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奕;陈书长;江滨;李德高;葛昌文;李蓉生;
为了研究红白血病是否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一个独立亚型,从临床实验及病程进展方面对21例红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42.9%、81%、81%。外周血分类显示85.7%患者有幼稚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52.4%患者有幼稚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细胞占58.3±8.0%,原始粒细胞占NEC58.0±18.4%;66.7%患者有病态造血,与典型AML不同。在病程中52.4%患者发生疾病转型,转为RAEB/RAEB-T和AML-M2,19例在确诊M6后接受化疗,11例有效(57.9%),其中CR10例、PR1例,CR中位维持6个月、PR2个月,但CR患者绝大多数伴有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中数生存期在初诊M6和MDS转化为M6组分别为13.0±13.3和2.3±1.3月。结论:临床诊断急性红白血病与典型AML有许多差异,可能大部分是以红系过度增生为表现的MDSRAEB和RAEB-T型。
2007年02期 No.66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牛奕;陈书长;江滨;李德高;葛昌文;李蓉生;
为了研究红白血病是否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一个独立亚型,从临床实验及病程进展方面对21例红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者分别为42.9%、81%、81%。外周血分类显示85.7%患者有幼稚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52.4%患者有幼稚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细胞占58.3±8.0%,原始粒细胞占NEC58.0±18.4%;66.7%患者有病态造血,与典型AML不同。在病程中52.4%患者发生疾病转型,转为RAEB/RAEB-T和AML-M2,19例在确诊M6后接受化疗,11例有效(57.9%),其中CR10例、PR1例,CR中位维持6个月、PR2个月,但CR患者绝大多数伴有骨髓病态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中数生存期在初诊M6和MDS转化为M6组分别为13.0±13.3和2.3±1.3月。结论:临床诊断急性红白血病与典型AML有许多差异,可能大部分是以红系过度增生为表现的MDSRAEB和RAEB-T型。
2007年02期 No.66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文荣;鲁茁壮;王立生;王华;段海峰;李庆芳;高春记;达万明;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一种以髓系细胞受累为主的克隆性疾病。目前认为CML的主要分子发病基础为:位于9q34的abl基因与位于22q11的bcr基因相互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并编码具有很强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P210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而导致细胞转化。本研究为构建能由Tet-off诱导表达系统调控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细胞系,为深入研究bcr/abl融合基因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细胞模型。将bcr/abl融合基因亚克隆到pTRE2hyg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T2-P210,同时将Tet-off质粒转染293细胞并筛选出单克隆,然后进一步转染pTRE2hyg-LUC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选出能有效诱导目的基因表达的293Tet-off细胞,然后将重组质粒pT2-P210转染到293Tet-off细胞中。结果表明:筛选出了bcr/abl融合基因能被强力霉素有效调控的293pT2-P210单克隆细胞。结论:本研究筛选的293pT2-P210细胞为bcr/abl基因表达能被Tet-off诱导表达系统调控的细胞系,它们适用于bcr/abl融合基因功能及其信号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
2007年02期 No.66 22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文荣;鲁茁壮;王立生;王华;段海峰;李庆芳;高春记;达万明;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一种以髓系细胞受累为主的克隆性疾病。目前认为CML的主要分子发病基础为:位于9q34的abl基因与位于22q11的bcr基因相互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并编码具有很强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P210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而导致细胞转化。本研究为构建能由Tet-off诱导表达系统调控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细胞系,为深入研究bcr/abl融合基因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细胞模型。将bcr/abl融合基因亚克隆到pTRE2hyg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T2-P210,同时将Tet-off质粒转染293细胞并筛选出单克隆,然后进一步转染pTRE2hyg-LUC质粒,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选出能有效诱导目的基因表达的293Tet-off细胞,然后将重组质粒pT2-P210转染到293Tet-off细胞中。结果表明:筛选出了bcr/abl融合基因能被强力霉素有效调控的293pT2-P210单克隆细胞。结论:本研究筛选的293pT2-P210细胞为bcr/abl基因表达能被Tet-off诱导表达系统调控的细胞系,它们适用于bcr/abl融合基因功能及其信号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
2007年02期 No.66 22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徐卫;仇海荣;程月新;张苏江;李建勇;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用D13S319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0例(41.7%);用D13S25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1例(45.8%),两个位点同时存在del(13q14)异常者9例(37.5%)。del(13q14)在不同的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4/7(57.1%),B期3/7(42.9%),C期5/10(50%),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可能位于D13S319和D13S25之间,FISH是一种检测del(13q14)异常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2007年02期 No.66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徐卫;仇海荣;程月新;张苏江;李建勇;
为了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13q14的缺失情况,采用SpectrumOrangeTM直接标记的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D13S25和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检测24例CLL患者13q14缺失[del(13q14)]情况。结果显示:24例CLL中用D13S319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0例(41.7%);用D13S25探针检测,del(13q14)异常11例(45.8%),两个位点同时存在del(13q14)异常者9例(37.5%)。del(13q14)在不同的Binet分期中分别为A期4/7(57.1%),B期3/7(42.9%),C期5/10(50%),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LL患者13q14缺失区域可能位于D13S319和D13S25之间,FISH是一种检测del(13q14)异常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2007年02期 No.66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孙启鑫;孟凡义;扶云碧;李利;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或联合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HT)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不同浓度Bor、HT处理HL-60细胞12-48小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DNA凝胶电泳、荧光显微镜检、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10-50nmol/LBor可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中10nmol/L剂量处理12小时即有细胞凋亡发生,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药物剂量可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0nmol/LHT与10nmol/LBor联合应用时,可见HL-60细胞凋亡率比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时显著增加。结论:Bor对HL-60细胞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细胞凋亡诱导效应,与HT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23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孙启鑫;孟凡义;扶云碧;李利;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bortezomib,Bor)单用或联合三尖杉酯碱(harringtonine,HT)对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不同浓度Bor、HT处理HL-60细胞12-48小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DNA凝胶电泳、荧光显微镜检、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10-50nmol/LBor可有效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中10nmol/L剂量处理12小时即有细胞凋亡发生,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药物剂量可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30nmol/LHT与10nmol/LBor联合应用时,可见HL-60细胞凋亡率比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时显著增加。结论:Bor对HL-60细胞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细胞凋亡诱导效应,与HT联合应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23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王慧萍;李国霞;乔振华;王宏伟;
本研究探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 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RT-PCR)及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 and 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FISH)三种技术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联合应用CC、巢式RT-PCR和D-FISH三种技术对7例CML患者非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肿瘤负荷水平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7例CML患者治疗前后的40份骨髓标本中,有29份标本检出不同比率的Ph染色体;3份因细胞数少CC分析失败;36份标本RT-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1移植后12、18、26及38个月的4份标本Ph染色体及RT-PCR结果均为阴性。病例1移植后9和10个月、病例2移植后15个月、病例3移植后12个月的4份Ph(-)bcr/abl(+)标本经FISH检测,分别检出5.4%、0%、16.5%及1.5%的bcr/abl(+)细胞。病例5移植后20和60天、病例7移植后40天的3份标本因细胞数少而CC核型分析失败,对其行FISH检测,结果bcr/abl(+)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5.0%、27.5%和73.5%。病例1移植后12个月Ph(-)bcr/abl(-)的标本行FISH检测,结果bcr/abl(+)细胞检出率为0%。结论:CC可作为监测CML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水平的基本手段。在移植后早期细胞数太少而无法进行CC检测,以及治疗病人体内肿瘤负荷降低到CC不能检出而RT-PCR仍为阳性时,借助FISH准确检测体内肿瘤负荷,以监测其动态变化。FISH检测bcr/abl转阴的病人需靠灵敏度更高的RT-PCR监测核定。
2007年02期 No.66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慧萍;李国霞;乔振华;王宏伟;
本研究探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 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RT-PCR)及双色双融合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 and dual-fusion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FISH)三种技术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联合应用CC、巢式RT-PCR和D-FISH三种技术对7例CML患者非清髓性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的肿瘤负荷水平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7例CML患者治疗前后的40份骨髓标本中,有29份标本检出不同比率的Ph染色体;3份因细胞数少CC分析失败;36份标本RT-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1移植后12、18、26及38个月的4份标本Ph染色体及RT-PCR结果均为阴性。病例1移植后9和10个月、病例2移植后15个月、病例3移植后12个月的4份Ph(-)bcr/abl(+)标本经FISH检测,分别检出5.4%、0%、16.5%及1.5%的bcr/abl(+)细胞。病例5移植后20和60天、病例7移植后40天的3份标本因细胞数少而CC核型分析失败,对其行FISH检测,结果bcr/abl(+)细胞检出率分别为55.0%、27.5%和73.5%。病例1移植后12个月Ph(-)bcr/abl(-)的标本行FISH检测,结果bcr/abl(+)细胞检出率为0%。结论:CC可作为监测CML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水平的基本手段。在移植后早期细胞数太少而无法进行CC检测,以及治疗病人体内肿瘤负荷降低到CC不能检出而RT-PCR仍为阳性时,借助FISH准确检测体内肿瘤负荷,以监测其动态变化。FISH检测bcr/abl转阴的病人需靠灵敏度更高的RT-PCR监测核定。
2007年02期 No.66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晓;潘崚;侯兰芬;王友君;郭宏谋;杨琳;王志伟;孙宇;李栋梁;
本研究探讨ERK和P38信号转导途径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以RT-PCR、Western blot和FCM方法分别检测CML患者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中ERK、p38、cyclin D2、cyclin E、p27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其中ERK和P38为磷酸化ERK和磷酸化P38)及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ML患者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中ERK、P38、cyclin D2、cyclin E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增高,P27的表达降低,且cyclin D2蛋白表达与cyclin E、ERK和P38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ML中P38、ERK mRNA表达和活性增加,激活下游的cyclin D2、cyclin E和P27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致使G0/G1期缩短,细胞快速通过G1/S转换点进入S期,加速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增殖,导致CML的发生。
2007年02期 No.66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晓;潘崚;侯兰芬;王友君;郭宏谋;杨琳;王志伟;孙宇;李栋梁;
本研究探讨ERK和P38信号转导途径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以RT-PCR、Western blot和FCM方法分别检测CML患者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中ERK、p38、cyclin D2、cyclin E、p27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其中ERK和P38为磷酸化ERK和磷酸化P38)及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ML患者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中ERK、P38、cyclin D2、cyclin E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增高,P27的表达降低,且cyclin D2蛋白表达与cyclin E、ERK和P38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ML中P38、ERK mRNA表达和活性增加,激活下游的cyclin D2、cyclin E和P27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致使G0/G1期缩短,细胞快速通过G1/S转换点进入S期,加速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增殖,导致CML的发生。
2007年02期 No.66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34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罗军;彭志刚;陈燕;赖永榕;卢玉英;宋善俊;
本研究旨在探讨髓系粒细胞白血病(CML)的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基因表达水平、调控机制及其在CML急性变中的作用。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62例CML患者及K562细胞的DNA-PKcs mRNA和DNA-PKcs蛋白表达,并与23例正常人作对照;对26例接受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及4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动态检测bcr-abl mRNA和DNA-PKcs蛋白表达水平;用伊马替尼体外作用C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NC)及K562细胞后,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NA-PKcs mRNA和DNA-PKcs蛋白表达及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人比较,CML患者及K562细胞的DNA-PKcs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6例allo-PBSCT及4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DNA-PKcs蛋白表达量随着bcr-abl mRNA表达量的降低而升高;伊马替尼体外作用于CML患者MNC及K562细胞后,DNA-PKcs蛋白表达量随着bcr-abl融合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降低而升高。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通过转录后机制下调DNA-PKcs蛋白的表达;DNA-PKcs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CML急性变的机制之一。
2007年02期 No.66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军;彭志刚;陈燕;赖永榕;卢玉英;宋善俊;
本研究旨在探讨髓系粒细胞白血病(CML)的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基(DNA-PKcs)基因表达水平、调控机制及其在CML急性变中的作用。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62例CML患者及K562细胞的DNA-PKcs mRNA和DNA-PKcs蛋白表达,并与23例正常人作对照;对26例接受同种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及4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动态检测bcr-abl mRNA和DNA-PKcs蛋白表达水平;用伊马替尼体外作用C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NC)及K562细胞后,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NA-PKcs mRNA和DNA-PKcs蛋白表达及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人比较,CML患者及K562细胞的DNA-PKcs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6例allo-PBSCT及4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DNA-PKcs蛋白表达量随着bcr-abl mRNA表达量的降低而升高;伊马替尼体外作用于CML患者MNC及K562细胞后,DNA-PKcs蛋白表达量随着bcr-abl融合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降低而升高。结论:bcr-abl融合基因通过转录后机制下调DNA-PKcs蛋白的表达;DNA-PKcs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CML急性变的机制之一。
2007年02期 No.66 248-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雷瑚仪;赵谢兰;
本研究通过观察初治与难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F-κB活性及WT1、MDR1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为寻找新的改善难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45例,其中初治组20例(A组),难治组25例(分为B、C两组)。以15例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EMSA)法检测各组病人NF-κB的活化水平,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病人WT1及MDR1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在对照组未检测到NF-κB活化及WT1和MDR1表达;在初治组中NF-κB的活化水平、WT1和MDR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难治组,而在难治B、C两组中三者无明显区别;各组病人细胞中NF-κB活化水平与WT1及MDR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F-κB的活化,WT1、MDR1的高表达可能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难治的原因之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F-κB的活化水平与WT1、MDR1的表达呈正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25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雷瑚仪;赵谢兰;
本研究通过观察初治与难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F-κB活性及WT1、MDR1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为寻找新的改善难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45例,其中初治组20例(A组),难治组25例(分为B、C两组)。以15例单纯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EMSA)法检测各组病人NF-κB的活化水平,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病人WT1及MDR1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在对照组未检测到NF-κB活化及WT1和MDR1表达;在初治组中NF-κB的活化水平、WT1和MDR1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难治组,而在难治B、C两组中三者无明显区别;各组病人细胞中NF-κB活化水平与WT1及MDR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NF-κB的活化,WT1、MDR1的高表达可能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难治的原因之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NF-κB的活化水平与WT1、MDR1的表达呈正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253-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范丽萍;沈建箴;叶宝国;林福安;傅海英;周华蓉;沈松菲;喻爱芳;
为了研究p16基因甲基化和缺失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探讨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MSP)分析了82例各种亚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初诊或复发不同阶段p16基因的甲基化和缺失状态,并且在基因组硫化修饰PCR后克隆测序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8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p16基因甲基化的出现率为39.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为41.4%,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为33.3%;初治AL患者为36.6%,而复发患者则为54.5%。82例AL患者中有6例p16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3%,在AML、ALL患者中分别为1.7%和20.8%。16例健康自愿者或非恶性血液病患者p16基因则未发生甲基化或缺失。结论: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p16基因甲基化比p16基因纯合缺失更具有意义;p16基因表达异常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258-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范丽萍;沈建箴;叶宝国;林福安;傅海英;周华蓉;沈松菲;喻爱芳;
为了研究p16基因甲基化和缺失与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探讨其在成人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MSP)分析了82例各种亚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初诊或复发不同阶段p16基因的甲基化和缺失状态,并且在基因组硫化修饰PCR后克隆测序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8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p16基因甲基化的出现率为39.0%,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为41.4%,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为33.3%;初治AL患者为36.6%,而复发患者则为54.5%。82例AL患者中有6例p16基因缺失,缺失率为7.3%,在AML、ALL患者中分别为1.7%和20.8%。16例健康自愿者或非恶性血液病患者p16基因则未发生甲基化或缺失。结论: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p16基因甲基化比p16基因纯合缺失更具有意义;p16基因表达异常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258-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黄彬涛;肖镇;石玉涛;哈森;赵卫红;高大;阎晓红;杨宏新;
本研究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与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关系、并探讨这3种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三者表达与A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AL患者及30例正常人GST-π、MRP1及LRP的表达。结果表明:GST-π,MRP1,LRP蛋白表达均与临床耐药相关,3种耐药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均低于阴性组,提示耐药蛋白表达时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GST-π、MRP1在AL难治组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GST-π/MRP1二者联合检测对评定白血病预后不良较单独测定某一蛋白更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当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时,LRP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提示LPR对高白细胞数白血病患者的耐药性和预后评定具有很高的判断价值。
2007年02期 No.66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黄彬涛;肖镇;石玉涛;哈森;赵卫红;高大;阎晓红;杨宏新;
本研究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肺耐药相关蛋白(LRP)与急性白血病(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关系、并探讨这3种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三者表达与AL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AL患者及30例正常人GST-π、MRP1及LRP的表达。结果表明:GST-π,MRP1,LRP蛋白表达均与临床耐药相关,3种耐药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均低于阴性组,提示耐药蛋白表达时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GST-π、MRP1在AL难治组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GST-π/MRP1二者联合检测对评定白血病预后不良较单独测定某一蛋白更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当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时,LRP阳性表达率显著增高,提示LPR对高白细胞数白血病患者的耐药性和预后评定具有很高的判断价值。
2007年02期 No.66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颖;王生余;侯春梅;徐元基;杜芝燕;于晓妉;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acid)诱导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瑞氏-姬姆萨染色和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AHA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方法测定HL-60细胞的周期变化以及多种信号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AHA可以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经2μmol/L SAHA处理12-48小时,HL-60细胞显示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经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后细胞核出现明显的凋亡小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证实,SAHA作用HL-60细胞后caspase3被激活,其底物蛋白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发生剪切,细胞发生凋亡;对细胞凋亡相关信号转导通路P44/42 MAPK及PI3K/Akt检测结果表明,涉及MAPK信号通路的Raf及ERK激酶磷酸化受到明显抑制,而Akt及其下游mTOR激酶的活性没有明显改变。结论:SAHA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44/42 MAPK信号通路被阻断是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之一。
2007年02期 No.66 26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颖;王生余;侯春梅;徐元基;杜芝燕;于晓妉;
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acid)诱导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的分子机制。采用MTT法,瑞氏-姬姆萨染色和Hoechst33342/PI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AHA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细胞的形态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方法测定HL-60细胞的周期变化以及多种信号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SAHA可以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抑制HL-60细胞的生长;经2μmol/L SAHA处理12-48小时,HL-60细胞显示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0/G1期;经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后细胞核出现明显的凋亡小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证实,SAHA作用HL-60细胞后caspase3被激活,其底物蛋白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发生剪切,细胞发生凋亡;对细胞凋亡相关信号转导通路P44/42 MAPK及PI3K/Akt检测结果表明,涉及MAPK信号通路的Raf及ERK激酶磷酸化受到明显抑制,而Akt及其下游mTOR激酶的活性没有明显改变。结论:SAHA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44/42 MAPK信号通路被阻断是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之一。
2007年02期 No.66 267-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孙蕾;高举;袁粒星;陈婷婷;潘玲丽;周晨燕;朱易萍;
为了研究K562白血病细胞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TPA)诱导分化过程中线粒体铁蛋白(MtF)、运铁蛋白受体Ⅰ(TfR1)和铁蛋白(Fn)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MtF在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铁代谢方面的作用,采用TPA(终浓度16nmol/L)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向单核细胞定向分化,并于诱导分化后第1、3和5天收集细胞,用瑞氏染色法观察各时点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64的表达水平,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时点细胞MtF、TfR1和Fn mRNA表达水平,管家基因β-actin用作对照。结果表明,TPA(16nmol/L)可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细胞呈现单核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在诱导培养第5天诱导分化率可达95%,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诱导分化前K562细胞具有一定水平MtF表达,但随着TPA诱导细胞分化的增强,MtF和TfR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性下调,诱导分化第5天的表达水平分别为诱导分化前的50.3%和68.2%,而Fn mRNA表达水平则逐渐上调,诱导分化第5天表达水平为诱导分化前的1.97倍。结论:TPA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MtF和TfR1 mRNA表达下调,而Fn mRNA表达上调;这种协调变化有助于降低细胞通过TfR1介导的铁摄取,从而抑制或影响细胞增殖能力。
2007年02期 No.66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蕾;高举;袁粒星;陈婷婷;潘玲丽;周晨燕;朱易萍;
为了研究K562白血病细胞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TPA)诱导分化过程中线粒体铁蛋白(MtF)、运铁蛋白受体Ⅰ(TfR1)和铁蛋白(Fn)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探讨MtF在白血病细胞增殖和细胞铁代谢方面的作用,采用TPA(终浓度16nmol/L)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向单核细胞定向分化,并于诱导分化后第1、3和5天收集细胞,用瑞氏染色法观察各时点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64的表达水平,使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时点细胞MtF、TfR1和Fn mRNA表达水平,管家基因β-actin用作对照。结果表明,TPA(16nmol/L)可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细胞呈现单核细胞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在诱导培养第5天诱导分化率可达95%,细胞表面CD64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诱导分化前K562细胞具有一定水平MtF表达,但随着TPA诱导细胞分化的增强,MtF和TfR1 mRNA表达水平进行性下调,诱导分化第5天的表达水平分别为诱导分化前的50.3%和68.2%,而Fn mRNA表达水平则逐渐上调,诱导分化第5天表达水平为诱导分化前的1.97倍。结论:TPA诱导K562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MtF和TfR1 mRNA表达下调,而Fn mRNA表达上调;这种协调变化有助于降低细胞通过TfR1介导的铁摄取,从而抑制或影响细胞增殖能力。
2007年02期 No.66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常伟;孙汉英;黄敏;周剑锋;张义成;
本研究探讨阿霉素体外作用于K562细胞的细胞效应及癌基因Gfi-1和相关凋亡基因表达变化的机制。用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于K562细胞24小时,然后应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用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Gfi-1、Bcl-2、bax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阿霉素浓度在0、0.5、2.0mg/L作用K562细胞24小时,细胞凋亡增加,可见典型的DNA断裂电泳条带;同时,当ADM浓度自0.5增为2.0mg/L时,Gfi-1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在ADM0.5-2.0mg/L之间变化不明显,mRNA及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当阿霉素浓度大于2.0mg/L时,细胞凋亡率并不增加,而是下降,且出现细胞坏死。结论:一定浓度阿霉素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表达的变化与阿霉素浓度呈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阿霉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Gfi-1基因的表达和激活bax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2007年02期 No.66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常伟;孙汉英;黄敏;周剑锋;张义成;
本研究探讨阿霉素体外作用于K562细胞的细胞效应及癌基因Gfi-1和相关凋亡基因表达变化的机制。用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作用于K562细胞24小时,然后应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用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Gfi-1、Bcl-2、bax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阿霉素浓度在0、0.5、2.0mg/L作用K562细胞24小时,细胞凋亡增加,可见典型的DNA断裂电泳条带;同时,当ADM浓度自0.5增为2.0mg/L时,Gfi-1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在ADM0.5-2.0mg/L之间变化不明显,mRNA及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当阿霉素浓度大于2.0mg/L时,细胞凋亡率并不增加,而是下降,且出现细胞坏死。结论:一定浓度阿霉素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表达的变化与阿霉素浓度呈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阿霉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Gfi-1基因的表达和激活bax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2007年02期 No.66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罗长缨;李本尚;帖利军;顾龙君;
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s synthetase,AS)的表达水平与白血病细胞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耐药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筛查发现AS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研究它们对AS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寻找对L-asp治疗反应具有影响的个体遗传因素。对82份白血病标本和45份非白血病标本直接测序,筛查AS启动子区的SNP;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相应标本中的ASmRNA水平。通过对被筛SNP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AS表达水平的统计分析,判断被筛SNP是否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测AS启动子片段内共发现3个SNP位点。分别是-239C/T,-92G/A和-62A/T。其中-92A等位基因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发生频率高于非白血病(P<0.05)。AS表达在该SNP的各种基因型个体间存在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由高到底依次为GA杂合子型>AA纯合子型>GG纯合子型(P<0.01)。结论:-92A等位基因变异可能与白血病的某些特征相关,并且这个等位基因变异的存在与AS基因的高表达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长缨;李本尚;帖利军;顾龙君;
细胞内门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s synthetase,AS)的表达水平与白血病细胞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耐药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筛查发现AS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研究它们对AS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寻找对L-asp治疗反应具有影响的个体遗传因素。对82份白血病标本和45份非白血病标本直接测序,筛查AS启动子区的SNP;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相应标本中的ASmRNA水平。通过对被筛SNP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AS表达水平的统计分析,判断被筛SNP是否对基因表达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被测AS启动子片段内共发现3个SNP位点。分别是-239C/T,-92G/A和-62A/T。其中-92A等位基因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发生频率高于非白血病(P<0.05)。AS表达在该SNP的各种基因型个体间存在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由高到底依次为GA杂合子型>AA纯合子型>GG纯合子型(P<0.01)。结论:-92A等位基因变异可能与白血病的某些特征相关,并且这个等位基因变异的存在与AS基因的高表达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梅家转;牛新清;郭坤元;周健;魏红梅;
本研究探讨K562亲本细胞株及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O2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和MHCI类链相关分子(MICA/B)的表达及其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和K562/AO2细胞株HLAI类分子和MICA/B的表达情况;LDH释放法测定3例健康人NK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K562和K562/AO2细胞的杀伤活性;效靶比10∶1时,用抗HLAI类分子单克隆抗体(W6/32)和抗MICA/B单克隆抗体(BAMO-1)分别封闭MHCⅠ类分子和MICA/B,观察NK细胞杀伤K562及K562/AO2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K562和K562/AO2细胞均不表达HLAI类分子,K562细胞的MICA/B表达较K562/AO2明显增高(P<0.01)。效靶比5∶1、10∶1、20∶1、30∶1时NK细胞杀伤K562和K562/AO2细胞的活性分别为(29.32±0.12)%、(45.33±0.78)%、(58.37±0.87)%、(72.37±0.96)和(12.47±0.91)%、(24.36±1.11)%、(33.29±1.03)%、(53.87±1.27)%,各效靶比时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较K562/AO2细胞明显增强(P=0.000);效靶比10∶1时W6/32不抑制NK细胞杀伤K562和K562/AO2细胞的活性,BAMO-1能明显抑制NK细胞杀伤K562和K562/AO2细胞的活性。结论:MICA/B在K562和K562/AO2细胞表达的差异与NK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关;NK细胞对K562/AO2细胞杀伤活性降低与HLAI类分子无关;MICA/B在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低表达导致耐药肿瘤细胞对NK细胞杀伤敏感性下降。
2007年02期 No.66 2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梅家转;牛新清;郭坤元;周健;魏红梅;
本研究探讨K562亲本细胞株及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O2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和MHCI类链相关分子(MICA/B)的表达及其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和K562/AO2细胞株HLAI类分子和MICA/B的表达情况;LDH释放法测定3例健康人NK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K562和K562/AO2细胞的杀伤活性;效靶比10∶1时,用抗HLAI类分子单克隆抗体(W6/32)和抗MICA/B单克隆抗体(BAMO-1)分别封闭MHCⅠ类分子和MICA/B,观察NK细胞杀伤K562及K562/AO2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K562和K562/AO2细胞均不表达HLAI类分子,K562细胞的MICA/B表达较K562/AO2明显增高(P<0.01)。效靶比5∶1、10∶1、20∶1、30∶1时NK细胞杀伤K562和K562/AO2细胞的活性分别为(29.32±0.12)%、(45.33±0.78)%、(58.37±0.87)%、(72.37±0.96)和(12.47±0.91)%、(24.36±1.11)%、(33.29±1.03)%、(53.87±1.27)%,各效靶比时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较K562/AO2细胞明显增强(P=0.000);效靶比10∶1时W6/32不抑制NK细胞杀伤K562和K562/AO2细胞的活性,BAMO-1能明显抑制NK细胞杀伤K562和K562/AO2细胞的活性。结论:MICA/B在K562和K562/AO2细胞表达的差异与NK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关;NK细胞对K562/AO2细胞杀伤活性降低与HLAI类分子无关;MICA/B在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低表达导致耐药肿瘤细胞对NK细胞杀伤敏感性下降。
2007年02期 No.66 2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陈宏;谢兆霞;姜浩;张志伟;王光平;
本研究观察核糖体蛋白L6(RPL6)基因表达的改变对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通过RT-PCR方法获得RPL6 cDNA序列,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分别构建正向插入和反向插入的RPL6 cDNA重组质粒。以脂质体将正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转染K562细胞,将反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转染K562/AO2细胞。以MTT、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RPL6对化疗药物耐药性、凋亡和caspase-3的作用。结果表明:转染正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后,K56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增强到原来的325%,凋亡和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05);转染反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后,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降低原来的38%;凋亡和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P<0.005)。结论:RPL6基因过表达通过改变药物诱导的凋亡在K562/A02细胞耐药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29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宏;谢兆霞;姜浩;张志伟;王光平;
本研究观察核糖体蛋白L6(RPL6)基因表达的改变对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通过RT-PCR方法获得RPL6 cDNA序列,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分别构建正向插入和反向插入的RPL6 cDNA重组质粒。以脂质体将正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转染K562细胞,将反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转染K562/AO2细胞。以MTT、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RPL6对化疗药物耐药性、凋亡和caspase-3的作用。结果表明:转染正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后,K56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增强到原来的325%,凋亡和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0.005);转染反义RPL6 cDNA真核表达质粒后,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降低原来的38%;凋亡和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P<0.005)。结论:RPL6基因过表达通过改变药物诱导的凋亡在K562/A02细胞耐药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29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国华;陈宝安;邵泽叶;芦慧霞;Dohner Konstanze;Dohner Hartmut;
为了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methoxyestradiol,2-M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MDS-RAEB)细胞株MUTZ-1细胞凋亡的机制,将不同浓度的2-甲氧基雌二醇分别与MUTZ-1细胞在体外培养,同时设二甲亚砜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2-ME对MUTZ-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瑞氏-姬姆萨染色后观察2-ME引起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ynchron clinical system LX20)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的变化,DNA凝胶电泳验证2-ME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表明:2-ME对MUTZ-1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μmol/L2-ME作用MUTZ-1细胞12小时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2-ME作用24小时后MUTZ-1细胞出现G2/M期阻滞;培养上清液中L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μmol/L2-ME作用MUTZ-1细胞48小时后,DNA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DNA梯形条带。结论:2-ME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可能与细胞G2/M期阻滞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2-ME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药物。
2007年02期 No.66 296-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国华;陈宝安;邵泽叶;芦慧霞;Dohner Konstanze;Dohner Hartmut;
为了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methoxyestradiol,2-M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MDS-RAEB)细胞株MUTZ-1细胞凋亡的机制,将不同浓度的2-甲氧基雌二醇分别与MUTZ-1细胞在体外培养,同时设二甲亚砜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2-ME对MUTZ-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瑞氏-姬姆萨染色后观察2-ME引起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ynchron clinical system LX20)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的变化,DNA凝胶电泳验证2-ME诱导的细胞凋亡。结果表明:2-ME对MUTZ-1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并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μmol/L2-ME作用MUTZ-1细胞12小时后,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2-ME作用24小时后MUTZ-1细胞出现G2/M期阻滞;培养上清液中LD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μmol/L2-ME作用MUTZ-1细胞48小时后,DNA凝胶电泳可见明显的DNA梯形条带。结论:2-ME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株MUTZ-1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可能与细胞G2/M期阻滞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2-ME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药物。
2007年02期 No.66 296-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翼鷟;达万明;黄文荣;高春记;郭博;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抑制作用。采集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将不同数量的细胞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MSC对自体及采自健康供者的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3×103-1×105个源于MDS患者的MSC可将自体PBL的增殖抑制到最大反应的(66.9±20.1)% -(30.2±5.9)%,将异体PBL的增殖抑制到最大反应的(56.6±14.7)% -(20.5±9.7)%,与培养自健康供者MSC的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S患者的MSC和健康者的MSC具有相似的免疫抑制功能。
2007年02期 No.66 302-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翼鷟;达万明;黄文荣;高春记;郭博;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抑制作用。采集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将不同数量的细胞加入单相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MSC对自体及采自健康供者的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增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3×103-1×105个源于MDS患者的MSC可将自体PBL的增殖抑制到最大反应的(66.9±20.1)% -(30.2±5.9)%,将异体PBL的增殖抑制到最大反应的(56.6±14.7)% -(20.5±9.7)%,与培养自健康供者MSC的抑制作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S患者的MSC和健康者的MSC具有相似的免疫抑制功能。
2007年02期 No.66 302-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艳宁;闫曦;孙昭;韩钦;赵春华;
为了探讨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AD-MSC)移植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可行性,从成年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以成肌和成内皮诱导体系诱导AD-MSC的定向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进行鉴定;经尾静脉移植AD-MSC到CTX肌肉损伤模型小鼠和mdx小鼠(DMD动物模型)体内,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供体细胞的分布和分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Flk-1+MSC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肌肉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在损伤肌肉部位检测到GFP阳性的肌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肌肉干细胞;mdx小鼠移植后肌膜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部分恢复,骨骼肌中心核肌纤维比例也大大降低。结论:AD-MSC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移植治疗DMD的干细胞,它不仅可以定向归巢到损伤的肌肉组织中,参与肌纤维重建,而且能改善组织供血,缓解DMD病征,同时部分供体细胞以干细胞形式存在,可以代替原来肌肉干细胞的功能,不断修复损伤的肌肉组织。
2007年02期 No.66 306-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艳宁;闫曦;孙昭;韩钦;赵春华;
为了探讨成体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cell,AD-MSC)移植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可行性,从成年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以成肌和成内皮诱导体系诱导AD-MSC的定向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进行鉴定;经尾静脉移植AD-MSC到CTX肌肉损伤模型小鼠和mdx小鼠(DMD动物模型)体内,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供体细胞的分布和分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GFP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Flk-1+MSC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肌肉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在损伤肌肉部位检测到GFP阳性的肌纤维、血管内皮细胞和肌肉干细胞;mdx小鼠移植后肌膜上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部分恢复,骨骼肌中心核肌纤维比例也大大降低。结论:AD-MSC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移植治疗DMD的干细胞,它不仅可以定向归巢到损伤的肌肉组织中,参与肌纤维重建,而且能改善组织供血,缓解DMD病征,同时部分供体细胞以干细胞形式存在,可以代替原来肌肉干细胞的功能,不断修复损伤的肌肉组织。
2007年02期 No.66 306-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杰;陈斌;王宏兰;李静;史明霞;李炳宗;胡建立;赵春华;
为了研究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数量及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探讨BMMSC在辐射损伤中的反应及其与照射后造血和骨骼系统长期损伤的关系,用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小鼠模型观察TBI前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的改变及BMMSC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用Von Kossa染色法测定钙盐沉积,实时定量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及成骨转录共刺激因子TAZ(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TBI后骨髓CFU-F数量明显减少;TBI后3天较多的BMMSC进入细胞周期并且其成骨潜能明显增强,随后细胞周期分布恢复正常,但成骨潜能明显降低,同时伴有TAZ表达改变。结论:TBI能导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祖细胞池的显著缩小并改变BMMSC的成骨分化潜能,TAZ表达的变化可能在其成骨潜能的改变中发挥一定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313-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杰;陈斌;王宏兰;李静;史明霞;李炳宗;胡建立;赵春华;
为了研究辐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数量及成骨分化潜能的影响,探讨BMMSC在辐射损伤中的反应及其与照射后造血和骨骼系统长期损伤的关系,用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小鼠模型观察TBI前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的改变及BMMSC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用Von Kossa染色法测定钙盐沉积,实时定量RT-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及成骨转录共刺激因子TAZ(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with PDZ-binding motif)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TBI后骨髓CFU-F数量明显减少;TBI后3天较多的BMMSC进入细胞周期并且其成骨潜能明显增强,随后细胞周期分布恢复正常,但成骨潜能明显降低,同时伴有TAZ表达改变。结论:TBI能导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祖细胞池的显著缩小并改变BMMSC的成骨分化潜能,TAZ表达的变化可能在其成骨潜能的改变中发挥一定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313-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毛平;曾进龙;王彩霞;杜庆华;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细胞组;F组为单用细胞因子组;SF组为联合使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组。在第0,6,10及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表明:各时间点SF组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除了第14天外,SF组在第6、10天时CD133+细胞数、CFU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对延缓造血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细胞,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临床移植要求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2007年02期 No.66 319-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毛平;曾进龙;王彩霞;杜庆华;
为了探讨胚胎骨髓基质细胞(FBMSC)联合细胞因子对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中CD133+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将新鲜脐血(CB)中分离出来的MNC接种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实验分为4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含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S组为单用基质细胞组;F组为单用细胞因子组;SF组为联合使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组。在第0,6,10及14天检测有核细胞总数、CD133+细胞数及集落形成单位(CFU)数。结果表明:各时间点SF组有核细胞总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除了第14天外,SF组在第6、10天时CD133+细胞数、CFU数的扩增倍数均高于其它组。结论:胚胎骨髓基质细胞对延缓造血细胞的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基质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有效的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其中的CD133+细胞,这是一种比较接近于临床移植要求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方法。
2007年02期 No.66 319-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要晖宇;刘兵;王晓燕;毛宁;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BL-CFC体外可分化产生造血和内皮细胞。为了研究TGF-β1对BL-CFC产生和分化的调控作用,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施加TGF-β1和TGF-β1中和抗体,观察不同阶段TGF-β1对BL-CFC的数目及其定向内皮和造血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拮抗TGF-β1的作用可显著降低BL-CFC的数量(P<0.01);与之吻合的,中和TGF-β1后拟胚体中Flk-1+细胞比例降低。此外,在拟胚体培养阶段加入TGF-β1可显著增强BL-CFC的造血和内皮细胞分化能力,而中和TGF-β1后分化能力降低。结论:TGF-β1对BL-CFC的产生和分化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324-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要晖宇;刘兵;王晓燕;毛宁;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BL-CFC体外可分化产生造血和内皮细胞。为了研究TGF-β1对BL-CFC产生和分化的调控作用,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施加TGF-β1和TGF-β1中和抗体,观察不同阶段TGF-β1对BL-CFC的数目及其定向内皮和造血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拮抗TGF-β1的作用可显著降低BL-CFC的数量(P<0.01);与之吻合的,中和TGF-β1后拟胚体中Flk-1+细胞比例降低。此外,在拟胚体培养阶段加入TGF-β1可显著增强BL-CFC的造血和内皮细胞分化能力,而中和TGF-β1后分化能力降低。结论:TGF-β1对BL-CFC的产生和分化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2007年02期 No.66 324-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燕;刘兵;要晖宇;侯宁;杨晓;于晓妉;毛宁;
为了探讨Ras信号通路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造血分化的影响,将突变型基因RasN17转染小鼠ES细胞,免疫印迹检测RasN17的表达对Erk1/2及Akt磷酸化的作用,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ES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与造血相关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RasN17的表达能抑制Erk1/2和Akt的磷酸化,携带RasN17基因的ES细胞在分化过程中Runx1、SCL及beta-major珠蛋白等基因的表达被显著抑制,而FLK1的表达不受影响。结论:ES细胞体外造血分化需要Ras通路的活化。
2007年02期 No.66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燕;刘兵;要晖宇;侯宁;杨晓;于晓妉;毛宁;
为了探讨Ras信号通路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造血分化的影响,将突变型基因RasN17转染小鼠ES细胞,免疫印迹检测RasN17的表达对Erk1/2及Akt磷酸化的作用,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ES细胞在分化过程中与造血相关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RasN17的表达能抑制Erk1/2和Akt的磷酸化,携带RasN17基因的ES细胞在分化过程中Runx1、SCL及beta-major珠蛋白等基因的表达被显著抑制,而FLK1的表达不受影响。结论:ES细胞体外造血分化需要Ras通路的活化。
2007年02期 No.66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宝安;董伟民;丁家华;孙雪梅;邓晓静;张琰;毕延智;赵刚;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Schmitt M;Schmitt A;
本研究用全身照射(TBI)和环磷酰胺(C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的供者淋巴细胞,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探索新的手段。以(BALB/c×C57BL/6)F1雌性小鼠(H-2d/b)为受鼠,于第0天接受亚致死量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总剂量为4Gy,第1天接种P388D1白血病细胞,第2天输注由C57BL/6雄性小鼠(H-2b)为供鼠提供的MHC不匹配的供者脾淋巴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第6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200mg/kg或再次TBI9G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供者淋巴细胞,第7天输注(BALB/c×C57BL/6)F1雄性小鼠(H-2d/b)提供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结果显示:以CY和TBI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供者淋巴细胞组的小鼠无白血病和GVHD的发生,生存期超过了210天,于移植后第21天出现完全供者嵌合,然后嵌合率下降,第90天表现为混合嵌合体(MC)。对照组的小鼠出现了白血病和GVHD,出血、感染明显,生存期短,为20-36天(P<0.01)。结论:同基因骨髓移植前输注不相匹配的供者脾细胞诱导GVL效应,然后再通过TBI和C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的供者淋巴细胞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是可能的。
2007年02期 No.66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宝安;董伟民;丁家华;孙雪梅;邓晓静;张琰;毕延智;赵刚;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Schmitt M;Schmitt A;
本研究用全身照射(TBI)和环磷酰胺(C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的供者淋巴细胞,为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探索新的手段。以(BALB/c×C57BL/6)F1雌性小鼠(H-2d/b)为受鼠,于第0天接受亚致死量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总剂量为4Gy,第1天接种P388D1白血病细胞,第2天输注由C57BL/6雄性小鼠(H-2b)为供鼠提供的MHC不匹配的供者脾淋巴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第6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200mg/kg或再次TBI9G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供者淋巴细胞,第7天输注(BALB/c×C57BL/6)F1雄性小鼠(H-2d/b)提供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结果显示:以CY和TBI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供者淋巴细胞组的小鼠无白血病和GVHD的发生,生存期超过了210天,于移植后第21天出现完全供者嵌合,然后嵌合率下降,第90天表现为混合嵌合体(MC)。对照组的小鼠出现了白血病和GVHD,出血、感染明显,生存期短,为20-36天(P<0.01)。结论:同基因骨髓移植前输注不相匹配的供者脾细胞诱导GVL效应,然后再通过TBI和CY选择性去除同种异基因反应的供者淋巴细胞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是可能的。
2007年02期 No.66 33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敬芬;韩晓苹;赵丹丹;汪菲菲;靳海杰;高春记;达万明;于力;
利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供者细胞嵌合率(DC),以探讨该方法的连续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转归的预警作用,采集27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移植后不同时段的外周血或骨髓,DNA样本用Profiler Plus和Cofiler Plus商品化试剂盒扩增后,用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根据基因型的差异选择嵌合率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测得的DC嵌合率一致;在27对中能区别出供受差别的STR位点,Profiler Plus为6.3(4-9)个,Cofiler Plus为4.9(2-6)个。26例患者均在移植后28天出现供者细胞,1例患者未出现供者细胞。14例患者DC100%,均获得持久植入,至今仍无白血病生存;另有9例患者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DC为0%-90.2%),其中5例为血液学复发。27例病人中有6例死亡。上述5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DC量下降;供者细胞完全嵌合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高于MC组。结论:动态检测DC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的发生均有预警作用,对早期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02期 No.66 337-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敬芬;韩晓苹;赵丹丹;汪菲菲;靳海杰;高春记;达万明;于力;
利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检测供者细胞嵌合率(DC),以探讨该方法的连续检测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转归的预警作用,采集27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移植后不同时段的外周血或骨髓,DNA样本用Profiler Plus和Cofiler Plus商品化试剂盒扩增后,用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根据基因型的差异选择嵌合率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盒测得的DC嵌合率一致;在27对中能区别出供受差别的STR位点,Profiler Plus为6.3(4-9)个,Cofiler Plus为4.9(2-6)个。26例患者均在移植后28天出现供者细胞,1例患者未出现供者细胞。14例患者DC100%,均获得持久植入,至今仍无白血病生存;另有9例患者出现不稳定混合嵌合(MC)状态(DC为0%-90.2%),其中5例为血液学复发。27例病人中有6例死亡。上述5例复发患者均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发生DC量下降;供者细胞完全嵌合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高于MC组。结论:动态检测DC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的发生均有预警作用,对早期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7年02期 No.66 337-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吴继颖;黄晓军;
为了探讨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建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复发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晚期重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其与患者cGVHD和复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MDC1和DC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以及MDC/PDC比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髓样树突状细胞2(MDC2)、PDC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移植后PDC比例于12月时达到正常(P=0.494),而PDC绝对值和其余各亚群比例及数量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MDC/PDC于移植后120天时已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602)。发生cGVHD患者移植后120天PDC比例高于未发生组;患者复发后MDC1比例及数值下降,而MDC2和PDC比例及数值略回升。结论:白血病患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DC比例、绝对数及MDC/PDC比率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率恢复较快;各亚群比例和数量在移植后9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和患者复发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342-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继颖;黄晓军;
为了探讨浆样树突状细胞(PDC)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重建的特点及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和患者复发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晚期重建进行动态监测,并将其与患者cGVHD和复发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血病患者髓样树突状细胞(MDC)、MDC1和DC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以及MDC/PDC比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髓样树突状细胞2(MDC2)、PDC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患者移植后PDC比例于12月时达到正常(P=0.494),而PDC绝对值和其余各亚群比例及数量均于移植后9月时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MDC/PDC于移植后120天时已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602)。发生cGVHD患者移植后120天PDC比例高于未发生组;患者复发后MDC1比例及数值下降,而MDC2和PDC比例及数值略回升。结论:白血病患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DC比例、绝对数及MDC/PDC比率均减少;移植后MDC/PDC比率恢复较快;各亚群比例和数量在移植后9月后基本恢复正常;且恢复情况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和患者复发相关。
2007年02期 No.66 342-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佩;张国芸;朱苹;吴蓓倩;牛强;谢毅;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2007年02期 No.66 348-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佩;张国芸;朱苹;吴蓓倩;牛强;谢毅;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2007年02期 No.66 348-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万军;徐东刚;胡海兰;邹民吉;杜建芳;王金凤;蔡欣;王嘉玺;艾辉胜;
为制备HLA-A*0201-PR1四聚体,本课题构建了可溶性的HLA-A*0201-PR1复合物。以原核表达的HLA-A*0201-BSP融合蛋白为重链,β2-微球蛋白(β2m)为轻链,与人工合成的HLA-A2限制性抗原肽PR1(蛋白酶3的第169-177氨基酸,VLQELNVTV)进行共折叠复性,以生成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应用BirA酶对复性混和物进行生物素化,再经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得到生物素化的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应用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的生成率。利用HLA-A2构象特异性抗体(BB7.2)及链霉亲和素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对生物素化的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折叠体系中,主要含有HLA-A*0201-BSP聚合体、HLA-A*0201-PR1复合物及β2m,其中可溶性复合物生成率约18%。获得的HLA-A*0201-PR1复合物可在BirA酶作用下被有效生物素化。结论:成功地获得了生物素化的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为进一步制备HLA-A*0201-PR1四聚体创立了基础。
2007年02期 No.66 35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万军;徐东刚;胡海兰;邹民吉;杜建芳;王金凤;蔡欣;王嘉玺;艾辉胜;
为制备HLA-A*0201-PR1四聚体,本课题构建了可溶性的HLA-A*0201-PR1复合物。以原核表达的HLA-A*0201-BSP融合蛋白为重链,β2-微球蛋白(β2m)为轻链,与人工合成的HLA-A2限制性抗原肽PR1(蛋白酶3的第169-177氨基酸,VLQELNVTV)进行共折叠复性,以生成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应用BirA酶对复性混和物进行生物素化,再经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得到生物素化的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应用凝胶过滤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的生成率。利用HLA-A2构象特异性抗体(BB7.2)及链霉亲和素进行Western blot和ELISA分析,对生物素化的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折叠体系中,主要含有HLA-A*0201-BSP聚合体、HLA-A*0201-PR1复合物及β2m,其中可溶性复合物生成率约18%。获得的HLA-A*0201-PR1复合物可在BirA酶作用下被有效生物素化。结论:成功地获得了生物素化的可溶性HLA-A*0201-PR1复合物,为进一步制备HLA-A*0201-PR1四聚体创立了基础。
2007年02期 No.66 35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强驹;刘孟黎;齐珺;刘晟;张艳;韦小谦;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汉族造血干细胞供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等位基因、HLA单倍型频率及其连锁不平衡特征,采用PCR-SSP和PCR-SSO流式微磁珠检测方法对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内11755名中国北方汉族骨髓供者进行HLA基因低分辨分型,并根据HLA表型群体资料,运用基于最大数学预期值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的计算机软件Arleguin计算HLA单倍型频率。结果表明:11755例样本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共检出HLA-A、B、DRB1等位基因(按分解抗原统计)分别为18、42、15种,包括很少在汉族人群中检测到的HLA-A25、B42、B53、B73和DR3,未发现HLA-A36,A43,A80,B78,B82和DR18等6种特异性。HLA-A*02,A*11,A*24,A*33,A*30,A*01,A*03,A*13,B62,B*51,B*46,B60,B61,B*35,B*44,DRB1*15,DRB1*09,DRB1*04,DRB1*07,DRB1*12,DRB1*11,DRB1*14,DRB1*08,DRB1*13的频率>0.05。EM法计算求得频率>10-6的HLA-A-B-DR单倍型共计2026种,其中HLA-A30-B13-DR7、A2-B46-DR9、A33-B58-DR17等26种单倍型频率>0.005,A30-B13-DR7是中国北方汉族最常见单倍型。计算求得的HLA-A-B、A-DR、B-DR单倍型共计538、227、522种,频率>10-6者分别有409、195、423种,其中A30-B13,A2-B46,A33-B58等28种单倍型频率>0.01;A2-DR9,A2-DR15,A30-DR7等26种单倍型频率>0.01;B13-DR7,B46-DR9,B13-DR12等24种单倍型频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连锁不平衡HLA-A-B、A-DR和B-DR单倍型分别有296种(72%)、130种(67%)和308种(73%),其中A30-B13、A33-B58、A1-B37、A30-DR7、A33-DR13、A1-DR10、B37-DR10、B8-DR17、B13-DR7、B58-DR17等单倍型表现为显著的正连锁不平衡。结论:本研究使用EM算法获得了目前中国北方汉族样本量最大的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单倍型频率分布及连锁不平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临床为患者寻找合适供者,为移植免疫、HLA与疾病相关性及本地区群体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7年02期 No.66 357-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吴强驹;刘孟黎;齐珺;刘晟;张艳;韦小谦;
为了研究中国北方汉族造血干细胞供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B,DRB1等位基因、HLA单倍型频率及其连锁不平衡特征,采用PCR-SSP和PCR-SSO流式微磁珠检测方法对中华骨髓库陕西分库内11755名中国北方汉族骨髓供者进行HLA基因低分辨分型,并根据HLA表型群体资料,运用基于最大数学预期值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的计算机软件Arleguin计算HLA单倍型频率。结果表明:11755例样本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共检出HLA-A、B、DRB1等位基因(按分解抗原统计)分别为18、42、15种,包括很少在汉族人群中检测到的HLA-A25、B42、B53、B73和DR3,未发现HLA-A36,A43,A80,B78,B82和DR18等6种特异性。HLA-A*02,A*11,A*24,A*33,A*30,A*01,A*03,A*13,B62,B*51,B*46,B60,B61,B*35,B*44,DRB1*15,DRB1*09,DRB1*04,DRB1*07,DRB1*12,DRB1*11,DRB1*14,DRB1*08,DRB1*13的频率>0.05。EM法计算求得频率>10-6的HLA-A-B-DR单倍型共计2026种,其中HLA-A30-B13-DR7、A2-B46-DR9、A33-B58-DR17等26种单倍型频率>0.005,A30-B13-DR7是中国北方汉族最常见单倍型。计算求得的HLA-A-B、A-DR、B-DR单倍型共计538、227、522种,频率>10-6者分别有409、195、423种,其中A30-B13,A2-B46,A33-B58等28种单倍型频率>0.01;A2-DR9,A2-DR15,A30-DR7等26种单倍型频率>0.01;B13-DR7,B46-DR9,B13-DR12等24种单倍型频率>0.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连锁不平衡HLA-A-B、A-DR和B-DR单倍型分别有296种(72%)、130种(67%)和308种(73%),其中A30-B13、A33-B58、A1-B37、A30-DR7、A33-DR13、A1-DR10、B37-DR10、B8-DR17、B13-DR7、B58-DR17等单倍型表现为显著的正连锁不平衡。结论:本研究使用EM算法获得了目前中国北方汉族样本量最大的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单倍型频率分布及连锁不平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临床为患者寻找合适供者,为移植免疫、HLA与疾病相关性及本地区群体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7年02期 No.66 357-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周浩;黎纬明;张敏;刘峥嵘;邹萍;
为了探讨体外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产生的方法及其机制,利用人HLA-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并与DC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6、ILT3和ILT4分子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DC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表达的HLA-G1分子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后,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下调,而抑制性分子ILT3、ILT4表达上调。HLA-G1作用后DC异基因抗原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下降。结论:HLA-G1分子可以在体外条件下,下调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水平,促进ILT3、ILT4表达,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产生。
2007年02期 No.66 369-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浩;黎纬明;张敏;刘峥嵘;邹萍;
为了探讨体外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产生的方法及其机制,利用人HLA-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并与DC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6、ILT3和ILT4分子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DC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表达的HLA-G1分子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后,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下调,而抑制性分子ILT3、ILT4表达上调。HLA-G1作用后DC异基因抗原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下降。结论:HLA-G1分子可以在体外条件下,下调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水平,促进ILT3、ILT4表达,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产生。
2007年02期 No.66 369-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红;马健;汪菲菲;窦立萍;李猛;高春记;
本研究探讨从人外周血中分选及扩增高纯度NK细胞的优化技术。先用miniMACS及阴性免疫磁珠分选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得到纯化的NK细胞,随后在干细胞培液基条件下,通过IL-2、IL-12和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将培养体系分为IL-2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IL15+IL12组和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分别培养15天,每3天半量换液并补充细胞因子;检测分选及扩增前后(CD3-CD56+)NK细胞含量、扩增倍数及扩增前后各组在不同效靶比下的杀伤率。结果显示经:miniMACS阴性免疫磁珠分选后(CD3-CD56+)NK细胞含量由分选前的11.19±5.25%提高到94.23±3.50%。培养15天后除对照组(CD3-CD56+)NK细胞纯度略下降外,其余4组与扩增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IL-2、IL2+IL12、IL2+IL15、IL2+IL15+IL12培养体系中,NK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15.43±1.08,19.87±3.87,50.46±4.31和52.35±6.7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14±1.0(P<0.01),但IL2+IL15与IL2+IL15+IL1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各组扩增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均较扩增前增强,在不同效靶比下IL2+IL15、IL2+IL15+IL12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miniMACS免疫磁珠阴性分选得少量NK细胞后,应用IL2+IL15培养条件是获得高纯度NK细胞的简单有效方法。
2007年02期 No.66 373-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91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李晓红;马健;汪菲菲;窦立萍;李猛;高春记;
本研究探讨从人外周血中分选及扩增高纯度NK细胞的优化技术。先用miniMACS及阴性免疫磁珠分选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得到纯化的NK细胞,随后在干细胞培液基条件下,通过IL-2、IL-12和IL-15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将培养体系分为IL-2组、IL2+IL12组、IL2+IL15组、IL2+IL15+IL12组和对照组(不加任何细胞因子),分别培养15天,每3天半量换液并补充细胞因子;检测分选及扩增前后(CD3-CD56+)NK细胞含量、扩增倍数及扩增前后各组在不同效靶比下的杀伤率。结果显示经:miniMACS阴性免疫磁珠分选后(CD3-CD56+)NK细胞含量由分选前的11.19±5.25%提高到94.23±3.50%。培养15天后除对照组(CD3-CD56+)NK细胞纯度略下降外,其余4组与扩增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IL-2、IL2+IL12、IL2+IL15、IL2+IL15+IL12培养体系中,NK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15.43±1.08,19.87±3.87,50.46±4.31和52.35±6.7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14±1.0(P<0.01),但IL2+IL15与IL2+IL15+IL1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各组扩增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均较扩增前增强,在不同效靶比下IL2+IL15、IL2+IL15+IL12组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miniMACS免疫磁珠阴性分选得少量NK细胞后,应用IL2+IL15培养条件是获得高纯度NK细胞的简单有效方法。
2007年02期 No.66 373-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91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军;杜欣;黄志新;苏健华;周茂华;
本研究探讨AML/ETO基因重排的FAB分型为AML-M2患者的骨髓免疫表型的特征和预测性,以及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区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7例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FAB分型为AML-M2(M2/ETO+)患者骨髓的免疫表型,并与34例AML-1/ETO阴性、FAB分型AML-M3、临床诊断为APL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7例M2/ETO+患者骨髓中均可见一群(15.89%-68.53%)原始细胞和一群SSC较高异质性的粒细胞。原始细胞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DR和髓系抗原CD33、CD13、MPO。在M2/ETO+患者中CD33表达强度显著低于APL患者(P<0.001),HLA-DR、CD19和CD34+CD56+共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PL患者(P<0.001),而CD9的表达率则显著低于APL患者(P<0.001)。M2/ETO+患者粒细胞表达分化的髓系抗原CD11b和CD15,并可分为CD15+CD11b-和CD15+CD11b+两群,而成熟的粒细胞标志CD10均为阴性,与早幼粒细胞的表达图形相似。17例(100%)M2/ETO+患者的粒细胞均表达CD56,显著高于M3患者(6/34例,17.56%)。结论:AML-1/ETO基因重排的AML-M2型(FAB分型)白血病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对其基因重排有较高的预测性。应用多参数免疫分型技术可较容易地将M2/ETO+亚型白血病与APL鉴别。
2007年02期 No.66 378-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军;杜欣;黄志新;苏健华;周茂华;
本研究探讨AML/ETO基因重排的FAB分型为AML-M2患者的骨髓免疫表型的特征和预测性,以及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区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7例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FAB分型为AML-M2(M2/ETO+)患者骨髓的免疫表型,并与34例AML-1/ETO阴性、FAB分型AML-M3、临床诊断为APL患者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17例M2/ETO+患者骨髓中均可见一群(15.89%-68.53%)原始细胞和一群SSC较高异质性的粒细胞。原始细胞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DR和髓系抗原CD33、CD13、MPO。在M2/ETO+患者中CD33表达强度显著低于APL患者(P<0.001),HLA-DR、CD19和CD34+CD56+共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PL患者(P<0.001),而CD9的表达率则显著低于APL患者(P<0.001)。M2/ETO+患者粒细胞表达分化的髓系抗原CD11b和CD15,并可分为CD15+CD11b-和CD15+CD11b+两群,而成熟的粒细胞标志CD10均为阴性,与早幼粒细胞的表达图形相似。17例(100%)M2/ETO+患者的粒细胞均表达CD56,显著高于M3患者(6/34例,17.56%)。结论:AML-1/ETO基因重排的AML-M2型(FAB分型)白血病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对其基因重排有较高的预测性。应用多参数免疫分型技术可较容易地将M2/ETO+亚型白血病与APL鉴别。
2007年02期 No.66 378-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辉;胡豫;洪梅;夏凌辉;郭涛;沈关心;魏文宁;宋善俊;
为了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NB4细胞组织因子(TF)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mRNA及其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以As2O3、ATRA处理NB4细胞,用ELISA动态测定其TF、TM抗原表达及促凝活性(PCA)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TF和TM的mRNA转录。结果表明:1μmol/L的As2O3和1μmol/LATRA均可使NB4细胞TF抗原及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渐进性下调;在24、48、72、96和120小时时间点,As2O3组TF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3.3±1.8,8.6±1.9,10.8±1.5,2.0±0.6和2.6±0.9ng/107;ATRA组TF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4±1.1,11.3±1.8,5.7±1.7,2.8±0.8和2.0±0.6ng/107,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的时间点As2O3和ATRA,均可使其PCA下降,As2O3组血凝时间分别为123.5±10.5,156.3±11.6,179.3±15.3,248.9±20.1,312.0±29.8(秒);ATRA组血凝时间分别为76.4±5.6,146.8±10.9,198.2±15.6,265.8±20.6和363.8±31.9(秒);ATRA使NB4细胞TM抗原表达及其mRNA转录上调。结论:As2O3、ATRA可降低TFmRNA转录,下调TF蛋白表达,降低NB4细胞PCA;ATRA增高TM转录及表达,缓解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2007年02期 No.66 39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辉;胡豫;洪梅;夏凌辉;郭涛;沈关心;魏文宁;宋善俊;
为了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NB4细胞组织因子(TF)和凝血酶调节蛋白(TM)mRNA及其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以As2O3、ATRA处理NB4细胞,用ELISA动态测定其TF、TM抗原表达及促凝活性(PCA)变化,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TF和TM的mRNA转录。结果表明:1μmol/L的As2O3和1μmol/LATRA均可使NB4细胞TF抗原及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渐进性下调;在24、48、72、96和120小时时间点,As2O3组TF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3.3±1.8,8.6±1.9,10.8±1.5,2.0±0.6和2.6±0.9ng/107;ATRA组TF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4±1.1,11.3±1.8,5.7±1.7,2.8±0.8和2.0±0.6ng/107,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在不同的时间点As2O3和ATRA,均可使其PCA下降,As2O3组血凝时间分别为123.5±10.5,156.3±11.6,179.3±15.3,248.9±20.1,312.0±29.8(秒);ATRA组血凝时间分别为76.4±5.6,146.8±10.9,198.2±15.6,265.8±20.6和363.8±31.9(秒);ATRA使NB4细胞TM抗原表达及其mRNA转录上调。结论:As2O3、ATRA可降低TFmRNA转录,下调TF蛋白表达,降低NB4细胞PCA;ATRA增高TM转录及表达,缓解APL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2007年02期 No.66 391-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晓蓉;潘景业;朱椰凡;陈洁;王明山;王卫;全世超;唐敏;
为了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万汶液),每组1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组在失血性休克1小时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即万汶液),复苏2小时后采血,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因子(TF)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复苏1组的t-PA、t-PA/PAI-1、T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复苏1组t-PA、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休克组(P<0.01);而复苏2组t-PA、t-PA/PAI-1、TF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复苏1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液加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
2007年02期 No.66 396-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晓蓉;潘景业;朱椰凡;陈洁;王明山;王卫;全世超;唐敏;
为了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苏1组(输林格液)和复苏2组(输林格液+万汶液),每组1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组在失血性休克1小时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即万汶液),复苏2小时后采血,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因子(TF)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和复苏1组的t-PA、t-PA/PAI-1、T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复苏1组t-PA、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休克组(P<0.01);而复苏2组t-PA、t-PA/PAI-1、TF均明显低于休克组和复苏1组(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可使纤溶功能亢进,血小板和凝血系统被活化;采用万汶液加林格液复苏在调节凝血功能方面优于单用林格液。
2007年02期 No.66 396-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安琪;薛天阳;许伟;高吉照;武怡;徐春萍;
本研究探讨胰凝乳蛋白酶(N-tosyl-L-phenylalnylchloromethyl ketone,TPCK)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为临床寻求以NF-κB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ALL患儿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并检测TPCK和Dex对ALL细胞NF-κB P65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0μmol/L的TPCK能非常显著地抑制ALL细胞中NF-κB P65蛋白的活化,作用2小时,ALL细胞中NF-κB P65蛋白表达转为阴性,阳性表达率为(2.5±1.6)%;且TPCK对NF-κB P65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依赖性。临床治疗相关剂量的Dex5.0μg/ml作用于ALL细胞24小时,能非常显著地抑制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25.0±3.0)%;与基础状态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5,P<0.01)。结论:TPCK和Dex可抑制NF-κB的活性,NF-κB活性的抑制可能是Dex作用于儿童ALL细胞的机制之一。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儿童ALL治疗中有重大价值。
2007年02期 No.66 399-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安琪;薛天阳;许伟;高吉照;武怡;徐春萍;
本研究探讨胰凝乳蛋白酶(N-tosyl-L-phenylalnylchloromethyl ketone,TPCK)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为临床寻求以NF-κB为靶点的治疗手段提供科学依据。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ALL患儿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并检测TPCK和Dex对ALL细胞NF-κB P65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0μmol/L的TPCK能非常显著地抑制ALL细胞中NF-κB P65蛋白的活化,作用2小时,ALL细胞中NF-κB P65蛋白表达转为阴性,阳性表达率为(2.5±1.6)%;且TPCK对NF-κB P65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依赖性。临床治疗相关剂量的Dex5.0μg/ml作用于ALL细胞24小时,能非常显著地抑制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25.0±3.0)%;与基础状态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55,P<0.01)。结论:TPCK和Dex可抑制NF-κB的活性,NF-κB活性的抑制可能是Dex作用于儿童ALL细胞的机制之一。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儿童ALL治疗中有重大价值。
2007年02期 No.66 399-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建文;唐锁勤;吕善根;冉崇容;扬光;刘英;高晓宁;
本研究探讨儿童患者中冻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的相关毒性。对35例恶性肿瘤患儿经大剂量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加放疗的预处理后,进行解冻后的冻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次快速回输,对70例次输注进行了毒性评定。全部病人采用化疗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动员,以CS-3000 plus型或COBE spec-tra-4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置于10%二甲亚砜(DMSO)中冷冻,并保存在液氮中。35例恶性肿瘤患儿输注总量190-420ml(265±73ml,相当于13.7±4.2ml/kg),含干细胞数(4.43±1.91)×108/kg,DMSO平均输注总量0.94±0.18g/kg。单次输注量90-300ml(132±37ml,相当于6.6±5.2ml/kg),DMSO0.68±0.12g/kg,同时观察并记录输注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并监测输注后24小时内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每15分钟记录1次。输注前、后检测血清钾、钠、肌酐、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和丙氨酸转移酶及尿液检测。结果表明:回输后出现轻微相关毒性,诸如血红蛋白尿(77.1%)、头痛(40.0%)、恶心(34.3%)、呕吐(24.3%)、腹痛(11.4%)、心动过速(10.0%)、心动过缓(5.7%),但无休克等严重毒性反应。血胆红素在输注后有所升高。输注量>200ml的患者,其血红蛋白尿、头痛、恶心、呕吐和腹痛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P<0.01),仍可迅速消失。首次输注后总胆红素有升高(P<0.01),并观察到输注后胆红素升高程度与输注量明显相关(r=0.8977,P<0.01)。结论:冻存的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次回输的相关毒副作用较轻,发生率较低,头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单次回输量有关。
2007年02期 No.66 404-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建文;唐锁勤;吕善根;冉崇容;扬光;刘英;高晓宁;
本研究探讨儿童患者中冻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的相关毒性。对35例恶性肿瘤患儿经大剂量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加放疗的预处理后,进行解冻后的冻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次快速回输,对70例次输注进行了毒性评定。全部病人采用化疗加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动员,以CS-3000 plus型或COBE spec-tra-4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置于10%二甲亚砜(DMSO)中冷冻,并保存在液氮中。35例恶性肿瘤患儿输注总量190-420ml(265±73ml,相当于13.7±4.2ml/kg),含干细胞数(4.43±1.91)×108/kg,DMSO平均输注总量0.94±0.18g/kg。单次输注量90-300ml(132±37ml,相当于6.6±5.2ml/kg),DMSO0.68±0.12g/kg,同时观察并记录输注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并监测输注后24小时内脉搏、血压、体温、呼吸频率,每15分钟记录1次。输注前、后检测血清钾、钠、肌酐、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和丙氨酸转移酶及尿液检测。结果表明:回输后出现轻微相关毒性,诸如血红蛋白尿(77.1%)、头痛(40.0%)、恶心(34.3%)、呕吐(24.3%)、腹痛(11.4%)、心动过速(10.0%)、心动过缓(5.7%),但无休克等严重毒性反应。血胆红素在输注后有所升高。输注量>200ml的患者,其血红蛋白尿、头痛、恶心、呕吐和腹痛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P<0.01),仍可迅速消失。首次输注后总胆红素有升高(P<0.01),并观察到输注后胆红素升高程度与输注量明显相关(r=0.8977,P<0.01)。结论:冻存的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次回输的相关毒副作用较轻,发生率较低,头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与单次回输量有关。
2007年02期 No.66 404-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惠云;田玮;郭颖;张瑞丽;张王刚;
本研究研制新型的血小板冷冻保存液,观察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液冻存前、后的形态改变,以及体外受凝血酶作用下的活化状态,同时比较添加UDP-Gal对保存液保存效果的影响。在以往单一应用较高浓度的DMSO为血小板低温保存液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新型保存液:2%DMSO+thrombosol+UDP-Gal,在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血小板形态及测定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圆形、树突形、不规则形态的百分比方面冷冻保存对血小板形态有显著影响,2%DMSO+thrombosol组和2%DMSO+thrombosol+UDP-Gal组保护作用优于5%DM-SO组;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冻存后血小板表达CD62P明显下降,保存1月与3月时CD62P表达无明显差异,3种保存液组之间CD62P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3种冷冻保存液中2%DMSO+thrombosol和2%DMSO+thrombosol+UDP-Gal对血小板形态的保持效果相似,均优于5%DMSO组。冷冻保存后血小板对凝血酶的反应下降,3种保存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保存液中添加UDP-Gal对保存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2007年02期 No.66 408-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惠云;田玮;郭颖;张瑞丽;张王刚;
本研究研制新型的血小板冷冻保存液,观察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液冻存前、后的形态改变,以及体外受凝血酶作用下的活化状态,同时比较添加UDP-Gal对保存液保存效果的影响。在以往单一应用较高浓度的DMSO为血小板低温保存液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新型保存液:2%DMSO+thrombosol+UDP-Gal,在不同时间分别观察血小板形态及测定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圆形、树突形、不规则形态的百分比方面冷冻保存对血小板形态有显著影响,2%DMSO+thrombosol组和2%DMSO+thrombosol+UDP-Gal组保护作用优于5%DM-SO组;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冻存后血小板表达CD62P明显下降,保存1月与3月时CD62P表达无明显差异,3种保存液组之间CD62P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3种冷冻保存液中2%DMSO+thrombosol和2%DMSO+thrombosol+UDP-Gal对血小板形态的保持效果相似,均优于5%DMSO组。冷冻保存后血小板对凝血酶的反应下降,3种保存液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保存液中添加UDP-Gal对保存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2007年02期 No.66 408-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庄远;刘景汉;欧阳锡林;陈麟凤;车辑;
为更好的实现海藻糖在红细胞冻干保存中的保护作用,关键是克服质膜对海藻糖的非渗透性,使胞质内海藻糖达到有效浓度。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红细胞负载海藻糖的规律性研究,筛选出海藻糖负载的最佳负载条件并评价海藻糖负载对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在不同孵育温度(4、22和37℃)、孵育时间(0、2、4、6、8、10小时)、不同负载缓冲液浓度(0、200、400、600、800、1000mmol/L)条件下检测新鲜红细胞对海藻糖的成功负载量及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在固定负载条件下,对新鲜红细胞和4℃保存72小时红细胞海藻糖负载、游离血红蛋白(FHb)、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细胞对海藻糖的负载与孵育温度、时间及负载缓冲液海藻糖浓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和负载缓冲液海藻糖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对海藻糖的摄取量也随之增加。在海藻糖负载最佳条件下,新鲜红细胞和4℃保存72小时红细胞的胞内海藻糖浓度、FHb浓度分别为65.505±6.314mmol/L、66.2±5.002mmol/L和6.567±2.568g/L、16.168±3.922g/L。结论:红细胞负载海藻糖的最佳条件是采用新鲜红细胞,在37℃条件下、海藻糖浓度为800mmol/L的负载缓冲液中孵育8小时,这一条件可使胞内海藻糖达到有效浓度,并保持红细胞细胞理化性质稳定和膜完整性。
2007年02期 No.66 412-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庄远;刘景汉;欧阳锡林;陈麟凤;车辑;
为更好的实现海藻糖在红细胞冻干保存中的保护作用,关键是克服质膜对海藻糖的非渗透性,使胞质内海藻糖达到有效浓度。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红细胞负载海藻糖的规律性研究,筛选出海藻糖负载的最佳负载条件并评价海藻糖负载对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在不同孵育温度(4、22和37℃)、孵育时间(0、2、4、6、8、10小时)、不同负载缓冲液浓度(0、200、400、600、800、1000mmol/L)条件下检测新鲜红细胞对海藻糖的成功负载量及红细胞各项理化指标;在固定负载条件下,对新鲜红细胞和4℃保存72小时红细胞海藻糖负载、游离血红蛋白(FHb)、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细胞对海藻糖的负载与孵育温度、时间及负载缓冲液海藻糖浓度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和负载缓冲液海藻糖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对海藻糖的摄取量也随之增加。在海藻糖负载最佳条件下,新鲜红细胞和4℃保存72小时红细胞的胞内海藻糖浓度、FHb浓度分别为65.505±6.314mmol/L、66.2±5.002mmol/L和6.567±2.568g/L、16.168±3.922g/L。结论:红细胞负载海藻糖的最佳条件是采用新鲜红细胞,在37℃条件下、海藻糖浓度为800mmol/L的负载缓冲液中孵育8小时,这一条件可使胞内海藻糖达到有效浓度,并保持红细胞细胞理化性质稳定和膜完整性。
2007年02期 No.66 412-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宝成;喻琼;苏宇清;周丹;金士正;李茜;梁延连;邓志辉;
为了研究罕见开米拉血型家系的基因遗传状态,对先证者家系部分样本进行ABO基因序列测定,用流式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方法测定HLA-A、B、DRB1基因位点,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法测定HLA-A、B、DRB1基因位点,对16个短串联重复片段位点进行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结果发现:A3B3型家系的2个体中,ABO基因、HLA-B、DRB1基因、多个STR位点出现了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结论: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分析开米拉血型能清楚地提示此罕见血型的遗传状态,增进了对此遗传方式的认识。
2007年02期 No.66 417-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宝成;喻琼;苏宇清;周丹;金士正;李茜;梁延连;邓志辉;
为了研究罕见开米拉血型家系的基因遗传状态,对先证者家系部分样本进行ABO基因序列测定,用流式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方法测定HLA-A、B、DRB1基因位点,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法测定HLA-A、B、DRB1基因位点,对16个短串联重复片段位点进行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结果发现:A3B3型家系的2个体中,ABO基因、HLA-B、DRB1基因、多个STR位点出现了2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结论: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分析开米拉血型能清楚地提示此罕见血型的遗传状态,增进了对此遗传方式的认识。
2007年02期 No.66 417-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斌;李睿;吴辉菁;陈燕;
为了研究Ly+AML(表达淋巴系抗原的急性髓性白血病),My+ALL(表达髓系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ML(急性髓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AL(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预后,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97例AL(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采用EGIL(白血病免疫分型欧洲协作组)积分系统,将患者分为5组:ALL43例,AML53例,Ly+AML39例,My+ALL53例,BAL9例。结果表明:Ly+AML(淋系抗原以CD7表达最常见,占53.8%)与My+ALL(髓系抗原以CD13表达最常见,占47.2%)相比,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CD34阳性率及完全缓解(CR)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y+ALL的例数相对更多。ALL与My+ALL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CD34阳性率及CR率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与Ly+AML相比,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及CD34阳性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R率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的CR率相对更高。BAL与Ly+AML和My+ALL相比,虽然BAL患者的CR率(仅37.5%)明显低于前两者(分别低了16.8%和27.8%),但是由于BAL的例数太少,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y+AML的临床化疗可能应兼顾AML+ALL的两方面,因为它的预后因淋系抗原的表达而更差;而对于My+ALL来说,它的预后并没有因髓系抗原的表达而与ALL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与ALL相同的化疗方案。
2007年02期 No.66 4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刘斌;李睿;吴辉菁;陈燕;
为了研究Ly+AML(表达淋巴系抗原的急性髓性白血病),My+ALL(表达髓系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ML(急性髓性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AL(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预后,采用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197例AL(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采用EGIL(白血病免疫分型欧洲协作组)积分系统,将患者分为5组:ALL43例,AML53例,Ly+AML39例,My+ALL53例,BAL9例。结果表明:Ly+AML(淋系抗原以CD7表达最常见,占53.8%)与My+ALL(髓系抗原以CD13表达最常见,占47.2%)相比,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CD34阳性率及完全缓解(CR)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My+ALL的例数相对更多。ALL与My+ALL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CD34阳性率及CR率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与Ly+AML相比,在白细胞数>100×109/L的例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的例数及CD34阳性率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R率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者的CR率相对更高。BAL与Ly+AML和My+ALL相比,虽然BAL患者的CR率(仅37.5%)明显低于前两者(分别低了16.8%和27.8%),但是由于BAL的例数太少,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y+AML的临床化疗可能应兼顾AML+ALL的两方面,因为它的预后因淋系抗原的表达而更差;而对于My+ALL来说,它的预后并没有因髓系抗原的表达而与ALL表现出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与ALL相同的化疗方案。
2007年02期 No.66 42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王莉;徐卫;李建勇;谢晓艳;盛瑞兰;
本研究初步观察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用于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和安全性。对1例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治疗无效的AIHA患者,采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每周1次,共4次,观察溶血症状的改变并监测血红蛋白(Hb)水平及其它检验指标,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首次治疗后11天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IBIL)逐渐下降,第45天降至正常范围;首剂治疗25天后Hb水平比治疗之前升高到95-100g/L以上。治疗后已4月余,患者仍处于缓解状态。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用于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有效而且安全的。
2007年02期 No.66 425-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莉;徐卫;李建勇;谢晓艳;盛瑞兰;
本研究初步观察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用于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和安全性。对1例用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治疗无效的AIHA患者,采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375mg/m2,每周1次,共4次,观察溶血症状的改变并监测血红蛋白(Hb)水平及其它检验指标,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表明,首次治疗后11天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IBIL)逐渐下降,第45天降至正常范围;首剂治疗25天后Hb水平比治疗之前升高到95-100g/L以上。治疗后已4月余,患者仍处于缓解状态。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用于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有效而且安全的。
2007年02期 No.66 425-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海燕;李玉芳;
为了研究Graves病伴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探讨Graves病伴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24例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及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B淋巴细胞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并与18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Th1细胞和Th2细胞百分率、Th2/Th1比值、CD5+B细胞百分率、Bcl-2表达率分别是(0.39±0.24)%、(0.28±0.15)%、(0.52±0.12)%、(7.89±0.38)%、(36.49±6.79)%;患者组Th1细胞和Th2细胞百分率、Th2/Th1比值、CD5+B细胞百分率、Bcl-2表达率分别是(0.81±0.45)%、(6.83±3.02)%、(20.55±6.15)%、(20.89±1.62)%、(80.25±15.56)%,均显著多于正常人对照(P<0.05,P<0.01,P<0.01,P<0.05,P<0.05)。结论:Graves病伴血细胞减少症发病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Th2细胞增多,导致CD5+B细胞数量上升及凋亡减低,自身抗体的产生增加有关。
2007年02期 No.66 429-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海燕;李玉芳;
为了研究Graves病伴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探讨Graves病伴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以流式细胞术测定24例患者外周血Th细胞亚群及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B淋巴细胞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并与18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Th1细胞和Th2细胞百分率、Th2/Th1比值、CD5+B细胞百分率、Bcl-2表达率分别是(0.39±0.24)%、(0.28±0.15)%、(0.52±0.12)%、(7.89±0.38)%、(36.49±6.79)%;患者组Th1细胞和Th2细胞百分率、Th2/Th1比值、CD5+B细胞百分率、Bcl-2表达率分别是(0.81±0.45)%、(6.83±3.02)%、(20.55±6.15)%、(20.89±1.62)%、(80.25±15.56)%,均显著多于正常人对照(P<0.05,P<0.01,P<0.01,P<0.05,P<0.05)。结论:Graves病伴血细胞减少症发病可能与Th1/Th2比例失衡,Th2细胞增多,导致CD5+B细胞数量上升及凋亡减低,自身抗体的产生增加有关。
2007年02期 No.66 429-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何觅春;李静;赵春华;
氧对于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是必需的,它维持能量代谢及细胞的功能,但机体多种细胞是处于生理或病理性低氧状态中,而体外细胞实验一般是在20%氧浓度下进行,并不符合生理状态。直到最近,关于低氧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影响有了一系列的研究。体外实验表明,适度低氧下MSC的生长和存活能力更好,氧浓度可以影响MSC向成骨、成软骨、成脂的分化倾向,低氧能提高特异性受体和配体相结合所介导的迁移。低氧可影响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生理学特性也是一证据。干细胞对缺氧反应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本文综述了低氧对MSC的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涉及HIF-1等的分子机制。
2007年02期 No.66 43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何觅春;李静;赵春华;
氧对于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是必需的,它维持能量代谢及细胞的功能,但机体多种细胞是处于生理或病理性低氧状态中,而体外细胞实验一般是在20%氧浓度下进行,并不符合生理状态。直到最近,关于低氧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影响有了一系列的研究。体外实验表明,适度低氧下MSC的生长和存活能力更好,氧浓度可以影响MSC向成骨、成软骨、成脂的分化倾向,低氧能提高特异性受体和配体相结合所介导的迁移。低氧可影响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生理学特性也是一证据。干细胞对缺氧反应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本文综述了低氧对MSC的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涉及HIF-1等的分子机制。
2007年02期 No.66 43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5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杨海平;戴敏;张东华;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是一类由细胞产生并反馈性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的负性调节因子,最先发现的是SOCS-1。SOCS-1可抑制IL-6、LIF、OSM、INF-γ以及GH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对体内多种免疫反应的激活起调控作用。SOCS-1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在急慢性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OCS-1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7年02期 No.66 437-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5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杨海平;戴敏;张东华;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家族是一类由细胞产生并反馈性阻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过程的负性调节因子,最先发现的是SOCS-1。SOCS-1可抑制IL-6、LIF、OSM、INF-γ以及GH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对体内多种免疫反应的激活起调控作用。SOCS-1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病相关,在急慢性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OCS-1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07年02期 No.66 437-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5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边莉;郭子宽;艾辉胜;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近年来,对HGF在免疫系统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HGF的免疫调节效应逐渐被阐明。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如HGF调控T、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功能,调节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促进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在心、肝、肾等器官移植中发挥保护作用并促进组织再生,以及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2007年02期 No.66 44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边莉;郭子宽;艾辉胜;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近年来,对HGF在免疫系统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HGF的免疫调节效应逐渐被阐明。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如HGF调控T、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功能,调节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预防和治疗实验性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并发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促进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在心、肝、肾等器官移植中发挥保护作用并促进组织再生,以及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2007年02期 No.66 44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立丽;张伟京;苏航;徐东刚;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血管生成素(Ang)家族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家族协同作用至关重要。Ang家族是唯一含受体激动剂及抑制剂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均能与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结合,参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分泌VEGF,后者协同Ang-2促进血管的生成。对VEGF及Ang结构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制。本文就Ang及其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Ang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治疗中的应用,以及Ang-2与VEGF的协同作用机制问题作一综述。
2007年02期 No.66 445-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何立丽;张伟京;苏航;徐东刚;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血管生成素(Ang)家族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家族协同作用至关重要。Ang家族是唯一含受体激动剂及抑制剂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均能与内皮细胞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结合,参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分泌VEGF,后者协同Ang-2促进血管的生成。对VEGF及Ang结构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制。本文就Ang及其受体的结构和作用机制,Ang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治疗中的应用,以及Ang-2与VEGF的协同作用机制问题作一综述。
2007年02期 No.66 445-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0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