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

读者·作者·编者

  • 在PubMed,MEDLINE中搜索时,可用国际刊号1009-2137作为《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输入

    <正>上网后,输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网站名,立即出现PubMed主页。在首页的左上方"Search PubMed for"标题后面的检索框中,可按以下几个途径,输入搜索词。以前介绍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刊名搜索,输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或输入zhongguo shi yan xue ye xue za zhi,字数过多,太麻烦。但有一个简便的输入法,即输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即输入1009-2137就行了。

    2016年06期 v.24;No.124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全文和摘要电子版查阅和下载方法

    <正>本刊有纸版和电子版二种出版形式,如要下载本刊发表文章的全文电子版,则方式如下:一、通过"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查阅和下载1、如作者所在单位或所在学校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则可以在单位(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中检索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国家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际上权威的MEDLINE/Index Medicus,PubMed,ELSEVIER,美国化学文摘《CA》和美国EBSCO大型在线文献库收录,在国内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国内几乎所有的重要的知名检索系统或刊物收录。2011年本刊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多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核心期刊”称号和文献数据库收录

    <正>《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即中国核心期刊(Core Journals of China);另外也是国家科技部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1年,《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论著_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FLT3-ITD突变分析

    宫本法;王迎;林冬;魏辉;李巍;周春林;刘兵城;刘凯奇;张广吉;刘云涛;李艳;魏述宁;弓晓媛;赵邢力;邱少伟;顾闰夏;秘营昌;王建祥;

    目的:研究FLT3-ITD突变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中心初诊170例APL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结果:170例初诊APL患者中,24例存在FLT3-ITD突变,阳性率14.1%,其中3例合并FLT3-TKD突变。FLT3-ITD+组患者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阴性组,高危组FLT3-ITD突变发生率最高。FLT3-ITD+组与阴性组的诱导死亡率分别为12.5%和2.9%(P=0.031),其诱导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3.3%和97.1%(P=0.004)。FLT3-ITD+组5年总生存率(OS)为87.5±6.8%,阴性组为90.6±2.6%(P=0.740),5年无病生存率(DFS)两组分别为82.8±9.1%和83.6±3.4%(P=0.928)。结论:FLT3-ITD突变与APL高白细胞数相关。伴FLT3-ITD突变APL诱导治疗死亡率高,CR率低,但FLT3-ITD突变对于APL长期DFS及OS无显著影响。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15-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0 ]
  • NF-κB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

    王伟丽;徐乔竹;穆晓环;王乐;张丽艳;许静;高瀛岱;程涛;袁卫平;

    目的:探讨NF-κB抑制剂在AML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16例骨髓标本,其中AML 8例,正常对照8例。应用PCR阵列检测NF-κB信号通路在AML中是否激活?同时构建小鼠白血病模型,检测NF-κB抑制剂对AML的作用。结果:NF-κB信号通路在AML中被激活,在高表达的基因中如EDARADD,TNFSF14可激活NF-κB通路,IL6介导炎症信号;在低表达的基因中如TNFRSF 10B,TNFRSF1A促进细胞凋亡。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小鼠白血病模型。在小鼠白血病模型中给予NF-κB抑制剂,可缓解白血病微环境对正常造血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使正常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结论:AML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NF-κB抑制剂促进正常造血干细胞细胞进入细胞周期。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22-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1 ]
  • 伴CD4、CD7表达的AML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刘铁强;黄珊;姚波;刘志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胡锴勋;黄雅静;张锐;李玉芳;白娟;孙玉晶;李冰霞;王冬梅;王一;郭梅;

    目的:探讨伴CD4、CD7表达的AML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CD45设门,检测304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RT-PCR方法检测WT1、MDK、ETO、PMLRaRa、BCR-ABL分子生物学标志;R显带技术分析白血病细胞核型变化。根据免疫分型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伴CD7表达的AM L组,伴CD4表达的AM L组(CD4组),无T系抗原表达的AM L组(common AM L组)。结果:CD7组患者HLA-DR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4、CD33表达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和CD4组;CD4组患者CD15、CD64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CD7组和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3表达率、表达量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组患者WT1表达低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7组患者未发现PML-RaRa表达。伴有CD4、CD7表达的AM L组正常核型的比例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伴有CD7表达的AM L患者中无1例发生t(15;17)。结论:伴有CD7表达的AML的白血病细胞来源于前体细胞,被阻滞在造血发育的早期阶段;伴有CD4表达的AML白血病细胞起源于相对成熟的阶段,高表达CD33、CD64、CD15;伴有CD7、CD4表达的AML无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根据CD4、CD7的表达量和强度,联合髓系标志可定量检测AML病人MRD。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27-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3 ]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及其活性调节的实验研究

    廖静;李玉品;黄建鸣;李戈;

    目的: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AML)的表达及其活性调节。方法:采用RT-PCR检测经γ-干扰素(IFN-γ)、胸腺肽α1(Tα1)、IFN-γ+Tα1及氯喹等药物作用前后HL-60细胞株及K562细胞株IDO mRNA及Toll样受体9(TLR9)mRNA表达变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及改良比色法检测经IFN-γ、Tα1、IFN-γ+Tα1作用前后两细胞株IDO酶活性变化。结果:两细胞株均表达IDO mRNA及TLR9 mRNA;细胞经IFN-γ作用后,IDO mRNA表达及酶活性增加并呈浓度依赖性;经Tα1作用后,IDO mRNA表达及酶活性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经IFN-γ+Tα1共同作用后,Tα1明显削弱IFN-γ对IDO mRNA表达及酶活性的上调作用(P<0.01);经氯喹作用后,两细胞株IDO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经IFN-γ、Tα1、IFN-γ+Tα1及氯喹等药物作用后,两细胞株TLR9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AML细胞表达IDO mRNA且具有酶活性,IDO可能在AML细胞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可作为判断白血病预后的新指标;Tα1下调IDO表达及酶活性,并可削弱IFN-γ对IDO的诱导作用,提示Tα1作为免疫调节剂可能成为AML免疫治疗的新手段。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33-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5 ]
  •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非经典性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刘晓蕾;蔡怡;李宝静;黄伟波;

    目的:研究以Rel-B为标志的非经典性NF-κB信号通路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48例B-ALL病人的骨髓标本作为研究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测定NF-κB家族成员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定量分析B-ALL细胞核中NF-κB DNA结合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B-ALL细胞体外单独或与骨髓基质细胞(hBMSC)共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结果:ALL-B细胞中的NF-κB家族成员mRNA,包括Rel A、Rel B、p50和p52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NF-κB活性的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的差异(P>0.05);B-ALL细胞单独培养以及与hBMSC共培养后Rel A~+/Rel B-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的高于Rel A~+/Rel B~+细胞组(P<0.05);两组细胞单独培养与和h BMSC共培养后的细胞凋亡率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以Rel B为标志的非经典性NF-κB信号有望作为治疗BALL的一个新靶点。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39-1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4 ]
  • 应用MEC-1与HG3细胞株建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

    付春玲;龚艳青;万艳;徐开林;

    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EC-1-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部位对CLL细胞成瘤率的影响;其次将同等密度的MEC-1-GFP、HG3-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部位,观察两种细胞的成瘤时间及成瘤率。再次以同样接种方法,将不同密度的MEC-1-GFP与HG3-GFP细胞(1×10~7/ml与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成瘤时间及成瘤率。观察5周后,通过眼球取血获得外周静脉血,经EDTA抗凝及溶血素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的CLL细胞;同时,将荷瘤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标记蛋白GFP的MEC-1与HG3细胞株;接种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都形成了皮下移植瘤,且前肢腋下更有利于移植瘤的形成;接种密度为5×10~7/ml的MEC-1-GFP和HG3-GFP细胞均可形成皮下移植瘤,且5周后的成瘤率均为80%;接种密度分别为1×10~7/ml与5×10~7/ml MEC-1-GFP与HG3-GFP细胞均可有效地形成皮下移植瘤。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2组荷瘤鼠外周血中均未见GFP阳性的MEC和HG3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LL细胞向腹腔转移。结论:利用CLL细胞株MEC-1-GFP和HG3-GFP建立了CLL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44-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8 ]

论著_抗白血病基础与临床

  •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株凋亡的实验研究

    陈萍;姜熙;尤沛东;金晴;原琴;黄慧芳;

    目的:本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三氧化二砷(As_2O_3)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HHT及As_2O_3单用及联用对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二者单用或联用对U93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937细胞内P-Akt~(Ser473)、P-Akt~(Thr308)、BCL-XL、BID、MCL-1与P-MCL-1等蛋白的表达。结果:HHT和As_2O_3均可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两药联合可明显增加U937细胞早期凋亡率,且两药联合作用后U937细胞P-Akt~(Ser473)、P-Akt~(Thr308)、MCL-1、P-MCL-1与BCL-X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BID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HT与As_2O_3联合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及下游MCL-1蛋白协同抑制U937细胞。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49-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1 ]
  • BRD4拮抗剂GSK525762A对SUP-B15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王雪;祁娜;马莎;闫志凌;吴庆运;王林;陈翀;徐开林;

    目的:探讨BRD4拮抗剂GSK525762A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UP-B15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GSK525762A处理SUP-B15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绘制增殖抑制曲线,应用Annexin V/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与凋亡,定量PCR检测C-MYC、CDK6、BCL2的转录变化。结果:GSK525762A能显著抑制SUP-B15细胞增殖,且具有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GSK525762A能够诱导SUP-B15细胞凋亡;GSK525762A能够使抑凋亡基因C-MYC、CDK6、BCL2表达减低。结论:GSK525762A能抑制SUP-B15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主要与下调C-MYC、CDK6、BCL2转录有关。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54-1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8 ]
  • 辛伐他汀对SHI-1细胞株多药耐药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张旭辉;张日;朱子玲;徐数娜;李艳芬;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及无血清培养液(serum free medium,SFM)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SHI-1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SIM处理及SFM培养后SHI-1细胞的增殖水平及细胞活力变化;定量PCR法检测SFM培养液及SIM作用对MDR1基因转录本表达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SFM培养液及不同浓度SIM作用后SHI-1细胞多药耐药蛋白(p-gp)表达水平的变化;ELISA法检测SFM培养及SIM作用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检测SIM作用后SHI-1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SHI-1细胞在SFM中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正常血清培养组,呈时间依赖性;在SFM培养条件下,同时加入SIM,结果显示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SFM培养能够下调SHI-1细胞MDR1基因及p-gp蛋白的表达水平;SIM对MDR1基因及p-gp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SFM培养条件下加SIM,细胞MDR1基因及p-gp水平显著下调。在SFM培养条件下细胞内胆固醇水平较有血清培养组上升,当加入SIM作用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则明显下降。经SIM预先处理的SHI-1细胞对柔红霉素更为敏感,细胞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结论:SIM及SFM培养能够显著抑制具有多药耐药表型的SHI-1细胞增殖,并能够下调SHI-1细胞p-gp蛋白及MDR1基因表达水平;SIM能够增加多药耐药细胞SHI-1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59-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6 ]
  • hnRNP K调控细胞自噬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阿霉素耐药研究

    张进芳;刘晓力;林愈灯;李玉玲;潘建伟;宗飒;周洋;

    目的:探索核内不均一的核糖核蛋白K(hnRNP K)调控细胞自噬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机制,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从临床标本及细胞株水平验证hnRNP K与髓系白血病耐药的关系;利用RNA干扰技术调节hnRNP K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Ⅱ表达变化,并进一步检测hnRNP K调控前后细胞对化疗药物(阿霉素)的敏感性。结果:在骨髓未缓解及复发的原代细胞及耐药细胞株中,hnRNP 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I/Ⅱ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将hnRNP K的表达水平降低后,LC3I/Ⅱ蛋白水平亦降低,而细胞对于阿霉素的敏感性可以恢复。结论:hnRNP K可能通过调控细胞自噬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阿霉素耐药的形成。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65-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8 ]
  • WT1高表达及CD34~+和Auer~+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胡忠利;黄保军;潘少君;

    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CD34~+和Auer~+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92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比较CD34~+和CD34~-以及Auer~+和Auer~-AM L患者在CR1和OS方面的区别。结果:初诊时WT1高表达的AML具有较低的CR1(P<0.05)。CD34~+患者的CR1较CD34~-者低(P<0.05),Auer~+的AML患者CR1较Auer~-AM L患者高(P<0.05)。WT1高表达组的OS低于低表达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组的OS低于CD34~-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Auer~+组与Auer~-组的OS没有明显差异。结论:AML患者骨髓WT1高表达及CD34~+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Auer小体阳性仅与CR1相关,而与OS无关。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70-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6 ]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1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金香淑;杨岚;汪变红;李红华;于力;靖彧;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脑脊液(CSF)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中B-ALL 10例,T-ALL 6例,未明确分型4例,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1例。初诊时即并发CNSL 7例,CNS复发14例。临床表现为头痛、面瘫、四肢肌力或感觉异常、视物模糊等。2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6-40)个月,其中10例死亡,7例存活,4例失访。初诊即并发CNSL、LDH≥600 U/L或1疗程未达完全缓解(CR)的患者预后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接受放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能够改善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中LDH及allo-HSCT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P=0.048和P=0.013)。结论:ALL伴有CNSL的临床表现、CSF特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CSF中找到白血病细胞。LDH增高、1疗程未达CR、初诊即并发CNSL是预后不良因素。ALL并发CNSL患者的预后差,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及放射治疗并在完全缓解后行allo-HSCT是目前临床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75-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37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10 ]
  • Ph~-青少年与年轻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两中心回顾性研究

    高泓浩;靖彧;刘明娟;李红华;黄文荣;高春记;刘代红;李永辉;黄赛;李艳;刘静;张永清;于力;

    目的:分析诱导缓解后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对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治疗效果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65例)与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血液科(15例)1999-2016年收治的16-39岁Ph-B-ALL患者的治疗及疗效数据。对患者以4药或者5药行联合诱导化疗(VDCLP/VDLP/DOLP/IOLP),获得缓解后行序贯儿童方案化疗,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巩固化疗3到5疗程后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HSCT)。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6-153)个月。结果:在完全缓解CR1后行allo-HSCT,全相合HSCT组(n=29)5年OS为(73±16)%,EFS为(67±17)%;单倍体相合HSCT组(n=20)5年OS为(53±22)%,EFS为(53±22)%;在CR1行儿童方案化疗组(n=31)5年OS为(63±17)%,EFS为(50±18)%。3组之间OS与EFS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儿童方案累积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于allo-HSCT(P<0.05),疾病累积复发率具有高于allo-HSCT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患者的再缓解率为(50±23)%,CR2患者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14(2-36)个月。对解放军总医院65例患者进行了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CD13~+或CD33~+,CD22~-提示预后较差(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与年轻成人Ph~- B-ALL患者,儿童方案化疗可使患者获得与allo-HSCT相近的生存时间,但需要扩大病例数并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83-1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6 ]
  • 流式细胞术三种染色方法检测体外纯化扩增的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比较

    郭继强;韩亚萍;李芳;赵晴;贾原;靳保利;张俊萍;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3种不同染色方法检测体外诱导扩增后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效果。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在培养第17天后分为3组,每组按10∶1、20∶1、40∶1 3个效靶比混合,共同培养4 h,并分组用3种不同方法染色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A组: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B组:Annectin-V/PI双色荧光染色法;C组:CFSE/PI双色荧光染色法。结果:培养17 d后,NK细胞(CD3-CD56+)由培养第0天(16.34±10.51)%增加到(83.63±10.63)%(P<0.05)。3种染色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扩增后NK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活性:A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均明显高于B和C组(P<0.05),当效靶比为10∶1时,A、B和C 3个组细胞毒活性分别为(36.56±3.69)%、(22.35±2.71)%和(10.85±2.09)%;当效靶比为20∶1时细胞毒活性分别为(47.83±5.52)%、(39.07±5.55)%和(29.61±4.81)%;当效靶比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则分别为(67.7±4.77)%、(51.51±4.43)%和(44.12±5.6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者外周血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得到高纯度NK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技术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能特异性地和灵敏地检测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91-1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3 ]
  • BCR/ABL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K562细胞的影响

    李明;王宝林;王丽娜;席亚明;

    目的:构建特异性BCR/ABL的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探讨其对K562细胞BCR/ABL的干扰和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BCR/BAL基因核苷酸序列,按照Tuschl设计原则,选择设计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再转化为能表达其小发卡结构RNA(Small hairpin RNAs,shRNA)的DNA序列,并与pTER质粒定向连接,构建受控于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H1的真核表达载体pTER117和pTER363,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该载体带有zeocin药物抗性和受四环素(tet)调控的开关基因,通过Lipofectamine 2000转染K562细胞,并筛选出阳性K562细胞克隆。采用TaqMan 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R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R/ABL mRNA和P210蛋白表达;台盼蓝染色法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构建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TER117和pTER363,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用筛选出重组载体转染阳性K562细胞克隆,经过四环素诱导基因表达后,细胞的生长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TER117和pTER363诱导K562细胞48 h和72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34.4%、31.8%和58.1%;54.6%;BCR/ABL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分别为诱导前的10%、18%和8.5%、16%;P210蛋白表达下降明显,几乎检测不到表达。结论:BCR/ABL融合基因siRNA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有效干扰K562细胞BCR/ABL的表达,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调亡。

    2016年06期 v.24;No.124 1698-1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6 ]
  • 预激方案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患者的临床分析

    郭振兴;刘莉;任秀红;刘平平;张浩;郑力;张松松;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的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6年4月入住我院的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19例的治疗效果。接受预激方案治疗组患者15例,最佳支持治疗组4例,应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期,并进行多因素预后因素分析。19例患者中男9例,女10例;中位年龄75(70-84)岁。结果:诱导化疗2个疗程后完全缓解率为(7/15)46.6%,总有效率(11/15)73%。预激方案组和最佳支持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77,P<0.001)。患者对药物副反应能够耐受。多因素分析表明,给予化疗与否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ECOG评分、CD34、HLA-DR、WBC数值、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对生存期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激方案适合7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患者,能够延长生存期。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05-1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6 ]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

    马晓环;徐鑫;邹常咏;赵瑶;王占聚;王海英;王玉芬;胡振波;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细胞NB4细胞系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及培养HUC-MSC细胞和NB4细胞,建立以HUC-MSC细胞为基质细胞、NB4细胞为目的细胞的直接共培养体系。应用CCK-8法和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瑞氏吉姆萨染色和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状态;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中IL-6表达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IL-6相关基因CDKN1A、CCND1、Survivin、STAT3的转录水平。结果:两种细胞共培养后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到共生良好。与正常NB4细胞相比,同HUC-MSC共培养的NB4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HUC-MSC能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在共培养组上清中IL-6水平显著升高。与单纯培养的NB4细胞相比,共培养组和ATRA诱导组的NB4细胞中细胞周期素D1基因(CCN D1)转录水平均不同程度下降(NB4:NM:NA:NMA=1:0.35:0.70:0.20),CDKN1A表达水平不同程度增高(NB4:NM:NA:NMA=1:3.21:1.41:5.32)。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IL-6信号通路抑制NB4细胞的增殖,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的分化。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10-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3 ]
  •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诱导凋亡及BCL6表达的影响

    王倩;丁薇;吴晶晶;丁亦含;李玉峰;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联合伊马替尼(Imatinib,IM)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BCL6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HHT和IM单用及联用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BCL6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CL6 mRNA表达水平。结果:单用HHT对K56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r=0.820),诱导K562细胞凋亡;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单用HHT作用后BCL6蛋白表达下调,IM作用后BCL6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联合用药与IM单药相比,BCL6蛋白表达出现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HHT和IM单药处理后BCL6 mRNA表达均出现下调,联合用药组较单用组下调更显著(P<0.05)。结论:HHT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与IM有协同作用。HHT可能通过抑制BCL6表达增强K562细胞对IM的敏感性。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16-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4 ]
  • 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后治疗及疗效分析

    赵淑一;尼罗帕尔·吐尔逊;陈瑢;郝建萍;

    目的:分析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后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08年至2013年在本院血液病中心初治1-2疗程完全缓解的110例A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1疗程ID-Ara-C,2疗程ID-Ara-C,3-4疗程ID-Ara-C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行不同疗程ID-Ara-C和allo-HSCT巩固治疗的患者进行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分析。结果:110例AM L患者经1-2个疗程达CR,中位随访时间26.8个月,复发35例,死亡58例,中位DFS和OS时间分别为20.5和26.8个月。1,2和3-4疗程ID-Ara-C及allo-HSCT组3年DFS率分别为0%、36.1%、37.5%和67.9%;5年DFS率分别为0%、30.1%、37.5%和63.0%;3年OS率分别为24.0%、36.0%、58.3%和67.8%;5年OS率分别为0%、30.0%、35.0%和62.9%。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ID-Ara-C巩固治疗的疗程数和allo-HSCT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疗程ID-Ara-C可作为AML患者缓解后巩固治疗方案的选择之一。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21-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9 ]
  • 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和机制

    王凡平;张婧婧;房丽敏;张亚丽;陈露露;张月园;李俊鹏;王明永;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_2O_3)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增殖实验M TT检测As_2O_3对K562细胞的增殖的影响;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作用于K562细胞,观察As_2O_3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s_2O_3对K562细胞CyclinD1和p27kip1表达的作用。结果:As_2O_3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细胞抑制率均随药物浓度增大抑制率逐渐增高,在药物作用24 h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r=0.9675)。在As_2O_3作用后K562细胞凋亡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_2O_3作用K562细胞48 h后CyclinD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27ki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增高。结论:As_2O_3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As_2O_3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25-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7 ]
  • 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沈明芳;韦菊英;俞文娟;王敬瀚;佟红艳;孟海涛;麦文渊;钱文斌;金洁;

    目的:评价以VICP+L-ASP/TKI为诱导方案治疗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41例成人B-ALL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接受VICP+LASP/TKI方案诱导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CR)、毒副作用和总生存(OS)、无事件生存(EFS)。比较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亚组之间的治疗结果,观察规范化巩固、维持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1例ALL患者无早期死亡,其中37例患者为CR,1疗程CR率为90.2%,随访至2015年3月17日,中位随访时间25(9-79)个月;1年OS率为75.3%,EFS率为58.3%。3年预期OS为48.6%,EFS率为37.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30×10~9/L,LDH≥250 U/L,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 RD)水平>10-4是预后的不良因素。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长期生存,3年OS分别为73.8%和61.5%、3年EFS分别为63.5%和65.7%。主要毒副作用是血液学毒性,诱导治疗中有97.6%(40/41)出现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以VICP+L-ASP/TKI为基础诱导化疗和缓解后根据《2012年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规范化巩固治疗将有助提高疗效。对于初诊白细胞或LDH升高的高危患者,应积极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此同时,规律监测MRD,根据MRD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成人ALL患者预后。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30-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09 ]

论著_淋巴瘤基础与临床

  • 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杨萍;景红梅;赵伟;胡凯;万伟;田磊;克晓燕;

    目的:探讨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肾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肾脏DLBCL在本中心占DLBCL的发生率为5.3%,3例为原发肾脏DLBCL,21例为继发性肾脏DLBCL;24例患者中位年龄52.5岁,21例(87.5%)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0例(83.3%),12例患者(50.0%)患有3个及以上的结外器官受累。病理因素方面18例患者(75.0%)的增殖指数为KI-67≥80%。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为37.5%,3和5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49.5%和49.5%;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0%和49.5%。美罗华治疗组优于未使用美罗华治疗组,其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4%vs 30.0%;初始治疗组优于CHOP样方案治疗组,其3年PFS分别为75%vs 41.3%;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白蛋白水平、是否存在有肾功能衰竭、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结外受累器官的数目、近期疗效、KI-67水平等均为预后相关因素。结论:肾脏DLBCL临床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生物学特征及病理因素方面均表现为高度侵袭性,预后差。治疗方面,美罗华应用及高剂量化疗能够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37-1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4 ]
  • 清肿瘤预处理方案用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杨雪良;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刘周阳;刘蓓;闫蓓;李松威;达万明;吴晓雄;

    目的:观察清肿瘤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接受本预处理方案的16例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临床资料,评估预处理相关毒性、植入情况、感染发生情况及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未发现预处理相关脏器衰竭及死亡事件;1例患者植入不良,植入率为93.7%;严重感染发生率为31.2%。中位随访20.5(1-30)个月,3例死亡,其中2例为复发相关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0.2%,2年无病生存率为74.5%,2年复发率为20.6%。结论:清肿瘤化疗方案联合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初步结果为安全有效,对降低移植后复发具有一定作用。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43-1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0 ]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存邦;潘耀柱;葸瑞;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白海;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 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1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1、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48-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9 ]
  • 侵袭性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肝炎病毒感染差异性分析

    熊文婕;李姮;刘慧敏;易树华;李增军;吕瑞;刘薇;邹德慧;邱录贵;

    目的:了解侵袭性和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01月至2014年01月,733例初诊惰性B-NHL患者及同期148例侵袭性B-NHL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差异。结果:B-NHL患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阳性率为1.8%,其中侵袭性组及惰性组患者HCV-Ab阳性率分别为1.35%及1.9%。B-NHL组及惰性B-NHL组患者HCV-Ab阳性率均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升高(P<0.01),而侵袭性B-NHL组HCV-Ab阳性率较全国一般人群未见明显差异(P>0.05)。惰性组与侵袭性组相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B-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0%,较全国一般人群明显增高(9.0%vs 7.2%)(P<0.05)。在B-NHL患者中,侵袭性组患者HBs-Ag阳性率较全国一般人群升高非常显著(14.2%vs 7.2%)(P<0.05),但惰性组患者HBs-Ag阳性率较全国一般人群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7.9%vs 7.2%)(P>0.05)。惰性组与侵袭性组相比较,惰性组患者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侵袭性组(7.9%vs 14.2%,P=0.015)。在侵袭性B-NHL患者中乙肝"大三阳"者占4.7%,较惰性B-NHL组1.2%明显升高(4.7%vs 1.2%,P=0.004)。乙肝"小三阳"在两组患者间未见明显差异(5.5%vs 6.1%)(P>0.05)。结论:在B-NHL中HCV感染可能与惰性B-NHL关系更为密切而HBV感染可能与侵袭性B-NHL关系更为密切。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54-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5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0例临床观察

    龚芳;陈亨;赵林艳;王彤;张日;吴德沛;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例T-LBL患者接受allo-HSCT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复发及生存情况的观察,分析allo-HSCT治疗T-LBL的临床疗效。结果:10例T-LBL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25(18-41)岁,临床分期为Ⅲ期1例,Ⅳ期患者9例,合并骨髓侵犯者7例。10例移植患者中,非亲缘全相合移植3例,同胞相合移植3例,同胞单倍体相合移植2例,亲缘单倍体相合移植2例。10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粒系植入中位时间11(10-19)d,巨核系植入中位时间12(7-19)d。10例患者有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例患者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中位随访时间26(11-51)月,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移植后复发死亡,2例患者各因aGVHD和移植后感染死亡。T-LBL患者行allo-HSCT后,复发率10%,移植相关死亡率20%,总体生存率(OS)70%,无病生存率(DFS)70%,预期2年OS率66.7%。结论:T-LBL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allo-HSCT可以改善T-LBL患者的生存,是治疗T-LBL患者的有效手段。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59-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4 ]
  • 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郑湧智;郑浩;李健;乐少华;华雪玲;陈再生;郑灵;李梅;陈以乔;高琴丽;杨景辉;胡建达;

    目的:探讨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NK/T-LAHP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6例NK/T-LAH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NK/T-LAHS患者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1.75-11)岁,4例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为首发表现,2例在疾病进展中发生HPS,临床上以持续高热(6/6)、肝肿大(6/6)、脾肿大(6/6)、血象指标进行性下降(6/6)为突出表现,铁蛋白(2179-15000 ng/ml)、乳酸脱氢酶(608-3899 IU/L)升高明显,EBV-DNA载量较高(均大于10~5 copies/ml);另外,低蛋白血症(6/6)、肝功能异常(5/6)、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6)、高甘油三酯血症(3/6)、骨髓中噬血现象(5/6)常见。结果:给予HLH-2004方案为基础的综合治疗1-2周,HPS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及时接受改良的SMILE方案化疗后,其中2例获完全缓解并长期存活;1例获部分缓解,但停药后原发病复发死亡;1例化疗无效,病情进展而死亡。另外2例未能及时给予改良SMILE方案化疗,HPS很快复发,患者并发严重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最终死亡。结论:NK/T细胞淋巴瘤合并HPS时,多为淋巴瘤的进展期或终末阶段,预后差,以HLH-2004方案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机会,之后及时应用SMILE化疗方案进行原发病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64-1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8 ]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尹俊杰;梁波;鲁一;展新荣;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分别检测72例B-NHL患者的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病灶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实验组)和5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结石蜡标本(对照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及XIAP、BCL-2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B-NHL患者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病理因素B-NHL患者XIAP和BCL-2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PCNA低阳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PCNA高阳性表达组(P<0.05);XIAP~+组与XIAP-组无进展生存期并无显著差异(P>0.05);BCL-2~+组与BCL-2~-组无进展生存期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增殖因子PCNA与凋亡因子XIAP、BCL-2均参与了B-NHL的发生,其中PCNA阳性情况对临床分期有明显影响。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71-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7 ]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杜朝阳;杨如玉;李超;段丽娟;

    目的:研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部确诊为PCNSL的患者4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检查及病理检查,给予26例进行甲氨蝶呤联合腰穿鞘给药治疗,8例进行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8例确诊为PCNSL后自愿放弃治疗。结果:12例患者头痛,2例复视,6例头晕,10例肢体无力,2例失忆,4例语言不利;4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38例B细胞淋巴瘤;30例多发性病灶,12例单发性病灶,胼胝体8例,丘脑8例,额叶8例,顶叶、颞叶、丘脑等均出现少数病变,2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所有患者HIV检查均为阴性,8例血沉速度增快,42例患者IgG、IgE及IgM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血常规、肝功能及血凝系统正常;腰椎注射、甲氨蝶呤剂量、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生存时间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利妥昔单抗和病灶数对生存时间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对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SL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肿瘤无明显差别,腰穿术是有效鉴别途径,年龄、脑脊液蛋白及病灶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76-1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2 ]
  •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PET-CT表现及临床分析

    丁重阳;刘红宇;郭喆;李天女;

    目的:探讨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的PET-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WM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PET-CT表现。结果:12例WM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3.5岁,乏力及高粘滞综合征是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所有患者骨髓弥漫性(18)~F-FDG摄取增高,SUV_(max)为4.9(2.1-21.9);6例患者脾脏肿大,SUV_(max)为3.2(2.3-5.2);6例患者淋巴结肿大,SUV_(max)为5.2(3.6-11.2)。脾脏、骨髓及淋巴结的SUV_(max)与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β2-微球蛋白及血清单克隆Ig M均无相关性(P均>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单克隆Ig M及肿大淋巴结SUV_(max)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5)。结论:WM的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82-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5 ]
  • Act1在B细胞淋巴瘤中调控BAFF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王永伦;闵迅;葛晓军;

    目的:探讨Act1在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调控BAFF信号通路的机制,为B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培养3种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即淋巴瘤细胞系(Raji),Burkitt人淋巴瘤细胞系(Daudi细胞)和B细胞白血病细胞系(BALL-1);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提取RNA,应用RT-PCR扩增Act1,构建p TT5-Act1表达质粒;采用构建过表达质粒并转染细胞,采用Act1siRNA干扰以实现Act1沉默;NF-κB信号通路蛋白检测使用Western-blot法。结果:Act1沉默与过表达后,3种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水平分别出现了上调与下调。过表达与沉默Act1能够分别下调与上调细胞BAFFR的表达,并分别对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产生抑制与激活作用。结论:在3种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Act1发挥了负性调控作用。此结果说明Act1可能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87-1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论著_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与临床

  • 过表达MEG3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骨髓瘤细胞系XG-7凋亡的影响

    张怡堃;王华;肖凤君;张晓艳;刘佩林;时全星;殷召;雷琰;王立生;

    目的:构建过表达母系表达印记基因MEG3(mater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全长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包含MEG3全长的包装质粒pcDNA3.0-MEG3为模板,设计针对MEG3全长的引物(寡核苷酸片段),经PCR扩增后获得MEG3全长,并将其亚克隆入线性化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EF1-copGFP中,经双酶切、PCR及测序等方法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鉴定正确的pCDH-EF1-M EG3-copGFP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进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效率,real-time PCR检测MEG3mRNA表达水平。通过三质粒共转染及PEG纯化的方法获得慢病毒,以优化感染滴度感染骨髓瘤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MEG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酶切、PCR及测序等方法证实成功构建pCDH-EF1-M EG3-copGFP过表达载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制备的慢病毒滴度为1.86×10~8pfu/ml;流式细胞术检测和realtime PCR方法证实MEG3在293T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中表达明显上调;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过表达MEG3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结论:成功构建并制备过表达MEG3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pCDH-EF1-MEG3-copGFP,该载体能高效过表达MEG3并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进一步证实了MEG3具有抑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MEG3调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6年06期 v.24;No.124 1793-1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2 ]
  •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梁波;尹俊杰;王中良;展新荣;

    目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RK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作为体内试验研究对象。分离获得的原代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系U266、NCI H929为体外试验细胞组。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GRK6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用Brd U试剂盒测定骨髓瘤细胞在GRK6抑制剂CX-4945的处理条件下的增殖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检测其凋亡水平。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中GRK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Ⅰ期的表达高于对照组,Ⅱ期高于Ⅰ期,Ⅲ期高于Ⅱ期(P<0.05)。GRK6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266和MM细胞对抑制剂CX-4945呈现高敏性,而NCI H929对其敏感性低。GRK6 siRNA处理细胞后,GRK6在3组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在细胞增殖检测实验中,CX-4945处理组U266、NCI H929和MM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8.25±18.24)%、(64.32±20.03)%和(45.42±25.01)%;凋亡检测中,U266、NCI H929和MM细胞凋亡率为(62.82±53.21)%、(43.25±47.05)%和(85.67±40.32)%。结论:多发性骨髓瘤GRK6的表达增强。GRK6抑制剂CX-4945能调节Rac1分子并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GRK6参与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通路。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01-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1 ]

论著_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去甲基化治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microRNA-124表达的激活作用

    孟月生;高松;华范例;李莹;

    目的:通过检测microRNA-124(miR-124)在MDS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在地西他滨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miR-124在MDS发病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茎环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5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124的表达水平,同步检测10例正常供者骨髓中miR-124表达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MDS患者的miR-124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危组(包括RA和RCMD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包括RAEB1、RAEB2和CMML亚型)miR-124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前者miR-124中位数明显低于后者(P<0.01)。对18例MDS患者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前后的miR-124表达水平检测发现,7例治疗后miR-124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去甲基化可激活该基因的表达。结论:miR-124基因过度甲基化和表达沉默可能是诱发MDS患者细胞克隆性转化的重要因素。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07-1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1 ]

论著_贫血病、血小板疾病、血栓

  • 低强度预处理联合移植后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郭智;陈惠仁;刘晓东;杨凯;楼金星;张媛;陈鹏;何学鹏;

    目的:研究低强度预处理联合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例SAA患者接受低强度预处理联合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CTX)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低强度预处理方案由CTX,氟达拉滨、白舒非、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组成,免疫耐受于移植后3 d用CTX 50 mg/(kg·d)诱导,采用环孢素A(CsA)、氨甲蝶呤、他克莫司的联合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后观察全组患者毒副反应和无病生存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均为100%完全供者造血;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显著增高,并发症死亡3例;中位随访19.8(6-36)个月,全组患者无病生存率为80%。结论:低强度预处理联合移植后环磷酸胺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11-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9 ]
  • 采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及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丽;吴亚妹;曹永彬;李晓红;徐丽昕;汪海涛;高亚会;吴晓雄;

    目的:探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用于HLA同胞全相合(MSD)、亲缘单倍体相合(HFD)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行HSCT治疗的5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HFD 38例/MSD 18例),比较两种移植方式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并发症(TRT)及总生存率(OS)的影响。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包括减低环磷酰胺(CTX)剂量(总量100 mg/kg)和给予第三方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结果:56例行MSDHSCT或HFD-HSCT的患者全部造血重建。比较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P=0.58)、血小板植入时间(P=0.61)、Ⅲ-Ⅳ度aGVHD发生率(P=0.83)、广泛性cGVHD发生率(P=0.95),重度TRT发生率(P=0.69),均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2(2-66)个月,48例存活至今,HFD-HSCT组和MSD-HSCT组1年OS率分别为86%和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采用改良FC/ATG预处理方案的HSCT治疗SAA植入稳定、毒副作用弱,GVHD发生率低,预后良好;同时对于无MSD的SAA患者,HFD-HSCT疗效与MSD-HSCT相当,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17-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9 ]
  • 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罗伟;冀林华;耿惠;马晓静;熊华;尹启超;马婕;

    目的:研究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F)联合环孢素A(Cs 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AA 78例随机分为ATG-F+环孢素A组(40例)及ATG-F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接受随访,比较两组的随访结果。结果:ATG-F+环孢素A组患者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0%;ATG-F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74%及4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G-F+环孢素A组中治愈患者起效时间为(44.9±15.4)d,缓解患者为(68.8±15.9)d,明显好转为(85.4±17.6)d;ATG-F组分别为(59.6±11.5)d、(94.7±17.8)d及(119.8±2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G-F联合环孢素A可以有效缩短SAA患者治疗起效时间,安全性较为可靠。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24-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9 ]
  • ROC曲线分析血红蛋白A2筛查地中海贫血的价值

    何天文;余丽华;郭浩;王奕霞;杜丽;袁腾龙;张艳霞;骆明勇;尹爱华;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A2(HbA_2)指标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到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成人外周血2 000例。应用全自动毛细管血红蛋白电泳分析HbA_2含量,同时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HbA_2在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中的最佳截断值。结果:HbA_2指标在诊断静止型,轻型,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和轻型β-地中海贫血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85%、2.65%、2.25%和3.4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839、0.979和0.997;敏感度分别为0.481、0.721、0.953和0.994;特异性分别为0.846、0.837、0.929和0.969。结论:利用ROC曲线建立了本实验室诊断不同类型地中海贫血HbA_2的最佳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可以表明HbA_2指标对诊断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和轻型β-地中海贫血具有较高准确性。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28-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00 ]
  • 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王潇;周郁鸿;陈小红;尹利明;赵燕娜;沃立科;

    目的:本研究探讨Th17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FCM检测ITP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ELISA技术检测上述两组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IL-17和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PBMNC中p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ITP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浆中IL-17、IL-23、IL-6和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者PBMNC中IL-17和RORγ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 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在ITP发生和发展中,Thl7细胞亚群比例增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及转录调控因子水平的变化与ITP发病密切相关。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3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95 ]
  • 血浆HMGB1、IFN-γ、IL-4和CD4~+T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意义

    戴昕;李文倩;李建平;冯建明;

    目的:探讨血浆HMGB1、IFN-γ、IL-4和CD4~+T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确诊为ITP的患者25例,同时选取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浆HMGB1、IFN-γ和IL-4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ITP组治疗前血浆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259,P<0.01),治疗后降低至接近对照组(t=1.267,P>0.05);ITP组治疗前、后血浆IFN-γ检测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ITP组治疗前血浆IL-4水平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t=5.708,P<0.01),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t=2.107,P=0.01);ITP组治疗前血浆IFN-γ/IL-4比值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t=5.436,P<0.01),治疗后显著降低且略低于对照组;ITP组治疗前后TLR4表达均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患者HMGB1水平与CD3~+的含量呈正比(r=0.824,P<0.01),与CD4~+的含量无明显关系(r=0.074,P>0.05),与CD8~+的含量呈正比(r=0.844,P<0.01),与IL-4的含量呈正比(r=0.784,P<0.01),与IFN-γ的含量呈反比(r=-0.814,P<0.01),与IFN-γ/IL-4比值呈反比(r=-0.887,P<0.01),与TLR4表达水平呈正比(r=0.772,P<0.01)。结论:ITP患者HMGB1和TLR4的表达水平较高,临床治疗可以通过靶向控制其表达,以缓解病情并达到治疗目的。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37-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40 ]
  • 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VIG)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刘云凤;邹朝春;杨华琴;娄漓江;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in G,IVIG)的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新生儿ABO溶血病93例,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1例)和C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采用单次高剂量(1 g/kg)给药方式输注IVIG,B组采用2次低剂量(0.5 g/kg)给药方式输注IVIG,C组给予等体积安慰剂治疗;观察3组患者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对比3组患者治疗后贫血发生率、换血率及胆红素脑病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少于B、C两组(P<0.05),且B、C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3组血清T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 h和48 h A组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5),治疗72 h后A组所有患者血清TBIL水平均低于34.2μmol/L;治疗前3组间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48 h,72 h后A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P<0.05)。治疗后A组(6.45%)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16.13%)、C(25.81%)两组,B组贫血率明显低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换血率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单次高剂量IVIG输注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清TBIL水平,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贫血及换血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42-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88 ]
  • CBA技术检测ITP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移的临床意义

    罗洪强;封蔚莹;钟永根;周国忠;傅佳萍;

    目的:探讨CBA技术检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8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微珠阵列(CBA)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外周血Th1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和Th2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并分析指标间的变化关系。结果:治疗前,初治ITP组外周血Th1细胞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h2细胞因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激素治疗有效组Th1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IL-2/IL-4比值也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IL-2/IL-4比值为(1.05±0.43 vs 2.53±0.7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治疗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初治ITP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存在平衡偏移现象,ITP是一种Th1优势疾病,治疗前后IL-2/IL-4的比值变化与预后相关,对指导ITP个体化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46-1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55 ]
  • 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和APCR及HHcy的相关性研究

    高丽霞;丁秋兰;吴克雄;胡军;王学锋;东传玲;戴菁;张斌;代静;贺萍;张学平;王云霞;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1691-A、G1091-C、A1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最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50-1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893 ]

论著_骨髓微环境

  • 免疫缺陷小鼠体内人源化骨髓微环境的重建

    陈欢;田征;李彬;邢海燕;李欢;唐克晶;王敏;饶青;

    目的:通过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重建人源的骨髓微环境,为进一步研究人异常的骨髓微环境在人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模型。方法:通过反复冻融浓缩后血小板获得人血小板裂解液(HPL),以α-MEM作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10%HPL和10%胎牛血清(FBS)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添加成分对MSC形态、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将HPL培养的MSC接种于β-TCP支架材料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背部皮下,8-12周后取出移植体做HE染色,观察MSC在体内形成骨以及骨髓结构的能力。结果:用HPL和FBS培养的M SC均呈现长梭形纤维样细胞结构,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两种体系培养的M SC免疫表型无明显区别,但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向成骨分化能力;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的MSC具有在体内形成骨组织样结构的能力。结论:HPL培养的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以及成骨分化潜能,它能在NOD/SCID鼠上重建人源化骨髓微环境。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56-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4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生物学

  • 不同培养体系下iPS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差异的研究

    范荻;何文茵;牛晓华;欧展辉;陈玉嫦;孙筱放;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条件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体外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能力差异。方法:比较2种无滋养层培养液——E8和mTESR及经典ES培养体系下培养的iPS细胞,在体外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细胞共培养,诱导iPS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造血特异标志物的表达,比较3种培养液对iPS体外造血分化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培养液培养的iPS均可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经典ES培养体系培养的iPS诱导造血效率达28.4%,明显高于无滋养层E8和m TESR培养体系。结论:iPS与OP9共培养可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且使用经典ES培养液培养iPS更有利于其向造血系的分化。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63-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8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

  • 不同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程序对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采集物细胞成分的影响

    孙春红;姚建娜;刘芳;王晓娟;马娟娟;崔咪咪;张梅;王晓宁;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对采集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成分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对12例供者随机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应用不同采集程序获得的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数的差异。结果:两种采集程序在循环血量、采集时间及抗凝剂使用量方面无显著差异。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的采集物体积及单个核细胞计数均低于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的采集物体积及单个核细胞计数。Auto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高于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AutoPBSC程序采集物中混入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较MNC程序中多,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多,混入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多。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69-1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8 ]

论著_单核细胞增多症

  • 成人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病理特点

    于亚平;宋萍;安志明;周晓刚;李峰;王利平;梅建刚;翟勇平;

    目的:分析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非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成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种疾病的认识,从而减少临床误诊。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共5例以淋巴结或扁桃体明显肿大为突出表现,抗感染等治疗无明显效果,临床高度怀疑为NHL患者行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EBV编码小RNA(EBER)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5例病理检查均呈现淋巴组织明显增生,初次病理检查分别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经进一步分子病理及EBV抗体等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非典型IM,对症处理后疾病均恢复,随访1-10年均健康生存。结论:非典型IM的淋巴结或扁桃体病理改变具多样性,易误诊为不同类型淋巴瘤,临床诊断时需特别注意,分子病理检查是IM有益的鉴别方法。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73-1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8 ]

论著_输血医学

  • 不同贮存时间的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中精氨酸酶水平的研究

    黄豪博;范丽萍;魏世金;傅丹晖;曾丰;黄清华;

    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对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apheresis leukocyte-reduced platelet,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的影响及精氨酸酶的可能来源。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不同贮存时间ALR-Plt和对照血浆中精氨酸酶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贮存时间的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与MP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贮存3 d内的ALR-Plt与对照血浆中精氨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贮存超过3d的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显著高于贮存3 d内的ALR-Plt和对照血浆中的水平(P<0.05)。不同贮存时间的ALR-Plt之间M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对照血浆中的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与MPO水平呈正相关(r=0.58)。结论:贮存时间超过3 d的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来源于残留的少量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79-1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0 ]

综述

  • 慢性髓系白血病TKI治疗新目标——无治疗缓解

    杨岚;汪变红;金香淑;靖彧;于力;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变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长期服用TKI药物常常伴随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发生慢性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无治疗缓解(treatment-free remission,TFR)逐渐被视为CM L治疗研究的新目标。临床试验报道,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患者,在停止TKI治疗后仍然可以维持分子学缓解。本文结合TKI停药临床试验数据及最新研究进展,对CM L患者能否治愈和如何把握安全的停药策略等问题作一综述。当然,CML获得彻底的治愈,还需更多停药试验予以进一步研究。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83-1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6 ]
  • CRBN在免疫调节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安然;侯健;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仍不能治愈。近年来,靶向药物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的广泛使用,使得MM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完全缓解率,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研究证实,CRBN(cereblon)是IMiD发挥抗骨髓瘤效应的直接作用靶点,其表达高低与IMiD的治疗疗效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相关。CRBN的发现不仅深化了对IMiD分子药理机制的认识,也为寻求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CRBN与IMiD治疗MM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CRBN的发现,CRBN与IMiD的治疗疗效和CRBN在IMiD治疗MM中的作用机制等。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88-1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8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3 ]
  • 核糖体蛋白异常与相关血液疾病

    祁岳坤;吴凌云;

    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是组成核糖体的重要元件之一,它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并且含量丰富,可以和RNA结合形成核糖体行使蛋白质合成的功能。除了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之外,RP还具有独立于核糖体之外的功能,包括参与DNA的修复,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称之为RP的核糖体外功能(extraribosomal functions)。目前,已经证实部分血液系统的疾病与核糖体蛋白异常有关。由于骨髓造血细胞的快速更新,生长,分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核糖体蛋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细胞生长的调控,因而血液系统更容易受到核糖体蛋白表达异常的影响。本文就核糖体蛋白异常与相关血液疾病问题作一综述。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92-1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9 ]
  • 体外培养肌源性干细胞向造血方向分化的实验研究进展

    王娟娟;高晓宁;陈珊珊;张盼盼;汪涛;窦昊颖;

    肌源性干细胞(muscle-derived stem cell,MDSC)是在肌肉中发现的多功能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取材便捷和体外移植存活率高等特点,因而在血液病的治疗中MDSC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对MDSC进行体外培养时,在取材鼠的选择、MDSC分离和纯化等实验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促进MDSC体外增殖并向造血细胞分化的培养条件以及相关作用机制还不清晰。本文主要就体外培养MDSC向造血方向转化的实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MDSC的体外培养,MDSC的鉴定,MDSC的增殖和MDSC向造血方向的分化等。

    2016年06期 v.24;No.124 1897-1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0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作用

    张小燕;万倩;房丽君;李剑;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骨髓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参与细胞间粘附等方式减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引起耐药。本文就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及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骨髓微环境中MSC的作用,CML-MSC的特征和MSC引起CML耐药的有关机制等。

    2016年06期 v.24;No.124 1901-1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7 ]
  • 自噬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廖琼;任霞;姜国胜;

    自噬是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复发等过程密切相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自噬是充当化疗耐药机制还是起着肿瘤抑制功能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胞自噬所处的环境。明确不同治疗条件下自噬对ALL的不同作用,了解各种自噬信号通路,靶向联合自噬诱导剂或自噬抑制剂,将对AL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有利于难治性复发患者的治疗。本文就自噬对ALL中的发生发展、耐药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ALL治疗开发靶向自噬的新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2016年06期 v.24;No.124 1905-1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0 ]
  • 一种新型的DOT1L抑制剂EPZ-5676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李丽红;王晶;克晓燕;

    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急性白血病(MLL-r AL)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最新研究发现,MLL基因重排促进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与DOT1L(DOT1-like)的蛋白有关。一种新型小分子抑制剂EPZ-5676具有抑制DOT1L的作用。细胞实验研究发现,EPZ-5676具有抑制增殖、促凋亡以及促分化的作用。EPZ-5676与多种抗白血病药物具有联合作用关系。荷瘤鼠实验也证实了该药可以抑制肿瘤生长。该药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目前取得的结果提示该药非常有前景。本文综述了EPZ-5676的相关研究进展。

    2016年06期 v.24;No.124 1909-1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