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在不同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

    常春康;李晓;吴凌云;徐黎;宋陆茜;贺琪;应韶旭;Joachim Deeg;

    本研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关的信号转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细胞系KG1a、ML1、U937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F-1对肿瘤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影响;通过微孔细胞转移实验检测SDF-1对AML细胞的趋化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趋化过程中的作用;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I3K信号途径有关的细胞凋亡分子BCL-XL在SDF-1活化此途径后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AML细胞系不同程度表达CD34(KG1a=95.6%、ML1=4.6%、U937=4.8%)、CD45(KG1a=98.3%、U937=97.5%、ML1=17.8%)、CXCR4(ML1=85.4%、U937=43.6%、KG1a=3.8%)、ICAM(KG1a=75.8%、U937=41.8%、ML1=46.3%)。SDF-1能促进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在基质细胞的黏附并能够诱导此类细胞的迁移,上述作用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TX)、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明显抑制;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SDF通过此途径还促进肿瘤细胞存活;此作用同样可被PI3K抑制剂明显抑制,加用wortman-nin后促肿瘤细胞调亡显著增加。蛋白免疫印记检测phospho-AKT、BCL-XL显示,在SDF组明显增强,加用PTX、wortmannin组则减弱。结论:SDF-1能触发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的极化形态的建立及诱导黏附分子的重新分布,从而通过PI3K信号途径促进此类AML细胞的迁移,减少肿瘤细胞的调亡,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信号途径阻断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2008年03期 No.73 46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在不同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

    常春康;李晓;吴凌云;徐黎;宋陆茜;贺琪;应韶旭;Joachim Deeg;

    本研究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的迁移、黏附和细胞凋亡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有关的信号转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的细胞系KG1a、ML1、U937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DF-1对肿瘤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影响;通过微孔细胞转移实验检测SDF-1对AML细胞的趋化作用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趋化过程中的作用;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检测PI3K信号途径有关的细胞凋亡分子BCL-XL在SDF-1活化此途径后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AML细胞系不同程度表达CD34(KG1a=95.6%、ML1=4.6%、U937=4.8%)、CD45(KG1a=98.3%、U937=97.5%、ML1=17.8%)、CXCR4(ML1=85.4%、U937=43.6%、KG1a=3.8%)、ICAM(KG1a=75.8%、U937=41.8%、ML1=46.3%)。SDF-1能促进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在基质细胞的黏附并能够诱导此类细胞的迁移,上述作用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TX)、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明显抑制;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SDF通过此途径还促进肿瘤细胞存活;此作用同样可被PI3K抑制剂明显抑制,加用wortman-nin后促肿瘤细胞调亡显著增加。蛋白免疫印记检测phospho-AKT、BCL-XL显示,在SDF组明显增强,加用PTX、wortmannin组则减弱。结论:SDF-1能触发CXCR4高表达的ML1和U937细胞的极化形态的建立及诱导黏附分子的重新分布,从而通过PI3K信号途径促进此类AML细胞的迁移,减少肿瘤细胞的调亡,而对CXCR4低表达的KG1a细胞则无上述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信号途径阻断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2008年03期 No.73 46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MLAA-2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鉴定

    周芙玲;张王刚;蒙昕;陈刚;王剑利;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EREX法筛库获得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抗原新基因MLAA-22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做基因表达鉴定。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检索MLAA-22基因的相关信息,分析MLAA-22抗原CTL表位,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利用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鉴定的方法,在转录翻译水平检测该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肿瘤抗原新基因MLAA-22 cDNA全长为2.0kb,定位于染色体17q11.2,编码63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72.4kD,非分泌型,亚细胞定位在胞浆,属于不稳定蛋白,但具有一定的亲水和热稳定性,无信号肽。MLAA-22有多个基序(motif),可能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Protean等软件分析选取了序列543-556位作为MLAA-22的抗原表位,采用多通道同步固相全自动合成系统合成15肽,将纯化后的MLAA-22预测抗原多肽通过C末端Cys的-SH与KLH偶联,免疫兔子,制备相应的多抗,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1∶8000。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LAA-22在M5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表达量高于正常人,在其他血液肿瘤细胞中低表达,但在胃、肾和前列腺癌等组织中不表达。结论:mlaa-22是一个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新基因,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08年03期 No.73 46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新抗原MLAA-2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鉴定

    周芙玲;张王刚;蒙昕;陈刚;王剑利;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EREX法筛库获得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抗原新基因MLAA-22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做基因表达鉴定。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检索MLAA-22基因的相关信息,分析MLAA-22抗原CTL表位,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利用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鉴定的方法,在转录翻译水平检测该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肿瘤抗原新基因MLAA-22 cDNA全长为2.0kb,定位于染色体17q11.2,编码63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72.4kD,非分泌型,亚细胞定位在胞浆,属于不稳定蛋白,但具有一定的亲水和热稳定性,无信号肽。MLAA-22有多个基序(motif),可能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Protean等软件分析选取了序列543-556位作为MLAA-22的抗原表位,采用多通道同步固相全自动合成系统合成15肽,将纯化后的MLAA-22预测抗原多肽通过C末端Cys的-SH与KLH偶联,免疫兔子,制备相应的多抗,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1∶8000。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LAA-22在M5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表达量高于正常人,在其他血液肿瘤细胞中低表达,但在胃、肾和前列腺癌等组织中不表达。结论:mlaa-22是一个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相关抗原新基因,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08年03期 No.73 46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DNA甲基化调控K562细胞系kir3dl1基因表达

    高晓宁;于力;

    为分析kir3dl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模式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kir3dl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处理K562细胞以诱导CpG岛去甲基化,观察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kir3dl1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CpG二核苷酸甲基化频率在20%-100%之间;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启动子序列在转录因子E2F可能的结合位点上存在1个碱基的突变,并形成1个新的被甲基化的CpG二核苷酸;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可以诱导不表达kir3dl1基因的K562细胞重新表达该基因。结论: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表达受启动子甲基化调控,对转录因子E2F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在kir3dl1基因表达调控中可能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47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DNA甲基化调控K562细胞系kir3dl1基因表达

    高晓宁;于力;

    为分析kir3dl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模式及其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kir3dl1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处理K562细胞以诱导CpG岛去甲基化,观察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与kir3dl1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显示: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CpG二核苷酸甲基化频率在20%-100%之间;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启动子序列在转录因子E2F可能的结合位点上存在1个碱基的突变,并形成1个新的被甲基化的CpG二核苷酸;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可以诱导不表达kir3dl1基因的K562细胞重新表达该基因。结论:K562细胞中kir3dl1基因表达受启动子甲基化调控,对转录因子E2F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在kir3dl1基因表达调控中可能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47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监测中的意义

    赵瑜;王全顺;李红华;薄剑;窦丽萍;靖彧;王书红;于力;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甲基化在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情监测中的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对经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4-5疗程后持续完全缓解的AML患者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分析,并随访。结果表明:id4基因在32例AML中有15例id4基因甲基化,其中7例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或复发倾向。17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完全缓解。结论:在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白血病的复发。

    2008年03期 No.73 47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期监测中的意义

    赵瑜;王全顺;李红华;薄剑;窦丽萍;靖彧;王书红;于力;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甲基化在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情监测中的意义。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对经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4-5疗程后持续完全缓解的AML患者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分析,并随访。结果表明:id4基因在32例AML中有15例id4基因甲基化,其中7例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或复发倾向。17例id4基因非甲基化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完全缓解。结论:在完全缓解的AML患者中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白血病的复发。

    2008年03期 No.73 476-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与socs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王冬梅;潘崚;张俊棉;李英华;王红芬;王修乾;

    本研究探讨bcr-abl阴性MPD患者中的jak2v617f点突变与socs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选择62例bcr-abl阴性MPD患者(PV26例、ET26例、IMF9例、CNL1例)为研究组,CML20例、AL10例、健康志愿者15名为对照组;用AS-PCR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的突变情况,PCR产物纯化后测序以发现突变患者;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socs3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bcr-abl阴性MPD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socs3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62例bcr-abl阴性MPD患者中44例jak2v617f突变阳性(PV23例、ET15例、IMF5例、CNL1例),18例突变阴性。对照组均为阴性。44例突变阳性组中39例表达socs3 mRNA。18例突变阴性组中10例表达socs3 mRNA。jak2v617f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socs3 mRNA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值=8.44,p<0.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两组患者的socs3 mRNA表达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t值2.167,p=0.035)。结论bcr-abl阴性MPD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组socs3 mRNA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2008年03期 No.73 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与socs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王冬梅;潘崚;张俊棉;李英华;王红芬;王修乾;

    本研究探讨bcr-abl阴性MPD患者中的jak2v617f点突变与socs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选择62例bcr-abl阴性MPD患者(PV26例、ET26例、IMF9例、CNL1例)为研究组,CML20例、AL10例、健康志愿者15名为对照组;用AS-PCR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的突变情况,PCR产物纯化后测序以发现突变患者;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socs3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bcr-abl阴性MPD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及阴性组之间socs3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62例bcr-abl阴性MPD患者中44例jak2v617f突变阳性(PV23例、ET15例、IMF5例、CNL1例),18例突变阴性。对照组均为阴性。44例突变阳性组中39例表达socs3 mRNA。18例突变阴性组中10例表达socs3 mRNA。jak2v617f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socs3 mRNA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值=8.44,p<0.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两组患者的socs3 mRNA表达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t值2.167,p=0.035)。结论bcr-abl阴性MPD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组socs3 mRNA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

    2008年03期 No.73 479-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5′-核苷酸酶超微结构分析

    茹永新;赵轼轩;刘津华;秘营昌;竺晓凡;庞天翔;

    5′-核苷酸酶(5′NT)为嘌呤代谢酶,能水解核苷酸为核苷与磷酸,兼有磷酸转移酶活性,对维持核苷酸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不同亚型患者及正常人粒细胞5′NT膜表达特点。用白细胞分离液分离3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5例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以胞苷-5′-单磷酸(CMP)为底物进行电子显微镜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在观察细胞结构基础上分析粒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结果表明,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粒细胞膜,正常人大部分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反应很弱;急性髓系白血病M0、M1、M2和t(8;21)各型粒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升高,但M0、M1+M2和t(8;21)三组之间差别不明显。t(15;17)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低于其它亚型;与正常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别。结论:5′NT表达强弱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分化程度有关,t(15;17)白血病可能属于高分化性髓系白血病。

    2008年03期 No.73 484-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5′-核苷酸酶超微结构分析

    茹永新;赵轼轩;刘津华;秘营昌;竺晓凡;庞天翔;

    5′-核苷酸酶(5′NT)为嘌呤代谢酶,能水解核苷酸为核苷与磷酸,兼有磷酸转移酶活性,对维持核苷酸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不同亚型患者及正常人粒细胞5′NT膜表达特点。用白细胞分离液分离33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5例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以胞苷-5′-单磷酸(CMP)为底物进行电子显微镜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在观察细胞结构基础上分析粒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结果表明,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粒细胞膜,正常人大部分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反应很弱;急性髓系白血病M0、M1、M2和t(8;21)各型粒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升高,但M0、M1+M2和t(8;21)三组之间差别不明显。t(15;17)细胞阳性率和阳性指数低于其它亚型;与正常人相比无统计学差别。结论:5′NT表达强弱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粒细胞分化程度有关,t(15;17)白血病可能属于高分化性髓系白血病。

    2008年03期 No.73 484-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甲氨蝶呤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

    刘晶霞;陈洁平;谭文;林东昕;

    本研究旨在观察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大剂量MTX化疗后毒副反应的影响。收集44例ALL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mthfr基因型;观察经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所有患者的药后毒副作用。结果表明:mthfr C677T和A1298C各基因型间毒副反应差异显著,携带T突变基因患者发生毒副反应是携带CC基因型的3.75倍;携带AC+CC基因型发生毒副反应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0·12倍。mthfr677TT基因型联合1298AA基因型与677CC基因型同时携带1298C等位基因变异患者在毒副反应上差异显著,前者发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6.5倍。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LL患者HDMTX化疗后的毒副反应有关。

    2008年03期 No.73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甲氨蝶呤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

    刘晶霞;陈洁平;谭文;林东昕;

    本研究旨在观察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大剂量MTX化疗后毒副反应的影响。收集44例ALL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mthfr基因型;观察经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所有患者的药后毒副作用。结果表明:mthfr C677T和A1298C各基因型间毒副反应差异显著,携带T突变基因患者发生毒副反应是携带CC基因型的3.75倍;携带AC+CC基因型发生毒副反应是AA基因型携带者的0·12倍。mthfr677TT基因型联合1298AA基因型与677CC基因型同时携带1298C等位基因变异患者在毒副反应上差异显著,前者发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6.5倍。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LL患者HDMTX化疗后的毒副反应有关。

    2008年03期 No.73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TFPI及IL-1β动态变化分析

    孙冶;吴日荷;刘伟红;黄金伟;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白介素-1β(IL-1β)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20例健康体检者及24例AL患者化疗前血浆TF、TFPI、和IL-1β的含量,并测定初治AL患者在进行化疗第72小时、缓解3个阶段血浆TF、TFPI、和IL-1β的含量。结果表明:24例初治A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前血浆TF、TFPI、和IL-1β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疗第72小时血浆TF和IL-1β含量明显高于首次诱导化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浆TFPI与化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24例初治AL患者16例缓解,缓解组血浆TF、TFPI和IL-1β含量降至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F、TFPI和IL-1β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2008年03期 No.73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TF、TFPI及IL-1β动态变化分析

    孙冶;吴日荷;刘伟红;黄金伟;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和白介素-1β(IL-1β)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20例健康体检者及24例AL患者化疗前血浆TF、TFPI、和IL-1β的含量,并测定初治AL患者在进行化疗第72小时、缓解3个阶段血浆TF、TFPI、和IL-1β的含量。结果表明:24例初治A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前血浆TF、TFPI、和IL-1β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疗第72小时血浆TF和IL-1β含量明显高于首次诱导化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浆TFPI与化疗前相比明显下降,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24例初治AL患者16例缓解,缓解组血浆TF、TFPI和IL-1β含量降至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F、TFPI和IL-1β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2008年03期 No.73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与优化

    肖平;曾耀英;聂燕芳;林蔚;吴晓萍;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人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以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图谱。提取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总蛋白质,以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离蛋白,显色后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电泳图谱,比较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图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优化样品制备和电泳中的实验环节,获得了蛋白点分离清晰的图谱,平均蛋白点数为780±73,重复实验所得蛋白点匹配率为82±5%。结论:成功建立了人骨髓白血病细胞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后续各亚型白血病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2008年03期 No.73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与优化

    肖平;曾耀英;聂燕芳;林蔚;吴晓萍;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人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以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图谱。提取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总蛋白质,以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离蛋白,显色后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电泳图谱,比较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图谱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优化样品制备和电泳中的实验环节,获得了蛋白点分离清晰的图谱,平均蛋白点数为780±73,重复实验所得蛋白点匹配率为82±5%。结论:成功建立了人骨髓白血病细胞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析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后续各亚型白血病比较蛋白组学研究。

    2008年03期 No.73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Fas/FasL的影响(英文)

    赵文理;柴忆欢;何海龙;魏绪仓;王彤;邢佩霓;李梅生;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用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上清液sFas含量。结果表明:加入IFN-α后,CML-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改善,Ph1(+)细胞比例随IFN-α浓度增加而减低;培养细胞Fas的表达上调,sFas含量却下降,FasL表达阴性,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IFN-α在改善CML-DC表型同时,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细胞凋亡,使Ph1(-)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2008年03期 No.73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达Fas/FasL的影响(英文)

    赵文理;柴忆欢;何海龙;魏绪仓;王彤;邢佩霓;李梅生;

    本研究探讨干扰素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表达Fas/FasL的影响。在CML-DCs的培养液中除加入SCF,GM-CSF,TNF-α及IL-4外,还加入IFN-α。培养10-14天,除了鉴定细胞免疫表型和Ph1染色体比例外,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Fas/FasL比例,用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上清液sFas含量。结果表明:加入IFN-α后,CML-DC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显著改善,Ph1(+)细胞比例随IFN-α浓度增加而减低;培养细胞Fas的表达上调,sFas含量却下降,FasL表达阴性,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IFN-α在改善CML-DC表型同时,可通过Fas途径促进Ph1(+)细胞凋亡,使Ph1(-)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2008年03期 No.73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姚根宏;栾建凤;叶东;严京梅;雷千红;朱培元;金洁;

    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效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用CCK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取使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0%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细胞,然后在应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电泳、PI以及PI/Annexin V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抑制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半数细胞抑制剂量为4μg/L。4μg/L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12小时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Hoechest 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呈亮蓝色;DNA断裂产生DNA ladder,细胞凋亡的亚二倍体峰出现,细胞磷脂酰丝氨酸发生转位),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增加,24小时后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结论: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甲素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8年03期 No.73 506-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姚根宏;栾建凤;叶东;严京梅;雷千红;朱培元;金洁;

    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效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用CCK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取使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0%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细胞,然后在应用Hoechst 33258染色、DNA电泳、PI以及PI/Annexin V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抑制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半数细胞抑制剂量为4μg/L。4μg/L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12小时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Hoechest 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呈亮蓝色;DNA断裂产生DNA ladder,细胞凋亡的亚二倍体峰出现,细胞磷脂酰丝氨酸发生转位),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增加,24小时后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结论: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甲素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8年03期 No.73 506-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联合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饶佳;张荣艳;陈艳;陈国安;肖承京;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hrsTRAIL)单用或联合阿糖胞苷(Ara-C)诱导HL-60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在体外以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研究对象,分5组进行细胞培养:对照组、Ara-C组、rsTRAIL组、同时给药组(Ara-C+rsTRAIL)、先后给药组(Ara-C→rsTRAI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Annexin V/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Ara-C对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的影响及rsTRAIL单药组、先后给药组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和细胞内caspase-8活性。结果表明:rsTRAIL能抑制HL-60细胞生长并诱导HL-60细胞凋亡。先后给药组诱导HL-60细胞凋亡率大于同时给药组。先后给药组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和细胞内caspase-8的活性高于rsTRAIL组。5mg/L、10mg/LAra-C作用于HL-60细胞24小时,其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升高,大于对照组。结论:rsTRAIL抑制HL-60细胞生长,诱导HL-60细胞凋亡。Ara-C上调HL-60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增强rsTRAIL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Ara-C和rsTRAIL联合用药时,在先加Ara-C、再加rsTRAIL组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效果比同时给药组效果好,其机制可能与Ara-C上调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和(或)增强细胞内caspase-8的活性有关。

    2008年03期 No.73 510-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联合阿糖胞苷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饶佳;张荣艳;陈艳;陈国安;肖承京;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hrsTRAIL)单用或联合阿糖胞苷(Ara-C)诱导HL-60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在体外以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为研究对象,分5组进行细胞培养:对照组、Ara-C组、rsTRAIL组、同时给药组(Ara-C+rsTRAIL)、先后给药组(Ara-C→rsTRAIL)。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Annexin V/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Ara-C对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的影响及rsTRAIL单药组、先后给药组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和细胞内caspase-8活性。结果表明:rsTRAIL能抑制HL-60细胞生长并诱导HL-60细胞凋亡。先后给药组诱导HL-60细胞凋亡率大于同时给药组。先后给药组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和细胞内caspase-8的活性高于rsTRAIL组。5mg/L、10mg/LAra-C作用于HL-60细胞24小时,其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升高,大于对照组。结论:rsTRAIL抑制HL-60细胞生长,诱导HL-60细胞凋亡。Ara-C上调HL-60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增强rsTRAIL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Ara-C和rsTRAIL联合用药时,在先加Ara-C、再加rsTRAIL组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效果比同时给药组效果好,其机制可能与Ara-C上调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和(或)增强细胞内caspase-8的活性有关。

    2008年03期 No.73 510-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蝮蛇毒提取物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

    王国光;许敏;段海峰;张根葆;

    本研究探讨皖南蝮蛇毒蛋白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采用MTT(四唑氮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蛇毒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K562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细胞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20μg/ml蛇毒蛋白提取物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且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的关系;提取物作用48小时后显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蛇毒作用48小时后K562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特征;1、10、20μg/ml蛇毒作用48小时后的凋亡率分别为21.3%、49.7%、70.1%;蛇毒提取物使ER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蛇毒蛋白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2008年03期 No.73 516-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蝮蛇毒提取物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凋亡

    王国光;许敏;段海峰;张根葆;

    本研究探讨皖南蝮蛇毒蛋白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采用MTT(四唑氮蓝)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蛇毒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药物作用后K562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提取物对K562细胞细胞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20μg/ml蛇毒蛋白提取物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且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的关系;提取物作用48小时后显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蛇毒作用48小时后K562细胞出现典型凋亡特征;1、10、20μg/ml蛇毒作用48小时后的凋亡率分别为21.3%、49.7%、70.1%;蛇毒提取物使ER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蛇毒蛋白能够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2008年03期 No.73 516-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龟板、黄芪、丹参和党参诱导K562细胞合成γ珠蛋白的实验研究

    郭志梅;李海军;钱新华;

    本研究探讨龟板、黄芪、丹参和党参对K562细胞γ-珠蛋白合成的影响。以K562细胞为体外模型,用联苯胺染色方法确定龟板、黄芪、丹参及党参4种中药诱导K562细胞血红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红蛋白F(α2γ2)水平。结果表明:龟板、黄芪、丹参和党参作用于K562细胞6天,联苯胺染色阳性率最高分别可达23.5%、19.8%、15.8%和14.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血红蛋白F表达增加。结论:龟板、黄芪、丹参及党参在体外可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的合成水平增高,从而使血红蛋白F增加。4种中药具有与阳性对照丁酸钠相似的诱导γ珠蛋白合成增加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520-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龟板、黄芪、丹参和党参诱导K562细胞合成γ珠蛋白的实验研究

    郭志梅;李海军;钱新华;

    本研究探讨龟板、黄芪、丹参和党参对K562细胞γ-珠蛋白合成的影响。以K562细胞为体外模型,用联苯胺染色方法确定龟板、黄芪、丹参及党参4种中药诱导K562细胞血红蛋白表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血红蛋白F(α2γ2)水平。结果表明:龟板、黄芪、丹参和党参作用于K562细胞6天,联苯胺染色阳性率最高分别可达23.5%、19.8%、15.8%和14.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血红蛋白F表达增加。结论:龟板、黄芪、丹参及党参在体外可诱导K562细胞γ珠蛋白的合成水平增高,从而使血红蛋白F增加。4种中药具有与阳性对照丁酸钠相似的诱导γ珠蛋白合成增加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520-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苦参碱对K562细胞Cgi-100基因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黄凤霞;张彦;王伟佳;

    本研究了解功能未知的cgi-100基因在苦参碱作用人白血病K56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苦参碱作用前后K562细胞中cgi-100基因的表达情况;构建pIRES2-EGFP/cgi-100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至K562细胞中;RT-PCR检测在重组细胞中目的基因cgi-100的表达状况,并采用台盼蓝染色法观察细胞生长趋势,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观察cgi-100基因过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苦参碱作用K562细胞后cgi-100基因表达下调;重组K562细胞中cgi-100基因过表达,且常染色质增加,异染色质减少,细胞增殖旺盛,S期细胞增多,增殖速度高于对照组。结论: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苦参碱能使K562细胞中cgi-100基因表达下降;cgi-100基因过表达能使K562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幼稚程度增加。

    2008年03期 No.73 525-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苦参碱对K562细胞Cgi-100基因表达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黄凤霞;张彦;王伟佳;

    本研究了解功能未知的cgi-100基因在苦参碱作用人白血病K56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RT-PCR检测苦参碱作用前后K562细胞中cgi-100基因的表达情况;构建pIRES2-EGFP/cgi-100真核表达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至K562细胞中;RT-PCR检测在重组细胞中目的基因cgi-100的表达状况,并采用台盼蓝染色法观察细胞生长趋势,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观察cgi-100基因过表达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苦参碱作用K562细胞后cgi-100基因表达下调;重组K562细胞中cgi-100基因过表达,且常染色质增加,异染色质减少,细胞增殖旺盛,S期细胞增多,增殖速度高于对照组。结论: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苦参碱能使K562细胞中cgi-100基因表达下降;cgi-100基因过表达能使K562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幼稚程度增加。

    2008年03期 No.73 525-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及对Notch 1和NF-κB表达的影响

    王晖;刘心;徐波;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生、发展与骨髓微环境关系密切,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Notch信号是造血微环境调节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其中Notch1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较为密切。骨髓瘤是高度依赖NF-κB的恶性肿瘤,后者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和转移、增殖和凋亡、耐药相关。已证实NF-κB2家族是Notch信号通路的一个靶基因。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及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但其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探讨bortezomib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对Notch1、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流式细胞术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观察药物对MM细胞凋亡的影响,用RT-PCR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分析分别检测细胞凋亡时Notch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PMI8226细胞高表达Notch1和NF-κB;随着bortezomib作用浓度的增高,RPMI8226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Notch1的表达逐渐降低,NF-κB在胞核表达减少,胞浆表达增多。这种改变在浓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ortezomib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机制中有Notch1和NF-κB两条通路的参与,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Notch1信号可能作为MM治疗的潜在靶点,为相关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实验基础。

    2008年03期 No.73 53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681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凋亡及对Notch 1和NF-κB表达的影响

    王晖;刘心;徐波;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发生、发展与骨髓微环境关系密切,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Notch信号是造血微环境调节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其中Notch1与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较为密切。骨髓瘤是高度依赖NF-κB的恶性肿瘤,后者与肿瘤细胞的发生和转移、增殖和凋亡、耐药相关。已证实NF-κB2家族是Notch信号通路的一个靶基因。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及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但其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探讨bortezomib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对Notch1、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流式细胞术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观察药物对MM细胞凋亡的影响,用RT-PCR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分析分别检测细胞凋亡时Notch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RPMI8226细胞高表达Notch1和NF-κB;随着bortezomib作用浓度的增高,RPMI8226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Notch1的表达逐渐降低,NF-κB在胞核表达减少,胞浆表达增多。这种改变在浓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与对照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ortezomib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机制中有Notch1和NF-κB两条通路的参与,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Notch1信号可能作为MM治疗的潜在靶点,为相关新药的研发提供一定实验基础。

    2008年03期 No.73 53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681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作用的临床研究

    杨云;张王刚;何爱丽;杨惠云;王剑利;田玮;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2008年03期 No.73 538-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作用的临床研究

    杨云;张王刚;何爱丽;杨惠云;王剑利;田玮;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2008年03期 No.73 538-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ALCL染色体移位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季天海;李慧灵;蒋会勇;赵彤;余英豪;

    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染色体移位产生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和预后的关系。建立包含30例ALCL及2例对照组织共96点阵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LK蛋白表达,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①ALK蛋白在2例皮肤原发ALCL患者中表达均为阴性,28例系统性ALCL中有20例(71.4%)表达为阳性,其表现主要为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棕黄色;②ALK蛋白阳性组的年龄低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ALK蛋白阳性组的预后好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LK蛋白的表达在ALCL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低年龄组的患者,它可以作为ALCL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独立重要指标。

    2008年03期 No.73 54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ALCL染色体移位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季天海;李慧灵;蒋会勇;赵彤;余英豪;

    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染色体移位产生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和预后的关系。建立包含30例ALCL及2例对照组织共96点阵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LK蛋白表达,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①ALK蛋白在2例皮肤原发ALCL患者中表达均为阴性,28例系统性ALCL中有20例(71.4%)表达为阳性,其表现主要为细胞浆和(或)细胞核棕黄色;②ALK蛋白阳性组的年龄低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ALK蛋白阳性组的预后好于ALK蛋白阴性组,两者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ALK蛋白的表达在ALCL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在低年龄组的患者,它可以作为ALCL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独立重要指标。

    2008年03期 No.73 54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英文)

    刘林;张敏;邹萍;

    本研究旨在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对125例NHL病例进行了回溯性分析。结果发现,125例病例中B-NHL85例(68%),T-NHL35例(28%),不能分类的5例(4%)。B-NHL易于侵犯骨髓,而T-NHL多伴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临床分期晚,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且T-NHL的3年存活率明显低于B-NHL。生存分析显示,年龄、B症状、LDH水平、临床分期为预后相关因素,免疫分型对预后无显著性影响。骨髓侵犯的发生率为31.2%(39/125),在B-NHL多见。骨髓侵犯方式与年龄、B症状、LDH水平、T/B免疫分型无关,但弥漫型骨髓侵犯多伴有肝脾肿大,且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局灶型。结论:年龄、B症状、LDH水平和临床分期是影响NHL预后的主要因素,免疫分型尚不足以成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骨髓侵犯方式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2008年03期 No.73 547-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英文)

    刘林;张敏;邹萍;

    本研究旨在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对125例NHL病例进行了回溯性分析。结果发现,125例病例中B-NHL85例(68%),T-NHL35例(28%),不能分类的5例(4%)。B-NHL易于侵犯骨髓,而T-NHL多伴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临床分期晚,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且T-NHL的3年存活率明显低于B-NHL。生存分析显示,年龄、B症状、LDH水平、临床分期为预后相关因素,免疫分型对预后无显著性影响。骨髓侵犯的发生率为31.2%(39/125),在B-NHL多见。骨髓侵犯方式与年龄、B症状、LDH水平、T/B免疫分型无关,但弥漫型骨髓侵犯多伴有肝脾肿大,且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局灶型。结论:年龄、B症状、LDH水平和临床分期是影响NHL预后的主要因素,免疫分型尚不足以成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骨髓侵犯方式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2008年03期 No.73 547-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el(20q)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

    秦玲;王椿;秦尤文;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王小蕊;赵初娴;

    为了探讨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del(20q)]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患者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分选(FACS)del(20q)的MDS患者骨髓CD15+、GPA+、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应用Annexin V-FITC和PI通过FACS分选该患者骨髓Annexin V+PI-(凋亡细胞)和Annexin V-PI-细胞(活细胞),然后应用LSI D20S108探针和TelvysionTM 20p探针对分选细胞分别进行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检测。同时选取4例核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检测。结果显示,该MDS RAEB-1患者的骨髓CD15+细胞和GPA+细胞中MDS克隆百分比分别为70.50%和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9%和6.17%);而在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中分别为3.23%、4.32%、5.77%,低于对照组(5.76%、4.85%、6.36%)。该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为16.09%,MDS细胞克隆在凋亡细胞和活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32.48%和70.11%。结论:MDS患者del(20q)异常克隆主要分布于粒系与红系细胞,以及一小部分凋亡细胞

    2008年03期 No.73 55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el(20q)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

    秦玲;王椿;秦尤文;谢匡成;颜式可;高彦荣;王小蕊;赵初娴;

    为了探讨20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del(20q)]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患者异常细胞克隆在骨髓各细胞系列和凋亡细胞中的分布,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分选(FACS)del(20q)的MDS患者骨髓CD15+、GPA+、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应用Annexin V-FITC和PI通过FACS分选该患者骨髓Annexin V+PI-(凋亡细胞)和Annexin V-PI-细胞(活细胞),然后应用LSI D20S108探针和TelvysionTM 20p探针对分选细胞分别进行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检测。同时选取4例核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检测。结果显示,该MDS RAEB-1患者的骨髓CD15+细胞和GPA+细胞中MDS克隆百分比分别为70.50%和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9%和6.17%);而在CD3+CD56-CD16-,CD19+,CD3-CD56+CD16+细胞中分别为3.23%、4.32%、5.77%,低于对照组(5.76%、4.85%、6.36%)。该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为16.09%,MDS细胞克隆在凋亡细胞和活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32.48%和70.11%。结论:MDS患者del(20q)异常克隆主要分布于粒系与红系细胞,以及一小部分凋亡细胞

    2008年03期 No.73 55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丙戊酸钠协同阿霉素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俞晨;陈宝安;高冲;丁家华;夏国华;邵泽叶;高峰;孙耘玉;程坚;赵刚;王骏;宋慧慧;马燕;鲍文;

    本研究探讨丙戊酸钠(SVPA)协同阿霉素(ADM)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观察小剂量SVPA和ADM处理后细胞形态的改变,应用(MTT)比色法检测SVPA及AD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ADM(0.039μg/ml、0·078μg/ml、0.156μg/ml、0.312μg/ml和0.4μg/ml)与0.25mmol/LSVPA联合作用于MUTZ-1细胞72小时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3.46±1.12)%、(49.87±0.84)%、(52.37±1.05)%、(78.43±4.34)%和(82.47±1·04)%,明显高于单用ADM时的(5.08±0.79)%、(12.32±2.39)%、(23.65±1.34)%、(43.33±2.38)%和(47.85±1·46)%(p<0.05)。单用0.25mmol/LSVPA时对细胞生长无影响(p>0.05)。SVPA联合ADM作用细胞株72小时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SVPA和ADM联合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比单独使用ADM明显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以0.078μg/ml浓度ADM为最佳抑制浓度。结论:小剂量的SVPA能增敏ADM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发生凋亡。

    2008年03期 No.73 55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丙戊酸钠协同阿霉素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俞晨;陈宝安;高冲;丁家华;夏国华;邵泽叶;高峰;孙耘玉;程坚;赵刚;王骏;宋慧慧;马燕;鲍文;

    本研究探讨丙戊酸钠(SVPA)协同阿霉素(ADM)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观察小剂量SVPA和ADM处理后细胞形态的改变,应用(MTT)比色法检测SVPA及ADM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ADM(0.039μg/ml、0·078μg/ml、0.156μg/ml、0.312μg/ml和0.4μg/ml)与0.25mmol/LSVPA联合作用于MUTZ-1细胞72小时后,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3.46±1.12)%、(49.87±0.84)%、(52.37±1.05)%、(78.43±4.34)%和(82.47±1·04)%,明显高于单用ADM时的(5.08±0.79)%、(12.32±2.39)%、(23.65±1.34)%、(43.33±2.38)%和(47.85±1·46)%(p<0.05)。单用0.25mmol/LSVPA时对细胞生长无影响(p>0.05)。SVPA联合ADM作用细胞株72小时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SVPA和ADM联合作用后细胞的凋亡率比单独使用ADM明显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以0.078μg/ml浓度ADM为最佳抑制浓度。结论:小剂量的SVPA能增敏ADM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发生凋亡。

    2008年03期 No.73 55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体外扩增及植入体内重建造血的活性研究

    钟玉萍;武永吉;沈悌;汪玄;张洁萍;

    本研究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患者CD34+CD59+的增殖和重建造血的能力,为实现PNH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利用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从正常人及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两组CD34+CD59+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并将体外扩增的正常人和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分别输注给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裸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和DNA检测技术检测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结果表明:PNH组的CD34+CD59+细胞在体外生存、扩增能力似弱于正常人对照组。但CD34+CD59+细胞输注给受鼠后6周,在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人CD45+细胞,PNH组受鼠CD45+细胞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NH患者CD34+CD59+细胞仍具有同正常人CD34+CD59+细胞相同的生物特性,能体外扩增并能保持正常干/祖细胞的特性。

    2008年03期 No.73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体外扩增及植入体内重建造血的活性研究

    钟玉萍;武永吉;沈悌;汪玄;张洁萍;

    本研究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患者CD34+CD59+的增殖和重建造血的能力,为实现PNH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利用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从正常人及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两组CD34+CD59+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并将体外扩增的正常人和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分别输注给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裸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和DNA检测技术检测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结果表明:PNH组的CD34+CD59+细胞在体外生存、扩增能力似弱于正常人对照组。但CD34+CD59+细胞输注给受鼠后6周,在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人CD45+细胞,PNH组受鼠CD45+细胞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NH患者CD34+CD59+细胞仍具有同正常人CD34+CD59+细胞相同的生物特性,能体外扩增并能保持正常干/祖细胞的特性。

    2008年03期 No.73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缺铁大鼠肠道黏膜irp_2mRNA及fn mRN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左文丽;薛玉仙;刘玉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缺铁对大鼠肠道黏膜铁调节蛋白-2(iron regulatory protein 2,IRP2)和铁蛋白(ferritin,FN)表达的影响。建立大鼠缺铁动物模型,实验根据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n)、Hb结果为分隐性、轻度和中度贫血3个实验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采用火焰法测定sI,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sFn,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不同缺铁状态下irp2mRNA及fn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①随着缺铁程度的加重,sI和sFn量减少,除隐性缺血组sI量外,实验组的sI和sFn量与对照组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随着缺铁程度加重,十二指肠黏膜中irp2mRNA表达增加,在中、轻度缺铁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中度缺铁组高于隐性缺铁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轻度和中度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③随缺铁程度的加重,十二指肠黏膜中fn 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对照组的fn mRNA表达程度最高,中度缺铁组fn mRNA表达程度最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实验组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各组也有差异(p<0.05);④中度缺铁组irp2mRNA和fn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62,p<0.05)。结论:irp2在转录后水平通过调控fn mRNA的表达影响肠道铁的吸收,是体内铁代谢的重要调节者。

    2008年03期 No.73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缺铁大鼠肠道黏膜irp_2mRNA及fn mRNA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左文丽;薛玉仙;刘玉峰;

    本研究旨在探讨缺铁对大鼠肠道黏膜铁调节蛋白-2(iron regulatory protein 2,IRP2)和铁蛋白(ferritin,FN)表达的影响。建立大鼠缺铁动物模型,实验根据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n)、Hb结果为分隐性、轻度和中度贫血3个实验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采用火焰法测定sI,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sFn,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不同缺铁状态下irp2mRNA及fn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①随着缺铁程度的加重,sI和sFn量减少,除隐性缺血组sI量外,实验组的sI和sFn量与对照组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随着缺铁程度加重,十二指肠黏膜中irp2mRNA表达增加,在中、轻度缺铁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中度缺铁组高于隐性缺铁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轻度和中度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③随缺铁程度的加重,十二指肠黏膜中fn 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对照组的fn mRNA表达程度最高,中度缺铁组fn mRNA表达程度最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5),实验组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各组也有差异(p<0.05);④中度缺铁组irp2mRNA和fn mRNA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62,p<0.05)。结论:irp2在转录后水平通过调控fn mRNA的表达影响肠道铁的吸收,是体内铁代谢的重要调节者。

    2008年03期 No.73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高超;李志刚;赵玮;吴敏媛;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分析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比较MRD阳性与阴性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与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MRD水平与初诊时各临床特点及e2a-pbx1表达水平均缺乏相关性。MRD阳性组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而患儿年龄显著低于阴性组。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25×109/L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25×109/L组。结论: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可以提示患儿初诊时的肿瘤负荷。MRD阳性患儿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年龄小。初诊肿瘤负荷高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数低。

    2008年03期 No.73 569-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高超;李志刚;赵玮;吴敏媛;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分析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比较MRD阳性与阴性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与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MRD水平与初诊时各临床特点及e2a-pbx1表达水平均缺乏相关性。MRD阳性组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而患儿年龄显著低于阴性组。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25×109/L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25×109/L组。结论: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可以提示患儿初诊时的肿瘤负荷。MRD阳性患儿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年龄小。初诊肿瘤负荷高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数低。

    2008年03期 No.73 569-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相关血液疾病特征

    刘英;唐锁勤;刘立真;杨光;冯晨;雷琦;

    本研究通过4个病例分析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相关的血液学病征。总结了临床特点,应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穿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EBV抗体,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原位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EBV编码小RNA-1(EBER-1)。结果显示:4例患儿有持续或反复的发热、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全身炎症反应;骨髓象表现增生减低、成熟障碍、病态造血和噬血细胞增多;4例患者均有CD8+T淋巴细胞增多,其中1例进展为T细胞淋巴瘤;2例EBV-VCA-IgG滴度≥1∶5120,1例血浆EBV-DNA拷贝数为3·26×103/ml,1例PBMNC的EBER1阳性率为1·7%;最后,4例患者均被诊断为CAEBV。结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是本研究中4例CAEBV患儿的血液学病征。

    2008年03期 No.73 574-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相关血液疾病特征

    刘英;唐锁勤;刘立真;杨光;冯晨;雷琦;

    本研究通过4个病例分析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CAEBV)感染相关的血液学病征。总结了临床特点,应用显微镜观察骨髓涂片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穿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EBV抗体,实时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原位杂交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EBV编码小RNA-1(EBER-1)。结果显示:4例患儿有持续或反复的发热、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全身炎症反应;骨髓象表现增生减低、成熟障碍、病态造血和噬血细胞增多;4例患者均有CD8+T淋巴细胞增多,其中1例进展为T细胞淋巴瘤;2例EBV-VCA-IgG滴度≥1∶5120,1例血浆EBV-DNA拷贝数为3·26×103/ml,1例PBMNC的EBER1阳性率为1·7%;最后,4例患者均被诊断为CAEBV。结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等是本研究中4例CAEBV患儿的血液学病征。

    2008年03期 No.73 574-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51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胚AGM区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及其在含AGM区基质细胞体系中的培养

    吴北燕;黄绍良;陈惠芹;张绪超;

    本研究分离人胚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造血干/祖细胞(HSPC)并在含人AGM区基质细胞的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以了解人AGM区基质细胞对HSPC的作用。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胎龄28-45天胚胎AGM区细胞CD34、Flk-1、VEGF的表达;分离AGM来源的HSPC,通过直接接种和经Transwell非直接接触两种方法接种于含人AGM区基质细胞系(hAGMS3和hAGMS4)饲养层的培养体系,观察HSPC生长情况和卵石区形成细胞(cobblestone area-forming cells,CAFC)并计数卵石区(cobblastone area,CA);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和CAFC的CD34、Flk-1表达;收获细胞进行半固体造血集落培养以检测两种培养方法对AGM-HSPC的集落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人AGM区造血细胞表达CD34和Flk-1。两种接种方法均显示有CFC形成,直接接触培养能形成CD34和Flk-1双阳性的CAFC,集落总数明显高于非接触培养(hAGMS3体系:1647±194vs389±31,p<0.05;hAGMS4体系:1586±75vs432±35,p<0.05)。结论:①人胚AGM区含有CD34+Flk-1+的HSC。②首次建立含人胚AGM基质细胞的AGM-HSPC培养体系,直接接触培养和非直接接触培养均能促进AGM-HSC的生长,AGM基质细胞与HSC直接接触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579-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胚AGM区造血干/祖细胞的分离及其在含AGM区基质细胞体系中的培养

    吴北燕;黄绍良;陈惠芹;张绪超;

    本研究分离人胚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造血干/祖细胞(HSPC)并在含人AGM区基质细胞的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以了解人AGM区基质细胞对HSPC的作用。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胎龄28-45天胚胎AGM区细胞CD34、Flk-1、VEGF的表达;分离AGM来源的HSPC,通过直接接种和经Transwell非直接接触两种方法接种于含人AGM区基质细胞系(hAGMS3和hAGMS4)饲养层的培养体系,观察HSPC生长情况和卵石区形成细胞(cobblestone area-forming cells,CAFC)并计数卵石区(cobblastone area,CA);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和CAFC的CD34、Flk-1表达;收获细胞进行半固体造血集落培养以检测两种培养方法对AGM-HSPC的集落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人AGM区造血细胞表达CD34和Flk-1。两种接种方法均显示有CFC形成,直接接触培养能形成CD34和Flk-1双阳性的CAFC,集落总数明显高于非接触培养(hAGMS3体系:1647±194vs389±31,p<0.05;hAGMS4体系:1586±75vs432±35,p<0.05)。结论:①人胚AGM区含有CD34+Flk-1+的HSC。②首次建立含人胚AGM基质细胞的AGM-HSPC培养体系,直接接触培养和非直接接触培养均能促进AGM-HSC的生长,AGM基质细胞与HSC直接接触发挥重要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579-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鼠胚胎AGM区永生化MSC样基质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

    方妮;侯春梅;要晖宇;廖丽;贺文艳;张毅;毛宁;

    为了探讨小鼠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基质微环境对胚胎造血的作用,分离鉴定小鼠背主动脉(dorsalaorta,DA)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样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like stromal cells,MSC like stromal cells)并研究其生长特性、表面标志和间质分化能力。取E11.5小鼠胚胎,分离获得DA区细胞,转染质粒pSV3neo-SV40,筛选具有G418抗性的阳性细胞,挑取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培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表面标志,诱导其向脂肪、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20个细胞克隆多为成纤维样细胞。mDAF3和mDAF18可在体外传代50代以上,稳定表达G418抗性,细胞倍增时间约为24小时,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其表达CD29、CD44、CD105、Sca-1,弱表达CD34,CD45和CD31。结论:永生化的mDAF3和mDAF18具有MSC的表型特征和分化功能,提示小鼠胚胎DA区可能存在MSC,小鼠胚胎DA区MSC样基质细胞可为研究基质微环境对胚胎造血发育的调控作用提供支持细胞。

    2008年03期 No.73 58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小鼠胚胎AGM区永生化MSC样基质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

    方妮;侯春梅;要晖宇;廖丽;贺文艳;张毅;毛宁;

    为了探讨小鼠胚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基质微环境对胚胎造血的作用,分离鉴定小鼠背主动脉(dorsalaorta,DA)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样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like stromal cells,MSC like stromal cells)并研究其生长特性、表面标志和间质分化能力。取E11.5小鼠胚胎,分离获得DA区细胞,转染质粒pSV3neo-SV40,筛选具有G418抗性的阳性细胞,挑取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培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表面标志,诱导其向脂肪、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20个细胞克隆多为成纤维样细胞。mDAF3和mDAF18可在体外传代50代以上,稳定表达G418抗性,细胞倍增时间约为24小时,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其表达CD29、CD44、CD105、Sca-1,弱表达CD34,CD45和CD31。结论:永生化的mDAF3和mDAF18具有MSC的表型特征和分化功能,提示小鼠胚胎DA区可能存在MSC,小鼠胚胎DA区MSC样基质细胞可为研究基质微环境对胚胎造血发育的调控作用提供支持细胞。

    2008年03期 No.73 58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icroRNA在人脐血CD34~+CD38~-、CD34~+CD38~+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

    李欣;李小青;张佳华;陈万新;刘隽;郭天南;黄士昂;

    为进一步探讨microRNA(miRNA)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比较了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CD34+CD38+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从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应用FACSVantage分选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38-、CD34+CD38+细胞;抽提miRNA后与miRNA芯片杂交,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miRNA芯片的表达结果。结果发现,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比在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至1/2以下者共11个,表达水平升高至2倍以上者共73个,以上84个miRNA被称为"干细胞性"miRNA。经比较Georgantas等和芯片表达结果,发现有12个(14.29%,12/84)相同的miRNA。部分miRNA经历了类似于CD34在造血细胞表面的发展历程。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可寻找到新的与造血调控相关的miRNA簇及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论:"干细胞性"miRNA在正常造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miRNA的系统表达模式→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谱→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系列定向分化。

    2008年03期 No.73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croRNA在人脐血CD34~+CD38~-、CD34~+CD38~+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

    李欣;李小青;张佳华;陈万新;刘隽;郭天南;黄士昂;

    为进一步探讨microRNA(miRNA)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比较了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CD34+CD38+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从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应用FACSVantage分选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38-、CD34+CD38+细胞;抽提miRNA后与miRNA芯片杂交,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miRNA芯片的表达结果。结果发现,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比在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至1/2以下者共11个,表达水平升高至2倍以上者共73个,以上84个miRNA被称为"干细胞性"miRNA。经比较Georgantas等和芯片表达结果,发现有12个(14.29%,12/84)相同的miRNA。部分miRNA经历了类似于CD34在造血细胞表面的发展历程。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可寻找到新的与造血调控相关的miRNA簇及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论:"干细胞性"miRNA在正常造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miRNA的系统表达模式→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谱→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系列定向分化。

    2008年03期 No.73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摄糖力和凋亡的影响

    张薇薇;孔宏亮;李占全;

    为探讨缺氧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凋亡和摄取葡萄糖能力的影响,将大鼠骨髓源细胞置于1%O2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凋亡率(apoptotic rate,AR)和死亡率(death rate,DR),用放射同位素法检测细胞对3H标记-葡萄糖(3H-G)的摄取量,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培养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且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和成脂肪细胞;短暂缺氧即可引起MSC超微结构的改变,如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等;各缺氧时间点3H-G摄取量较常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而各缺氧时间点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处理后MSC凋亡或死亡,1、4和8小时时的AR分别为(13.7±2.26)%、(14.1±2.78)%和(14.7±4.01)%,均较常氧组(0.09±2.03)%显著增高(p<0.01);DR分别为(3.11±2.14)%、(4.72±2.05)%和(4.91±3.72)%,亦较常氧组(0.04±1.79%)显著增高(p<0.05)。结论:短暂缺氧可引起MSC摄取葡萄糖能力下降,且部分细胞发生病理改变和凋亡。

    2008年03期 No.73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摄糖力和凋亡的影响

    张薇薇;孔宏亮;李占全;

    为探讨缺氧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凋亡和摄取葡萄糖能力的影响,将大鼠骨髓源细胞置于1%O2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凋亡率(apoptotic rate,AR)和死亡率(death rate,DR),用放射同位素法检测细胞对3H标记-葡萄糖(3H-G)的摄取量,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培养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且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和成脂肪细胞;短暂缺氧即可引起MSC超微结构的改变,如微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等;各缺氧时间点3H-G摄取量较常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而各缺氧时间点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处理后MSC凋亡或死亡,1、4和8小时时的AR分别为(13.7±2.26)%、(14.1±2.78)%和(14.7±4.01)%,均较常氧组(0.09±2.03)%显著增高(p<0.01);DR分别为(3.11±2.14)%、(4.72±2.05)%和(4.91±3.72)%,亦较常氧组(0.04±1.79%)显著增高(p<0.05)。结论:短暂缺氧可引起MSC摄取葡萄糖能力下降,且部分细胞发生病理改变和凋亡。

    2008年03期 No.73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Ad-vcam-1-gfp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

    张曦;司英健;陈幸华;刘耀;高力;高蕾;彭贤贵;王庆余;

    本研究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修饰的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strom cells,CBDSC)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采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vcam-1克隆至含有报告基因gfp的穿梭质粒;在BJ5183细胞中与pAdeasy-l质粒进行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cam-1基因与pAdTrack-CMV载体成功连接,经NotⅠ/XhoⅠ双酶切后电泳可见2个大小约为9kb和2kb左右条带,经PCR法扩增后电泳可见1个600bp左右条带,证明pAdTrack-CMV-vcam-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pAdTrack-CMV-vcam-1质粒与pAdeasy-l质粒同源重组后,产物经PACⅠ酶切后电泳可观察到2个大小约为31kb、4kb左右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后免疫化学、RT-PCR、荧光显微镜等方法均检测到目的基因vcam-1的表达。结论:构建ad-vcam-1-gfp重组腺病毒载体可成功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并使其vcam-1表达增高。

    2008年03期 No.73 598-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Ad-vcam-1-gfp重组腺病毒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

    张曦;司英健;陈幸华;刘耀;高力;高蕾;彭贤贵;王庆余;

    本研究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修饰的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derived strom cells,CBDSC)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采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vcam-1克隆至含有报告基因gfp的穿梭质粒;在BJ5183细胞中与pAdeasy-l质粒进行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cam-1基因与pAdTrack-CMV载体成功连接,经NotⅠ/XhoⅠ双酶切后电泳可见2个大小约为9kb和2kb左右条带,经PCR法扩增后电泳可见1个600bp左右条带,证明pAdTrack-CMV-vcam-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pAdTrack-CMV-vcam-1质粒与pAdeasy-l质粒同源重组后,产物经PACⅠ酶切后电泳可观察到2个大小约为31kb、4kb左右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后免疫化学、RT-PCR、荧光显微镜等方法均检测到目的基因vcam-1的表达。结论:构建ad-vcam-1-gfp重组腺病毒载体可成功转染人脐血源基质细胞并使其vcam-1表达增高。

    2008年03期 No.73 598-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与稳态骨髓中CD4~+、CD8~+初始及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较

    霍明瑞;赵翔宇;常英军;罗小华;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G-PB)与稳态骨髓(SS-BM)中CD4+、CD8+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的差异。依据细胞表面CD45RA和CD62L的表达将CD4+、CD8+T细胞划分为初始T细胞(naive,CD45RA+CD62L+)、中心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TCM,CD45RA-CD62L+)、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TEM,CD45RA-CD62L-)、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effector memory,TTD,CD45RA+CD62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的比例组成,并计算每微升采集物中各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结果表明:G-PB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组成及CD4+/CD8+比值均高于SS-BM(p<0.05);G-PB中CD4+初始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SS-BM(p<0.001),而CD4+TEM比例显著高于SS-BM(p<0.001);G-PB中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与SS-BM无显著差异(p>0.05);与SS-BM相比,G-PB中CD4+CD62L+T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每微升G-PB移植物中的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高于SS-BM(p<0.001)。结论: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在相对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G-PB和SS-BM移植后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异同。

    2008年03期 No.73 605-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与稳态骨髓中CD4~+、CD8~+初始及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较

    霍明瑞;赵翔宇;常英军;罗小华;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采集物(G-PB)与稳态骨髓(SS-BM)中CD4+、CD8+初始、记忆T细胞亚群的差异。依据细胞表面CD45RA和CD62L的表达将CD4+、CD8+T细胞划分为初始T细胞(naive,CD45RA+CD62L+)、中心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TCM,CD45RA-CD62L+)、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or memory,TEM,CD45RA-CD62L-)、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effector memory,TTD,CD45RA+CD62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的比例组成,并计算每微升采集物中各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结果表明:G-PB中CD4+、CD8+T细胞的比例组成及CD4+/CD8+比值均高于SS-BM(p<0.05);G-PB中CD4+初始T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SS-BM(p<0.001),而CD4+TEM比例显著高于SS-BM(p<0.001);G-PB中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的比例与SS-BM无显著差异(p>0.05);与SS-BM相比,G-PB中CD4+CD62L+T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每微升G-PB移植物中的各淋巴细胞亚群均明显高于SS-BM(p<0.001)。结论:G-PB与SS-BM中CD4+、CD8+初始和记忆T细胞亚群在相对和绝对数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G-PB和SS-BM移植后急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其程度的异同。

    2008年03期 No.73 605-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骨髓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

    常英军;赵翔宇;霍明瑞;罗小华;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62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用5天,其中31例供者在第4、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A组);另31例供者于第4、5天均单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A组供者每微升外周血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中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分别1.56×105μl、8.56×104μl、6.12×104μl、3.38×104μl、2.27×104μl、3.83×104μl、744μl及3588μl,与B组的1.40×105μl、7.34×104μl、5.32×104μl、3.06×104μl、1.83×104μl、3.21×104μl、554μl及3120μ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周血采集物中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1.52(0.54-2.87)]、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0.57(0.15-1.64)]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0.064(0.018-0.673)]的比值与B组[1.68(0.31-3.35)]、[0.59(0.18-1.25)]、[0.063(0.021-0.1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无影响,对rhG-CSF动员的同一健康供者可单独采集骨髓、外周血采集物或同时采集两种采集物以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

    2008年03期 No.73 610-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骨髓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

    常英军;赵翔宇;霍明瑞;罗小华;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健康供者体内应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的影响。62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用5天,其中31例供者在第4、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A组);另31例供者于第4、5天均单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中的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A组供者每微升外周血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中CD3+、CD3+CD4+、CD3+CD8+、CD14+、CD34+细胞以及CD3+CD4-CD8-T细胞的中位含量分别1.56×105μl、8.56×104μl、6.12×104μl、3.38×104μl、2.27×104μl、3.83×104μl、744μl及3588μl,与B组的1.40×105μl、7.34×104μl、5.32×104μl、3.06×104μl、1.83×104μl、3.21×104μl、554μl及3120μ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外周血采集物中CD4+细胞与CD8+细胞的比值[1.52(0.54-2.87)]、单核细胞与CD3+细胞的比值[0.57(0.15-1.64)]以及CD3+CD4-CD8-T细胞与CD3+细胞[0.064(0.018-0.673)]的比值与B组[1.68(0.31-3.35)]、[0.59(0.18-1.25)]、[0.063(0.021-0.1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供者体内应用rhG-CSF后采集骨髓对外周血采集物成份无影响,对rhG-CSF动员的同一健康供者可单独采集骨髓、外周血采集物或同时采集两种采集物以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

    2008年03期 No.73 610-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袁晓;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祖贻;童娟;姚雯;

    本研究探讨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对1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减低预处理强度的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例CML患者,2例AML患者,1例ALL患者,1例淋巴瘤患者。供者皆为HLA全相合或部分相合同胞,预处理基本方案采用"FLU+CY+TBI"方案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适当加以改良,采用"CsA+MMF"方案预防GVHD,移植术后通过骨髓细胞学、染色体、融合基因、ABO血型和STR-PCR方法等监测移植物植入情况以及移植效果,观察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GVHD、移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结果表明:10例患者全部移植成功,移植物顺利植入,原发病获得治愈。1例患者术后并发肺部严重感染,1例患者出现CMV血症,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中出现1例Ⅳ度aGVHD,2例Ⅰ度aGVHD,其余患者无明显GVHD发生。5例患者在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原发病复发,予以DLI或药物挽救治疗后重回CR状态。随访5月-35月余,10例患者中死亡2例,活存8例,总体生存率为80%,存活患者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结论:减低预处理强度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受者损伤小,移植效果可靠,术后GVHD、移植相关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移植后原发病复发患者仍可通过DLI以重新获得完全缓解。

    2008年03期 No.73 614-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袁晓;孙自敏;刘会兰;耿良权;王祖贻;童娟;姚雯;

    本研究探讨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对10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减低预处理强度的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例CML患者,2例AML患者,1例ALL患者,1例淋巴瘤患者。供者皆为HLA全相合或部分相合同胞,预处理基本方案采用"FLU+CY+TBI"方案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适当加以改良,采用"CsA+MMF"方案预防GVHD,移植术后通过骨髓细胞学、染色体、融合基因、ABO血型和STR-PCR方法等监测移植物植入情况以及移植效果,观察移植术后原发病复发、GVHD、移植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结果表明:10例患者全部移植成功,移植物顺利植入,原发病获得治愈。1例患者术后并发肺部严重感染,1例患者出现CMV血症,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中出现1例Ⅳ度aGVHD,2例Ⅰ度aGVHD,其余患者无明显GVHD发生。5例患者在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出现原发病复发,予以DLI或药物挽救治疗后重回CR状态。随访5月-35月余,10例患者中死亡2例,活存8例,总体生存率为80%,存活患者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结论:减低预处理强度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对受者损伤小,移植效果可靠,术后GVHD、移植相关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移植后原发病复发患者仍可通过DLI以重新获得完全缓解。

    2008年03期 No.73 614-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王志永;姜尔烈;张平;王华;包宇实;王玫;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菌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2008年03期 No.73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王志永;姜尔烈;张平;王华;包宇实;王玫;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1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菌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2008年03期 No.73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高压氧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影响的实验研究(英文)

    宋晓宇;孙鲁宁;郑宁宁;张海鹏;

    本研究探讨高压氧(HBO)在抗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和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及机制。给受致死量照射的C57BL/6受鼠注入供鼠BALB/c骨髓与脾淋巴细胞的混合液,分别给与高压氧、环孢素A、氨甲蝶呤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T细胞及其亚群和黏附分子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的表达,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10和TNFα的表达。结果表明:HBO组小鼠11天的活存率明显高于异基因移植组及CsA+MTX组;HBO和CsA+MTX可明显降低脾组织中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的表达(p<0.05);HBO组小鼠血清IL-2和TNFα的浓度及脾组织中IL-2和TNFα mRNA的含量都低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p<0.05),但高于CsA+MTX组;HBO组小鼠脾组织中IL-4和IL-10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和CsA+MTX组(p<0.05)。结论:高压氧在对抗aGVHD和提高活存率方面优于环孢素A和氨甲蝶呤,其抗aGVHD的作用机制与调节促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有关。

    2008年03期 No.73 623-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压氧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影响的实验研究(英文)

    宋晓宇;孙鲁宁;郑宁宁;张海鹏;

    本研究探讨高压氧(HBO)在抗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和提高生存率中的作用及机制。给受致死量照射的C57BL/6受鼠注入供鼠BALB/c骨髓与脾淋巴细胞的混合液,分别给与高压氧、环孢素A、氨甲蝶呤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T细胞及其亚群和黏附分子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的表达,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10和TNFα的表达。结果表明:HBO组小鼠11天的活存率明显高于异基因移植组及CsA+MTX组;HBO和CsA+MTX可明显降低脾组织中CD3+、CD4+、CD8+、CD4+CD11a+、CD4+CD18+、CD8+CD11a+、CD8+CD18+的表达(p<0.05);HBO组小鼠血清IL-2和TNFα的浓度及脾组织中IL-2和TNFα mRNA的含量都低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p<0.05),但高于CsA+MTX组;HBO组小鼠脾组织中IL-4和IL-10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组和CsA+MTX组(p<0.05)。结论:高压氧在对抗aGVHD和提高活存率方面优于环孢素A和氨甲蝶呤,其抗aGVHD的作用机制与调节促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有关。

    2008年03期 No.73 623-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NK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杨志刚;熊丹;曾耀英;梁亮;李庆华;吴国才;

    本研究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中对移植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分别在致死剂量和非致死剂量(≤7.0Gy)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条件下进行allo-BMT,移植同时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NK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检测受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CD34+细胞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细胞、CD19+细胞及供鼠来源的H-2Kb+细胞表达的百分率,并对不同移植组的存活率、植入与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输注NK细胞与不输注NK细胞的移植组比较,存活率显著增高(60天存活率为70%vs0.0%);白细胞数、CD19+细胞表达及骨髓CD34+细胞数恢复快;H-2Kb+细胞的表达水平高[(86.68±4.45)%vs(4·68±0·32)%]。移植后28天输注NK细胞组CD3+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输注NK细胞组[(33.69±3.36)%vs(50.40±5·06)%,p<0.01],移植后60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非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移植后30天,异基因骨髓移植组H-2Kb+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移植后60天已下降至移植前水平;而输注高浓度和低浓度NK细胞的两组在移植后60天仍能检测到80%以上的H-2b+细胞表达。结论:在小鼠allo-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可以抑制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并增加移植受鼠的生存率。

    2008年03期 No.73 627-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NK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杨志刚;熊丹;曾耀英;梁亮;李庆华;吴国才;

    本研究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中对移植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分别在致死剂量和非致死剂量(≤7.0Gy)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条件下进行allo-BMT,移植同时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NK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检测受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CD34+细胞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细胞、CD19+细胞及供鼠来源的H-2Kb+细胞表达的百分率,并对不同移植组的存活率、植入与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输注NK细胞与不输注NK细胞的移植组比较,存活率显著增高(60天存活率为70%vs0.0%);白细胞数、CD19+细胞表达及骨髓CD34+细胞数恢复快;H-2Kb+细胞的表达水平高[(86.68±4.45)%vs(4·68±0·32)%]。移植后28天输注NK细胞组CD3+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输注NK细胞组[(33.69±3.36)%vs(50.40±5·06)%,p<0.01],移植后60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非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移植后30天,异基因骨髓移植组H-2Kb+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移植后60天已下降至移植前水平;而输注高浓度和低浓度NK细胞的两组在移植后60天仍能检测到80%以上的H-2b+细胞表达。结论:在小鼠allo-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可以抑制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并增加移植受鼠的生存率。

    2008年03期 No.73 627-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

    旷文勇;周新伏;张广森;刘利华;陈绍芳;李睿娟;肖乐;

    本研究旨在检查4种不同培养液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人BM-MSC的方法,为BM-MSC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Ficoll Paque细胞分离液从16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分别用含10%脐带血血清、胎牛血清、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和MesenCult培养液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以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种培养液都能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但均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4种不同培养液能够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含有脐带血血清的培养体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08年03期 No.73 63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

    旷文勇;周新伏;张广森;刘利华;陈绍芳;李睿娟;肖乐;

    本研究旨在检查4种不同培养液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人BM-MSC的方法,为BM-MSC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采用Ficoll Paque细胞分离液从16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分别用含10%脐带血血清、胎牛血清、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和MesenCult培养液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以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定向分化,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及免疫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种培养液都能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但均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组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4种不同培养液能够从成人骨髓液中分离出BM-MSC,脐带血血清组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比FCS组和AB型血清组高,含有脐带血血清的培养体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08年03期 No.73 63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生物学评估

    夏文杰;许茹;叶欣;付涌水;罗广平;丁浩强;项鹏;张秀明;邓晶;陈扬凯;

    本研究旨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进行移植前增殖分化能力测定,病毒学检查,核型分析,PCR-STR和HLA的检测,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移植细胞。采用贴壁法分离骨髓MSC,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考察各代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核型分析,利用HLA-SBT技术检测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的HLA-I和HLA-II位点的高分辨分型;应用PCR-STR技术检测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基因遗传标记。并且利用ELISA方法检测HIV,HBV,HCV和TP,使用PCR方法检测支原体污染。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增加,MSC的增殖能力、成骨能力均有所下降。在扩增过程中,MSC始终保持较高的纯度,CD29、CD44、CD105、CD166、CD73均表达阳性,CD14、CD34、CD45、CD80和CD86均表达阴性。在8代以前未发现核型变异。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的HLA高分辨分型和STR基因分型结果为MSC3的TP表达阳性,MSC2在5代出现支原体污染。结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MSC干细胞特性逐渐丢失,其中向成骨方向的分化潜能降低。MSC在8代以前可作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良好对象。

    2008年03期 No.73 639-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生物学评估

    夏文杰;许茹;叶欣;付涌水;罗广平;丁浩强;项鹏;张秀明;邓晶;陈扬凯;

    本研究旨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进行移植前增殖分化能力测定,病毒学检查,核型分析,PCR-STR和HLA的检测,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移植细胞。采用贴壁法分离骨髓MSC,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考察各代细胞形态、生长、表面标记、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不同生长时期的核型分析,利用HLA-SBT技术检测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的HLA-I和HLA-II位点的高分辨分型;应用PCR-STR技术检测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基因遗传标记。并且利用ELISA方法检测HIV,HBV,HCV和TP,使用PCR方法检测支原体污染。结果表明:随着传代次数增加,MSC的增殖能力、成骨能力均有所下降。在扩增过程中,MSC始终保持较高的纯度,CD29、CD44、CD105、CD166、CD73均表达阳性,CD14、CD34、CD45、CD80和CD86均表达阴性。在8代以前未发现核型变异。4个不同供者来源的MSC的HLA高分辨分型和STR基因分型结果为MSC3的TP表达阳性,MSC2在5代出现支原体污染。结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MSC干细胞特性逐渐丢失,其中向成骨方向的分化潜能降低。MSC在8代以前可作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良好对象。

    2008年03期 No.73 639-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脐血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研究

    王丽;陈代雄;方宁;刘祖林;章涛;万卫红;祁莹;刘金伟;

    本研究探讨脐血CD133+(UCB-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和最佳收获时间。采用免疫磁珠激活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选UCB-CD133+细胞,将纯化的UCB-CD133+细胞接种于含TPO、IL-3和SCF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在培养第7、10和14天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过程中CD133、CD34、CD41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半固体法对不同扩增阶段的细胞进行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培养。结果表明:培养至第7天时,UCB-CD133+细胞扩增效果最佳,扩增了8.2±2.2倍;培养至第14天,细胞总数扩增了116倍;培养至10天时,平均1个CD133+细胞所产生的CD133+CD41+和CD34+CD41+细胞数最多,分别为2.5±0.9和2.6±0.5个,所产生的CD41+细胞为20.3±5.9个;扩增前后的UCB-CD133+细胞均能形成CFU-MK,扩增第10天的UCB-CD133+细胞所形成的CFU-MK总数最多,CFU-MK扩增倍数为59.5±11.8倍。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扩增后的巨核系细胞多呈幼稚状态,未见血小板形成。结论:UCB-CD133+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培养第10天扩增效能最佳。

    2008年03期 No.73 645-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脐血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研究

    王丽;陈代雄;方宁;刘祖林;章涛;万卫红;祁莹;刘金伟;

    本研究探讨脐血CD133+(UCB-CD133+)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和最佳收获时间。采用免疫磁珠激活细胞分选系统(MACS)分选UCB-CD133+细胞,将纯化的UCB-CD133+细胞接种于含TPO、IL-3和SCF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在培养第7、10和14天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过程中CD133、CD34、CD41抗原表达的动态变化,并采用半固体法对不同扩增阶段的细胞进行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培养。结果表明:培养至第7天时,UCB-CD133+细胞扩增效果最佳,扩增了8.2±2.2倍;培养至第14天,细胞总数扩增了116倍;培养至10天时,平均1个CD133+细胞所产生的CD133+CD41+和CD34+CD41+细胞数最多,分别为2.5±0.9和2.6±0.5个,所产生的CD41+细胞为20.3±5.9个;扩增前后的UCB-CD133+细胞均能形成CFU-MK,扩增第10天的UCB-CD133+细胞所形成的CFU-MK总数最多,CFU-MK扩增倍数为59.5±11.8倍。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扩增后的巨核系细胞多呈幼稚状态,未见血小板形成。结论:UCB-CD133+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扩增巨核系祖细胞的能力,培养第10天扩增效能最佳。

    2008年03期 No.73 645-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树突状细胞外泌体免疫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任亚娜;范华骅;聂晓绚;高跞;杨洁;刘嬿;高峰;

    为了研究外泌体(exosome)作为肿瘤疫苗刺激免疫应答作用的机制,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外泌体(Dex),研究其在DC有无或DC成熟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通过实验阻断DC外泌体上一些分子(CD11a、CD11b、CD11c、CD54、MFG-E8及CD83)后检测外泌体免疫学功能的改变;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对外泌体的吞噬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阻断外泌体表面分子对DC吞噬外泌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DC存在或未成熟DC存在的情况下未成熟DC外泌体(imDex)和成熟DC外泌体(mDex)均不能有效地激活T细胞;不同的促成熟因子(LPS、TNF-α、CpG、CD40L)诱导成熟的DC所分泌的外泌体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别,但在功能上有显著差异;Dex表面分子CD11a、CD11b、CD11c、CD54、MFG-E8及CD83与其功能有关,阻断这些分子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Dex对T细胞刺激的作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阻断CD11a、CD54抑制了Dex靶向DC及被DC吞噬。结论:外泌体可以通过其表面分子靶向DC进而引起T细胞免疫应答。

    2008年03期 No.73 650-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28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树突状细胞外泌体免疫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任亚娜;范华骅;聂晓绚;高跞;杨洁;刘嬿;高峰;

    为了研究外泌体(exosome)作为肿瘤疫苗刺激免疫应答作用的机制,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DC)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外泌体(Dex),研究其在DC有无或DC成熟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通过实验阻断DC外泌体上一些分子(CD11a、CD11b、CD11c、CD54、MFG-E8及CD83)后检测外泌体免疫学功能的改变;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对外泌体的吞噬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阻断外泌体表面分子对DC吞噬外泌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DC存在或未成熟DC存在的情况下未成熟DC外泌体(imDex)和成熟DC外泌体(mDex)均不能有效地激活T细胞;不同的促成熟因子(LPS、TNF-α、CpG、CD40L)诱导成熟的DC所分泌的外泌体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别,但在功能上有显著差异;Dex表面分子CD11a、CD11b、CD11c、CD54、MFG-E8及CD83与其功能有关,阻断这些分子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Dex对T细胞刺激的作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阻断CD11a、CD54抑制了Dex靶向DC及被DC吞噬。结论:外泌体可以通过其表面分子靶向DC进而引起T细胞免疫应答。

    2008年03期 No.73 650-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28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复合物体外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毛汉文;刘文励;周剑锋;耿哲;黄伟;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获取CML28表位序列(Vltfaedsv),并以该抗原表位与MHC分子(HLA-A2-Ig)偶联,作为第一信号分子,B7-1分子作为第二信号分子,将两种信号分子同时负载于磁珠表面,构建人工APC复合体;取HLA-A2+的健康骨髓捐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并与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共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l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ester,CFSE),并以此检测T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中CML28-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平均值为(17.34±0.35)%,对照组平均值为(2.25±0.4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在体外能模拟人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CD8+T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2008年03期 No.73 65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复合物体外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毛汉文;刘文励;周剑锋;耿哲;黄伟;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获取CML28表位序列(Vltfaedsv),并以该抗原表位与MHC分子(HLA-A2-Ig)偶联,作为第一信号分子,B7-1分子作为第二信号分子,将两种信号分子同时负载于磁珠表面,构建人工APC复合体;取HLA-A2+的健康骨髓捐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并与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共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l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ester,CFSE),并以此检测T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中CML28-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平均值为(17.34±0.35)%,对照组平均值为(2.25±0.4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在体外能模拟人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CD8+T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2008年03期 No.73 65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cr基因断裂丛集区多态性分析

    田红;周淑芸;

    本研究旨在探讨bcr基因的断裂丛集区在中国人群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该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之间的关系。利用DNA库(DNA pooling)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长度为3.12kb的bcr基因断裂丛集区进行序列变异的筛查分析,并通过测序对筛查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区域有6处新的多态性位点和2处与参照序列不一致的碱基,研究获得了这些多态位点在所调查的人群中的多态性频率,其中1处SNP位于外显子13中,可引起错义突变。对CML和对照组的多态性频率的比较表明,这些新发现的SNP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bcr基因主要断裂丛集区存在一定的序列多态性,主要为SNP,但未能证实其与CML之间存在相关性。

    2008年03期 No.73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Bcr基因断裂丛集区多态性分析

    田红;周淑芸;

    本研究旨在探讨bcr基因的断裂丛集区在中国人群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该多态性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之间的关系。利用DNA库(DNA pooling)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长度为3.12kb的bcr基因断裂丛集区进行序列变异的筛查分析,并通过测序对筛查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区域有6处新的多态性位点和2处与参照序列不一致的碱基,研究获得了这些多态位点在所调查的人群中的多态性频率,其中1处SNP位于外显子13中,可引起错义突变。对CML和对照组的多态性频率的比较表明,这些新发现的SNP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bcr基因主要断裂丛集区存在一定的序列多态性,主要为SNP,但未能证实其与CML之间存在相关性。

    2008年03期 No.73 659-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Kir2ds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窦立萍;达万明;王畅;康慧媛;赵瑜;孙敬芬;靳海杰;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本研究旨在构建kir2ds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kir2ds4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HpaI和XhoI酶切后的pSicoR-GFP载体[含U6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连接产生LV-shkir2ds4慢病毒载体,应用PCR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鉴定。用LV-shkir2ds4,包装系统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CR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地构建了kir2ds4shRNA的慢病毒载体LV-shkir2ds4。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为6×108TU/ml。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kir2ds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

    2008年03期 No.73 66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Kir2ds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窦立萍;达万明;王畅;康慧媛;赵瑜;孙敬芬;靳海杰;王全顺;高春记;于力;

    本研究旨在构建kir2ds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kir2ds4基因RNAi有效靶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经HpaI和XhoI酶切后的pSicoR-GFP载体[含U6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FP)]连接产生LV-shkir2ds4慢病毒载体,应用PCR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鉴定。用LV-shkir2ds4,包装系统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颗粒,以293T细胞GFP蛋白的表达水平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CR和测序结果证实成功地构建了kir2ds4shRNA的慢病毒载体LV-shkir2ds4。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为6×108TU/ml。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kir2ds4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

    2008年03期 No.73 66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生成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王园园;邹民吉;蔡欣;刘深;王金凤;徐涛;王嘉玺;苏航;徐东刚;

    本研究旨在实现血管生成素(ANG)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通过RT-PCR获得ang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ng,在转染COS-7细胞后进行瞬时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利用MTT法分析表达上清对ECV304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同时利用鸡胚分析表达上清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表明:瞬时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有重组ANG的表达,并能与抗-AN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相比,转染pcDNA3.1-ang的细胞培养上清具有促进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能显著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长。结论:ang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其表达产物具有显著的促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667-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管生成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王园园;邹民吉;蔡欣;刘深;王金凤;徐涛;王嘉玺;苏航;徐东刚;

    本研究旨在实现血管生成素(ANG)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通过RT-PCR获得ang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ng,在转染COS-7细胞后进行瞬时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利用MTT法分析表达上清对ECV304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同时利用鸡胚分析表达上清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结果表明:瞬时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有重组ANG的表达,并能与抗-AN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相比,转染pcDNA3.1-ang的细胞培养上清具有促进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能显著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长。结论:ang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其表达产物具有显著的促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667-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LFA-1和VLA-4参与人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

    段华新;卢光琇;程腊梅;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P-EPC中整合蛋白β1和β2的表达以及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相应的受体的表达。利用体外黏附和迁移实验研究经过功能级别的中和抗体阻断VLA-4和LFA-1后HPP-EPC黏附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HPP-EPC表达整合蛋白β1和β2,活化后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加CD11a抗体组黏附细胞或CD49d抗体组黏附和迁移细胞均较同型对照抗体组少,而且加CD11a和CD49d两种抗体联用组黏附和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数较任何单一抗体组少。结论:LFA-1和VLA-4在HPP-EPC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LFA-1和VLA-4参与人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

    段华新;卢光琇;程腊梅;

    为了了解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 1,LFA-1)和极迟反应抗原4(very late antigen 4,VLA-4)在高增殖潜能内皮祖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PP-EPCs)归巢过程中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P-EPC中整合蛋白β1和β2的表达以及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相应的受体的表达。利用体外黏附和迁移实验研究经过功能级别的中和抗体阻断VLA-4和LFA-1后HPP-EPC黏附和迁移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表明,HPP-EPC表达整合蛋白β1和β2,活化后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加CD11a抗体组黏附细胞或CD49d抗体组黏附和迁移细胞均较同型对照抗体组少,而且加CD11a和CD49d两种抗体联用组黏附和迁移细胞明显减少,其细胞数较任何单一抗体组少。结论:LFA-1和VLA-4在HPP-EPC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和跨内皮迁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03期 No.73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丙肝病毒感染及对献血者招募的影响(英文)

    赵树铭;蒋天伦;黎儒青;胡建;范娅涵;李兵;肖瑞卿;Yury Khudoyakov;

    近年来,中国的献血者招募模式正在从有偿献血到单位组织献血,进而到完全无偿献血的模式转变。有关真正的无偿献血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的资料还较少报道。本研究对重庆地区2003年的首次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感染及病毒分型的调查,共有13620份血清标本进行ELISA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其中抗体阳性标本再经RT-PCR扩增HCVRNA的核心区/E2区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CV抗体阳性率为0.49%(67/13620),其中在40-49岁年龄段的阳性率(0.86%)最高;高学历人群和大城市生活人群的阳性率相对为高。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22份基因分型阳性标本中有基因型1b,2a,3a和3b等四种,分别占4(18%)、5(23%)、9(41)和4(18%),以基因型3(包括3a和3b)为流行。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较低;由于本地及周边地区静注毒品人群中丙型肝炎感染以基因型3为主,提示可能在献血人群中有静注吸毒者的存在。因此,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在献血者的招募中应注意排除吸毒者这一高危人群。

    2008年03期 No.73 67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丙肝病毒感染及对献血者招募的影响(英文)

    赵树铭;蒋天伦;黎儒青;胡建;范娅涵;李兵;肖瑞卿;Yury Khudoyakov;

    近年来,中国的献血者招募模式正在从有偿献血到单位组织献血,进而到完全无偿献血的模式转变。有关真正的无偿献血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的资料还较少报道。本研究对重庆地区2003年的首次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感染及病毒分型的调查,共有13620份血清标本进行ELISA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其中抗体阳性标本再经RT-PCR扩增HCVRNA的核心区/E2区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CV抗体阳性率为0.49%(67/13620),其中在40-49岁年龄段的阳性率(0.86%)最高;高学历人群和大城市生活人群的阳性率相对为高。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22份基因分型阳性标本中有基因型1b,2a,3a和3b等四种,分别占4(18%)、5(23%)、9(41)和4(18%),以基因型3(包括3a和3b)为流行。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较低;由于本地及周边地区静注毒品人群中丙型肝炎感染以基因型3为主,提示可能在献血人群中有静注吸毒者的存在。因此,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在献血者的招募中应注意排除吸毒者这一高危人群。

    2008年03期 No.73 67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糖基化修饰血小板冷藏稳定性研究

    郭永;韩颖;扈文博;权国波;刘敏霞;刘安;

    本研究旨在观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Gal)糖基化修饰人血小板的稳定性、理化指标及体外功能变化。实验分为室温对照组、冷藏对照组以及修饰组(U+4组和4+U组)。机采人浓缩血小板悬液,4℃保存前或后添加适量UDP-Gal,进行糖基化修饰,分别于0、1、3、5、7、14天,通过荧光标记识别血小板膜糖蛋白末端半乳糖残基的凝集素(FITC-RCAⅠ)检测糖基化修饰效果;pH计检测血小板悬液pH值;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CD62P、血小板膜蛋白CD42b及PS的表达。结果表明:保存14天时,修饰组血小板RCAⅠ结合率是室温组的5-6倍;修饰组血小板悬液pH低于室温组,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14天时室温组和修饰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别为10.6±1.9fL和11.14±1.1f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体外聚集活性在保存过程中均逐渐下降,但修饰组优于室温组(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保存1-5天修饰组CD62P、CD42b和PS表达的阳性率与新鲜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保存14天时,CD62P和PS表达的阳性率升高,CD42b表达的阳性率降低,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在修饰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糖基化修饰的效果稳定,修饰血小板的pH和平均体积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聚集活性良好,优于室温保存组,但在保存5天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化。

    2008年03期 No.73 68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糖基化修饰血小板冷藏稳定性研究

    郭永;韩颖;扈文博;权国波;刘敏霞;刘安;

    本研究旨在观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Gal)糖基化修饰人血小板的稳定性、理化指标及体外功能变化。实验分为室温对照组、冷藏对照组以及修饰组(U+4组和4+U组)。机采人浓缩血小板悬液,4℃保存前或后添加适量UDP-Gal,进行糖基化修饰,分别于0、1、3、5、7、14天,通过荧光标记识别血小板膜糖蛋白末端半乳糖残基的凝集素(FITC-RCAⅠ)检测糖基化修饰效果;pH计检测血小板悬液pH值;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CD62P、血小板膜蛋白CD42b及PS的表达。结果表明:保存14天时,修饰组血小板RCAⅠ结合率是室温组的5-6倍;修饰组血小板悬液pH低于室温组,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14天时室温组和修饰组血小板平均体积分别为10.6±1.9fL和11.14±1.1f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体外聚集活性在保存过程中均逐渐下降,但修饰组优于室温组(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保存1-5天修饰组CD62P、CD42b和PS表达的阳性率与新鲜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保存14天时,CD62P和PS表达的阳性率升高,CD42b表达的阳性率降低,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在修饰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糖基化修饰的效果稳定,修饰血小板的pH和平均体积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聚集活性良好,优于室温保存组,但在保存5天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化。

    2008年03期 No.73 68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分子糖类负载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初步研究

    杨超;王捷熙;韩颖;王艳;权国波;刘敏霞;高峰;刘安;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在37℃条件下负载小分子糖类物质4小时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前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用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标志CD62p及磷脂酰丝氨酸(PS)。结果表明: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后,血小板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达新鲜血小板的60%以上;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膜表面标志CD62p的标记率及Annexin V的结合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后血小板仍然具有相对完整的超微结构和较好的聚集活性,功能基本正常。

    2008年03期 No.73 687-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小分子糖类负载后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初步研究

    杨超;王捷熙;韩颖;王艳;权国波;刘敏霞;高峰;刘安;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在37℃条件下负载小分子糖类物质4小时后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前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变化,用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标志CD62p及磷脂酰丝氨酸(PS)。结果表明: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后,血小板超微结构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可达新鲜血小板的60%以上;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膜表面标志CD62p的标记率及Annexin V的结合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分子糖类物质负载后血小板仍然具有相对完整的超微结构和较好的聚集活性,功能基本正常。

    2008年03期 No.73 687-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人群LW血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苏宇清;喻琼;刘旭;梁延连;魏天莉;

    本研究探讨中国人群Landsteiner-Wiener(LW)血型基因的多态性。随机采集深圳市血液中心160名非血缘关系无偿志愿捐血者外周血样EDTA抗凝血标本,并提取DNA。对这160例DNA标本直接进行LW血型基因的第一外显子测序分析,同时用优化的LWa/LWb等位基因PCR-SSP方法进行了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对这160例捐血者基因组D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现LW血型等位基因均为LWa纯合子。结论:在中国人群中LWa等位基因更常见,本次研究中100%的献血者LW血型等位基因均为LWa,目前还未发现LWb等位基因。

    2008年03期 No.73 69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人群LW血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苏宇清;喻琼;刘旭;梁延连;魏天莉;

    本研究探讨中国人群Landsteiner-Wiener(LW)血型基因的多态性。随机采集深圳市血液中心160名非血缘关系无偿志愿捐血者外周血样EDTA抗凝血标本,并提取DNA。对这160例DNA标本直接进行LW血型基因的第一外显子测序分析,同时用优化的LWa/LWb等位基因PCR-SSP方法进行了的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在对这160例捐血者基因组D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现LW血型等位基因均为LWa纯合子。结论:在中国人群中LWa等位基因更常见,本次研究中100%的献血者LW血型等位基因均为LWa,目前还未发现LWb等位基因。

    2008年03期 No.73 69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壮族非亲缘男性个体中9个短片段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李茜;高素青;李恒聪;王大明;曾健强;邓志辉;

    本研究探讨中国最大少数民族壮族Y染色体特异短串联重复序列(Y-STR)单倍型的遗传多态性。采用多重PCR扩增和ABIPrismTM3100基因测序仪荧光检测方法,对85名壮族非亲缘男性个体的9个短片段长度Y-STR基因座,进行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的调查。结果表明:在85名非亲缘男性个体中,除DYS426基因座多态性较低,其余8个基因座的GD值的分布在0.4387-0.8129之间。9个Y-STR基因座的单倍型共有70种,单倍型多样性达0.9926。结论:壮族非亲缘男性个体Y-STR单倍型的遗传多态性丰富,与我们以往的南方汉族非亲缘男性群体遗传资料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

    2008年03期 No.73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壮族非亲缘男性个体中9个短片段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李茜;高素青;李恒聪;王大明;曾健强;邓志辉;

    本研究探讨中国最大少数民族壮族Y染色体特异短串联重复序列(Y-STR)单倍型的遗传多态性。采用多重PCR扩增和ABIPrismTM3100基因测序仪荧光检测方法,对85名壮族非亲缘男性个体的9个短片段长度Y-STR基因座,进行基因频率和单倍型频率的调查。结果表明:在85名非亲缘男性个体中,除DYS426基因座多态性较低,其余8个基因座的GD值的分布在0.4387-0.8129之间。9个Y-STR基因座的单倍型共有70种,单倍型多样性达0.9926。结论:壮族非亲缘男性个体Y-STR单倍型的遗传多态性丰富,与我们以往的南方汉族非亲缘男性群体遗传资料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

    2008年03期 No.73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7个Y-STR基因座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邓志辉;李茜;吴爽;李大成;杨宝成;

    本研究探讨AmpFlSTR YfilerTM复合扩增系统中的17个Y-STR基因座在法医学亲子鉴定案检实际工作中的非父排除能力,以及在中国人群中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业已经Reliagene Y-PLEXTM6和本实验室建立的"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检测的36对非父子和84对真父子,用YfilerTM试剂盒进行PCR复合扩增,PCR产物用ABI3100基因测序仪基因扫描方法检测和分析;统计每一非父子对中排除亲子关系的Y-STR基因座的个数,观察真父子对中Y-STR基因座基因突变情况;并与以往采用Reliagene Y-PLEXTM6系统和"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YfilerTM系统检测36对非父子,其中1对非父子不能排除,其余35对均有3个以上Y-STR基因座可以排除亲子关系;有3个以上Y-STR排除的非父子对占97.22%(35/36),高于Y-PLEXTM6系统的92.11%(35/38)和"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的91.67%(33/36);除1例Y-STR不能排除的非父子对外,其余的35对平均每一非父子对有11.3个Y-STR基因座可以排除亲子关系。YfilerTM系统检测84对真父子,观察到DYS437、DYS439、DYS635、DYS389Ⅱ和DYS19等5个基因座各出现1次基因突变事件,均表现为相差1个核心序列,每一基因座每次减数分裂的平均突变率为3.50×10-3;Y-STR基因突变案例占检测案例的5.95%(5/84),高于Y-PLEXTM6系统的2.15%(2/93)和"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0/84)。结论:YfilerTM系统检测的Y-STR基因座较多,在亲子鉴定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非父排除能力,但该系统的基因突变问题不容忽视。

    2008年03期 No.73 699-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17个Y-STR基因座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邓志辉;李茜;吴爽;李大成;杨宝成;

    本研究探讨AmpFlSTR YfilerTM复合扩增系统中的17个Y-STR基因座在法医学亲子鉴定案检实际工作中的非父排除能力,以及在中国人群中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业已经Reliagene Y-PLEXTM6和本实验室建立的"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检测的36对非父子和84对真父子,用YfilerTM试剂盒进行PCR复合扩增,PCR产物用ABI3100基因测序仪基因扫描方法检测和分析;统计每一非父子对中排除亲子关系的Y-STR基因座的个数,观察真父子对中Y-STR基因座基因突变情况;并与以往采用Reliagene Y-PLEXTM6系统和"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YfilerTM系统检测36对非父子,其中1对非父子不能排除,其余35对均有3个以上Y-STR基因座可以排除亲子关系;有3个以上Y-STR排除的非父子对占97.22%(35/36),高于Y-PLEXTM6系统的92.11%(35/38)和"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的91.67%(33/36);除1例Y-STR不能排除的非父子对外,其余的35对平均每一非父子对有11.3个Y-STR基因座可以排除亲子关系。YfilerTM系统检测84对真父子,观察到DYS437、DYS439、DYS635、DYS389Ⅱ和DYS19等5个基因座各出现1次基因突变事件,均表现为相差1个核心序列,每一基因座每次减数分裂的平均突变率为3.50×10-3;Y-STR基因突变案例占检测案例的5.95%(5/84),高于Y-PLEXTM6系统的2.15%(2/93)和"9个短片段长度Y-STR复合扩增系统"(0/84)。结论:YfilerTM系统检测的Y-STR基因座较多,在亲子鉴定实践中具有较高的非父排除能力,但该系统的基因突变问题不容忽视。

    2008年03期 No.73 699-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7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学术会议消息

综述

  • 急性白血病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现况

    李璘;肖志坚;

    药物基因组学是一门旨在阐明药物疗效个体差异遗传学基础的新学科,根据这些遗传学信息来预测个体对某一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和疗效,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从遗传学的角度为急性白血病的合理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急性白血病治疗药物代谢、转运及作用靶点相关酶系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治疗不良反应及疾病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2008年03期 No.73 704-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急性白血病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现况

    李璘;肖志坚;

    药物基因组学是一门旨在阐明药物疗效个体差异遗传学基础的新学科,根据这些遗传学信息来预测个体对某一药物的用药安全性和疗效,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从遗传学的角度为急性白血病的合理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急性白血病治疗药物代谢、转运及作用靶点相关酶系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治疗不良反应及疾病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2008年03期 No.73 704-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线粒体DN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张倩乔;李晓;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内的呼吸链复合物,mtDNA突变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发现的mtDNA突变可能从铁代谢障碍、基因不稳定以及造血干细胞凋亡等方面参与MDS的发病过程。本文就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线粒体DNA突变和线粒体突变在MDS发病中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2008年03期 No.73 71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线粒体DNA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张倩乔;李晓;

    线粒体是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线粒体DNA编码线粒体内的呼吸链复合物,mtDNA突变可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发现的mtDNA突变可能从铁代谢障碍、基因不稳定以及造血干细胞凋亡等方面参与MDS的发病过程。本文就线粒体DNA的结构特点、线粒体DNA突变和线粒体突变在MDS发病中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2008年03期 No.73 71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染色体异常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张蕾;赵小英;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一组来源不同、生物学特征各异的异质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伴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发展,有关NHL染色体核型异常在NHL诊断、治疗乃至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就NHL的常见的几种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做一综述,并重点讨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异常,它不仅是其分子特点,而且是预测其预后和治疗反应的指征。

    2008年03期 No.73 717-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染色体异常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张蕾;赵小英;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是一组来源不同、生物学特征各异的异质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伴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发展,有关NHL染色体核型异常在NHL诊断、治疗乃至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就NHL的常见的几种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做一综述,并重点讨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异常,它不仅是其分子特点,而且是预测其预后和治疗反应的指征。

    2008年03期 No.73 717-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小板添加剂研究进展

    扈文博;韩颖;

    使用血小板添加剂(PAS)部分或者全部替代血浆常温保存血小板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避免输注大量血浆引起的发热、过敏反应以及循环超负荷;另外可以改善保存环境使血小板活性与止血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节省大量血浆用于其他目的,便于血小板制品病原体灭活等。近20余年来,对于血小板添加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不同配方的血小板添加剂不断有报道,对血小板的保护效果也越来越好。本文就对血小板添加剂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作用、体内外保存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08年03期 No.73 72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血小板添加剂研究进展

    扈文博;韩颖;

    使用血小板添加剂(PAS)部分或者全部替代血浆常温保存血小板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避免输注大量血浆引起的发热、过敏反应以及循环超负荷;另外可以改善保存环境使血小板活性与止血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节省大量血浆用于其他目的,便于血小板制品病原体灭活等。近20余年来,对于血小板添加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不同配方的血小板添加剂不断有报道,对血小板的保护效果也越来越好。本文就对血小板添加剂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作用、体内外保存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08年03期 No.73 72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