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 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2、作者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知网”(www. cnki. net),点击“购买知网卡”标签(http://ec. cnki. net/skwd/skwd. htm),通过多种方式购买中国知网个人检索卡或包库使用。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 ncbi. nlm. nih. 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 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关于基因和蛋白名称拼写暂行规定

    <正>1、蛋白名称都按照国际文献常用的拼写法,读者一看就懂。名称中的英文字母一般采用英文大写正体字母拼写,例如BCL-2蛋白,不要写成bcl-2或Bcl-2蛋白;又例如Tf R2蛋白(转铁蛋白受体2),按国际文献的惯例,其名称拼写中兼有大小写字母。2、基因名称是其蛋白产物名称的全部字符都改为斜体,原蛋白名称中的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变而改为斜体,名称中的数字符号也一律改为斜体。例如BCL-2,Tf R2。蛋白名称中如有希文字母,改为基因名称时希文字母大小写不变,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 ncbi. nlm. nih. 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 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关于基因和蛋白名称拼写暂行规定

    <正>1、蛋白名称都按照国际文献常用的拼写法,读者一看就懂。名称中的英文字母一般采用英文大写正体字母拼写,例如BCL-2蛋白,不要写成bcl-2或Bcl-2蛋白;又例如Tf R2蛋白(转铁蛋白受体2),按国际文献的惯例,其名称拼写中兼有大小写字母。2、基因名称是其蛋白产物名称的全部字符都改为斜体,原蛋白名称中的英文字母大小写不变而改为斜体,名称中的数字符号也一律改为斜体。例如BCL-2,Tf R2。蛋白名称中如有希文字母,改为基因名称时希文字母大小写不变,

    2023年03期 v.31;No.163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3年03期 v.31;No.163 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学术期刊中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23年03期 v.31;No.163 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介导Wnt信号通路逆转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冯文雯;白宇;王东萍;范富艳;孙延庆;

    目的:探讨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逆转耐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以及胞内罗丹明蓄积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膜表面蛋白MDR1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能够显著抑制CCRF-CEM及CEM/C1细胞增殖(P<0.05),促进其凋亡,并调控CCRF-CEM细胞阻滞于S期、CEM/C1细胞阻滞于G_0/G_1期。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果显示,FA-2-b-β可抑制ABCB1、ABCG2、CTNNB、MYC、BCL-2表达,并上调BAX表达。另外,FA-2-b-β可逆转CEM/C1耐药株的耐药特性,使得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罗丹明蓄积明显增多,膜表面蛋白MDR1表达减弱。加入ICG001后,该过程进一步加强。结论: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调控细胞周期、减少线粒体供能及下调MDR1蛋白表达等方式逆转CEM/C1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实现。

    2023年03期 v.31;No.163 62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介导Wnt信号通路逆转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冯文雯;白宇;王东萍;范富艳;孙延庆;

    目的:探讨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逆转耐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以及胞内罗丹明蓄积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免疫荧光观察膜表面蛋白MDR1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能够显著抑制CCRF-CEM及CEM/C1细胞增殖(P<0.05),促进其凋亡,并调控CCRF-CEM细胞阻滞于S期、CEM/C1细胞阻滞于G_0/G_1期。Western blot及qPCR检测结果显示,FA-2-b-β可抑制ABCB1、ABCG2、CTNNB、MYC、BCL-2表达,并上调BAX表达。另外,FA-2-b-β可逆转CEM/C1耐药株的耐药特性,使得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细胞内罗丹明蓄积明显增多,膜表面蛋白MDR1表达减弱。加入ICG001后,该过程进一步加强。结论:秦巴硒菇提取物FA-2-b-β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调控细胞周期、减少线粒体供能及下调MDR1蛋白表达等方式逆转CEM/C1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实现。

    2023年03期 v.31;No.163 62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SF3R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和生存的影响

    黎若祺;文晓玲;张夏林;董春霞;王梅芳;刘霞霞;黄彦军;覃艳红;常建梅;张睿娟;

    目的:探讨CSF3R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诊的AML患者212例,其中22例CSF3R突变AML患者作为突变组,余CSF3R野生型190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中筛选出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生存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中位年龄50(17-73)岁,男女比例为1.2∶1,主要见于AML部分分化型(11例)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9例),依照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AML危险度分层体系进行预后分层,预后中高危16例(72.7%);初诊时外周血中位白细胞44.75(1.30-368.71)×10~9/L,其中>10×10~9/L者有15例(68.18%),中位血小板数24(4-55)×10~9/L;CSF3R T618I(68.18%)为常见突变位点,均存在伴随基因突变,其中伴CEBPA突变最为常见(10例,45.45%),但仅存在于CSF3R T618I突变患者中。突变组和对照组CR+CRi率分别为68.18%和71.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和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4个月,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CSF3R突变AML患者多为中青年患者,以AML部分分化型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主,中高危预后患者居多,CSF3R突变可能不是初诊AML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

    2023年03期 v.31;No.163 628-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SF3R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和生存的影响

    黎若祺;文晓玲;张夏林;董春霞;王梅芳;刘霞霞;黄彦军;覃艳红;常建梅;张睿娟;

    目的:探讨CSF3R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初诊的AML患者212例,其中22例CSF3R突变AML患者作为突变组,余CSF3R野生型190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中筛选出6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疗效及生存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中位年龄50(17-73)岁,男女比例为1.2∶1,主要见于AML部分分化型(11例)及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9例),依照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AML危险度分层体系进行预后分层,预后中高危16例(72.7%);初诊时外周血中位白细胞44.75(1.30-368.71)×10~9/L,其中>10×10~9/L者有15例(68.18%),中位血小板数24(4-55)×10~9/L;CSF3R T618I(68.18%)为常见突变位点,均存在伴随基因突变,其中伴CEBPA突变最为常见(10例,45.45%),但仅存在于CSF3R T618I突变患者中。突变组和对照组CR+CRi率分别为68.18%和71.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和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8和4个月,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CSF3R突变AML患者多为中青年患者,以AML部分分化型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主,中高危预后患者居多,CSF3R突变可能不是初诊AML患者的独立预后标志。

    2023年03期 v.31;No.163 628-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观察

    曹蓝;江兆清;刘文洁;孙倩;朱雨;李建勇;钱思轩;洪鸣;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D-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的59例≥70岁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AML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74(70-86)岁。D-CAG方案诱导治疗2个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为69.4%(34/49),中位CR持续时间为10.7(0.6-125.4)个月。依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染色体核型标准分组,预后良好组仅有1例获得CR,预后中等组CR率为71.8%(28/39),预后不良组CR率为55.6%(5/9),预后中等及不良组CR率无显著性差异。参考AML(2017年)ELN预后分层标准,预后良好组CR率为88.2%(15/17),预后中等组CR率为45.5%(5/11),预后不良组CR率为66.7%(14/21),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CR率无差异,但均高于预后中等组(P<0.05)。通过二代测序分析59例患者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基因突变有11种,分别为TET2突变(35.6%)、ASXL1突变(30.5%)、NPM1突变(28.8%)、FLT3-ITD突变(27.1%)、DNMT3A突变(22.0%)、IDH1突变(15.3%)、CEBPA单突变(13.6%)、TP53突变(13.6%)、IDH2突变(11.9%)、RUNX1突变(11.9%)、NRAS突变(10.2%),上述11种基因突变频率在CR与非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复杂核型的患者更易出现TP53突变(P<0.001),而FLT3-ITD及DNMT3A突变则更容易出现在正常核型患者中(P=0.04,P=0.047)。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1.7(1.5-12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3(1.5-128.2)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为8.5(1.5-128.2)个月。CR患者的中位OS及中位EFS分别为19.8个月和13.3个月,明显长于治疗失败者的6.4个月和5.7个月(P<0.001,P=0.009)。对于突变频率>10%的突变基因,通过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与野生型患者进行对比,发现CR率、中位OS及中位E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患者年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细胞遗传学、CR等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D-CAG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发热(未查明感染灶)。结论:D-CAG方案治疗≥70岁的AML患者安全有效,同时能部分改善高龄且高危患者的预后。

    2023年03期 v.31;No.163 63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观察

    曹蓝;江兆清;刘文洁;孙倩;朱雨;李建勇;钱思轩;洪鸣;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D-CAG)方案治疗≥70岁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的59例≥70岁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AML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74(70-86)岁。D-CAG方案诱导治疗2个疗程的完全缓解(CR)率为69.4%(34/49),中位CR持续时间为10.7(0.6-125.4)个月。依据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染色体核型标准分组,预后良好组仅有1例获得CR,预后中等组CR率为71.8%(28/39),预后不良组CR率为55.6%(5/9),预后中等及不良组CR率无显著性差异。参考AML(2017年)ELN预后分层标准,预后良好组CR率为88.2%(15/17),预后中等组CR率为45.5%(5/11),预后不良组CR率为66.7%(14/21),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CR率无差异,但均高于预后中等组(P<0.05)。通过二代测序分析59例患者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基因突变有11种,分别为TET2突变(35.6%)、ASXL1突变(30.5%)、NPM1突变(28.8%)、FLT3-ITD突变(27.1%)、DNMT3A突变(22.0%)、IDH1突变(15.3%)、CEBPA单突变(13.6%)、TP53突变(13.6%)、IDH2突变(11.9%)、RUNX1突变(11.9%)、NRAS突变(10.2%),上述11种基因突变频率在CR与非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复杂核型的患者更易出现TP53突变(P<0.001),而FLT3-ITD及DNMT3A突变则更容易出现在正常核型患者中(P=0.04,P=0.047)。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1.7(1.5-12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3(1.5-128.2)个月,中位无事件生存期(EFS)为8.5(1.5-128.2)个月。CR患者的中位OS及中位EFS分别为19.8个月和13.3个月,明显长于治疗失败者的6.4个月和5.7个月(P<0.001,P=0.009)。对于突变频率>10%的突变基因,通过卡方检验及生存分析与野生型患者进行对比,发现CR率、中位OS及中位E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患者年龄、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细胞遗传学、CR等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D-CAG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3-4级骨髓抑制、肺部感染、发热(未查明感染灶)。结论:D-CAG方案治疗≥70岁的AML患者安全有效,同时能部分改善高龄且高危患者的预后。

    2023年03期 v.31;No.163 63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源性miR-181b-5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洪壹;刘亢亢;王宁玲;谢志伟;储金华;

    目的:探讨外泌体源性miR-181b-5p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不同疾病阶段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6例ALL患儿骨髓血浆标本,采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中外泌体,TRIzol法提取外泌体中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初诊组、复发组、缓解组、对照组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比较分析miR-181b-5p表达水平在各组患儿中的差异,以及miR-181b-5p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初诊和复发组ALL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初诊组T-ALL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ALL患儿(P<0.05);初诊组男性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儿(P<0.01)。结论:外泌体源性miR-181b-5p在ALL儿童病程中呈动态变化,可以作为监测疾病状态的标记性miRNA;外泌体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传递信息,作为生物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载体。

    2023年03期 v.31;No.163 64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源性miR-181b-5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洪壹;刘亢亢;王宁玲;谢志伟;储金华;

    目的:探讨外泌体源性miR-181b-5p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不同疾病阶段的表达水平差异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6例ALL患儿骨髓血浆标本,采用外泌体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中外泌体,TRIzol法提取外泌体中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初诊组、复发组、缓解组、对照组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比较分析miR-181b-5p表达水平在各组患儿中的差异,以及miR-181b-5p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初诊和复发组ALL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5);初诊组T-ALL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ALL患儿(P<0.05);初诊组男性患儿血浆外泌体miR-181b-5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患儿(P<0.01)。结论:外泌体源性miR-181b-5p在ALL儿童病程中呈动态变化,可以作为监测疾病状态的标记性miRNA;外泌体可以在肿瘤微环境中传递信息,作为生物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在载体。

    2023年03期 v.31;No.163 64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维持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患者的疗效分析

    李志月;赵慧芳;张莉;宋永平;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方案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blast 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BP)患者缓解后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诱导治疗首次获得主要血液学反应的CML-B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组(n=18)与TKI联合传统化疗组(n=10)维持治疗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缓解持续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中位年龄46(24-58)岁。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组较TKI联合传统化疗组的无事件中位生存时间(7.4 vs 4.3个月,P=0.043,HR=0.44,95%CI:0.17-1.14)、持续缓解中位时间(16.1 vs 6.6个月,P=0.005,HR=0.32,95%CI:0.11-0.89)及总生存中位时间(34.3 vs 13.5个月,P=0.006,HR=0.29,95%CI:0.10-0.82)均显著延长。结论:对于CML-BP且获得缓解的患者,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方案较TKI联合传统化疗方案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

    2023年03期 v.31;No.163 649-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维持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患者的疗效分析

    李志月;赵慧芳;张莉;宋永平;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方案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blast 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BP)患者缓解后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诱导治疗首次获得主要血液学反应的CML-B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组(n=18)与TKI联合传统化疗组(n=10)维持治疗患者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缓解持续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中位年龄46(24-58)岁。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组较TKI联合传统化疗组的无事件中位生存时间(7.4 vs 4.3个月,P=0.043,HR=0.44,95%CI:0.17-1.14)、持续缓解中位时间(16.1 vs 6.6个月,P=0.005,HR=0.32,95%CI:0.11-0.89)及总生存中位时间(34.3 vs 13.5个月,P=0.006,HR=0.29,95%CI:0.10-0.82)均显著延长。结论:对于CML-BP且获得缓解的患者,TKI联合地西他滨、高三尖杉酯碱、干扰素方案较TKI联合传统化疗方案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

    2023年03期 v.31;No.163 649-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脑脊液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丁丽丽;熊昊;杨李;陈燕;杜宇;卢文婕;祁闪闪;陈智;孙鸣;罗琳琳;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脑脊液状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资料完整的75例新诊断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常规细胞学(CC)检查、不同时期骨髓及脑脊液微小残留病灶(MRD)等结果。通过FCM与CC对比分析脑脊液状态,分析初诊时不同脑脊液状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结果:75例新诊断ALL患儿中,FCM检出16例(21%)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iltration, CNSI)阳性患儿,而CC检出异常幼稚细胞2例(3%),FCM检测CNSI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查(P<0.05)。与CNSI~- ALL患儿相比,CNSI~+ ALL患儿初诊时的中位年龄更小[2.6(0.3-12.0)岁vs 4.5(0.8-14.5)岁]且血小板中位计数更低[23 (2-180)×10~9/L vs 65(5-355)×10~9/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截至随访终点(2022年8月31日),4例ALL患儿死亡,其中CNSI~+患儿1例;复发3例,其中CNSI~+患儿1例。不同CNSI状态患儿的总体生存(OS)率及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使用FCM评估初诊ALL患儿的CNSI状态比CC更敏感。初诊时不同CNSI状态的ALL患儿接受积极治疗后OS率及RFS率无明显差异。

    2023年03期 v.31;No.163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流式细胞术检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脑脊液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丁丽丽;熊昊;杨李;陈燕;杜宇;卢文婕;祁闪闪;陈智;孙鸣;罗琳琳;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脑脊液状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资料完整的75例新诊断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常规细胞学(CC)检查、不同时期骨髓及脑脊液微小残留病灶(MRD)等结果。通过FCM与CC对比分析脑脊液状态,分析初诊时不同脑脊液状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结果:75例新诊断ALL患儿中,FCM检出16例(21%)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iltration, CNSI)阳性患儿,而CC检出异常幼稚细胞2例(3%),FCM检测CNSI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查(P<0.05)。与CNSI~- ALL患儿相比,CNSI~+ ALL患儿初诊时的中位年龄更小[2.6(0.3-12.0)岁vs 4.5(0.8-14.5)岁]且血小板中位计数更低[23 (2-180)×10~9/L vs 65(5-355)×10~9/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截至随访终点(2022年8月31日),4例ALL患儿死亡,其中CNSI~+患儿1例;复发3例,其中CNSI~+患儿1例。不同CNSI状态患儿的总体生存(OS)率及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使用FCM评估初诊ALL患儿的CNSI状态比CC更敏感。初诊时不同CNSI状态的ALL患儿接受积极治疗后OS率及RFS率无明显差异。

    2023年03期 v.31;No.163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2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含氮双氢青蒿素二聚体对人白血病细胞株NB4-R1细胞凋亡的影响

    崔雯;薛征;赵玲玲;李英;糜坚青;

    目的:探讨新型水溶性含氮双氢青蒿素二聚体SM 1044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R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SM 1044对细胞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以及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M 1044对MAPK(ERK、JNK)信号通路以及PML/RARα融合蛋白的影响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SM 1044能够显著诱导NB4-R1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同时能活化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以及抗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SM 1044可诱导NB4-R1细胞产生ROS;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M 1044能够激活MAPK(ERK、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同时下调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SM 1044能够诱导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R1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可能与ROS/ERK以及ROS/JNK信号通路有关,此外,SM 1044也可通过下调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细胞凋亡。

    2023年03期 v.31;No.163 659-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含氮双氢青蒿素二聚体对人白血病细胞株NB4-R1细胞凋亡的影响

    崔雯;薛征;赵玲玲;李英;糜坚青;

    目的:探讨新型水溶性含氮双氢青蒿素二聚体SM 1044对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R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SM 1044对细胞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以及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SM 1044对MAPK(ERK、JNK)信号通路以及PML/RARα融合蛋白的影响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SM 1044能够显著诱导NB4-R1细胞发生细胞凋亡以及线粒体跨膜电位丢失,同时能活化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以及抗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SM 1044可诱导NB4-R1细胞产生ROS;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M 1044能够激活MAPK(ERK、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同时下调PML/RARα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SM 1044能够诱导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R1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可能与ROS/ERK以及ROS/JNK信号通路有关,此外,SM 1044也可通过下调PML/RARα融合蛋白诱导细胞凋亡。

    2023年03期 v.31;No.163 659-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reg、FoxP3和TGF-β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舒莉;董巧凤;李芳;王静;桑玉旗;张琳;

    目的:分析调节性T细胞(Treg)、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不同时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1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73例CML患者的外周血,根据患者所处的CML不同时期,将患者分为初诊组、慢性期组和急变期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Treg水平,RT-q 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TGF-β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在患者临床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初诊组患者Treg比例较慢性期组升高,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695),而急变期组较初诊组和慢性期组均显著升高(P=0.008,P<0.001)。初诊组、慢性期组和急变期组FoxP3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61±2.21、6.46±1.35和8.54±2.13,FoxP3 mRNA表达水平在CML不同时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199,P<0.001)。初诊组和急变期组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慢性期组(P<0.001),且初诊组最高(P<0.001)。TGF-β的表达水平在CML不同时期中无统计学差异(H=0.634,P=0.728)。结论:Treg细胞亚群在CML不同时期中的异常分布和FoxP3 mRNA在CML初诊时和急变期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表明Treg亚群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促进CML的发生和进展。

    2023年03期 v.31;No.163 66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reg、FoxP3和TGF-β在慢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舒莉;董巧凤;李芳;王静;桑玉旗;张琳;

    目的:分析调节性T细胞(Treg)、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不同时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1年3月在菏泽市立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73例CML患者的外周血,根据患者所处的CML不同时期,将患者分为初诊组、慢性期组和急变期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Treg水平,RT-q 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TGF-β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在患者临床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初诊组患者Treg比例较慢性期组升高,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695),而急变期组较初诊组和慢性期组均显著升高(P=0.008,P<0.001)。初诊组、慢性期组和急变期组FoxP3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61±2.21、6.46±1.35和8.54±2.13,FoxP3 mRNA表达水平在CML不同时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199,P<0.001)。初诊组和急变期组FoxP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慢性期组(P<0.001),且初诊组最高(P<0.001)。TGF-β的表达水平在CML不同时期中无统计学差异(H=0.634,P=0.728)。结论:Treg细胞亚群在CML不同时期中的异常分布和FoxP3 mRNA在CML初诊时和急变期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表明Treg亚群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促进CML的发生和进展。

    2023年03期 v.31;No.163 66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首次缓解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曹劲;叶耀臻;郑晓云;陈溢;罗璐婷;郑静;杨婷;胡建达;

    目的:评估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作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后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纳入的24例年龄≥60岁的初次诱导缓解的AML患者进行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巩固化疗(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m~2,1次d1,静脉滴注;阿糖胞苷1.5 g/m~2,q12h,静脉滴注持续3 h,d1-3),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65(60-78)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3.3(2-42.7)个月。至随访结点时,共有15例患者复发,11例患者死亡,中位无病生存期为9个月,2年无病生存3例,中位总生存期16.2个月,2年总生存4例。在安全性方面,有6例患者出现1-2级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12例患者出现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24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在巩固化疗后出现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个诱导疗程及遗传学风险高危是本次研究中老年AML患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不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AML患者,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作为首次缓解后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疗效与既往其他方案相当,该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2023年03期 v.31;No.163 67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首次缓解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曹劲;叶耀臻;郑晓云;陈溢;罗璐婷;郑静;杨婷;胡建达;

    目的:评估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作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后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纳入的24例年龄≥60岁的初次诱导缓解的AML患者进行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巩固化疗(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m~2,1次d1,静脉滴注;阿糖胞苷1.5 g/m~2,q12h,静脉滴注持续3 h,d1-3),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65(60-78)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3.3(2-42.7)个月。至随访结点时,共有15例患者复发,11例患者死亡,中位无病生存期为9个月,2年无病生存3例,中位总生存期16.2个月,2年总生存4例。在安全性方面,有6例患者出现1-2级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12例患者出现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24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在巩固化疗后出现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个诱导疗程及遗传学风险高危是本次研究中老年AML患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不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AML患者,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作为首次缓解后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疗效与既往其他方案相当,该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

    2023年03期 v.31;No.163 67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LAE强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陶善东;宋立孝;邓媛;陈月;张欣;丁邦和;王春玲;于亮;

    目的:观察CLAE强烈化疗方案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 R/R A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LAE方案[克拉屈滨5 mg/(m~2·d),d 1-5;阿糖胞苷1.5 g/(m~2·d),d 1-5;依托泊苷100 mg/(m~2·d),d 3-5]序贯allo-HSCT治疗3例R/R AL患者。3例患者在复发难治状态接受CLAE化疗后行骨髓穿刺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间歇3-5 d后,序贯allo-HSCT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d-7至d-3;白消安注射液0.8 mg/kg q6h,d-6至d-3或d-5至d-2。若骨髓增生低下,原始细胞小于10%,应用3 d白消安注射液;若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大于10%,应用4 d白消安注射液],采用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3例患者移植后规律监测微小残留病与骨髓嵌合状态,并于移植后3个月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或达沙替尼预防复发。结果:2例患者为t(11;19)易位的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均在诱导缓解后半年内复发,分别接受CLAE方案强烈化疗序贯单倍体与非血缘供者allo-HSCT,移植后半年再次复发,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干扰素、白介素-2等方法再次获得缓解,移植后无病生存2年。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发生急淋变,伴有ABL1激酶区T315I、E255K突变及附加染色体异常,经诱导化疗获得形态学缓解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微小残留病阳性状态下采用CLAE方案强烈化疗序贯同胞全相合allo-HSCT,移植后3个月再次复发,采用CAR-T治疗后获得缓解,并发严重细胞因子反应综合征(CRS)与GVHD,于移植后5个月死亡。结论:CLAE方案序贯allo-HSCT可以延长R/R AL患者的总生存期,可能是R/R AL患者挽救治疗的一种选择。

    2023年03期 v.31;No.163 67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LAE强烈化疗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陶善东;宋立孝;邓媛;陈月;张欣;丁邦和;王春玲;于亮;

    目的:观察CLAE强烈化疗方案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eukemia, R/R A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LAE方案[克拉屈滨5 mg/(m~2·d),d 1-5;阿糖胞苷1.5 g/(m~2·d),d 1-5;依托泊苷100 mg/(m~2·d),d 3-5]序贯allo-HSCT治疗3例R/R AL患者。3例患者在复发难治状态接受CLAE化疗后行骨髓穿刺判断骨髓增生程度,间歇3-5 d后,序贯allo-HSCT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0mg/(m~2·d),d-7至d-3;白消安注射液0.8 mg/kg q6h,d-6至d-3或d-5至d-2。若骨髓增生低下,原始细胞小于10%,应用3 d白消安注射液;若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大于10%,应用4 d白消安注射液],采用环孢素、麦考酚吗乙酯、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3例患者移植后规律监测微小残留病与骨髓嵌合状态,并于移植后3个月应用去甲基化药物或达沙替尼预防复发。结果:2例患者为t(11;19)易位的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均在诱导缓解后半年内复发,分别接受CLAE方案强烈化疗序贯单倍体与非血缘供者allo-HSCT,移植后半年再次复发,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干扰素、白介素-2等方法再次获得缓解,移植后无病生存2年。1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发生急淋变,伴有ABL1激酶区T315I、E255K突变及附加染色体异常,经诱导化疗获得形态学缓解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微小残留病阳性状态下采用CLAE方案强烈化疗序贯同胞全相合allo-HSCT,移植后3个月再次复发,采用CAR-T治疗后获得缓解,并发严重细胞因子反应综合征(CRS)与GVHD,于移植后5个月死亡。结论:CLAE方案序贯allo-HSCT可以延长R/R AL患者的总生存期,可能是R/R AL患者挽救治疗的一种选择。

    2023年03期 v.31;No.163 67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451在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冯延丽;苏保雄;葛繁梅;戴崇文;

    目的:检测miR-451、ABCB1、ABCC2在白血病药物敏感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中的差异表达,探讨miR-451与ABCB1、ABCC2表达的调控关系及miR-451参与白血病耐药的相关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K562/A02及K562细胞的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miR-451在K562及K562/A02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将miR-451模拟物(mimic)及其阴性对照(miR-NC)、miR-451抑制剂(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miR-inNC)分别转染K562及K562/A02细胞,应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ABCB1、ABCC2在K562、K562/A02细胞及转染后各组细胞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是其亲本细胞系K562的177倍。与K562细胞相比,K562/A02细胞中miR-451明显高表达(P<0.001),ABCB1、ABCC2在K562/A02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K562细胞(P<0.001)。K562/A02细胞转染miR-451 inhibitor后,miR-451表达显著下调(P<0.001),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P<0.05),ABCB1、ABCC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K562细胞转染miR-451 mimic后,miR-451表达显著上调(P<0.001),ABCB1、ABCC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miR-451、ABCB1及ABCC2在白血病敏感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miR-451可能通过调控ABCB1、ABCC2的表达对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产生影响。

    2023年03期 v.31;No.163 685-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451在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冯延丽;苏保雄;葛繁梅;戴崇文;

    目的:检测miR-451、ABCB1、ABCC2在白血病药物敏感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中的差异表达,探讨miR-451与ABCB1、ABCC2表达的调控关系及miR-451参与白血病耐药的相关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K562/A02及K562细胞的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miR-451在K562及K562/A02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将miR-451模拟物(mimic)及其阴性对照(miR-NC)、miR-451抑制剂(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miR-inNC)分别转染K562及K562/A02细胞,应用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ABCB1、ABCC2在K562、K562/A02细胞及转染后各组细胞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K562/A02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是其亲本细胞系K562的177倍。与K562细胞相比,K562/A02细胞中miR-451明显高表达(P<0.001),ABCB1、ABCC2在K562/A02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K562细胞(P<0.001)。K562/A02细胞转染miR-451 inhibitor后,miR-451表达显著下调(P<0.001),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显著增强(P<0.05),ABCB1、ABCC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K562细胞转染miR-451 mimic后,miR-451表达显著上调(P<0.001),ABCB1、ABCC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miR-451、ABCB1及ABCC2在白血病敏感细胞株K562及其耐药株K562/A02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miR-451可能通过调控ABCB1、ABCC2的表达对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产生影响。

    2023年03期 v.31;No.163 685-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王世芳;秦小琪;郭巧花;王静钰;马艳萍;

    目的:探讨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反应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总结其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8例,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9例,男女比例为1.7∶1,中位年龄62岁,首发表现为骨痛、乏力、发热、脾大和出血,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13例行免疫分型检测,均表达CD38、CD138;8例行染色体核型检测,3例正常,5例出现克隆性异常改变;12例行FISH检测,其中8例异常。17例患者应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为52.9%,高于非硼替佐米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2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个月;原发性和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2个月和2.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浆细胞白血病侵袭性强,临床表现多样,对传统化疗不敏感,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长,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可从一定程度上延长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

    2023年03期 v.31;No.163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王世芳;秦小琪;郭巧花;王静钰;马艳萍;

    目的:探讨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反应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总结其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8例,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9例,男女比例为1.7∶1,中位年龄62岁,首发表现为骨痛、乏力、发热、脾大和出血,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13例行免疫分型检测,均表达CD38、CD138;8例行染色体核型检测,3例正常,5例出现克隆性异常改变;12例行FISH检测,其中8例异常。17例患者应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为52.9%,高于非硼替佐米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2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6.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个月;原发性和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2个月和2.4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浆细胞白血病侵袭性强,临床表现多样,对传统化疗不敏感,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长,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可从一定程度上延长浆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

    2023年03期 v.31;No.163 693-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核仁素通过调控胸苷激酶1影响淋巴瘤增殖的研究

    梅序桥;胡建达;杨婷;吴阿阳;许煜煌;林子杭;林聪猛;

    目的:探讨核仁素通过胸苷激酶1(TK1)参与淋巴瘤增殖调控的机制。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3例,纳入初治组14例,复发/难治组9例,检测患者血清TK1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23蛋白。以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CA46为研究对象,通过慢病毒介导的转染方法,获得RNAi核仁素基因表达下调的细胞模型CA46-NCL-KD及阴性对照组细胞模型CA46-NCL-KNC;采用细胞增殖法(MTS法)分别检测CA46-NCL-KD、CA46-NCL-KNC和CA46对阿霉素的增殖半数抑制率(IC_(50))。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A46-NCL-KD、CA46-NCL-KNC细胞NC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对CA46-NCL-KD、CA46-NCL-KNC和CA46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检测,用酶免疫点印记化学发光法分析CA46-NCL-KD、CA46-NCL-KNC细胞T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初治组患者血清TK1水平为0.43(0.30-1.01)pmol/L,低于复发/难治组患者的10.56(2.19-14.99)pmol/L(P<0.01),且初治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CL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复发/难治组。CA46-NCL-KD对阿霉素的IC_(50)为(0.147±0.02)μg/ml,明显低于CA46-NCL-KNC的(0.301±0.04)μg/ml以及CA46的(0.338±0.05)μg/ml(P<0.05);与CA46-NCL-KNC相比,CA46-NCL-KD中NCL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下降,细胞周期中的G_0/G_1期比例升高,S期及G_2/M期比例下降,TK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以及淋巴瘤细胞株CA46细胞中NCL表达升高,提示细胞对药物敏感度降低,NCL可能通过影响TK1表达参与淋巴瘤细胞增殖的调控,从而影响淋巴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2023年03期 v.31;No.163 699-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核仁素通过调控胸苷激酶1影响淋巴瘤增殖的研究

    梅序桥;胡建达;杨婷;吴阿阳;许煜煌;林子杭;林聪猛;

    目的:探讨核仁素通过胸苷激酶1(TK1)参与淋巴瘤增殖调控的机制。方法:选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3例,纳入初治组14例,复发/难治组9例,检测患者血清TK1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23蛋白。以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CA46为研究对象,通过慢病毒介导的转染方法,获得RNAi核仁素基因表达下调的细胞模型CA46-NCL-KD及阴性对照组细胞模型CA46-NCL-KNC;采用细胞增殖法(MTS法)分别检测CA46-NCL-KD、CA46-NCL-KNC和CA46对阿霉素的增殖半数抑制率(IC_(50))。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CA46-NCL-KD、CA46-NCL-KNC细胞NC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对CA46-NCL-KD、CA46-NCL-KNC和CA46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检测,用酶免疫点印记化学发光法分析CA46-NCL-KD、CA46-NCL-KNC细胞TK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初治组患者血清TK1水平为0.43(0.30-1.01)pmol/L,低于复发/难治组患者的10.56(2.19-14.99)pmol/L(P<0.01),且初治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CL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复发/难治组。CA46-NCL-KD对阿霉素的IC_(50)为(0.147±0.02)μg/ml,明显低于CA46-NCL-KNC的(0.301±0.04)μg/ml以及CA46的(0.338±0.05)μg/ml(P<0.05);与CA46-NCL-KNC相比,CA46-NCL-KD中NCL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下降,细胞周期中的G_0/G_1期比例升高,S期及G_2/M期比例下降,TK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以及淋巴瘤细胞株CA46细胞中NCL表达升高,提示细胞对药物敏感度降低,NCL可能通过影响TK1表达参与淋巴瘤细胞增殖的调控,从而影响淋巴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2023年03期 v.31;No.163 699-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治疗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邓小玉;王颖熠;党倩倩;梁天嵩;郑颖娟;杨道科;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3例初诊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ROC曲线确定LMR和NLR的界限值;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频率和百分比(n,%)表示。连续变量表示为中位数和极差,并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分组的LMR和NLR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PFS和O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ROC曲线确定LMR、NL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和3.40。LMR≤2.60更倾向于发生在有骨髓侵犯(P=0.029)、较高的LDH (P=0.036)的患者中,而NLR≥3.40更易于发生在ECOG评分较高(P=0.002)、LDH较高(P=0.008)、血糖较高(P=0.024)而PLT较低(P=0.010)的患者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LMR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相反,低NLR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优于高NLR组。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EBV-DNA阳性(P=0.047)、LMR≤2.60(P=0.014)、NLR≥3.40 (P=0.023)是影响ENKT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LMR≤2.60(P<0.001)、NLR≥3.40(P=0.048)、高β_2-MG(P=0.013)是影响ENKT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低LMR和高NLR是ENKTL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可用来作为临床上一种易测、廉价、实用的预后指标。

    2023年03期 v.31;No.163 707-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治疗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邓小玉;王颖熠;党倩倩;梁天嵩;郑颖娟;杨道科;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3例初诊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ROC曲线确定LMR和NLR的界限值;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频率和百分比(n,%)表示。连续变量表示为中位数和极差,并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分组的LMR和NLR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PFS和OS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ROC曲线确定LMR、NL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和3.40。LMR≤2.60更倾向于发生在有骨髓侵犯(P=0.029)、较高的LDH (P=0.036)的患者中,而NLR≥3.40更易于发生在ECOG评分较高(P=0.002)、LDH较高(P=0.008)、血糖较高(P=0.024)而PLT较低(P=0.010)的患者中。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LMR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优于低LMR组,相反,低NLR组患者的PFS及OS均明显优于高NLR组。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EBV-DNA阳性(P=0.047)、LMR≤2.60(P=0.014)、NLR≥3.40 (P=0.023)是影响ENKT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LMR≤2.60(P<0.001)、NLR≥3.40(P=0.048)、高β_2-MG(P=0.013)是影响ENKT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低LMR和高NLR是ENKTL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可用来作为临床上一种易测、廉价、实用的预后指标。

    2023年03期 v.31;No.163 707-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Notch1、He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艳;徐沙沙;王晓宁;郑娜;徐梦瑶;李杰;

    目的:探讨Notch1及He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比观察54例DLBCL及20例淋巴结炎组织中Notch1、Hes1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同时利用Oncomine数据库数据,分析DLBCL组织中Notch1、Hes1 mRNA和DNA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tch1、Hes1在DLBC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Notch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B症状、Ann Arbor分期、淋巴细胞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Hes1在B症状患者中显著高表达(P<0.05)。在DLBCL组织中,Notch~+/Hes1~+表达21例(38.9%),Notch1与Hes1表达具有相关性(r=0.296,P<0.05)。生信分析Oncomine数据库中多个数据集发现,在Brune数据集中Notch1、Hes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结论:DLBCL组织中Notch1、Hes1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炎组织,其表达与B症状、Ann Arbor分期等具有相关性,提示Notch1、Hes1在DCB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03期 v.31;No.163 71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Notch1、He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艳;徐沙沙;王晓宁;郑娜;徐梦瑶;李杰;

    目的:探讨Notch1及He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比观察54例DLBCL及20例淋巴结炎组织中Notch1、Hes1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同时利用Oncomine数据库数据,分析DLBCL组织中Notch1、Hes1 mRNA和DNA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tch1、Hes1在DLBC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Notch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B症状、Ann Arbor分期、淋巴细胞计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密切相关(P<0.05),而Hes1在B症状患者中显著高表达(P<0.05)。在DLBCL组织中,Notch~+/Hes1~+表达21例(38.9%),Notch1与Hes1表达具有相关性(r=0.296,P<0.05)。生信分析Oncomine数据库中多个数据集发现,在Brune数据集中Notch1、Hes1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织(P<0.05)。结论:DLBCL组织中Notch1、Hes1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炎组织,其表达与B症状、Ann Arbor分期等具有相关性,提示Notch1、Hes1在DCBCL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3年03期 v.31;No.163 71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药时代200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徐成波;胡敏;沈建箴;许华琴;郑瑞玑;

    目的:探讨新药治疗时代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及新药治疗对疗效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8月间就诊的200例B-CLP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在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及单纯化疗等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情况。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男性119例(59.5%),女性81例(40.5%),男女比例约1.5∶1,中位确诊年龄61(30-91)岁。200例患者亚型分布为CLL/SLL 51例(25.5%),FL 64例(32.0%),MCL 40例(20.0%),MZL 30例(15.0%),LPL/WM 10例(5%),B-CLPD-U 5例(2.5%)。102例(51.0%)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32例(16.0%)患者合并有B症状。CLL/SLL患者中Binet A期12例(23.5%)、Binet B/C期39例(76.5%),其他亚型患者Ann Arbor或Lugano分期I-II期29例(20.9%),Ⅲ-Ⅳ期110例(79.1%)。58例接受含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有43.1%(25/58)获得CR,ORR为87.9%(51/58),97例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有40.2%(39/97)获得CR,ORR为62.9%(61/97),14例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仅7.1%(1/14)获得CR,ORR为28.6%(4/14)。所有患者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9.2%和72.4%。MZL、CLL/SLL、FL、WM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94.7%、87.7%、86.8%和83.3%,而MCL患者的3年OS率仅为40.6%,明显低于上述其他亚型(P<0.05)。含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20.5个月,3年OS率为97.4%,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18.5个月,3年OS率为90.7%;单纯化疗的患者中位PFS为4个月,1年OS率为52.7%,单纯化疗组的PFS、OS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β_2-微球蛋白升高、存在脾脏肿大对OS有显著影响(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对PFS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贫血(P<0.05)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0.05)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B-CLPD是一类临床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合并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是评估患者生存不良的预后因素,新药时代BTK抑制剂和新型免疫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2023年03期 v.31;No.163 72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药时代200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徐成波;胡敏;沈建箴;许华琴;郑瑞玑;

    目的:探讨新药治疗时代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及新药治疗对疗效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8月间就诊的200例B-CLP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在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及单纯化疗等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情况。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男性119例(59.5%),女性81例(40.5%),男女比例约1.5∶1,中位确诊年龄61(30-91)岁。200例患者亚型分布为CLL/SLL 51例(25.5%),FL 64例(32.0%),MCL 40例(20.0%),MZL 30例(15.0%),LPL/WM 10例(5%),B-CLPD-U 5例(2.5%)。102例(51.0%)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32例(16.0%)患者合并有B症状。CLL/SLL患者中Binet A期12例(23.5%)、Binet B/C期39例(76.5%),其他亚型患者Ann Arbor或Lugano分期I-II期29例(20.9%),Ⅲ-Ⅳ期110例(79.1%)。58例接受含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有43.1%(25/58)获得CR,ORR为87.9%(51/58),97例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有40.2%(39/97)获得CR,ORR为62.9%(61/97),14例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仅7.1%(1/14)获得CR,ORR为28.6%(4/14)。所有患者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9.2%和72.4%。MZL、CLL/SLL、FL、WM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94.7%、87.7%、86.8%和83.3%,而MCL患者的3年OS率仅为40.6%,明显低于上述其他亚型(P<0.05)。含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20.5个月,3年OS率为97.4%,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18.5个月,3年OS率为90.7%;单纯化疗的患者中位PFS为4个月,1年OS率为52.7%,单纯化疗组的PFS、OS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β_2-微球蛋白升高、存在脾脏肿大对OS有显著影响(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对PFS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贫血(P<0.05)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0.05)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B-CLPD是一类临床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合并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是评估患者生存不良的预后因素,新药时代BTK抑制剂和新型免疫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2023年03期 v.31;No.163 72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芩苷通过FOXO3/CCL22信号通路调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段晓晖;李宏;吕垚;刘静;王世雄;吴振天;王冰璇;卢铭;王健红;梁蓉;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培养正常NK细胞及人ENKTCL细胞株SNK-6和YTS,分别采用5、10、20μmol/L的黄芩苷处理SNK-6和YTS细胞并设置对照,EdU法检测细胞增殖,FCM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FOXO3和CCL22蛋白的表达;设计并合成干扰质粒,采用PEI转染试剂对FOXO3 siRNA干扰质粒和CCL22 pcDNA过表达质粒进行转染,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对照组和5、10、20μmol/L黄芩苷处理组SNK-6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56.17±2.96)%、(51.92±4.63)%、(36.42±1.58)%、(14.60±2.81)%,各组YTS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58.85±2.98)%、(51.38±1.32)%、(34.75±1.09)%、(15.45±1.10)%,各组SNK-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93±0.74)%、(11.78±0.34)%、(28.46±0.44)%、(32.40±0.37)%,各组YTS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7.93±0.69)%、(16.29±1.35)%、(33.91±1.56)%、(36.27±1.06)%。与对照组相比,SNK-6和YTS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1),仅在黄芩苷浓度为20μmol/L时SNK-6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YTS细胞经不同浓度(5,10,20μmol/L)黄芩苷处理后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ENKTCL细胞系SNK-6、YTS细胞较人NK细胞中FOXO3蛋白表达降低,CCL22蛋白表达升高(P<0.001),经黄芩苷处理后细胞中FOXO3蛋白表达增高(P<0.01),CCL22蛋白表达下降(P<0.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可抑制肿瘤的生长,经黄芩苷处理的裸鼠ENKTCL组织中CCL2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1),而FOXO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P<0.05)。此外,FOXO3沉默会导致FOXO3蛋白表达下降和CCL22蛋白表达增高(P<0.01,P<0.001)。结论:黄芩苷对ENKTCL细胞株SNK-6和YTS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可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且可通过FOXO3介导下调CCL22表达;动物实验发现黄芩苷可抑制肿瘤生长;黄芩苷可通过FOXO3/CCL22信号通路调控抑制ENKTCL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2023年03期 v.31;No.163 730-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芩苷通过FOXO3/CCL22信号通路调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

    段晓晖;李宏;吕垚;刘静;王世雄;吴振天;王冰璇;卢铭;王健红;梁蓉;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细胞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培养正常NK细胞及人ENKTCL细胞株SNK-6和YTS,分别采用5、10、20μmol/L的黄芩苷处理SNK-6和YTS细胞并设置对照,EdU法检测细胞增殖,FCM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FOXO3和CCL22蛋白的表达;设计并合成干扰质粒,采用PEI转染试剂对FOXO3 siRNA干扰质粒和CCL22 pcDNA过表达质粒进行转染,建立动物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对照组和5、10、20μmol/L黄芩苷处理组SNK-6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56.17±2.96)%、(51.92±4.63)%、(36.42±1.58)%、(14.60±2.81)%,各组YTS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58.85±2.98)%、(51.38±1.32)%、(34.75±1.09)%、(15.45±1.10)%,各组SNK-6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93±0.74)%、(11.78±0.34)%、(28.46±0.44)%、(32.40±0.37)%,各组YTS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7.93±0.69)%、(16.29±1.35)%、(33.91±1.56)%、(36.27±1.06)%。与对照组相比,SNK-6和YTS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1),仅在黄芩苷浓度为20μmol/L时SNK-6细胞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YTS细胞经不同浓度(5,10,20μmol/L)黄芩苷处理后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ENKTCL细胞系SNK-6、YTS细胞较人NK细胞中FOXO3蛋白表达降低,CCL22蛋白表达升高(P<0.001),经黄芩苷处理后细胞中FOXO3蛋白表达增高(P<0.01),CCL22蛋白表达下降(P<0.00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可抑制肿瘤的生长,经黄芩苷处理的裸鼠ENKTCL组织中CCL2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1),而FOXO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P<0.05)。此外,FOXO3沉默会导致FOXO3蛋白表达下降和CCL22蛋白表达增高(P<0.01,P<0.001)。结论:黄芩苷对ENKTCL细胞株SNK-6和YTS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可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且可通过FOXO3介导下调CCL22表达;动物实验发现黄芩苷可抑制肿瘤生长;黄芩苷可通过FOXO3/CCL22信号通路调控抑制ENKTCL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2023年03期 v.31;No.163 730-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ELK抑制剂OTSSP167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实验研究

    周俊邑;黄豪;庄燕;仲小敏;

    目的:探讨MELK抑制剂OTSSP167在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OTSSP167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EdU染色后流式检测OTSSP167对DLBCL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OTSSP167对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DLBCL细胞接种裸鼠后给予OTSSP167治疗,4周后检测OTSSP167对DLBCL体内生长的影响;Caspase-Glo~(TM) 3/7酶活性试剂盒检测OTSSP167对DLBCL细胞Caspase 3/7酶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OTSSP167显著抑制了SUDHL2、HBL1细胞的活性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r=-0.61,r=-0.52);EdU染色后流式检测结果表明,OTSSP167能够显著抑制SUDHL2、HBL1细胞的增殖;Annexin V-FITC/PI结果显示,OTSSP167均能够显著促进SUDHL2、HBL1细胞的凋亡(P<0.001);体内实验结果表明,OTSSP167能够抑制SUDHL2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肿瘤组织TUNEL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OTSSP167能够促进SUDHL2细胞的凋亡;Caspase 3/7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OTSSP167均能够显著提高SUDHL2、HBL1细胞中Caspase活性(r=0.98,r=0.87);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TSSP167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凋亡信号通路中PARP、Bcl-xL、Bcl-2的表达(r=-0.93,r=-0.66,r=-0.87),而p53则显著上调(r=0.82),同时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cdc2、Cyclin E1、Cyclin A2及Cyclin B1也呈现剂量依赖性下调(r=-0.89,r=-0.83,r=-0.61,r=-0.93)。结论:MELK抑制剂OTSSP167能够通过抑制周期相关蛋白和抗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DLBCL细胞增殖和促进DLBCL细胞的凋亡。

    2023年03期 v.31;No.163 739-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ELK抑制剂OTSSP167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实验研究

    周俊邑;黄豪;庄燕;仲小敏;

    目的:探讨MELK抑制剂OTSSP167在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OTSSP167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EdU染色后流式检测OTSSP167对DLBCL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OTSSP167对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DLBCL细胞接种裸鼠后给予OTSSP167治疗,4周后检测OTSSP167对DLBCL体内生长的影响;Caspase-Glo~(TM) 3/7酶活性试剂盒检测OTSSP167对DLBCL细胞Caspase 3/7酶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和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OTSSP167显著抑制了SUDHL2、HBL1细胞的活性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r=-0.61,r=-0.52);EdU染色后流式检测结果表明,OTSSP167能够显著抑制SUDHL2、HBL1细胞的增殖;Annexin V-FITC/PI结果显示,OTSSP167均能够显著促进SUDHL2、HBL1细胞的凋亡(P<0.001);体内实验结果表明,OTSSP167能够抑制SUDHL2细胞在裸鼠体内的生长,肿瘤组织TUNEL染色结果进一步证实OTSSP167能够促进SUDHL2细胞的凋亡;Caspase 3/7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OTSSP167均能够显著提高SUDHL2、HBL1细胞中Caspase活性(r=0.98,r=0.87);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TSSP167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凋亡信号通路中PARP、Bcl-xL、Bcl-2的表达(r=-0.93,r=-0.66,r=-0.87),而p53则显著上调(r=0.82),同时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cdc2、Cyclin E1、Cyclin A2及Cyclin B1也呈现剂量依赖性下调(r=-0.89,r=-0.83,r=-0.61,r=-0.93)。结论:MELK抑制剂OTSSP167能够通过抑制周期相关蛋白和抗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DLBCL细胞增殖和促进DLBCL细胞的凋亡。

    2023年03期 v.31;No.163 739-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组学多维度的检测用于淋巴瘤患者的疗效监测

    王新华;杨延昕;王鹦君;岳保红;张明智;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血液的、多组学、多维度的疗效评估方法在淋巴瘤患者疗效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抽取患者10 ml外周血,通过cfDNA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来评估基因组拷贝数畸变(CNA)和片段化模式(FS),同时检测一组血浆蛋白标志物(PTM)水平,经过对以上3个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转化得到受检者癌症疗效分值(CES),通过比较治疗前后CES变化来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应答情况。结果:共采集35例患者的基线数据,其中23例(65.7%)CES值升高。18例患者完成第1次监测,结果显示,9例基线CES阳性患者第1次检测时CES值明显下降,疗效评价为PR,与同期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出高度一致性。评估所有患者CNA变异谱,23例患者染色体存在部分片段扩增或缺失,最常见的扩增部位为8q24.21,该区域内包含MYC等重要的癌基因;最常见的缺失部位为1p36.32、4q21.23、6q21、6q27、14q32.33等,以上区域有PRDM1、ATG5、AIM1、FOXO3和HACE1等抑癌相关基因表达,可能与淋巴瘤发生发展相关。结论:这种多组学、多维度的疗效检测方式以更便捷、灵敏、无创的优势,从分子水平评估淋巴瘤患者的肿瘤负荷,能够做出更准确的疗效评价,有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023年03期 v.31;No.163 746-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多组学多维度的检测用于淋巴瘤患者的疗效监测

    王新华;杨延昕;王鹦君;岳保红;张明智;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基于血液的、多组学、多维度的疗效评估方法在淋巴瘤患者疗效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抽取患者10 ml外周血,通过cfDNA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来评估基因组拷贝数畸变(CNA)和片段化模式(FS),同时检测一组血浆蛋白标志物(PTM)水平,经过对以上3个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转化得到受检者癌症疗效分值(CES),通过比较治疗前后CES变化来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应答情况。结果:共采集35例患者的基线数据,其中23例(65.7%)CES值升高。18例患者完成第1次监测,结果显示,9例基线CES阳性患者第1次检测时CES值明显下降,疗效评价为PR,与同期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出高度一致性。评估所有患者CNA变异谱,23例患者染色体存在部分片段扩增或缺失,最常见的扩增部位为8q24.21,该区域内包含MYC等重要的癌基因;最常见的缺失部位为1p36.32、4q21.23、6q21、6q27、14q32.33等,以上区域有PRDM1、ATG5、AIM1、FOXO3和HACE1等抑癌相关基因表达,可能与淋巴瘤发生发展相关。结论:这种多组学、多维度的疗效检测方式以更便捷、灵敏、无创的优势,从分子水平评估淋巴瘤患者的肿瘤负荷,能够做出更准确的疗效评价,有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023年03期 v.31;No.163 746-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HC标志物和IPI评分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的建立和临床意义

    徐亚文;周玉兰;孔繁聪;陈志未;李菲;

    目的:回顾性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检测预后相关标志物,建立临床因素与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Nomogram预后模型。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7例DLBC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CET1、LMO2、BCL-6、BCL-2和MYC蛋白表达,并分析这些蛋白对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用于逐步筛选Nomogram模型中的预后因素,最终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Nomogram模型。结果:GCET1蛋白表达阳性多见于Ann Arbor分期I/II期患者(P=0.011)。LMO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少出现B症状(P=0.042),且能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P=0.005)。LMO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OS)时间显著长于阴性患者(P=0.018),但LMO2蛋白表达与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而GCET1蛋白表达与OS、PFS时间均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包括IPI评分、BCL-2蛋白、MYC蛋白、LMO2蛋白和利妥昔单抗5个预后因素。Nomogram模型预测4年OS率的C指数为0.847,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预后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结合临床因素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的Nomogram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为DLBCL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

    2023年03期 v.31;No.163 753-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HC标志物和IPI评分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的建立和临床意义

    徐亚文;周玉兰;孔繁聪;陈志未;李菲;

    目的:回顾性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期,检测预后相关标志物,建立临床因素与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Nomogram预后模型。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7例DLBC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CET1、LMO2、BCL-6、BCL-2和MYC蛋白表达,并分析这些蛋白对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用于逐步筛选Nomogram模型中的预后因素,最终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Nomogram模型。结果:GCET1蛋白表达阳性多见于Ann Arbor分期I/II期患者(P=0.011)。LMO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少出现B症状(P=0.042),且能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P=0.005)。LMO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总生存(OS)时间显著长于阴性患者(P=0.018),但LMO2蛋白表达与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而GCET1蛋白表达与OS、PFS时间均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omogram模型包括IPI评分、BCL-2蛋白、MYC蛋白、LMO2蛋白和利妥昔单抗5个预后因素。Nomogram模型预测4年OS率的C指数为0.847,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预后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结合临床因素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的Nomogram模型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为DLBCL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有效工具。

    2023年03期 v.31;No.163 753-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疾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邓红;张良;王红颜;黄美姣;魏锦;邹兴立;

    目的:探讨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3月的DLBCL患者资料,将至少完成4周期R-CHOP或R-CHOP样化疗方案且资料完整的111例初诊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随访数据,根据患者治疗前AFR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初步判断AFR对疾病进展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AFR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情况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及OS的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治疗前AFR水平对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P=0.039)和0.666(P=0.004),最佳预测截断值均为9.06;相较于高AFR(≥9.06)组,低AFR(<9.06)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Ⅲ-Ⅳ期(P<0.001)、乳酸脱氢酶增高(P=0.007)及伴B症状的患者(P=0.038)。对患者进行中期疗效评估,高AFR组患者总体治疗反应率为89.7%,显著高于低AFR组患者的62.8%(P=0.001);中位随访时间18.5(3-77)个月,高AFR组患者的中位PFS未达到,显著优于低AFR组的17个月(P=0.009);高AFR组患者的中位OS未达到,亦显著优于低AFR组患者的47个月(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FR<9.06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PFS=2.047,P=0.039;HROS=4.854,P=0.001)。结论:治疗前AFR对初诊DLBCL患者的疾病预后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2023年03期 v.31;No.163 76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疾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邓红;张良;王红颜;黄美姣;魏锦;邹兴立;

    目的:探讨治疗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AFR)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3月的DLBCL患者资料,将至少完成4周期R-CHOP或R-CHOP样化疗方案且资料完整的111例初诊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随访数据,根据患者治疗前AFR及随访截止时的生存状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初步判断AFR对疾病进展和生存结局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分析AFR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情况的相关性,最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PFS及OS的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治疗前AFR水平对DLBCL患者的PFS和OS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P=0.039)和0.666(P=0.004),最佳预测截断值均为9.06;相较于高AFR(≥9.06)组,低AFR(<9.06)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Ⅲ-Ⅳ期(P<0.001)、乳酸脱氢酶增高(P=0.007)及伴B症状的患者(P=0.038)。对患者进行中期疗效评估,高AFR组患者总体治疗反应率为89.7%,显著高于低AFR组患者的62.8%(P=0.001);中位随访时间18.5(3-77)个月,高AFR组患者的中位PFS未达到,显著优于低AFR组的17个月(P=0.009);高AFR组患者的中位OS未达到,亦显著优于低AFR组患者的47个月(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FR<9.06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PFS=2.047,P=0.039;HROS=4.854,P=0.001)。结论:治疗前AFR对初诊DLBCL患者的疾病预后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2023年03期 v.31;No.163 76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王亚茹;马艳萍;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5例新诊断MM患者(包括17例复发MM患者)和15例健康供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AMP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NAMPT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NAMPT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新诊断和复发MM患者骨髓NAMPT mRNA中位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供体(P<0.001)。复发MM患者NAMP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新诊断MM患者(P<0.001),与NAMPT蛋白表达结果一致。NAMPT高表达组ISS分期、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p53缺失和骨髓瘤细胞比例较低表达组升高(P<0.001)。与完全缓解组相比,部分缓解组、进展组和复发组患者的NAMP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1)。NAMPT高表达组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27.3和14.9个月,均显著短于NAMPT低表达组的39.1和27个月(P=0.048,P<0.001)。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NAMPT表达与PFS和OS相关。结论:NAMPT在新诊断和复发MM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上调与MM患者不良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相关,是MM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769-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NAMPT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王亚茹;马艳萍;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临床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85例新诊断MM患者(包括17例复发MM患者)和15例健康供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NAMP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NAMPT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NAMPT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新诊断和复发MM患者骨髓NAMPT mRNA中位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供体(P<0.001)。复发MM患者NAMPT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新诊断MM患者(P<0.001),与NAMPT蛋白表达结果一致。NAMPT高表达组ISS分期、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水平、p53缺失和骨髓瘤细胞比例较低表达组升高(P<0.001)。与完全缓解组相比,部分缓解组、进展组和复发组患者的NAMP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1)。NAMPT高表达组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27.3和14.9个月,均显著短于NAMPT低表达组的39.1和27个月(P=0.048,P<0.001)。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NAMPT表达与PFS和OS相关。结论:NAMPT在新诊断和复发MM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上调与MM患者不良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相关,是MM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769-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D56表达情况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

    王晓雪;张露露;王童;侯金晓;王芝涛;秦慧;

    目的:分析CD56表达情况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75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根据CD56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56+组和CD56-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绘制两组患者的PFS和OS曲线,比较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评估CD56在初诊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175例初诊MM患者中,CD56-组57例(32.6%),CD56+组118例(67.4%);CD56是否表达与ISS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β2-微球蛋白、肌酐、是否伴有髓外病变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6-组髓外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CD56+组(29.8%vs12.7%,P=0.006)。整个队列中位随访时间23.6(1.0-78.6)个月。CD56+组和CD56-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8.6(1.2-77.6)和12.2(1.0-49.0)个月,中位OS分别为27.6(1.4-77.7)和19.7(1.0-78.6)个月;CD56+组2年PFS率明显高于CD56-组(57.6%vs 36.8%,P=0.010),CD56+组2年OS率高于CD56-组,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74.6%vs 64.9%,P=0.15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分型为IgG型、高ECOG评分、血小板数减少、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CD56-的初诊MM患者PFS均显著缩短(P<0.05);高ECOG评分、血小板数减少、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CD56-的初诊MM患者OS均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分型为IgG型、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CD56-均是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血小板数减少、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均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而CD56与OS无明显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大部分初诊MM患者存在CD56阳性表达,CD56表达缺失与不利的生物学和临床参数及不良预后有关,提示CD56在初诊MM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23年03期 v.31;No.163 77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CD56表达情况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

    王晓雪;张露露;王童;侯金晓;王芝涛;秦慧;

    目的:分析CD56表达情况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75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根据CD56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D56+组和CD56-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分别绘制两组患者的PFS和OS曲线,比较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评估CD56在初诊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175例初诊MM患者中,CD56-组57例(32.6%),CD56+组118例(67.4%);CD56是否表达与ISS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β2-微球蛋白、肌酐、是否伴有髓外病变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56-组髓外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CD56+组(29.8%vs12.7%,P=0.006)。整个队列中位随访时间23.6(1.0-78.6)个月。CD56+组和CD56-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8.6(1.2-77.6)和12.2(1.0-49.0)个月,中位OS分别为27.6(1.4-77.7)和19.7(1.0-78.6)个月;CD56+组2年PFS率明显高于CD56-组(57.6%vs 36.8%,P=0.010),CD56+组2年OS率高于CD56-组,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74.6%vs 64.9%,P=0.158)。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分型为IgG型、高ECOG评分、血小板数减少、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CD56-的初诊MM患者PFS均显著缩短(P<0.05);高ECOG评分、血小板数减少、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CD56-的初诊MM患者OS均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分型为IgG型、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CD56-均是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血小板数减少、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伴有髓外病变均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而CD56与OS无明显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大部分初诊MM患者存在CD56阳性表达,CD56表达缺失与不利的生物学和临床参数及不良预后有关,提示CD56在初诊MM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23年03期 v.31;No.163 77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红蛋白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

    石志;陈娟;徐海浪;娄慧娟;陈子涵;张焕新;曹江;李振宇;闫志凌;徐开林;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免疫治疗且可评估疗效的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Hb以105.5 g/L为界值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钙、β2-微球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等的差异,以及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Hb是疗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乳酸脱氢酶、白蛋白影响患者CAR-T治疗的疗效;多因素分析显示,Hb(OR=1.039,95%CI:1.002-1.078)、乳酸脱氢酶(OR=1.014,95%CI:1.000-1.027)是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低Hb患者接受CAR-T治疗的疗效差,Hb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783-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红蛋白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

    石志;陈娟;徐海浪;娄慧娟;陈子涵;张焕新;曹江;李振宇;闫志凌;徐开林;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Hb)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免疫治疗且可评估疗效的7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最佳截断值,Hb以105.5 g/L为界值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血清钙、β2-微球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等的差异,以及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Hb是疗效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乳酸脱氢酶、白蛋白影响患者CAR-T治疗的疗效;多因素分析显示,Hb(OR=1.039,95%CI:1.002-1.078)、乳酸脱氢酶(OR=1.014,95%CI:1.000-1.027)是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低Hb患者接受CAR-T治疗的疗效差,Hb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AR-T治疗疗效的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783-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白细胞介素-33、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DS分期的相关性

    王思英;邱东飚;范翠花;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Durie-Salmon(DS)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MM患者,根据DS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Ⅱ和Ⅲ期,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相关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检测所有患者血清IL-33、β_2-MG水平,分析血清IL-33、β_2-MG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0例MM患者中,DS分期Ⅰ期32例,Ⅱ期39例,Ⅲ期29例。Ⅲ期患者血清CRP、β_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和Ⅱ期,且Ⅱ期患者血清CRP、β_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P<0.05);Ⅲ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Ⅰ期、Ⅱ期,且Ⅱ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Ⅰ期(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β_2-MG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呈正相关(r=0.534,r=0.776);血清IL-33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呈负相关(r=-0.759)。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森林图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过低、β_2-MG水平过高是MM患者高DS分期的影响因子(P<0.05)。结论:MM患者DS分期与血清IL-33、β_2-MG水平密切相关,即血清IL-33水平过低、β_2-MG水平过高的MM患者DS分期较高。

    2023年03期 v.31;No.163 78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血清白细胞介素-33、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DS分期的相关性

    王思英;邱东飚;范翠花;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β_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Durie-Salmon(DS)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MM患者,根据DS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Ⅱ和Ⅲ期,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相关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检测所有患者血清IL-33、β_2-MG水平,分析血清IL-33、β_2-MG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00例MM患者中,DS分期Ⅰ期32例,Ⅱ期39例,Ⅲ期29例。Ⅲ期患者血清CRP、β_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和Ⅱ期,且Ⅱ期患者血清CRP、β_2-MG水平均明显高于Ⅰ期(P<0.05);Ⅲ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Ⅰ期、Ⅱ期,且Ⅱ期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Ⅰ期(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ndall′s tau-b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β_2-MG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呈正相关(r=0.534,r=0.776);血清IL-33水平与MM患者DS分期呈负相关(r=-0.759)。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及森林图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过低、β_2-MG水平过高是MM患者高DS分期的影响因子(P<0.05)。结论:MM患者DS分期与血清IL-33、β_2-MG水平密切相关,即血清IL-33水平过低、β_2-MG水平过高的MM患者DS分期较高。

    2023年03期 v.31;No.163 78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Mangiferin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发挥抗癌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刘彦权;殷悦;陈玉婷;沈建箴;唐焕文;

    目的:探讨纯中药提取物Mangiferin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分析Mangiferin抗骨髓瘤效应的分子机制,为MM替代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Mangiferin干预人MM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家族的表达变化。结果:Mangiferin可抑制U266、RPMI822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当Mangiferin干预U266和RPMI8226细胞48 h后,U266和RPMI8226细胞中Bcl-2家族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并下调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同时水解活化caspase-3以促进细胞凋亡,且显著下调U266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P<0.05)。在Mangiferin干预MM细胞后,其不仅可增加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抑制抗凋亡分子的表达并下调AKT、NF-κB磷酸化水平继而诱发MM细胞程序性死亡。Mangiferin干预后可明显下调U266细胞CXCR4、MMP2及MMP9的表达(P<0.05),对CXCR2、CXCR7以及MMP13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而干预RPMI8226细胞后可下调CXCR4、MMP9、MMP13的表达(P<0.01),对MMP2表达影响微弱,对CXCR2、CXCR7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结论:Mangiferin能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通过影响Bcl-2家族蛋白表达以及使MMP、CXCR家族核心成员表达受抑等有关。

    2023年03期 v.31;No.163 794-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angiferin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发挥抗癌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刘彦权;殷悦;陈玉婷;沈建箴;唐焕文;

    目的:探讨纯中药提取物Mangiferin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分析Mangiferin抗骨髓瘤效应的分子机制,为MM替代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不同浓度Mangiferin干预人MM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家族的表达变化。结果:Mangiferin可抑制U266、RPMI822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当Mangiferin干预U266和RPMI8226细胞48 h后,U266和RPMI8226细胞中Bcl-2家族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并下调survivin、Bcl-xL蛋白的表达同时水解活化caspase-3以促进细胞凋亡,且显著下调U266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P<0.05)。在Mangiferin干预MM细胞后,其不仅可增加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表达水平,同时通过抑制抗凋亡分子的表达并下调AKT、NF-κB磷酸化水平继而诱发MM细胞程序性死亡。Mangiferin干预后可明显下调U266细胞CXCR4、MMP2及MMP9的表达(P<0.05),对CXCR2、CXCR7以及MMP13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而干预RPMI8226细胞后可下调CXCR4、MMP9、MMP13的表达(P<0.01),对MMP2表达影响微弱,对CXCR2、CXCR7的表达基本无影响(P>0.05)。结论:Mangiferin能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通过影响Bcl-2家族蛋白表达以及使MMP、CXCR家族核心成员表达受抑等有关。

    2023年03期 v.31;No.163 794-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iR-203a-5p靶向调控JAG1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英文)

    张越;陈婷婷;周合冰;陈文明;

    目的:探讨miR-203a-5p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稳健排序整合方法对GEO数据库中的3个miRNA表达谱(GSE16558、GSE24371和GSE17498,包含131个MM样本和17个正常浆细胞样本)进行差异性表达整合分析。用慢病毒构建了能稳定过表达miR-203a-5p的MM细胞株。采用qRT-PCR方法检测MM细胞株RPMI8226及U266中miR-203a-5p的表达情况,并检测miR-203a-5p表达上调后对MM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表型的影响。应用稳定表达miR-203a-5p的U226细胞进行裸鼠成瘤实验,评价miR-203a-5p在体内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利用Target Scan和miRanda等生物预测软件预测miR-203a-5p的候选靶基因,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和Western blot研究MM细胞中miR-203a-5p的潜在靶点。结果:miR-203a-5p在MM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浆细胞。miR-203a-5p过表达可以抑制RPMI8226和U266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动物体内实验表明,上调miR-203a-5p可以明显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JAG1的3’UTR区域可以与miR-203a-5p结合,JAG1是miR-203a-5p的作用靶基因。此外,回复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JAG1可以逆转由miR-203a-5p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及周期阻滞。结论:miR-203a-5p通过靶向调控JAG1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从而发挥抑癌作用,该分子有望作为一种基于miRNA的MM治疗靶点。

    2023年03期 v.31;No.163 80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iR-203a-5p靶向调控JAG1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周期调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英文)

    张越;陈婷婷;周合冰;陈文明;

    目的:探讨miR-203a-5p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稳健排序整合方法对GEO数据库中的3个miRNA表达谱(GSE16558、GSE24371和GSE17498,包含131个MM样本和17个正常浆细胞样本)进行差异性表达整合分析。用慢病毒构建了能稳定过表达miR-203a-5p的MM细胞株。采用qRT-PCR方法检测MM细胞株RPMI8226及U266中miR-203a-5p的表达情况,并检测miR-203a-5p表达上调后对MM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表型的影响。应用稳定表达miR-203a-5p的U226细胞进行裸鼠成瘤实验,评价miR-203a-5p在体内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利用Target Scan和miRanda等生物预测软件预测miR-203a-5p的候选靶基因,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和Western blot研究MM细胞中miR-203a-5p的潜在靶点。结果:miR-203a-5p在MM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浆细胞。miR-203a-5p过表达可以抑制RPMI8226和U266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动物体内实验表明,上调miR-203a-5p可以明显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JAG1的3’UTR区域可以与miR-203a-5p结合,JAG1是miR-203a-5p的作用靶基因。此外,回复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JAG1可以逆转由miR-203a-5p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及周期阻滞。结论:miR-203a-5p通过靶向调控JAG1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周期进展,从而发挥抑癌作用,该分子有望作为一种基于miRNA的MM治疗靶点。

    2023年03期 v.31;No.163 80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张雯洁;张启科;魏小芳;冯友繁;陈阳;

    目的:探讨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确诊为HE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HE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53.5(20-79)岁,35例为非心血管损害患者,其余27例合并心血管损害,其中心电图异常22例(81.5%),超声心动图异常18例(66.7%),9例患者为单一心电图异常,5例患者为单一超声心电图异常,13例患者合并多种异常情况。心血管损害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肌钙蛋白T、N端B型利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血管损害患者(P<0.01),而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心血管损害患者(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因学分类、血小板数、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存活率为88.9%,非心血管损害患者为100%(P=0.012);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9.3%,中位时间为37(21-52)个月,非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EFS率为80%,中位时间为63(51-74)个月(P=0.002)。年龄(>60岁)、发病病程(>24个月)、N端B型利钠肽前体(>3 000 pg/ml)、肌钙蛋白T(>100 ng/L)、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升高与心血管损害患者EFS缩短相关,是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E非心血管损害患者的EFS率明显高于心血管损害患者,年龄、病程、N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钙蛋白T、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是影响心血管损害患者EFS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810-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张雯洁;张启科;魏小芳;冯友繁;陈阳;

    目的:探讨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心血管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确诊为HE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2例HE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中位年龄53.5(20-79)岁,35例为非心血管损害患者,其余27例合并心血管损害,其中心电图异常22例(81.5%),超声心动图异常18例(66.7%),9例患者为单一心电图异常,5例患者为单一超声心电图异常,13例患者合并多种异常情况。心血管损害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肌钙蛋白T、N端B型利钠肽前体、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5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血管损害患者(P<0.01),而血红蛋白、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均明显低于非心血管损害患者(P<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因学分类、血小板数、血清肌酸激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水平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存活率为88.9%,非心血管损害患者为100%(P=0.012);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9.3%,中位时间为37(21-52)个月,非心血管损害患者5年EFS率为80%,中位时间为63(51-74)个月(P=0.002)。年龄(>60岁)、发病病程(>24个月)、N端B型利钠肽前体(>3 000 pg/ml)、肌钙蛋白T(>100 ng/L)、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升高与心血管损害患者EFS缩短相关,是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E非心血管损害患者的EFS率明显高于心血管损害患者,年龄、病程、N端B型利钠肽前体、肌钙蛋白T、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水平是影响心血管损害患者EFS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810-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贫血,出血与血栓疾病

  • 线粒体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调控作用

    胡颖;赵丽丽;戴克胜;

    目的:探讨线粒体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调控作用,以及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关系。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离血小板,选择对血小板线粒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的环孢菌素A、可穿膜螯合血小板内钙离子的BAPTA、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抗氧化剂NAC分别与洗涤血小板共同孵育,借助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聚集仪检测不同干预后血小板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改变。结果:蛋白激酶抑制剂H89、星形孢菌素、钙离子载体A23187导致血小板线粒体异常,而环孢菌素A有效逆转了其引起的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NAC相应地可以逆转血小板线粒体损伤,完全逆转H89诱导的血小板皱缩和磷脂酰丝氨酸外翻。BAPTA、前列腺素E1、乙酰水杨酸等抑制剂都不会逆转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现象。结论:线粒体功能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具有重要影响,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血小板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从而导致血小板发生凋亡,血小板发生凋亡和活化是各自独立的信号过程。

    2023年03期 v.31;No.163 816-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线粒体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调控作用

    胡颖;赵丽丽;戴克胜;

    目的:探讨线粒体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调控作用,以及血小板凋亡和活化的关系。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分离血小板,选择对血小板线粒体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的环孢菌素A、可穿膜螯合血小板内钙离子的BAPTA、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抗氧化剂NAC分别与洗涤血小板共同孵育,借助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聚集仪检测不同干预后血小板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和血小板活化指标的改变。结果:蛋白激酶抑制剂H89、星形孢菌素、钙离子载体A23187导致血小板线粒体异常,而环孢菌素A有效逆转了其引起的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NAC相应地可以逆转血小板线粒体损伤,完全逆转H89诱导的血小板皱缩和磷脂酰丝氨酸外翻。BAPTA、前列腺素E1、乙酰水杨酸等抑制剂都不会逆转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现象。结论:线粒体功能对血小板凋亡和活化具有重要影响,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血小板内氧化还原状态失衡,从而导致血小板发生凋亡,血小板发生凋亡和活化是各自独立的信号过程。

    2023年03期 v.31;No.163 816-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艾曲泊帕对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影响

    林莺;张荣东;林赠华;陈琦;陈仁利;

    目的:比较艾曲泊帕联合环孢素(CsA)和单用CsA治疗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治疗中心76例初治TD-NSAA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使用艾曲泊帕联合CsA治疗(艾曲泊帕治疗组),31例为同期基线匹配单用CsA治疗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在治疗3、6、12个月及随访终点时血液学反应(HR)及完全缓解(CR)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艾曲泊帕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进一步提高,至随访终点,获得更多的CR及HR,同时随着艾曲泊帕最大稳定剂量的增加,HR有逐渐增加趋势。治疗6、12个月,艾曲泊帕治疗组骨髓巨核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脱离血小板输注中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8),且中位血小板输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艾曲泊帕治疗组在3、6、12个月血小板较基线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铁超负荷及治疗前血小板数量与疗效无相关性,而艾曲泊帕的中位稳定治疗剂量和中位治疗时间与疗效存在相关性。艾曲泊帕治疗组中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反应轻微,多可耐受。结论:对于残存造血细胞较多的TD-NSAA患者,加用艾曲泊帕可明显改善HR,加快血小板的恢复,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2023年03期 v.31;No.163 823-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艾曲泊帕对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影响

    林莺;张荣东;林赠华;陈琦;陈仁利;

    目的:比较艾曲泊帕联合环孢素(CsA)和单用CsA治疗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治疗中心76例初治TD-NSAA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使用艾曲泊帕联合CsA治疗(艾曲泊帕治疗组),31例为同期基线匹配单用CsA治疗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在治疗3、6、12个月及随访终点时血液学反应(HR)及完全缓解(CR)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艾曲泊帕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进一步提高,至随访终点,获得更多的CR及HR,同时随着艾曲泊帕最大稳定剂量的增加,HR有逐渐增加趋势。治疗6、12个月,艾曲泊帕治疗组骨髓巨核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脱离血小板输注中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8),且中位血小板输注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艾曲泊帕治疗组在3、6、12个月血小板较基线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铁超负荷及治疗前血小板数量与疗效无相关性,而艾曲泊帕的中位稳定治疗剂量和中位治疗时间与疗效存在相关性。艾曲泊帕治疗组中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反应轻微,多可耐受。结论:对于残存造血细胞较多的TD-NSAA患者,加用艾曲泊帕可明显改善HR,加快血小板的恢复,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2023年03期 v.31;No.163 823-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异常血红蛋白电泳原因分析

    庞雪利;杜红飞;阳燕;周晓萍;唐宁;刘佳微;许颖;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异常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5 696例患者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并对异常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486例患者结果异常(占8.53%),其中300例HbA2增高,135例HbA2降低,44例单独F增高,7例有异常血红蛋白条带。486例患者中,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246例(阳性率50.62%),其中α地中海贫血29例,β地中海贫血208例,α合并β地中海贫血9例。在HbA2升高的患者中,68.67%为β地中海贫血引起,3.00%为α合并β地中海贫血引起,9.33%疑为红细胞体积增大引起,6.33%疑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12.67%疑为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引起。在HbA2降低的患者中,21.48%为α地中海贫血引起,60.00%为缺铁性贫血引起,8.15%疑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10.37%疑为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引起。F单独升高的患者,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0.91%疑为红细胞体积增大引起,27.27%疑为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引起,29.55%疑为部分孕妇特殊生理状况引起,2.27%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7例患者检测到异常血红蛋白条带,其中4例血红蛋白D,2例血红蛋白E,1例血红蛋白J。结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体积增大的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异常血红蛋白病、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均是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指标来判断可能的原因。

    2023年03期 v.31;No.163 830-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常血红蛋白电泳原因分析

    庞雪利;杜红飞;阳燕;周晓萍;唐宁;刘佳微;许颖;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异常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5 696例患者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并对异常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486例患者结果异常(占8.53%),其中300例HbA2增高,135例HbA2降低,44例单独F增高,7例有异常血红蛋白条带。486例患者中,地中海贫血基因阳性246例(阳性率50.62%),其中α地中海贫血29例,β地中海贫血208例,α合并β地中海贫血9例。在HbA2升高的患者中,68.67%为β地中海贫血引起,3.00%为α合并β地中海贫血引起,9.33%疑为红细胞体积增大引起,6.33%疑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12.67%疑为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引起。在HbA2降低的患者中,21.48%为α地中海贫血引起,60.00%为缺铁性贫血引起,8.15%疑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10.37%疑为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引起。F单独升高的患者,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40.91%疑为红细胞体积增大引起,27.27%疑为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引起,29.55%疑为部分孕妇特殊生理状况引起,2.27%疑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7例患者检测到异常血红蛋白条带,其中4例血红蛋白D,2例血红蛋白E,1例血红蛋白J。结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红细胞体积增大的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异常血红蛋白病、检测方法的不确定性均是血红蛋白电泳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指标来判断可能的原因。

    2023年03期 v.31;No.163 830-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液及炎症指标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江雅静;宋丹阳;李金玲;

    目的:探讨血常规及炎症指标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SP患儿133例,收集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资料,于入院当天检测患儿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对早期预测HSP复发的价值。结果:133例患儿随访过程中8例失访,最终有39例复发,复发率为31.20%(39/125)。复发患者的年龄、皮疹持续时间、初发时肾损害比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C反应蛋白水平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疹持续时间长、初发时肾损害、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增大、血小板数高、平均血小板体积值大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高是HSP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项血液及炎症指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联合在早期预测HSP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8,高于初发时肾损害(AUC=0.687)和皮疹持续时间(AUC=0.708),其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83.72%。结论:通过观察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能够对HSP复发风险做到早期预测,指导临床早干预。

    2023年03期 v.31;No.163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血液及炎症指标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

    江雅静;宋丹阳;李金玲;

    目的:探讨血常规及炎症指标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复发风险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SP患儿133例,收集患儿入院时的临床资料,于入院当天检测患儿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对早期预测HSP复发的价值。结果:133例患儿随访过程中8例失访,最终有39例复发,复发率为31.20%(39/125)。复发患者的年龄、皮疹持续时间、初发时肾损害比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C反应蛋白水平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疹持续时间长、初发时肾损害、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增大、血小板数高、平均血小板体积值大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高是HSP患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项血液及炎症指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联合在早期预测HSP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8,高于初发时肾损害(AUC=0.687)和皮疹持续时间(AUC=0.708),其敏感度为84.62%,特异度为83.72%。结论:通过观察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能够对HSP复发风险做到早期预测,指导临床早干预。

    2023年03期 v.31;No.163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输血医学

  • 1例Del表型献血者RHD基因分析

    王志江;彭沫溱;张智慧;李茜;李秋进;苏品璨;

    目的:分析云南1例Del表型献血者的RHD基因型。方法:鉴定标本Rh血清学表型,对RHD基因进行PCR-SSP分型检测及10个外显子测序分析,扩增第9外显子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序列,检测RHD基因合子型。结果:本研究病例标本Rh表型为CcD~(el)ee;RHD基因第9外显子包含第8内含子和第9内含子缺失共1 003 bp,缺失发生在两个7 bp的短串联重复序列之间;其余外显子序列无变异;Rh杂交盒检测表明存在1条RHD阴性等位基因。结论:本研究病例标本为RHD基因第9外显子缺失导致的Del型。

    2023年03期 v.31;No.163 84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1例Del表型献血者RHD基因分析

    王志江;彭沫溱;张智慧;李茜;李秋进;苏品璨;

    目的:分析云南1例Del表型献血者的RHD基因型。方法:鉴定标本Rh血清学表型,对RHD基因进行PCR-SSP分型检测及10个外显子测序分析,扩增第9外显子进行克隆测序并分析序列,检测RHD基因合子型。结果:本研究病例标本Rh表型为CcD~(el)ee;RHD基因第9外显子包含第8内含子和第9内含子缺失共1 003 bp,缺失发生在两个7 bp的短串联重复序列之间;其余外显子序列无变异;Rh杂交盒检测表明存在1条RHD阴性等位基因。结论:本研究病例标本为RHD基因第9外显子缺失导致的Del型。

    2023年03期 v.31;No.163 84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策略

    杨璐;马春娅;付丽辉;台胜飞;马铭梓;钟晓龙;樊斌;梁笑星;汪德清;于洋;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抗体固相凝集法(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血小板输注策略。方法:选取1例因输血诱导产生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且该DSA导致患者移植失败和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案例,详细分析该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及血小板输注策略。结果:患者女,32岁,以“发热、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起病,于外院明确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化疗缓解后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入院。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因输注血小板产生DSA,且该DSA存在与首次移植供者不合的HLA基因位点,导致首次移植原发植入失败。该患者在移植前后多次进行血小板输注,结果显示,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仅为35.3%,进一步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为MASPAT方法漏检了抗体。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选择了DSA-供者,且规避初次移植过程中配型相合但输注无效的血小板,结果该患者移植成功,顺利出院。结论:DSA可引发移植失败或使移植物失功。对于已经产生DSA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前仅采用MASPAT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策略会漏检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2023年03期 v.31;No.163 850-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血小板输注策略

    杨璐;马春娅;付丽辉;台胜飞;马铭梓;钟晓龙;樊斌;梁笑星;汪德清;于洋;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抗体固相凝集法(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血小板输注策略。方法:选取1例因输血诱导产生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且该DSA导致患者移植失败和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案例,详细分析该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及血小板输注策略。结果:患者女,32岁,以“发热、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起病,于外院明确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化疗缓解后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入院。在化疗过程中,患者因输注血小板产生DSA,且该DSA存在与首次移植供者不合的HLA基因位点,导致首次移植原发植入失败。该患者在移植前后多次进行血小板输注,结果显示,MASPAT配型相合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仅为35.3%,进一步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为MASPAT方法漏检了抗体。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选择了DSA-供者,且规避初次移植过程中配型相合但输注无效的血小板,结果该患者移植成功,顺利出院。结论:DSA可引发移植失败或使移植物失功。对于已经产生DSA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前仅采用MASPAT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输注策略会漏检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2023年03期 v.31;No.163 850-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HLA-B和-DRB1、HLA-DQB1和-DPB1座位基因重组的分析

    陈晨;王炜;陈男英;董丽娜;章伟;朱发明;

    目的:探讨2个家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座位的重组情况。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HLA-A、-B、-C、-DRB1、-DQB1和-DPB1座位,通过家系遗传分析确定个体HLA单体型。结果:家系1中单体型HLA-A*11:01~C*03:04~B*13:01~DRB1*12:02~DQB1*03:01~DPB1*05:01:01G与HLA-A*03:01~C*04:01~B*35:03~DRB1*12:01~DQB1*03:01~DPB1*04:01:01G在HLA-B和HLA-DRB1座位间进行了交换,形成HLA-A*11:01~C*03:04~B*13:01~DRB1*12:01~DQB1*03:01~DPB1*04:01:01G。家系2中单体型HLA-A*02:06~C*03:03~B*35:01~DRB1*08:02~DQB1*04:02~DPB1*13:01:01G与HLA-A*11:01~C*07:02~B*38:02~DRB1*15:02~DQB1*05:01~DPB1*05:01:01G在HLA-DQB1和HLA-DPB1座位间进行了交换,形成HLA-A*02:06~C*03:03~B*35:01~DRB1*08:02~DQB1*04:02~DPB1*05:01:01G。结论:2个中国汉族人群家系分别发生了HLA-B和-DRB1、HLA-DQB1和-DPB1座位间的基因重组。

    2023年03期 v.31;No.163 85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HLA-B和-DRB1、HLA-DQB1和-DPB1座位基因重组的分析

    陈晨;王炜;陈男英;董丽娜;章伟;朱发明;

    目的:探讨2个家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座位的重组情况。方法: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技术(PCR-SSO)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HLA-A、-B、-C、-DRB1、-DQB1和-DPB1座位,通过家系遗传分析确定个体HLA单体型。结果:家系1中单体型HLA-A*11:01~C*03:04~B*13:01~DRB1*12:02~DQB1*03:01~DPB1*05:01:01G与HLA-A*03:01~C*04:01~B*35:03~DRB1*12:01~DQB1*03:01~DPB1*04:01:01G在HLA-B和HLA-DRB1座位间进行了交换,形成HLA-A*11:01~C*03:04~B*13:01~DRB1*12:01~DQB1*03:01~DPB1*04:01:01G。家系2中单体型HLA-A*02:06~C*03:03~B*35:01~DRB1*08:02~DQB1*04:02~DPB1*13:01:01G与HLA-A*11:01~C*07:02~B*38:02~DRB1*15:02~DQB1*05:01~DPB1*05:01:01G在HLA-DQB1和HLA-DPB1座位间进行了交换,形成HLA-A*02:06~C*03:03~B*35:01~DRB1*08:02~DQB1*04:02~DPB1*05:01:01G。结论:2个中国汉族人群家系分别发生了HLA-B和-DRB1、HLA-DQB1和-DPB1座位间的基因重组。

    2023年03期 v.31;No.163 85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代谢综合征临床资料分析和诊断预测模型构建

    曾江莉;成娟;

    目的:分析单中心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构建代谢综合征(MS)诊断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进行HSCT的93例血液病患者,收集基本资料、移植情况和术后指标,比较分析移植后发生和未发生M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植后发生M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独立影响因素影响下的HSCT-MS诊断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93例HSCT患者中36例发生MS,57例未发生MS,HSCT-MS组移植前空腹血糖(FBG)水平、移植前病程和移植后胆红素水平与无HSCT-M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高FBG、移植前短病程和移植后高胆红素是HSCT-MS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根据临床模型预测HSCT-MS发生的标准误0.048,ROC曲线下面积AUC=0.776,95%CI:0.683-0.869,根据约登指数最大时选出最佳临界点为0.58,灵敏度为0.694,特异度为0.772,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HSCT-MS临床预测模型,且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3年03期 v.31;No.163 860-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代谢综合征临床资料分析和诊断预测模型构建

    曾江莉;成娟;

    目的:分析单中心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构建代谢综合征(MS)诊断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进行HSCT的93例血液病患者,收集基本资料、移植情况和术后指标,比较分析移植后发生和未发生M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移植后发生M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独立影响因素影响下的HSCT-MS诊断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93例HSCT患者中36例发生MS,57例未发生MS,HSCT-MS组移植前空腹血糖(FBG)水平、移植前病程和移植后胆红素水平与无HSCT-M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高FBG、移植前短病程和移植后高胆红素是HSCT-MS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根据临床模型预测HSCT-MS发生的标准误0.048,ROC曲线下面积AUC=0.776,95%CI:0.683-0.869,根据约登指数最大时选出最佳临界点为0.58,灵敏度为0.694,特异度为0.772,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HSCT-MS临床预测模型,且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023年03期 v.31;No.163 860-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和血流感染临床研究

    武珂;关丽娜;张杰勇;张然;边志磊;王冲;万鼎铭;曹伟杰;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发生口腔溃疡与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患者口腔溃疡及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01例患者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61.3%(246/401),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0%(36/401),36例患者共培养出40株病原菌,其中G~-菌26株(65%),G~+菌13株(32.5%),真菌1株(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卫生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4岁、疾病诊断为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发生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较高,年龄≥14岁、疾病诊断为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发生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口腔卫生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

    2023年03期 v.31;No.163 86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和血流感染临床研究

    武珂;关丽娜;张杰勇;张然;边志磊;王冲;万鼎铭;曹伟杰;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期间发生口腔溃疡与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0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患者口腔溃疡及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01例患者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为61.3%(246/401),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0%(36/401),36例患者共培养出40株病原菌,其中G~-菌26株(65%),G~+菌13株(32.5%),真菌1株(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卫生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4岁、疾病诊断为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发生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较高,年龄≥14岁、疾病诊断为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发生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口腔卫生与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

    2023年03期 v.31;No.163 86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辐射血液学

  • 辐射对小鼠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的慢性损伤

    栾莹莹;杨娟;杨硕;范汉程;杨子豪;张晋福;邓榕;汪华;曾慧红;邵立健;

    目的:通过测定辐射后小鼠骨髓内多能造血祖细胞相关指标,探索电离辐射对多能造血祖细胞(MPPs)的慢性损伤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6只C57BL/6成年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8只小鼠,照射组小鼠经6 Gy X-射线全身照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后2个月小鼠骨髓内多能造血祖细胞比例、细胞凋亡及增殖情况。采用Mitotracker Red探针和DCFDA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细胞群的线粒体活性及活性氧(ROS)水平,并分析骨髓内多能造血祖细胞的老化状态。结果:辐射能降低小鼠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的比例,6 Gy X-射线全身辐射后,小鼠骨髓内MPP1、MPP3和MPP4比例和数量显著减少(P<0.05)。辐射后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骨髓内MPP1和MPP4细胞群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骨髓MPP2、MPP3和MPP4细胞群内线粒体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辐射能升高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ROS水平,骨髓中MPP2、MPP3和MPP4细胞群内R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照射后骨髓内MPP1、MPP3和MPP4细胞群的老化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离辐射可导致小鼠多能造血祖细胞慢性损伤,其损伤与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老化密切相关。

    2023年03期 v.31;No.163 87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辐射对小鼠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的慢性损伤

    栾莹莹;杨娟;杨硕;范汉程;杨子豪;张晋福;邓榕;汪华;曾慧红;邵立健;

    目的:通过测定辐射后小鼠骨髓内多能造血祖细胞相关指标,探索电离辐射对多能造血祖细胞(MPPs)的慢性损伤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6只C57BL/6成年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8只小鼠,照射组小鼠经6 Gy X-射线全身照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后2个月小鼠骨髓内多能造血祖细胞比例、细胞凋亡及增殖情况。采用Mitotracker Red探针和DCFDA探针结合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细胞群的线粒体活性及活性氧(ROS)水平,并分析骨髓内多能造血祖细胞的老化状态。结果:辐射能降低小鼠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的比例,6 Gy X-射线全身辐射后,小鼠骨髓内MPP1、MPP3和MPP4比例和数量显著减少(P<0.05)。辐射后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骨髓内MPP1和MPP4细胞群的凋亡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骨髓MPP2、MPP3和MPP4细胞群内线粒体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辐射能升高骨髓多能造血祖细胞ROS水平,骨髓中MPP2、MPP3和MPP4细胞群内R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照射后骨髓内MPP1、MPP3和MPP4细胞群的老化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离辐射可导致小鼠多能造血祖细胞慢性损伤,其损伤与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老化密切相关。

    2023年03期 v.31;No.163 87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免疫血液学

  • 华蟾素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刘细细;黎陈铖;杨箐;张玮光;热爱拉·加那提;张晓丽;徐祖琼;代兴斌;田芳;陈碧清;朱学军;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静息状态下单核细胞和激活状态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相关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培养以激活巨噬细胞活化,建立巨噬细胞活化模型。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加入华蟾素共培养24 h作为实验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活化,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细胞因子,转录组测序探讨华蟾素调控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对显著变化的分子进行了验证。结果:华蟾素注射液原液加入培养基稀释的华蟾素(1∶25)可显著抑制静息的单核细胞增殖(P<0.01)并诱导细胞凋亡(P<0.01),对激活的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诱导更明显(P<0.001,P<0.001)。华蟾素显著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并显著下调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IL-8)(P<0.001),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LR4/MYD88/P-IκBa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华蟾素通过TLR4/MYD88/P-IκBa通路抑制巨噬细胞过度激活产生的炎症因子,有望应用于炎症因子过度释放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2023年03期 v.31;No.163 880-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华蟾素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刘细细;黎陈铖;杨箐;张玮光;热爱拉·加那提;张晓丽;徐祖琼;代兴斌;田芳;陈碧清;朱学军;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静息状态下单核细胞和激活状态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相关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培养以激活巨噬细胞活化,建立巨噬细胞活化模型。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加入华蟾素共培养24 h作为实验组。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活化,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检测细胞因子,转录组测序探讨华蟾素调控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对显著变化的分子进行了验证。结果:华蟾素注射液原液加入培养基稀释的华蟾素(1∶25)可显著抑制静息的单核细胞增殖(P<0.01)并诱导细胞凋亡(P<0.01),对激活的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诱导更明显(P<0.001,P<0.001)。华蟾素显著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并显著下调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IL-8)(P<0.001),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TLR4/MYD88/P-IκBa信号通路来实现。结论:华蟾素通过TLR4/MYD88/P-IκBa通路抑制巨噬细胞过度激活产生的炎症因子,有望应用于炎症因子过度释放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2023年03期 v.31;No.163 880-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4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 血清sFas与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菱菱;程婉莹;王菊娟;尹光丽;段丽敏;田甜;仇红霞;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的sHLH患者86例,按病因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55例)和非肿瘤相关HLH(Non-MAHLH)组(31例)。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为疾病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sFas及sFasL在sHLH中的意义。结果:初诊sHLH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MAHLH组sFas和sFasL水平较非MAHLH(感染相关HLH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组明显升高(P<0.01)。17例初治sHLH患者(17/86)治疗后的血清sFas及sFas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初诊sHL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SF(r=0.35)、sCD25(r=0.79)和sFasL(r=0.73)呈正相关,sFasL水平与SF(r=0.39)、sCD25(r=0.64)和sFas(r=0.73)呈正相关。与Non-MAHLH组相比,由sFas水平确诊MAHLH的最佳临界值为12 743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0.9%及71%,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93-0.821)(P<0.01)。与Non-MAHLH组相比,由sFasL水平确诊MAHLH的最佳临界值为3 155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4.5%及67.7%,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659-0.87)(P<0.01)。sFas高表达组(≥16 798.5 pg/ml)和sFasL高表达组(≥4 785 pg/m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可用于sHLH疾病早期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是sHLH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sFas与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菱菱;程婉莹;王菊娟;尹光丽;段丽敏;田甜;仇红霞;

    目的:探讨可溶性Fas(sFas)和sFasL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的sHLH患者86例,按病因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55例)和非肿瘤相关HLH(Non-MAHLH)组(31例)。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为疾病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sFas和sFasL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ROC曲线分析sFas及sFasL在sHLH中的意义。结果:初诊sHLH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MAHLH组sFas和sFasL水平较非MAHLH(感染相关HLH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H)组明显升高(P<0.01)。17例初治sHLH患者(17/86)治疗后的血清sFas及sFas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初诊sHL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SF(r=0.35)、sCD25(r=0.79)和sFasL(r=0.73)呈正相关,sFasL水平与SF(r=0.39)、sCD25(r=0.64)和sFas(r=0.73)呈正相关。与Non-MAHLH组相比,由sFas水平确诊MAHLH的最佳临界值为12 743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0.9%及71%,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93-0.821)(P<0.01)。与Non-MAHLH组相比,由sFasL水平确诊MAHLH的最佳临界值为3 155 pg/ml,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4.5%及67.7%,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659-0.87)(P<0.01)。sFas高表达组(≥16 798.5 pg/ml)和sFasL高表达组(≥4 785 pg/ml)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明显缩短(P<0.001)。结论: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可用于sHLH疾病早期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是sHLH不良预后的相关因素。

    2023年03期 v.31;No.163 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_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程平;王秋香;王兰兰;关军;周英;张婷;苏飞;陈柳青;曹阳;程辉;邹亮;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市同济医院诊治的5例BPDC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28(10-52)岁。4例起病时有明显皮肤损害,1例以急性白血病起病,无明显皮肤损害,但在复发时累及皮肤。其他病变累及部位包括骨髓(2/5)、外周血(2/5)、淋巴结(3/5)、肝脾(2/5),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肿瘤细胞特征性的免疫标记物CD4、CD56、CD123均为阳性,中位Ki-67指数为70%。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发现3例患者分别存在TET2、ASXL1、NRAS基因突变。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1例早期死亡,3例达CR,1例达PR。2例患者复发、进展,更换治疗方案后其中1例再次达CR。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OS时间87个月;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死亡,2例存活。可评价疗效的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8.5(9-84)个月,中位OS时间为31.5(10-87)个月。结论:BPDCN异质性强,总体预后不良。造血干细胞移植特别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BPDCN患者的预后。

    2023年03期 v.31;No.163 896-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程平;王秋香;王兰兰;关军;周英;张婷;苏飞;陈柳青;曹阳;程辉;邹亮;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武汉市同济医院诊治的5例BPDC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28(10-52)岁。4例起病时有明显皮肤损害,1例以急性白血病起病,无明显皮肤损害,但在复发时累及皮肤。其他病变累及部位包括骨髓(2/5)、外周血(2/5)、淋巴结(3/5)、肝脾(2/5),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肿瘤细胞特征性的免疫标记物CD4、CD56、CD123均为阳性,中位Ki-67指数为70%。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发现3例患者分别存在TET2、ASXL1、NRAS基因突变。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1例早期死亡,3例达CR,1例达PR。2例患者复发、进展,更换治疗方案后其中1例再次达CR。1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存活,OS时间87个月;3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死亡,2例存活。可评价疗效的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8.5(9-84)个月,中位OS时间为31.5(10-87)个月。结论:BPDCN异质性强,总体预后不良。造血干细胞移植特别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BPDCN患者的预后。

    2023年03期 v.31;No.163 896-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m6A去甲基化酶FTO及其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方泽浩;郑苏莹;封蔚莹;

    肥胖相关蛋白(FTO)是一种重要的调控RNA甲基化修饰的m6A去甲基化酶,能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增殖。FTO通过FTO/RARA/ASB2、FTO/m6A/CEBPA、PDGFRB/ERK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AML的甲基化水平,参与AML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预后。目前有研究发现,多种靶向FTO的抑制剂表现出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FTO的研究将为AML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FTO在AM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FTO抑制剂在AML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3期 v.31;No.163 902-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m6A去甲基化酶FTO及其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方泽浩;郑苏莹;封蔚莹;

    肥胖相关蛋白(FTO)是一种重要的调控RNA甲基化修饰的m6A去甲基化酶,能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的增殖。FTO通过FTO/RARA/ASB2、FTO/m6A/CEBPA、PDGFRB/ERK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AML的甲基化水平,参与AML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预后。目前有研究发现,多种靶向FTO的抑制剂表现出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FTO的研究将为AML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FTO在AM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FTO抑制剂在AML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03期 v.31;No.163 902-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因突变和CHIP在M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何苗;吴涛;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变是MDS诊断分型和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概念的提出引起人们对存在克隆性造血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但不伴有MDS特征的老年患者的关注,他们有高风险向MDS及白血病转化的可能。本文就基因突变、CHIP和ICUS在MDS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MDS的发病机制。

    2023年03期 v.31;No.163 907-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因突变和CHIP在M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何苗;吴涛;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这种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地提高。基因突变包括RNA剪接体、DNA甲基化、染色体修饰、转录因子、信号转导激酶、RAS途径、黏连蛋白复合体、DNA修复等。基因突变是MDS诊断分型和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概念的提出引起人们对存在克隆性造血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但不伴有MDS特征的老年患者的关注,他们有高风险向MDS及白血病转化的可能。本文就基因突变、CHIP和ICUS在MDS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MDS的发病机制。

    2023年03期 v.31;No.163 907-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及其止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任康;吴沥豪;许零;

    有效的止血材料可以快速控制出血,达到拯救患者生命的目的。近年来新型止血材料中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由于壳聚糖几乎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应用。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可以通过对红细胞的活化、诱导血小板聚集来促进止血。此外,羧甲基壳聚糖可与Ca~(2+)结合,活化血小板并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可吸附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促进止血。本文对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及其止血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止血机制的认识,为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2023年03期 v.31;No.163 91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及其止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任康;吴沥豪;许零;

    有效的止血材料可以快速控制出血,达到拯救患者生命的目的。近年来新型止血材料中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但由于壳聚糖几乎不溶于水,限制了其应用。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可以通过对红细胞的活化、诱导血小板聚集来促进止血。此外,羧甲基壳聚糖可与Ca~(2+)结合,活化血小板并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可吸附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促进止血。本文对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及其止血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加强对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止血机制的认识,为羧甲基壳聚糖基止血材料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2023年03期 v.31;No.163 91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彭惜茹;成娟;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PT)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5%-37%,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移植类型、CD34~+细胞数量、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毒感染、移植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和供者特异性抗体等均可影响移植后血小板植入。明确PT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根据不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PT发生,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allo-HSCT后PT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移植后PT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1;No.163 91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彭惜茹;成娟;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PT)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5%-37%,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表明移植类型、CD34~+细胞数量、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毒感染、移植前血清铁蛋白水平和供者特异性抗体等均可影响移植后血小板植入。明确PT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根据不同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PT发生,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allo-HSCT后PT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移植后PT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1;No.163 916-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FLT3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郭璐;熊辉霞;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异质性的血液系统肿瘤。FLT3是一种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也是AML中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AML患者伴FLT3-ITD突变提示预后差、易复发,因此早期识别FLT3基因突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为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耐药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FLT3突变机制、FLT3突变对AML的临床意义、FLT3抑制剂及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2023年03期 v.31;No.163 92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FLT3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郭璐;熊辉霞;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异质性的血液系统肿瘤。FLT3是一种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也是AML中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AML患者伴FLT3-ITD突变提示预后差、易复发,因此早期识别FLT3基因突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目前,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为FLT3-ITD突变的AM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耐药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FLT3突变机制、FLT3突变对AML的临床意义、FLT3抑制剂及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2023年03期 v.31;No.163 922-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环状RNA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白雪;陈晓奉;李忠玉;王蒙;李佳佳;

    大多数血液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需要新的分子标志物用于检测和评估。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非编码RNA,通过与微小RNA(micro RNA)和蛋白质结合,参与基因转录和翻译。近年来,随着对circ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circRNA在血液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circRNA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circRN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可能是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3年03期 v.31;No.163 927-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状RNA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白雪;陈晓奉;李忠玉;王蒙;李佳佳;

    大多数血液系统肿瘤恶性程度高,治愈率低,需要新的分子标志物用于检测和评估。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非编码RNA,通过与微小RNA(micro RNA)和蛋白质结合,参与基因转录和翻译。近年来,随着对circ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circRNA在血液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circRNA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circRN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可能是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3年03期 v.31;No.163 927-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