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舒心;陈嘉媛;惠岩;饶青;王敏;王建祥;魏辉;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对CEBPA蛋白的影响,探讨HHT治疗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K562 CEBPA p30表达细胞系,Western blot测定HHT、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处理前后K562 CEBPA p30表达细胞系以及U937、MOLM-13细胞系中外源和内源性CEBP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测定蛋白酶抑制剂和蛋白合成抑制剂对CEBP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用转录组RNA-seq分析与柔红霉素处理相比,HHT处理后基因表达和通路富集的差异。结果:无论是U937和MOLM-13细胞系中的内源性CEBPA蛋白还是K562 CEBPA p30表达细胞系中的外源性CEBPA蛋白,HHT均可降低其表达量(P<0.05),而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无此效果。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增加CEBPA蛋白的表达量(P<0.05),而蛋白合成抑制剂可减少CEBPA蛋白的表达量(P<0.05)。HHT处理上调了K562 CEBPA p30细胞的核糖体生成相关通路,柔红霉素则不具有这种作用。结论:HHT可抑制CEBPA蛋白的合成,降低CEBPA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HHT治疗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57-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舒心;陈嘉媛;惠岩;饶青;王敏;王建祥;魏辉;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对CEBPA蛋白的影响,探讨HHT治疗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K562 CEBPA p30表达细胞系,Western blot测定HHT、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处理前后K562 CEBPA p30表达细胞系以及U937、MOLM-13细胞系中外源和内源性CEBPA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测定蛋白酶抑制剂和蛋白合成抑制剂对CEBP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用转录组RNA-seq分析与柔红霉素处理相比,HHT处理后基因表达和通路富集的差异。结果:无论是U937和MOLM-13细胞系中的内源性CEBPA蛋白还是K562 CEBPA p30表达细胞系中的外源性CEBPA蛋白,HHT均可降低其表达量(P<0.05),而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无此效果。蛋白酶体抑制剂可增加CEBPA蛋白的表达量(P<0.05),而蛋白合成抑制剂可减少CEBPA蛋白的表达量(P<0.05)。HHT处理上调了K562 CEBPA p30细胞的核糖体生成相关通路,柔红霉素则不具有这种作用。结论:HHT可抑制CEBPA蛋白的合成,降低CEBPA蛋白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HHT治疗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57-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鑫;储李婧;陈天平;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G1重链恒定区(IGHG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THP-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AML THP-1细胞,分为对照(正常培养的THP-1细胞)、pcDNA3.1[转染IGHG1过表达(pcDNA3.1-IGHG1)阴性对照质粒的THP-1细胞]、pcDNA3.1-IGHG1(转染pcDNA3.1-IGHG1的THP-1细胞)、LY36494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Smad)抑制剂LY364947 20μmol/L处理THP-1细胞)]、si-NC[转染IGHG1小干扰RNA(IGHG1-siRNA)阴性对照的THP-1细胞]、si-IGHG1(转染IGHG1-siRNA的THP-1细胞)和si-IGHG1+LY364947(IGHG1-siRNA和LY364947共同处理THP-1细胞)共7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中IGHG1和免疫球蛋白G(IgG) mRNA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HP-1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增殖、凋亡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IGHG1后THP-1细胞中IGHG1和IgG mRNA表达、细胞增殖活力、S期的细胞比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2(Bcl-2)、IgG、TGF-β1、磷酸化Smad3(p-Smad3)/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的细胞比例、p21、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或沉默IGHG1后THP-1细胞中IGHG1和IgG mRNA表达、细胞增殖活力、S期的细胞比例、Cyclin D1、Bcl-2、IgG、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的细胞比例、p21、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与沉默IGHG1相比,IGHG1基因沉默和TGF-β/Smad通路抑制共同处理的THP-1细胞中IGHG1和IgG mRNA表达、细胞增殖活力、S期的细胞比例、Cyclin D1、Bcl-2、IgG、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的细胞比例、p21、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沉默IGHG1基因可下调IgG的表达,抑制人AML THP-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通路的激活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63-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鑫;储李婧;陈天平;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G1重链恒定区(IGHG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THP-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AML THP-1细胞,分为对照(正常培养的THP-1细胞)、pcDNA3.1[转染IGHG1过表达(pcDNA3.1-IGHG1)阴性对照质粒的THP-1细胞]、pcDNA3.1-IGHG1(转染pcDNA3.1-IGHG1的THP-1细胞)、LY36494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蛋白(Smad)抑制剂LY364947 20μmol/L处理THP-1细胞)]、si-NC[转染IGHG1小干扰RNA(IGHG1-siRNA)阴性对照的THP-1细胞]、si-IGHG1(转染IGHG1-siRNA的THP-1细胞)和si-IGHG1+LY364947(IGHG1-siRNA和LY364947共同处理THP-1细胞)共7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中IGHG1和免疫球蛋白G(IgG) mRNA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THP-1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THP-1细胞增殖、凋亡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IGHG1后THP-1细胞中IGHG1和IgG mRNA表达、细胞增殖活力、S期的细胞比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2(Bcl-2)、IgG、TGF-β1、磷酸化Smad3(p-Smad3)/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的细胞比例、p21、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或沉默IGHG1后THP-1细胞中IGHG1和IgG mRNA表达、细胞增殖活力、S期的细胞比例、Cyclin D1、Bcl-2、IgG、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的细胞比例、p21、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与沉默IGHG1相比,IGHG1基因沉默和TGF-β/Smad通路抑制共同处理的THP-1细胞中IGHG1和IgG mRNA表达、细胞增殖活力、S期的细胞比例、Cyclin D1、Bcl-2、IgG、TGF-β1、p-Smad3/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G_0/G_1期的细胞比例、p21、Bax、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沉默IGHG1基因可下调IgG的表达,抑制人AML THP-1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通路的激活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63-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艳凤;黄莹莹;洪小颖;吴玮;林东红;薛龑;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SU11248)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死亡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干预K562/ADR细胞,分别于24、48、72、96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S法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确定适当的舒尼替尼干预时间和浓度。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使用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Nec-1、VX-765、CQ、Fer-1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死亡方式。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焦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舒尼替尼可明显抑制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r_(48 h)=0.9579、r_(4μg/ml)=0.9740),其48 h的IC_(50)为(3.96±0.14)μg/ml;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处理后,仅焦亡抑制剂VX-765能够明显逆转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焦亡相关基因Caspase-1、Caspase-4、Caspase-5、NLRP3、GSDMD、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舒尼替尼可诱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发生焦亡,深入研究细胞焦亡相关信号通路有望为耐药白血病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72-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艳凤;黄莹莹;洪小颖;吴玮;林东红;薛龑;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SU11248)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死亡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干预K562/ADR细胞,分别于24、48、72、96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S法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确定适当的舒尼替尼干预时间和浓度。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使用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Nec-1、VX-765、CQ、Fer-1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死亡方式。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焦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舒尼替尼可明显抑制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r_(48 h)=0.9579、r_(4μg/ml)=0.9740),其48 h的IC_(50)为(3.96±0.14)μg/ml;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处理后,仅焦亡抑制剂VX-765能够明显逆转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焦亡相关基因Caspase-1、Caspase-4、Caspase-5、NLRP3、GSDMD、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舒尼替尼可诱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发生焦亡,深入研究细胞焦亡相关信号通路有望为耐药白血病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72-1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佳;吴翠翠;刘玮;姜习新;罗岚;邓益媛;李光;
目的:探讨阿魏酸(FA)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U937细胞增殖、凋亡及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FA(0、10、25、50、100、200μmol/L)分别处理人AML细胞系Kasumi-1、HL-60、U937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各个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将U937细胞分为对照组、FA组(50μmol/L FA)、FA+pcDNA组(50μmol/L FA+转染空载质粒)、FA+pcDNA-TLR4组(50μmol/L FA+转染TLR4过表达质粒)。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U937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U93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U937细胞TLR4、NF-κB p65 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U937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随着FA浓度的升高,Kasumi-1、HL-60、U937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r=-0.919,r=-0.909,r=-0.900),U937细胞的IC_(50)为50.25±2.23μmol/L。与对照组比较,经药物处理U937细胞后,FA组G_0/G_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S期和G_2/M期细胞比例、CyclinD1、CyclinE、Bcl-2蛋白及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FA组和FA+pcDNA组比较,FA+pcDNA-TLR4组G_0/G_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S期和G_2/M期细胞比例、CyclinD1、CyclinE、Bcl-2蛋白及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FA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U937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78-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佳;吴翠翠;刘玮;姜习新;罗岚;邓益媛;李光;
目的:探讨阿魏酸(FA)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U937细胞增殖、凋亡及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FA(0、10、25、50、100、200μmol/L)分别处理人AML细胞系Kasumi-1、HL-60、U937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计算各个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将U937细胞分为对照组、FA组(50μmol/L FA)、FA+pcDNA组(50μmol/L FA+转染空载质粒)、FA+pcDNA-TLR4组(50μmol/L FA+转染TLR4过表达质粒)。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U937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U937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U937细胞TLR4、NF-κB p65 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U937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随着FA浓度的升高,Kasumi-1、HL-60、U937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r=-0.919,r=-0.909,r=-0.900),U937细胞的IC_(50)为50.25±2.23μmol/L。与对照组比较,经药物处理U937细胞后,FA组G_0/G_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S期和G_2/M期细胞比例、CyclinD1、CyclinE、Bcl-2蛋白及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FA组和FA+pcDNA组比较,FA+pcDNA-TLR4组G_0/G_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S期和G_2/M期细胞比例、CyclinD1、CyclinE、Bcl-2蛋白及TLR4、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FA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U937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78-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涛;李蕾;陈哲;侯宇;
目的:研究小分子化合物TIC10对多种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MLL-AF9诱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MOLM-13、MV4-11、THP-1、Kasumi-1、KG-1和K562细胞,通过CCK-8和细胞计数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BrdU和DA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和PI染色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构建小鼠MLL-AF9白血病模型以检测TIC10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在体进展的干预效果。结果:TIC10处理均显著抑制MOLM-13、MV4-11、THP-1和Kasumi-1细胞的增殖(P<0.05)。TIC10处理使MV4-11及Kasumi-1细胞中的BrdU掺入显著减少(P<0.01),表明TIC10阻碍白血病细胞进入S期。凋亡实验结果显示,TIC10能显著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P<0.0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IC10促进多种白血病细胞中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的增加(P<0.05)。动物实验结果证实TIC10能有效干预小鼠体内白血病的进展。结论:TIC10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对MLL-AF9诱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有一定干预效果,TIC10有望作为白血病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84-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涛;李蕾;陈哲;侯宇;
目的:研究小分子化合物TIC10对多种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MLL-AF9诱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MOLM-13、MV4-11、THP-1、Kasumi-1、KG-1和K562细胞,通过CCK-8和细胞计数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BrdU和DAPI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和PI染色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TIC10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表达的影响。构建小鼠MLL-AF9白血病模型以检测TIC10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在体进展的干预效果。结果:TIC10处理均显著抑制MOLM-13、MV4-11、THP-1和Kasumi-1细胞的增殖(P<0.05)。TIC10处理使MV4-11及Kasumi-1细胞中的BrdU掺入显著减少(P<0.01),表明TIC10阻碍白血病细胞进入S期。凋亡实验结果显示,TIC10能显著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P<0.0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TIC10促进多种白血病细胞中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的增加(P<0.05)。动物实验结果证实TIC10能有效干预小鼠体内白血病的进展。结论:TIC10能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对MLL-AF9诱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有一定干预效果,TIC10有望作为白血病治疗的潜在候选药物。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84-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赫玉杰;余思熟;张斌;李美蓉;许丽君;梁龙铭;赵正刚;赵子建;周素瑾;李芳红;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限制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Jurkat增殖的影响;PI单染法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对HL-60和Jurkat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后HL-60和Jurkat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和CDC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甲硫氨酸限制对HL-60和Jurkat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HL-60:r=0.7773;Jurkat:r=0.8725),并将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Jurkat阻滞在G2/M期(P<0.001),能够显著诱导HL-60和Jurkat细胞凋亡(HL-60:P<0.001;Jurkat: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甲硫氨酸限制显著降低HL-60和Jurkat细胞内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P<0.05)和CDC2(P<0.0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P<0.001)的表达。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Jurkat具有甲硫氨酸依赖性,甲硫氨酸限制能够显著抑制HL-60和Jurkat细胞的增殖,促进HL-60和Jurkat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提示甲硫氨酸限制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90-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赫玉杰;余思熟;张斌;李美蓉;许丽君;梁龙铭;赵正刚;赵子建;周素瑾;李芳红;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限制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Jurkat增殖的影响;PI单染法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对HL-60和Jurkat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后HL-60和Jurkat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甲硫氨酸限制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和CDC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甲硫氨酸限制对HL-60和Jurkat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HL-60:r=0.7773;Jurkat:r=0.8725),并将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Jurkat阻滞在G2/M期(P<0.001),能够显著诱导HL-60和Jurkat细胞凋亡(HL-60:P<0.001;Jurkat: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甲硫氨酸限制显著降低HL-60和Jurkat细胞内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P<0.05)和CDC2(P<0.01)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P<0.001)的表达。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Jurkat具有甲硫氨酸依赖性,甲硫氨酸限制能够显著抑制HL-60和Jurkat细胞的增殖,促进HL-60和Jurkat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提示甲硫氨酸限制可能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90-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盼;张翀;董雪梅;颜鲁伟;米乐园;李亚娇;康甲超;王晶;
目的:探讨佛波酯化合物TP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TPA在不同时间点对NB4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NB4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PA处理后NB4细胞周期、凋亡情况;高通量微阵列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PA处理后NB4细胞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KN1A、CDKN1B、CCND1、MYC、Bax、Bcl-2、c-Caspase 3、c-Caspase 9、PIK3R6、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PA能抑制NB4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向成熟粒-单核系分化;诱导细胞G_1期阻滞及凋亡;差异表达的m RNA显著富集在PI3K/AKT通路;TPA能提高NB4细胞中CCND1、CCNA1、CDKN1A的m RNA水平,降低MYC的m RNA水平;TPA能上调NB4细胞中CDKN1A、CDKN1B、CCND1、Bax、c-Caspase 3、c-Caspase 9、PIK3R6蛋白水平,下调MYC、Bcl-2、p-AKT蛋白水平。结论:TPA通过调控PIK3/AKT信号通路诱导NB4细胞周期阻滞于G_1期并促进其凋亡。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96-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盼;张翀;董雪梅;颜鲁伟;米乐园;李亚娇;康甲超;王晶;
目的:探讨佛波酯化合物TP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TPA在不同时间点对NB4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NB4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PA处理后NB4细胞周期、凋亡情况;高通量微阵列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PA处理后NB4细胞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KN1A、CDKN1B、CCND1、MYC、Bax、Bcl-2、c-Caspase 3、c-Caspase 9、PIK3R6、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PA能抑制NB4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向成熟粒-单核系分化;诱导细胞G_1期阻滞及凋亡;差异表达的m RNA显著富集在PI3K/AKT通路;TPA能提高NB4细胞中CCND1、CCNA1、CDKN1A的m RNA水平,降低MYC的m RNA水平;TPA能上调NB4细胞中CDKN1A、CDKN1B、CCND1、Bax、c-Caspase 3、c-Caspase 9、PIK3R6蛋白水平,下调MYC、Bcl-2、p-AKT蛋白水平。结论:TPA通过调控PIK3/AKT信号通路诱导NB4细胞周期阻滞于G_1期并促进其凋亡。
2023年05期 v.31;No.165 1296-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玉娟;陆爱东;王毓;贾月萍;左英熹;张乐萍;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TCF3/PBX1~+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不同治疗阶段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致性及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4例TCF3/PBX1~+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FCM和PCR方法在治疗d33和d90对64例患儿的同期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儿中男37例,女27例,中位年龄8(0.8-16.0)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其中1疗程CR率为98.4%(62/63);随访期内共12例患儿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6.9(5.3-46.3)个月,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2(1.0-184.8)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2.8%±4.7%和75.0%±5.4%。化疗3个月时(d90),2种方法检测MRD结果的一致率为98.4%,相关Kappa值为0.792(P<0.001),一致性明显高于诱导化疗后(d33)的一致率(76.7%)及相关Kappa值(0.328);诱导化疗后(d33),MRD-FCM-组的5年EFS率(79.3%±5.3%)明显优于MRD-FCM+组(40.0%±21.9%)(P=0.028);MRD-PCR+组和MRD-PCR-组的5年OS率及EF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D-FCM-/PCR-组的5年EFS率(85.4%±5.5%)明显优于MRD-FCM+/PCR+组(40.0%±21.9%)(P=0.026)。结论:在儿童TCF3/PBX1~+B-ALL中,采用FCM和PCR方法检测的MRD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巩固化疗期(d90)的一致性更高。诱导化疗后(d33)的MRD水平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应用FCM方法于d33进行的MRD检测结果与预后明显相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03-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玉娟;陆爱东;王毓;贾月萍;左英熹;张乐萍;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TCF3/PBX1~+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不同治疗阶段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一致性及检测结果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4例TCF3/PBX1~+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FCM和PCR方法在治疗d33和d90对64例患儿的同期骨髓标本进行MRD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儿中男37例,女27例,中位年龄8(0.8-16.0)岁,完全缓解(CR)率为100%,其中1疗程CR率为98.4%(62/63);随访期内共12例患儿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16.9(5.3-46.3)个月,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2(1.0-184.8)个月,5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2.8%±4.7%和75.0%±5.4%。化疗3个月时(d90),2种方法检测MRD结果的一致率为98.4%,相关Kappa值为0.792(P<0.001),一致性明显高于诱导化疗后(d33)的一致率(76.7%)及相关Kappa值(0.328);诱导化疗后(d33),MRD-FCM-组的5年EFS率(79.3%±5.3%)明显优于MRD-FCM+组(40.0%±21.9%)(P=0.028);MRD-PCR+组和MRD-PCR-组的5年OS率及EFS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D-FCM-/PCR-组的5年EFS率(85.4%±5.5%)明显优于MRD-FCM+/PCR+组(40.0%±21.9%)(P=0.026)。结论:在儿童TCF3/PBX1~+B-ALL中,采用FCM和PCR方法检测的MRD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尤其是巩固化疗期(d90)的一致性更高。诱导化疗后(d33)的MRD水平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应用FCM方法于d33进行的MRD检测结果与预后明显相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03-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平;史利欢;田亮;王亚峰;周建文;毛彦娜;刘炜;侯玉玮;孙慧;
目的:检测HK2基因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RT-q PCR法检测9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中HK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1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HK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组,初治AML组的HK2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相较于2个疗程诱导化疗达到总反应(OR,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的患者,未达到OR的患者HK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2个疗程诱导治疗是否达到OR的患者HK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HK2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短于HK2低表达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分层、HK2基因表达量、2个疗程诱导治疗是否达到OR均是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初治AML患者骨髓中HK2基因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显著升高,高表达HK2基因患者预后较差,HK2基因表达量是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09-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平;史利欢;田亮;王亚峰;周建文;毛彦娜;刘炜;侯玉玮;孙慧;
目的:检测HK2基因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RT-q PCR法检测9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中HK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1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HK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相较于正常对照组,初治AML组的HK2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相较于2个疗程诱导化疗达到总反应(OR,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的患者,未达到OR的患者HK2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2个疗程诱导治疗是否达到OR的患者HK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HK2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短于HK2低表达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分层、HK2基因表达量、2个疗程诱导治疗是否达到OR均是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初治AML患者骨髓中HK2基因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显著升高,高表达HK2基因患者预后较差,HK2基因表达量是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09-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世香;葛圆圆;李增政;何海萍;沈承敏;史克倩;杨同华;杜云云;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9例初诊APL患者入院时完善常规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及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结果:本研究证实急性脑血管意外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LDH升高、血小板数(PLT)下降及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IL-5、IL-6、IL-10、IL-12p70、IL-17A升高与初诊APL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关,IL-5、IL-17A升高引起PT延长诱发凝血障碍(P<0.05);初诊时铁蛋白、LDH对IL-5、IL-10、IL-17A表达有正向影响,尤其是铁蛋白与IL-5(r=0.867)、IL-17A(r=0.841)呈高度正相关;5种高危细胞因子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其中IL-5与IL-17A(r=0.827)、IL-6与IL-10(r=0.823)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初诊APL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导致早期出血及死亡风险增加。铁蛋白及LDH正向影响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影响APL患者预后,细胞因子之间也相互影响。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15-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世香;葛圆圆;李增政;何海萍;沈承敏;史克倩;杨同华;杜云云;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对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早期死亡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9例初诊APL患者入院时完善常规检查,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相应试剂盒检测细胞因子浓度及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的浓度。结果:本研究证实急性脑血管意外是APL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LDH升高、血小板数(PLT)下降及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IL-5、IL-6、IL-10、IL-12p70、IL-17A升高与初诊APL患者早期死亡密切相关,IL-5、IL-17A升高引起PT延长诱发凝血障碍(P<0.05);初诊时铁蛋白、LDH对IL-5、IL-10、IL-17A表达有正向影响,尤其是铁蛋白与IL-5(r=0.867)、IL-17A(r=0.841)呈高度正相关;5种高危细胞因子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其中IL-5与IL-17A(r=0.827)、IL-6与IL-10(r=0.823)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初诊APL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导致早期出血及死亡风险增加。铁蛋白及LDH正向影响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影响APL患者预后,细胞因子之间也相互影响。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15-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浩;孙慧;杨菲菲;
目的:探讨高车前素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K562细胞,分别用高车前素0、5、25、100μmol/L作用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和白细胞介素(IL)-37蛋白表达。利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法提取1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37蛋白表达。构建过表达或敲减IL-37的K562细胞,再用高车前素0、100μmol/L作用24 h,上述相同方法观察细胞增殖、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K562细胞经高车前素干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和IL-37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37蛋白表达量为0.24±0.03,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的0.91±0.05(P<0.05)。过表达IL-37能显著增加K562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P<0.05),而降低Bcl-2蛋白表达(P<0.05)。敲减IL-37能逆转高车前素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论:高车前素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上调细胞中IL-37蛋白表达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2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浩;孙慧;杨菲菲;
目的:探讨高车前素对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K562细胞,分别用高车前素0、5、25、100μmol/L作用24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cl-2和白细胞介素(IL)-37蛋白表达。利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法提取1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37蛋白表达。构建过表达或敲减IL-37的K562细胞,再用高车前素0、100μmol/L作用24 h,上述相同方法观察细胞增殖、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K562细胞经高车前素干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和IL-37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37蛋白表达量为0.24±0.03,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的0.91±0.05(P<0.05)。过表达IL-37能显著增加K562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P<0.05),而降低Bcl-2蛋白表达(P<0.05)。敲减IL-37能逆转高车前素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论:高车前素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其上调细胞中IL-37蛋白表达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2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薇;刘荣荣;吴圆圆;李思思;汤永民;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免疫学表型,探讨其特点和意义。方法: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40例CML患儿和40例对照骨髓免疫表型,CD45/SSC基础设门圈出中性粒细胞,分析粒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率在≥1%、≥5%、≥20%3个范围的分布情况,并统计比较两组CD分子的表达率(≥1%的纳入统计)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差异。结果:CML组的粒细胞比例为(82.1±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11.8)%(P<0.001)。CML组和对照组粒细胞CD15/CD11b/CD33/CD13表达率较高,均分布在≥20%的范围,CD33/CD13分化轨迹正常且表达率和MFI无显著差异,但CML组CD11b表达率以及CD15 MFI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CD10表达率和MFI无显著差异且表达水平在不同范围分布情况一致。CML组CD56异常表达病例数多,表达率高,有52.5%的病例CD56表达率≥5%,42.5%的病例CD56表达率≥20%,而对照组不表达CD56(<1%)。两组CD117的表达率分布不同,在表达率≥5%区间,CML组有35.0%的病例,而对照组只有2.5%。CML组CD117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01),而MFI无显著差异。结论:CML的免疫分型表现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D15 MFI减弱、CD11b比例减少、CD117表达增高以及可伴异常CD56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可以有效区分正常粒细胞和慢性粒细胞,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辅助诊断。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27-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薇;刘荣荣;吴圆圆;李思思;汤永民;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免疫学表型,探讨其特点和意义。方法: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40例CML患儿和40例对照骨髓免疫表型,CD45/SSC基础设门圈出中性粒细胞,分析粒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率在≥1%、≥5%、≥20%3个范围的分布情况,并统计比较两组CD分子的表达率(≥1%的纳入统计)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差异。结果:CML组的粒细胞比例为(82.1±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11.8)%(P<0.001)。CML组和对照组粒细胞CD15/CD11b/CD33/CD13表达率较高,均分布在≥20%的范围,CD33/CD13分化轨迹正常且表达率和MFI无显著差异,但CML组CD11b表达率以及CD15 MFI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CD10表达率和MFI无显著差异且表达水平在不同范围分布情况一致。CML组CD56异常表达病例数多,表达率高,有52.5%的病例CD56表达率≥5%,42.5%的病例CD56表达率≥20%,而对照组不表达CD56(<1%)。两组CD117的表达率分布不同,在表达率≥5%区间,CML组有35.0%的病例,而对照组只有2.5%。CML组CD117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01),而MFI无显著差异。结论:CML的免疫分型表现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D15 MFI减弱、CD11b比例减少、CD117表达增高以及可伴异常CD56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可以有效区分正常粒细胞和慢性粒细胞,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辅助诊断。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27-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6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翁光样;游伟文;刘焕勋;蔡云;杜新;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FLT3-ITD突变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ITD~(mut) R/R AML)的疗效,并分析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采用VEN联合AZA治疗的16例R/R AML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随访数据,使用NGS或PCR方法检测患者突变基因,分析FLT3-ITD~(mut)AML患者的疗效及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FLT3-ITD~(mut)组CR/CRi患者占14.3%(1/7),FLT3-ITDwt组CR/CRi患者占22.2%(2/9),无显著性差异(P=0.69);FLT3-ITD~(mut)患者ORR(CR/CRi+PR)为42.9%(3/7),野生型患者ORR为44.4%(4/9),无显著性差异(P=0.95)。FLT3-ITD~(mut)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野生型患者明显缩短,分别为130 d和300 d(P=0.02)。1例获得CR的FLT3-ITD~(mut) R/R AML患者合并IDH1突变;1例获得PR的FLT3-ITD~(mut) R/R AML患者合并SF3B1突变;3例合并NPM1突变的FLT3-ITD~(mut) R/R AML患者均未获得治疗反应。结论:VEN联合AZA方案对FLT3-ITD~(mut) R/R AML患者有一定疗效,但OS较短,需桥接移植。合并IDH1、SF3B1突变可能预示FLT3-ITD~(mut) R/R AML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合并NPM1突变可能预示治疗反应不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33-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翁光样;游伟文;刘焕勋;蔡云;杜新;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FLT3-ITD突变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ITD~(mut) R/R AML)的疗效,并分析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采用VEN联合AZA治疗的16例R/R AML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随访数据,使用NGS或PCR方法检测患者突变基因,分析FLT3-ITD~(mut)AML患者的疗效及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FLT3-ITD~(mut)组CR/CRi患者占14.3%(1/7),FLT3-ITDwt组CR/CRi患者占22.2%(2/9),无显著性差异(P=0.69);FLT3-ITD~(mut)患者ORR(CR/CRi+PR)为42.9%(3/7),野生型患者ORR为44.4%(4/9),无显著性差异(P=0.95)。FLT3-ITD~(mut)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野生型患者明显缩短,分别为130 d和300 d(P=0.02)。1例获得CR的FLT3-ITD~(mut) R/R AML患者合并IDH1突变;1例获得PR的FLT3-ITD~(mut) R/R AML患者合并SF3B1突变;3例合并NPM1突变的FLT3-ITD~(mut) R/R AML患者均未获得治疗反应。结论:VEN联合AZA方案对FLT3-ITD~(mut) R/R AML患者有一定疗效,但OS较短,需桥接移植。合并IDH1、SF3B1突变可能预示FLT3-ITD~(mut) R/R AML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合并NPM1突变可能预示治疗反应不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33-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珊珊;杨雪微;郑宇;高玉娟;苏雁华;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LYMPH%)及单核细胞比例(MONO%)、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结果:131例患者中110例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21例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相比,合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患者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WBC、D-D、DFR较高,PT延长,LYMPH%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OR=1.054,95%CI:1.024-1.084,P<0.001)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OR=1.026,95%CI:1.002-1.051,P=0.033)为出现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D-D和DF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809。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与D-D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8708);与D-D相比,DFR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P=0.0302)。DFR的最佳cut-off值为16.50,此时的敏感度为90.5%,特异性为70.0%。结论:DFR在预测初发APL相关出血程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DFR值越大提示出血程度越严重,当DFR>16.50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风险增大。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40-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珊珊;杨雪微;郑宇;高玉娟;苏雁华;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LYMPH%)及单核细胞比例(MONO%)、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结果:131例患者中110例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21例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相比,合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患者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WBC、D-D、DFR较高,PT延长,LYMPH%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OR=1.054,95%CI:1.024-1.084,P<0.001)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OR=1.026,95%CI:1.002-1.051,P=0.033)为出现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D-D和DF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809。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与D-D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8708);与D-D相比,DFR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P=0.0302)。DFR的最佳cut-off值为16.50,此时的敏感度为90.5%,特异性为70.0%。结论:DFR在预测初发APL相关出血程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DFR值越大提示出血程度越严重,当DFR>16.50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风险增大。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40-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兰;李艳;王继军;景红梅;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101例初治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Rai分期、Binet分期方法进行临床分期,采用CLL-IPI进行危险分层。结果:101例患者中,男61例,女40例,中位年龄64(28-84)岁,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77(66-88)个月,2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85%和64%。中位OS(总生存期)108(103-112)个月,5年和9年OS率分别为74%和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方式是影响OS的因素(P<0.05);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复杂核型是影响PFS的因素(P<0.05)。用X-tile软件分析发现,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β_2-微球蛋白与OS相关(P<0.05);白细胞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乳酸脱氢酶水平与PFS相关(P<0.05)。结论: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是否需要治疗及不同治疗方式是影响CLL患者OS的因素;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复杂核型是影响CLL患者PFS的因素。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45-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兰;李艳;王继军;景红梅;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确诊的101例初治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Rai分期、Binet分期方法进行临床分期,采用CLL-IPI进行危险分层。结果:101例患者中,男61例,女40例,中位年龄64(28-84)岁,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77(66-88)个月,2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85%和64%。中位OS(总生存期)108(103-112)个月,5年和9年OS率分别为74%和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方式是影响OS的因素(P<0.05);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复杂核型是影响PFS的因素(P<0.05)。用X-tile软件分析发现,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β_2-微球蛋白与OS相关(P<0.05);白细胞数、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乳酸脱氢酶水平与PFS相关(P<0.05)。结论: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是否需要治疗及不同治疗方式是影响CLL患者OS的因素;CLL-IPI高危或极高危、TP53异常、del(17p)、复杂核型是影响CLL患者PFS的因素。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45-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阳敏;张亚运;史琳;刘建新;王春键;王芳;张瑶;李燕;张梅香;胡文青;任汉云;江滨;
目的:探讨CD19/CD3双抗体博纳吐单抗(blinatumomab)治疗成人难治和复发性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10例成人R/R B-ALL患者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每治疗周期用药28 d,停14 d。第1个周期的d 1-7 d剂量为9μg/d,如无不良反应,d 8-28剂量为28μg/d。从第2个周期开始,每日剂量均为28μg。观察治疗后白血病缓解情况、生存期(EFS和OS)及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价疗效患者9例,4例在1个疗程后获得CR,1例在2个疗程后获CR,总缓解率为55.6%(5/9例),中位EFS为4(1-12)个月,中位OS为6(2-44)个月。10例患者中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血清IL-6、IL-10、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发现不同程度升高;2例患者分别因神经毒性和CRS中断治疗1周后恢复用药;1例患者因3级CRS停药并死于热带念珠菌血症。结论:博纳吐单抗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获得较好的缓解率,但缓解期维持时间较短。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CRS和神经毒性,细胞因子IL-6、IL-10、IL-17和IFN-γ可以作为监测CRS的指标。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R/R-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机会。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52-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欧阳敏;张亚运;史琳;刘建新;王春键;王芳;张瑶;李燕;张梅香;胡文青;任汉云;江滨;
目的:探讨CD19/CD3双抗体博纳吐单抗(blinatumomab)治疗成人难治和复发性Ph阴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10例成人R/R B-ALL患者接受博纳吐单抗治疗,每治疗周期用药28 d,停14 d。第1个周期的d 1-7 d剂量为9μg/d,如无不良反应,d 8-28剂量为28μg/d。从第2个周期开始,每日剂量均为28μg。观察治疗后白血病缓解情况、生存期(EFS和OS)及不良反应。结果:可评价疗效患者9例,4例在1个疗程后获得CR,1例在2个疗程后获CR,总缓解率为55.6%(5/9例),中位EFS为4(1-12)个月,中位OS为6(2-44)个月。10例患者中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血清IL-6、IL-10、IL-17和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发现不同程度升高;2例患者分别因神经毒性和CRS中断治疗1周后恢复用药;1例患者因3级CRS停药并死于热带念珠菌血症。结论:博纳吐单抗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获得较好的缓解率,但缓解期维持时间较短。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CRS和神经毒性,细胞因子IL-6、IL-10、IL-17和IFN-γ可以作为监测CRS的指标。该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R/R-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机会。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52-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丹;闫宏;江楠;王加强;王智斌;贺元;张娟;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血清游离轻链(sFLC)与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274例淋巴瘤患者中选取24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纳入本研究,分别对其sFLC、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sFLC正常组与sFLC增高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FLC正常组与sFLC增高组之间血液常规参数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49例NHL,138例(55.42%) sFLC增高,其中9.24%(23例)为单克隆增高,46.18%(115例)为多克隆增高。大多数NHL患者存在sFLC增高,但增高的sFLC因分泌类型(单克隆或多克隆)、淋巴瘤分型的变化而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级、IPI预后指数、B症状、骨髓侵犯等临床特征在NHL患者sFLC增高组与sFLC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sFLC正常组相比,sFLC增高组的患者均存在较高的WBC、ANC、AMC、hsCRP、Cr、Glb、LDH以及较低的Hb和Alb(P<0.05)。结论:sFLC增高与较差的血液常规参数相关,揭示了sFLC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独特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58-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丹;闫宏;江楠;王加强;王智斌;贺元;张娟;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血清游离轻链(sFLC)与不良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确诊的274例淋巴瘤患者中选取24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纳入本研究,分别对其sFLC、临床特征及血液常规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sFLC正常组与sFLC增高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sFLC正常组与sFLC增高组之间血液常规参数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249例NHL,138例(55.42%) sFLC增高,其中9.24%(23例)为单克隆增高,46.18%(115例)为多克隆增高。大多数NHL患者存在sFLC增高,但增高的sFLC因分泌类型(单克隆或多克隆)、淋巴瘤分型的变化而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级、IPI预后指数、B症状、骨髓侵犯等临床特征在NHL患者sFLC增高组与sFLC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sFLC正常组相比,sFLC增高组的患者均存在较高的WBC、ANC、AMC、hsCRP、Cr、Glb、LDH以及较低的Hb和Alb(P<0.05)。结论:sFLC增高与较差的血液常规参数相关,揭示了sFLC在成都地区淋巴瘤人群中独特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58-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香霖;关涛;赵志强;刘小兰;王慧;苏丽萍;王列样;
目的:探讨骨髓浸润伴染色体异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骨髓浸润且具有完整染色体结果的8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分析,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中有31例检测出染色体异常(35.2%),其中复杂核型者15例(17.0%)。复杂核型患者BCL-2、BCL-6、C-MYC、Ki-67≥80%阳性检出率高,且多为双表达。生存分析发现复杂核型的DLBCL患者PFS和OS明显差于染色体正常及1-2条染色体异常患者。结论:骨髓浸润且染色体异常的DLBCL患者中,复杂核型患者的生存期更短。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66-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香霖;关涛;赵志强;刘小兰;王慧;苏丽萍;王列样;
目的:探讨骨髓浸润伴染色体异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骨髓浸润且具有完整染色体结果的8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分析,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中有31例检测出染色体异常(35.2%),其中复杂核型者15例(17.0%)。复杂核型患者BCL-2、BCL-6、C-MYC、Ki-67≥80%阳性检出率高,且多为双表达。生存分析发现复杂核型的DLBCL患者PFS和OS明显差于染色体正常及1-2条染色体异常患者。结论:骨髓浸润且染色体异常的DLBCL患者中,复杂核型患者的生存期更短。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66-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丽;俞文娟;朱亚男;许惠丽;杨春梅;肖峰;麦文渊;
目的:分析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和疗效。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6(38-79)岁。双侧病变4例(10.5%),左侧病变13例(34.2%),右侧病变21例(55.3%)。有B症状者2例(5.3%)。生发中心型(GCB型)6例(15.8%),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型)32例(84.2%)。3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采用CHOP方案10例,R-CHOP方案21例(含R-CHOP方案化疗间歇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7例),其他方案5例。36例患者中,初始化疗最佳疗效评估ORR为86.1%,CR 29例(80.6%),PR 2例(5.5%)。R-CHOP和CHOP方案组ORR分别为95.2%和60.0%(P=0.027),CR率分别是90.4%和50.0%(P=0.022)。36例患者中,出现中枢复发7例,对侧睾丸复发4例,与CHOP方案组相比,R-CHOP方案组中枢复发率显著降低(4.8%vs 50.0%,P=0.007),睾丸复发率也低于CHOP方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vs 30.0%,P=0.087)。中位随访时间27(3-135)个月,5年的PFS和OS分别是71%和74%。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CHOP方案组相比,R-CHOP方案组患者的PFS(P=0.024)和OS(P=0.025)显著延长。结论:PT-DLBCL以综合性治疗为主,R-CHOP方案组CR率及ORR高于CHOP方案组,且减少了中枢及对侧睾丸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对预防中枢复发可能有益。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72-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丽;俞文娟;朱亚男;许惠丽;杨春梅;肖峰;麦文渊;
目的:分析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符合条件的38例住院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案和疗效。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6(38-79)岁。双侧病变4例(10.5%),左侧病变13例(34.2%),右侧病变21例(55.3%)。有B症状者2例(5.3%)。生发中心型(GCB型)6例(15.8%),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型)32例(84.2%)。36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采用CHOP方案10例,R-CHOP方案21例(含R-CHOP方案化疗间歇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7例),其他方案5例。36例患者中,初始化疗最佳疗效评估ORR为86.1%,CR 29例(80.6%),PR 2例(5.5%)。R-CHOP和CHOP方案组ORR分别为95.2%和60.0%(P=0.027),CR率分别是90.4%和50.0%(P=0.022)。36例患者中,出现中枢复发7例,对侧睾丸复发4例,与CHOP方案组相比,R-CHOP方案组中枢复发率显著降低(4.8%vs 50.0%,P=0.007),睾丸复发率也低于CHOP方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vs 30.0%,P=0.087)。中位随访时间27(3-135)个月,5年的PFS和OS分别是71%和74%。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CHOP方案组相比,R-CHOP方案组患者的PFS(P=0.024)和OS(P=0.025)显著延长。结论:PT-DLBCL以综合性治疗为主,R-CHOP方案组CR率及ORR高于CHOP方案组,且减少了中枢及对侧睾丸复发,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对预防中枢复发可能有益。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72-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西担·努尔买买提;王浦黎;张志蓉;陈丹;崔智勇;杨建斌;姜天佑;田晨;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皮肤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2例原发皮肤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计算,原发皮肤T、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率约91.9/10万,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约14.5/10万。年龄≥65岁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与低于65岁患者相比明显缩短(P<0.05);β_2-微球蛋白升高患者的OS及PFS均较短(均P<0.05);初治后达完全/部分缓解的患者较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具有更长的OS(P<0.05)。起源于T、NK/T细胞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OS及PFS具有差异,蕈样肉芽肿患者的OS及PFS均长于其他病理类型患者(均P<0.05);另外,分期也可能影响患者的PFS(P=0.056)。结论:患者年龄、分期、β_2-微球蛋白水平、病理类型、治疗后缓解情况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79-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西担·努尔买买提;王浦黎;张志蓉;陈丹;崔智勇;杨建斌;姜天佑;田晨;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皮肤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2例原发皮肤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计算,原发皮肤T、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病率约91.9/10万,原发皮肤B细胞淋巴瘤约14.5/10万。年龄≥65岁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与低于65岁患者相比明显缩短(P<0.05);β_2-微球蛋白升高患者的OS及PFS均较短(均P<0.05);初治后达完全/部分缓解的患者较疾病稳定或进展患者具有更长的OS(P<0.05)。起源于T、NK/T细胞的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OS及PFS具有差异,蕈样肉芽肿患者的OS及PFS均长于其他病理类型患者(均P<0.05);另外,分期也可能影响患者的PFS(P=0.056)。结论:患者年龄、分期、β_2-微球蛋白水平、病理类型、治疗后缓解情况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79-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叶;宋颖;王茵;金祺祺;蒋皓云;柴晔;曾鹏云;岳玲玲;吴重阳;
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联合D-二聚体(D-dimer)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通过ROC曲线确定PNI和D-dime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OS相关的因素。结果:与低PNI组(PNI<44.775)相比,高PNI组(PNI≥44.775)有更好的OS(P=0.022)和PFS(P=0.029),两组2年OS率分别为55.6%和78.3%(P=0.041);与高D-dimer组(D-dimer≥0.835)相比,低D-dimer组(D-dimer<0.835)具有更好的OS(P<0.001)和PFS(P<0.001),两组2年OS率分别为51.4%和86.8%(P=0.001);同时,高PNI+低D-dimer组患者较其他3组具有更好的OS(P=0.003)和PFS(P<0.001),2年OS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CCN-IPI(HR=2.083,95%CI:1.034-4.196,P=0.040)、PNI(HR=0.267,95%CI:0.076-0.940,P=0.040)、PNI+D-dimer(HR=9.082,95%CI:1.329-62.079,P=0.02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发现,PNI、D-dimer、PNI联合D-dimer能够改善低危、低中危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结论:初诊时高PNI、低D-dimer及高PNI+低D-dimer的DLBCL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85-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叶;宋颖;王茵;金祺祺;蒋皓云;柴晔;曾鹏云;岳玲玲;吴重阳;
目的: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NI)联合D-二聚体(D-dimer)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DLBCL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通过ROC曲线确定PNI和D-dimer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OS相关的因素。结果:与低PNI组(PNI<44.775)相比,高PNI组(PNI≥44.775)有更好的OS(P=0.022)和PFS(P=0.029),两组2年OS率分别为55.6%和78.3%(P=0.041);与高D-dimer组(D-dimer≥0.835)相比,低D-dimer组(D-dimer<0.835)具有更好的OS(P<0.001)和PFS(P<0.001),两组2年OS率分别为51.4%和86.8%(P=0.001);同时,高PNI+低D-dimer组患者较其他3组具有更好的OS(P=0.003)和PFS(P<0.001),2年OS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CCN-IPI(HR=2.083,95%CI:1.034-4.196,P=0.040)、PNI(HR=0.267,95%CI:0.076-0.940,P=0.040)、PNI+D-dimer(HR=9.082,95%CI:1.329-62.079,P=0.024)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发现,PNI、D-dimer、PNI联合D-dimer能够改善低危、低中危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结论:初诊时高PNI、低D-dimer及高PNI+低D-dimer的DLBCL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85-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严志民;刘彦权;许庆林;林洁;刘欣;朱秋平;陈鑫基;刘庭波;连晓岚;
目的:分析芒果苷(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对人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侵袭、凋亡和自噬的作用及对CXC趋化因子受体家族(CXCR)表达的影响,并探究其间存在的分子机制,为Burkitt淋巴瘤基础研究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Mangiferin、硼替佐米单药或联合干预Raji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自噬及Akt/m TOR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XCR家族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Mangiferin干预Raji细胞不同时间后,可抑制Raji细胞活力,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682,r=-0.836);与单药组相比,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时,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1)。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后,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并显著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同时亦使Caspase-3水解活化,继而诱导Raji细胞发生凋亡。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后可上调LC3Ⅱ蛋白的表达,且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较单药或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可显著抑制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通过抑制Akt/m TOR通路来使Raji细胞增殖及侵袭受抑,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与凋亡。Mangiferin及硼替佐米单药干预Raji细胞后,可下调CXCR4、CXCR7 m RNA的表达,当两药联合时CXCR4、CXCR7 m RNA表达下调更为显著(P<0.01)。Mangiferin单药或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后CXCR5 m 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但两药联合时可使CXCR3表达下调(P<0.05)。结论: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能协同抑制Raji细胞增殖、侵袭,并诱导其发生自噬与凋亡,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并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以及使CXCR家族表达受抑等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94-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志民;刘彦权;许庆林;林洁;刘欣;朱秋平;陈鑫基;刘庭波;连晓岚;
目的:分析芒果苷(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对人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侵袭、凋亡和自噬的作用及对CXC趋化因子受体家族(CXCR)表达的影响,并探究其间存在的分子机制,为Burkitt淋巴瘤基础研究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Mangiferin、硼替佐米单药或联合干预Raji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自噬及Akt/m TOR通路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XCR家族的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Mangiferin干预Raji细胞不同时间后,可抑制Raji细胞活力,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682,r=-0.836);与单药组相比,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时,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显著下降、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0.01)。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后,可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并显著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同时亦使Caspase-3水解活化,继而诱导Raji细胞发生凋亡。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后可上调LC3Ⅱ蛋白的表达,且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较单药或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可显著抑制Akt和m TOR的磷酸化水平,通过抑制Akt/m TOR通路来使Raji细胞增殖及侵袭受抑,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与凋亡。Mangiferin及硼替佐米单药干预Raji细胞后,可下调CXCR4、CXCR7 m RNA的表达,当两药联合时CXCR4、CXCR7 m RNA表达下调更为显著(P<0.01)。Mangiferin单药或联合硼替佐米干预Raji细胞后CXCR5 m 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但两药联合时可使CXCR3表达下调(P<0.05)。结论:Mangiferin联合硼替佐米能协同抑制Raji细胞增殖、侵袭,并诱导其发生自噬与凋亡,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并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上调促凋亡蛋白Bax以及使CXCR家族表达受抑等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394-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婉婷;马梁明;连玉;王权钢;高中杰;赵爽;
目的:对比分析普乐沙福(PX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PXF+G-CSF)与环磷酰胺(Cy)联合G-CSF(Cy+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采用PXF+G-CSF(18例)或Cy+G-CSF(23例)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集获得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失败率及采集优良率,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DS分期、ISS分期、既往化疗疗程数、动员前疾病状态及动员方式等因素与采集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种动员方案的不良反应、住院天数与经济负担进行比较。结果:41例患者共进行了97次动员采集,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为6.09(0-34.07)×106/kg,采集成功率、优良率和失败率分别为90.2%、56.1%和9.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疾病分型及疾病分期与采集获得CD34~+细胞数及采集成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动员前疾病缓解程度达到部分缓解以上者更易获得较高的CD34~+细胞数(P<0.05);PXF+G-CSF组在首次采集获得CD34~+细胞数、首次采集成功率上均显著优于Cy+G-CSF组(均P<0.05),且动员期间感染风险低、住院周期短(均P<0.05),但经济负担较重(P<0.05)。结论:PXF+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首次采集成功率高,所获干细胞数目多,所需采集次数少,住院周期短,但费用相对较高。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03-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婉婷;马梁明;连玉;王权钢;高中杰;赵爽;
目的:对比分析普乐沙福(PX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PXF+G-CSF)与环磷酰胺(Cy)联合G-CSF(Cy+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采用PXF+G-CSF(18例)或Cy+G-CSF(23例)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集获得CD34~+细胞数、采集成功率、采集失败率及采集优良率,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DS分期、ISS分期、既往化疗疗程数、动员前疾病状态及动员方式等因素与采集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种动员方案的不良反应、住院天数与经济负担进行比较。结果:41例患者共进行了97次动员采集,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为6.09(0-34.07)×106/kg,采集成功率、优良率和失败率分别为90.2%、56.1%和9.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疾病分型及疾病分期与采集获得CD34~+细胞数及采集成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动员前疾病缓解程度达到部分缓解以上者更易获得较高的CD34~+细胞数(P<0.05);PXF+G-CSF组在首次采集获得CD34~+细胞数、首次采集成功率上均显著优于Cy+G-CSF组(均P<0.05),且动员期间感染风险低、住院周期短(均P<0.05),但经济负担较重(P<0.05)。结论:PXF+G-CSF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首次采集成功率高,所获干细胞数目多,所需采集次数少,住院周期短,但费用相对较高。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03-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涂松涛;周玉兰;李菲;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联合环磷酰胺(EC)方案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8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EC方案的动员成功率、优质动员率以及对MM患者移植疗效、不良反应、移植后造血重建和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患者EC方案结束后14(10-19)d开始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采集中位数为6.82(1.27-22.57)×10~6/kg,中位采集数2(1-4)次,动员成功率为98%(47/48),优质动员率为71%(34/48)。患者移植后缓解深度提高,完全缓解率从移植前的45.8%提升至移植后的87.5%(P<0.01)。无移植相关死亡,动员期间无需输血治疗,未发生黏膜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为75.0%(36/48)。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9-26)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0(8-33)d。截止末次随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未达到,5年估算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3.8%和82.4%。结论:EC方案采集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MM患者干细胞动员方法。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10-1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涂松涛;周玉兰;李菲;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联合环磷酰胺(EC)方案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48例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EC方案的动员成功率、优质动员率以及对MM患者移植疗效、不良反应、移植后造血重建和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患者EC方案结束后14(10-19)d开始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采集中位数为6.82(1.27-22.57)×10~6/kg,中位采集数2(1-4)次,动员成功率为98%(47/48),优质动员率为71%(34/48)。患者移植后缓解深度提高,完全缓解率从移植前的45.8%提升至移植后的87.5%(P<0.01)。无移植相关死亡,动员期间无需输血治疗,未发生黏膜炎。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为75.0%(36/48)。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白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9-26)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0(8-33)d。截止末次随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未达到,5年估算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3.8%和82.4%。结论:EC方案采集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MM患者干细胞动员方法。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10-1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汪平;王学东;刘露;陈肖;刘芳;赵四书;杨慧;仇海荣;郭睿;李建勇;吴雨洁;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浆细胞CD117和CD200的表达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诊MM患者100例,采集患者新鲜骨髓液,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浆细胞免疫表型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结果:CD117和CD200在所有MM患者异常浆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44.0%(44/100),75例行FISH检测的患者中有53例至少检出1种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70.7%(53/75),1q21(CKS1B)基因复制、1p32(CDKN2C)基因缺失、p53基因缺失、IgH重排检出率分别为48.6%(36/74)、10.6%(7/66)、11.1%(8/72)、32.9%(24/73)。CD117~+患者IgH重排发生率明显低于CD117~-患者(P<0.05),CD200~-患者1p32(CDKN2C)基因缺失比例明显低于CD200~+患者(P<0.05)。根据CD117及CD200的表达,将患者分成4组(CD117~+CD200~+、CD117~+CD200~-、CD117~-CD200~+、CD117~-CD200~-),进一步分析发现CD117~+CD200~-组IgH重排发生率明显低于CD117~-CD200~+组(P<0.05),CD117~+CD200~-组1p32(CDKN2C)基因缺失率明显低于CD117~+CD200~+组和CD117~-CD200~+组(P<0.05)。结论:CD117联合CD200表达模式的不同对MM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细胞具有CD117~-CD200~+表达模式的MM患者预后更差。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15-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平;王学东;刘露;陈肖;刘芳;赵四书;杨慧;仇海荣;郭睿;李建勇;吴雨洁;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浆细胞CD117和CD200的表达与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初诊MM患者100例,采集患者新鲜骨髓液,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浆细胞免疫表型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结果:CD117和CD200在所有MM患者异常浆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44.0%(44/100),75例行FISH检测的患者中有53例至少检出1种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70.7%(53/75),1q21(CKS1B)基因复制、1p32(CDKN2C)基因缺失、p53基因缺失、IgH重排检出率分别为48.6%(36/74)、10.6%(7/66)、11.1%(8/72)、32.9%(24/73)。CD117~+患者IgH重排发生率明显低于CD117~-患者(P<0.05),CD200~-患者1p32(CDKN2C)基因缺失比例明显低于CD200~+患者(P<0.05)。根据CD117及CD200的表达,将患者分成4组(CD117~+CD200~+、CD117~+CD200~-、CD117~-CD200~+、CD117~-CD200~-),进一步分析发现CD117~+CD200~-组IgH重排发生率明显低于CD117~-CD200~+组(P<0.05),CD117~+CD200~-组1p32(CDKN2C)基因缺失率明显低于CD117~+CD200~+组和CD117~-CD200~+组(P<0.05)。结论:CD117联合CD200表达模式的不同对MM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肿瘤细胞具有CD117~-CD200~+表达模式的MM患者预后更差。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15-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金全;何毅辉;黄建新;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骨髓标本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75例NDMM患者和25例良性骨髓疾病ITP患者骨髓活检标本中eIF4E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分析NDMM患者骨髓标本中eIF4E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NDMM患者骨髓标本中eIF4E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骨髓疾病患者(P<0.001)。eIF4E蛋白表达阳性与NDMM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存在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IF4E蛋白表达阳性与NDMM患者总生存期(OS)缩短显著相关,是影响ND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IF4E蛋白表达阳性是NDMM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21-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洪金全;何毅辉;黄建新;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骨髓标本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75例NDMM患者和25例良性骨髓疾病ITP患者骨髓活检标本中eIF4E蛋白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资料,分析NDMM患者骨髓标本中eIF4E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意义。结果:NDMM患者骨髓标本中eIF4E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骨髓疾病患者(P<0.001)。eIF4E蛋白表达阳性与NDMM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存在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IF4E蛋白表达阳性与NDMM患者总生存期(OS)缩短显著相关,是影响ND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IF4E蛋白表达阳性是NDMM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21-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涛;殷悦;骆云龙;林方珩;刘德斌;
目的:探讨白消安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予不同浓度梯度白消安干预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调控分子Bax、Bcl-2及Wnt3a/β-catenin通路信号分子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x、Bcl-2及Wnt3a/β-catenin通路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白消安可明显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P<0.05)。予不同浓度白消安干预细胞48 h后,可使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低,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同时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以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0.05)。结论:白消安可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家族蛋白表达及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26-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涛;殷悦;骆云龙;林方珩;刘德斌;
目的:探讨白消安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予不同浓度梯度白消安干预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调控分子Bax、Bcl-2及Wnt3a/β-catenin通路信号分子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x、Bcl-2及Wnt3a/β-catenin通路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白消安可明显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P<0.05)。予不同浓度白消安干预细胞48 h后,可使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低,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同时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以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0.05)。结论:白消安可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家族蛋白表达及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26-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丛池;张文勇;张睿娟;
目的:探讨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高危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7例高危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且患者均至少连续使用2周期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观察其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周期治疗后评估总缓解率(ORR)为63.0%(17/27例)、深度缓解率为22.2%(6/27例),4周期治疗后评估ORR为90.5%(19/21例)、深度缓解率为66.7%(14/21例),无论ORR还是深度缓解率4周期较2周期明显提高(P=0.044,P=0.003)。新诊断和复发难治MM组2周期治疗后ORR分别为75%(9/12例)和60%(9/15例),深度缓解率分别为25%(3/12例)和20%(3/15例);4周期治疗后ORR分别为100%(9/9例)和83.3%(10/12例),深度缓解率分别为77.8%(7/9例)和58.3%(7/12例),两组之间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肌酐≥177μmol/L组患者2周期治疗后评估血清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1q21扩增亚组占比最大77.8%(21/27例),2周期治疗后评估ORR为66.7%(14/21例),深度缓解率为23.8%(5/21例),4周期治疗后评估ORR为88.9%(16/18例),深度缓解率为66.7%(12/18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肺部感染9例,血液学不良反应1-2级8例。结论: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新诊断、复发/难治的高危MM均有较好的早期疗效,对伴有肾功能损害、高危细胞遗传学的MM同样受益,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32-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丛池;张文勇;张睿娟;
目的:探讨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高危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7例高危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且患者均至少连续使用2周期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观察其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周期治疗后评估总缓解率(ORR)为63.0%(17/27例)、深度缓解率为22.2%(6/27例),4周期治疗后评估ORR为90.5%(19/21例)、深度缓解率为66.7%(14/21例),无论ORR还是深度缓解率4周期较2周期明显提高(P=0.044,P=0.003)。新诊断和复发难治MM组2周期治疗后ORR分别为75%(9/12例)和60%(9/15例),深度缓解率分别为25%(3/12例)和20%(3/15例);4周期治疗后ORR分别为100%(9/9例)和83.3%(10/12例),深度缓解率分别为77.8%(7/9例)和58.3%(7/12例),两组之间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肌酐≥177μmol/L组患者2周期治疗后评估血清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1q21扩增亚组占比最大77.8%(21/27例),2周期治疗后评估ORR为66.7%(14/21例),深度缓解率为23.8%(5/21例),4周期治疗后评估ORR为88.9%(16/18例),深度缓解率为66.7%(12/18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肺部感染9例,血液学不良反应1-2级8例。结论: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新诊断、复发/难治的高危MM均有较好的早期疗效,对伴有肾功能损害、高危细胞遗传学的MM同样受益,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32-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乐敏;余海;金喆;丁洁;余和平;
目的:探讨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苷(QG)通过PI3K/AKT通路对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环孢素(CsA)、QG共4组,每组10只。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CsA组给予0.027 g/kg CsA灌胃,QG组给予0.2 g/kg QG灌胃。造模3 d后处死小鼠并从尾静脉处抽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并制备洗涤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AX、BAD、caspase-9、磷脂酰丝氨酸(PS)、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含量;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中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减少,洗涤血小板中的BAX、BAD、caspase-9、PS、PAC-1、P-选择素明显升高(P<0.05),同时,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含量以及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CsA组及QG组洗涤血小板中的BAX、BAD、caspase-9、PS、PAC-1、P-选择素明显下降(P<0.05),而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水平以及PI3K mRNA及AKT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QG能减少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血小板凋亡,并参与部分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节,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37-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乐敏;余海;金喆;丁洁;余和平;
目的:探讨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苷(QG)通过PI3K/AKT通路对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模型,将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环孢素(CsA)、QG共4组,每组10只。正常组及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CsA组给予0.027 g/kg CsA灌胃,QG组给予0.2 g/kg QG灌胃。造模3 d后处死小鼠并从尾静脉处抽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并制备洗涤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AX、BAD、caspase-9、磷脂酰丝氨酸(PS)、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PAC-1)、P-选择素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I3K、p-PI3K、AKT、p-AKT的蛋白含量;运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中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减少,洗涤血小板中的BAX、BAD、caspase-9、PS、PAC-1、P-选择素明显升高(P<0.05),同时,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含量以及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CsA组及QG组洗涤血小板中的BAX、BAD、caspase-9、PS、PAC-1、P-选择素明显下降(P<0.05),而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水平以及PI3K mRNA及AKT m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上升(P<0.05)。结论:QG能减少免疫性骨髓衰竭小鼠血小板凋亡,并参与部分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节,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37-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颖;谢萍;
目的: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临床特征,探讨慢性ITP(chronic ITP,CIT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收集患儿初诊时的发病年龄、性别、血型、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有无前驱感染等临床资料,通过检索病历系统、门诊或电话随访至少1年,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180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收集ITP患儿180例,其中慢性ITP患儿36例,占20%;非慢性ITP患儿144例,占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年龄≥3岁、初诊时淋巴细胞数>(3.98±2.26)×10~9/L、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4.38±1.79)d是ITP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ITP患儿(OR=3.792,95%CI:1.427-10.075,P=0.008),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较长的患儿(OR=1.295,95%CI:1.055-1.591,P=0.014)更容易发展为CIT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年龄预测CITP的曲线下面积为0.715,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1.1%;当血小板数恢复至正常时间取值为4.5 d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08,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59.9%,两者均对预测CITP有较好的价值。结论: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延长(≥4.5 d)是CITP的危险因素,且对预测CITP有较好的价值,而性别、血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初诊时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相关抗体、有无前驱感染等因素与CITP无显著相关性。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43-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颖;谢萍;
目的:分析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的临床特征,探讨慢性ITP(chronic ITP,CIT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收集患儿初诊时的发病年龄、性别、血型、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有无前驱感染等临床资料,通过检索病历系统、门诊或电话随访至少1年,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病例180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收集ITP患儿180例,其中慢性ITP患儿36例,占20%;非慢性ITP患儿144例,占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年龄≥3岁、初诊时淋巴细胞数>(3.98±2.26)×10~9/L、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4.38±1.79)d是ITP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ITP患儿(OR=3.792,95%CI:1.427-10.075,P=0.008),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较长的患儿(OR=1.295,95%CI:1.055-1.591,P=0.014)更容易发展为CIT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发病年龄预测CITP的曲线下面积为0.715,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61.1%;当血小板数恢复至正常时间取值为4.5 d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08,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59.9%,两者均对预测CITP有较好的价值。结论:首次发病年龄≥3岁及血小板数恢复正常时间延长(≥4.5 d)是CITP的危险因素,且对预测CITP有较好的价值,而性别、血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初诊时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相关抗体、有无前驱感染等因素与CITP无显著相关性。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43-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芬;陈建军;雷平;李林;周明;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特征,分析疾病预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TTP患者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治疗方案等资料,比较各因素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组间差异;分析各因素与预后、急性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9例TTP患者中,1名4岁男童为遗传性TTP,其余58例为获得性TTP(39例为特发性TTP,19例为继发性TTP),其中男27例,女31例,中位年龄54(11-84)岁。36例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测定,34例(94.44%)患者存在酶活性降低,特发性与继发性TTP患者ADAMTS13酶活性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死亡组、存活组比较,年龄(64岁vs 51岁)、ALT/AST比值(0.61 vs 0.36)、血浆置换(TPE)次数(3次vs 8次)与持续时间(3 d vs 9 d)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E次数(OR=5.175,95%CI:1.169-22.914,P=0.030)、ALT/AST比值(OR=4.387,95%CI:1.019-18.891,P=0.047)与死亡率相关。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精神障碍程度(HR=0.200,95%CI:0.084-0.474,P<0.001)、起病至TPE启动时间(HR=0.288,95%CI:0.114-0.726,P=0.008)、治疗方案(HR=0.336,95%CI:0.125-0.902,P=0.030)与TTP急性期疗效相关。结论:高ALT/AST比值的TTP患者死亡率高;足次、足程血浆置换者死亡率低。重度神经精神障碍、诊治时间延迟、TPE无反应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欠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48-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芬;陈建军;雷平;李林;周明;
目的:总结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参数特征,分析疾病预后、急性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TTP患者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治疗方案等资料,比较各因素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组间差异;分析各因素与预后、急性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59例TTP患者中,1名4岁男童为遗传性TTP,其余58例为获得性TTP(39例为特发性TTP,19例为继发性TTP),其中男27例,女31例,中位年龄54(11-84)岁。36例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活性测定,34例(94.44%)患者存在酶活性降低,特发性与继发性TTP患者ADAMTS13酶活性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死亡组、存活组比较,年龄(64岁vs 51岁)、ALT/AST比值(0.61 vs 0.36)、血浆置换(TPE)次数(3次vs 8次)与持续时间(3 d vs 9 d)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E次数(OR=5.175,95%CI:1.169-22.914,P=0.030)、ALT/AST比值(OR=4.387,95%CI:1.019-18.891,P=0.047)与死亡率相关。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精神障碍程度(HR=0.200,95%CI:0.084-0.474,P<0.001)、起病至TPE启动时间(HR=0.288,95%CI:0.114-0.726,P=0.008)、治疗方案(HR=0.336,95%CI:0.125-0.902,P=0.030)与TTP急性期疗效相关。结论:高ALT/AST比值的TTP患者死亡率高;足次、足程血浆置换者死亡率低。重度神经精神障碍、诊治时间延迟、TPE无反应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欠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48-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滕元姬;石凤;凌永嫦;何丽桥;王春芳;王俊利;
目的:探究广西人群G6PD基因c.1365-13T>C、c.406C>T位点遗传多态性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同时了解广西人群中这两个基因的携带和突变频率。方法:检测417例G6PD缺乏症患者和295例正常对照者的G6PD活性水平及c.1365-13T>C、c.406C>T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两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与G6PD活性水平的相关性,并用在线SHEsis软件分析两位点单倍型分布频率。结果:c.1365-13T>C位点CC基因型(P=0.001,OR=2.684)和C等位基因(P=0.002,OR=1.681)在G6PD缺乏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显性模型TT+TC vs CC(P=0.001,OR=2.694)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406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G6PD缺乏患者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C、T-C和G6PD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G6PD缺乏患者中c.1365-13T>C TC基因型G6PD酶活性水平、MCV、MCH、MCHC平均值均明显大于TT基因型,RDW-CV平均值明显小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G6PD酶活性水平明显低于TT基因型,MCV、MCH平均值均明显高于TT型(均P<0.05)。c.406C>T TT基因型患者的HCT、MCV、MCH、RDW-SD平均值均明显高于CC基因型(均P<0.05)。结论:G6PD c.1365-13T>C位点突变与G6PD活性水平降低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55-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滕元姬;石凤;凌永嫦;何丽桥;王春芳;王俊利;
目的:探究广西人群G6PD基因c.1365-13T>C、c.406C>T位点遗传多态性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同时了解广西人群中这两个基因的携带和突变频率。方法:检测417例G6PD缺乏症患者和295例正常对照者的G6PD活性水平及c.1365-13T>C、c.406C>T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两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与G6PD活性水平的相关性,并用在线SHEsis软件分析两位点单倍型分布频率。结果:c.1365-13T>C位点CC基因型(P=0.001,OR=2.684)和C等位基因(P=0.002,OR=1.681)在G6PD缺乏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显性模型TT+TC vs CC(P=0.001,OR=2.694)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406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G6PD缺乏患者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C-C、T-C和G6PD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性。G6PD缺乏患者中c.1365-13T>C TC基因型G6PD酶活性水平、MCV、MCH、MCHC平均值均明显大于TT基因型,RDW-CV平均值明显小于TT基因型;CC基因型G6PD酶活性水平明显低于TT基因型,MCV、MCH平均值均明显高于TT型(均P<0.05)。c.406C>T TT基因型患者的HCT、MCV、MCH、RDW-SD平均值均明显高于CC基因型(均P<0.05)。结论:G6PD c.1365-13T>C位点突变与G6PD活性水平降低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55-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梦莹;葛美丽;霍佳莉;李星鑫;邵英起;黄金波;任翔;张静;王敏;聂能;金朋;郑以州;
目的:评估褪黑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分析褪黑素水平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体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褪黑素对AA患者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较正常对照(HC)显著降低(12.23 pg/ml vs 20.04 pg/ml,P<0.01),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后(IST)缓解的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较未缓解患者明显升高(29.16 pg/ml vs 11.73 pg/ml,P=0.04)。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与血小板(r=0.49)、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0.4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0.43)呈明显正相关,而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r=-0.45)呈明显负相关。在体外,褪黑素可抑制AA患者CD4+T和CD8+T细胞上CD25和CD69的表达(均P<0.05)。此外,褪黑素可显著抑制AA患者CD4+T和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P<0.01)。结论: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其免疫异常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体外,补充褪黑素可部分纠正AA患者的免疫亢进状态。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62-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梦莹;葛美丽;霍佳莉;李星鑫;邵英起;黄金波;任翔;张静;王敏;聂能;金朋;郑以州;
目的:评估褪黑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分析褪黑素水平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体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褪黑素对AA患者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较正常对照(HC)显著降低(12.23 pg/ml vs 20.04 pg/ml,P<0.01),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后(IST)缓解的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较未缓解患者明显升高(29.16 pg/ml vs 11.73 pg/ml,P=0.04)。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与血小板(r=0.49)、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0.4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r=0.43)呈明显正相关,而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r=-0.45)呈明显负相关。在体外,褪黑素可抑制AA患者CD4+T和CD8+T细胞上CD25和CD69的表达(均P<0.05)。此外,褪黑素可显著抑制AA患者CD4+T和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P<0.01)。结论:AA患者血浆褪黑素水平降低,可能在其免疫异常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体外,补充褪黑素可部分纠正AA患者的免疫亢进状态。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62-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湘成;张珊珊;阳子骥;朱春丽;黄惠妮;罗瑞献;李思娜;谢慧琼;黎海澜;莫柱宁;
目的:对1例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并分析其出血与血栓风险及输血策略。方法: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PT演算法进行检测。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栓弹力图分析。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用PCR法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的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轻度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水平降低(Clauss法);先证者姑姑、儿子和女儿的纤维蛋白原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血栓弹力图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先证者儿子除外)的纤维蛋白原功能基本正常;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子女、姑姑FGA基因2号外显子均存在6233位G/A(p.AαArg35His)杂合突变,此外家系中还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分别是FGA基因g.9308A/G(p.AαThr331Ala)多态性和FGB基因g.12628G/A(p.BβArg478Iys)多态性;患者产前2 h输注10单位冷沉淀预防出血,生产过程及产后无明显出血。结论:FGA基因6233位G/A(p.AαArg35His)杂合突变是该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致病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69-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湘成;张珊珊;阳子骥;朱春丽;黄惠妮;罗瑞献;李思娜;谢慧琼;黎海澜;莫柱宁;
目的:对1例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并分析其出血与血栓风险及输血策略。方法: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分别用Clauss法和PT演算法进行检测。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血栓弹力图分析。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用PCR法扩增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寻找基因突变。结果:先证者的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轻度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水平降低(Clauss法);先证者姑姑、儿子和女儿的纤维蛋白原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血栓弹力图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先证者儿子除外)的纤维蛋白原功能基本正常;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子女、姑姑FGA基因2号外显子均存在6233位G/A(p.AαArg35His)杂合突变,此外家系中还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分别是FGA基因g.9308A/G(p.AαThr331Ala)多态性和FGB基因g.12628G/A(p.BβArg478Iys)多态性;患者产前2 h输注10单位冷沉淀预防出血,生产过程及产后无明显出血。结论:FGA基因6233位G/A(p.AαArg35His)杂合突变是该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致病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69-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婷婷;刘学军;黄宝甲;周燕;莫秋红;钟周琳;刘金莲;
目的:探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在复杂抗体鉴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盐水法和微柱凝集法检测患者的血型抗原,采用盐水法筛选及鉴定患者血清中的Ig M类抗体,采用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集法、酶法和吸收放散法筛选及鉴定Ig G类抗体。结果:检出1例患者血型为B型/CCDee/Jk(a-b+)/Fy(a-b+)。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反应,在盐水介质中呈抗-E格局;在微柱凝集卡中全阳性,但与经木瓜酶处理的谱细胞反应出现2个阴性。参照格局表考虑存在抗-c、E和抗-Jk~a抗体,以及1种易被木瓜酶破坏的血型抗原对应的抗体。选用特定表型的红细胞对患者血清进行吸收放散试验,检出Ig G类抗-c、抗-E、抗-Jk~a和抗-Fy~a抗体。结论:联合运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证实该患者血清中存在Ig M类抗-E和Ig G类抗-c、抗-E、抗-Jk~a及抗-Fy~a联合抗体。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75-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婷婷;刘学军;黄宝甲;周燕;莫秋红;钟周琳;刘金莲;
目的:探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的联合运用在复杂抗体鉴定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盐水法和微柱凝集法检测患者的血型抗原,采用盐水法筛选及鉴定患者血清中的Ig M类抗体,采用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微柱凝集法、酶法和吸收放散法筛选及鉴定Ig G类抗体。结果:检出1例患者血型为B型/CCDee/Jk(a-b+)/Fy(a-b+)。患者血清与谱细胞反应,在盐水介质中呈抗-E格局;在微柱凝集卡中全阳性,但与经木瓜酶处理的谱细胞反应出现2个阴性。参照格局表考虑存在抗-c、E和抗-Jk~a抗体,以及1种易被木瓜酶破坏的血型抗原对应的抗体。选用特定表型的红细胞对患者血清进行吸收放散试验,检出Ig G类抗-c、抗-E、抗-Jk~a和抗-Fy~a抗体。结论:联合运用多种血型血清学方法证实该患者血清中存在Ig M类抗-E和Ig G类抗-c、抗-E、抗-Jk~a及抗-Fy~a联合抗体。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75-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文娟;张秋芳;黄程勇;陈迎春;周叶萍;陈金英;曾嘉;
目的:探讨献血人群中血小板数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0例符合单采血小板捐献要求的献血者血液学指标,将献血者分为铁蛋白降低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相关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分别分析铁代谢指标、血常规指标与血小板数的相关性。结果: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铁蛋白降低组的血小板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在铁代谢指标中,女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均呈负相关(r=-0.162,r=-0.153,r=-0.256),与总铁结合力(TIBC)、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呈正相关(r=0.219,r=0.294);男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SF、SI和TSAT均呈负相关(r=-0.188,r=-0.148,r=-0.224),与UIBC呈正相关(r=0.220)。血常规指标中,女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均呈负相关(r=-0.236,r=-0.267,r=-0.213,r=-0.284),男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MCH、MCHC和Ret-He均呈负相关(r=-0.184,r=-0.221,r=-0.209)。结论:在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的献血人群中,铁储备能力越低,铁组织利用率越低,血小板数越趋向增高。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81-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钟文娟;张秋芳;黄程勇;陈迎春;周叶萍;陈金英;曾嘉;
目的:探讨献血人群中血小板数与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0例符合单采血小板捐献要求的献血者血液学指标,将献血者分为铁蛋白降低组与正常组,比较两组相关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分别分析铁代谢指标、血常规指标与血小板数的相关性。结果: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铁蛋白降低组的血小板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在铁代谢指标中,女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均呈负相关(r=-0.162,r=-0.153,r=-0.256),与总铁结合力(TIBC)、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呈正相关(r=0.219,r=0.294);男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SF、SI和TSAT均呈负相关(r=-0.188,r=-0.148,r=-0.224),与UIBC呈正相关(r=0.220)。血常规指标中,女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均呈负相关(r=-0.236,r=-0.267,r=-0.213,r=-0.284),男性献血者血小板数与MCH、MCHC和Ret-He均呈负相关(r=-0.184,r=-0.221,r=-0.209)。结论:在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的献血人群中,铁储备能力越低,铁组织利用率越低,血小板数越趋向增高。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81-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施琳颖;李艳辉;许京菁;张喻;谢婷婷;许育兵;单桂秋;周谋;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刺激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LPS+PRP处理组及LPS+PRP+Compound C处理组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CD11c和M2型标志物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经LPS处理后,不同处理时间(12 h、18 h和24 h)PRP对AMPK-m 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运用RNA干扰技术,沉默巨噬细胞AMPK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RP对TGF-β表达的作用。结果:LPS能显著降低CD206的表达量并显著增加CD11c的表达量(P<0.05),而加入PRP后,CD206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CD11c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对比,加入PRP干预12 h、18 h和24 h后,p-AMPK和p-ULK1蛋白明显增加,p-m TOR蛋白则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LPS+PRP组相比,加入Compound C后,CD206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CD11c的表达量则显著增加(P<0.05)。沉默巨噬细胞中AMPK的表达后,PRP对TGF-β的促进作用显著降低(P<0.05)。结论:PRP可以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刺激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86-1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施琳颖;李艳辉;许京菁;张喻;谢婷婷;许育兵;单桂秋;周谋;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刺激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LPS+PRP处理组及LPS+PRP+Compound C处理组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CD11c和M2型标志物CD206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经LPS处理后,不同处理时间(12 h、18 h和24 h)PRP对AMPK-m 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运用RNA干扰技术,沉默巨噬细胞AMPK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RP对TGF-β表达的作用。结果:LPS能显著降低CD206的表达量并显著增加CD11c的表达量(P<0.05),而加入PRP后,CD206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CD11c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对比,加入PRP干预12 h、18 h和24 h后,p-AMPK和p-ULK1蛋白明显增加,p-m TOR蛋白则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LPS+PRP组相比,加入Compound C后,CD206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CD11c的表达量则显著增加(P<0.05)。沉默巨噬细胞中AMPK的表达后,PRP对TGF-β的促进作用显著降低(P<0.05)。结论:PRP可以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刺激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86-1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明菊;仇丰武;沈钢;何鸣镝;
目的:探讨B(A)04等位基因的鉴定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法、基因测序法鉴定先证者及其9名亲属的ABO血型,分析血清学反应特点及家系遗传规律;构建突变体酶催化中心的局部空间模型,探索导致酶异常催化A抗原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血清学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哥哥、外祖母表型为A_(weak)B或B(A);其母亲表型为AB型,其舅舅及大姨为B型,其父亲为O型。ABO血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家系10名成员中,有6名携带B(A)04等位基因。分子结构模型显示,GTB突变体酶催化中心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空间距离大于GTB,可能是引起酶异常催化A抗原合成的原因。结论:B(A)亚型血清学反应存在差异,其鉴定需与分子生物学及家系调查结合来判定。推测B(A)表现型可能与GTB突变体的催化中心容积变大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92-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明菊;仇丰武;沈钢;何鸣镝;
目的:探讨B(A)04等位基因的鉴定及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法、基因测序法鉴定先证者及其9名亲属的ABO血型,分析血清学反应特点及家系遗传规律;构建突变体酶催化中心的局部空间模型,探索导致酶异常催化A抗原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血清学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哥哥、外祖母表型为A_(weak)B或B(A);其母亲表型为AB型,其舅舅及大姨为B型,其父亲为O型。ABO血型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家系10名成员中,有6名携带B(A)04等位基因。分子结构模型显示,GTB突变体酶催化中心关键氨基酸残基的空间距离大于GTB,可能是引起酶异常催化A抗原合成的原因。结论:B(A)亚型血清学反应存在差异,其鉴定需与分子生物学及家系调查结合来判定。推测B(A)表现型可能与GTB突变体的催化中心容积变大有关。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92-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艺璇;唐聪海;
目的:探讨类孟买血型血清学表现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类孟买血型的血清学表现,PCR扩增检测类孟买血型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血清学和PCR检测出18例类孟买血型,Am~h 5例,Bm~h 4例,Om~h 10例。产生抗HI抗体8例。结论:血型血清学联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准确鉴定类孟买血型。类孟买血型个体输血时应采取特殊输血策略,以避免溶血性反应的发生。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96-1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艺璇;唐聪海;
目的:探讨类孟买血型血清学表现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类孟买血型的血清学表现,PCR扩增检测类孟买血型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血清学和PCR检测出18例类孟买血型,Am~h 5例,Bm~h 4例,Om~h 10例。产生抗HI抗体8例。结论:血型血清学联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准确鉴定类孟买血型。类孟买血型个体输血时应采取特殊输血策略,以避免溶血性反应的发生。
2023年05期 v.31;No.165 1496-1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一帆;魏岩;郭佳媛;徐赛;张琳琳;王立军;薄剑;窦立萍;刘代红;李猛;高春记;
目的:研究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临床特征及不同预后风险模型对TA-TMA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断的32例TA-TMA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TA-TMA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等临床特征,BATAP风险模型和TMA指数模型中TA-TMA风险人群构成比、治疗反应、生存情况,以及两种预后风险模型对TA-TMA死亡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TA-TMA诊断前Ⅲ-IV度aGVHD(P=0.001),肾脏或神经系统损伤(P=0.006),诊断时Hb<70 g/L(P=0.043)是影响TA-TMA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MA指数模型中,高危组治疗反应最差(P=0.008);BATAP模型中不同危险程度组间治疗反应无明显差异(P=0.105)。在BATAP模型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OS率分别为87.5%、61.1%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P=0.014);在TMA指数模型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OS率分别为77.8%、45.5%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P<0.0001)。TMA指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56-0.88,P<0.05),BATAP模型AUC为0.743(95%CI:0.56-0.88,P<0.05),提示两种预后风险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BATAP模型和TMA指数模型均能较好的评估TA-TMA患者短期预后,TMA指数模型在预测TA-TMA不同风险人群的治疗反应方面可能优于BATAP风险模型。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01-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一帆;魏岩;郭佳媛;徐赛;张琳琳;王立军;薄剑;窦立萍;刘代红;李猛;高春记;
目的:研究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临床特征及不同预后风险模型对TA-TMA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断的32例TA-TMA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TA-TMA患者短期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等临床特征,BATAP风险模型和TMA指数模型中TA-TMA风险人群构成比、治疗反应、生存情况,以及两种预后风险模型对TA-TMA死亡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TA-TMA诊断前Ⅲ-IV度aGVHD(P=0.001),肾脏或神经系统损伤(P=0.006),诊断时Hb<70 g/L(P=0.043)是影响TA-TMA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MA指数模型中,高危组治疗反应最差(P=0.008);BATAP模型中不同危险程度组间治疗反应无明显差异(P=0.105)。在BATAP模型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OS率分别为87.5%、61.1%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P=0.014);在TMA指数模型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的OS率分别为77.8%、45.5%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P<0.0001)。TMA指数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56-0.88,P<0.05),BATAP模型AUC为0.743(95%CI:0.56-0.88,P<0.05),提示两种预后风险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BATAP模型和TMA指数模型均能较好的评估TA-TMA患者短期预后,TMA指数模型在预测TA-TMA不同风险人群的治疗反应方面可能优于BATAP风险模型。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01-1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瑞瑞;马梁明;王涛;谢云霞;朱秋娟;高志林;田卫伟;贡蓉;牛燕燕;
目的:比较活化自体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治疗首次完全缓解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1)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采用改良MAC预处理[马法兰160 mg/(m~2·d),-3 d, Ara-C 2 g/(m~2·2次),-3 d 21∶00,-2 d 9∶00,CTX 60 mg/(kg·d),-3 d,-2 d],回输经IL-2(1 000 U/ml)、IFN-α(100 U/ml)、IFN-γ(100 U/ml)活化处理后干细胞,行Auto-HSCT(41例)及MSD-HSCT(45例)的86例首次完全缓解成人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移植方式患者的总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LFS)率、累积复发率(CIR)及非复发死亡率(NRM)。结果:Auto-HSCT组与MSD-HSCT组的3年OS率分别为75%、69.5%,3年LFS分别为70.6%、8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遗传学低危、中危、高危组3年OS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90.2%vs 87.5%,68.4%vs 68.8%, 28.6%vs 53.3%,P>0.05);行Auto-HSCT和MSD-HSCT患者低危组的LFS率分别为90.2%、87.5%(P=0.838),中危组为71.8%、91.7%(P=0.184),高危组为0、67.5%(P=0.027)。Auto-HSCT与MSD-HSCT组的NRM分别为4.9%、20%(P=0.036),CIR分别为24.4%、13.3%(P=0.18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CR疗程数及疾病危险度分层显著有关(P=0.005,P=0.00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危险度分层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对于成人原发性AML-CR1患者,行Auto-HSCT治疗安全、有效;中危AML CR1患者在无同胞相合供者时,Auto-HSCT是一种有效的缓解后治疗方法。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09-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瑞瑞;马梁明;王涛;谢云霞;朱秋娟;高志林;田卫伟;贡蓉;牛燕燕;
目的:比较活化自体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治疗首次完全缓解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1)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采用改良MAC预处理[马法兰160 mg/(m~2·d),-3 d, Ara-C 2 g/(m~2·2次),-3 d 21∶00,-2 d 9∶00,CTX 60 mg/(kg·d),-3 d,-2 d],回输经IL-2(1 000 U/ml)、IFN-α(100 U/ml)、IFN-γ(100 U/ml)活化处理后干细胞,行Auto-HSCT(41例)及MSD-HSCT(45例)的86例首次完全缓解成人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移植方式患者的总生存(OS)率、无白血病生存(LFS)率、累积复发率(CIR)及非复发死亡率(NRM)。结果:Auto-HSCT组与MSD-HSCT组的3年OS率分别为75%、69.5%,3年LFS分别为70.6%、82.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遗传学低危、中危、高危组3年OS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90.2%vs 87.5%,68.4%vs 68.8%, 28.6%vs 53.3%,P>0.05);行Auto-HSCT和MSD-HSCT患者低危组的LFS率分别为90.2%、87.5%(P=0.838),中危组为71.8%、91.7%(P=0.184),高危组为0、67.5%(P=0.027)。Auto-HSCT与MSD-HSCT组的NRM分别为4.9%、20%(P=0.036),CIR分别为24.4%、13.3%(P=0.18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时间与CR疗程数及疾病危险度分层显著有关(P=0.005,P=0.00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危险度分层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对于成人原发性AML-CR1患者,行Auto-HSCT治疗安全、有效;中危AML CR1患者在无同胞相合供者时,Auto-HSCT是一种有效的缓解后治疗方法。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09-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雪国;徐艳芳;王如民;姚彤;陈芬;郎涛;
目的:进行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相关因素分析,并建立儿童allo-HSCT后肠道a GVHD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并行allo-HSCT的62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 GVHD国际联盟(MAGIC)分级标准评估肠道a GVHD,通过10折交叉验证LASSO回归筛选变量,建立儿童allo-HSCT后肠道a GVHD的预测模型。结果:62例患儿中共有33例(53.2%)发生肠道a GVHD,其中25例为II度,8例为Ⅲ-IV度。通过10折交叉验证LASSO回归筛选变量,结果显示: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少数民族(OR=7.229;95%CI:2.337-22.354)、PLT(OR=0.971;95%CI:0.932-0.993)、UA(OR=0.971;95%CI:0.935-0.988)、CRP(OR=1.217;95%CI:1.053-1.545)、病毒感染(OR=10;95%CI:3.021-32.668)与儿童肠道a GVHD独立相关(均P<0.05)。根据上述变量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3(0.966-1),布里尔分数(Brier Score)为0.055,评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及校准度。结论:少数民族、低PLT、低UA、高CRP、病毒感染与儿童肠道aGVHD独立相关,应早期对此类高风险患儿提高重视。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16-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雪国;徐艳芳;王如民;姚彤;陈芬;郎涛;
目的:进行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相关因素分析,并建立儿童allo-HSCT后肠道a GVHD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并行allo-HSCT的62例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 GVHD国际联盟(MAGIC)分级标准评估肠道a GVHD,通过10折交叉验证LASSO回归筛选变量,建立儿童allo-HSCT后肠道a GVHD的预测模型。结果:62例患儿中共有33例(53.2%)发生肠道a GVHD,其中25例为II度,8例为Ⅲ-IV度。通过10折交叉验证LASSO回归筛选变量,结果显示: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少数民族(OR=7.229;95%CI:2.337-22.354)、PLT(OR=0.971;95%CI:0.932-0.993)、UA(OR=0.971;95%CI:0.935-0.988)、CRP(OR=1.217;95%CI:1.053-1.545)、病毒感染(OR=10;95%CI:3.021-32.668)与儿童肠道a GVHD独立相关(均P<0.05)。根据上述变量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3(0.966-1),布里尔分数(Brier Score)为0.055,评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及校准度。结论:少数民族、低PLT、低UA、高CRP、病毒感染与儿童肠道aGVHD独立相关,应早期对此类高风险患儿提高重视。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16-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凤;杨斐斐;徐燕丽;
尽管机体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抵抗白血病细胞入侵,然而白血病细胞全身播散并通过多种机制,包括调节抗原呈递、利用免疫抑制酶AXL、免疫细胞抑制性检查点NKG2A和免疫调节基因VISTA等,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造成免疫逃逸。因此,大多数类型白血病均无法避免治疗耐药或复发,免疫治疗疗效尚不如其他血液肿瘤显著,预后欠佳。本文从多方面概述白血病微环境免疫异质性,包括抗白血病免疫和免疫逃逸,此外还对免疫检查点抑制、过继细胞疗法和疫苗治疗在白血病中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前景进行综述,为制定个性化且毒副作用少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69-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凤;杨斐斐;徐燕丽;
尽管机体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抵抗白血病细胞入侵,然而白血病细胞全身播散并通过多种机制,包括调节抗原呈递、利用免疫抑制酶AXL、免疫细胞抑制性检查点NKG2A和免疫调节基因VISTA等,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造成免疫逃逸。因此,大多数类型白血病均无法避免治疗耐药或复发,免疫治疗疗效尚不如其他血液肿瘤显著,预后欠佳。本文从多方面概述白血病微环境免疫异质性,包括抗白血病免疫和免疫逃逸,此外还对免疫检查点抑制、过继细胞疗法和疫苗治疗在白血病中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前景进行综述,为制定个性化且毒副作用少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69-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帆;李菲;
达雷妥尤单抗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与肿瘤细胞表达的CD38结合,通过多种免疫相关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同时,CD38也表达于其他细胞中,包括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这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之外的其他血液肿瘤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该部分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74-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帆;李菲;
达雷妥尤单抗是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D38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与肿瘤细胞表达的CD38结合,通过多种免疫相关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同时,CD38也表达于其他细胞中,包括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和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这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之外的其他血液肿瘤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该部分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74-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胡榕;吴倩苗;杨雅芝;李剑;
BCR-ABL~(T315I)突变是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对第一、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三代TKI Ponatinib可明显改善T315I突变导致耐药的CML患者的预后,但最新报道的T315I复合突变体甚至对Ponatinib也耐药,再度激发了人们对CML耐药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情。既往研究表明,TKI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对由T315I突变而导致耐药或复发的CML患者有效。最新研究发现,变构抑制剂Asciminib联合TKI治疗对携带T315I复合突变的CML患者同样有效,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将围绕BCR-ABL~(T315I)突变与CML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针对T315I突变CML的新药研发和改进治疗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79-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赖胡榕;吴倩苗;杨雅芝;李剑;
BCR-ABL~(T315I)突变是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对第一、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主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三代TKI Ponatinib可明显改善T315I突变导致耐药的CML患者的预后,但最新报道的T315I复合突变体甚至对Ponatinib也耐药,再度激发了人们对CML耐药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情。既往研究表明,TKI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对由T315I突变而导致耐药或复发的CML患者有效。最新研究发现,变构抑制剂Asciminib联合TKI治疗对携带T315I复合突变的CML患者同样有效,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将围绕BCR-ABL~(T315I)突变与CML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针对T315I突变CML的新药研发和改进治疗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79-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亚茹;马艳萍;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20年来,以硼替佐米为代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直是用于新诊断和复发或难治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硼替佐米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患者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产生了耐药性。本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对硼替佐米的耐药机制,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新的治疗策略。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84-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亚茹;马艳萍;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20年来,以硼替佐米为代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直是用于新诊断和复发或难治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硼替佐米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但大多数患者仍然无法被治愈,主要是因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产生了耐药性。本综述旨在更好地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对硼替佐米的耐药机制,并探讨可能存在的新的治疗策略。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84-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汤杰;李晓彤;李佩霖;朱恒;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是救治血液系统辐射损伤、恶性血液病和部分重型良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供者移植物的构成以及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的归巢、植入和分化等关键生物学行为尚需深入解析。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绘制了造血系统的单细胞图谱。除此之外,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已开始用于追踪移植后造血系统的动态变化,为优化HSCT策略及改善移植预后提供了帮助。基于此,本文对单细胞尺度评价HSCT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领域今后值得关注的方向作一综述。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88-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杰;李晓彤;李佩霖;朱恒;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是救治血液系统辐射损伤、恶性血液病和部分重型良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供者移植物的构成以及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的归巢、植入和分化等关键生物学行为尚需深入解析。近年来,随着单细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绘制了造血系统的单细胞图谱。除此之外,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已开始用于追踪移植后造血系统的动态变化,为优化HSCT策略及改善移植预后提供了帮助。基于此,本文对单细胞尺度评价HSCT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领域今后值得关注的方向作一综述。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88-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慧琳;杨海燕;
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 PL/PB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预后差,目前缺乏严格的诊断及治疗标准,除了传统的浆细胞标记物作为诊断依据,SLAMF7可能是PBL诊断标志物的有用补充。高强度的化疗方案联合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可能有望成为PBL的一线治疗选择。在二线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及新型靶向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似乎能进一步改善PBL患者的生存。本文主要就PBL的诊断及鉴别、一线治疗及复发难治性PBL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回顾,以便对该病进行进一步探究。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94-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慧琳;杨海燕;
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 PL/PB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预后差,目前缺乏严格的诊断及治疗标准,除了传统的浆细胞标记物作为诊断依据,SLAMF7可能是PBL诊断标志物的有用补充。高强度的化疗方案联合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可能有望成为PBL的一线治疗选择。在二线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及新型靶向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似乎能进一步改善PBL患者的生存。本文主要就PBL的诊断及鉴别、一线治疗及复发难治性PBL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回顾,以便对该病进行进一步探究。
2023年05期 v.31;No.165 1594-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