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社(CAS)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cnki.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cnki.net/skwd/skwd.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NUP98::HOXA9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研究

    曹海峡;吴亚敏;王树娟;陈志丹;胡靖晗;耿晓芊;王芳;孙玲;姜中兴;边志磊;

    目的:探讨NUP98::HOXA9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本院血液科的2 113例AML患者的融合基因结果,筛选出伴NUP98重排患者,重点对伴侣基因为HOXA9患者的临床特点、染色体核型、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疗效、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113例AML患者中伴NUP98重排18例,其中NUP98::HOXA9阳性患者14例,检出率为0.66%(14/2 113)。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2.5(23-64)岁,常见染色体核型为t(7;11)(p15;p15);所有患者免疫表型均表达CD13、CD33、CD117和CD38,大部分表达CD34、cMPO,少部分表达HLA-DR。14例患者均行二代测序(NGS)检测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有WT1(10/14)、TET2(7/14)、FLT3-ITD(6/14),另外还检测到KRAS/NRAS、IDH1、KIT突变。13例患者接受了治疗,9例获得完全缓解(CR),其中应用阿扎胞苷(AZA)+维奈克拉(VEN)方案3例,均在第一疗程后获得CR;队列中复发/难治性患者共6例(6/13)。4例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其中2例实现长期生存。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2(2.1-65.0)个月,中位生存期(OS)11.4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9.6个月。结论:成人AML患者最常见的NUP98重排类型是NUP98::HOXA9,该类患者易合并WT1、TET2和FLT3-ITD体细胞突变,易复发,生存期短,预后较差;应用AZA+VEN方案有望提高患者的诱导缓解率,部分患者可通过allo-HSCT延长生存,但仍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此类患者的整体预后。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41-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前期差异性治疗对转换氟马替尼后疗效的影响

    汪笑寒;孙静雅;尹玲玲;邱婷婷;李德鹏;

    目的: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前期差异性治疗对氟马替尼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2024年使用氟马替尼治疗的69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初治时是否使用氟马替尼治疗分为初治氟马替尼组和初治非氟马替尼组,比较两组治疗3、6、12个月时的分子学反应(MR),评估早期疗效。将初治非氟马替尼组按前期使用药物分为伊马替尼组、尼洛替尼组、达沙替尼组,对3组患者改用氟马替尼后3、6、12个月时的疗效数据进行收集并评估分子学反应,评估其疗效的差异性。结果:初治氟马替尼组早期分子学反应(EMR)率较初治非氟马替尼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氟马替尼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达MR 4.5的患者比例较初治非氟马替尼组明显升高(P<0.05)。前期应用达沙替尼组较伊马替尼组、尼洛替尼组在转换氟马替尼治疗3、6、12个时达MR 5.0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P<0.05)。结论:相比前期应用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初治时应用氟马替尼可使患者更快达到更深程度的分子学缓解。相比前期使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前期使用达沙替尼在转换氟马替尼治疗后可以达到更深的分子学缓解。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48-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非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真实世界结果分析

    王佳;陶千山;董毅;翟志敏;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非化疗策略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24年11月在本院血液科确诊的有完整信息的APL患者资料。non-CHT组患者均接受ATRA-ATO诱导、巩固和维持治疗,CHT组接受ATRA-ATO+化疗诱导治疗,然后接受3个周期的ATRA-ATO+CHT巩固治疗,并接受ATRA-ATO维持治疗6-10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缓解率、分化综合征(DS)及安全性。结果:APL患者182人,早期死亡(ED) 15人,占比8.24%,ED与年龄及危险分层相关。non-CHT组与CHT组间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随访截至2025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39.5个月,non-CHT组EFS优于CHT组(P=0.038),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标危患者中无化疗组EFS更长(P=0.012),高危患者中non-CHT与CHT组的EFS(P=0.585)及OS(P=0.4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on-CHT组和CHT组发生轻度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6%对23.1%,P=0.937)。non-CHT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ATRA联合ATO的无化疗方案是治愈APL患者的可行方法。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54-1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SIL-TAL1+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薛玉娟;王毓;张乐萍;陆爱东;贾月萍;曾慧敏;

    目的:探究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SIL-TAL1~+ T-ALL)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10例初诊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SIL-TAL1~+组和SIL-TAL1~-组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结果:110例T-ALL患儿中,SIL-TAL1~+组有25例(22.7%),SIL-TAL1~-组有85例(77.3%)。SIL-TAL1~+组的初诊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IL-TAL1~-组(P<0.05),两组间的其他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均无明显差异。SIL-TAL1~+组和SIL-TAL1~-组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0.0%和75.5%,5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6.0%和72.9%,两组间OS率及DFS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年龄<10岁的患儿中,SIL-TAL1~+组与SIL-TAL1~-组的5年OS率分别为100%与75.1%,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SIL-TAL1~+ T-ALL初诊时白细胞水平更高,临床疗效与SIL-TAL1~-无显著差异。但在初诊年龄<10岁的T-ALL患儿中,SIL-TAL1~+组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更优。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62-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ARID5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及微小残留病的关系研究

    马钰;高雅黛;郭静;郑晓敏;张晓春;

    目的:探讨ARID5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宁夏地区回、汉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风险及微小残留病(MR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使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对54例ALL患儿及年龄、性别、民族相匹配的对照人群的ARID5B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ALL的易感性及其与MRD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儿rs10994982、rs7089424、rs10740055、rs7073837、rs4245595、rs7090445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s10821936位点上,ALL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ARID5B基因rs10821936的C/C基因型是ALL患儿MRD早期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RID5B基因rs10821936与儿童ALL发生及MRD有一定相关性。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69-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CD19/CD73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汪彦屿;刘兰;赵玉洁;石耿辉;闵迅;

    目的:探讨CD19/CD73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CLL患者以及4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流式细胞术检测CLL患者外周血CD19、CD73的水平,并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CLL组的血红蛋白、CD19/CD7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19、CD73、β_2-MG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经ROC曲线分析,CD19/CD73对CLL诊断的AUC值为0.980(95%CI:0.949-1.000,P<0.05),特异度为92.50%,敏感度为98.30%。脾肿大的CLL患者的CD19/CD73明显小于非脾肿大的患者(P<0.01)。CLL患者CD19/CD73与血红蛋白无显著相关性(r=0.056,P>0.05),与β_2-MG存在正相关性(r=0.837,95%CI:0.740 2-0.899 6,P<0.01)。根据CD19/CD73的中位数12.84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两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组18个月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7.08%、93.25%,高表达组分别为96.41%、99.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19/CD73在CLL患者机体中呈低水平,可作为CLL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CD19/CD73与患者脾肿大密切相关,CD19/CD73低表达预示预后不良。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74-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21天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方案治疗初诊unfit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安礼影;陈敏;魏锦;邹兴立;赵攀;杨竹;倪勋;林晓静;

    目的:观察真实世界中21 d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21 d VA)方案治疗初诊unfit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20年12月至2024年7月使用21 d VA方案化疗并至少完成1疗程疗效评估的初诊unfit-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真实世界中21 d VA方案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并评估安全性。结果:共纳入59例患者,中位年龄为67(48-87)岁。1疗程后复合完全缓解(cCR)率为74.5%,54.2%的患者微小残留病灶(MRD)转阴,其中伴NPM1突变的患者MRD阴性率较高(P=0.032)。中位随访19(2-38)个月,最佳cCR率和MRD转阴率分别为78%和64.4%,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疗程数<4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疾病缓解后,随着疗程数的增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好转。结论:真实世界中,21天VA方案治疗初诊unfit-AML仍有较高的有效性,且并不影响第1疗程的缓解率及MRD转阴率,尤其是伴NPM1突变的患者。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79-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METTL7B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张文邦;郭树霞;张晓娟;刘焕君;刘梦瑶;

    目的:检测甲基转移酶样蛋白7B(METTL7B)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分析其对于AML患者临床诊疗以及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收集60例初诊的AML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观察组、20例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的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并收集AM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ETTL7B在AML患者与IDA患者之间的表达情况,并对AML患者中METTL7B表达水平高低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对疗效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METTL7B表达水平对AM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的影响,同时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对AML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ETTL7B在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ETTL7B低表达组相比,METTL7B高表达组中高白细胞计数、预后不良及治疗无效患者占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TTL7B高表达组患者的OS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高白细胞计数、预后不良以及METTL7B高表达是影响AM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AML患者中METTL7B表现为高表达,且METTL7B高表达患者生存期短、预后较差。METTL7B有望作为评估AML患者预后的新指标,并在今后发展为靶向治疗AML的潜在靶标。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87-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伴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特征分析

    黄冉;吴源兵;吴雅雪;胡晓慧;

    目的:分析伴有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26例患者通过多巢式PCR扩增DEK-NUP214融合基因,通过查阅门诊及住院病历和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病程资料及移植后生存资料。结果: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25(0.9-60.2)个月。26例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者15例。1例患者因诱导化疗未缓解放弃治疗死亡,1例因感染死亡,23例患者达CR后接受了allo-HSCT,其中1例移植后一月内因多重感染死亡,另外有1例因严重的肺部感染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于NR状态下接受了allo-HSCT,后因复发死亡。结论:伴DEK-NUP214融合基因阳性的AML是一类风险高、预后差的急性白血病亚型,在疾病缓解早期接受allo-HSCT是目前改善患者预后的最有效方法。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93-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Tim-3、C-myc、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预后的相关性

    钟玉钗;胡可丁;姜义荣;黄晓文;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Tim-3、C-myc、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选取2019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ALL患者,对照组选取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5例。对两组患者Tim-3、C-myc mRNA表达量、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进行检测。统计患者死亡率,分析Tim-3、C-myc、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与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Tim-3、C-myc、CD8~+水平明显升高,而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降低(均P<0.001)。Tim-3、C-myc mRNA表达量、CD3~+、CD4~+、CD8~+、CD4~+/CD8~+水平与危险度分型、髓外浸润相关(均P<0.05)。Tim-3、C-myc、CD8~+低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高表达患者,而CD3~+、CD4~+、CD4~+/CD8~+高表达患者生存率高于低表达患者(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患者有髓外浸润、高危分型占比、Tim-3、C-myc、CD8~+水平较高,CD3~+、CD4~+、CD4~+/CD8~+水平较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髓外浸润、危险度分型、Tim-3、C-myc、CD3~+、CD4~+、CD8~+、CD4~+/CD8~+为影响ALL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与Tim-3、C-myc、CD3~+、CD4~+、CD8~+、CD4~+/CD8~+单项诊断相比,Tim-3、C-myc、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预测ALL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P<0.05)。结论:ALL患者Tim-3、C-myc mRNA表达量、CD8~+水平较高,CD3~+、CD4~+、CD4~+/CD8~+水平较低,且Tim-3、C-myc、CD3~+、CD4~+、CD8~+、CD4~+/CD8~+表达水平与患者髓外浸润、高危分型、预后相关。

    2025年05期 v.33;No.177 1299-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药物筛选

    杨晓颖;唐博;刘绘绘;解伟伟;谢双莲;王文琼;王津;赵珊;董玉君;

    目的:筛选有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抗原加工呈递作用的抗血液肿瘤药物。方法:合成能特异性识别由HLA-A2呈递的WT1抗原肽复合物HLA-A*0201:WT1_(126-134)(RMFPNAPYL)(下文简称HLA-A2:WT1)的TCR样流式抗体,作为检测抗原加工呈递复合体(APM)功能的方法。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IFN-γ、去甲基化药物、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γ分泌酶抑制剂处理AML细胞系THP1,并在不同的药物作用时间点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ABC、HLA-A2和HLA-A2:WT1复合物的表达变化。结果:合成的TCR样抗体只与HLA-A*0201~+WT1~+细胞结合,证明了该抗体的特异性。用TCR样抗体检测IFN-γ处理后的肿瘤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结果显示,HLA-A2:WT1表达增加,验证了该抗体反映APM功能的可靠性。本研究筛选的一系列抗肿瘤药物中,能显著上调HLA-A*0201限制性WT1抗原肽表达的有γ分泌酶(LY-411575)和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在一定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条件下也能上调HLA-A2:WT1复合物的表达。同样是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能下调HLA-A2:WT1,但硼替佐米对HLA-A2:WT1表达没有明显作用。结论:TCR样抗体能有效地反映肿瘤细胞APM功能,抗血液肿瘤药物可以影响肿瘤细胞抗原加工呈递功能,改变肿瘤免疫原性。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05-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调核仁素表达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asumi-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刘慧丽;徐文鑫;蔡阳艳;李鸿梅;

    目的:探讨核仁素(NC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Kasumi-1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携带NCL shRNA的慢病毒感染Kasumi-1细胞,下调NCL表达。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情况,转录组二代测序预测关联信号通路,RT-PCR检测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下调NCL的表达显著抑制Kasumi-1细胞的增殖(P<0.01),并显著提高细胞的凋亡率(P<0.05)。细胞周期检测发现,NCL下调后,Kasumi-1细胞在G_1期和S期的分布发生显著变化(P<0.05),而G_2期的细胞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转录组二代测序分析显示,NCL低表达的Kasumi-1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剪接体、RNA转运、细胞周期和氨基酸生物合成等关键信号通路上。RT-PCR验证表明,BAX、CASP3、CYCS、PMAIP1、TP53和CDKN1A等基因在NCL下调后表达显著上调(P<0.05),其中CDKN1A的表达差异最为显著。结论:NCL在Kasumi-1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激活TP53-CDKN1A通路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并通过上调凋亡相关基因促进细胞凋亡。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12-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CircRAD18通过miR-185-5p/HDGF轴调节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柔红霉素耐药性

    孙慧;杨菲菲;唐浩;

    目的:研究环状RNA RAD18(CircRAD18)通过miR-185-5p/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轴调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柔红霉素(DNR)耐药性的机制。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人AML细胞系HL-60、U937和人AML耐药细胞系KG1a中CircRAD18、miR-185-5p、HDGF表达。体外培养KG1a细胞并随机分为对照组、DNR组、DNR+阴性对照组、DNR+CircRAD18敲低组、DNR+CircRAD18敲低+miR-185-5p inhibitor组,分组转染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CircRAD18、miR-185-5p、HDGF表达,CCK-8法、Ki-6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与耐药相关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KG1a细胞CircRAD18对miR-185-5p及miR-185-5p对HDGF的靶向调节。结果:与HL-60、U937细胞相比,KG1a细胞CircRAD18表达、HDGF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miR-185-5p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DNR+CircRAD18敲低组细胞CircRAD18表达、HDGF 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增殖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P-gp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miR-185-5p表达、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DNR组细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DNR组相比,DNR+CircRAD18敲低组细胞CircRAD18表达、HDGF 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增殖率、PCNA、Bcl-2、BCRP、P-gp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miR-185-5p表达、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DNR+阴性对照组细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与DNR+CircRAD18敲低组相比,DNR+CircRAD18敲低+miR-185-5p inhibitor组细胞HDGF 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增殖率、PCNA、Bcl-2、BCRP、P-gp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均P<0.05),miR-185-5p表达、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CircRAD18可靶向下调KG1a细胞miR-185-5p表达,且miR-185-5p可靶向下调HDGF表达。结论:敲低CircRAD18可通过上调miR-185-5p来降低HDGF表达,从而减弱AML细胞DNR耐药性,抑制DNR处理下的KG1a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凋亡。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18-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楚立园;张丁丹;张雅月;范秋月;田劭丹;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2010至2015年期间经病理诊断的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探究影响总生存期的预后因素。结果:共纳入老年DLBCL患者11 523例,其中Ⅲ/Ⅳ期患者占58.6%,结外侵犯患者占28.8%,原发病灶除淋巴结(68.5%)外,结外原发多位于胃肠道(9.8%)及唇、口腔和咽部(4.1%)等部位。整个队列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3年生存率为52.0%,5年生存率为4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原发部位、B症状、治疗方式、治疗顺序和DLBCL是否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男性,黑人种族,Ann Arbor分期高,原发部位位于肺、肝和肾脏,存在B症状和术前接受全身治疗是老年DLBCL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27-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基线18F-FDG PET/CT与循环肿瘤D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李佳琳;王蕊;白敏;邢军;原凌;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基线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与循环肿瘤DNA(ctDNA)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比两种方法在DLBCL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间50例经病理证实的DLBCL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55.5(43.5,64.0)岁。收集患者的PET/CT参数,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ctDNA参数,包括突变数、突变基因数、平均突变丰度(meanVAF),以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PET/CT和ctDNA参数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PET/CT参数与ctDNA参数的相关性,比较PET/CT和ctDNA参数预测预后的诊断效能。随访36-69个月,计算无进展生存(PFS)期,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PET/CT参数均与ctDNA参数具有良好相关性,其中MTV与突变数、突变基因数、meanVAF均呈中度相关(rs=0.72,0.64,0.71),TLG与突变数呈强相关(rs=0.83),与突变基因数、meanVAF呈中度相关(r_s=0.72,0.79),而SUVmax与突变数、突变基因数、meanVAF间均呈弱相关(rs=0.47,0.46,0.47)。PET/CT参数与ctDNA参数在预测DLBCL预后准确性与ROC曲线下面积AUC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TV、TLG对1、2和3年PFS预测预后的特异性均优于meanVAF(均P<0.05),而meanVAF对1、2和3年PFS预测预后的灵敏度优于MTV(均P<0.05)。通过ROC曲线获得SUVmax、MTV、TLG、突变数、突变基因数、meanVAF预测肿瘤进展的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高低表达两组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低表达组间P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线18F-FDG PET/CT和ctDNA参数均能预测DLBCL预后,且两者在DLBC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相当。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35-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SATB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孙洁;玉光耀;何莎;谭晓虹;

    目的:探讨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1(SATB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的组织蜡块68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SATB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SATB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68例DLBCL患者中45例SATB1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分的患者SATB1阳性率明显高于ECOG评分≥2分的患者(P<0.05)。SATB1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PFS分别为55.5%和23.5%(P=0.045),5年OS分别为65.6%和34.9%(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ATB1阳性表达与患者良好总生存(OS)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周期<4和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SATB1阳性则为保护因素。结论:SATB1阳性表达与DLBCL患者ECOG评分低以及良好预后密切相关。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4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预后营养指数和全身炎性反应指数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黄紫晴;李艳慧;吕斌;顾雪娇;田明溪;李新怡;张炎;李晓倩;王莹;朱锋;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全身炎性反应指数(SIRI)对初治外周T淋巴瘤(PTCL)患者的近期疗效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1例初治PTCL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疾病分期等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NI和SIRI的最佳截断值并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间的临床特征和近期疗效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对影响总生存(OS)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NI和SIR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5.30和1.74×10~9/L。不同PNI分组患者间年龄、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预后指数(PIT)评分、病理类型和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SIRI分组的PTCL患者间Ann Arbor分期、LDH水平、IPI评分、PIT评分和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750)、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OR=5.200)、IPI评分≥2(OR=7.650)、低PNI(OR=3.296)、高SIRI(OR=3.130)是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PNI、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升高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NI和SIRI在评估PTCL患者近期疗效及预后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与SIRI相比,PNI对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更大。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50-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移植后感染新冠的特点及风险分析

    潘萌萌;金诗炜;欧阳皖雁;王焰;陶怡;刘元昉;章卫平;糜坚青;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新冠)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5月26日至2022年12月26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AHSCT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门诊、电话或线上问卷的方式随访其感染新冠的时间、症状及相应检查结果,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6例,其中72例感染新冠,24例未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并未显著降低新冠感染的风险,但接种2剂疫苗较不接种或接种1剂的患者发展为中型和重型的风险更低(OR=0.06,P=0.029)。有达雷妥尤单抗应用史的患者感染新冠的风险更高(OR=5.78,P=0.039),而有免疫调节剂应用史的患者感染新冠的风险降低(OR=0.31,P=0.028)。这两类药物的应用并不影响新冠感染后的严重程度。结论:对于一线行AHSCT的MM患者,新冠疫苗接种并未显著降低这些患者新冠感染率,但可以发挥防止发生中症及重症的作用。不同机制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对新冠易感性有一定影响,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58-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PD-1、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

    刘娣;陈骞;李苓;蒋华新;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h1、Th2、Th17型细胞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治疗的76例MM患者作为MM组,另纳入同期进行体检的4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量和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Th17型细胞因子(IL-17)水平。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PD-1、Th1、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与MM患者临床分期、免疫分型的关系。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M患者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D-1、Th1、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对MM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MM组CD4~+T PD-1、CD8~+T PD-1、IL-4、IL-6、IL-10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2、IFN-γ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R-ISS分期Ⅲ期患者CD4~+T PD-1、CD8~+T PD-1、IL-4、IL-6、IL-10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Ⅱ期及Ⅰ期者,且Ⅱ期患者明显高于Ⅰ期患者(均P<0.05);Ⅲ期患者IL-2水平明显低于Ⅱ期及Ⅰ期者,且Ⅱ期患者明显低于Ⅰ期患者(均P<0.05)。IgG型患者CD4~+T PD-1、CD8~+T PD-1、IL-4、IL-6、IL-10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IgA型、轻链型和非分泌型患者,而IL-2水平明显低于IgA型、轻链型和非分泌型患者(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D4~+T PD-1、CD8~+T PD-1、IL-4、IL-6、IL-10和IL-17与MM患者R-ISS分期均呈正相关(r=0.623,0.635,0.728,0.330,0.742,0.412),与免疫分型呈负相关(r=-0.664,-0.756,-0.642,-0.479,-0.613,-0.323);IL-2与MM患者R-ISS分期呈负相关(r=-0.280),与免疫分型呈正相关(r=0.483)。未缓解组CD4~+T PD-1、CD8~+T PD-1、IL-4、IL-6、IL-10及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组,而IL-2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 PD-1、CD8~+T PD-1、IL-4、IL-6、IL-10、IL-17升高是MM患者化疗疗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IL-2升高是保护因素(OR<1,P<0.05)。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纳入的7个因素容差在0.714-0.885之间,方差膨胀因子在1.130-1.400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上7个因子联合预测MM患者化疗疗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942,特异度和敏感度为0.741和0.909。结论:MM患者CD4~+、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量和血清Th2、Th17型细胞因子呈高表达,Th1型细胞因子呈低表达,且PD-1、Th1、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与患者临床分期、免疫分型均有关,上述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MM患者的化疗疗效。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66-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光敏剂血卟啉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

    王金星;黄秀娟;邹倩;张鹏威;朱伟;田发青;

    目的:光动力治疗已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光敏剂血卟啉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影响以及可能开展的应用。方法:用血卟啉衍生物(HPD)处理骨髓瘤细胞系RPMI 8226,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以及关键通路蛋白水平。结果:HPD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在暗室中孵育4 h时细胞对HPD的吸收达到最大值。HPD显著抑制RPMI 8226细胞增殖,并呈剂量(r=0.981)和光照时间(r=0.961)依赖性。此外,HPD能够诱导RPMI 8226细胞凋亡,但对健康人来源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HPD结合光照处理显著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诱导凋亡相关蛋白如cleaved PARP、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上调,并降低NF-κB和AKT等维持细胞生存的蛋白水平。结论:光敏剂HPD能够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74-1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大剂量环磷酰胺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欠佳后的大剂量依托泊苷挽救性动员

    王玥琦;赵世华;马艺;陈喜林;袁顺宗;程娜娜;石广宁;黄文荣;肖秀斌;

    目的:分析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应用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挽救性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1年4月-2023年5月NDMM患者8例,应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联合rhG-CSF动员PBSC效果欠佳后,采用VP-16 1.2g/m~2联合rhG-CSF进行挽救性动员,记录比较首次动员和挽救性动员的干细胞采集情况与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大剂量VP-16挽救性动员较首次大剂量CTX动员,采集次数分别为16例次和18例次,采集CD34~+细胞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1.90±5.75)×10~6/kg和(1.67±0.75)×10~6/kg(P=0.0010),采集CD34~+细胞总量≥2×10~6/kg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0%和37.5%(P=0.0625),采集CD34~+细胞总量≥5×10~6/kg的比例分别为87.5%和0%(P=0.0156);其中大剂量CTX首次动员采集CD34~+细胞总量<2×10~6/kg的5例患者,应用大剂量VP-16挽救动员均获得成功采集。大剂量VP-16挽救性动员时间安排在CTX动员欠佳后2-3周,其不良反应较大剂量CTX首次动员并未增加。结论:本研究的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大剂量CTX联合rhG-CSF首次动员欠佳后,应用VP-16 1.2g/m~2联合rhG-CSF作为挽救性动员方案高效安全。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80-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决策树算法构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治疗后预后风险预测模型

    蒋涛;罗源;王欢;李慧;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决策树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简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硼替佐米治疗后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SPSS Modeler软件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并分析决策树风险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170例MM患者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1.18%。Kappa轻链水平≥19.4 mg/L、血小板数≤100×10~9/L、同型半胱氨酸>22μmol/L、血肌酐≥176μmol/L、乳酸脱氢酶≥300 U/L、血清铁蛋白>500 mg/L、β_2-微球蛋白>6μg/L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决策树模型选出了7个解释变量(Kappa轻链水平、乳酸脱氢酶、血小板数、血清铁蛋白、β_2-微球蛋白、血肌酐、同型半胱氨酸)作为模型的节点,其中Kappa轻链水平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此外,决策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95、0.881,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Z=3.325,P=0.005)。结论:决策树模型对预测MM患者硼替佐米治疗后的预后有较高的价值,可从不同层面筛选影响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对高危MM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86-1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论著_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

  • 去甲基化治疗对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疗效及预后评价

    孙静雅;汪笑寒;祁岳坤;邱婷婷;李德鹏;

    目的:研究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并对可能影响其疗效及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MDS/MPN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4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去甲基化治疗的35例初诊MDS/MPN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15例)和阿扎胞苷组(20)例。评估患者去甲基化药物治疗后的疗效、中位总生存期(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差异,并分析影响MDS/MPN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因素。结果:35例患者接受去甲基化治疗后的总缓解率(ORR)为51.4%,其中地西他滨组ORR为73.3%,阿扎胞苷组ORR为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整个队列患者中位OS为12个月,中位PFS为10个月;地西他滨组和阿扎胞苷组患者中位OS无差异,地西他滨组中位PFS为12个月,高于阿扎胞苷组(7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方案、血小板计数是去甲基化药物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去甲基化药物用药疗程和疗效是MDS/MPN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去甲基化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肺部感染,阿扎胞苷组相较于地西他滨组更易发生消化道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去甲基化治疗对部分MDS/MPN患者有效,安全性良好。地西他滨疗效优于阿扎胞苷,不易发生消化道反应。应用去甲基化药物≥4疗程及对去甲基化治疗有反应的患者总生存期较长。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92-1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论著_贫血病

  • 武汉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类型的分析研究

    陈潇凡;熊永芬;苏斌涛;喻晶;李涵;王顺;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人群中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变异类型的分布情况,旨在为武汉地区地贫的精准防控和临床诊断提供遗传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科、妇产科、生殖科、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2 133例疑似地贫患者及孕产前筛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初步筛查α-和β-地贫的常见27种地贫基因型,对于荧光PCR熔解曲线结果提示未知变异或临床表型与常见基因型不一致的样本,则采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复核和验证。结果:在2 133例标本中,检出常见地贫基因变异210例(9.85%,210/2 133),分别检出女性和男性地贫基因变异156例(8.05%,156/1 938)和54例(27.69%,54/195)。检出α-地贫94例(4.41%,94/2 133),包括静止型α-地贫46例(2.16%,46/2 133)、轻型α-地贫47例(2.20%,47/2 133)、中间型α-地贫1例(0.05%,1/2 133)。检出β-地贫111例(5.20%,111/2 133),包括β/β~+型地贫51例(2.39%,51/2 133)、β/β~0型地贫59例(2.77%,59/2 133)、β~+/HbE型地贫1例(0.05%,1/2 133)。检出αβ-复合地贫基因变异5例(0.23%,5/2 133),其中复杂变异1例,基因型为--~(sea)/αα合并CD41-42(-TTCT)和-29(A>G) 3种基因型的杂合变异。检出罕见珠蛋白基因变异3例,分别为HBB:c.60C>T、HBB:c.-146G>T和HBA2:c.*12G>A。结论:武汉地区地贫基因检出率较高,且存在性别差异。在继续关注女性地贫筛查的同时,应在未来的地贫预防规划中加强对男性的筛查和遗传咨询工作。

    2025年05期 v.33;No.177 1398-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分布及酶活性分析

    杨冬梅;王光丽;庾冬兰;曾丹;郑海青;唐文军;冯乔;李凯;朱春江;

    目的:分析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分布特征及其酶活性。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桂林地区4 554例新生儿脐带血样本,采用荧光PCR溶解曲线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其中4 467例同时进行速率法G6PD活性测定。结果:在4 467例G6PD活性检测中,检出G6PD缺乏症新生儿162例(3.63%)。其中男性142例(6.04%),女性20例(0.94%),男性G6PD缺乏症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01)。在4 554例基因突变检测中,检出G6PD基因突变新生儿410例(9%),其中男性171例(7.13%),女性239例(11.09%),女性基因突变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共检出9种单一突变以及4种双重杂合突变,其中c.1388G>A(33.66%)、c.1376G>T(23.66%)、c.95A>G(16.34%)为主要突变。同时接受酶活性与基因突变检测的新生儿,检出G6PD基因突变的男性酶活性显著低于女性(P<0.001),在携带c.1388G>A、c.1376G>T、c.95A>G、c.1024C>T、c.871G>A突变的新生儿中,同种突变的男性新生儿酶活性均低于女性(P<0.001)。此外,在男性G6PD缺乏症新生儿中,c.1388G>A、c.1376G>T、c.95A>G、c.1024C>T、c.871G>A突变组的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及c.519C>T突变组(P<0.05)。结论:明确桂林地区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和基因突变谱,分析酶活性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防治和个性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05-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论著_输血医学

  • B(A)亚型家系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及安全输血策略

    王妮娜;张洪红;孙福廷;宿军;

    目的:通过对一个B(A)亚型家系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探讨B(A)亚型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安全输血策略。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和其4位家系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并增加抗-H、抗-A1、吸收放散实验等血清学实验;用PCR-SSP法进行ABO基因第6、7外显子测序。结果:血型血清学检测显示,先证者与其母亲和外祖母正定型的凝集强度不平衡,表现为弱A强B,有强H抗原且其强度高于正常B型;反定型检测结果显示存在弱抗-A1抗体,对人源抗-A的吸收放散试验呈阳性。3人的基因测序结果均显示存在c.700C>G位点突变。先证者测序结果为B(A)02/B01,先证者母亲的测序结果为B(A)02/O02,先证者外祖母的测序结果为B(A)02/O01。依据相容原则,术中输注1.5单位O型洗涤红细胞,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第7外显子上c.700C> G突变是B(A)02形成的分子基础。家系分析显示,B(A)02等位基因是从其外祖母遗传至其母亲再遗传至先证者,呈现稳定的顺式遗传而非自然突变。B(A)02亚型患者用血可采取相容原则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AB型血浆。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12-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新组合变异致血型表型减弱家系研究

    武文;张新萍;黄象艳;

    目的:通过对一例ABO亚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清学和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该家系中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新发变异的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4名家系成员血液标本,血清学方法进行ABO表型检测,荧光PCR进行ABO血型基因分型。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BO基因外显子1-7进行直接测序,并对6、7外显子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血清学检测先证者的血型表型类似Ael型,ABO血型基因分型为A/O。测序结果显示,A型等位基因在ABO*A1.01序列基础上存在第7外显子c.467C>T及c.664G>A的同时变异,属于A等位基因新发变异,已在GenBank注册序列号MZ076784.1。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及其儿子、孙女均具备新变异。结论:ABO*A1.01序列基础上存在第7外显子c.467C>T及c.664G>A组合的新变异为可遗传变异,推测该变异为导致A抗原表达减弱的原因。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18-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ABO血型Ael和Bel亚型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刘欣;谢莹;董树岭;王书亚;孔永奎;

    目的:通过对两例ABO血型A_(el)和B_(el)亚型等位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探讨突变对糖基转移酶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清学技术进行ABO表型鉴定,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测序,结合单倍型分析确定基因型,用Modeller软件分别对突变的A/B糖基转移酶进行同源分子建模,并用PyMol软件分析突变对糖基转移酶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两例样本的血清学表型分别为A_(el)和B_(el),基因型分别为ABO*AW.37/ABO*O.01.01和ABO*BEL.03/ABO*O.01.01。蛋白质三维结构建模显示,与野生型糖基转移酶相比,p.Lys314Glu突变型GTA中,p.Glu314的侧链与周围氨基酸之间的两条氢键消失;p.Arg168Trp突变型GTB中,p.Trp168的侧链与周围氨基酸间的氢键均消失,其主链与p.Gly165之间的氢键缩短为3.3?。结论:ABO基因第7外显子c.940A>G和c.502C>T突变是形成AW.37和BEL.03等位基因的关键,分别导致了A和B抗原表达减弱。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22-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建立基于qPCR技术的红细胞Diego、MNS、Kell血型基因分型方法及初步应用

    张兵;徐罡;胡文健;洪小珍;许先国;

    目的:建立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的Diego、MNS、Kell血型基因分型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献血者稀有血型筛查。方法: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和基于测序分型的PCR-SBT法,制备包含各等位基因杂合子和纯合子的血型基因标准品。设计血型基因特异性扩增引物和杂交探针,摸索建立qPCR检测Diego、MNS、Kell血型基因型的方法。利用建立的qPCR法对186例献血者进行血型鉴定。结果:建立了基于qPCR技术鉴定Dia/Dib、S/s、K/k血型抗原的方法,基因标准品检测分型结果与血清型及PCR-SBT检测的基因型完全一致。采用qPCR法检测186份献血者样本,发现11例DI*A/B杂合型,19例GYPB*S/s杂合型,其余均为DI*B/B、GYPB*s/s、KEL*02/02纯合型,未发现DI*A/A、GYPB*S/S、KEL*01.01/01.01稀有血型。结论:建立的qPCR方法适用于Diego、MNS、Kell血型基因分型,可用于献血者批量筛查和稀有血型建库。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29-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李艳;杨萍;包芳;李森;马兰;董菲;王继军;景红梅;

    目的:探索和评价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单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收集2021年3月-2024年12月应用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移植预处理方案、预处理相关毒副反应、移植后疾病缓解状态及生存结局等。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19例患者在疾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状态接受了自体移植一线巩固治疗,9例复发/难治患者进行了挽救性移植治疗。所有患者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9(5-11)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0(6-13)d。所有患者自体移植后首次疗效评估均为完全缓解。移植期间主要并发症为粒细胞缺乏伴发热(26例)和3级腹泻(9例)。未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有19例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安全有效。移植后3例复发、1例死亡。患者中位PFS和OS均未达到,1年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4%和66.3%,总生存率均为94.1%。结论:改良塞替派预处理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安全有效。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35-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分析

    李芬;李芋锦;赵婕;陆智祥;高小丽;何海涛;辜学忠;陈枫煜;李慧园;撒琪;张琳;胡芃;

    目的:通过分析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后腺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的激素分泌情况,初步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激素分泌的影响及腺体损伤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行HSCT的209例血液病患者的基线资料,及HSCT前后的腺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相关激素水平数据,分析移植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素(FT3)、雌二醇(E2)水平下降,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升高;移植后TSH下降的患者的T3水平比移植后TSH升高者更低;女性患者催乳素(PRL)、孕酮(Prog)、睾酮(Testo)水平下降;供受者性别不同时出现Testo及PRL下降,HLA配型为半相合时出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水平下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3、FT3和PRL水平下降。异基因移植患者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组的TSH、T4、T3、FT3、ACTH较无GVHD组显著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患者性别、年龄、供受者血型是否相同等因素无相关性。结论:HSCT会影响血液病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主要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靶腺器官,而腺垂体的分泌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43-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调控MK2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炎症损伤的机制探讨

    王兆慧;龙博;王玉寒;刘志婷;徐紫洁;丁爽;

    目的:探究MK2抑制剂MMI-0100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allo-HSCT小鼠模型。随机将受鼠分为BMT+NaCl组和BMT+MMI-0100组,并于移植后每天分别注射NaCl和MMI-0100。两组分别于d 7、14取材,HE染色股骨石蜡切片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腔病理变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LRP3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结果:BMT+MMI-0100组骨髓腔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MT+MMI-0100组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在d 7、14均低于BMT+NaCl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qPCR结果显示与BMT+NaCl组相比,BMT+MMI-0100组在d 7和14的IL-18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BMT+MMI-0100组IL-1β基因表达水平在d 7较BMT+NaCl组降低(P<0.05),但在d 14有所增高且明显高于BMT+NaCl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BMT+NaCl组,BMT+MMI-0100组M1型巨噬细胞表达下降,M1/M2比值亦下降(均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BMT+MMI-0100组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BMT+NaCl组(均P<0.05)。结论:MMI-0100具有改善allo-HSCT后骨髓炎症损伤的作用,且可能通过减少NLRP3表达促进M2极化来发挥作用。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53-1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分析

    王雨娴;熊昊;陈智;杨李;陶芳;杜宇;王卓;孙鸣;祁闪闪;罗琳琳;

    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在武汉儿童医院接受allo-HSCT且规律随访1年及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与未发生皮肤cGVHD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对影响皮肤c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296例患儿接受allo-HSCT治疗,随访截止2024年12月31日,20例(6.8%)发生皮肤cGVHD,表现为皮肤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毛周角化、硬化改变、毛发或指甲受累。根据其皮损面积及程度分级,轻度5例,中度10例,重度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供者和既往发生急性GVHD是allo-HSCT后发生皮肤cGVHD的危险因素。20例患儿均接受以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环孢素)为主的一线治疗药物治疗,其中只有1例患儿经一线治疗后即好转;余10例患儿不能耐受激素或一线治疗、3个月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和9例合并多个器官cGVHD的患儿依据个体化状况采用二线方案综合治疗干预措施后,17例皮肤症状好转,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原发病复发,2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皮肤为儿童cGVHD的首发表现且最常见的受累器官。皮肤cGVHD严重影响移植患儿日常活动,需要较长时间免疫抑制治疗,不过预后较好。成人一线治疗方案不适用于儿童,儿童患者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61-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流式分选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EB病毒再激活的研究

    李慧颖;刘申浩;刘芳彤;谭凯文;王子豪;曹涵钰;黄斯漫;万超玲;戴海萍;薛胜利;白莲;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EB病毒(EBV)再激活状态下,不同淋巴细胞亚群EBV载量及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收集患者外周血标本,磁珠分选出B、T和NK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各亚群EBV载量。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资料,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生存状态。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血液肿瘤患者,其中35例接受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EBV再激活中位时间为4.8(1.7-57.1)个月。20例在B/T/NK细胞中均检测到EBV,11例在B和T细胞中检测到EBV,4例仅在B细胞中检测到EBV。35例患者B细胞中EBV载量中位值为2.19×10~4拷贝/ml,显著高于T细胞(4.00×10~3拷贝/ml,P<0.01)和NK细胞(2.85×10~2拷贝/ml,P<0.01)中EBV载量。32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32例EBV均转阴,中位EBV转阴时间为8(2-39)d。13例患者治疗后标本再次分选,T/B/NK细胞中EBV均转阴。4例未行移植患者,EBV再激活的中位时间为原发病确诊后35(1-328)d,所有患者均未同时在T/B/NK中检测到EBV。4例患者均仅接受针对原发病的联合化疗,有3例EBV转阴,中位转阴时间为40(13-75)d。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异基因移植后,再激活的EBV多同时存在于外周血B/T/NK细胞中,在B细胞中载量显著高于T/NK细胞,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未移植的患者,激活的EBV存在于B/T/NK一种或两种细胞中,EBV转阴缓慢,需尽早启动针对本病的抗肿瘤治疗。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68-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论著_细胞生物学

  • RNA转录组测序分析血友病A小鼠抗FⅧ免疫反应脾细胞相关分子改变

    王晨晨;王亚丽;蔡媛华;郑巧云;林振兴;陈英玉;

    目的:RNA转录组测序分析血友病A (HA)小鼠脾细胞抗凝血因子Ⅷ(FⅧ)免疫反应相关分子水平改变,揭示FⅧ抑制物生成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重组人源FⅧ免疫重型HA小鼠,构建FⅧ抑制物模型鼠。采用高通量RNA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经CASAVA碱基识别获得高质量原始数据,完成两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对DEGs进行GO注释分类统计,获得HA小鼠脾细胞抗FⅧ免疫反应的主要信号通路及生物过程信息,并通过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及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综合分析获得的细胞簇、基因和信号通路数据集,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脾脏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结果:筛选获得抑制物组与对照组DEGs 3 731个,其中包括2 275个表达上调基因和1 456个表达下调基因,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涉及辅助性T细胞分化和活化调节、细胞因子受体、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铁死亡等方面。ScRNA-seq降维聚类(UAMP)得到11个T/NK细胞亚群,经可视化呈现C-X-C趋化因子特异性受体基因cxcr5在其中的整体表达分布,以及cxcr5在抑制物模型鼠活化Tfh中高表达。UpSet plot展示Tfh和Treg存在交互作用,流式检测证实抑制物组脾脏CD4~+CXCR5~+PD-1~+ Tfh细胞比例增高,CD4~+CD25~+Foxp3~+ Treg细胞比例相对受抑。结论:脾细胞抗FⅧ免疫反应涉及多个免疫细胞亚群和信号通路分子,T细胞亚群Tfh/Treg及其相关调控分子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为今后HA合并抑制物患者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生物学靶标。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76-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Sema4D在儿童过敏性紫癜B淋巴细胞分泌IgA介导的免疫异常中的作用

    苏丹;孙柳茗;李婉慧;吕晓倩;

    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A(IgA)介导的免疫异常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衡水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HSP患儿作为HSP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Sema4D表达,分析Sema4D在血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与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检测HSP患儿淋巴细胞表面Sema4D表达,使用不同浓度人源重组Sema4D蛋白体外刺激HS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上清液IgA表达水平,验证Sema4D是否通过B淋巴细胞分泌IgA介导免疫异常。结果:HSP组Sema4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重度、有肾脏受累、有关节受累的患儿Sema4D水平高于轻中度、无肾脏受累、无关节受累的患儿(均P<0.001)。HSP组IgA水平、CD8~+T淋巴细胞比例、CD19~+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Sema4D在HSP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表面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随着人源重组Sema4D蛋白浓度的增加,HSP患儿Ig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ema4D与IgA呈显著正相关(r=0.667)。结论:HSP患儿Sema4D高表达,尤其是在T、B淋巴细胞表面Sema4D表达增多,膜表面脱落的Sema4D可能通过结合CD72刺激B淋巴细胞分泌IgA,从而引起免疫异常。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86-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

  • Wip1磷酸酶对小鼠脾脏造血功能的调控作用

    任小萍;常志林;王依;朱慧敏;贺文艳;

    目的:研究Wip1磷酸酶对小鼠脾脏造血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繁育Wip1基因敲除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Wip1基因缺失对小鼠脾脏造血干、祖细胞和各系成熟造血细胞比例和数目的影响;采用Proteome Profiler~(TM)固相抗体芯片分析Wip1基因缺失对小鼠脾脏CD45~(high)CD11b~+髓系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结果:Wip1基因敲除小鼠脾脏大体形态变小,细胞数减少;各级造血干、祖细胞绝对数减少;T、B淋巴细胞绝对数目减少;红系祖细胞及各阶段红系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成熟红细胞数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CD45~(high)CD11b~+和CD45lowCD11b~+髓系细胞亚群均显著减少;脾脏中CD45~(high)CD11b~+髓系细胞呈促炎表型。结论:Wip1基因缺失损害成体脾脏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脾脏各系成熟血细胞显著减少,脾脏CD45~(high)CD11b+髓系细胞呈促炎表型。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91-1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1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胎盘组织及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对造血干/祖细胞的维持作用

    刘英杰;王晨;程涛;程辉;

    目的:探讨胎盘组织及其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对成体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支持作用,以优化HSPC培养体系。方法:从小鼠胎盘组织及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SC)中提取细胞外囊泡(分别命名为PL-EV和PL-MSC-EV),并设置浓度梯度(0、1、10、50、100和200μg/ml)与3 000颗成体骨髓LKS~+细胞(lineage~- c-Kit~+ Sca-1~+)共培养72 h。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LKS~+细胞的比例,并利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共培养72 h后,10μg/ml及以上的PL-EV浓度组中LKS~+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其中10μg/ml组的LKS~+细胞绝对数量最多(899±171颗),且LT-HSC(LKS~+ CD135~-CD34~-)的比例最高(0.67%±0.07%)。在PL-MSC-EV共培养体系中,1μg/ml组的LKS~+细胞绝对数达到峰值(1011±99颗),但LT-HSC的比例较低(0.15%±0.05%)。对比两种培养体系,10μg/ml PL-EV和1μg/ml PL-MSC-EV对LKS~+细胞的增殖效果最为显著,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集落形成实验显示,PL-EV培养体系中,1、10μg/ml浓度组LKS~+集落形成数量较空白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在PL-MSC-EV培养体系中,1μg/ml组的LKS~+集落形成能力最强,当EV浓度高于10μg/ml时,集落形成能力均显著下降。结论:PL-EV和PL-MSC-EV能够有效维持HSPC的生长和功能,其中PL-MSC-EV在保留LKS~+细胞干性方面表现更佳,展现了其在优化HSPC培养体系中的潜力。

    2025年05期 v.33;No.177 1499-1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免疫血液学

  • 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hUC-MSC复制性衰老

    汪思云;朱琦;谭春霞;鲁放;卢涛;

    目的:探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复制性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连续体外扩增构建hUC-MSC复制性衰老模型,以P2代细胞为对照组,P10代细胞为衰老组。将衰老的细胞置于含有HSYA的培养基中培养,利用CCK-8和Incucyte S3动态活细胞成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细胞融合度,选取适宜浓度和时间进行后续实验。选取0.01 mg/ml的HSYA预处理衰老的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评估细胞衰老状况,qPCR法检测端粒相对长度,荧光探针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qPCR法检测p53、p16、p21、OCT4和SOX2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53、p16、OCT4和SOX2蛋白的表达。结果:HSYA可以显著降低衰老细胞的SA-β-gal染色阳性率,抑制端粒的损耗,减少衰老细胞中活性氧的积累,提高线粒体膜电位,下调p53和p16基因的表达,上调OCT4基因的表达。HSYA也显著降低了p16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了OCT4和SOX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HSYA可能通过调控p53和p16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hUC-MSC的复制性衰老。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07-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对比分析

    马育硕;刘志何;孙扬;张宇航;王文秋;王立生;赵霞;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患者的淋巴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行为、分化能力及差异性基因表达,为化疗耐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离并获取DLBCL患者和RLH患者的淋巴结MSC,并传代、培养,观察MSC的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的免疫表型;观察两种MSC体外定向分化能力;应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MSC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富集情况。结果:DLBCL患者和RLH患者的淋巴结MSC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且两组M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90、CD105和CD73。与来源于RLH患者的淋巴结MSC比较,来源于DLBCL患者的淋巴结MSC具有更强的成骨分化和成脂分化能力。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DLBCL患者来源的淋巴结MSC明显上调TOP2A、LFNG、GRIA3、SEC14L2、SPON2、AURKA、LRRC15、FOXD1、HOXC9、CDC20等基因,且显著下调TBC1D8、LDLR、PCDHAC2、POLH、PKP2、ANKRD37、DMKN、HSD11B1、ARHGAP20、PTGS1等基因。结论:DLBCL患者的淋巴结MS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达谱,可能与临床化疗耐药密切相关。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16-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5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血液病真菌感染

  • 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肖慧;吴凡;潘莹;安福润;翟志敏;

    目的:探究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驱动治疗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的91例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用药分为卡泊芬净组44例,伏立康唑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卡泊芬净组与伏立康唑组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67.4%、60.0%。在预防性或经验性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启动诊断驱动治疗的患者中,卡泊芬净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伏立康唑组(76.9%vs 35.3%,P<0.05)。两组共9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均未发生Ⅲ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卡泊芬净组的Ⅰ-Ⅱ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伏立康唑组(2.3%vs 17.0%,P<0.05)。结论:在髓系血液肿瘤患者中,使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进行IFD诊断驱动治疗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但卡泊芬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当预防性或经验性使用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启动诊断驱动治疗时,卡泊芬净的疗效显著。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24-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表观遗传修饰在造血干细胞功能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梁春媛;文瑞婷;杨志刚;

    近几年,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技术以及体内示踪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于造血干细胞(HSC)的体内发育、功能调控以及体外诱导扩增等问题了解越来越深入。其中,表观遗传修饰在HSC发育和命运决定、维持HSC功能以及促进HSC体外扩增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近几年干细胞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表观遗传学修饰在HSC发育、功能调控及扩增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29-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IDH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吴惠蓉;成娟;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也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尽管2022版的ELN指南认为IDH突变尚不能作为单独的预后分层指标,但多项研究指出IDH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有预后意义。早期识别IDH突变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本文就IDH突变的特点、致癌机制、突变患者预后以及治疗选择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改善IDH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34-1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铁死亡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机制

    覃玉洁;陆海颂;程纬民;

    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中,铁死亡通过脂质过氧化和铁积累启动膜氧化损伤,积累活性氧,并通过多种途径诱导造血干/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细胞和T淋巴细胞损伤和凋亡,抑制骨髓造血、破坏骨髓微环境、加剧免疫失衡,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疾病进展。进一步深入探讨铁死亡机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有助于阐明疾病发病机理,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38-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E3泛素连接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刘玮琳;吕纯懿;王腾;韩晨;徐瑞荣;

    E3泛素连接酶是泛素化过程中决定底物特异性的关键酶,在调节抑癌蛋白或致癌蛋白的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3泛素连接酶参与调控白血病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和免疫应答,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E3泛素连接酶可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E3泛素连接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治研究中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42-1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β-地中海贫血患者铁过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治疗建议

    刘媛;杨同华;

    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由β珠蛋白链合成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无效造血和红细胞的过早破坏,会造成患者贫血、铁过载、器官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等。其中,免疫系统受损主要是由于铁过载增加了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进而诱导DNA氧化导致DNA损伤。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策略主要有基因疗法以及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但是在基因治疗和移植后患者的铁过载并不能及时消除。因此,即便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造血功能也可能会受到损伤。铁螯合剂和抗氧化剂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干预铁过载导致的免疫损伤。本文拟对β-地中海贫血患者铁过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免疫恢复提供相关的治疗建议。

    2025年05期 v.33;No.177 1546-1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