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Medicus,Pub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社(CAS)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本刊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5、2016年本刊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25年03期 v.33;No.175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cnki.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cnki.net/skwd/skwd.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中国知网”客服联系电话:400-810-9888或010-62791813,或登录网址:http://service.cnki.net/contract%20us/contract.html

    2025年03期 v.33;No.17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25年03期 v.33;No.175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Journalsof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5,2016年被《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5,2016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25年03期 v.33;No.175 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转录联合代谢组学分析探索维奈克拉耐药AML细胞的铁死亡易感性

    李月;万佳琦;杨欣彤;宋宝全;李菲;彭洪薇;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耐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对铁死亡的易感性,并利用转录组与代谢组学分析方法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低剂量浓度递增法构建维奈克拉耐药AML细胞株;CCK-8法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利用转录组与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评估耐药细胞株的铁死亡易感性;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GPX4、SLC7A11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死亡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最终应用DEPMAP及TCGA数据分析铁死亡基因对AML患者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维奈克拉耐药细胞株表现出对铁死亡诱导剂RSL3、APR246和索拉非尼敏感。铁死亡抑制剂Fer-1能够部分抑制由这些诱导剂引起的细胞死亡。与亲代细胞相比,耐药细胞株中与铁死亡相关的代谢物和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SLC7A11、GPX4的异常表达可能提示其在耐药机制中的重要作用。DEPMAP数据分析发现GPX4对AML的细胞生存更为重要,TCGA数据提示GPX4高表达可能与AML患者的总生存期缩短有关,NPM1及IDH1R132突变阳性患者倾向表现出更高的GPX4表达。结论:维奈克拉耐药AML细胞株对铁死亡保持易感性,GPX4高表达可能是AML不良预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调节铁死亡相关基因和代谢物的表达可能能够提高维奈克拉的疗效,为AML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向。

    2025年03期 v.33;No.175 62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萝卜硫素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王翠翠;李振静;贾秀红;李建厂;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NB4细胞经药物处理后对应设为SPN5、10、20μmol/L、740Y-P(10μmol/L)组以及20μmol/LSPN+740Y-P组,并以未经处理的NB4细胞为对照组。经CCK-8、Hoechst33342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单丹磺酰戊二胺(MDC)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凋亡及自噬情况;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Bax、cyclinD1、LC3B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SPN5、10和20μmol/L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20μmol/LSPN组相比,20μmol/LSPN+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740YP组相比,20μmol/LSPN+740Y-P组细胞增殖率、Bcl-2、cyclinD1mRNA表达水平、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MDC阳性比、Bax、LC3B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SPN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

    2025年03期 v.33;No.175 63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究三氧化二砷联合去甲斑蝥素对Jurkat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刘薇婉;任翠爱;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去甲斑蝥素(NCTD)对Jurkat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评估其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潜在治疗机制。方法:使用Jurkat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TO(0、2、4、8、16μmol/L)和NCTD(0、10、25、50、100μmol/L)处理细胞72h,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克隆能力,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凋亡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TO和NCTD在单独使用时均能有效抑制Jurkat细胞增殖,联合使用时抑制效果更为显著(P<0.05)。联合用药显著提高了Jurkat细胞的凋亡率(P<0.05)。同时,联合用药显著降低了细胞的增殖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P<0.05),并抑制了Jurkat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ATO与NCTD联合使用显著上调了促凋亡蛋白Bax和E-cadherin的表达,下调了抗凋亡蛋白Bcl-2、c-myc和CyclinD1的表达(P<0.05)。结论:ATO与NCTD联合使用在抑制Jurkat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方面具有协同效应,这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2025年03期 v.33;No.175 640-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DYRK1A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阿糖胞苷耐药的机制研究

    冯佳巍;于洪娟;

    目的:探讨DYRK1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阿糖胞苷(Ara-C)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THP-1细胞中过表达及沉默DYRK1A基因,观察THP-1细胞对Ara-C敏感性是否发生改变。RT-PCR检测Ara-C转运或代谢过程中相关基因m 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调节DYRK1A对Ara-C处理细胞SAMHD1表达的影响。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Cyclin L2与DYRK1A及SAMHD1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过表达DYRK1A组THP-1细胞对Ara-C敏感性下降,而基因沉默组对Ara-C敏感性上升。DYRK1A过表达及沉默不影响Ara-C转运或代谢基因表达。过表达DYRK1A可以增加细胞内SAMHD1的表达,而沉默DYRK1A降低SAMHD1表达。Cyclin L2与DYRK1A及SAMHD1在THP-1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结论:DYRK1A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Ara-C耐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Cyclin L2相互作用,增加SAMHD1表达。

    2025年03期 v.33;No.175 648-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敲除DNMT1增强NK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抑制作用

    武坤;黄佳莉;程沈菊;李艳红;曾云;史明霞;

    目的:探讨敲除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对NK细胞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AML患者、对照人群外周血NK细胞,PCR测定DNMT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测定DNMT1蛋白水平。构建DNMT1敲除小鼠,获取NKDNMT1-/-细胞;以白介素-12、15、18刺激NK细胞以构建记忆性NK细胞,ELISA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水平。将记忆性NK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LDH法检测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凋亡及NK细胞NKG2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N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蛋白水平。通过尾静脉注射HL60细胞构建AML模型小鼠,同时注射记忆性NK细胞,检测小鼠体重、CD33阳性率及生存时间。结果:AML患者外周血NK细胞DNMT1 mRNA、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NKDNMT1+/+细胞比较,NKDNMT1-/-细胞经白介素刺激后IFN-γ分泌能力明显升高(P<0.05)。NKDNMT1-/-细胞对HL60细胞杀伤、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强于NKDNMT1+/+细胞(均P<0.05)。NKDNMT1-/-细胞的NKG2D水平及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能力明显高于NKDNMT1+/+细胞(均P<0.05)。与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相比较,注射NKDNMT1-/-细胞的AML小鼠体重明显增加,CD33阳性率明显下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敲除DNMT1可增强NK细胞对AML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NK细胞记忆功能相关。

    2025年03期 v.33;No.175 653-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预激方案治疗不适合强烈化疗AML和高危MDS的近期疗效研究

    杨玉泽;周梅;许亚茹;徐文艳;孙洁;朱园园;李源;郭振兴;

    目的:探讨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方案治疗不适合强烈化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和另外两家合作单位住院治疗的14例AML和高危MDS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预激方案诱导治疗,观察入组患者的早期(1个疗程)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9.5(46-83)岁,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为64.3%(9/14),总有效率为78.6%(11/14)。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不良预后的1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50.0%(5/10),总有效率70.0%(7/10)。在TP53突变的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42.9%(3/7),总有效率为71.4%(5/7)。复杂核型患者共有6例,完全缓解率为33.3%(2/6),总有效率为66.7%(4/6);非复杂核型患者8例,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为87.5%(7/8),两组完全缓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耐受,无早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低剂量维奈克拉联合CHG预激方案可作为不适合强烈化疗的AML和高危MDS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025年03期 v.33;No.175 660-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骨髓增生异常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分析

    李卫滨;杨兰;程少杰;陈娅;江艳;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R)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1例AML-MR患者的样本,采用全血细胞计数、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血液学检查、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分子病理等方法综合分析,参照WHO关于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诊断标准总结AML-MR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涂片检出原始细胞比例增多。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显示造血细胞明显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提示CD61、CD34、CD117表达增加,MPO、CD13、CD33阳性。流式结果表明异常髓系原始细胞约占有核细胞总数的18.61%,该群细胞表达CD34、CD13、CD117、HLA-DR,少量表达CD33;可见36.34%的原始/幼稚红细胞,该群细胞表达CD36、CD71,少量表达CD117。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包括-5在内的3种异常。分子病理检出2种TP53相关基因突变。结论:AML-MR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涂片原始细胞比例增多,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显示造血细胞明显增生,流式细胞术可检出髓系原始细胞和原始/幼稚红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检出3种异常核型。

    2025年03期 v.33;No.175 66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对比“3+7”或类似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回顾性分析

    王璐璐;张娟;张越;张勇;董晓敏;张丹阳;陈婷婷;周芸晖;王滕;兰惠玲;周合冰;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Ven/Aza)方案和“3+7”及类似方案治疗的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对比两种方案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到2023年3月在我院接受Ven/Aza方案(24例)和“3+7”方案(117例)方案治疗的初治AML患者的疗效、生存期和不良反应,以及影响结局的因素。根据年龄、ECOG PS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PSM)后得到1∶1匹配的队列20对,并对匹配前后的疗效和生存情况做对比。结果:Ven/Aza组中位年龄为69岁,“3+7”组为56岁(P<0.001)。Ven/Aza组客观反应率为62.5%“,3+7”组为74.8%(P>0.05)。Ven/Aza组中位总生存期为522 d,“3+7”组为1 002 d(P>0.05)。控制年龄和ECOG PS这2个变量后,得到20对病例的PSM队列,其中Ven/Aza组的客观反应率为65%,“3+7”组为60%(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22和629 d,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31和198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n/Aza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整体队列显示“3+7”方案在疗效和生存上更有优势,但是Ven/Aza方案安全性更好。在控制年龄和ECOG PS的PSM后,Ven/Aza组的疗效好转,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3+7”组更长。

    2025年03期 v.33;No.175 672-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伴NRAS和KRAS基因突变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于张宇;蔡博;王一;雷阳阳;李冰霞;李玉芳;石艳萍;陈佳欣;刘姝宏;余长林;郭梅;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NRAS和KRAS基因突变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共突变基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科的80例初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二代测序结果,分析初诊AML中NRAS和KRAS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共突变基因及NRAS和KRAS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80例初诊AML患者中,20例(25.0%)患者检测到NRAS突变,9例(11.3%)患者检测到KRAS突变。NRAS突变最常见于2号外显子的12、13号密码子及3号外显子61号密码子,KRAS突变最常见于2号外显子的12、13号密码子,均为错义突变。NRAS突变组、KRAS突变组、NRAS/KRAS野生组在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首次诱导化疗方案、CR1/CRi1率、染色体核型、2022ELN风险分层、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KRAS突变与PTPN11突变显著相关(r=0.344),未发现NRAS突变显著相关基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NRAS/KRAS野生组相比,NRAS突变组5年总生存(OS)及无复发生存(RFS)率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97,P=0.249);KRAS突变组5年OS率、RFS率较低,差异也不显著(P=0.275,P=0.442)。KRAS突变组与NRAS突变组5年RFS率无统计学差异(P=0.157),但KRAS突变组5年OS率显著降低(P=0.037)。结论:初诊AML患者中,KRAS突变与PTPN11突变显著相关。与NRAS/KRAS野生组患者相比,NRAS突变患者预后较好,KRAS突变患者预后较差,但均无统计学差异;伴KRAS突变AML患者预后显著差于伴NRAS突变患者。

    2025年03期 v.33;No.175 682-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何苗;田红娟;毛东锋;赵霄晨;张姝婷;赵芳卿;吴涛;

    目的: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分析,探讨AML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初诊AML(非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二代测序进行AML相关基因检测,分析AML患者的基因突变特点及生存时间。结果:92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51例。共检测到38种基因突变。62例患者至少携带1个基因突变,30例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14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为NRAS、KIT(21.43%,n=3),KRAS(14.29%,n=2);64例预后中等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为DNMT3A(18.75%,n=12)、NPM1(17.19%,n=11)、IDH2、FLT3-ITD、CEBPA(12.50%,n=8)、TET2(10.94%,n=7);14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的为ASXL1、TP53、EZH2、NRAS(14.29%,n=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KIT在中危组中变异相对热点,DNMT3A在高危组的变异相对热点(P<0.05)。将在不同预后组中突变率较高的基因NRAS、KIT、IDH2、DNMT3A、NPM1、FLT3-ITD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KIT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P<0.05),其余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L患者基因突变频率较高,本研究中67.4%的患者至少携带1个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核型患者中突变频率不一致,存在明显的优势突变,并且KIT、DNMT3A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因素之一。

    2025年03期 v.33;No.175 691-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贝林妥欧单抗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疗效评价

    王健;张亚停;王开美;方建培;周敦华;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期间接受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除2例为衔接仓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且未联合鞘内化疗,1例因经济问题而缩短疗程,其余患儿均按照标准方案予1个疗程(28d)的贝林妥欧单抗同步鞘内化疗,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从疗效来看,对于治疗前骨髓已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的患儿,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可全部有效维持CMR状态;对于未达CMR的患儿,1个标准疗程贝林妥欧治疗后的CMR率可达66.7%(4/6);对于有微小残留病(MRD)的复发/难治ALL(R/RALL)患儿,MRD清除率可达75.0%(3/4)。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统计结果显示,13.3%(2/15)的患儿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73.3%,11/15)及转氨酶升高(26.7%,4/15);33.3%(5/15)的患儿出现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均在对症治疗后痊愈。对IgG水平进行检测发现,其于贝林妥欧用药起4-7周明显下降,8周起逐渐恢复。结论:贝林妥欧单抗可作为诱导R/R-ALL患儿达深度缓解及化疗不耐受患儿的过渡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2025年03期 v.33;No.175 698-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7例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张永前;张媛媛;魏小芳;冯友繁;伏媛;陈巧琳;张启科;赵继胜;

    目的:探讨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3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1(28-83)岁。发病时6人有乏力、贫血症状,淋巴结肿大4例,脾大5例。检测显示,抗核抗体阳性4例,贫血5例;血红蛋白中位数83(61-151)g/L,白细胞中位数5.6(2.0-8.7)×109/L,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中位数66.2(13.9-89.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3例,增生活跃2例,增生减低2例;骨髓MF-1级5例,MF-2级1例。T细胞比例中位数64.3(31.5-80.6)%。免疫分型显示,CD3+CD4-CD8+经典型5例,CD57+患者6例,TCRα/β+3例,TCRγ/δ+3例。基因重排TCRG+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55(4-87)个月,1例因心脏疾病死亡,其余6例目前仍生存。结论: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率低,早期有贫血、乏力、淋巴结肿大、脾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等表现,骨髓中异常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流式细胞免疫表型、TCR克隆性重排、STAT3、STAT5b热点基因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2025年03期 v.33;No.175 7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PICALM∷MLLT10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联合维奈克拉靶向治疗的预后分析

    蔡成森;姚振;徐明珠;李正;吴艳珺;薛胜利;

    目的:探讨PICALM∷MLLT10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联合维奈克拉(VEN)靶向治疗的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治的16例经靶向RNA测序(RNA-seq)或逆转录多重PCR确诊的初治及复发/难治性(relapsed/refractory,R/R)PICALM∷MLLT10阳性AL患者,评估其免疫分型、遗传学、基因突变特点及联合VEN靶向治疗的疗效。结果:16例PICALM∷MLLT10阳性AL中,3例通过逆转录多重PCR确诊,13例在528例AL患者中经靶向RNA-seq检出,检出率为2.46%,患者平均年龄(28.0±8.58)岁。患者表现为多种免疫表型,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未分化白血病1例和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2例。其中11例伴有髓外病灶(EMD),14例表达CD7,12例表达CD33。主要的协同突变包括PHF6突变(6例)、NOTCH1突变(5例),7例伴有复杂核型。在接受常规诱导治疗的12例患者中,7例未达到缓解(PR+NR)。接受VEN联合治疗的4例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在7例诱导治疗失败的患者中,4例再次接受VEN联合治疗均达到完全缓解(CR),其余3例继续接受常规诱导治疗但未达到CR。13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例接受去甲基化药物(HMA)单药或联合VEN维持治疗,7例随访观察,维持治疗组具有较好的总生存率(P=0.044)。结论:PICALM∷MLLT10融合基因阳性AL常涉及多谱系,常规化疗反应差,联合VEN靶向治疗在初治和R/R患者中展现良好疗效,移植后HMA单药或联合VEN维持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但需更多临床验证。

    2025年03期 v.33;No.175 71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SXL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石雅洁;谢新生;姜中兴;万鼎铭;郭荣;李涛;张霞;李雪;张玉培;苏悦;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ASXL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ASXL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allo-HSCT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中位年龄39(14-65)岁。预后分层低危17例,中危25例,高危38例。ASXL1突变常伴随其他基因突变,共突变基因中频率较高的依次为TET2(71.25%)、NRAS(18.75%)、DNMT3A(16.25%)、NPM1(15.00%)、CEBPA(13.75%)。中高危患者中接受allo-HSCT共29例(移植组),未接受allo-HSCT共34例(化疗组)。移植组2年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72.4%、70.2%,化疗组分别为44.1%、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年龄>50岁、移植后急性GVHD的发生为影响移植患者OS、DFS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allo-HSCT可改善ASXL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2025年03期 v.33;No.175 720-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CaMKⅡγ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明凯;戴徐;赵晓颖;郑维威;马雅静;

    目的:探讨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γ(CaMKⅡ_γ)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潜在机制。方法:收集90例AML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对CaMKⅡ_γ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评估其对AML的诊断价值且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aMKⅡ_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L患者的CaMKⅡ_γ表达量显著上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CaMKⅡ_γ可作为区分AML患者与健康人的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CaMKⅡ_γ与白细胞数量及FLT3-ITD突变呈显著相关,并且CaMKⅡ_γ在初发和复发的AML患者中呈现高表达,缓解后表达量下降。AML细胞系的CaMKⅡ_γ表达水平均较高,用小檗胺抑制了磷酸化的CaMKⅡ_γ表达后,pAKT和pSTAT5的表达随之下降。结论:CaMKⅡ_γ在AML患者中明显高表达,且与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判断AML患者预后的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其表达可能与pAKT和pSTAT5的激活有关,提示CaMKⅡ_γ可能是通过激活AKT/STAT5信号通路参与AML的发生和发展。

    2025年03期 v.33;No.175 726-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MYCN基因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刘月;曹阳;陈惠娟;刘佳宇;缪颖洁;顾伟英;

    目的:探讨MYCN在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意义。方法:纳入62例初诊非M3型的AML患者作为研究组,20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骨髓MYCN基因表达水平,并分析MYCN水平与AM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YCN在初诊AML中高表达(P<0.001)。ROC曲线显示,MYCN可作为AML的诊断生物标志物。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YCN高表达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OS)短于MYCN低表达患者(P=0.016)。MYCN表达水平在AML完全缓解(CR)期低于初诊时,而在复发期恢复到初诊水平甚至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YCN高表达是影响AM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MYCN在初发AML患者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有可能成为成人AML新的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2025年03期 v.33;No.175 733-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张权磊;董丽丽;张琳琳;吴玉娟;李猛;薄剑;王莉莉;靖彧;窦立萍;刘代红;谷振阳;高春记;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在接受诱导化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感染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针对37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别在诱导化疗前、化疗期间、粒细胞缺乏期以及粒细胞恢复期四个时间段收集粪便样本。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系统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评估菌群变化与患者感染性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化疗过程中,AML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Shannon指数)呈显著波动。具体表现为,在诱导化疗期间多样性显著下降,粒细胞缺乏期进一步降低,较化疗前基线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在恢复期逐渐回升,但未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厚壁菌和拟杆菌等益生菌在诱导化疗期间丰度缓慢下降,而肠球菌、克雷伯氏菌及大肠杆菌等机会致病菌的丰度缓慢增加。通过对7例血流感染患者及其肠道菌群动态变化的分析,发现在患者肠道菌群中可检测到血流感染病原菌,并且其丰度在诱导化疗的过程中缓慢升高。提示,血流感染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肠道内的机会致病菌群相关。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相比,感染患者的基线样本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拟杆菌门丰度为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OR=13.143,P<0.05)。结论:AML患者在诱导化疗期间,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波动,机会致病菌增多,可能与血流感染相关。基线拟杆菌门丰度较低的患者更易发生感染,且其丰度可作为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

    2025年03期 v.33;No.175 738-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刘丽影;葛峥;魏计锋;赵李娜;蔡志梅;

    目的:筛选影响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构建CML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通过R软件构建CML患者生存预后的列线图预后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DCA)及风险分层分析对列线图进行评估验证。结果:筛选出116例患者,经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确定年龄、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3个月时BCR-ABL1IS值、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EF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上述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列线图的一致性指数为0.733(95%CI:0.676-0.790)。预测1年、3年及5年EFS的AUC值分别为0.765、0.855、0.827。校准曲线和DCA曲线结果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及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根据模型总得分将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高低风险患者的EFS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年龄、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比例、3个月时BCR-ABL1~(IS)值、RDW与CML患者的预后相关。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CML患者的预后状态,但其广泛应用仍需进行外部和前瞻性验证。

    2025年03期 v.33;No.175 745-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陈国香;郝建枢;白雪;章青青;安海霞;黄秀娟;孙延庆;

    目的:探讨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5月到2023年6月由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PTCL-NO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价,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0.7(47-75)岁,男性7例,女性3例;9例接受化疗,1例确诊后猝死,中位化疗疗程为6.9(1-13)疗程。评估疗效,3例达到完全缓解(CR),7例进展。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水平、Ki-67及是否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与CR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IPI评分3-5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的CR率更低(均P<0.05)。年龄、B症状、乳酸脱氢酶水平、血红蛋白水平、Ki-67指数及PLR值与总生存时间(OS)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男性、血小板<150×10~9/L、IPI评分3-5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NLR≥4.05、LMR<2.81的患者OS更短(均P<0.05)。10例患者中3例存活,目前仍处于CR状态,7例均已死亡,中位生存时间7.5(1-85)个月。结论:IPI 3-5分、Ann Arbor Ⅲ-Ⅳ期患者的CR率低,预后差;男性、血小板<150×109/L、IPI 3-5分、Ann Arbor Ⅲ-Ⅳ期及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NLR≥4.05、LMR<2.81患者的OS短、预后差。

    2025年03期 v.33;No.175 753-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枢侵犯的临床特征、预后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马雅婷;陈研仿;周志远;张蕾;李鑫;王新华;付晓瑞;孙振昌;常宇;南飞飞;李玲;张明智;

    目的:研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构建CNS侵犯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95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5例PTC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1-143)个月。13例诊断CNS侵犯,CNS侵犯发病率为3.3%。CNS侵犯的风险因病理亚型而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CNS侵犯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患者(P<0.05)。CNS侵犯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短于无CNS侵犯患者,患者诊断CNS侵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4(0.6-127)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外受累部位>1处(HR=4.486,95%CI:1.166-17.264,P=0.029)、病理亚型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HR=9.022,95%CI:2.289-35.557,P=0.002)、ECOG PS评分>1(HR=15.890,95%CI:4.409-57.262,P<0.001)是PTCL患者中枢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影响因素分别赋值1分并构建一个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将患者分为3个危险分层,分别为低危组(0-1分)、中危组(2分)及高危组(3分),高危组1年CNS侵犯的累计发病率高达50.0%。对模型进一步评估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拟合性,并且一致性指数为0.913(95%CI:0.843-0.98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中枢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甄别PTCL患者的不同风险人群,但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尚需进一步的数据验证。

    2025年03期 v.33;No.175 760-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彭鹏;邹文蓉;白洋禄;郭艳;周宁;冯雪佳;

    目的:研究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治疗的84例DLB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型等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DLBCL患者病理组织细胞KMT2D和EZH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KMT2D和EZH2在不同性别、年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Hans分型等亚组中表达的差异性;分析KMT2D和EZH2蛋白表达与BCL-6、CD79A的相关性,并通过蛋白分子结构的交互性进行验证。跟踪随访和记录患者12个月的生存情况,分析影响DLBCL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KMT2D和EZH2在DLBC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95%以上)。在不同性别、年龄、分期等亚组中,EZH2、KMT2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BCL-6、CD79A表达水平的患者在EZH2、KMT2D的表达上有差异(P<0.05)。EZH2、KMT2D分别与BCL-6(r=0.391,r=0.332)、CD79A(r=0.309,r=0.258)呈正相关关系,且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存在交互。影响DLBCL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性别为男性(OR=1.106,95%CI:1.082~1.130,P<0.001)、分期II期(OR=1.778,95%CI:1.567~2.016,P<0.001)和IV期(OR=2.233,95%CI:2.021~2.467,P<0.001)、EZH2阳性(OR=2.762,95%CI:1.304~5.850,P=0.008)、BCL-6阳性(OR=7.309,95%CI:1.340~39.859,P=0.022)、年龄≥74岁(OR=3.080,95%CI:1.658~5.723,P<0.001)和63-73岁(OR=2.400,95%CI:1.564~3.682,P<0.001);而KMT2D阳性(OR=0.180,95%CI:0.054~0.608,P=0.006)和41-51岁(OR=0.406,95%CI:0.274~0.603,P<0.001)是减少死亡风险的因素。结论:EZH2、KMT2D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高,与BCL-6、CD79A呈正相关,且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

    2025年03期 v.33;No.175 769-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程平;关军;冯燕;程辉;

    目的:报告1例原发皮肤侵袭性亲表皮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CD8~+PCAECTL)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以加强对该罕见类型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CD8~+PCAECT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患者为42岁女性,以鼻面部及背部皮肤浸润性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经病损皮肤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等检查,确诊CD8~+PCAECTL,T3aN0M0期。予以CHOP/HD-MTX(甲氨蝶呤,6g/㎡)方案交替化疗,4周期后评估达到完全缓解;DHAP方案(顺铂100mg/㎡,d1+阿糖胞苷2g/㎡,q12h,d2+地塞米松40mg/d,d1-4)化疗后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成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CD34+细胞。以BEAM方案进行预处理,然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巩固治疗。AHSCT后随访20个月,仍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CD8~+PCAECTL临床极为罕见,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以亲表皮的CD8~+细胞毒性T细胞增生及侵袭性临床过程为主要特征。目前最佳治疗方案仍无统一标准,预后很差,诱导化疗缓解后行AHSCT巩固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2025年03期 v.33;No.175 77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姚宇宁;姜浩;唐璐旻;娄晔;

    目的:研究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DLBC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大庆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RRDLBCL患者101例,其中45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单药治疗,36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20例患者给予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并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中位疗程4(2-9)个。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疾病控制率(DCR)为46.67%,客观缓解率(ORR)为26.67%;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DCR为69.44%,ORR为44.44%;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DCR为60.00%,ORR为35.00%;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DCR及ORR均显著性高于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P<0.05);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与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DCR及O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5(5-3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21.0(15.8-26.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4.0(12.1-15.9)个月。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中位OS及PFS分别为15.0(12.1-17.9)及12.0(11.0-13.0)个月;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分别为22.0(13.3-30.7)及16.0(14.1-19.7)个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分别为23.0(19.7-26.3)及17.0(14.8-19.1)个月;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均显著性高于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P<0.05);伊布替尼+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治疗组与伊布替尼+来那度胺治疗组中位OS及PFS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减少(14例,13.86%),血小板减少(16例,15.84%),白细胞减少(13例,12.87%);非血液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33例,32.67%),乏力(44例,43.56%)。结论:伊布替尼治疗RRDLBCL具有一定临床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3期 v.33;No.175 784-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洁;姜言;刘嘉榆;刘睿;厉嘉琪;黄方;万江波;郝思国;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潜能。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型中,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Hans分型、AnnArbor分期、BCL2表达等情况预测PFS,较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具有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788vs0.620,P<0.001);而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LDH水平、BCL2与MUM1蛋白表达等预测OS,较IPI评分也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817vs0.624,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的预后模型较IPI评分系统对DLBCL患者的生存具有更高的预后预测性能。

    2025年03期 v.33;No.175 789-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伯基特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李纯团;李冰冰;翁丹;杨琬琳;王少雄;郑艳;王丹;朱雄鹏;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mTOR信号通道相关信号分子的变化,探讨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RT-qPCR、Westernblot检测CA46、RAJI细胞HDAC的水平;使用HDAC选择性抑制剂VPA作用于CA46、RAJI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道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CA46、RAJI细胞Ⅰ类HDAC水平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PA能够抑制CA46、RAJI细胞的增殖;下调HDAC表达可以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AKT、p70S6K磷酸化,上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和Bax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PARP的表达。结论:抑制HDAC活性可以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进而抑制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2025年03期 v.33;No.175 796-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硼替佐米联合重楼皂苷Ⅶ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纪藕霄;伏瑶;孙雨晴;王丽娟;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BTZ)联合重楼皂苷Ⅶ(PP7)对骨髓瘤细胞系ARH-77细胞增殖、凋亡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BTZ、PP7单药及两药联合对ARH-7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加药)、BTZ(15 nmol/L)组、PP7(1.5μmol/L)组、BTZ+PP7(15 nmol/L+1.5μmol/L)组,观察两药对ARH-77细胞形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通过Calcein-AM/PI活细胞/死细胞双染镜下观察细胞的状态,评估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DCFH-DA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结果:BTZ、PP7单药及联合用药时均可抑制ARH-77细胞的生长,并呈剂量依赖性(rBTZ=-0.9717, rPP7=-0.9941,rBTZ+PP7=-0.9951),联合用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协同作用。与BTZ组和PP7组相比,BTZ+PP7组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促凋亡蛋白Bax、Smac、P53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下调(P<0.01),Bax/Bcl-2比值明显增大(P<0.01);与对照组相比,BTZ、PP7单药组及BTZ+PP7组ROS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BTZ联合PP7能够抑制ARH-77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同时可以增加细胞内ROS水平。

    2025年03期 v.33;No.175 802-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含达雷妥尤单抗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高帆;周玉兰;王诗轩;申慧敏;喻敏;李菲;

    目的:总结含达雷妥尤单抗(Dara)的联合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接受含Dara的联合方案治疗14例初治和58例复发难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72例患者中位年龄62(38-78)岁,男35例,女37例。接受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ORR)分别为92.9%(13/14)、68.2%(30/44)和42.9%(6/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未达到、15.4个月和9.7个月(P<0.05),中位总生存期(OS)均为未达到。复发难治患者中,应用DVd、DPd和DRd方案的患者ORR分别为50.0%(12/24)、40.0%(4/10)和100%(10/10),中位PFS分别为2.8个月、10.3个月和未达到,中位OS分别为15.4个月、未达到和未达到,其中DRd组PFS和OS均优于其余两组(均P<0.05)。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LDH)≥250 U/L和髓外病变均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且LDH≥250 U/L还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淋巴细胞减少(87.5%)和血小板减少(52.8%),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液相关不良反应(19.4%)和感染(11.1%)。结论:含Dara的联合方案适合作为初治MM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复发难治MM患者尽早使用含Dara的方案可提高治疗反应率和延长PFS。DRd方案具有较好治疗反应和生存优势。LDH是影响MM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5年03期 v.33;No.175 810-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对不适宜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志慧;王金慧;刘蒙蒙;邢朋涛;张彦平;展新荣;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对不适宜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93例不适宜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D-Rd组48例和Rd组45例,Rd组给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D-Rd组在Rd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对比两组在基线、治疗3、6、12个周期后的QLQ-C30、EQ-5D VAS评分。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6月30日,对比两组的总生存期(OS)。结果:D-Rd组的中位随访期为21(7-38)个月,中位OS为34个月,Rd组的中位随访期为16(5-35)个月,中位OS为28个月,两组OS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3、6、12个周期后,患者的QLQ-C30评分、EQ-5D VAS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5)。在治疗3、12个周期后,D-Rd组的QLQ-C30评分、EQ-5D VAS评分均明显高于Rd组(均P<0.05)。两组年龄<75岁、ECOG 0-1分的患者在治疗3、6、12个周期后QLQ-C30 GHS、疼痛评分的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D-Rd组中年龄≥75岁的患者在治疗3、12个周期后的QLQ-C30 GHS评分和治疗3、6、12个周期后疼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Rd组(均P<0.05);ECOG 2分的患者在治疗3、6、12个周期后的QLQ-C30 GHS、疼痛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Rd组(均P<0.05)。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可显著延长不适宜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且不会以生活质量下降作为代价,尤其是对年龄≥75岁或ECOG 2分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2025年03期 v.33;No.175 816-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血清FGF-23、HPSE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马莉芳;云雁;刘艳琦;白学琴;倪文娟;李志芹;卢艳;李喆;李静;贾国荣;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乙酰肝素酶(HPSE)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R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的125例M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血肌酐水平将患者分为RI组(血肌酐>176.80μmol/L)和非RI组(血肌酐≤176.80μmol/L)。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FGF-23、HPSE与MM患者早期RI的关系。结果:125例初诊MM患者中,有33例发生早期RI(占26.40%)。RI组轻链型占比、血尿素氮、血尿酸、乳酸脱氢酶、FGF-23、HPSE水平均高于非RI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素氮、FGF-23、HPSE与MM患者早期RI有关(均P<0.05)。根据四分位数将血清FGF-23水平分为Q1-Q4组,将血清HPSE水平分为q1-q4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血清FGF-23、HPSE水平升高,患者早期RI发生率也随着升高(r=0.668,0.592);且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血清FGF-23、HPSE水平升高仍是MM患者发生早期RI的影响因素(OR>1,P<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血清FGF-23水平与HPSE水平呈正相关(r=0.373)。结论:血清FGF-23、HPSE水平与MM患者早期RI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二者水平异常升高的患者早期RI发生率高。

    2025年03期 v.33;No.175 822-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白介素-10及白介素-15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晓冬;李萌;刘海霞;张丹凤;

    目的:研究白介素(IL)-10及IL-15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MM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个体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IL-10及IL-15水平,并对MM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L-10及IL-1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同DS分期中IL-10及IL-15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及IL-15水平在Ⅱ及Ⅲ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Ⅰ期(均P<0.05)。治疗后sCR+CR组IL-10及IL-15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VGPR+PR组IL-10及IL-15水平亦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显著高于sCR+CR组(均P<0.05)。IL-10>22.01 pg/ml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显著短于IL-10≤22.01 pg/ml的患者(均P<0.001),IL-15>48.56 pg/ml的患者中位PFS及中位OS亦显著短于IL-15≤48.56 pg/ml的患者(均P<0.05)。结论:MM患者IL-10及IL-15水平与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治疗后IL-10及IL-15水平均下降,且IL-10及IL-15水平越低,疗效越好。IL-10及IL-15水平低于阈值的患者,中位PFS及OS均较长。

    2025年03期 v.33;No.175 828-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心肌淀粉样变患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边天月;王顺;卢群;袁仕会;李瑞;徐蕊;陈颖;刘华胜;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AL-CA)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本院确诊为MM合并AL-CA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由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TE)阳性等多重方法综合筛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8例合并AL-CA的MM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0,75)岁。1年生存率为71.05%。接受移植患者的生存时间优于未接受移植的患者(P<0.01)。首次就诊时FISH全为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与其他突变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就诊时FISH结果全为阴性及未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并非影响MM合并AL-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CT可能改善MM合并AL-CA患者的不良预后。FISH结果阴性可能提示MM合并ALCA患者不良预后,但需更大样本研究验证。

    2025年03期 v.33;No.175 834-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论著_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外周血TIM-3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输注患者铁过载的关系研究

    干定云;吴军;周曼;陈婉;姜雯;

    目的:探讨外周血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TIM-3)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输注患者铁过载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120例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红细胞输注指征,输血前检测血常规、生化指标,并统计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铁代谢情况;分析铁过载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铁过载的影响因素;并对TIM-3与其他影响铁过载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中,82例(68.33%)在红细胞输注后检测出铁过载,从第1次输注红细胞时开始计算,铁过载发生时间为20-42周,平均时间32.35±5.26周。铁过载患者中,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估为高危/极高危患者比例、输血量、输血依赖患者比例、血清铁调素(Hepc)、促红细胞生成素(EPO)、TIM-3表达水平均高于铁代谢正常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PSS高危、极高危,输血量、输血依赖,血清Hepc、EPO、TIM-3表达上调是MDS红细胞输注患者铁过载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DS患者血清TIM-3与铁过载的其他影响因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TIM-3与MDS红细胞输注患者铁过载有关,血清TIM-3表达上调增加红细胞输注后铁过载发生风险。

    2025年03期 v.33;No.175 84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论著_出血/凝血疾病

  • 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人白介素-11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罗敏娜;张海涛;赵思捷;李静;王雯娟;贺鹏程;

    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真实世界中8例AML化疗后发生肿瘤治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TIT)并应用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治疗的患者的临床信息,同时以8例AML化疗后发生CTIT单用rhIL-11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初步观察总结及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3、d7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d10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乏力、腹痛、疲劳、恶心、水肿等不良反应轻微,除观察组一例患者在发病前存在脑梗史,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外,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血栓形成事件,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阿伐曲泊帕联合rhIL-11能够促进AML化疗后CTIT患者血小板的恢复,与单用rhIL-11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用药后d10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

    2025年03期 v.33;No.175 848-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p.Thr241Asn和p.Cys389Gly突变对凝血因子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周莉;周普辉;

    目的:鉴定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突变,并探讨F7基因突变对F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凝固法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基于PT乏因子血浆法测定FⅡ、Ⅴ、Ⅶ和X的活性。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F7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用直接测序法分析基因突变。Poly Phen-2、PROVEAN和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对F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PT 33.8 s,明显延长,APTT正常,FⅦ活性为6.6%,有鼻出血史。先证者母亲和父亲PT轻度延长,分别为13.2 s和13.9 s,FⅦ活性分别为40.3%和38.3%。基因测序鉴定先证者在F7基因7号和8号外显子上分别存在c.722C>A(p.Thr241Asn)和c.1165T>G(p.Cys389Gly)突变,分别遗传其父亲和母亲。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两种突变均具有致病性。突变蛋白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型Thr241与Val249形成1个氢键;突变型Asn241与Leu242和Val249形成2个氢键;野生型Cys389与Leu370和Cys375分别形成1个氢键和1个二硫键;突变型Gly389与Leu370和Cys375间形成的氢键和二硫键均断裂。结论:p.Thr241Asn和p.Cys389Gly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Ⅶ缺乏症的原因,突变蛋白计算机模拟分析可能是一种用于理解氨基酸点突变导致遗传性FⅦ缺陷症有价值的工具。

    2025年03期 v.33;No.175 85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年龄、D-二聚体和FIB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

    罗兆冰;农朝赞;黄丽冰;温百慧;

    目的:探讨年龄、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1月至8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凝血项目检测病例1384例。其中,400例健康体检非血栓塞性病例作为对照组;57例临床确诊血栓塞性病例作为血栓塞组;927例D-Dimer水平超出正常范围的非血栓塞性病例作为研究组。收集各组病例的诊断、治疗、年龄信息以及血浆D-Dimer和FIB的检测结果。比较分析三组病例年龄、DDimer和FIB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使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拟合生成新的联合因子,研究组和血栓塞组分组利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非血栓塞性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栓塞组、研究组患者的年龄、DDimer、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进一步比较分析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年龄、D-Dimer水平显著低于血栓塞组,FIB则显著高于血栓塞组(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年龄与D-Dimer的相关系数高于对照组和血栓塞组(P<0.01);血栓塞组FIB与D-Dimer负相关系数最高(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浆D-Dimer、FIB独立预测非血栓塞性疾病的AUC值分别是0.726、0.735、0.611。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年龄、D-二聚体、FIB拟合生成新的联合因子,联合预测非血栓塞性疾病的AUC值最大,为0.832,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是0.572、0.070。结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年龄、FIB升高及多种非血栓塞性疾病相关,年龄、D-二聚体、FIB联合对非血栓塞性疾病有一定预测价值,但联合模型特异度低,临床需结合其他信息提高诊断准确性。

    2025年03期 v.33;No.175 858-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论著_输血医学

  • 深圳地区汉族、印度人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红细胞血型基因单倍型频率差异研究

    刘通;邱进;吴凡;梁延连;孙丽艳;邓志辉;梁爽;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的汉族、印度人及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的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为稀有血型血液的需求预测和采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探索汉族与高加索人种间的血型遗传差异。方法:选取深圳87例汉族和50例印度献血者血液样本,以及49例新疆维吾尔族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采用三代测序技术,获取10个目标血型系统的抗原编码基因单倍型,分析多态性和频率特征。结果:Langereis和Vel血型系统在3个不同群体的样本中仅检测到单一基因型;Dombrock血型在深圳汉族、以及Junior血型在新疆维吾尔族样本中亦只有一种基因型。在MNS、Duffy、Kidd、Dombrock和Junior血型系统中,印度人群和维吾尔族人群的单倍型频率与深圳汉族人群具有显著差异。与深圳汉族人群相比,新疆维吾尔族和印度人群中s-、Fy(a-)、Jk(a-b-)和Do(a+b-)稀有血型的频率较高。结论:在深圳汉族与印度人及维吾尔族人群中MNS、Duffy、Kidd、Dombrock和Junior血型系统抗原基因单倍型频率具有多态性差异,与其他地区不同民族相比具有独特的分布特点。

    2025年03期 v.33;No.175 863-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Jk(a-b-)型家系分子生物机制及输血策略研究

    李小燕;邓琼斐;赖小丽;陈丹丹;王丹;曾选;

    目的:对血清学表现为JK(a-b-)并产生抗-JK~3高频抗原抗体患者及其8名家系成员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以确定其分子机制,并探究其输血策略。方法:通过血清学实验对家系Kidd血型抗原表型及意外抗体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法测序SLC14A1基因4-11外显子及其内含子区域。结果:该家系中一条基因JK*B(c.499A>G,c.512G>A,c.588A>G)与另一条基因JK*B(c.342-1G>A,588A>G)组合导致了2名成员JK(a-b-)的表型。遗传JK*A(c.130G>A,588A>G)基因成员血清学上均表现为JK~(a+W),遗传JK*B(c.499A>G,c.588A>G)基因的家系成员血清学上均表现为JK~(b+W),(c.499A>G,c.588A>G)突变组合尚未被报道引起抗原减弱。JK(a-b-)的先证者产生了抗-JK~3抗体,医院为该患者制定了多项备血策略,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本研究确定了该家系JK(a-b-)产生的分子机制,初步确立了本机构Kidd稀有血型备血输血策略,揭示本地区建立稀有血型库的必要性。JK*B(c.499A>G,c.588A>G)可能是导致Kidd抗原减弱的新遗传模式,为群体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75 869-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武汉地区HBV反应性献血者感染情况调查

    杨浩;余琴;许婷婷;赵磊;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反应性无偿献血者乙肝感染规律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流行情况,为HBV及HDV的感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实验室留样的HBV血液筛查反应性样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进行乙肝五项感染指标的检测,统计分析不同组别的HBV感染情况及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DVIgM和IgG抗体进行筛查,统计留样标本的HDV感染流行情况。结果:在351份HBV血液筛查ELISA反应性和(或)核酸检测(NAT)反应性标本中,乙肝五项检测共检出大三阳4例(1.1%)、小三阳182例(51.9%)、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55例(15.7%);其中HBsAgELISA双试剂反应性组(HBsAgR&R组)与HBsAgELISA单试剂反应性/HBVDNA反应性组(HBsAgR&NR/HBVDNAR组)小三阳感染率最高,分别占比90%以上与65%以上,其次为低活动度的HBV急性感染或慢性携带者,分别占比约5%与20%;HBsAgR&NR/HBVDNANR组抗-HBs单阳和五项全阴性者合计占比78%,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约占20%;HBsAg NR&NR/HBVDNAR组有近9%的小三阳感染率,其余均为HBsAg阴性但抗-HBc阳性者,且本组抗-HBc全为阳性。所有留样标本中均未检出HDVIgM和IgG抗体。结论:血液筛查结果为HBV反应性的献血者其感染指标表现为多种模式。武汉地区献血人群HDV感染流行率极低,但对于HBV高流行地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OBI)合并感染HDV可能给血液安全带来的风险仍不能忽视。

    2025年03期 v.33;No.175 875-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云南地区283例ABO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结果分析

    周晋宇;沈茹;吴翰欣;郭举鼎;刘宏梅;舒丽丽;朱昱;孙靖越;常俊;

    目的:探讨283例母婴血型不合患儿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收集2023年8月至2024年5月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送检的283例新生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的相关检测结果,包括母子ABO血型、RhD血型,以及新生儿溶血3项试验、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结果:母子ABO血型不合者283例,发生HDFN187例(66.08%)。其中,A抗原不合170例,发生HDFN126例,阳性率为74.12%;B抗原不合112例,发生HDFN60例,阳性率为53.57%;母子血型组合为O/A者HDFN阳性率最高,为75.45%(126/167),O/B次之,为54.55%(60/110)。患儿≤1d、2d、3d、4d、5d和≥6d组的HDFN阳性率分别为76.03%(111/146)、67.86%(38/56)、57.14%(24/42)、38.46%(5/13)、46.15%(6/13)和23.08%(3/13),随着患儿日龄增加,HDFN阳性率逐步降低,且≤3d日龄组与>3d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抗+间抗+放散+”组新生儿TBil和IBil水平较HDFN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FN阳性患儿在出生1天内胆红素指标迅速升高,≤1d组的HDFN阳性患儿的TBil和IBil值明显高于阴性新生儿(P<0.01),出生后2-6天两组胆红素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FN阳性患儿的TBil和IBil峰值出现在出生后d4。结论:ABO-HDFN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的新生儿,母子血型组合为O/A者发生率最高;患儿日龄会对HDFN检出率造成影响,二者呈负相关;ABO-HDFN组新生儿黄疸发展迅速,胆红素峰值高。因此,应尽早对血型不合的母亲和新生儿进行HDFN3项筛查试验,发现并对症治疗,降低并发症危害。

    2025年03期 v.33;No.175 881-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陈燕;熊昊;陈智;宋娜;杨李;陶芳;晏黎;王卓;杜宇;孙鸣;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武汉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90例SAA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移植后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原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90例SAA患儿接受移植后有9例死亡,中位死亡时间6.3(2.6,8.3)个月。因感染死亡的5例中,肺部感染3例,其中巨细胞病毒肺炎2例;肠道感染脓毒性休克1例;植入失败并发血流感染脓毒性休克1例。其次为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变(TA-TMA)3例,1例因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死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60dPLT≤30×109/L(HR=7.478,95%CI:1.177-47.527,P=0.033)、Ⅲ-Ⅳ度aGVHD(HR=7.991,95%CI:1.086-58.810,P=0.041)、发生TA-TMA(HR=13.699,95%CI:2.146-87.457,P=0.006)为移植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llo-HSCT是治疗SAA患儿的有效手段,移植后+60dPLT≤30×109/L、Ⅲ-Ⅳ度aGVHD、发生TA-TMA与移植后死亡独立相关,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儿并优化临床诊治策略。

    2025年03期 v.33;No.175 886-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论著_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

  • 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汤杰;李佩霖;张晓宇;李晓彤;虞富豪;田家仪;许润香;尹博丰;丁丽;朱恒;

    目的:制备一种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对其干细胞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剖宫产的胎儿脐带组织,机械剥离华通氏胶;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联合含有人血小板裂解物的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获得hUC-MSC。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方法获取的hUC-MSC的表型特征;通过CCK-8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FU-F)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差异;通过成脂、成骨、成软骨的诱导分化,检测两组hUC-MSC多向分化潜能的差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两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和ANGPT1的mRNA表达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hUC-MSC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低表达CD31、CD45、HLA-DR;CCK-8和CFU-F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的增殖能力更强;三系分化实验表明,两组hUC-MSC的多向分化潜能未有明显差异;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获得的hUC-MSC造血支持因子SCF、IL-3、CXCL12、VCAM1、ANGPT1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结论:在无动物血清培养体系下,成功制备了高表达造血支持因子的临床级别hUC-MSC。

    2025年03期 v.33;No.175 892-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论著_血液系统罕见病

  • 伴有肾脏及眼眶受累的Castleman病患者临床特点

    刘银倩;徐又海;何合胜;

    目的:探讨1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加强对该种罕见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例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为女性,45岁,临床表现为双侧眼眶肿胀、双下肢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多发淋巴结肿大。完善淋巴结活检提示Castleman病(混合型),并结合病理学、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确诊。治疗上给予R-COP方案化疗6周期后,患者达完全缓解。结论:伴有肾脏及眼眶受累的Castleman病临床罕见,容易误诊,应注意与淋巴瘤鉴别。本例患者使用R-COP方案治疗,短期疗效尚佳。

    2025年03期 v.33;No.175 899-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儿童先天性角化不良临床分析

    陆文琪;胡绍燕;高静;高伟;范俊杰;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角化不良临床特点、诊断过程、治疗以及预后,为诊治先天性角化不良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4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跟踪随访,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4例患儿,其中男1例,女3例。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2例为TINF2自发突变,1例为TERT突变,1例为DKC1突变,均有骨髓增生减低改变。2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植入良好,目前随访5年以上,患儿均停抗排异药物且存活;1例门诊随诊,1例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儿童先天性角化不良起病隐匿,基因诊断尤为重要,c.853_861delGTCATGCTG(p.285-287del)为TINF2突变新位点,扩充了DC的基因突变谱。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骨髓衰竭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他器官并发症的治疗依赖于进一步的探索。

    2025年03期 v.33;No.175 906-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综述

  •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孔蕾蕾;李剑;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在内的多种恶性血液肿瘤密切相关。AML患者在化疗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后普遍存在肠道稳态失衡的情况。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以及代谢产物的水平可能是预测AML患者发生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拟就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AML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优化AML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33;No.175 913-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靶向BCL-2和MCL-1在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马倩英;魏自秀;成娟;

    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的预后差,死亡率高,目前没有标准的挽救疗法。作为一种逃避凋亡的方法,癌细胞通常会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MCL-1。近年来,含维奈克拉(VEN)的方案用于治疗R/R AML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VEN的普遍使用带来了新的耐药挑战,而MCL-1和/或BCL-XL高表达是VEN耐药的主要原因,早期靶向BCL-2/BCL-XL/MCL-1能够延缓或阻止耐药的产生。因此,选择性靶向BCL-2和MCL-1治疗R/RAML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本文主要围绕靶向BCL-2和MCL-1用于R/RAML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5年03期 v.33;No.175 918-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冠病毒感染与恶性血液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王子恒;赵嘉怡;施小凤;

    新冠肺炎大流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恶性血液病患者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且感染后更易发展成重症,有更高的死亡率;尽管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疫苗的反应性有所降低,但是接种了疫苗仍可降低病毒感染率,减少重症发生率;单克隆抗体和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新冠治疗。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造血恢复慢,免疫力低下,对于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应尽量降低放化疗强度、缩短放化疗疗程。本文将对新冠病毒感染和恶性血液病之间相互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5年03期 v.33;No.175 92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氧化应激的调控以及对造血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牛云霞;郑波;

    活性氧(ROS)过度生成会引起机体氧化—抗氧化失衡,导致氧化应激。造血干/祖细胞(HSPC)对ROS水平变化高度敏感,高水平的ROS会损害HSPC自我更新能力,导致氧化损伤甚至死亡。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造血,在HSPC的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等干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也密切相关。本文汇总相关文献,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和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25年03期 v.33;No.175 927-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