(2/19),Ce/ce 2例(2/19),c E/ce 2例(2/19);1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CD41-42M 13例(13/19),CD71-72M 2例(2/19),IVS-II654M 3例(3/19),-28M 1例(1/19)。结论:长期输血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与RH因子的基因型、患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可能具有关联性,本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地中海贫血患儿红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提高其临床输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57-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RH因子与临床输血有效性研究

    伍昌林;王小华;何建安;顾大勇;党鑫堂;朱奕;邵超鹏;

    目的:探讨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与患儿RH因子基因型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之间的关联性,为地中海贫血患儿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46例在本院定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运用PCR-SSP法检测患儿Rh因子(C/c、E/e)的基因型,用血型血清学方法筛选不规则抗体并鉴定它们的抗体类型,PCR体外扩增结合DNA芯片反向点杂交技术分析患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结果:246例患儿RH因子基因型主要为Ce/Ce(143/246,58.1%)、CE/ce(59/246,24%)、c E/c E(14/246,5.7%)、Ce/ce(12/246,4.9%);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为7.7%(19/246),其中抗-E 7例(7/19),抗-c 5例(5/19),抗-C 2例(2/19),抗-E/抗-c 2例(2/19),抗-e 1例(1/19),抗-D抗体2例(2/19);1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RH因子的基因分型为:Ce/Ce 11例(11/19),CE/ce 2例(2/19),c E/c E 2例(2/19),Ce/ce 2例(2/19),c E/ce 2例(2/19);1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CD41-42M 13例(13/19),CD71-72M 2例(2/19),IVS-II654M 3例(3/19),-28M 1例(1/19)。结论:长期输血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与RH因子的基因型、患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可能具有关联性,本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地中海贫血患儿红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提高其临床输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57-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MCV/RDW结合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种贫血中的鉴别诊断作用

    赵丽;毛志刚;江虹;秦莉;黄春妍;谭斌;

    目的:评价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MCV/RDW)与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MDS、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和溶血性贫血(HA)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旨在为临床初诊这些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1日到2014年8月31日确诊的住院和门诊的AA、MDS、MA和HA患者的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数据;同时,收集15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评价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在4种贫血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利用ROC曲线分析,确定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在AA和MDS鉴别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AA患者158例(急性AA 79例,慢性AA79例),MDS患者107例,MA患者13例和HA患者81例。4种贫血性疾病的MCV/RDW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AA患者MCV/RDW明显低于其他3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种疾病中,急性AA的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Ret#)最低,慢性AA、MA和MDS次之,HA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种贫血性疾病的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LRF)有不同程度降低,中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FR和HFR)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AA和MDS的鉴别诊断中,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RDWSD在慢性AA和MDS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统计学意义(AUCRDW-SD=0.76,P<0.01)。RDW-SD的最佳临界值为:22.75fl;以最佳临界值分析,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5%和98.7%。结论: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可以作为AA、MDS、MA和HA的初步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 MCV/RDW结合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多种贫血中的鉴别诊断作用

    赵丽;毛志刚;江虹;秦莉;黄春妍;谭斌;

    目的:评价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MCV/RDW)与网织红细胞参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MDS、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和溶血性贫血(HA)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旨在为临床初诊这些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方法: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1月1日到2014年8月31日确诊的住院和门诊的AA、MDS、MA和HA患者的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数据;同时,收集15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评价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在4种贫血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利用ROC曲线分析,确定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在AA和MDS鉴别诊断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AA患者158例(急性AA 79例,慢性AA79例),MDS患者107例,MA患者13例和HA患者81例。4种贫血性疾病的MCV/RDW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AA患者MCV/RDW明显低于其他3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种疾病中,急性AA的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Ret#)最低,慢性AA、MA和MDS次之,HA最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4种贫血性疾病的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LRF)有不同程度降低,中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率(MFR和HFR)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AA和MDS的鉴别诊断中,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RDWSD在慢性AA和MDS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统计学意义(AUCRDW-SD=0.76,P<0.01)。RDW-SD的最佳临界值为:22.75fl;以最佳临界值分析,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5%和98.7%。结论:MCV/RDW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可以作为AA、MDS、MA和HA的初步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王彤;李渭阳;祁小飞;张日;金正明;仇惠英;韩悦;马骁;付琤琤;唐晓文;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目的: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13例CMML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造血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allo-HSCT治疗CMML的临床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38(21-50)岁,其中非亲缘相合移植4例,同胞相合移植6例,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3例。13例患者全部获得供者型植入,粒系植入中位时间12(11-18)d,巨核系植入中位时间15(10-55)d,其中8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中位随访时间13(6-29)个月,总体生存率53.8%,无病生存率53.8%,复发率7.7%。结论:Allo-HSCT可以改善CMML患者的生存,是治疗CMML的有效手段。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67-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王彤;李渭阳;祁小飞;张日;金正明;仇惠英;韩悦;马骁;付琤琤;唐晓文;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目的:回顾性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13例CMML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造血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allo-HSCT治疗CMML的临床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38(21-50)岁,其中非亲缘相合移植4例,同胞相合移植6例,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3例。13例患者全部获得供者型植入,粒系植入中位时间12(11-18)d,巨核系植入中位时间15(10-55)d,其中8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中位随访时间13(6-29)个月,总体生存率53.8%,无病生存率53.8%,复发率7.7%。结论:Allo-HSCT可以改善CMML患者的生存,是治疗CMML的有效手段。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67-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微颗粒水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并发症中的变化研究

    周莉莉;韩悦;朱倩;赵世香;王倩;朱明清;戴兰;沈文红;吴德沛;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组27例(Ⅱ度以上10例)、血栓组9例、感染组41例和平稳组17例。采集患者移植预处理前(-10d)、预处理结束(0 d)、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0 d,+20 d)4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浆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 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 P)水平,动态观察TF+M P和EM P在allo-HSCT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微颗粒指标与预处理、移植后血栓病变、a GVHD及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 all-HSCT患者预处理前TF+M P和EM P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后在各个时间段虽然呈现不同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TF+M P和EM P水平在预处理结束较预处理前有所升高,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 TF+M P和EM P水平在血栓组中升高明显,升高水平大于a GVHD组和感染组(P<0.05)。3血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与其他观察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a GVHD组与感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较平稳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TF+M P和EM 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移植后相关血栓病变有关,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OD)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TF+M P和EM P水平有望预测血栓性病变的发生,为移植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73-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微颗粒水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并发症中的变化研究

    周莉莉;韩悦;朱倩;赵世香;王倩;朱明清;戴兰;沈文红;吴德沛;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组27例(Ⅱ度以上10例)、血栓组9例、感染组41例和平稳组17例。采集患者移植预处理前(-10d)、预处理结束(0 d)、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0 d,+20 d)4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浆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 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 P)水平,动态观察TF+M P和EM P在allo-HSCT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微颗粒指标与预处理、移植后血栓病变、a GVHD及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 all-HSCT患者预处理前TF+M P和EM P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后在各个时间段虽然呈现不同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TF+M P和EM P水平在预处理结束较预处理前有所升高,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 TF+M P和EM P水平在血栓组中升高明显,升高水平大于a GVHD组和感染组(P<0.05)。3血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与其他观察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a GVHD组与感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较平稳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TF+M P和EM 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移植后相关血栓病变有关,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OD)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TF+M P和EM P水平有望预测血栓性病变的发生,为移植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73-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微移植”治疗8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4例临床分析

    刘娟;孙万军;赵红霞;李洁;黄雅静;郗晓琴;胡海兰;

    目的:研究4例80岁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接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化疗,并在化疗后输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所组成的"微移植"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至2013年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例80岁以上的初诊AML患者,其中男1例,女3例,中位年龄83(80-85)岁。首先给予患者MA方案化疗,在化疗结束后48 h输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PBHSC,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4.28×108/kg。不做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在病情获得完全缓解(CR)后,不再进行化疗,仅给予G-PBHSC输注。结果:3例患者获得CR,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8、8、6个月;1例患者未缓解(NR)。4例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0(3-20)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GVHD。结论:对于高龄老年AML病患者,"微移植"治疗是一个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的新方法。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79-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微移植”治疗8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4例临床分析

    刘娟;孙万军;赵红霞;李洁;黄雅静;郗晓琴;胡海兰;

    目的:研究4例80岁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接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化疗,并在化疗后输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G-PBHSC)所组成的"微移植"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至2013年9月第二炮兵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例80岁以上的初诊AML患者,其中男1例,女3例,中位年龄83(80-85)岁。首先给予患者MA方案化疗,在化疗结束后48 h输注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供者G-PBHSC,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4.28×108/kg。不做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在病情获得完全缓解(CR)后,不再进行化疗,仅给予G-PBHSC输注。结果:3例患者获得CR,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8、8、6个月;1例患者未缓解(NR)。4例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0(3-20)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生GVHD。结论:对于高龄老年AML病患者,"微移植"治疗是一个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的新方法。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79-1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干/祖细胞生物学

  • 人脐带和胎盘来源的干细胞分离鉴定及其组份分析

    周胜利;郑超;苏建强;戚媛红;司正凯;

    目的:脐带血(UCB)内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有效地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了许多患病儿童的生命,但由于从UCB采集的有核细胞(NC)和造血干细胞(CD34+)数量有限,在成年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效果不理想。为此,本研究分析和对比UCB和残留在胎盘内的干细胞(UPB)的数量和质量。方法:采集UCB的同时,无菌收集来自于同一UCB的胎盘。采用0.9%生理盐水在脐带动、静脉血管灌注和抽取,收集灌注后的UPB;采用脐带组织贴壁培养、扩增和收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 SC)以及胎盘组织间充质干细胞(PM SC);按照浓缩、冰冻和保存UCB的常规方法保存来自于各组份的细胞,应用干/祖细胞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方法分析各细胞组份。结果:在62例的UPB和UCB的样本中MNC和CD34+总数分别为(17.45±16.86)×108、(6.9±4.61)×108和(2.97±2.25)×106,(1.91±1.7)×106;UPB和UCB的早期造血前体干细胞(early precursor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CD33+CD4-)分别为(6.2±13.5)×105和(0.2±0.8)×105;;此外,在UPB中有比UCB含量更高的间充质干细胞(M SC),分别占NC的百分比为25.21±18.69和0.05±0.10(%)。UCB、UPB、PM SC和UM SC这些不同部位来源的M SC具有相同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结论:胎盘内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从数量和分化能力方面都优于UCB,因而胎盘可以为造血干细胞研究和细胞治疗提供另一干细胞来源。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84-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人脐带和胎盘来源的干细胞分离鉴定及其组份分析

    周胜利;郑超;苏建强;戚媛红;司正凯;

    目的:脐带血(UCB)内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有效地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了许多患病儿童的生命,但由于从UCB采集的有核细胞(NC)和造血干细胞(CD34+)数量有限,在成年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效果不理想。为此,本研究分析和对比UCB和残留在胎盘内的干细胞(UPB)的数量和质量。方法:采集UCB的同时,无菌收集来自于同一UCB的胎盘。采用0.9%生理盐水在脐带动、静脉血管灌注和抽取,收集灌注后的UPB;采用脐带组织贴壁培养、扩增和收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 SC)以及胎盘组织间充质干细胞(PM SC);按照浓缩、冰冻和保存UCB的常规方法保存来自于各组份的细胞,应用干/祖细胞集落培养和流式细胞术方法分析各细胞组份。结果:在62例的UPB和UCB的样本中MNC和CD34+总数分别为(17.45±16.86)×108、(6.9±4.61)×108和(2.97±2.25)×106,(1.91±1.7)×106;UPB和UCB的早期造血前体干细胞(early precursor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CD33+CD4-)分别为(6.2±13.5)×105和(0.2±0.8)×105;;此外,在UPB中有比UCB含量更高的间充质干细胞(M SC),分别占NC的百分比为25.21±18.69和0.05±0.10(%)。UCB、UPB、PM SC和UM SC这些不同部位来源的M SC具有相同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结论:胎盘内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从数量和分化能力方面都优于UCB,因而胎盘可以为造血干细胞研究和细胞治疗提供另一干细胞来源。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84-1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48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论著_间充质干细胞

  • 孕酮通过ERK途径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合成纤黏蛋白

    吴振勇;陈晶砺;黄舒;张慧;王芳;王燕;毕晓云;郭子宽;

    目的:探讨孕酮是否能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合成纤黏蛋白(FN)及其机制。方法:向人脐带M SC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加入孕酮并培养72 h后,应用M TT实验检测M SC增殖活性及细胞粘附能力,并以G APDH为内参照,应用蛋白印迹杂交观察处理与否对细胞FN合成的影响、孕酮处理不同时间ERK1/2磷酸化状态,以及ERK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后细胞FN含量的改变。结果: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孕酮不影响人骨髓MSC增殖。选择适宜浓度(25μg/L)孕酮处理MSC 72 h后,细胞粘附活性明显增强,OD490 nm平均值为0.29±0.018,显著高于未处理组(0.21±0.011,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孕酮处理后,细胞内ERK1/2在10 min内活化,孕酮可明显促进细胞合成FN,而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后加入孕酮培养,细胞FN合成量与孕酮未处理组近似。结论:孕酮通过ERK途径促进人骨髓MSC合成FN,因此它可能用于人骨髓MSC的无血清培养。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92-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孕酮通过ERK途径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合成纤黏蛋白

    吴振勇;陈晶砺;黄舒;张慧;王芳;王燕;毕晓云;郭子宽;

    目的:探讨孕酮是否能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合成纤黏蛋白(FN)及其机制。方法:向人脐带M SC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加入孕酮并培养72 h后,应用M TT实验检测M SC增殖活性及细胞粘附能力,并以G APDH为内参照,应用蛋白印迹杂交观察处理与否对细胞FN合成的影响、孕酮处理不同时间ERK1/2磷酸化状态,以及ERK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后细胞FN含量的改变。结果: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孕酮不影响人骨髓MSC增殖。选择适宜浓度(25μg/L)孕酮处理MSC 72 h后,细胞粘附活性明显增强,OD490 nm平均值为0.29±0.018,显著高于未处理组(0.21±0.011,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孕酮处理后,细胞内ERK1/2在10 min内活化,孕酮可明显促进细胞合成FN,而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后加入孕酮培养,细胞FN合成量与孕酮未处理组近似。结论:孕酮通过ERK途径促进人骨髓MSC合成FN,因此它可能用于人骨髓MSC的无血清培养。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92-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调节作用

    蔡心珍;倪军;李邹;沈连军;徐开林;顾健;

    目的:通过检测MRL/lpr狼疮小鼠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血浆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易栓指标TF和FIB的水平,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调节作用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紊乱及易栓状态的修复影响。方法:将25只MRL/lpr小鼠分为对照(C)组、UC-MSC 1次治疗(UT1)组和UC-MSC 3次治疗(UT3)组,给予UT1和UT3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液。在SPF环境中饲养,16周后每2周取血分离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和易栓指标TF、FIB水平。结果:治疗组第16-18周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上调,至20周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至第30周时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至30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F和FIB水平下降,TF水平自18周起明显低于C组(P<0.05~0.01)。结论:UC-MSC可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修复MRL/lpr小鼠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UC-MSC有利于MRL/lpr小鼠的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修复。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97-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调节作用

    蔡心珍;倪军;李邹;沈连军;徐开林;顾健;

    目的:通过检测MRL/lpr狼疮小鼠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血浆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以及易栓指标TF和FIB的水平,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免疫调节作用对MRL/lpr小鼠免疫炎性紊乱及易栓状态的修复影响。方法:将25只MRL/lpr小鼠分为对照(C)组、UC-MSC 1次治疗(UT1)组和UC-MSC 3次治疗(UT3)组,给予UT1和UT3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UC-MSC悬液。在SPF环境中饲养,16周后每2周取血分离血浆,采用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6和易栓指标TF、FIB水平。结果:治疗组第16-18周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上调,至20周后下降并趋于稳定,至第30周时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NF-α和IL-6水平下降,至30周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小鼠16周后血浆TF和FIB水平下降,TF水平自18周起明显低于C组(P<0.05~0.01)。结论:UC-MSC可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修复MRL/lpr小鼠免疫炎性微环境紊乱;UC-MSC有利于MRL/lpr小鼠的免疫炎性易栓状态的修复。

    2015年06期 v.23;No.118 1697-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论著_红细胞生物学

  • TBLR1-RARα融合基因对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影响

    陈晶;李欢;安娜;李寿芸;卢文婷;邢海燕;饶青;王敏;王建祥;

    目的:探讨融合基因TBLR1-RARα的表达对于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Tet-Off系统,通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调控TBLR1-RARα的条件性表达。将TBLR1-RARα融合基因与慢病毒目的载体p LVX-Tight-Puro连接,感染K562细胞并获得稳定克隆,Western blot证实TBLR1-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d acid,ATRA)处理的K562细胞红系分化的表面标志CD71以及α,ε,γ-珠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分析细胞表面CD71和CD235a的表达情况,联苯胺染色观察血红蛋白的生成情况。结果:实时定量PCR显示,ATRA能够使这些细胞的红系分化相关的CD71及α,ε,γ-珠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流式分析结果同样表明,ATRA促使红系分化早期标志CD71细胞所占比例增加。ATRA处理后,联苯胺染色证实这些细胞的胞浆出现蓝染,表明ATRA能够诱导表达TBLR1-RARα的K562细胞产生血红蛋白。结论:TBLR1-RARα融合基因表达,有利于ATRA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02-1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TBLR1-RARα融合基因对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影响

    陈晶;李欢;安娜;李寿芸;卢文婷;邢海燕;饶青;王敏;王建祥;

    目的:探讨融合基因TBLR1-RARα的表达对于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Tet-Off系统,通过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调控TBLR1-RARα的条件性表达。将TBLR1-RARα融合基因与慢病毒目的载体p LVX-Tight-Puro连接,感染K562细胞并获得稳定克隆,Western blot证实TBLR1-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d acid,ATRA)处理的K562细胞红系分化的表面标志CD71以及α,ε,γ-珠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分析细胞表面CD71和CD235a的表达情况,联苯胺染色观察血红蛋白的生成情况。结果:实时定量PCR显示,ATRA能够使这些细胞的红系分化相关的CD71及α,ε,γ-珠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流式分析结果同样表明,ATRA促使红系分化早期标志CD71细胞所占比例增加。ATRA处理后,联苯胺染色证实这些细胞的胞浆出现蓝染,表明ATRA能够诱导表达TBLR1-RARα的K562细胞产生血红蛋白。结论:TBLR1-RARα融合基因表达,有利于ATRA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02-1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论著_辐射血液学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参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代凯;杨智;徐双年;张建民;陈洁平;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h BMMSC经0、6、12 Gy X射线辐照后,流式细胞术、cell counting kit-8(CCK-8)、Western blot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辐射对h BMMSC凋亡、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0、1、5、10、20 ng/ml浓度b FGF分别作用于辐射h BM M SC,探索抗辐射保护作用最佳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 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蛋白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辐射后h BM M SC增殖、成骨分化能力下降,b FGF能够修复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P<0.05),5 ng/ml浓度作用最显著;仅辐射后早期(24 h)12 Gy组h BMMSC凋亡高于0 Gy组(P<0.05),其余时间点辐射组与未辐照组细胞凋亡无差异(P>0.05)。辐射后h BMMSC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表达明显下调,b FGF作用后PDGFRα表达上调。结论:辐射对h BMMSC凋亡无显著影响,b FGF对h BMMSC辐射损伤有修复作用,促进其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恢复;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与辐射诱导PDGFRα表达下调相关。PDGFRα参与b FGF对h BMMSC辐射损伤的修复。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09-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参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代凯;杨智;徐双年;张建民;陈洁平;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h BMMSC经0、6、12 Gy X射线辐照后,流式细胞术、cell counting kit-8(CCK-8)、Western blot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辐射对h BMMSC凋亡、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0、1、5、10、20 ng/ml浓度b FGF分别作用于辐射h BM M SC,探索抗辐射保护作用最佳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 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蛋白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辐射后h BM M SC增殖、成骨分化能力下降,b FGF能够修复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P<0.05),5 ng/ml浓度作用最显著;仅辐射后早期(24 h)12 Gy组h BMMSC凋亡高于0 Gy组(P<0.05),其余时间点辐射组与未辐照组细胞凋亡无差异(P>0.05)。辐射后h BMMSC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表达明显下调,b FGF作用后PDGFRα表达上调。结论:辐射对h BMMSC凋亡无显著影响,b FGF对h BMMSC辐射损伤有修复作用,促进其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恢复;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与辐射诱导PDGFRα表达下调相关。PDGFRα参与b FGF对h BMMSC辐射损伤的修复。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09-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论著_造血恢复

  • HS 6101和rhG-CSF对环磷酰胺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熊国林;申星;柳晓兰;杨萌;代常亮;刘晓宇;邢爽;余祖胤;

    目的:探讨HS 6101加rh G-CSF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3只ICR小鼠分为CTX对照、HS 6101、rh G-CSF和HS 6101+rh G-CSF 4组,每组动物数分别为46、21、18和18只,连续3 d腹腔注射CTX 100 mg/(kg·d)制备化疗药损伤模型,首次CTX前1 h一次皮下注射HS 6101 27μg/鼠,末次CTX后1 d开始连续5 d每天1次皮下注射rh G-CSF 2μg/鼠,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及第4和9天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和骨髓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HS 6101或rh G-CSF均可明显升高CTX化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最低值,增加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生,HS 6101+rh G-CSF联合给药组效果更佳。结论:HS6101于化疗前1 h给药可明显促进CTX的损伤ICR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HS 6101+rh G-CSF联合给药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16-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HS 6101和rhG-CSF对环磷酰胺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熊国林;申星;柳晓兰;杨萌;代常亮;刘晓宇;邢爽;余祖胤;

    目的:探讨HS 6101加rh G-CSF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3只ICR小鼠分为CTX对照、HS 6101、rh G-CSF和HS 6101+rh G-CSF 4组,每组动物数分别为46、21、18和18只,连续3 d腹腔注射CTX 100 mg/(kg·d)制备化疗药损伤模型,首次CTX前1 h一次皮下注射HS 6101 27μg/鼠,末次CTX后1 d开始连续5 d每天1次皮下注射rh G-CSF 2μg/鼠,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及第4和9天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和骨髓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HS 6101或rh G-CSF均可明显升高CTX化疗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最低值,增加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生,HS 6101+rh G-CSF联合给药组效果更佳。结论:HS6101于化疗前1 h给药可明显促进CTX的损伤ICR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HS 6101+rh G-CSF联合给药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16-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论著_骨髓纤维化

  • 3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何海菊;陈宝安;

    目的:研究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几种预后评分系统进行比较。方法:描述本中心患者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采用单因素KaplanM eier方法分析预后因素,使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贫血在本中心更常见,JAK2V617F突变在本中心更常发生,异常染色体核型少见,全身症状、脾脏肋缘下≥8 cm、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数<100×109/L、乳酸脱氢酶高于2倍正常值与不良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全身症状,血小板数<100×109/L与预后仍相关。结论:国内PM F患者贫血比例较国外多见,有全身症状及血小板计数<100×109/L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ILLI、改良IPSS、改良DIPSS预后评分系统适用于本中心数据。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21-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3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何海菊;陈宝安;

    目的:研究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几种预后评分系统进行比较。方法:描述本中心患者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采用单因素KaplanM eier方法分析预后因素,使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贫血在本中心更常见,JAK2V617F突变在本中心更常发生,异常染色体核型少见,全身症状、脾脏肋缘下≥8 cm、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数<100×109/L、乳酸脱氢酶高于2倍正常值与不良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有全身症状,血小板数<100×109/L与预后仍相关。结论:国内PM F患者贫血比例较国外多见,有全身症状及血小板计数<100×109/L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ILLI、改良IPSS、改良DIPSS预后评分系统适用于本中心数据。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21-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论著_脂肪细胞

  • 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比较研究

    刘四红;王慧;翟元梅;朱晓宇;章菁;万云;路伟;石军;

    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体外向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q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mRNA表达水平;通过诱导的脂肪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在48 h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抵抗作用。结果: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定吸光度值发现,3T3-L1细胞组脂质聚集量多于MSC组,且OD值大于MSC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3T3-L1来源的脂肪细胞的成脂基因PPARγ、FABP4和C/EBPα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人骨髓MSC的脂肪细胞(P<0.05);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含脂肪细胞组THP-1细胞存活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3T3-L1细胞组与MS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T3-L1细胞的体外成脂能力比人骨髓MSC强;脂肪细胞具有促使THP-1细胞耐受化疗的作用,且在3T3-L1细胞组的作用大于人骨髓MSC组。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29-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比较研究

    刘四红;王慧;翟元梅;朱晓宇;章菁;万云;路伟;石军;

    目的:探讨3T3-L1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成脂及脂肪细胞功能的差异。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骨髓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体外向脂肪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油红O染色和吸光度值(OD值)检测其分化程度;q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mRNA表达水平;通过诱导的脂肪细胞与THP-1细胞共培养,加入1μg/ml的阿糖胞苷,在48 h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化疗抵抗作用。结果:通过油红O染色和测定吸光度值发现,3T3-L1细胞组脂质聚集量多于MSC组,且OD值大于MSC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3T3-L1来源的脂肪细胞的成脂基因PPARγ、FABP4和C/EBPα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人骨髓MSC的脂肪细胞(P<0.05);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含脂肪细胞组THP-1细胞存活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3T3-L1细胞组与MSC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T3-L1细胞的体外成脂能力比人骨髓MSC强;脂肪细胞具有促使THP-1细胞耐受化疗的作用,且在3T3-L1细胞组的作用大于人骨髓MSC组。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29-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论著_输血医学

  • 1994-2013年中国患者人群红细胞同种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分析(英文)

    于洋;王旖;孙晓琳;马春娅;张晓娟;关晓珍;陈麟凤;汪德清;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患者群体红细胞同种抗体分布特点,为行业制定管理规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维普、Pub Med等文献检索系统,分别使用关键词"意外抗体"、"不规则抗体"、"血型抗体"、"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病"检索、分析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发表的中文、英文文献。结果:共有来自于4 800名患者的5 582个同种抗体被检索出,其中排在前10位最常见的同种抗体依次是抗-E(33.9%)、抗-D(18.3%)、抗-c(10.9%)、抗-M(9.9%)、抗-C(8.1%)、抗-E(4.8%)、抗-Lea(3.4%)、抗-P1(2.0%)、抗-Mur(1.6%)和抗-Jka(1.2%);89个回顾性分析报告中住院患者红细胞同种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34%;在136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例报告中,频率最高的同种抗体是Rh系统抗体(71.7%),其他抗体主要还包括抗-Jkb(5.9%)、抗-Lea(5.1%)、抗-Jka(3.7%)、抗-M(1.5%)和抗-Mur(1.5%);导致644例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致病抗体主要来自Rh(93.1%)和MNS(6.0%)两个血型系统。结论:在中国大陆Rh D阴性产妇产后Rh球蛋白预防性使用应该成为产科常规;对于多次输血患者,推荐使用C、E、c、e、Jka和Jkb血型抗原均匹配的供者血液;对于MNS同种抗体应给予足够的关注;抗体筛选细胞盘中宜包含Mur+红细胞。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34-1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 1994-2013年中国患者人群红细胞同种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分析(英文)

    于洋;王旖;孙晓琳;马春娅;张晓娟;关晓珍;陈麟凤;汪德清;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患者群体红细胞同种抗体分布特点,为行业制定管理规范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维普、Pub Med等文献检索系统,分别使用关键词"意外抗体"、"不规则抗体"、"血型抗体"、"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病"检索、分析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发表的中文、英文文献。结果:共有来自于4 800名患者的5 582个同种抗体被检索出,其中排在前10位最常见的同种抗体依次是抗-E(33.9%)、抗-D(18.3%)、抗-c(10.9%)、抗-M(9.9%)、抗-C(8.1%)、抗-E(4.8%)、抗-Lea(3.4%)、抗-P1(2.0%)、抗-Mur(1.6%)和抗-Jka(1.2%);89个回顾性分析报告中住院患者红细胞同种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34%;在136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例报告中,频率最高的同种抗体是Rh系统抗体(71.7%),其他抗体主要还包括抗-Jkb(5.9%)、抗-Lea(5.1%)、抗-Jka(3.7%)、抗-M(1.5%)和抗-Mur(1.5%);导致644例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致病抗体主要来自Rh(93.1%)和MNS(6.0%)两个血型系统。结论:在中国大陆Rh D阴性产妇产后Rh球蛋白预防性使用应该成为产科常规;对于多次输血患者,推荐使用C、E、c、e、Jka和Jkb血型抗原均匹配的供者血液;对于MNS同种抗体应给予足够的关注;抗体筛选细胞盘中宜包含Mur+红细胞。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34-1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王文娟;解珺丹;王谦;陶婷婷;姚红;文丽君;周有宁;陈苏宁;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42-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王文娟;解珺丹;王谦;陶婷婷;姚红;文丽君;周有宁;陈苏宁;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42-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Bx02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家系遗传分析

    刘国亮;祝芳;郑小丽;曹承华;贺雅静;程相树;李涛;姬新颖;

    目的:对ABO正反定型不符的疑难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并对其家系的AB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采用PCR-SSP对血清学方法定型为B亚型的先证者及其家系共5份样本做基因分型,并对其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扩增后进行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分析后确定其基因型。结果:该家系中3份标本ABO基因序列与ABO*B101相比,在第905位碱基发生了A>G的突变。结合血清型学表现,先证者ABO基因型可定为Bx02/O102。结论:采用DNA序列分析法可以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进行验证,并能阐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或弱表达现象的分子基础。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49-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Bx02等位基因的鉴定及家系遗传分析

    刘国亮;祝芳;郑小丽;曹承华;贺雅静;程相树;李涛;姬新颖;

    目的:对ABO正反定型不符的疑难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并对其家系的ABO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采用PCR-SSP对血清学方法定型为B亚型的先证者及其家系共5份样本做基因分型,并对其ABO血型基因第6、7外显子扩增后进行直接测序及单倍型测序,分析后确定其基因型。结果:该家系中3份标本ABO基因序列与ABO*B101相比,在第905位碱基发生了A>G的突变。结合血清型学表现,先证者ABO基因型可定为Bx02/O102。结论:采用DNA序列分析法可以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进行验证,并能阐述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或弱表达现象的分子基础。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49-1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论著_实验血液学动物模型

  • 利用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建立人源化小鼠模型

    许亚茹;李欲航;陈水平;邹秉含;张钦;徐曼;孔维霞;盛红霞;胡国亮;廖丽;张斌;胡亮钉;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免疫缺陷NPG~(TM)(NOD.Cg-Prkdcscid II2rgtm1vst/vst)小鼠模型上造血重建的水平。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G-CSF动员人外周血CD34~+的造血干细胞,经骨髓腔移植到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PG小鼠。移植后2、4周观察小鼠血象恢复情况;移植后4、6、8、10、12周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人源CD45~+、CD19~+细胞表达;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肝脏、脾脏中细胞表面CD45~+、CD19~+细胞表达;用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人Alu基因的有无。结果:免疫磁珠分选人的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6.3%;NPG小鼠经过照射后骨髓腔内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或消失,达到了清髓的效果;移植组小鼠4周外周血各系血细胞恢复到移植照射前水平;所有小鼠全部存活,移植组小鼠在4、6、8、10、12周均检测到人源CD45~+、CD19~+细胞;应用PCR方法检测移植组小鼠人Alu基因均为阳性。结论:经骨髓腔途径移植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CD34~+干细胞至NPG小鼠,可以建立人鼠嵌合模型。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53-1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利用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建立人源化小鼠模型

    许亚茹;李欲航;陈水平;邹秉含;张钦;徐曼;孔维霞;盛红霞;胡国亮;廖丽;张斌;胡亮钉;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中CD34~+造血干细胞(HSC)在免疫缺陷NPG~(TM)(NOD.Cg-Prkdcscid II2rgtm1vst/vst)小鼠模型上造血重建的水平。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G-CSF动员人外周血CD34~+的造血干细胞,经骨髓腔移植到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PG小鼠。移植后2、4周观察小鼠血象恢复情况;移植后4、6、8、10、12周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人源CD45~+、CD19~+细胞表达;12周后处死各组小鼠,检测骨髓、肝脏、脾脏中细胞表面CD45~+、CD19~+细胞表达;用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细胞人Alu基因的有无。结果:免疫磁珠分选人的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6.3%;NPG小鼠经过照射后骨髓腔内有核细胞及巨核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或消失,达到了清髓的效果;移植组小鼠4周外周血各系血细胞恢复到移植照射前水平;所有小鼠全部存活,移植组小鼠在4、6、8、10、12周均检测到人源CD45~+、CD19~+细胞;应用PCR方法检测移植组小鼠人Alu基因均为阳性。结论:经骨髓腔途径移植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CD34~+干细胞至NPG小鼠,可以建立人鼠嵌合模型。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53-1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共刺激分子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张巍;王晶;克晓燕;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共刺激和共抑制的双重作用,确切机制尚存在争议。研究发现,B7-H3分子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较差相关,直接参与肿瘤的非免疫调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表达与血液肿瘤的恶性程度、复发、进展及患者的预后均显著相关。因此,B7-H3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B7-H3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就B7-H3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58-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共刺激分子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张巍;王晶;克晓燕;

    共刺激分子B7-H3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个B7免疫调控家族成员。虽然B7-H3 mRNA广泛分布于淋巴和非淋巴器官中,但其蛋白表达谱局限,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极低表达。B7-H3的受体尚未明确,可能是髓样细胞触发受体家族成员TLT-2。B7-H3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具有共刺激和共抑制的双重作用,确切机制尚存在争议。研究发现,B7-H3分子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较差相关,直接参与肿瘤的非免疫调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7-H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过表达与血液肿瘤的恶性程度、复发、进展及患者的预后均显著相关。因此,B7-H3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针对B7-H3的免疫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就B7-H3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58-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治疗

    张钦;张斌;陈虎;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措施,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其诱发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虽然发生率低,但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细胞免疫治疗显示了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细胞免疫疗法治疗EB病毒感染的最新进展,包括制备方法的改进、新分离方法的使用及第三方CTL的应用,并探讨EB病毒感染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63-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的细胞免疫治疗

    张钦;张斌;陈虎;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措施,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具有很高的发生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是移植后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其诱发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虽然发生率低,但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细胞免疫治疗显示了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回顾了近几年国内外细胞免疫疗法治疗EB病毒感染的最新进展,包括制备方法的改进、新分离方法的使用及第三方CTL的应用,并探讨EB病毒感染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63-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MDS及AML患者对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陈晓平;靖彧;李永辉;于力;

    去甲基化药物(HMA)已被许多国家应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低骨髓原始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疗,体力状态差与基础疾病多的老年AML患者也能从去甲基化治疗中获益,但对去甲基化药物抵抗的患者预后不良,因此临床上急需预测对去甲基化治疗反应的可靠指标,本文对预测MDS及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反应的生物学指标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69-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MDS及AML患者对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反应的预测指标

    陈晓平;靖彧;李永辉;于力;

    去甲基化药物(HMA)已被许多国家应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低骨髓原始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疗,体力状态差与基础疾病多的老年AML患者也能从去甲基化治疗中获益,但对去甲基化药物抵抗的患者预后不良,因此临床上急需预测对去甲基化治疗反应的可靠指标,本文对预测MDS及AML患者去甲基化治疗反应的生物学指标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69-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冯非儿;王谦明;朱晓璐;王辰璁;张晓辉;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输注血制品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主要由于供者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攻击宿主所致。临床表现涉及皮肤、肝脏、胃肠道和骨髓等,其多发于免疫缺陷患者,但也可见于免疫正常者。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国际推荐对不同的TA-GVHD高危人群使用γ辐照血制品以预防TA-GVHD的发生。本文就TA-GVHD的发病机制和预防进行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74-1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冯非儿;王谦明;朱晓璐;王辰璁;张晓辉;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输注血制品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主要由于供者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攻击宿主所致。临床表现涉及皮肤、肝脏、胃肠道和骨髓等,其多发于免疫缺陷患者,但也可见于免疫正常者。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国际推荐对不同的TA-GVHD高危人群使用γ辐照血制品以预防TA-GVHD的发生。本文就TA-GVHD的发病机制和预防进行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74-1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米哚妥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王胤颖;孙婉玲;

    约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携带FLT3基因突变,这与AML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针对FLT3突变的靶向治疗可能是治疗AML的新途径。米哚妥林(midostaurin,PKC412)能够抑制FLT3基因编码的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对具有突变型FLT3、野生型FLT3及表达突变型FLT3受体的AML原始细胞均具有细胞凋亡作用。鉴于此,本文就FLT3突变与AML的关系以及米哚妥林在AML,尤其是具有突变型FLT3基因的AML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80-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米哚妥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王胤颖;孙婉玲;

    约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携带FLT3基因突变,这与AML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针对FLT3突变的靶向治疗可能是治疗AML的新途径。米哚妥林(midostaurin,PKC412)能够抑制FLT3基因编码的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对具有突变型FLT3、野生型FLT3及表达突变型FLT3受体的AML原始细胞均具有细胞凋亡作用。鉴于此,本文就FLT3突变与AML的关系以及米哚妥林在AML,尤其是具有突变型FLT3基因的AML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80-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核因子kappa B信号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然然;张辉;陈福雄;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而儿童AML发病率亦占其急性白血病的15%-20%。经过近60年的研究和探索,系统化疗虽然可诱导75%-80%AML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却只有20%-30%患者被治愈,而绝大部分患者缓解后复发而以治疗失败告终。对化疗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是其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在AML发生发展各阶段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其中NF-κB活化与凋亡耐受、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都有着一定关联。这些都提示对NF-κB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有望成为逆转AML耐药进而改善治疗的一个途径。本文就NF-κB在AML发生发展和在耐药产生中的作用以及NF-κB抑制在AM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85-1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核因子kappa B信号通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机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然然;张辉;陈福雄;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而儿童AML发病率亦占其急性白血病的15%-20%。经过近60年的研究和探索,系统化疗虽然可诱导75%-80%AML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却只有20%-30%患者被治愈,而绝大部分患者缓解后复发而以治疗失败告终。对化疗药物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是其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活化在AML发生发展各阶段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其中NF-κB活化与凋亡耐受、对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都有着一定关联。这些都提示对NF-κB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有望成为逆转AML耐药进而改善治疗的一个途径。本文就NF-κB在AML发生发展和在耐药产生中的作用以及NF-κB抑制在AML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85-1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急性髓系白血病CEBPA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于文青;孙京男;谭业辉;崔久巍;李薇;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基因(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A)是维持造血系统粒系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CEBPA基因突变易发生在M1和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约占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14%,约占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7.9%。目前国内关于CEBPA基因突变的研究远远少于国外。本文将从CEBPA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特点、突变的检测方法、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91-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急性髓系白血病CEBPA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于文青;孙京男;谭业辉;崔久巍;李薇;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基因(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A)是维持造血系统粒系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CEBPA基因突变易发生在M1和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约占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14%,约占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7.9%。目前国内关于CEBPA基因突变的研究远远少于国外。本文将从CEBPA基因及其蛋白的结构特点、突变的检测方法、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91-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0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的研究进展

    马静;王亚非;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其特点是克隆性增殖的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不规则积聚、浸润,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骨破坏、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和感染等一系列表现。由于MM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其第二肿瘤的发生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但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那度胺等新型药物的出现,MM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获得大幅度提高,其长远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MM治疗后第二肿瘤的发生,不但增加了治疗难度,也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因此,MM第二肿瘤的发生已成为其治疗中一个新的临床挑战。本文就治疗相关因素、MM本身因素及宿主本身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96-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的研究进展

    马静;王亚非;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其特点是克隆性增殖的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不规则积聚、浸润,分泌大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骨破坏、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和感染等一系列表现。由于MM患者生存时间较短,其第二肿瘤的发生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但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那度胺等新型药物的出现,MM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获得大幅度提高,其长远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尤其是MM治疗后第二肿瘤的发生,不但增加了治疗难度,也显著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因此,MM第二肿瘤的发生已成为其治疗中一个新的临床挑战。本文就治疗相关因素、MM本身因素及宿主本身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796-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许鸣;陆嘉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干细胞异常的疾病,以无效造血和血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作为血液病学中信息度较低的一组"灰色病",随着近年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从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特征转移到表观遗传学和微环境等方面。然而,目前对MDS的发病机制仍然无明确的定论,通常应用的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MDS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目前针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表观遗传等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而且成果丰硕,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去甲基化药物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等已经在MDS临床应用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有关MDS发病机制中的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表观遗传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优化对MDS疾病进展的监控和指导其临床用药策略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800-1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1566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4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许鸣;陆嘉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干细胞异常的疾病,以无效造血和血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作为血液病学中信息度较低的一组"灰色病",随着近年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从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特征转移到表观遗传学和微环境等方面。然而,目前对MDS的发病机制仍然无明确的定论,通常应用的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MDS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目前针对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表观遗传等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入,而且成果丰硕,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去甲基化药物氮杂胞苷和地西他滨等已经在MDS临床应用并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有关MDS发病机制中的造血干细胞、细胞因子、表观遗传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优化对MDS疾病进展的监控和指导其临床用药策略等。

    2015年06期 v.23;No.118 1800-1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1566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钟丹丽;涂三芳;李玉华;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来源于骨髓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一些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输注BMMSC可安全有效地防治GVHD,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将从BMMSC的生物特性与GVHD的发病机制出发,总结已有的相关临床试验进展,以期为应用BMMSC防治GVHD提供相应的临床应用依据。

    2015年06期 v.23;No.118 1808-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钟丹丽;涂三芳;李玉华;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来源于骨髓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一些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输注BMMSC可安全有效地防治GVHD,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将从BMMSC的生物特性与GVHD的发病机制出发,总结已有的相关临床试验进展,以期为应用BMMSC防治GVHD提供相应的临床应用依据。

    2015年06期 v.23;No.118 1808-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色氨酸代谢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兆建;刘小倩;徐俊卿;初晓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存在,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和(或)破坏增多。最新研究证明,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异常与ITP的发病有关。ITP患者体内IDO表达减少,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自身反应性T细胞及自身抗体数量增多。通过CTLA-4-Ig诱导,提高患者体内IDO表达,可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与活化受到抑制。因而,研究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异常可为深化ITP发病的认识及提高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就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及IDO与IT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813-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 ]
  • 色氨酸代谢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兆建;刘小倩;徐俊卿;初晓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存在,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和(或)破坏增多。最新研究证明,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异常与ITP的发病有关。ITP患者体内IDO表达减少,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自身反应性T细胞及自身抗体数量增多。通过CTLA-4-Ig诱导,提高患者体内IDO表达,可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与活化受到抑制。因而,研究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异常可为深化ITP发病的认识及提高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就IDO介导的色氨酸代谢及IDO与IT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年06期 v.23;No.118 1813-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