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权委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本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5、2016年本刊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于本刊编有中、英文目次,详细的中、英文摘要,所有图表题目及其内容均用英文表述,具有双语种功能,故本刊既适用于国内中、高级专业人员阅读,也适合于国外专业人员阅读。本刊的纸版和电子版,除发行至国内各省市和港、澳等地区外,已发行至北美、西欧、澳洲和东南亚各国,因而本刊是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权委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本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5、2016年本刊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于本刊编有中、英文目次,详细的中、英文摘要,所有图表题目及其内容均用英文表述,具有双语种功能,故本刊既适用于国内中、高级专业人员阅读,也适合于国外专业人员阅读。本刊的纸版和电子版,除发行至国内各省市和港、澳等地区外,已发行至北美、西欧、澳洲和东南亚各国,因而本刊是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中国知网"客服联系电话:400-810-9888或010-62791813,或登录网址:http://service. cnki. net/contract%20us/contract. html二、通过美国EBSCO大型文献库查阅和下载全文,或通过MEDLINE(Pub Med)和荷兰ELSEVIER科技与医学文献库查阅和下载英文摘要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中国知网"客服联系电话:400-810-9888或010-62791813,或登录网址:http://service. cnki. net/contract%20us/contract. html二、通过美国EBSCO大型文献库查阅和下载全文,或通过MEDLINE(Pub Med)和荷兰ELSEVIER科技与医学文献库查阅和下载英文摘要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关于基因和蛋白名称拼写暂行规定

    <正>1、蛋白名称都按照国际文献常用的拼写法,读者一看就懂。名称中的英文字母一般采用英文大写正体字母拼写,例如BCL-2蛋白,不要写成bcl-2或Bcl-2蛋白;又例如TfR2蛋白(转铁蛋白受体2),按国际文献的惯例,其名称拼写中兼有大小写字母。2、基因名称是其蛋白产物名称的全部字符都改为斜体,原蛋白名称中的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变而改为斜体,名称中的数字符号也一律改为斜体。例如BCL-2,TfR2。蛋白名称中如有希文字母,改为基因名称时希文字母大小写不变,只把所有字符都改为斜体即可。有的蛋白只有英文命名,没有缩写词,例如铁调节蛋白hepcidin,其基因名称就很简单地改为全斜体hepcidin即可。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在Pub 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 ncbi. nlm. nih. 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 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 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以作者姓名进行搜索时,用每篇文章的任何一位作者的姓名都可以。输入作者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字的拼音字头缩写在后。例如王开惠Wang Kai-Hui,应输入wang kh;张涛Zhang Tao,输入zhang t。姓名可以都用小写输入,姓和名之间空一格。如要搜索《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年王开惠的全部文章,可输入1009-2137/2002/wang kh。请注意,《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0年各期都把作者复名的两个字的拼音按常规连在一起,如王开惠的拼音成了Wang Kaihui.。所以在搜索2000年本刊时必须输入wang k,才能查到。2001年之后,本刊改用短线把复名分开,王开惠的拼音是Wang Kai-Hui,所以应输入wang kh。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在Pub 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 ncbi. nlm. nih. 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 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 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以作者姓名进行搜索时,用每篇文章的任何一位作者的姓名都可以。输入作者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字的拼音字头缩写在后。例如王开惠Wang Kai-Hui,应输入wang kh;张涛Zhang Tao,输入zhang t。姓名可以都用小写输入,姓和名之间空一格。如要搜索《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年王开惠的全部文章,可输入1009-2137/2002/wang kh。请注意,《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0年各期都把作者复名的两个字的拼音按常规连在一起,如王开惠的拼音成了Wang Kaihui.。所以在搜索2000年本刊时必须输入wang k,才能查到。2001年之后,本刊改用短线把复名分开,王开惠的拼音是Wang Kai-Hui,所以应输入wang kh。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关于基因和蛋白名称拼写暂行规定

    <正>1、蛋白名称都按照国际文献常用的拼写法,读者一看就懂。名称中的英文字母一般采用英文大写正体字母拼写,例如BCL-2蛋白,不要写成bcl-2或Bcl-2蛋白;又例如TfR2蛋白(转铁蛋白受体2),按国际文献的惯例,其名称拼写中兼有大小写字母。2、基因名称是其蛋白产物名称的全部字符都改为斜体,原蛋白名称中的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变而改为斜体,名称中的数字符号也一律改为斜体。例如BCL-2,TfR2。蛋白名称中如有希文字母,改为基因名称时希文字母大小写不变,只把所有字符都改为斜体即可。有的蛋白只有英文命名,没有缩写词,例如铁调节蛋白hepcidin,其基因名称就很简单地改为全斜体hepcidin即可。

    2021年02期 v.29;No.150 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作者增加“基金项目”声明

    周芮;

    <正>第一作者周芮在本刊2021年第29卷第1期(301-305页)发表的论文增加基金项目: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支持作用的研究进展周芮1,郑波2*1宁夏医科大学,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宁夏银川750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028)*通信作者:郑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2264978149@qq. com

    2021年02期 v.29;No.150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作者增加“基金项目”声明

    周芮;

    <正>第一作者周芮在本刊2021年第29卷第1期(301-305页)发表的论文增加基金项目:脂肪源性干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支持作用的研究进展周芮1,郑波2*1宁夏医科大学,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宁夏银川750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028)*通信作者:郑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2264978149@qq. com

    2021年02期 v.29;No.150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1年02期 v.29;No.150 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1年02期 v.29;No.150 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P2RY8-CRLF2重排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郑湧智;乐少华;郑浩;华雪玲;陈再生;郑灵;陈彩;李梅;蔡春霞;杨景辉;陈以乔;高琴丽;陈莹莹;李健;胡建达;

    目的:探讨P2RY8-CRLF2重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2016年1-12(B-ALL)患儿,根据有无P2RY8-CRLF2重排分为P2RY8-CRLF2重排组和P2RY8-CRLF2阴性组。P2RY8-CRLF2重排组患儿均接受CCLG-ALL 2008高危组(HR)方案治疗,P2RY8-CRLF2阴性组患儿则按临床危险度分型接受不同强度化疗。结果:共检出P2RY8-CRLF2重排B-ALL患儿5例(4.6%),男4例,女1例,初诊中位年龄4(2-6)岁,初诊白细胞计数中位数26.12(2.46-525.1)×109/L,3例为普通B细胞型,2例早期前B细胞型;1例46,XY,der(20)[22]/46,XY[2],4例为正常核型。P2RY8-CRLF2重排组中,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有1例(20%)未达完全缓解,2例(40%)微小残留病≥1%;P2RY8-CRLF2阴性组中,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均达完全缓解率,6例(5.8%)微小残留病≥1%。P2RY8-CRLF2重排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P2RY8-CRLF2阴性组(60.0%±21.9%vs 85.9%±3.9%)(P=0.049)。结论:伴有P2RY8-CRLF2融合基因阳性的ALL儿童早期治疗反应较差,预后不良,仍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1年02期 v.29;No.150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 ]
  • P2RY8-CRLF2重排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郑湧智;乐少华;郑浩;华雪玲;陈再生;郑灵;陈彩;李梅;蔡春霞;杨景辉;陈以乔;高琴丽;陈莹莹;李健;胡建达;

    目的:探讨P2RY8-CRLF2重排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2016年1-12(B-ALL)患儿,根据有无P2RY8-CRLF2重排分为P2RY8-CRLF2重排组和P2RY8-CRLF2阴性组。P2RY8-CRLF2重排组患儿均接受CCLG-ALL 2008高危组(HR)方案治疗,P2RY8-CRLF2阴性组患儿则按临床危险度分型接受不同强度化疗。结果:共检出P2RY8-CRLF2重排B-ALL患儿5例(4.6%),男4例,女1例,初诊中位年龄4(2-6)岁,初诊白细胞计数中位数26.12(2.46-525.1)×109/L,3例为普通B细胞型,2例早期前B细胞型;1例46,XY,der(20)[22]/46,XY[2],4例为正常核型。P2RY8-CRLF2重排组中,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有1例(20%)未达完全缓解,2例(40%)微小残留病≥1%;P2RY8-CRLF2阴性组中,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均达完全缓解率,6例(5.8%)微小残留病≥1%。P2RY8-CRLF2重排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P2RY8-CRLF2阴性组(60.0%±21.9%vs 85.9%±3.9%)(P=0.049)。结论:伴有P2RY8-CRLF2融合基因阳性的ALL儿童早期治疗反应较差,预后不良,仍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1年02期 v.29;No.150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微移植巩固治疗对完全缓解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宋立孝;陶善东;邓媛;陈月;丁亦含;王春玲;于亮;丁邦和;

    目的:观察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微移植作为巩固治疗的13例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微移植治疗的不良反应与疗效。结果:13例微移植患者中有8例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5例患者微移植后复发,其中1例再诱导缓解后行脐血微移植。目前13例均处于生存状态,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2个月。13例患者均发生2-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中位恢复时间13(11-15)d,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15(13-17)d。13例患者均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2例患者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感染,无严重脏器功能损伤。结论:HLA不相合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干细胞微移植是巩固治疗AML的有效方案,尤其对于低中危、老年AML患者疗效较显著。

    2021年02期 v.29;No.150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微移植巩固治疗对完全缓解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宋立孝;陶善东;邓媛;陈月;丁亦含;王春玲;于亮;丁邦和;

    目的:观察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接受微移植作为巩固治疗的13例成人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微移植治疗的不良反应与疗效。结果:13例微移植患者中有8例仍处于完全缓解状态,5例患者微移植后复发,其中1例再诱导缓解后行脐血微移植。目前13例均处于生存状态,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2个月。13例患者均发生2-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中位恢复时间13(11-15)d,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15(13-17)d。13例患者均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2例患者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感染,无严重脏器功能损伤。结论:HLA不相合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干细胞微移植是巩固治疗AML的有效方案,尤其对于低中危、老年AML患者疗效较显著。

    2021年02期 v.29;No.150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稳定表达CD123-CLL1双基因白血病细胞株的构建及鉴定

    王翔宇;林国强;俞磊;康立清;谭静雯;张彦明;吴德沛;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CD123-CLL1的慢病毒载体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为研究CD123、CLL-1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及以CD123和CLL-1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提供一种体外模型。方法:通过合成CD123及CLL-1序列及PCR同源重组的方式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通过3质粒包装系统对慢病毒质粒载体进行包装,收集慢病毒上清液后采用定量PCR法测定病毒滴度。收集白血病K562细胞株,使用病毒上清液对其进行感染,通过嘌呤霉素筛选以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白血病细胞系,采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和CLL-1的表达水平。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且经过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收集后的病毒上清液病毒滴度高达5.81×108 IU/ml。白血病K562细胞株经过感染及通过嘌呤霉素分选后获得阳性表达细胞系,RT-PCR法证实CD123和CLL-1的m RNA高表达,流式细胞术证实了CD123及CLL-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CD123-CLL-1的慢病毒载体,同时成功获得了能够稳定表达CD123及CLL-1的K562白血病细胞株。

    2021年02期 v.29;No.150 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稳定表达CD123-CLL1双基因白血病细胞株的构建及鉴定

    王翔宇;林国强;俞磊;康立清;谭静雯;张彦明;吴德沛;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CD123-CLL1的慢病毒载体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为研究CD123、CLL-1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及以CD123和CLL-1为靶点的治疗方法提供一种体外模型。方法:通过合成CD123及CLL-1序列及PCR同源重组的方式构建慢病毒重组质粒,通过3质粒包装系统对慢病毒质粒载体进行包装,收集慢病毒上清液后采用定量PCR法测定病毒滴度。收集白血病K562细胞株,使用病毒上清液对其进行感染,通过嘌呤霉素筛选以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白血病细胞系,采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123和CLL-1的表达水平。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鉴定,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载体,且经过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收集后的病毒上清液病毒滴度高达5.81×108 IU/ml。白血病K562细胞株经过感染及通过嘌呤霉素分选后获得阳性表达细胞系,RT-PCR法证实CD123和CLL-1的m RNA高表达,流式细胞术证实了CD123及CLL-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CD123-CLL-1的慢病毒载体,同时成功获得了能够稳定表达CD123及CLL-1的K562白血病细胞株。

    2021年02期 v.29;No.150 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张国梁;潘铭;王艳芝;黄建霞;顾刚寿;王燕;吴庆;姚立腾;谢焕荣;胡兴江;

    目的:探索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对AML患者骨髓液中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为提高AML患者治疗效果与长期生存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在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AML患者70例,并以2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然后AM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治疗组(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和非联合治疗组(单纯化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液中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骨髓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7(IL-17)的浓度。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CR及DFS期AML患者的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显著低于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P<0.001),且DFS期AML患者的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化疗组AML患者CR期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用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组AML患者的上述指标则与对照组无差异;单纯化疗组AML患者CR期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高于联合治疗组AML患者(P<0.05)。联合治疗组的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CR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患者(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患者(P<0.05)。结论: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显著减低。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治疗AML可明显提高CR率,降低复发率。

    2021年02期 v.29;No.150 328-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研究

    张国梁;潘铭;王艳芝;黄建霞;顾刚寿;王燕;吴庆;姚立腾;谢焕荣;胡兴江;

    目的:探索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对AML患者骨髓液中Th17细胞的调控作用,为提高AML患者治疗效果与长期生存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在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AML患者70例,并以25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然后AM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联合治疗组(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和非联合治疗组(单纯化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液中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骨髓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17(IL-17)的浓度。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CR及DFS期AML患者的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显著低于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P<0.001),且DFS期AML患者的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化疗组AML患者CR期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用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组AML患者的上述指标则与对照组无差异;单纯化疗组AML患者CR期CD3+CD161+IL-17+IFN-γ+T细胞的比例、VEGF和IL-17浓度高于联合治疗组AML患者(P<0.05)。联合治疗组的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CR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患者(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患者(P<0.05)。结论:初诊及复发的AML患者骨髓中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显著减低。髓白1号方联合化疗治疗AML可明显提高CR率,降低复发率。

    2021年02期 v.29;No.150 328-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克拉屈滨持续静脉滴注组成的C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米瑞华;陈琳;杨海平;王娴静;郭淑利;石琳;尹青松;魏旭东;

    目的:研究克拉屈滨(2-CdA)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19年8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等5家医疗单位住院且采用1个疗程CLAG方案(具体为:克拉屈滨5mg/m~2,d 1-5,持续24 h静脉滴注;Ara-C 2 g/m~2,1/d,d 1-5,静脉滴注;G-CSF 300 mg,1/d,d 0-5,皮下注射)治疗的岁;FAB分型:M_1 1例,M_(2a) 3例,M_(2b) 4例(其中1例伴髓外侵犯),M4 1例伴髓外侵犯,M5 5例,HAL 1例;NCCN分型:中危组6例,高危组9例;难治8例,复发7例。前期中位化疗次数4(2-8)个(其中例15曾接受化疗8周期,并12例(12/15,80%),CR中位持续时间为65(0-528)d。所有患者化疗后均出现IV级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粒缺期中位持续时间为20(14-33)d,治疗相关死亡1例。7例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患者的中位无事件复发/难治性AML,CR高,但CR持续时间短,骨髓抑制重。因此,控制感染是关键,CR后应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2021年02期 v.29;No.150 33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克拉屈滨持续静脉滴注组成的CL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米瑞华;陈琳;杨海平;王娴静;郭淑利;石琳;尹青松;魏旭东;

    目的:研究克拉屈滨(2-CdA)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19年8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等5家医疗单位住院且采用1个疗程CLAG方案(具体为:克拉屈滨5mg/m~2,d 1-5,持续24 h静脉滴注;Ara-C 2 g/m~2,1/d,d 1-5,静脉滴注;G-CSF 300 mg,1/d,d 0-5,皮下注射)治疗的岁;FAB分型:M_1 1例,M_(2a) 3例,M_(2b) 4例(其中1例伴髓外侵犯),M4 1例伴髓外侵犯,M5 5例,HAL 1例;NCCN分型:中危组6例,高危组9例;难治8例,复发7例。前期中位化疗次数4(2-8)个(其中例15曾接受化疗8周期,并12例(12/15,80%),CR中位持续时间为65(0-528)d。所有患者化疗后均出现IV级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粒缺期中位持续时间为20(14-33)d,治疗相关死亡1例。7例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5例患者的中位无事件复发/难治性AML,CR高,但CR持续时间短,骨髓抑制重。因此,控制感染是关键,CR后应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2021年02期 v.29;No.150 33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RNA测序联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鉴定调控维甲酸诱导分化功能的miRNA

    王凌燕;林仁章;江佩芳;张雲;李佳蒸;陈钰雯;胡建达;

    目的:研究miRNA的敲除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介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髓系分化的影响,并鉴定下调的miRNA若干,设计合成针对miRNA前体基因序列的sgRNA,通过CRISPR/Cas9技术实现miRNA在编码基因水平上的敲除。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NA水平的变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iRNA敲除后对细胞分化水平的影55种成熟miRNA下调。应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敲除后,PCR及Surveyor assay检测可见明显的DNA剪切条带,后,细胞的髓系分化受到明显抑制,而敲除miR-155后髓系分化水平则有所上调。结论:应用CRISPR/Cas9可进行针对平的影响,其具体机制是通过对分化相关靶基因的综合调控。

    2021年02期 v.29;No.150 339-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1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RNA测序联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鉴定调控维甲酸诱导分化功能的miRNA

    王凌燕;林仁章;江佩芳;张雲;李佳蒸;陈钰雯;胡建达;

    目的:研究miRNA的敲除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介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髓系分化的影响,并鉴定下调的miRNA若干,设计合成针对miRNA前体基因序列的sgRNA,通过CRISPR/Cas9技术实现miRNA在编码基因水平上的敲除。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NA水平的变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iRNA敲除后对细胞分化水平的影55种成熟miRNA下调。应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敲除后,PCR及Surveyor assay检测可见明显的DNA剪切条带,后,细胞的髓系分化受到明显抑制,而敲除miR-155后髓系分化水平则有所上调。结论:应用CRISPR/Cas9可进行针对平的影响,其具体机制是通过对分化相关靶基因的综合调控。

    2021年02期 v.29;No.150 339-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1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王宁方;赵崇山;尤月明;王毅军;刘方;蔡芳芳;张东东;

    目的:探讨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21 d外周血的CD45~+MP以及其中CD44~+MP、CD24~+M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P与MRD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RD~+组CD45~+MP占比、CD44~+MP占比、CD24~+MP占比均显著高于MRD~-组;MRD~+组CD45~+MP、CD44~+MP、CD24~+MP与MRD水平呈正相关(r=0.589,r=0.548,r=0.711);CD45~+MP、CD44~+MP、CD24~+MP预测MRD~+的AUC分别为0.949、0.782、0.817;HCD45~+MP组、HCD44~+MP组、HCD24~+MP组EFS及OS均显著短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高水平CD45~+MP、CD44~+MP、CD24~+MP可用来预测高水平MRD,高水平MP组预后差。

    2021年02期 v.29;No.150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及预后的相关性

    王宁方;赵崇山;尤月明;王毅军;刘方;蔡芳芳;张东东;

    目的:探讨白细胞来源微泡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21 d外周血的CD45~+MP以及其中CD44~+MP、CD24~+MP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P与MRD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MRD~+组CD45~+MP占比、CD44~+MP占比、CD24~+MP占比均显著高于MRD~-组;MRD~+组CD45~+MP、CD44~+MP、CD24~+MP与MRD水平呈正相关(r=0.589,r=0.548,r=0.711);CD45~+MP、CD44~+MP、CD24~+MP预测MRD~+的AUC分别为0.949、0.782、0.817;HCD45~+MP组、HCD44~+MP组、HCD24~+MP组EFS及OS均显著短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高水平CD45~+MP、CD44~+MP、CD24~+MP可用来预测高水平MRD,高水平MP组预后差。

    2021年02期 v.29;No.150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分析

    李剑雄;刘恒;盛宏霞;张斌;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93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危组(IR-AML)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93例AML患者中有88.17%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2)模式很常见,达53.76%。突变频率大于10%的8个基因为CEBPA、ASXL1、TET2、NRAS、FLT3-ITD、NPM1、IDH2、DNMT3A,其中CEBPA突变频率最高,达20.4%。遗传交互作用分析确定了经常共同出现的重叠突变模式。分析发现,IDH1/2与NPM1,ASXL1与U2AF1,FLT3与NPM1经常共同出现(P<0.05)。在突变基因与57例IR-AML患者预后的分析中发现,IDH2突变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良预后相关(P<0.05)。IR-AML患者预后分析显示,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22+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34+、IDH2突变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诱导后达CR则是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突变基因之间存在共现的突变模式。IDH2基因突变与不良预后相关,是具有很大潜力成为建立IR-AML风险分层模型的分子。基于HTS的基因检测有助于从分子学层面揭示AML发病机制,对AM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2期 v.29;No.150 353-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5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 ]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分析

    李剑雄;刘恒;盛宏霞;张斌;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93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危组(IR-AML)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93例AML患者中有88.17%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2)模式很常见,达53.76%。突变频率大于10%的8个基因为CEBPA、ASXL1、TET2、NRAS、FLT3-ITD、NPM1、IDH2、DNMT3A,其中CEBPA突变频率最高,达20.4%。遗传交互作用分析确定了经常共同出现的重叠突变模式。分析发现,IDH1/2与NPM1,ASXL1与U2AF1,FLT3与NPM1经常共同出现(P<0.05)。在突变基因与57例IR-AML患者预后的分析中发现,IDH2突变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良预后相关(P<0.05)。IR-AML患者预后分析显示,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22+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34+、IDH2突变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诱导后达CR则是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突变基因之间存在共现的突变模式。IDH2基因突变与不良预后相关,是具有很大潜力成为建立IR-AML风险分层模型的分子。基于HTS的基因检测有助于从分子学层面揭示AML发病机制,对AM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2期 v.29;No.150 353-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5K]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 ]
  • Bmi-1基因表达对THP-1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董思聪;井如男;裴昊;刘凡;赵宝霞;孟秀香;

    目的:研究Bmi-1表达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瞬时转染法将p Genesil-2-Bmi-1 1 si RNA、p-MSCV-Bmi-1分别转入THP-1细胞中降低、增强Bmi-1的表达。用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Bmi-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喜树碱(CPT)对THP-1细胞增殖及Bmi-1表达对THP-1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ytochrome C、Caspase 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沉默Bmi-1能够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并增强THP-1细胞对CPT的敏感性,而Bmi-1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并减弱THP-1细胞对CPT的敏感性;沉默Bmi-1能够增强CPT诱导的DNA双链断裂,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促进CPT诱导的细胞凋亡,Bmi-1基因过表达减弱了CPT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线粒体膜电位升高,CPT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结论:Bmi-1表达能够改变THP-1细胞对CPT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涉及DNA双链断裂及线粒体凋亡。

    2021年02期 v.29;No.150 363-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Bmi-1基因表达对THP-1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董思聪;井如男;裴昊;刘凡;赵宝霞;孟秀香;

    目的:研究Bmi-1表达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瞬时转染法将p Genesil-2-Bmi-1 1 si RNA、p-MSCV-Bmi-1分别转入THP-1细胞中降低、增强Bmi-1的表达。用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Bmi-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喜树碱(CPT)对THP-1细胞增殖及Bmi-1表达对THP-1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ytochrome C、Caspase 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沉默Bmi-1能够抑制THP-1细胞的增殖并增强THP-1细胞对CPT的敏感性,而Bmi-1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并减弱THP-1细胞对CPT的敏感性;沉默Bmi-1能够增强CPT诱导的DNA双链断裂,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促进CPT诱导的细胞凋亡,Bmi-1基因过表达减弱了CPT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线粒体膜电位升高,CPT诱导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结论:Bmi-1表达能够改变THP-1细胞对CPT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涉及DNA双链断裂及线粒体凋亡。

    2021年02期 v.29;No.150 363-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伴CBFβ/MYH11阳性初诊AML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燕民;宋福星;鹿军;

    目的:分析伴CBFβ/MYH11阳性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初治伴inv(16)/CBFβ-MYH11阳性AML患儿28例,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5年总生存(OS)率76.8%,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BC<60.0×10~9/L的患儿OS率为86.5%,显著性高于WBC≥60.0×10~9/L的患儿的50.0%(χ~2=3.891,P<0.05)。WBC<60.0×10~9/L的患儿EFS率为76.0%,显著性高于WBC≥60.0×10~9/L的患儿的37.5%(χ~2=4.588,P<0.05)。XRCC-Thr241Met野生型患儿EFS率为77.9%,显著性高于XRCC-Thr241Met变异型患儿的43.6%(χ~2=3.960,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初诊WBC水平为影响该类患儿OS率的危险因素,初诊WBC水平及XRCC-Thr241Met是否野生型为影响该类患儿EFS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WBC水平及XRCC-Thr241Met基因型为影响伴CBFβ/MYH11阳性初诊AML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

    2021年02期 v.29;No.150 369-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 ]
  • 伴CBFβ/MYH11阳性初诊AML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燕民;宋福星;鹿军;

    目的:分析伴CBFβ/MYH11阳性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初治伴inv(16)/CBFβ-MYH11阳性AML患儿28例,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5年总生存(OS)率76.8%,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6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BC<60.0×10~9/L的患儿OS率为86.5%,显著性高于WBC≥60.0×10~9/L的患儿的50.0%(χ~2=3.891,P<0.05)。WBC<60.0×10~9/L的患儿EFS率为76.0%,显著性高于WBC≥60.0×10~9/L的患儿的37.5%(χ~2=4.588,P<0.05)。XRCC-Thr241Met野生型患儿EFS率为77.9%,显著性高于XRCC-Thr241Met变异型患儿的43.6%(χ~2=3.960,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初诊WBC水平为影响该类患儿OS率的危险因素,初诊WBC水平及XRCC-Thr241Met是否野生型为影响该类患儿EFS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初诊WBC水平及XRCC-Thr241Met基因型为影响伴CBFβ/MYH11阳性初诊AML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

    2021年02期 v.29;No.150 369-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儿童non-DS-AMK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林少汾;郭淑仪;刘苏;王健;黄科;黎阳;方建培;周敦华;

    目的:分析儿童非Down综合征相关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non-DS-AMK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病区收治的19例non-DS-AMK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治疗效果。结果:19例non-DS-AMKL患儿,其中男9例,女10例,发病中位年龄为2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15.88×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67 g/L,血小板中位数16×10~9/L。骨髓象见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增多。19例患儿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均表达CD41、CD61。基因检测结果中,5例EVI1~+,其中1例合并MLL/AF10~+,1例HOX11~+,1例存在GATA1、IKZF1、DDX11基因变异,2例NRAS错义变异,1例KRAS错义变异,2例WT1高表达。11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4例染色体正常,4例为复杂核型,1例为8三体,1例7/13个细胞核型为21三体但无Down综合征临床表现(考虑为体细胞核型异常),1例为14号和21号染色体罗伯特易位携带者。10例患儿接受治疗,有6例患儿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3例CR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例完全供体植入,1例未植入但自身造血恢复,分别随访26、15及12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监测(MRD)均<10~(-4);另外3例CR患儿分别于发病5、10和12个月复发,最终均未能再次达到CR而死亡。1例化疗中因肺出血死亡,另外3例中途放弃化疗最终死亡,其余9例患儿均未接受化疗最终死亡。结论:儿童non-DS-AMKL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困难,尽早明确MICM分型有助于确诊,基因检测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是治愈AMKL的有效手段。

    2021年02期 v.29;No.150 374-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儿童non-DS-AMK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林少汾;郭淑仪;刘苏;王健;黄科;黎阳;方建培;周敦华;

    目的:分析儿童非Down综合征相关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non-DS-AMK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病区收治的19例non-DS-AMK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治疗效果。结果:19例non-DS-AMKL患儿,其中男9例,女10例,发病中位年龄为2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15.88×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67 g/L,血小板中位数16×10~9/L。骨髓象见原始和幼稚巨核细胞增多。19例患儿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均表达CD41、CD61。基因检测结果中,5例EVI1~+,其中1例合并MLL/AF10~+,1例HOX11~+,1例存在GATA1、IKZF1、DDX11基因变异,2例NRAS错义变异,1例KRAS错义变异,2例WT1高表达。11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4例染色体正常,4例为复杂核型,1例为8三体,1例7/13个细胞核型为21三体但无Down综合征临床表现(考虑为体细胞核型异常),1例为14号和21号染色体罗伯特易位携带者。10例患儿接受治疗,有6例患儿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3例CR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2例完全供体植入,1例未植入但自身造血恢复,分别随访26、15及12个月,微小残留病灶监测(MRD)均<10~(-4);另外3例CR患儿分别于发病5、10和12个月复发,最终均未能再次达到CR而死亡。1例化疗中因肺出血死亡,另外3例中途放弃化疗最终死亡,其余9例患儿均未接受化疗最终死亡。结论:儿童non-DS-AMKL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困难,尽早明确MICM分型有助于确诊,基因检测对于明确诊断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尽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是治愈AMKL的有效手段。

    2021年02期 v.29;No.150 374-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秦巴硒菇提取物对NCG小鼠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体内抗肿瘤的初步研究

    程明霞;祁晶;赵莲萍;吕黎;陈雪;李高;白坤恬;韩彩娟;孙延庆;

    目的:验证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计算FA-2-b-β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尾静脉/皮下注射K562细胞构建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观察小鼠成瘤负荷,每天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定期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A-2-b-β作用于白血病小鼠后相关凋亡基因/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CD4、CD8的表达。结果:FA-2-b-β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模型小鼠成瘤率100%,药物治疗21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CD8阳性,比例失调,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改善。结论:初步验证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

    2021年02期 v.29;No.150 38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8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秦巴硒菇提取物对NCG小鼠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体内抗肿瘤的初步研究

    程明霞;祁晶;赵莲萍;吕黎;陈雪;李高;白坤恬;韩彩娟;孙延庆;

    目的:验证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计算FA-2-b-β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尾静脉/皮下注射K562细胞构建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观察小鼠成瘤负荷,每天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定期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数。RT-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FA-2-b-β作用于白血病小鼠后相关凋亡基因/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CD4、CD8的表达。结果:FA-2-b-β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模型小鼠成瘤率100%,药物治疗21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CD4、CD8阳性,比例失调,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改善。结论:初步验证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

    2021年02期 v.29;No.150 38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8K]
    [下载次数:42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王楠;吕娜;闵鑫;王莉莉;朱海燕;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ML细胞株(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经不同浓度rh TPO(0、50、100 ng/m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率; 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AML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 QPCR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TPO受体c-MPL(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RNA的相对表达量;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c-MPL蛋白质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HL-60细胞c-MPL抗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rh TPO对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细胞均无促进增殖作用,然而在HL-60细胞(72 h 0vs 100 ng/ml,P=0.008)中呈现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促凋亡效应(48 h 0 vs 50 ng/ml,P=0.0143)。在Kasumi-1、Skno-1、HEL和THP-1细胞中,经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组间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各AML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的c-MPL基因和c-MPL蛋白质表达,其中,HEL细胞中两者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rh TPO处理HL-60细胞48 h后,各组间的c-MPL抗原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 TPO在体外对Kasumi-1、Skno-1、HEL、HL-60和THP-1白血病细胞系无促增殖作用。相反,rh TPO可以抑制HL-6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这种效应与c-MPL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均无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王楠;吕娜;闵鑫;王莉莉;朱海燕;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AML细胞株(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经不同浓度rh TPO(0、50、100 ng/ml)作用不同时间(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率; Annexin V/PI法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AML细胞株的细胞凋亡率; QPCR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TPO受体c-MPL(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RNA的相对表达量;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AML细胞株的c-MPL蛋白质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HL-60细胞c-MPL抗原表达量的变化。结果:rh TPO对Kasumi-1、Skno-1、HEL、HL-60、THP-1细胞均无促进增殖作用,然而在HL-60细胞(72 h 0vs 100 ng/ml,P=0.008)中呈现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及促凋亡效应(48 h 0 vs 50 ng/ml,P=0.0143)。在Kasumi-1、Skno-1、HEL和THP-1细胞中,经不同浓度rh TPO处理后各组间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各AML细胞株均有不同程度的c-MPL基因和c-MPL蛋白质表达,其中,HEL细胞中两者表达量最高。不同浓度rh TPO处理HL-60细胞48 h后,各组间的c-MPL抗原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 TPO在体外对Kasumi-1、Skno-1、HEL、HL-60和THP-1白血病细胞系无促增殖作用。相反,rh TPO可以抑制HL-6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而这种效应与c-MPL基因及其蛋白质表达均无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38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依托泊苷对伊马替尼体内清除慢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陈向洁;吴清清;刘漫宇;王伟章;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ETO)对伊马替尼体内清除慢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作用。方法:以SCL-t TA/BCRABL小鼠为慢性髓性白血病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TO单独或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小鼠和正常FVB小鼠后,对小鼠骨髓和脾脏中白血病干细胞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ETO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后,SCL-t TA/BCR-ABL小鼠骨髓白血病干细胞数及比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且下降的程度比两者单用更显著。在野生型FVB小鼠中,ETO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对骨髓Lin-Sca1~+c-kit~+细胞数和比例、脾脏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影响。结论:ETO在体内具有选择性增强伊马替尼靶向清除慢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作用。

    2021年02期 v.29;No.150 395-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依托泊苷对伊马替尼体内清除慢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陈向洁;吴清清;刘漫宇;王伟章;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ETO)对伊马替尼体内清除慢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作用。方法:以SCL-t TA/BCRABL小鼠为慢性髓性白血病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TO单独或联合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小鼠和正常FVB小鼠后,对小鼠骨髓和脾脏中白血病干细胞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ETO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后,SCL-t TA/BCR-ABL小鼠骨髓白血病干细胞数及比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且下降的程度比两者单用更显著。在野生型FVB小鼠中,ETO和伊马替尼联合治疗对骨髓Lin-Sca1~+c-kit~+细胞数和比例、脾脏中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影响。结论:ETO在体内具有选择性增强伊马替尼靶向清除慢性髓性白血病干细胞的作用。

    2021年02期 v.29;No.150 395-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1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快速检测与分型方法的研究

    陈超;林珺;龙凯;杨玉春;李志鹏;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NPM1突变基因快速检测和分型的方法。方法:设计Nucleoplasmin (NPM1)第12号外显子突变基因mut A、mut B、mut D和野生型的一对共用引物和一条荧光单链探针(分子信标),依据PCR产物与探针的熔解曲线峰值对A、B、D型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本方法可对NPM1的A、B、D型基因突变和野生型进行有效分型,灵敏度为1%。通过对62份AML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本方法的检出率、分型结果与临床样本测序信息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NPM检测方法,PCR体系简单稳定,操作便捷,结果易于判读,可以与测序法互为补充作为AML早期诊断或伴随诊断的NPM1突变快速检测分型方法。

    2021年02期 v.29;No.150 403-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快速检测与分型方法的研究

    陈超;林珺;龙凯;杨玉春;李志鹏;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荧光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NPM1突变基因快速检测和分型的方法。方法:设计Nucleoplasmin (NPM1)第12号外显子突变基因mut A、mut B、mut D和野生型的一对共用引物和一条荧光单链探针(分子信标),依据PCR产物与探针的熔解曲线峰值对A、B、D型基因突变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本方法可对NPM1的A、B、D型基因突变和野生型进行有效分型,灵敏度为1%。通过对62份AML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本方法的检出率、分型结果与临床样本测序信息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NPM检测方法,PCR体系简单稳定,操作便捷,结果易于判读,可以与测序法互为补充作为AML早期诊断或伴随诊断的NPM1突变快速检测分型方法。

    2021年02期 v.29;No.150 403-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谷丙转氨酶GPT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特性的影响

    向昕蓉;李清;余艳;吴俣;

    目的:探讨参与三羧酸(TCA)循环中谷氨酰胺代谢的谷丙转氨酶2(glutamic pyruvate transaminase 2,GPT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数据库挖掘了解不同血液肿瘤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GPT2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目的基因short-hairpin RNA (shRNA)慢病毒,转染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后验证目的基因敲减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GPT2基因敲减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基因敲减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FACS(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检测基因敲减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Caspase3/7检测GPT2基因敲减对凋亡的影响。结果:GPT2在AML患者中存在mRNA水平高表达。CCK-8检测、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以及Caspase 3/7检测结果表明,与sh Ctrl组比较,sh GPT2-1、sh GPT2-2、sh GPT2-3组细胞增殖减缓,集落形成能力减弱,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加。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GPT2基因与HL60细胞的周期分布显著相关。结论:GPT2在人AML细胞HL60中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以及细胞的凋亡。GPT基因的敲减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以及凋亡增加。

    2021年02期 v.29;No.150 408-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谷丙转氨酶GPT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特性的影响

    向昕蓉;李清;余艳;吴俣;

    目的:探讨参与三羧酸(TCA)循环中谷氨酰胺代谢的谷丙转氨酶2(glutamic pyruvate transaminase 2,GPT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数据库挖掘了解不同血液肿瘤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GPT2的表达水平,通过构建目的基因short-hairpin RNA (shRNA)慢病毒,转染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后验证目的基因敲减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GPT2基因敲减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基因敲减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 FACS(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检测基因敲减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Caspase3/7检测GPT2基因敲减对凋亡的影响。结果:GPT2在AML患者中存在mRNA水平高表达。CCK-8检测、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以及Caspase 3/7检测结果表明,与sh Ctrl组比较,sh GPT2-1、sh GPT2-2、sh GPT2-3组细胞增殖减缓,集落形成能力减弱,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加。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GPT2基因与HL60细胞的周期分布显著相关。结论:GPT2在人AML细胞HL60中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以及细胞的凋亡。GPT基因的敲减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以及凋亡增加。

    2021年02期 v.29;No.150 408-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CD73在NPM1突变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江召;刘敏;黄知平;

    目的:探讨CD73在NPM1突变型及野生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对其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初治AML患者160例,同期选取本院非AML者的骨髓样本40例作为对照,分别比较健康者、NPM1突变型AML及NPM1野生型AML患者中CD73的表达,分析CD7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对患者进行随访,进一步分析CD73对不同AM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D73在AM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2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62%),NPM1突变AML患者CD73~+表达率(74.75%)显著高于NPM1野生型(25.51%)(P<0.001);AML患者CD73~+表达与年龄、FAB分型、疾病危险程度分级及NPM1基因突变状况有关(P均<0.05);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总体生存率为75.98%,显著高于NPM1野生型AML患者的34.68%(P<0.001),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中CD73~+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显著长于CD73~-组患者的11个月(P<0.001),NPM1野生型AML患者中CD73~+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显著短于CD73~-组患者的18个月(P<0.001)。结论:CD73在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中表达增加,CD73在不同NPM1基因突变型AML患者中有不同的预后意义。结合AM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CD73表达及NPM1基因情况有助于判断其预后,并指导有关治疗方案的制定。

    2021年02期 v.29;No.150 416-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CD73在NPM1突变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张江召;刘敏;黄知平;

    目的:探讨CD73在NPM1突变型及野生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对其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初治AML患者160例,同期选取本院非AML者的骨髓样本40例作为对照,分别比较健康者、NPM1突变型AML及NPM1野生型AML患者中CD73的表达,分析CD73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对患者进行随访,进一步分析CD73对不同AM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D73在AM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23.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62%),NPM1突变AML患者CD73~+表达率(74.75%)显著高于NPM1野生型(25.51%)(P<0.001);AML患者CD73~+表达与年龄、FAB分型、疾病危险程度分级及NPM1基因突变状况有关(P均<0.05);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总体生存率为75.98%,显著高于NPM1野生型AML患者的34.68%(P<0.001),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中CD73~+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显著长于CD73~-组患者的11个月(P<0.001),NPM1野生型AML患者中CD73~+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显著短于CD73~-组患者的18个月(P<0.001)。结论:CD73在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中表达增加,CD73在不同NPM1基因突变型AML患者中有不同的预后意义。结合AM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CD73表达及NPM1基因情况有助于判断其预后,并指导有关治疗方案的制定。

    2021年02期 v.29;No.150 416-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DR4去甲基化对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作用的研究

    张曼;蔡林衡;杨海平;杨学文;司晓慧;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死亡受体(DR) 4去甲基化对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K562细胞,采用地西他滨(DCA) 0、0.8、1.6、3.2μmol/L干预,分别设为对照、DCA低剂量、DCA中剂量和DCA高剂量4组。取对照组细胞,采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0.5μg/ml干预24 h,设置为TRAIL组;取DCA高剂量组细胞,采用TRAIL 0.5μg/ml干预24 h,设置为DCA高剂量+TRAIL组。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二甲基噻唑(MTT)法检测对照组、DCA高剂量组、TRAIL组、DCA高剂量+TRAI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DCA高剂量组、TRAIL组、DCA高剂量+TRAIL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呈甲基化阳性状态,DCA低、中、高剂量组甲基化条带亮度逐渐降低至消失,DCA高剂量组呈甲基化阴性状态;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r=0.624、0.704);对照、DCA高剂量、TRAIL、DCA高剂量+TRAIL组24、48和72 h增殖抑制率、凋亡率依次升高(r=0.653、0.754、0.709,0.725)。结论:DCA可逆转ML K562细胞中D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调DR4表达,可能会增强TRAIL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促进作用。

    2021年02期 v.29;No.150 42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DR4去甲基化对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作用的研究

    张曼;蔡林衡;杨海平;杨学文;司晓慧;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死亡受体(DR) 4去甲基化对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K562细胞,采用地西他滨(DCA) 0、0.8、1.6、3.2μmol/L干预,分别设为对照、DCA低剂量、DCA中剂量和DCA高剂量4组。取对照组细胞,采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0.5μg/ml干预24 h,设置为TRAIL组;取DCA高剂量组细胞,采用TRAIL 0.5μg/ml干预24 h,设置为DCA高剂量+TRAIL组。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二甲基噻唑(MTT)法检测对照组、DCA高剂量组、TRAIL组、DCA高剂量+TRAI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DCA高剂量组、TRAIL组、DCA高剂量+TRAIL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呈甲基化阳性状态,DCA低、中、高剂量组甲基化条带亮度逐渐降低至消失,DCA高剂量组呈甲基化阴性状态;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r=0.624、0.704);对照、DCA高剂量、TRAIL、DCA高剂量+TRAIL组24、48和72 h增殖抑制率、凋亡率依次升高(r=0.653、0.754、0.709,0.725)。结论:DCA可逆转ML K562细胞中D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调DR4表达,可能会增强TRAIL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促进作用。

    2021年02期 v.29;No.150 42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VEGF高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潘铭;张国梁;王艳芝;黄建霞;顾刚寿;王燕;吴庆;姚立腾;谢焕荣;胡兴江;

    目的:检测非M3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VEGF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AL患者共114例,以本课题组2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骨髓VEGF的浓度,依据VEGF表达水平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总生存期(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的差异。结果:AL患者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低浓度组的中位OS和EFS分别为34.5和32个月,高浓度组分别为30和2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VEGF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的OS率与EFS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26)。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浓度VEGF是影响患者OS(HR=2.619,95%CI 1.070-6.406,P=0.035)和EFS(HR=2.221,95%CI 1.074-4.552,P=0.03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患者初诊及复发时骨髓高表达VEGF,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2021年02期 v.29;No.150 428-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VEGF高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潘铭;张国梁;王艳芝;黄建霞;顾刚寿;王燕;吴庆;姚立腾;谢焕荣;胡兴江;

    目的:检测非M3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VEGF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AL患者共114例,以本课题组2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骨髓VEGF的浓度,依据VEGF表达水平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总生存期(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的差异。结果:AL患者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低浓度组的中位OS和EFS分别为34.5和32个月,高浓度组分别为30和2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VEGF低浓度组与高浓度组的OS率与EFS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26)。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浓度VEGF是影响患者OS(HR=2.619,95%CI 1.070-6.406,P=0.035)和EFS(HR=2.221,95%CI 1.074-4.552,P=0.03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患者初诊及复发时骨髓高表达VEGF,并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2021年02期 v.29;No.150 428-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Wnt/β-catenin通路中LRP5/6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周敏;郭雷;李艳;卢立慧;常颖;王文鹏;李宣;徐晓蕊;高吉照;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RP5/6)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初发且诱导缓解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ALL患儿43例,治疗前作为初发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时作为缓解组,另选取3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初发组、缓解组、对照组患儿骨髓血各3 ml,采用qRT-PCR法检测骨髓血单个核细胞中LRP5和LRP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RP5和LRP6蛋白的表达。依据LRP5、LRP6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患儿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生物学特征。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初发组LRP5、LRP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 <0.05),高危组患儿的LRP5、LRP6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中危组(P <0.05),中危组LRP5、LRP6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低危组(P <0.05)。初发组中LRP5、LRP6 mRNA及蛋白表达与危险度呈正相关(rLRP5 mRNA=0.84,P <0.05; rLRP6 mRNA=0.66,P <0.05; rLRP5 protein=0.82,P <0.05; rLRP6 protein=0.76,P <0.05)。LRP5及LRP6高表达组初发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 <0.05),而其他生物学特征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43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91.7±4.7)%,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7.6±5.2)%。结论:LRP5/6高表达是儿童ALL发病机制之一,其增高程度与危险度有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43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Wnt/β-catenin通路中LRP5/6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周敏;郭雷;李艳;卢立慧;常颖;王文鹏;李宣;徐晓蕊;高吉照;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RP5/6)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初发且诱导缓解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ALL患儿43例,治疗前作为初发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时作为缓解组,另选取3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初发组、缓解组、对照组患儿骨髓血各3 ml,采用qRT-PCR法检测骨髓血单个核细胞中LRP5和LRP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RP5和LRP6蛋白的表达。依据LRP5、LRP6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患儿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生物学特征。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初发组LRP5、LRP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 <0.05),高危组患儿的LRP5、LRP6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中危组(P <0.05),中危组LRP5、LRP6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低危组(P <0.05)。初发组中LRP5、LRP6 mRNA及蛋白表达与危险度呈正相关(rLRP5 mRNA=0.84,P <0.05; rLRP6 mRNA=0.66,P <0.05; rLRP5 protein=0.82,P <0.05; rLRP6 protein=0.76,P <0.05)。LRP5及LRP6高表达组初发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 <0.05),而其他生物学特征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43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91.7±4.7)%,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7.6±5.2)%。结论:LRP5/6高表达是儿童ALL发病机制之一,其增高程度与危险度有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43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miR-96调控MYB表达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侵袭及凋亡活性相关性分析

    王莉雪;王文芳;郝家明;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血清miR-96靶向调控沉默转录因子MYB表达水平与侵袭及凋亡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确诊AML患儿共65例(其中35例初发,30例完全缓解),同时选择3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qRT-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标本中miR-96与MYB的表达水平;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将miR-96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NC)、inhibitor-miR-96及其NC转染至4组HL60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MYB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L患儿miR-96呈高表达,而MYB呈低表达(P <0.05)。与完全缓解AML患儿相比,初发AML患儿miR-96高表达,MYB呈低表达(P <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96转染后4组HL60细胞MYB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 <0.05),miR-96 mimics组最低,miR-96 NC组与inhibitor-miR-96 NC组次之,inhibitor-miR-96组最高(P <0.05),而miR-96 NC组与inhibitor-miR-96 NC组无差异(P> 0.05)。Transwell法检测显示,miR-96过表达对HL60细胞侵袭具有促进效应。MTT细胞增殖试验显示,miR-96促进HL60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具有时间依赖性(r=0.804)。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iR-96抑制HL60细胞凋亡作用。结论:miR-96通过靶向负调控MYB表达水平影响AML细胞侵袭及凋亡水平,可能成为治疗儿童AML的一个新策略。

    2021年02期 v.29;No.150 439-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miR-96调控MYB表达与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侵袭及凋亡活性相关性分析

    王莉雪;王文芳;郝家明;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血清miR-96靶向调控沉默转录因子MYB表达水平与侵袭及凋亡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确诊AML患儿共65例(其中35例初发,30例完全缓解),同时选择3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qRT-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标本中miR-96与MYB的表达水平;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将miR-96 mimics及其阴性对照(NC)、inhibitor-miR-96及其NC转染至4组HL60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MYB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L患儿miR-96呈高表达,而MYB呈低表达(P <0.05)。与完全缓解AML患儿相比,初发AML患儿miR-96高表达,MYB呈低表达(P <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iR-96转染后4组HL60细胞MYB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 <0.05),miR-96 mimics组最低,miR-96 NC组与inhibitor-miR-96 NC组次之,inhibitor-miR-96组最高(P <0.05),而miR-96 NC组与inhibitor-miR-96 NC组无差异(P> 0.05)。Transwell法检测显示,miR-96过表达对HL60细胞侵袭具有促进效应。MTT细胞增殖试验显示,miR-96促进HL60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具有时间依赖性(r=0.804)。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iR-96抑制HL60细胞凋亡作用。结论:miR-96通过靶向负调控MYB表达水平影响AML细胞侵袭及凋亡水平,可能成为治疗儿童AML的一个新策略。

    2021年02期 v.29;No.150 439-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miR-370、miR-20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叶丽花;马潇;许树才;

    目的:探讨microRNA-370(miR-370)、microRNA-203(miR-20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和预后意义。方法:选取AML患者57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21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人员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miR-370、miR203的表达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血清miR-370、miR-203的诊断值,Kaplan-Meier方法用于估计表达与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L患者血清miR-37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血清miR-203表达亦显著降低(P <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miR-370、miR-203的表达均可用于区分AML患者与健康者,miR-37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46%和100.00%; miR-20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45%和89.71%。结果显示,血清miR-370、miR-203水平与AML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密切相关。结论:miR-370、miR-203在AML患者的血清中表达降低,有可能作为AML诊断和预后的新标志物。

    2021年02期 v.29;No.150 445-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miR-370、miR-20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叶丽花;马潇;许树才;

    目的:探讨microRNA-370(miR-370)、microRNA-203(miR-20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和预后意义。方法:选取AML患者57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21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人员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miR-370、miR203的表达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血清miR-370、miR-203的诊断值,Kaplan-Meier方法用于估计表达与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L患者血清miR-370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5),血清miR-203表达亦显著降低(P <0.0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miR-370、miR-203的表达均可用于区分AML患者与健康者,miR-370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46%和100.00%; miR-20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3.45%和89.71%。结果显示,血清miR-370、miR-203水平与AML患者的总体存活率密切相关。结论:miR-370、miR-203在AML患者的血清中表达降低,有可能作为AML诊断和预后的新标志物。

    2021年02期 v.29;No.150 445-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ASXL2和ZBTB7A基因突变及与预后的关系

    曹慧琴;拓进宝;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ASXL2和ZBTB7A基因突变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t(8; 21) AML患者,对其骨髓样本进行ASXL2和ZBTB7A基因测序,并分析携带ASXL2和ZBTB7A突变的AML患者的遗传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t(8; 21) AML患者中发现了ASXL2(33.3%)和ZBTB7A(9.5%)突变。ASXL2突变与野生型患者相比,突变型患者诊断时的白细胞数量显著较高[(9.49±1.85)×10~9/L vs (8.3±1.14)×109/L,P=0.042],性染色体缺失的频率更低(分别为21.43%vs 71.43%,P=0.002),ASXL2突变与ASXL1突变互斥(P=0.035),ASXL2突变患者中染色质修饰基因ATRX和BCOR突变比例较高(P=0.032,P=0.005)。此外,ASXL2和ZBTB7A突变对总体或无事件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t(8; 21) AML患者中检测到ASXL2和ZBTB7A突变。ASXL2和ZBTB7A基因突变对AML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2021年02期 v.29;No.150 450-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ASXL2和ZBTB7A基因突变及与预后的关系

    曹慧琴;拓进宝;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ASXL2和ZBTB7A基因突变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t(8; 21) AML患者,对其骨髓样本进行ASXL2和ZBTB7A基因测序,并分析携带ASXL2和ZBTB7A突变的AML患者的遗传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t(8; 21) AML患者中发现了ASXL2(33.3%)和ZBTB7A(9.5%)突变。ASXL2突变与野生型患者相比,突变型患者诊断时的白细胞数量显著较高[(9.49±1.85)×10~9/L vs (8.3±1.14)×109/L,P=0.042],性染色体缺失的频率更低(分别为21.43%vs 71.43%,P=0.002),ASXL2突变与ASXL1突变互斥(P=0.035),ASXL2突变患者中染色质修饰基因ATRX和BCOR突变比例较高(P=0.032,P=0.005)。此外,ASXL2和ZBTB7A突变对总体或无事件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t(8; 21) AML患者中检测到ASXL2和ZBTB7A突变。ASXL2和ZBTB7A基因突变对AML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2021年02期 v.29;No.150 450-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真实世界中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叶宇凡;吕晓名;李海亮;

    目的:评价国产伊马替尼对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初诊且未接受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口服国产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每日1次,观察评估治疗3、6、12个月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均有56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治疗≥12个月。治疗满3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学检测,47例(95.9%)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 49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39例(79.6%)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12例(24.5%)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 49例患者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其中BCR-ABLIS≤10%的患者41例(83.7%),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IS≤0.1%)的患者5例(10.2%)。治疗满6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学检测,49例(100%)全部获得CHR; 49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其中41例(83.7%)获得MCyR,31例(65.3%)获得CCyR; 49例患者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BCR-ABL~(IS)≤1%的患者有33例(67.4%),达到MMR的患者15例(30.6%)。治疗满12个月时,45例进行了血液学检测,所有患者(100%)获得CHR; 45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其中41例(91.1%)获得MCyR,35例(77.8%)获得CCyR; 45例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达到MMR的患者24例(55.3%)。Ⅲ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4.0%、10.5%和8.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64.9%)、恶心(50.9%)、呕吐(35.1%)、皮疹(24.5%)、发热(15.8%)、骨关节肌肉疼痛(38.6%)、腹泻(17.6%)、肝功能损害(3.5%)。无Ⅳ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CML-CP患者的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但仍需大宗数据进行长期追踪随访来验证其远期疗效。

    2021年02期 v.29;No.150 456-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真实世界中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叶宇凡;吕晓名;李海亮;

    目的:评价国产伊马替尼对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初诊且未接受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口服国产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每日1次,观察评估治疗3、6、12个月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均有56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治疗≥12个月。治疗满3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学检测,47例(95.9%)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 49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39例(79.6%)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12例(24.5%)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 49例患者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其中BCR-ABLIS≤10%的患者41例(83.7%),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IS≤0.1%)的患者5例(10.2%)。治疗满6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学检测,49例(100%)全部获得CHR; 49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其中41例(83.7%)获得MCyR,31例(65.3%)获得CCyR; 49例患者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BCR-ABL~(IS)≤1%的患者有33例(67.4%),达到MMR的患者15例(30.6%)。治疗满12个月时,45例进行了血液学检测,所有患者(100%)获得CHR; 45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其中41例(91.1%)获得MCyR,35例(77.8%)获得CCyR; 45例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达到MMR的患者24例(55.3%)。Ⅲ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4.0%、10.5%和8.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64.9%)、恶心(50.9%)、呕吐(35.1%)、皮疹(24.5%)、发热(15.8%)、骨关节肌肉疼痛(38.6%)、腹泻(17.6%)、肝功能损害(3.5%)。无Ⅳ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CML-CP患者的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但仍需大宗数据进行长期追踪随访来验证其远期疗效。

    2021年02期 v.29;No.150 456-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巩固治疗前MRD预测价值研究

    牛志莹;党惠兵;岳磊;田秋生;

    目的:探讨中危初诊中青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巩固治疗前微小残留病变(MRD)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中危初诊中青年AML共262例,所有患者均在诱导化疗后达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对患者的总体和亚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40岁的患者中,巩固治疗接受PR-CT和allo-HSCT方案5年累积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40.92%、63.51%(P=0.01);而≥40岁的患者则分别为23.61%、49.14%(P=0.00);诱导化疗早期缓解和晚期缓解5年累积LFS率分别为63.51%、41.33%(P=0.01);接受PR-CT和allo-HSCT方案治疗5年累积总生存(OS)率分别为23.65%、69.32%(P=0.00),5年累积LFS率分别为26.44%、52.30%(P=0.01)。接受PR-CT巩固治疗的患者中,MRD阴性和阳性分别为74和60例; MRD阴性亚组5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RD阳性亚组(P <0.05);接受PR-CT患者中,MRD阴性亚组5年L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MRD阳性亚组(P <0.05)。接受allo-HSCT巩固治疗的患者中,MRD阴性和阳性分别为66和62例; MRD阴性亚组5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RD阳性亚组(P <0.05); allo-HSCT患者中,MRD阴性亚组5年L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MRD阳性亚组(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染色体核型、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是患者累积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染色体核型是患者累积L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达MLFS后MRD状态和巩固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累积复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总生存与年龄、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独立相关,而染色体核型则与患者累积LFS独立相关;对于中危中青年AML患者诱导化疗达MLFS后推荐接受allo-HSCT进行巩固治疗,尤其适用于<40岁且巩固治疗前MRD阳性人群。

    2021年02期 v.29;No.150 46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巩固治疗前MRD预测价值研究

    牛志莹;党惠兵;岳磊;田秋生;

    目的:探讨中危初诊中青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巩固治疗前微小残留病变(MRD)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中危初诊中青年AML共262例,所有患者均在诱导化疗后达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对患者的总体和亚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价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40岁的患者中,巩固治疗接受PR-CT和allo-HSCT方案5年累积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40.92%、63.51%(P=0.01);而≥40岁的患者则分别为23.61%、49.14%(P=0.00);诱导化疗早期缓解和晚期缓解5年累积LFS率分别为63.51%、41.33%(P=0.01);接受PR-CT和allo-HSCT方案治疗5年累积总生存(OS)率分别为23.65%、69.32%(P=0.00),5年累积LFS率分别为26.44%、52.30%(P=0.01)。接受PR-CT巩固治疗的患者中,MRD阴性和阳性分别为74和60例; MRD阴性亚组5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RD阳性亚组(P <0.05);接受PR-CT患者中,MRD阴性亚组5年L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MRD阳性亚组(P <0.05)。接受allo-HSCT巩固治疗的患者中,MRD阴性和阳性分别为66和62例; MRD阴性亚组5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MRD阳性亚组(P <0.05); allo-HSCT患者中,MRD阴性亚组5年L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MRD阳性亚组(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染色体核型、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均与患者预后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是患者累积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染色体核型是患者累积L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达MLFS后MRD状态和巩固治疗方案是影响患者累积复发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中危初诊中青年AML患者总生存与年龄、达MLFS后MRD状态及巩固治疗方案独立相关,而染色体核型则与患者累积LFS独立相关;对于中危中青年AML患者诱导化疗达MLFS后推荐接受allo-HSCT进行巩固治疗,尤其适用于<40岁且巩固治疗前MRD阳性人群。

    2021年02期 v.29;No.150 46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改良移植预处理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李越洋;陈泽慧;王亚非;赵智刚;张翼鷟;田晨;

    目的 :探讨经典预处理方案与改良预处理方案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6例,根据其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加伊达比星组和无伊达比星组,对2组患者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相关不良反应和造血重建时间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截止2019年6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36例患者移植前疗效为:达到CR 21例, PR 15例。对2组患者造血重建时间进行分析,中性粒细胞(P=0.795)及血小板重建时间(P=0.551)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无差异,加入伊达比星并未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加重,伊达比星组患者的OS及PFS较未使用伊达比星组的患者更长,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预处理方案及移植前疗效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预处理方案加入伊达比星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OS及PFS,并未加重患者的骨髓抑制,其造血重建时间没有明显延长,也并未加重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这说明,加入伊达比星的改良预处理方案可作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选择之一。

    2021年02期 v.29;No.150 469-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改良移植预处理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李越洋;陈泽慧;王亚非;赵智刚;张翼鷟;田晨;

    目的 :探讨经典预处理方案与改良预处理方案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天津市肿瘤医院血液科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6例,根据其预处理方案不同,分为加伊达比星组和无伊达比星组,对2组患者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相关不良反应和造血重建时间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结果:截止2019年6月,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36例患者移植前疗效为:达到CR 21例, PR 15例。对2组患者造血重建时间进行分析,中性粒细胞(P=0.795)及血小板重建时间(P=0.551)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无差异,加入伊达比星并未使患者的不良反应加重,伊达比星组患者的OS及PFS较未使用伊达比星组的患者更长,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预处理方案及移植前疗效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预处理方案加入伊达比星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OS及PFS,并未加重患者的骨髓抑制,其造血重建时间没有明显延长,也并未加重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这说明,加入伊达比星的改良预处理方案可作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选择之一。

    2021年02期 v.29;No.150 469-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大黄素衍生物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周期、凋亡、NF-κB通路的作用研究

    程单凤;杨冰雪;刘惟娟;邱晨希;廖建荣;邱燕燕;刘庭波;胡建达;王文峰;

    目的:探讨新型大黄素衍生物YX-18对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不同浓度YX-18分别作用BL细胞株CA46和Raji细胞,MTT法检测YX-18对BL细胞株CA46和Raji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YX-18对CA46和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PI/RNase染色法检测YX-18对CA46和Raji细胞周期的影响,JC-1法检测YX-18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形态,Western blot检测YX-18对NF-κB通路蛋白(P65、P-P65、IκB、P-IκB)在胞浆和胞细胞核中的分布变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CDK2、P-CDK2、Cycling D1、Cycling E1以及凋亡、增殖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MYC、BCL-2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YX-18对CA46、Raji细胞的C-MYC、Ki-67的m RNA和Raji (EBV~+)细胞EBV的EBEA-1、EBER的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黄素衍生物YX-18能有效抑制BL细胞株CA46和Raji的增殖并呈时间依赖效应(24,48和72 h分别r_(CA46)=0.89、0.75和0.75,r_(Raji)=0.87、0.73和0.64)。作用两种细胞24 h的IC_(50)分别为1.77±0.04和1.97±0.22μmol/L。YX-18 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均出现明显凋亡,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_(CA46)=0.99,r_(Raji)=0.92),且两种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不同程度被活化。YX-18 1.0、2.0μmol/L作用CA46细胞24 h及0.5、1μmol/L作用Raji细胞24 h后,两种细胞均明显阻滞在G_0/G_1期(P<0.01);经过不同浓度YX-18处理两种细胞的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1、CDK2、P-CDK2表达水平均下降,p21~(Waf1/Cip1)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上升。以YX-18 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_(CA46)=-0.96,r_(Raji)=-0.99);且DAPI染色可见经YX-18处理后的CA46细胞核固缩、裂解。YX-18 1.0、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后,随着该药物作用浓度的增高,2株细胞内胞浆和胞核P65均明显降低,细胞内IκB升高,P-IκB、P-P65均明显降低,肿瘤增殖蛋白C-MYC、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YX-18 1.0、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细胞内C-MYC、Ki-67基因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Raji(EBV~+)细胞EBNA-1基因m 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新型大黄素衍生物YX-18可以显著抑制BL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YX-18的作用可能与影响Caspase-分子和C-MYC、Ki-67等增殖凋亡相关分子,抑制NF-κB通路等有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47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1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大黄素衍生物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周期、凋亡、NF-κB通路的作用研究

    程单凤;杨冰雪;刘惟娟;邱晨希;廖建荣;邱燕燕;刘庭波;胡建达;王文峰;

    目的:探讨新型大黄素衍生物YX-18对伯基特淋巴瘤(BL)细胞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不同浓度YX-18分别作用BL细胞株CA46和Raji细胞,MTT法检测YX-18对BL细胞株CA46和Raji增殖的影响,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YX-18对CA46和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PI/RNase染色法检测YX-18对CA46和Raji细胞周期的影响,JC-1法检测YX-18作用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形态,Western blot检测YX-18对NF-κB通路蛋白(P65、P-P65、IκB、P-IκB)在胞浆和胞细胞核中的分布变化,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CDK2、P-CDK2、Cycling D1、Cycling E1以及凋亡、增殖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MYC、BCL-2的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YX-18对CA46、Raji细胞的C-MYC、Ki-67的m RNA和Raji (EBV~+)细胞EBV的EBEA-1、EBER的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黄素衍生物YX-18能有效抑制BL细胞株CA46和Raji的增殖并呈时间依赖效应(24,48和72 h分别r_(CA46)=0.89、0.75和0.75,r_(Raji)=0.87、0.73和0.64)。作用两种细胞24 h的IC_(50)分别为1.77±0.04和1.97±0.22μmol/L。YX-18 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均出现明显凋亡,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_(CA46)=0.99,r_(Raji)=0.92),且两种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不同程度被活化。YX-18 1.0、2.0μmol/L作用CA46细胞24 h及0.5、1μmol/L作用Raji细胞24 h后,两种细胞均明显阻滞在G_0/G_1期(P<0.01);经过不同浓度YX-18处理两种细胞的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1、CDK2、P-CDK2表达水平均下降,p21~(Waf1/Cip1)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上升。以YX-18 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_(CA46)=-0.96,r_(Raji)=-0.99);且DAPI染色可见经YX-18处理后的CA46细胞核固缩、裂解。YX-18 1.0、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后,随着该药物作用浓度的增高,2株细胞内胞浆和胞核P65均明显降低,细胞内IκB升高,P-IκB、P-P65均明显降低,肿瘤增殖蛋白C-MYC、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YX-18 1.0、2.0、4.0μmol/L分别作用两种细胞24 h,细胞内C-MYC、Ki-67基因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Raji(EBV~+)细胞EBNA-1基因m 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新型大黄素衍生物YX-18可以显著抑制BL细胞的增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并引起细胞周期阻滞。YX-18的作用可能与影响Caspase-分子和C-MYC、Ki-67等增殖凋亡相关分子,抑制NF-κB通路等有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47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1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2-甲氧基雌二醇上调Bax/BCL-2比例诱导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的研究

    张学亚;郭熙哲;吴诗馨;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2-ME2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CCK8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早期的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BCL-2、Bax、Caspase-3、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ME2对Raji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r=0.9215)。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2.5μmol/L 2-ME2处理24 h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3.79±1.63)%,而48 h组的凋亡率高达(51.90±2.72)%,对照组Raji细胞为(7.08±0.36)%。2.5μmol/L 2-ME2处理Raji细胞12 h后,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下调,而Caspase-3蛋白表达亦上调,C-myc蛋白表达下调,之间均具有时效性关系。结论: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BCL-2比例,激活Caspase-3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下调C-myc蛋白表达也参与了凋亡过程。

    2021年02期 v.29;No.150 489-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2-甲氧基雌二醇上调Bax/BCL-2比例诱导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的研究

    张学亚;郭熙哲;吴诗馨;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2-ME2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CCK8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早期的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BCL-2、Bax、Caspase-3、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ME2对Raji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r=0.9215)。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2.5μmol/L 2-ME2处理24 h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3.79±1.63)%,而48 h组的凋亡率高达(51.90±2.72)%,对照组Raji细胞为(7.08±0.36)%。2.5μmol/L 2-ME2处理Raji细胞12 h后,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下调,而Caspase-3蛋白表达亦上调,C-myc蛋白表达下调,之间均具有时效性关系。结论: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BCL-2比例,激活Caspase-3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下调C-myc蛋白表达也参与了凋亡过程。

    2021年02期 v.29;No.150 489-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5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长链非编码RNA-TUC338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淋巴瘤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贾振薇;李焱;孔晓阳;赵洪波;杨志峰;叶敬伟;崔桂荣;罗建民;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TUC338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淋巴瘤细胞中TUC338表达,磺酰罗丹明B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淋巴瘤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人正常T淋巴细胞H9相比,淋巴瘤细胞Daudi、U937、BC-3和Raji中TUC338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t=13.277、10.103、16.200和26.687,P=0.002、0.005、0.001和0.000)。与NC-siRNA组相比,TUC338-siRNA组穿过小室细胞数明显减少(t=30.508,P=0.000),p-PI3K和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t=16.872、18.371,P=0.000、0.000),在24、48和72 h的OD_(530)吸光值均明显偏低(P <0.05)。结论:在淋巴瘤细胞中TUC338表达量明显增加,沉默TUC338表达能够有效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021年02期 v.29;No.150 494-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长链非编码RNA-TUC338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淋巴瘤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

    贾振薇;李焱;孔晓阳;赵洪波;杨志峰;叶敬伟;崔桂荣;罗建民;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TUC338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淋巴瘤细胞中TUC338表达,磺酰罗丹明B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检测淋巴瘤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人正常T淋巴细胞H9相比,淋巴瘤细胞Daudi、U937、BC-3和Raji中TUC338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t=13.277、10.103、16.200和26.687,P=0.002、0.005、0.001和0.000)。与NC-siRNA组相比,TUC338-siRNA组穿过小室细胞数明显减少(t=30.508,P=0.000),p-PI3K和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t=16.872、18.371,P=0.000、0.000),在24、48和72 h的OD_(530)吸光值均明显偏低(P <0.05)。结论:在淋巴瘤细胞中TUC338表达量明显增加,沉默TUC338表达能够有效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021年02期 v.29;No.150 494-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自噬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周仕霞;张力;李晓明;唐君玲;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对不同种人源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Daudi、人B淋巴瘤细胞SUDHL-4和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Je Ko-1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噬抑制剂处理细胞和慢病毒稳定感染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改变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自噬活性,并观察淋巴瘤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Je Ko-1细胞对ADR和VCR具有较强的耐药性,SUDHL-4次之,Daudi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最弱。同时,Je Ko-1细胞自噬活性也最强,SUDHL-4次之,Daudi细胞自噬活性最弱。自噬抑制剂处理或稳定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后,淋巴瘤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显著降低,且耐药性降低程度与淋巴瘤细胞本身自噬活性呈正相关。结论:自噬可以增强淋巴瘤细胞Daudi、SUDHL-4和Je Ko-1对ADR和VCR的耐药性,自噬活性越高,淋巴瘤细胞的耐药性越强。

    2021年02期 v.29;No.150 500-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自噬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周仕霞;张力;李晓明;唐君玲;

    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对不同种人源淋巴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Daudi、人B淋巴瘤细胞SUDHL-4和人套细胞淋巴瘤细胞Je Ko-1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噬抑制剂处理细胞和慢病毒稳定感染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改变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自噬活性,并观察淋巴瘤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Je Ko-1细胞对ADR和VCR具有较强的耐药性,SUDHL-4次之,Daudi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最弱。同时,Je Ko-1细胞自噬活性也最强,SUDHL-4次之,Daudi细胞自噬活性最弱。自噬抑制剂处理或稳定干扰Atg5基因的表达后,淋巴瘤细胞对ADR和VCR的耐药性显著降低,且耐药性降低程度与淋巴瘤细胞本身自噬活性呈正相关。结论:自噬可以增强淋巴瘤细胞Daudi、SUDHL-4和Je Ko-1对ADR和VCR的耐药性,自噬活性越高,淋巴瘤细胞的耐药性越强。

    2021年02期 v.29;No.150 500-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牟坤;施明亮;杨福利;吴希锋;郭晓青;亓久德;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确诊的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资料。共获取136例肿瘤样本,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十二指肠23例,回盲部63例,其他小肠29例,直肠7例和其他大肠1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与肠道其他部位比较,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主要为男性(P=0.042),国际预后指数较低(P=0.001),局限期肿瘤占比较高(P=0.015);回盲部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07),肠梗阻或穿孔率更高(P <0.00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59)。50%肠道DLBCL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136例肿瘤样本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占比为2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标本均占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29%,与其他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36例DLBCL肿瘤样本中约16%表达滤泡性淋巴瘤,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表型表达。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5/23,22%vs 2/63,3%,P=0.001)。结论:肠道DLBCL以男性为主,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DLBCL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低,局限期肿瘤比例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肠梗阻或穿孔的发生率高,惰性淋巴瘤发生率低。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较高。

    2021年02期 v.29;No.150 508-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 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牟坤;施明亮;杨福利;吴希锋;郭晓青;亓久德;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确诊的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资料。共获取136例肿瘤样本,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十二指肠23例,回盲部63例,其他小肠29例,直肠7例和其他大肠1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与肠道其他部位比较,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主要为男性(P=0.042),国际预后指数较低(P=0.001),局限期肿瘤占比较高(P=0.015);回盲部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07),肠梗阻或穿孔率更高(P <0.00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59)。50%肠道DLBCL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136例肿瘤样本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占比为2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标本均占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29%,与其他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36例DLBCL肿瘤样本中约16%表达滤泡性淋巴瘤,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表型表达。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5/23,22%vs 2/63,3%,P=0.001)。结论:肠道DLBCL以男性为主,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DLBCL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低,局限期肿瘤比例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肠梗阻或穿孔的发生率高,惰性淋巴瘤发生率低。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较高。

    2021年02期 v.29;No.150 508-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PX-12促进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凋亡的实验研究

    林全德;闫艳;刘晴;杜建伟;高雪;左文丽;房佰俊;李玉富;魏旭东;宋永平;

    目的:研究PX-12对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MM细胞株H929细胞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PX-12组、硼替佐米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单药PX-12 5.0μmol/L、单药硼替佐米20 nmol/L、两药联合和DMSO对照,培养24、48及72 h后观察细胞活性变化,通过MTT法检测MM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H_2DCFDA探针标记法测定各组细胞内ROS水平。结果:培养72 h后,PX-12组和硼替佐米组的H929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联合组的细胞活性下降最为显著,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PX-12组细胞在培养48 h后,G_1期的细胞数下降至40%,而S期和G_2/M期数目分别上升至28%和40%,硼替佐米组细胞作用后也出现类似的分布现象,而联合组细胞经过PX-12和硼替佐米共同作用后,G_1期的细胞明显下降至19%,S期细胞也降至12%,但G_2/M期细胞明显上升至68%,与PX-12组和硼替佐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72 h后,联合组细胞凋亡率达71.3%,显著高于PX-12组、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20.6%、33.3%和10.6%)(P<0.01)。培养24 h后,联合组细胞内ROS水平为12015±430.2,分别高于PX-12组、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6729±352.8、2651±228.3和1098±164.6)(P<0.01)。结论:PX-12可以促使硼替佐米诱导MM细胞H929凋亡增加,可能是通过ROS水平升高而导致凋亡增加。

    2021年02期 v.29;No.150 515-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PX-12促进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929凋亡的实验研究

    林全德;闫艳;刘晴;杜建伟;高雪;左文丽;房佰俊;李玉富;魏旭东;宋永平;

    目的:研究PX-12对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MM细胞株H929细胞为研究对象,将细胞分为PX-12组、硼替佐米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单药PX-12 5.0μmol/L、单药硼替佐米20 nmol/L、两药联合和DMSO对照,培养24、48及72 h后观察细胞活性变化,通过MTT法检测MM细胞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H_2DCFDA探针标记法测定各组细胞内ROS水平。结果:培养72 h后,PX-12组和硼替佐米组的H929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联合组的细胞活性下降最为显著,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1)。PX-12组细胞在培养48 h后,G_1期的细胞数下降至40%,而S期和G_2/M期数目分别上升至28%和40%,硼替佐米组细胞作用后也出现类似的分布现象,而联合组细胞经过PX-12和硼替佐米共同作用后,G_1期的细胞明显下降至19%,S期细胞也降至12%,但G_2/M期细胞明显上升至68%,与PX-12组和硼替佐米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72 h后,联合组细胞凋亡率达71.3%,显著高于PX-12组、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20.6%、33.3%和10.6%)(P<0.01)。培养24 h后,联合组细胞内ROS水平为12015±430.2,分别高于PX-12组、硼替佐米组和对照组(6729±352.8、2651±228.3和1098±164.6)(P<0.01)。结论:PX-12可以促使硼替佐米诱导MM细胞H929凋亡增加,可能是通过ROS水平升高而导致凋亡增加。

    2021年02期 v.29;No.150 515-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徐小梦;孔祥图;于慧;陈晓丽;姜鹏君;倪海雯;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索MM诊断、预后判断及病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MM患者26例和健康人50例的血清标本。将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所得的数据输入SIMCA-14.0软件,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式识别分析各代谢物的变化。结果:MM患者血清标本中尿酸的代谢变化倍数是健康志愿者的9.39倍,反式痘苗酸的代谢变化倍数是健康志愿者的2.77倍,二种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健康人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之间代谢水平存在差异。结论:尿酸、反式痘苗酸有望作为MM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的重要代谢学指标,进而为研究MM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2021年02期 v.29;No.150 520-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徐小梦;孔祥图;于慧;陈晓丽;姜鹏君;倪海雯;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清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探索MM诊断、预后判断及病情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MM患者26例和健康人50例的血清标本。将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所得的数据输入SIMCA-14.0软件,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式识别分析各代谢物的变化。结果:MM患者血清标本中尿酸的代谢变化倍数是健康志愿者的9.39倍,反式痘苗酸的代谢变化倍数是健康志愿者的2.77倍,二种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健康人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之间代谢水平存在差异。结论:尿酸、反式痘苗酸有望作为MM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评估的重要代谢学指标,进而为研究MM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2021年02期 v.29;No.150 520-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热休克蛋白90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顺泉;陈惠君;战榕;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标本中HSP90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SP90在76例MM患者及29例健康供者中的表达;收集临床资料,分析HSP90表达情况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骨髓标本中HSP90表达阳性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HSP90表达水平与患者的β2-微球蛋白水平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肌酐、血红蛋白、血钙、乳酸脱氢酶、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及类型均无相关性;且与低表达者相比,高表达HSP90的MM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MM患者中HSP90呈高表达,且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并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525-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热休克蛋白90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顺泉;陈惠君;战榕;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标本中HSP90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SP90在76例MM患者及29例健康供者中的表达;收集临床资料,分析HSP90表达情况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骨髓标本中HSP90表达阳性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HSP90表达水平与患者的β2-微球蛋白水平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肌酐、血红蛋白、血钙、乳酸脱氢酶、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及类型均无相关性;且与低表达者相比,高表达HSP90的MM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结论:MM患者中HSP90呈高表达,且与β2-微球蛋白水平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并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

    2021年02期 v.29;No.150 525-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伏媛;魏小芳;冯友繁;刘菲;陈巧林;赵阳阳;张雯洁;马婷;黄秀娟;陈阳;李青芬;张启科;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诊MM患者18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Hcy中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高、低Hcy组,绘制2组患者生存曲线,对比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观察血清半胱氨酸对初诊MM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高、低Hcy 2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Pearson检验进一步分析Hcy与差异因素的相关性,探讨Hcy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高、低Hcy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5-59)和41(7-71)个月,高Hcy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骨病分级,高水平骨髓浆细胞数、LDH、C反应蛋白、Cr、β2-MG、Hcy,低水平Hb、ALB的初诊MM患者的总生存期(OS)显著缩短(均P <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水平骨髓浆细胞数、Cr、β2-MG、低水平Hb、低水平ALB为初诊MM患者O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Hcy与患者OS非独立相关(P> 0.05)。高Hcy组Hb水平明显低于低Hcy组,LDH水平明显高于低Hcy组(均P <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血清Hcy与Hb呈负相关(r=-0.813,P <0.05),而与LDH呈正相关(r=0.726,P <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初诊MM患者的生存有相关趋势,受Hb等因素影响。

    2021年02期 v.29;No.150 530-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伏媛;魏小芳;冯友繁;刘菲;陈巧林;赵阳阳;张雯洁;马婷;黄秀娟;陈阳;李青芬;张启科;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诊MM患者18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Hcy中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高、低Hcy组,绘制2组患者生存曲线,对比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观察血清半胱氨酸对初诊MM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高、低Hcy 2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Pearson检验进一步分析Hcy与差异因素的相关性,探讨Hcy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高、低Hcy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5-59)和41(7-71)个月,高Hcy组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骨病分级,高水平骨髓浆细胞数、LDH、C反应蛋白、Cr、β2-MG、Hcy,低水平Hb、ALB的初诊MM患者的总生存期(OS)显著缩短(均P <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水平骨髓浆细胞数、Cr、β2-MG、低水平Hb、低水平ALB为初诊MM患者O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Hcy与患者OS非独立相关(P> 0.05)。高Hcy组Hb水平明显低于低Hcy组,LDH水平明显高于低Hcy组(均P <0.05),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血清Hcy与Hb呈负相关(r=-0.813,P <0.05),而与LDH呈正相关(r=0.726,P <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初诊MM患者的生存有相关趋势,受Hb等因素影响。

    2021年02期 v.29;No.150 530-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

    田卫伟;任瑞瑞;郑凤丽;朱秋娟;贡蓉;王涛;高志林;马梁明;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接受AHSCT治疗的37例新诊断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后早期复发(移植后复发<12个月)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同时分析国际分期系统分期、细胞遗传学、移植前疗效、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和移植年龄对OS的影响。结果:37例患者中,早期复发13例(35.1%),未早期复发24例(64.9%)。早期复发患者中有3例合并髓外病变,未早期复发患者无一例合并髓外病变。移植前,在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23.1%(3例)和62.5%(15例),前者的疗效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12-96)个月,中位OS时间为93个月。早期复发患者与未早期复发患者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和93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和3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早期复发、高危细胞遗传学和移植前疗效≥VGPR。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早期复发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患者预后差,早期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1年02期 v.29;No.150 53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

    田卫伟;任瑞瑞;郑凤丽;朱秋娟;贡蓉;王涛;高志林;马梁明;

    目的: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早期复发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科接受AHSCT治疗的37例新诊断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后早期复发(移植后复发<12个月)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同时分析国际分期系统分期、细胞遗传学、移植前疗效、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和移植年龄对OS的影响。结果:37例患者中,早期复发13例(35.1%),未早期复发24例(64.9%)。早期复发患者中有3例合并髓外病变,未早期复发患者无一例合并髓外病变。移植前,在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分别为23.1%(3例)和62.5%(15例),前者的疗效较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1(12-96)个月,中位OS时间为93个月。早期复发患者与未早期复发患者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和93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和3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因素有早期复发、高危细胞遗传学和移植前疗效≥VGPR。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早期复发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复发患者预后差,早期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1年02期 v.29;No.150 53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估

    罗曼;胡莉文;古学奎;蓝海;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2年-2019年确诊为MM的患者97例,检测并评估其基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MM患者进行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后,评估其短期和长期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维持治疗前,47.42%的患者(46/97)未达到完全缓解(CR),52.58%(51/97)达CR的患者中20.62%的患者为微小残留白血病阴性(MRD-)。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后,未达到CR患者降低至24.74%(24/97),75.26%(73/97)达CR的患者中47.42%的患者为MR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维持治疗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5年生存率达89.6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21%(39/97),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1/39,79.49%)、疲乏(21/39,53.85%)、血小板减少(17/39,43.59%)、胃肠道反应(15/39,38.46%)。停药率为24.74%(24/97),停药的中位时间为21个月,停药原因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24,50.00%)、血小板减少(8/24,33.33%)和胃肠道反应(2/24,8.33%)。高龄和MRD阳性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1.43(95%CI 1.03-1.76,P=0.034)和3.78(95%CI 2.56-9.56,P=0.037)。结论: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对MM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MRD检测可辅助临床判断患者预后。维持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控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血液系统损害,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1年02期 v.29;No.150 540-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估

    罗曼;胡莉文;古学奎;蓝海;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2年-2019年确诊为MM的患者97例,检测并评估其基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MM患者进行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后,评估其短期和长期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维持治疗前,47.42%的患者(46/97)未达到完全缓解(CR),52.58%(51/97)达CR的患者中20.62%的患者为微小残留白血病阴性(MRD-)。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后,未达到CR患者降低至24.74%(24/97),75.26%(73/97)达CR的患者中47.42%的患者为MR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维持治疗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5年生存率达89.6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21%(39/97),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1/39,79.49%)、疲乏(21/39,53.85%)、血小板减少(17/39,43.59%)、胃肠道反应(15/39,38.46%)。停药率为24.74%(24/97),停药的中位时间为21个月,停药原因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24,50.00%)、血小板减少(8/24,33.33%)和胃肠道反应(2/24,8.33%)。高龄和MRD阳性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调整后OR分别为1.43(95%CI 1.03-1.76,P=0.034)和3.78(95%CI 2.56-9.56,P=0.037)。结论:来那度胺长期维持治疗对MM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MRD检测可辅助临床判断患者预后。维持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监控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血液系统损害,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1年02期 v.29;No.150 540-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高晓云;马艳萍;晁瑶;范丽;

    目的:探讨Ig 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Ig D型MM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预后因素及生存。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预后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Ig D型MM患者占同期全部MM患者的4.3%,其中男性多见(占80%),中位发病年龄57.5(35-77)岁,以λ轻链型为主,占90%。DS-Ⅲ期18例(90%),ISS-Ⅲ期10例(50%),首发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骨痛、肾功能损害,贫血(血红蛋白<100 g/L)14例(70%),溶骨性骨质破坏≥3处者12例(60%),合并肾功能损害者8例(40%),血钙升高者11例(51.4%)。仅5例患者白球比例倒置,低白蛋白血症占40%,球蛋白升高者仅占15%。FISH结果显示,1q21扩增阳性发生率最高,占50%,且易与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同时出现。发生髓外浸润者4例(2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Ig D型MM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2例原发耐药患者均存在髓外浸润及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提示髓外浸润及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可能为预后不良因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20例患者均使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可评价疗效的有19例,17例(89.4%)患者治疗有效,其中CR+VGPR占52.6%、PR患者6例(31.5%)、MR患者1例(5.3%),2例患者原发耐药。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分别为9.5和20.5个月。结论:Ig D型MM是一种少见且侵袭性较强的疾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这类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含硼替佐米方案可改善Ig D型MM患者的预后。

    2021年02期 v.29;No.150 547-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 ]
  •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高晓云;马艳萍;晁瑶;范丽;

    目的:探讨Ig 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Ig D型MM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预后因素及生存。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预后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Ig D型MM患者占同期全部MM患者的4.3%,其中男性多见(占80%),中位发病年龄57.5(35-77)岁,以λ轻链型为主,占90%。DS-Ⅲ期18例(90%),ISS-Ⅲ期10例(50%),首发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骨痛、肾功能损害,贫血(血红蛋白<100 g/L)14例(70%),溶骨性骨质破坏≥3处者12例(60%),合并肾功能损害者8例(40%),血钙升高者11例(51.4%)。仅5例患者白球比例倒置,低白蛋白血症占40%,球蛋白升高者仅占15%。FISH结果显示,1q21扩增阳性发生率最高,占50%,且易与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同时出现。发生髓外浸润者4例(2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Ig D型MM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2例原发耐药患者均存在髓外浸润及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提示髓外浸润及多种细胞遗传学异常可能为预后不良因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20例患者均使用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可评价疗效的有19例,17例(89.4%)患者治疗有效,其中CR+VGPR占52.6%、PR患者6例(31.5%)、MR患者1例(5.3%),2例患者原发耐药。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分别为9.5和20.5个月。结论:Ig D型MM是一种少见且侵袭性较强的疾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这类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含硼替佐米方案可改善Ig D型MM患者的预后。

    2021年02期 v.29;No.150 547-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 ]
  • 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细胞CD56表达与髓外病变和髓外复发的关系

    李高;黄秀娟;牛彤;魏驰;程明霞;韩彩娟;孙延庆;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瘤细胞表面CD56表达与髓外病变和髓外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据CD56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56+和CD56-组,分析其与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疾病和髓外复发的关系。结果:99例初组髓外复发发生率低于CD56-组(1.56%vs 34.29%,P<0.01)。结论:CD56在MM中表达较高,其低表达与髓外病变发生和髓外复发相关,CD56可能是预测MM发生髓外病变和髓外复发的重要指标。

    2021年02期 v.29;No.150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细胞CD56表达与髓外病变和髓外复发的关系

    李高;黄秀娟;牛彤;魏驰;程明霞;韩彩娟;孙延庆;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瘤细胞表面CD56表达与髓外病变和髓外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据CD56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56+和CD56-组,分析其与多发性骨髓瘤髓外疾病和髓外复发的关系。结果:99例初组髓外复发发生率低于CD56-组(1.56%vs 34.29%,P<0.01)。结论:CD56在MM中表达较高,其低表达与髓外病变发生和髓外复发相关,CD56可能是预测MM发生髓外病变和髓外复发的重要指标。

    2021年02期 v.29;No.150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论著_贫血病与血小板、血栓疾病

  • 泛T淋巴细胞结合照射诱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优化

    卞育婕;李伟望;李孟柯;汪碧忱;石得阳;施均;袁卫平;初雅婧;

    目的:建立适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动物模型以及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对X射线联合淋巴细胞注射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优化。AA组:富集C57BL/6J小鼠的脾脏泛T细胞,按细胞数5×10~6/只经尾静脉注射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单纯照射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CB6F1小鼠体内;检测外周血血常规,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病理切片检测骨髓造血,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细胞分布比例、骨髓细胞凋亡和脾脏T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相较于4、5 Gy照射的AA组,3 Gy照射的AA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经3、4、5 Gy X射线照射联合泛T淋巴细胞注射均可成功诱导受体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严重减少,骨髓有核细胞严重减少,骨髓造血衰竭,骨髓中T淋巴细胞占比明显增加,CD4~+T和CD8~+T细胞均增加但以CD8~+T细胞为主,并促进T细胞从初始T细胞向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结论:3、4和5 Gy X射线的照射联合5×10~6泛T细胞注射均可通过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成功构建AA动物模型;较4、5 Gy照射剂量,3 Gy照射组生存期明显延长,外周血血象与AA临床患者表现更接近。

    2021年02期 v.29;No.150 557-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7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泛T淋巴细胞结合照射诱导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优化

    卞育婕;李伟望;李孟柯;汪碧忱;石得阳;施均;袁卫平;初雅婧;

    目的:建立适用于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动物模型以及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对X射线联合淋巴细胞注射诱导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进行优化。AA组:富集C57BL/6J小鼠的脾脏泛T细胞,按细胞数5×10~6/只经尾静脉注射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单纯照射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分别经3、4和5 Gy X射线照射的CB6F1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与AA组相同体积的PBS至CB6F1小鼠体内;检测外周血血常规,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病理切片检测骨髓造血,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T细胞分布比例、骨髓细胞凋亡和脾脏T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相较于4、5 Gy照射的AA组,3 Gy照射的AA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经3、4、5 Gy X射线照射联合泛T淋巴细胞注射均可成功诱导受体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严重减少,骨髓有核细胞严重减少,骨髓造血衰竭,骨髓中T淋巴细胞占比明显增加,CD4~+T和CD8~+T细胞均增加但以CD8~+T细胞为主,并促进T细胞从初始T细胞向效应记忆T细胞分化。结论:3、4和5 Gy X射线的照射联合5×10~6泛T细胞注射均可通过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成功构建AA动物模型;较4、5 Gy照射剂量,3 Gy照射组生存期明显延长,外周血血象与AA临床患者表现更接近。

    2021年02期 v.29;No.150 557-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7K]
    [下载次数:2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王健玉;王明镜;孙平;孙妍;王学哲;胡晓梅;全日城;LIANG Simon-Xun;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损伤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收集36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清,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筛选出含抗整合素β3抗体的患者血清。用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HUVEC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法检测HUVEC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凋亡情况,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HUVEC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蛋白Akt和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情况。用抗整合素β3血清结合Akt激活剂SC79处理HUVEC后,LDH活性测定法检测HUVEC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的凋亡情况,RT-q PCR检测HUVEC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从36份患者血清中筛选出5份含抗整合素β3抗体血清,用这些血清处理HUVEC后,细胞外LDH活性增加(P <0.05),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 <0.05),Bax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调(P <0.05),p Akt蛋白表达下调(P <0.05)。抗整合素β3血清结合SC79处理HUVEC后,与单独使用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组相比,细胞外LDH活性显著降低(P <0.05),HUVEC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 <0.05),Bax基因表达下降(P <0.05)。结论:抗整合素β3抗体在体外能够引起HUVEC的损伤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信号通路有关,且Akt激活剂SC79能够在体外抑制抗整合素β3抗体引起的HUVEC损伤和凋亡。

    2021年02期 v.29;No.150 567-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王健玉;王明镜;孙平;孙妍;王学哲;胡晓梅;全日城;LIANG Simon-Xun;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整合素β3抗体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损伤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收集36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清,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筛选出含抗整合素β3抗体的患者血清。用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HUVEC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法检测HUVEC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凋亡情况,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HUVEC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蛋白Akt和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情况。用抗整合素β3血清结合Akt激活剂SC79处理HUVEC后,LDH活性测定法检测HUVEC损伤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的凋亡情况,RT-q PCR检测HUVEC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从36份患者血清中筛选出5份含抗整合素β3抗体血清,用这些血清处理HUVEC后,细胞外LDH活性增加(P <0.05),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 <0.05),Bax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上调(P <0.05),p Akt蛋白表达下调(P <0.05)。抗整合素β3血清结合SC79处理HUVEC后,与单独使用抗整合素β3血清处理组相比,细胞外LDH活性显著降低(P <0.05),HUVEC凋亡比例显著下降(P <0.05),Bax基因表达下降(P <0.05)。结论:抗整合素β3抗体在体外能够引起HUVEC的损伤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信号通路有关,且Akt激活剂SC79能够在体外抑制抗整合素β3抗体引起的HUVEC损伤和凋亡。

    2021年02期 v.29;No.150 567-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5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李蓉蔚;付荣凤;陈云飞;刘葳;薛峰;李慧媛;张磊;杨仁池;刘晓帆;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计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 (0.17-17)岁。新诊断ITP 110例(36.5%),持续性ITP 92例(30.6%),慢性ITP 99例(32.9%)。中位随访时间41.92(1.07-74.03)个月。截至随访终点(2019年10月),202例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中,79例(59例新诊断ITP,20例持续性ITP)在初诊后1年内获得缓解,缓解率39.3%;122例(50例新诊断ITP,72例持续性ITP)进展为慢性ITP,慢性化率60.7%; 1例行脾切除。99例慢性ITP患儿中,5例行脾切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隐匿起病(OR=3.754,95%CI:1.882-7.488,P=0.000)增加疾病慢性化风险,而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OR=0.446,95%CI:0.224-0.888,P=0.021)降低慢性化风险,抗体类型的亚组分析无差异(P=0.305)。新诊断和持续性ITP仅接受一线治疗的患儿,单独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P=0.028,0.028),而单独应用IVIG与IVIG联合激素比较疗效无差异(P=0.086)。结论:儿童ITP隐匿起病慢性化风险升高,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降低慢性化风险。儿童新诊断和持续性ITP的一线治疗,单独应用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

    2021年02期 v.29;No.150 574-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 ]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李蓉蔚;付荣凤;陈云飞;刘葳;薛峰;李慧媛;张磊;杨仁池;刘晓帆;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计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 (0.17-17)岁。新诊断ITP 110例(36.5%),持续性ITP 92例(30.6%),慢性ITP 99例(32.9%)。中位随访时间41.92(1.07-74.03)个月。截至随访终点(2019年10月),202例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中,79例(59例新诊断ITP,20例持续性ITP)在初诊后1年内获得缓解,缓解率39.3%;122例(50例新诊断ITP,72例持续性ITP)进展为慢性ITP,慢性化率60.7%; 1例行脾切除。99例慢性ITP患儿中,5例行脾切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隐匿起病(OR=3.754,95%CI:1.882-7.488,P=0.000)增加疾病慢性化风险,而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OR=0.446,95%CI:0.224-0.888,P=0.021)降低慢性化风险,抗体类型的亚组分析无差异(P=0.305)。新诊断和持续性ITP仅接受一线治疗的患儿,单独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P=0.028,0.028),而单独应用IVIG与IVIG联合激素比较疗效无差异(P=0.086)。结论:儿童ITP隐匿起病慢性化风险升高,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降低慢性化风险。儿童新诊断和持续性ITP的一线治疗,单独应用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

    2021年02期 v.29;No.150 574-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4 ]
  • ITP患者M-MDSC表达水平变化对其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杰;王芝涛;王琼;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型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MDSC)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表达水及Arg-1与iNOS的mRNA水平。分选CD4+T细胞、M-MDSC和CD14+HLA-DR+细胞。并以CFSE标记CD4+T细胞,ITP组患者外周血中Arg-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其iNO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1)。ITP干扰素。结论:M-MDSC可能与ITP患者体内存在的免疫耐受功能紊乱有关,并可能成为监测ITP患者疗效的新指标。

    2021年02期 v.29;No.150 58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ITP患者M-MDSC表达水平变化对其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杰;王芝涛;王琼;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型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MDSC)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表达水及Arg-1与iNOS的mRNA水平。分选CD4+T细胞、M-MDSC和CD14+HLA-DR+细胞。并以CFSE标记CD4+T细胞,ITP组患者外周血中Arg-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其iNOS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1)。ITP干扰素。结论:M-MDSC可能与ITP患者体内存在的免疫耐受功能紊乱有关,并可能成为监测ITP患者疗效的新指标。

    2021年02期 v.29;No.150 58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新型FGG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研究

    王甜甜;邵静茹;王杰;程彦;张雪芹;房云海;姚成芳;张心声;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属共4人的外周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及8项凝血因子指标。对编码纤维蛋白原3条肽链的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长姐的8项凝血因子中FⅤ、FⅧ稍高,TT明显延长,Fg明显降低;测序结果显示FGG基因存在c.901C>T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突变改变了原有的蛋白结构,减少了氢键数目。结论:纤维蛋白原γ链c.901C>T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的主要原因,该突变是首次在国内外报道。

    2021年02期 v.29;No.150 586-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新型FGG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研究

    王甜甜;邵静茹;王杰;程彦;张雪芹;房云海;姚成芳;张心声;

    目的:对临床发现的1例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和基因型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属共4人的外周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及8项凝血因子指标。对编码纤维蛋白原3条肽链的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长姐的8项凝血因子中FⅤ、FⅧ稍高,TT明显延长,Fg明显降低;测序结果显示FGG基因存在c.901C>T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突变改变了原有的蛋白结构,减少了氢键数目。结论:纤维蛋白原γ链c.901C>T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的主要原因,该突变是首次在国内外报道。

    2021年02期 v.29;No.150 586-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 ]
  • 家族性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家系的基因变异特点与临床特征分析

    王杏;盛广影;张威;赵贇霄;夏利军;江淼;

    目的:对1个蛋白C和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的家系进行各项抗凝功能检测、基因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序法(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在该家系中发现多人为遗传性蛋白C与蛋白S联合杂合突变,其中6位家族成员伴有深静脉血栓症状。结合家族中各成员的相关基因变异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析了遗传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对该家系成员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家系中,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缺陷携带者有更高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但后天继发性因素仍对其最终是否出现血栓症状起重要作用。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蛋白C合并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是重要的遗传因素,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继发性因素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提高。

    2021年02期 v.29;No.150 59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家族性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家系的基因变异特点与临床特征分析

    王杏;盛广影;张威;赵贇霄;夏利军;江淼;

    目的:对1个蛋白C和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的家系进行各项抗凝功能检测、基因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序法(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在该家系中发现多人为遗传性蛋白C与蛋白S联合杂合突变,其中6位家族成员伴有深静脉血栓症状。结合家族中各成员的相关基因变异特点和临床表现,分析了遗传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对该家系成员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家系中,蛋白C与蛋白S基因联合缺陷携带者有更高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但后天继发性因素仍对其最终是否出现血栓症状起重要作用。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蛋白C合并蛋白S基因联合杂合突变是重要的遗传因素,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继发性因素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提高。

    2021年02期 v.29;No.150 59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云南省红河州141例α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检测结果的分析

    赵红英;叶茜;王海霞;何艳芬;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地区人群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率、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分布特点,分析不同类型α地中海贫血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及血红蛋白等中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并收集2015年至2019年于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行血液学筛查阳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携带者或贫血患者及育龄妇女产检的DNA样本,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或PCR荧光溶解曲线技术诊断分析α地中海贫血阳性的突变类型及频率。结果:在1 016例受检者中,基因诊断确诊为α地中海贫血者141例(13.88%),细分为3类,分别为静止型(36.17%)、标准型(51.77%)、Hb H病(12.06%);在对其MCV、MCH、HB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基因突变类型有9种,其中α缺失型基因以--SEA为主(51.06%),其次为-α~(3.7)/αα缺失型(29.79%);α突变型基因以α~(CS)α为主(3.55%);复合杂合缺失者多见,共检出17例(12.06%),以--~(SEA)/-α~(3.7)为主(10.64%);在地区分布上,α地中海贫血主要分布于蒙自(47.52%),其次为金平(17.02%);在民族分布上,主要分布于汉族(49.65%),其次为壮族(15.60%)、彝族(13.48%)、傣族(7.09%);双重杂合突变者蒙自略高于金平(4.26%∶3.55%),除汉族外,傣族(2.13%)和壮族(2.13%)的发生率较高,而且贫血最为严重。结论:云南省红河州地区人群α地中海贫血具有基因复杂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异质性,以基因型--SEA和--~(SEA)/-α~(3.7)为主,主要分布于蒙自、金平的汉族、壮族及傣族。HbH病组贫血指标最为明显,显著区别于其他组。

    2021年02期 v.29;No.150 596-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云南省红河州141例α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检测结果的分析

    赵红英;叶茜;王海霞;何艳芬;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地区人群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携带率、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分布特点,分析不同类型α地中海贫血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及血红蛋白等中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并收集2015年至2019年于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行血液学筛查阳性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携带者或贫血患者及育龄妇女产检的DNA样本,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或PCR荧光溶解曲线技术诊断分析α地中海贫血阳性的突变类型及频率。结果:在1 016例受检者中,基因诊断确诊为α地中海贫血者141例(13.88%),细分为3类,分别为静止型(36.17%)、标准型(51.77%)、Hb H病(12.06%);在对其MCV、MCH、HB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基因突变类型有9种,其中α缺失型基因以--SEA为主(51.06%),其次为-α~(3.7)/αα缺失型(29.79%);α突变型基因以α~(CS)α为主(3.55%);复合杂合缺失者多见,共检出17例(12.06%),以--~(SEA)/-α~(3.7)为主(10.64%);在地区分布上,α地中海贫血主要分布于蒙自(47.52%),其次为金平(17.02%);在民族分布上,主要分布于汉族(49.65%),其次为壮族(15.60%)、彝族(13.48%)、傣族(7.09%);双重杂合突变者蒙自略高于金平(4.26%∶3.55%),除汉族外,傣族(2.13%)和壮族(2.13%)的发生率较高,而且贫血最为严重。结论:云南省红河州地区人群α地中海贫血具有基因复杂多样性和显著的遗传异质性,以基因型--SEA和--~(SEA)/-α~(3.7)为主,主要分布于蒙自、金平的汉族、壮族及傣族。HbH病组贫血指标最为明显,显著区别于其他组。

    2021年02期 v.29;No.150 596-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研究

  • 异基因骨髓移植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何巧梅;於芳芳;孙希;丁晓丹;袁秀杰;张岩;宋献民;

    目的:构建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MC)模型,分析影响移植后嵌合水平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方法:通过非清髓allo-BMT联合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构建MC模型,对构建过程中的123只小鼠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影响其嵌合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R语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获得以相关影响因素预测嵌合水平的数学模型。结果:该模型在移植后第14天呈现混合嵌合,第15天供者淋巴细胞(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输注可显著促进后期供体细胞的植入,而PBS对照组植入失败。123只小鼠中,MC和非MC分别有47只(38.21%)、76只(61.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鼠的基线体重(P=0.001,17.84±1.19 vs 18.50±0.94 g)、预处理条件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P=0.048)及是否加用环磷酰胺(P=0.16)会影响小鼠的嵌合状态,而移植的细胞数及检测时间对其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小鼠基线体重是影响后期嵌合水平的独立因素(OR=0.493,95%CI 0.307-0.791,P=0.003)。经R语言多元线性回归得数学模型:chimerism=6.09-12×weight(g)+80.03×TBI(Gy)-4.4×cell-counts(×10~7)+0.38×CTX(mg/kg),R~2=0.5841,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移植后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建立了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

    2021年02期 v.29;No.150 603-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异基因骨髓移植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何巧梅;於芳芳;孙希;丁晓丹;袁秀杰;张岩;宋献民;

    目的:构建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llo-BMT)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MC)模型,分析影响移植后嵌合水平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方法:通过非清髓allo-BMT联合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构建MC模型,对构建过程中的123只小鼠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影响其嵌合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R语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获得以相关影响因素预测嵌合水平的数学模型。结果:该模型在移植后第14天呈现混合嵌合,第15天供者淋巴细胞(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输注可显著促进后期供体细胞的植入,而PBS对照组植入失败。123只小鼠中,MC和非MC分别有47只(38.21%)、76只(61.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鼠的基线体重(P=0.001,17.84±1.19 vs 18.50±0.94 g)、预处理条件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P=0.048)及是否加用环磷酰胺(P=0.16)会影响小鼠的嵌合状态,而移植的细胞数及检测时间对其无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小鼠基线体重是影响后期嵌合水平的独立因素(OR=0.493,95%CI 0.307-0.791,P=0.003)。经R语言多元线性回归得数学模型:chimerism=6.09-12×weight(g)+80.03×TBI(Gy)-4.4×cell-counts(×10~7)+0.38×CTX(mg/kg),R~2=0.5841,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移植后混合嵌合体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建立了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

    2021年02期 v.29;No.150 603-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孙春红;王晓宁;罗敏娜;郭彩利;祁仕环;张倍榕;王芳;张欢;贺鹏程;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C的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及治疗转归。利用多因素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ATG、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CTX、干细胞来源、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CMV感染、EBV感染、BKV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否为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果:153例allo-HSCT患者中,25例发生HC,发生率为16.34%,发生的中位时间为31 d,治疗后全部好转,无1例遗留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挛缩。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类型、预处理中含ATG、CMV血症以及a GVHD 4项因素(R值分别为1.036、3.234、3.298、2.817)是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患者尿BKV检测均为阳性,主要发生在移植后13-56 d。HLA配型半相合、含ATG的预处理方案、CMV血症及a GVHD是allo-HSCT后发生HC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年02期 v.29;No.150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4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孙春红;王晓宁;罗敏娜;郭彩利;祁仕环;张倍榕;王芳;张欢;贺鹏程;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并发出血性膀胱炎(H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llo-HSCT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C的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及治疗转归。利用多因素分析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类型、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ATG、预处理方案中是否含有CTX、干细胞来源、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CMV感染、EBV感染、BKV感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是否为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果:153例allo-HSCT患者中,25例发生HC,发生率为16.34%,发生的中位时间为31 d,治疗后全部好转,无1例遗留膀胱刺激症状及膀胱挛缩。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类型、预处理中含ATG、CMV血症以及a GVHD 4项因素(R值分别为1.036、3.234、3.298、2.817)是H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患者尿BKV检测均为阳性,主要发生在移植后13-56 d。HLA配型半相合、含ATG的预处理方案、CMV血症及a GVHD是allo-HSCT后发生HC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年02期 v.29;No.150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论著_输血医学

  • 普通冰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部分血浆组分的比较

    秦冉冉;侯瑞琴;杨洪燕;崔银平;高雨菡;田文沁;刘开彦;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Ⅴ(FⅤ)活性、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活性、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FFP相比,FP中APTT明显延长(t=3.428,P <0.01),PT延长(z=-2.140,P <0.05),FⅧ活性明显降低(t=-3.372,P <0.01),但均在参考区间内; PS活性降低(t=-2.458,P <0.05);两种血浆中其余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FFP相比,FP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但可替代FFP应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2021年02期 v.29;No.150 615-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普通冰冻血浆与新鲜冰冻血浆部分血浆组分的比较

    秦冉冉;侯瑞琴;杨洪燕;崔银平;高雨菡;田文沁;刘开彦;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FP)和新鲜冰冻血浆(FFP)中血浆组分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的FP和FFP各20份,血浆融化后即刻分别检测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及抗凝蛋白指标等12种血浆组分,即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凝血因子Ⅴ(FⅤ)活性、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活性、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FFP相比,FP中APTT明显延长(t=3.428,P <0.01),PT延长(z=-2.140,P <0.05),FⅧ活性明显降低(t=-3.372,P <0.01),但均在参考区间内; PS活性降低(t=-2.458,P <0.05);两种血浆中其余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FFP相比,FP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但可替代FFP应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2021年02期 v.29;No.150 615-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四川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各年龄段患者临床用血的分析

    章容;林嘉;何屹;袁红;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10 784例输血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最常见的疾病为肿瘤(约占28%)。本院平均每年输注红细胞24 936.5 U,血小板3795治疗量,血浆2 455 500 ml,冷沉淀3461.5 U。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输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液制剂,其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辐照红细胞悬液(76.4%)、血小板(67.8%)和悬浮红细胞(59.9%),肝硬化患者使用最多的是悬浮红细胞(64.2%)和新鲜冰冻血浆(59.4%)。创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血液制剂为悬浮红细胞(分别为95.7%和91.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辐照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均低于<60岁的患者(P <0.05);在创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低于<60岁的患者(P <0.0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创伤和肝硬化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或)血浆的比例均低于<60岁的患者(P <0.05),且均更倾向于只输注红细胞。结论:同一种疾病中,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输注血液制剂的情况存在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只输注红细胞的可能性更大,纠正缺氧是临床的主要考量,应根据患者人群制定用血计划,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

    2021年02期 v.29;No.150 620-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四川某三甲医院2017-2018年各年龄段患者临床用血的分析

    章容;林嘉;何屹;袁红;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7-2018年107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用血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年龄和疾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组各种血液制剂的使用情况。结果:10 784例输血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最常见的疾病为肿瘤(约占28%)。本院平均每年输注红细胞24 936.5 U,血小板3795治疗量,血浆2 455 500 ml,冷沉淀3461.5 U。多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肝硬化患者输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血液制剂,其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是辐照红细胞悬液(76.4%)、血小板(67.8%)和悬浮红细胞(59.9%),肝硬化患者使用最多的是悬浮红细胞(64.2%)和新鲜冰冻血浆(59.4%)。创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血液制剂为悬浮红细胞(分别为95.7%和91.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辐照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均低于<60岁的患者(P <0.05);在创伤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低于<60岁的患者(P <0.05)。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创伤和肝硬化患者中,年龄≥60岁患者输注血小板和(或)血浆的比例均低于<60岁的患者(P <0.05),且均更倾向于只输注红细胞。结论:同一种疾病中,年龄<60岁和≥60岁患者输注血液制剂的情况存在差异,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只输注红细胞的可能性更大,纠正缺氧是临床的主要考量,应根据患者人群制定用血计划,并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输血策略,最大程度提高血液的使用效率。

    2021年02期 v.29;No.150 620-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可塑性研究进展

    李佩霖;朱恒;

    间充质干细胞(MSC)同时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再生和归巢等特性,但由于各种因素常常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近期研究显示,MSC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可塑性。研究人员通过对MSC进行低氧预处理、生物活性分子预处理、基因修饰预处理和力学刺激预处理以及调整MSC的移植策略,使其生物效能增强,该方向对于推动MSC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MSC生物学特性的可塑性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2期 v.29;No.150 629-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76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可塑性研究进展

    李佩霖;朱恒;

    间充质干细胞(MSC)同时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调节、组织修复再生和归巢等特性,但由于各种因素常常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近期研究显示,MSC的生物学特性具有可塑性。研究人员通过对MSC进行低氧预处理、生物活性分子预处理、基因修饰预处理和力学刺激预处理以及调整MSC的移植策略,使其生物效能增强,该方向对于推动MSC的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MSC生物学特性的可塑性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2期 v.29;No.150 629-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76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新进展

    胡贝妮;杨翔;袁永平;陈懿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基于甲氨蝶呤的大剂量化疗是新诊断的PCNSL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但复发/难治性和老年PCNSL的有效治疗仍不明确,随着临床试验的进行,不断出现新的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法,如利妥昔单抗和依鲁替尼的加入增加了难治复发患者的缓解率,而来那度胺对老年患者的维持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本文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和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2期 v.29;No.150 63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新进展

    胡贝妮;杨翔;袁永平;陈懿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基于甲氨蝶呤的大剂量化疗是新诊断的PCNSL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但复发/难治性和老年PCNSL的有效治疗仍不明确,随着临床试验的进行,不断出现新的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法,如利妥昔单抗和依鲁替尼的加入增加了难治复发患者的缓解率,而来那度胺对老年患者的维持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本文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和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2期 v.29;No.150 63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55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4 ]
  • 循环肿瘤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

    陈晓奉;王蒙;张凤;李佳佳;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一种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尚未有较好的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其疗效及预后。本文通过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发现循环肿瘤DNA(ct DNA)可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能动态反映淋巴瘤信息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DLBCL细胞中的ct DNA可以通过二代测序结合PCR技术获取,从而进行基因标记,淋巴瘤相关基因的靶向测序,淋巴瘤体细胞突变的d PCR及异常甲基化检测;ct DNA与DLBCL的诊断、疗效以及预后息息相关,可以应用于DLBCL的早期检测、中期监测、预后监测等方面,使得ct DNA在DLBCL的使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1年02期 v.29;No.150 638-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循环肿瘤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

    陈晓奉;王蒙;张凤;李佳佳;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一种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尚未有较好的分子标志物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其疗效及预后。本文通过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发现循环肿瘤DNA(ct DNA)可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能动态反映淋巴瘤信息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DLBCL细胞中的ct DNA可以通过二代测序结合PCR技术获取,从而进行基因标记,淋巴瘤相关基因的靶向测序,淋巴瘤体细胞突变的d PCR及异常甲基化检测;ct DNA与DLBCL的诊断、疗效以及预后息息相关,可以应用于DLBCL的早期检测、中期监测、预后监测等方面,使得ct DNA在DLBCL的使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1年02期 v.29;No.150 638-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血红蛋白F的镰状细胞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梁浩;王云霞;李旭妍;王亚奇;苏燕;

    镰状细胞病(SC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严重威胁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本文从SCD的发病机制及基于胎儿血红蛋白F(Hb F)的替代治疗入手,回顾了近年对BCL11A、ZBTB7A、KLF-1、c-MYB和SOX6等参与Hb F基因表达调控的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以及CRISPR/Cas9、TALEN、锌指核酸酶等基因编辑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为SCD及β-地中海贫血等β-样血红蛋白病的新治疗方案的探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1年02期 v.29;No.150 64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基于血红蛋白F的镰状细胞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梁浩;王云霞;李旭妍;王亚奇;苏燕;

    镰状细胞病(SC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严重威胁患者寿命和生活质量。本文从SCD的发病机制及基于胎儿血红蛋白F(Hb F)的替代治疗入手,回顾了近年对BCL11A、ZBTB7A、KLF-1、c-MYB和SOX6等参与Hb F基因表达调控的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以及CRISPR/Cas9、TALEN、锌指核酸酶等基因编辑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为SCD及β-地中海贫血等β-样血红蛋白病的新治疗方案的探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1年02期 v.29;No.150 64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77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表面抗原表达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苏燕;尹青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与儿童B-ALL相比,尽管诱导缓解率相似,但成人B-AL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DFS)率明显低下,一旦复发则常规化疗缓解率低预后极差。针对ALL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如CD19、CD20和CD22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靶向免疫治疗可极大改善B-ALL患者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R/R)患者。现就针对B-ALL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2021年02期 v.29;No.150 648-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 ]
  • 基于表面抗原表达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苏燕;尹青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是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与儿童B-ALL相比,尽管诱导缓解率相似,但成人B-ALL患者长期无病生存(DFS)率明显低下,一旦复发则常规化疗缓解率低预后极差。针对ALL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如CD19、CD20和CD22等)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靶向免疫治疗可极大改善B-ALL患者的疗效,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R/R)患者。现就针对B-ALL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2021年02期 v.29;No.150 648-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