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白血病复发的机制:老问题,新视角

    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宋玉华;竺晓凡;

    复发是根治白血病的瓶颈,困扰了几代血液学工作者。21世纪初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研究进展表明,人体是以人类细胞为核心与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有机体;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的逐步阐明提示了共进化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近年来对隧道纳米管道(tunneling nanotubes,TNT)在细胞间通讯和物质传递中作用的初步阐明提示了癌基因、癌蛋白在细胞间传播的新途径;以及对体内细胞融合作用和意义的深入探讨及供体细胞白血病的报道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从新的视角探讨影响白血病复发的可能机制,提出存在微小残留病和细胞间致癌因子传递两类复发机制的假设。

    2011年03期 v.19;No.91 557-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2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5 ]

论著_白血病基础

  • 急性髓系白血病CD33~+/CD34~+细胞表面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及结构分析

    张书芹;王光平;朱平;梁嘉佳;徐雅静;彭敏源;陈炎;谭三勤;陈方平;

    目前,对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所知甚少,因而白血病的诊断尚缺乏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方法。为此,本研究采用细胞-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cell-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enrichment,cSELEX)技术,筛选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M2型(AML-M2)患者CD33+/CD34+细胞结合的核酸适配体(aptamer),为寻找AML-M2白血病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提供基础。首先,通过免疫磁珠方法分选出AML-M2患者骨髓CD33+/CD34+细胞并将其作为靶细胞,正常人CD33+/CD34+细胞为反筛选细胞,采用cSELEX技术,从单链DNA(single strand deoxyribonucleic acid,ssDNA)文库中筛选与AML-M2CD33+/CD34+细胞结合的适配体。随后,通过克隆和测序分析各适配体的结构。结果显示,经过13轮次的反复筛选,ssDNA文库的适配体与AML-M2患者CD33+/CD34+细胞的富集度从0.7%增加到52.9%,至第13轮时趋于稳定。对所获得的30个适配体序列分析表明,大多数适配体含有CCCCT、CTCTC和CTCAC保守序列中的一种。二级结构分析显示,30个适配体中含有3种不同类型的模拟二级结构。结论 :本研究成功筛选到AML-M2型白血病CD33+/CD34+细胞的适配体,这为进一步寻找AML-M2白血病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以及AML-M2型白血病的分子诊断创造了基础。

    2011年03期 v.19;No.91 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80 ]
  • ADAR1同工型基因在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模型中的表达

    马翠花;田晨;种靖慧;师迎旭;王金宏;林永敏;许静;郑国光;

    本研究探讨RNA编辑酶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在小鼠白血病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采用Notch1过表达小鼠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模型,在发病不同阶段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在发病晚期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45.2+GFP+白血病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ADAR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白血病组小鼠骨髓细胞均表达ADAR1的2种同工型P110和P150mRNA;Notch1过表达导致的小鼠白血病发展过程中2种同工型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同;随着白血病的发展,P110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P150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移植后的第14天降至对照组的1/4。分选后的CD45.2+GFP+白血病细胞高表达P110而低表达P150。结论 :ADAR1的亚型P110和P150mRNA在小鼠白血病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提示二者介导的RNA编辑可能在白血病发展中发挥不同作用。

    2011年03期 v.19;No.91 56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60 ]
  • CIAPIN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李彬;李庆华;蔺亚妮;金薇娜;庞天翔;

    本研究旨在检测CIAPIN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收集112例初治白血病患者的新鲜骨髓,用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合成cDNA、以β-actin为内参,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CIAPIN1mRNA的表达;实验中选择10例正常人的骨髓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CIAPIN1mRN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人(p<0.05);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APIN1基因在初治白血病患者MNC中表达升高,其表达上调在白血病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2011年03期 v.19;No.91 570-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2 ]
  • 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

    张焕新;陈翀;曾令宇;闫志凌;李振宇;徐开林;

    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及探讨VE-cadherin蛋白在Sup-B15细胞中的表达。采用RT-PCR扩增人VE-cadherin基因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VE-cadherinDNA片段连入慢病毒转移质粒pLB,生成重组慢病毒质粒pLB-VEC。用三质粒共转染法包装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Sup-B15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法鉴定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人VE-cadherinDNA片段并克隆至pCR-Blunt载体;亚克隆构建慢病毒载体pLB-VEC。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体外可有效感染Sup-B15细胞。感染后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到VE-cadherin蛋白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携带人VE-cadherin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LB-VEC,并可在Sup-B15白血病细胞株获得有效的表达。

    2011年03期 v.19;No.91 574-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6 ]
  • 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dt1和geminin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英文)

    张科花;李广伦;刘竹珍;

    本研究旨在检测geminin和cdt1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其在A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采用SYBR Green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SYBR-RT-PCR)技术,检测初诊A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细胞geminin和cdt1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13例ALL初诊患者外周血中有10例孪蛋白(geminin)和cdt1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6.92%;14例AML初诊患者外周血中有9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4.29%;而正常对照组中无阳性表达(0/10)。ALL和AML初诊患者骨髓细胞中geminin和cdt1mRNA表达(ALL:108.06±67.34,52.37±35.16;AML;62.66±58.69,26.68±22.29)均高于对照组(11.81±2.83,7.32±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4例初诊AL患者骨髓细胞中geminin和cdt1mRNA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r=0.55,p<0.01)。结论 :geminin与cdt1在初诊AL患者中表达增高,且两者在AL骨髓细胞呈正相关,其过度表达可能在AL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2011年03期 v.19;No.91 578-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0 ]
  • 急性髓系白血病ID4基因甲基化研究

    刘菲;徐瑞荣;崔兴;张学伟;王琰;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ID4基因甲基化状态。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 S-PCR)对46例不同亚型、不同病期的AML患者骨髓细胞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1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表明,ID4基因在对照组患者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在46例AML患者中有39例患者出现ID4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84.8%),其中各AML亚型M1、M2、M3、M4、M5、M6患者ID4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4/4、9/12、8/8、7/9、9/11、2/2。初治,完全缓解的AML患者ID4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7/30、7/11,另有5例复发难治患者均检测出ID4基因甲基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AML不同亚型、不同病期患者ID4基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甲基化改变,这表明ID4基因甲基化可能是AM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早期分子事件。

    2011年03期 v.19;No.91 58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5 ]
  • 9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96分子的表达研究

    吴颖;肖敏;朱莉;周晓曦;龚泉;辛星;李春蕊;周剑峰;邓金牛;

    本研究旨在检测9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表面分子CD96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表面分子CD96,以1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21例B-ALL患者BMMNC(CD45+CD34+CD19+)中CD96平均表达水平为(17.41±27.97)%,11例T-ALL患者BMMNC(CD45+CD34+CD7+)中CD96平均表达水平为(46.98±45.55)%,59例AML患者BMMNC(CD45+CD34+CD38-)中CD96平均表达水平为(16.69±25.08)%,与健康对照组BMMNC的CD96平均表达水平(0.52±1.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规治疗后,CD96+及CD96-组的未缓解率(分别为5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复查治疗后CD96在BMMNC的平均表达水平显示,达到完全缓解的CD96+组为(1.68±2.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达到完全缓解的CD96+组为(62.39±26.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组CD96+与CD96-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p>0.05)。CD96+患者与CD96-患者相比,其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无特征性改变。结论 :CD96分子在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急性白血病BMMNC表面CD96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原发耐药或复发进展有关,CD96分子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预后的一个相关指标。

    2011年03期 v.19;No.91 585-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17 ]
  • GSTP1、CYP2E1基因遗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

    席亚明;石秀娥;张豪;贾明峰;李明;李培;徐建旺;马海珍;姚小健;

    本研究旨在探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P1(GSTP1)和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的关系。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LDR分型方法对150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和150例对照组进行GSTP1和CYP2E1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L病例组GSTP1基因G等位基因频率(26.7%)和Ile/Val和Val/Val基因型频率(44%)均高于对照组(10%和16%)。携带突变基因型(Ile/Val和Val/Val)个体发生AL的相对风险度为Ile/Ile个体的3.226倍(95%CI=1.527-5.236)。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例组Ile/Val和Val/Val基因型频率(55.0%)高于对照组(16%)(p<0.05)。携带Ile/Val和Val/Val基因型的个体发生AML的相对风险度为野生基因型(Ile/Ile)个体的2.214倍(95%CI=1.009-3.260)。AL病例组CYP2E1基因C2等位基因频率(16.7%)和C1C2/C2C2基因型频率(30%)均高于对照组(13.9%和26%),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例组突变基因型(C1C2/C2C2)频率(36%)高于对照组(3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基因多态交互作用分析显示,GSTP1杂合型和突变型者(Ile/Val+Val/Val)且CYP2E1杂合型和突变型者(C1C2+C2C2)发生AML的风险约增加3.208倍。结论 :GSTP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易感性相关,携带GSTP1突变基因型(Ile/Val+Val/Val)个体可降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CYP2E1与急性白血病易感性无关,GSTP1野生型且CYP2E1杂合型和突变型联合作用可进一步降低AML的发病风险。

    2011年03期 v.19;No.91 589-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8 ]
  • PP2A激活剂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内PP2A活性变化的研究

    杨琰;李小青;黄庆;黄士昂;

    本研究探讨蛋白磷酸酯酶2A(protein phosphotase2A,PP2A)激活剂或抑制剂对体外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体内单个核细胞中PP2A的活性变化。单独使用PP2A激活剂FTY720或FTY720联合冈田酸(OA)处理HL-60细胞24小时,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同时选取20例初发或复发的AML患者,使用PP2A免疫沉淀磷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AM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2A活性,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TY720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FTY720+OA组细胞增殖受到轻微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FTY720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ML患者单个核细胞PP2A的活性(453.67±102.52pmol磷酸盐)与正常人(673.29±96.32pmol磷酸盐)比较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P2A的激活或抑制能影响HL-60细胞的增殖;AML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P2A的活性有所降低。PP2A蛋白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AML的诊断及治疗可能有参考价值。

    2011年03期 v.19;No.91 594-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7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0 ]
  •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LC3在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胡晓燕;白海;潘耀柱;王存邦;吴冰;赵强;艾昊;陈哲;韩夏;

    本研究旨在检测人急性白血病(AL)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质轻链3(MAPLC3)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RT-PCR方法检测初治、复发难治、完全缓解(CR)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自噬活性以及Beclin1、MAPLC3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初治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自噬活性、Beclin1和MAPLC3mRNA表达分别为80%、0.68±0.18、0.24±0.06;在难治复发组分别为100%、0.79±0.09、0.30±0.07;在完全缓解组分别为40%、0.52±0.15、0.16±0.04;在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0%、0.57±0.13、0.16±0.05。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自噬活性和Beclin1、MAPLC3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治组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自噬活性和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MAPLC3mRNA的表达均上调,在难治复发组自噬活性和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MAPLC3mRNA的表达上调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耐药相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0 ]

论著_抗白血病基础

  • 黏着斑激酶基因沉默靶向治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许吕宏;方建培;翁文骏;徐宏贵;张亚停;

    本研究旨在探讨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白血病生成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构建FAK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BCR/ABL-BaF3白血病细胞株,体外观察细胞生长及凋亡情况。建立白血病动物模型,探讨FAKshRNA对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生成的影响。联合应用FAKshRNA及STI571化疗药物,观察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动物生存情况。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FAKshRNA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有效沉默FAK基因表达。体外培养结果表明,FAK基因沉默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凋亡实验发现空白对照组与FAK基因沉默组中Annexin V表达率分别为(3.46±0.56)%和(7.3±0.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动物实验发现,空白对照组小鼠生存时间是21-27天,而FAK基因沉默组小鼠生存时间是52-60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FAK基因沉默及STI571化疗药物表明,两者均能明显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延长动物生存时间。结论 :FAK基因沉默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生成,增强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提示FAK基因沉默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

    2011年03期 v.19;No.91 60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5 ]

论著_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诱导

  • 新型青蒿素衍生物SM1044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

    刘静静;费爱梅;聂瑞敏;王瑾;李英;王振义;糜坚青;

    本研究探讨新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SM1044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M2b细胞株Kasumi-1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观察SM1044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Annexin-Ⅴ/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PI单标记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加药处理后Kasumi-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PARP以及融合蛋白AML1-ETO的变化。结果显示:青蒿素衍生物SM1044可抑制Kasumi-1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1μmol/L SM1044作用24小时,生长抑制率达到50%,48小时的IC50值为0.17±0.067μmol/L;SM1044通过Caspase依赖的途径诱导Kasumi-1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周期测定显示,SM1044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5μmol/LSM1044作用24小时使G0/G1期细胞由(58.33±4.46)%上升为(71.75±2.24)%;Western blot测定显示SM1044促使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 3(cleaved Caspase 3)、cPARP(cleaved PARP)表达水平增加,同时融合蛋白AML1-ETO表达降低。结论 :SM1044可有效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该过程与cCaspase 3、cPARP蛋白的表达上调有关。SM1044还能阻滞细胞周期,将Kasumi-1细胞阻滞在G0/G1期;同时SM1044能明显引起融合蛋白AML1-ETO的表达降低,可作为SM1044作用的胞内靶点。

    2011年03期 v.19;No.91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9 ]
  • 辛伐他汀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李艳芬;张日;张旭辉;陈广华;岑建农;朱子玲;

    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IM作用不同时间对SHI-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实验分为阴性对照及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20μmol/L),处理48小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法检测caspase-3、BCL-2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BCL-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对SHI-1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48小时后,各浓度组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多,5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能明显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但不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中BCL-2mRNA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增加而下降,caspase-3mRNA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增加而增高(p<0.05)。SHI-1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抑制SHI-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BCL-2和上调caspase-3表达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612-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3 ]
  • 桂皮醛体外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刘黎琼;刘泽林;王欣;崔海燕;金梦迪;王淡瑜;黄士昂;

    本研究探讨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CA)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以不同浓度的桂皮醛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和骨髓CML原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K562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K562细胞CrkL磷酸化水平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桂皮醛可诱导K562和骨髓CML原代细胞凋亡。在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BCR-ABL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CrkL蛋白磷酸化及C-MYC蛋白表达均明显受抑。结论 :桂皮醛体外诱导CML细胞凋亡,其机制与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和功能受抑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617-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5 ]
  • 高压氧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

    张伟;陈宝安;鲍文;程坚;孙燕;成杰;张敏;张晓敏;陈岩;

    本研究探讨0.2MPa高压氧(HBO)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用定量qReal-time PCR法检测HIF-1α、BCL-2和BAXmRNA表达水平,运用caspase-8试剂盒检测caspase-8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gp活性。结果表明: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DM组[(47.36±3.87)%vs(28.5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HIF-1αmRNA、P-gp及BCL-2的蛋白水平低于A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的BAX、caspase-3及caspase-8蛋白活性均高于A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MPa HBO联合阿霉素可逆转耐药细胞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提高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HIF-1α下调P-gp和BCL-2的表达以及提高caspase活性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62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5 ]
  • 8-溴-7-甲氧基白杨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作用研究

    肖广芬;姚晨姣;王成红;唐雪元;

    本研究探讨8-溴-7-甲氧基白杨素(8-bromo-7-methoxyhysin,BrMChR)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活性与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MTT方法检测BrMChR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同浓度的白杨素(chrysin,ChR)相比,BrMChR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凋亡诱导作用更强,并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强;3μmol/L BrMChR作用K562细胞12小时细胞凋亡率可达21.8%,而同浓度的ChR作用K562细胞12小时细胞凋亡率仅为3.68%。随着BrMChR浓度增加,caspase-3活性增加(p<0.05),p-Akt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BrMChR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作用强于ChR;p-Akt可能参与了BrMChR诱导K562细胞凋亡过程。

    2011年03期 v.19;No.91 626-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4 ]
  • 马钱子碱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王海丽;魏武;纪爱芳;申徐良;张国香;张梅香;翟春燕;

    本研究旨在观察马钱子碱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马钱子碱对K56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应用AO/EB荧光染色、Annexin-V/PI细胞凋亡检测法、DNA-ladder片段凝胶电泳法检测马钱子碱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马钱子碱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率随马钱子碱浓度的增高而增高,马钱子碱浓度为400μg/ml作用72小时后对K562细胞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抑制率达94.0%;K562细胞经浓度为400μg/ml马钱子碱作用72小时后大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被EB染成桔红色并呈固缩状或圆珠状显示为晚期凋亡的细胞形态;马钱子碱作用72小时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在马钱子碱浓度为50-400μg/ml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也逐渐上升;马钱子碱400μg/ml作用72小时后的K562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的典型梯形条带。结论 :马钱子碱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并且在50-400μg/ml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

    2011年03期 v.19;No.91 630-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31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36 ]
  • Fas/FasL信号转导通路在DADS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殷小成;肖正香;彭艳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烯丙基二硫化合物(diallyl disulfide,DADS)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Fas/FasL信号转导通路在DADS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作用中机制。以K562细胞为研究外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组(2组)及药物处理组(4组),共6小组。空白组包括细胞对照组及溶媒对照组,药物处理组加入不同浓度DADS,DADS终浓度为10、20、40、80mg/L。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不同时间DADS对K56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RT-PCR法检测Fas、FasL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DADS在浓度为10、20、40mg/L时,K562细胞以凋亡效应为主。K562细胞出现细胞核缩小,染色质凝集、核膜破裂等凋亡特征;同一时间组(作用细胞24小时),DADS浓度从10mg/L增至40mg/L,K562细胞的凋亡率由(2.10±0.25)%增至(37.94±0.87)%;同一浓度组(40mg/L),DADS作用时间从24小时增至72小时,K562细胞的凋亡率由(37.94±0.87)%增至(47.02±0.66)%,各实验组随时间、浓度增加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呈现K562细胞的凋亡效用与药物浓度、时间明显依赖关系;作用48小时后,Fas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FasLmRNA较对照组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DADS浓度为80mg/L时,K562细胞以坏死效应为主。结论 :DADS能够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上调Fas,下调FasL,激活Fas/FasL死亡受体通路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634-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20 ]
  • 艰难梭菌毒素A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李培;陈彻;席亚明;张豪;李明;邓伟;

    本研究探索艰难梭菌毒素A(Tcd A)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Tcd A的细胞毒作用,用Hoechst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表明,Tcd A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凋亡;Tcd A作用后BCL-2蛋白表达下降,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 A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638-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9 ]
  • 三氧化二砷对T315I突变细胞株KBM5R的诱导凋亡作用

    李小丰;李景贺;王春红;王秀丽;刘秋菊;徐文;郏博;邱林;马军;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耐伊马替尼(IM)并有T315I点突变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BM5R的诱导凋亡作用。选择T315I点突变的CML细胞KBM5R和野生型细胞KBM5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KBM5R细胞对IM的耐药性及ATO对KBM5、KBM5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TO诱导KBM5、KBM5R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ATO对KBM5、KBM5R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8、-9的影响。结果表明,①IM作用于KBM5R细胞的IC50值为12.66±0.565μmol/L,明显高于对KBM5细胞的IC50值(0.303±0.031)μmol/L,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不同浓度ATO作用于KBM5、KBM5R细胞24、48、72、96小时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相同的药物浓度和时间点ATO对KBM5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对KBM5细胞;③ATO(2、4、8μmol/L)作用于细胞48小时后KBM5、KBM5R细胞凋亡率均以药物浓度依赖形式增加,且相同药物浓度时KBM5R细胞凋亡率较KBM5细胞高;④4μmol/LATO作用于KBM5、KBM5R细胞24小时后,细胞内cleaved caspase-3、-8、-9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KBM5R细胞对IM具有显著的耐药性;ATO对KBM5、KBM5R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与野生型细胞KBM5比较,ATO对T315I突变的KBM5R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更强;ATO通过活化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8、-9诱导细胞KBM5和KBM5R的凋亡。

    2011年03期 v.19;No.91 64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51 ]
  • 三氧化二砷诱导NB4细胞凋亡和环氧合酶-2基因表达研究

    秦大兵;陈洁平;王升启;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环氧合酶-2的表达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显微镜、DNA电泳等观察As2O3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NB4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改变,Western blot分析环氧合酶-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经2μmol/L As2O3处理NB4细胞48小时后,荧光显微镜显示NB4细胞出现核致密浓染、染色质固缩及片断化断裂,甚至呈碎片状;提取DNA进行琼脂糖电泳显示典型DNA Ladder现象。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NB4细胞经3μmol/L As2O3处理48小时后细胞凋亡率为33.34%,As2O3浓度越高,NB4细胞凋亡率越高;以0.5、1、2、4及8μmol/L As2O3分别处理NB4细胞48小时后,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下降12.8%、21.6%、66.9%、83.7%和83.8%;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环氧合酶-2在实验组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As2O3浓度的升高,环氧合酶-2的表达逐渐降低,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 :As2O3能够有效诱导NB4细胞凋亡,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与As2O3诱导的NB4细胞凋亡有关;环氧合酶-2可能参与了As2O3诱导的NB4细胞凋亡过程。

    2011年03期 v.19;No.91 648-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8 ]
  • 甘草次酸诱导U266细胞凋亡及对Survivin表达的影响

    徐淑梅;周蕾;刘卓刚;陈博;李旸;

    本研究旨在观察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对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凋亡及survivin表达的影响。用MTT法检测GA对U266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GA作用于U266细胞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GA对U266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A对U266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现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GA可以诱导U266细胞凋亡;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核仁染色质边集,凝聚成块;GA可以诱导U266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表现为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而G2/M及S期细胞比例下降。GA可以下调U266细胞survivin基因的表达,下调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CA能抑制U266细胞增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和下调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652-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84 ]
  • CD44单克隆抗体A3D8通过抑制ERK1/2上调Bim诱导HL-60细胞早期凋亡

    常国强;王建;高伟;王若君;王立洪;金薇娜;蔺亚妮;李华文;庞天翔;

    CD44单克隆抗体A3D8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并诱导其早期凋亡。本研究探讨在此过程中ERK以及BCL-2家族成员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白血病提供新方法和新的药物靶点。用MTT法检测A3D8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3D8对HL-6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BIMmRNA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A3D8处理后磷酸化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3D8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率呈现剂量和时间的量效关系,并可进一步诱导HL-60细胞的早期凋亡,而BCL-2家族成员Bim的表达水平也随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磷酸化ERK-1/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CD44单克隆抗体A3D8可通过降低磷酸化ERK-1/2的表达来调节Bim,从而诱导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早期凋亡。

    2011年03期 v.19;No.91 656-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6 ]
  • 抑制钠氢交换蛋白1促进低氧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

    金薇娜;王建;常国强;蔺亚妮;王立洪;李华文;高伟;李庆华;庞天翔;

    本研究主要探讨低氧微环境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分化的影响及钠氢交换蛋白1(NHE1)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利用低氧模拟物CoCl2或于低氧(2%O2、5%CO2和93%N2)环境中培养K562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pH值(intracellular pH,pHi),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时定量RT-PCR检测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APK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培养的K562细胞表现出成熟相关的形态学改变,并伴随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的mRNA水平上调;特异性NHE1抑制剂Cariporide预处理能够促进低氧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Cariporide处理后K562细胞的P38和ERK5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强。结论 :低氧及低氧模拟物能够诱导K562细胞系分化,抑制NHE1活性协同促进低氧诱导的K562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细胞内MAPK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促进分化。

    2011年03期 v.19;No.91 66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6 ]

读者·作者·编者

论著_白血病细胞耐药逆转

  • 细胞内酸化逆转HL-60、MSC和脐血CD34~+细胞耐药的研究

    王若君;常国强;李庆华;王立洪;金薇娜;蔺亚妮;李华文;庞天翔;

    本研究主要探讨细胞酸化对罗丹明123(rhodamine Rh123)在不表达或低表达MDR1且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中累积的影响,为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寻找胞内酸化逆转的新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DR1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利用高钾缓冲液对细胞进行酸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HL-60、MSC及CD34+脐血细胞pHi值;采用MTT法观察细胞酸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酸化对HL-60、MSC及脐血CD34+细胞内Rh123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酸化3小时对HL-60、MSC及脐血CD34+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细胞酸化能明显改变细胞对Rh123的累积;此外,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其细胞内Rh123的累积越少。结论 :细胞酸化能逆转HL-60、MSC和脐血CD34+细胞的耐药。

    2011年03期 v.19;No.91 66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6 ]
  • 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对柔红霉素诱导的K562耐药细胞株ERK、JNK及P38表达的影响

    付倍蓓;范莹;郝良纯;廖爱军;刘卓刚;

    本研究旨在观察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对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诱导的K562白血病耐药细胞株ERK、JNK及P38表达的影响,探讨硼替佐米逆转耐药的分子机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进行耐药细胞株和硼替佐米细胞毒性的判定。以100nmol/L DNR单用或联合应用1及10nmol/L PS-341作用于K562耐药细胞株36小时,检测各组ERK、JNK及P38的表达情况,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与DNR组相比,PS-341联合DNR可抑制ERK和P38的表达,增加JNK的表达(p<0.05)。结论 :PS-341可显著抑制K562耐药细胞株ERK和P38的表达,增加JNK的表达;PS-341通过MAPK途径逆转细胞耐药,促进细胞凋亡。

    2011年03期 v.19;No.91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1 ]

论著_淋巴瘤,骨髓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 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王全顺;赵瑜;王书红;李红华;黄文荣;高春记;于力;

    利妥昔(rituximab,RTX)单克隆抗体能够迅速减少循环血液中B细胞的数量,导致血液免疫球蛋白减少。有关RTX引起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也一直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我们研究了RTX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淋巴瘤血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采用CHOP和R-CHOP治疗的18岁以上成年人初治CD20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共12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CHOP和R-CHOP两个组,记录两组病人各阶段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剔除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的病例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疗程结束后R-CHOP组82例基线免疫球蛋白正常的病人中,IgG水平比基线值下降超过20%的病人,占85.4%,低于正常值下限者占47.6%;IgA水平较基线值下降超过20%的病人同样占85.4%,低于正常值下限者占48.8%;IgM水平较基线值下降超过20%的病人占87.8%,低于正常值下限者占52.4%。CHOP组共24例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是RTX联合CHOP方案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免疫球蛋白血症水平多在停止治疗1年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减少甚至可以持续2年以上。

    2011年03期 v.19;No.91 67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02 ]
  • 热疗提高RPMI 8226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韩露;周健;宋永平;房佰俊;朱兴虎;李玉富;魏旭东;

    本研究探讨热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用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RPMI8226细胞分为对照组、热疗组(42℃)、化疗组(ADM)、热化疗组(42℃+ADM)并分别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48小时后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MTT检测热疗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率、细胞内阿霉素浓度和细胞表面P-gp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作用48小时的1/4IC50值作为实验的工作浓度。结果表明,热疗促进G0/G1期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热疗组和热化疗组细胞表面P-gp蛋白表达减低;热化疗组细胞内的ADM浓度明显增加。结论 :热疗与阿霉素联合对RPMI8226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热疗通过降低细胞表面P-gp蛋白的表达水平和增加细胞内阿霉素的药物浓度,提高RPMI8226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2011年03期 v.19;No.91 680-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9 ]
  • 姜黄素联合硼替佐米对骨髓瘤H929细胞增殖抑制与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理

    张小燕;白庆咸;黄高昇;赵辉;陈娟娟;杨莉洁;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curcumin)联合硼替佐米(bortezomib)对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系H9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的相关机理。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和硼替佐米单用或联合应用对H9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单用和联合用药时细胞的凋亡比率;采用RT-PCR法分析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不同处理组NF-κB P65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姜黄素和硼替佐米单用及联合应用时均可抑制H929细胞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协同效应;联用组细胞凋亡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用组及对照组;与单用组相比,联用组cyclin D1,BCL-2基因表达下降,BAX升高。核因子NF-κB P65在单用组的胞核内的表达减弱,联合应用组NF-κB P65蛋白分布于胞浆。结论 :姜黄素与硼替佐米均可抑制H929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凋亡,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抑制核因子NF-κB的转录及影响其调节凋亡相关基因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2011年03期 v.19;No.91 684-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7 ]
  • 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TNF-ɑ/IFN-γ表达的影响

    何淑娅;蒋能刚;曾婷婷;粟军;贾永前;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5.97±6.78)%和(15.20±11.28)%,正常对照组为(1.56±0.87)%,(1.76±0.8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治疗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1.67±1.26)%,(4.35±4.33)%,与初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显著下调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

    2011年03期 v.19;No.91 689-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54 ]

论著_儿童白血病

  • 12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住院病例分析

    曾慧敏;郭晔;衣晓丽;周剑峰;安文彬;竺晓凡;

    为了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对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的12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住院患者中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各亚型分布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特征。结果表明:ALL、AML患儿男女比例为分别为1.80∶1及1.73∶1。发病年龄高峰为2岁至6岁,中位年龄6岁,其中ALL发病年龄高峰为2-5岁,AML没有明显的发病年龄高峰。冬季为患儿发病及出生季节高峰,1月份为患儿发病及出生月份高峰。免疫学分型显示,631例ALL患者中B-ALL占89%,T-ALL占9%。在361例AML中M0-M7各亚型白血病所占比例分别为0.3%、2.2%、29.8%、20.9%、8.1%、25.2%、4.1%、4.6%。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631例ALL儿童中TEL/AML1阳性占23%,BCR/ABL阳性占7.4%,MLL阳性占4.1%,E2A/PBX1阳性占2.1%。在361例AML儿童中,19%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18%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4.2%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境及遗传背景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有影响,白血病各亚型发病率不一。

    2011年03期 v.19;No.91 692-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4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9 ]
  • 20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佟海侠;王秋实;陆春伟;王弘;刘卓刚;

    本研究检测20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探讨其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207例儿童ALL患者骨髓进行4色免疫表型分析,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其中的146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07例儿童ALL患者中,11.6%为T-ALL,88.4%为B-ALL。42.5%ALL患者表达髓系抗原(MyAg),CD13是ALL中最常见的MyAg(31.4%)。髓系抗原阳性率在T-ALL(41.7%)与B-ALL(42.6%)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可供核型分析的146例中核型异常者84例(57.5%)。MyAg+ALL与MyAg-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MyAg+ALL组白细胞计数高(>50×109/L)的患者比例及CD34+患者比例均高于MyAg-ALL组。结论 :免疫表型对ALL的诊断与分型至关重要,免疫表型与患者的异常核型改变及临床特征关系密切。

    2011年03期 v.19;No.91 696-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1 ]

论著_分子血液学

  • 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742C>T突变导致A2亚型

    洪小珍;应燕玲;许先国;马开荣;蓝小飞;刘瑛;朱发明;吕杭军;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2例ABO亚型A2B的分子机制。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先证者红细胞ABO血型抗原,用标准A、B、O细胞检测先证者血清中的ABO抗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先证者ABO基因的第5至7外显子序列,其PCR产物经酶切后直接测序分析。同时,PCR产物经TOPO TA克隆到质粒载体中获得单链,对所得克隆进行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红细胞有A、B抗原,同时其血清中存在抗A1抗体。直接测序分析发现,第261位无缺失,第297位A/G、467C/T、526C/G、657C/T、703G/A、742C/T、796C/A、803G/C、930G/A杂合。克隆测序得到B101和1个新的A等位基因。与A102相比,新A等位基因仅在第742位C→T突变,导致第248位精氨酸变成色氨酸,新等位基因已被正式命名为A213。结论 :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基因第742位C→T突变导致产生A2表型,表型个体血清中可含有抗A1抗体。

    2011年03期 v.19;No.91 702-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3 ]
  • 重组hβc基因的慢病毒颗粒的包装及其在NB4细胞过表达研究

    杨景辉;吴勇;字友梅;李先芳;廖晓莹;陈元仲;

    本研究旨在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使NB4细胞稳定过表达hβc基因,观察过表达hβc基因的NB4细胞在IL-3或GM-CSF作用下分化行为的改变,探讨hβc基因与NB4细胞分化之间的关系。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携带hβc基因ORF的克隆质粒为模板,用带PmeI和BstBI酶切位点的引物PCR获得目的基因,酶切PCR产物,定向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RRLSIN.cPPT.PGK/IRES/GFP.WPRE,构建含hβc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其正确性,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一起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培养液上清,感染NB4细胞,用Western blot鉴定目的基因在NB4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转染空载体慢病毒的NB4细胞(简称NB4-blank细胞)为对照,观察过表达hβc基因的NB4细胞(简称NB4-hβc细胞)在IL-3、GM-CSF、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下分化行为的改变。结果表明:含有hβc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能高效转染NB4细胞,并使NB4细胞稳定过表达hβc基因。NB4-hβc细胞,在IL-3或GM-CSF作用下CD11b表达水平上调,但上调的幅度均低于ATRA作用下的上调幅度,且未观察到形态学改变。NB4-Blank细胞在IL-3或GM-CSF作用下CD11b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成功地使NB4细胞稳定过表达hβc基因,IL-3或GM-CSF在一定程度上能诱导过表达hβc基因的NB4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但不能使其完全分化成熟。

    2011年03期 v.19;No.91 7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2 ]
  • 依硫磷酸调控人类基因表达谱的预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杨波;蔡力力;迟小华;卢学春;张峰;脱帅;朱宏丽;刘丽宏;严江伟;脱朝伟;

    本研究对依硫磷酸调控人类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可能具有的新生物学作用,为深入研究依硫磷酸的药理学作用及方法提供指导。以依硫磷酸(amifostine)为关键词,在互联网开放性数据库包括GEO、Affymetrix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库、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Bank)、基因表达数据库SAGE、GeneCard、InterPro、ProtoNet、UniProt和BLOCKS中搜索,并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基因表达数据库进行有效性检验、基因表达差异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仅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出1个与依硫磷酸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accession:GSE3212)。有效性检验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依硫磷酸处理K562细胞后,分类全基因组仅2.14%(460/192000)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1)。基因注释分析表明,460条差异基因中有139条为已知基因,其中77条表达上调,62条表达下调;13条为依硫磷酸处理后新表达的基因,5条为依硫磷酸处理后表达完全受抑的基因。聚类分析显示,139条基因分属11大类,主要生物学功能与造血及免疫调控、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结论 :生物信息学方法可用于依硫磷酸基因表达谱分析。依硫磷酸对人类基因表达谱具有调控作用,可能对造血及免疫、凋亡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需进一步在实验水平加以验证。

    2011年03期 v.19;No.91 71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1 ]
  • 双重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ITD和NPM1基因突变

    张泽川;鹿全意;赵江宁;陈亚玫;李志鹏;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同时筛查FLT3-ITD突变和NPM1突变的检测方法。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NPM1基因的外显子12和FLT3基因的外显子14、内含子14、外显子15,以覆盖几乎所有已知突变位点。对双重PCR体系的反应程序和引物浓度比例进行优化,将双重PCR产物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根据野生型产物和突变型产物的大小差异来判断突变存在与否并利用产物的峰面积对突变比例进行定量,并对突变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在93例标本中NPM1突变者17例(18.5%),FLT3-ITD突变者15例(16.3%),NPM1突变和FLT3-ITD突变双阳性6例。17例NPM1突变中7例M2、4例M4、5例M5、1例M6,其中10例男性、7例女性;有15例为A型,1例为B型,1例为Nm型;有1例CML急变为AML的标本中带有NPM1基因A型突变。15例FLT3-ITD阳性中1例M1、8例M2、2例M3、1例M4、3例M5,其中5例男性、10例女性。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检测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论 :建立了同时筛查FLT3-ITD突变和NPM1突变的检测体系,该体系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具有方便、快捷、准确、可定量的优点。

    2011年03期 v.19;No.91 717-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8 ]
  • 人同源盒基因HoxB4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李田兰;赵春亭;张忠广;刘竹珍;刘世海;孟冬梅;张元峰;

    本研究旨在构建人同源盒基因HoxB4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HoxB4的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采用RT-PCR的方法从健康产妇脐血单个核细胞中扩增出该基因,并将HoxB4的PCR产物用EcoRI和BamHI双酶切后连接到用EcoRI和BamHI双酶切的带有EGFP编码序列和内部核糖体转入位点(IRES)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DH5α内扩增后,对其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以证实载体构建成功。结果表明,双酶切和质粒测序结果证明HoxB4基因正确的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开放阅读框架正确,pIRES2-EGFP/HoxB4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利用PCR,DNA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构建了pIRES2-EGFP/HoxB4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HoxB4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

    2011年03期 v.19;No.91 72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2 ]

论著_免疫血液学

  • 卡介苗抑制裸鼠白血病移植瘤生长及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王媛媛;王玲珍;孙立荣;

    本研究通过建立人白血病突变株细胞异种移植模型探讨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e,BCG)的抗白血病作用。对8-10周龄的BALB/c裸鼠皮下接种1×107/ml人急性髓系白0细胞,于4-6天可形成皮下浸润的白血病裸鼠模型,随后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于肿瘤内接种生理盐水,实验组又分为T1组(BCG组)、T2组(灭活的BCG组)。观察各组裸鼠带瘤生存情况,以及通过对肿瘤组织及多个脏器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内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HL-60细胞植入裸鼠皮下后各组裸鼠体表接种部位形成淡绿色的肿块,同时有局部转移及肝脏脾脏转移。在BCG组、灭活的BCG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坏死现象。结论 :用白血病HL-60细胞建立了白血病移植裸鼠模型,有全身肿瘤转移的现象,在接种BCG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结核感染情况。BCG自身对肿瘤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2011年03期 v.19;No.91 725-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1 ]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的研究

    曹江;李秀芹;陈翀;曾令宇;程海;李振宇;潘秀英;徐开林;

    本研究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并初步阐明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在ITP中的作用及意义。ITP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及治疗效果分为治疗前组(活动组38例)、治疗后组(缓解组24例、部分缓解组10例、未缓解组4例),3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健康者外周血Th17细胞及Treg细胞分别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表明,活动组、未缓解组Th17细胞的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部分缓解组亦高于对照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低于活动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Treg细胞百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缓解组亦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高于活动组(p<0.05)。活动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Th17/Treg细胞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亦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低于活动组(p<0.05)。结论 :ITP患者活动组Th17细胞百分率、Th17/Treg细胞比率升高。ITP患者活动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Treg细胞百分率降低,缓解组Treg细胞百分率较活动组升高。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在ITP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2011年03期 v.19;No.91 730-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708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155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

    罗雄燕;武丽君;陈龙;杨明辉;刘宁涛;库尔班江;谢传美;史冉庚;唐中;赵岩;曾小峰;袁国华;

    本研究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巨核细胞抗体,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并与30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阳性在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占7例(19.4%),在3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SLE患者中有2例(6.7%),及在正常人中有1例(3.3%),后者与SLE伴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但伴有或不伴有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 :SLE患者血清存在抗巨核细胞的自身抗体,并与部分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有关,应扩大病例数作出肯定结论 ,进一步了解SLE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理。

    2011年03期 v.19;No.91 734-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07 ]

论著_细胞因子与造血调控

  • 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单核细胞前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机理

    韩潇;周道斌;许彩民;杨洋;段明辉;汪玄;张洁萍;赵永强;沈悌;武永吉;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治疗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的主要药物,通过刺激造血、抑制hepcidin和前炎症因子而改善贫血。近来发现单核细胞是hepcidin的另一来源,EPO能降低IL-6诱导的hepcidin,推测EPO可能通过降低IL-6进而抑制hepcidin的间接途径。然而,EPO降低单核细胞IL-6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探讨EPO对单核细胞前炎症因子的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IL-6 mRNA和TNF-α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RP-1信号分子的蛋白水平。采用1μg/m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THP-1单核细胞,观察EPO不同浓度(0.5,1,2,5,10 U/ml)和作用时间(0,3,6,12,24小时)对THP-1单核细胞IL-6 mRNA、TNF-αmRNA以及PARP-1蛋白的抑制作用。加用1μg/ml或5μg/mlEPO受体(EPOR)抗体和/或3-氨基苯甲酰胺(3AB,PARP-1抑制剂),观察其对EPO的拮抗作用以及对PARP-1信号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μg/ml LPS可以明显促进THP-1单核细胞IL-6和TNF-αmRNA表达。EPO可抑制LPS诱导的IL-6和TNF-αmRNA表达,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对于IL-6 mRNA,2 U/ml EPO作用6小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对于TNF-αmRNA,10 U/ml EPO作用3小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研究发现,LPS诱导IL-6 mRNA表达升高的同时PARP-1蛋白水平也明显增加,EPO抑制IL-6 mRNA表达的同时PARP-1蛋白也下降,且2 U/ml EPO作用6小时对IL-6和PARP-1蛋白均有明显抑制。3AB是PARP-1的直接抑制剂,EPO受体的抗体与3AB相似,可拮抗EPO对IL-6的抑制作用。结论 :EPO能够抑制单核细胞IL-6和TNF-α表达,EPO可能通过降低PARP-1水平抑制IL-6的表达。

    2011年03期 v.19;No.91 738-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0 ]

论著_干细胞生物学及应用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于靓霞;陈芳;孙军;王继明;赵钦军;任新军;马凤霞;杨少光;韩之波;韩忠朝;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广泛,易扩增,低免疫原性等特点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疾病治疗的研究中。本研究旨在为重症肌无力疾病探求一种新的应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到重症肌无力大鼠中,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人源化细胞的分布,ELISPOT法观察MSC对B细胞原位分泌抗体的影响,Transwell试验检测分泌IFN-γ的水平。结果发现,经静脉输注的UCMSC能快速的迁移到炎症部位和局部淋巴结,而且在淋巴结的髓质区也可以检测到人源化的细胞。体外原位检测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分泌的试验发现,当MSC与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能有效地抑制AchR抗体的产生。Transwell试验显示,UCMSC与CD4T细胞直接接触,能有效地降低IFN-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症肌无力体内的Th1/Th2细胞失衡的免疫状态。结论 :在重症肌无力大鼠中,MSC可能通过相互接触或/和释放细胞因子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为重症肌无力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新途径。

    2011年03期 v.19;No.91 74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9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46 ]

论著_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

  • 荧光标记短串联重复序列复合扩增监测嵌合体的应用研究

    李素霞;朱宏丽;郭搏;达万明;

    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的多重PCR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结合全自动毛细管电泳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水平,并探讨该方法动态监测对移植患者预后判断的作用。采集3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其供者移植前后骨髓或外周血的DNA,采用Profiler Plus试剂盒进行PCR扩增,产物经ABI310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通过供受者基因位点差异和峰面积进行嵌合体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29例患者在移植后28天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complete chimerism,CC),1例形成混合嵌合体(mixed chimerism,MC)。在长期随访中,22例表现为持续完全供者嵌合体,8例混合嵌合体患者中7例原病复发,从完全供者嵌合体转为混合嵌合体。完全供者嵌合体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混合嵌合体组。结论 :荧光标记多重复合扩增STR检测嵌合体具有快速、自动化高、可定量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动态定量监测嵌合体可用于移植动力学研究,对移植物早期植入或被排斥、疾病复发以及GVHD均有预警作用,对实施临床干预治疗有指导价值。

    2011年03期 v.19;No.91 749-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7 ]
  • 脐血复温后细胞输入剂量对植入的预测作用分析

    吴洁莹;廖灿;陈劲松;许遵鹏;李焱;孙新;吴韶清;汤雪薇;陆琰;谢闺娥;

    本研究探讨非血缘供者脐带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中复温后供者细胞输入剂量对植入和造血重建的预测作用。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10年4月间接受单份UCBT的97例儿童恶性及非恶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冷冻前和复温后检测的总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s,TNC)、CD34+细胞及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cyte-macrophage,CFU-GM)的输入剂量对受者的植入及造血重建速度的影响,供者脐带血均来自广州脐血库。结果表明,冷冻前TNC(/kg)(mean±SD:7.65×107±4.26×107;median:6.34×107)、CD34+细胞(/kg)(mean±SD:4.64×105±4.47×105;median:3.03×105)及CFU-GM(/kg)(mean±SD:0.79×105±1.09×105;median:0.57×105)与其对应的复温后TNC(/kg)(mean±SD:6.98×107±4.12×107;median:6.00×107)、CD34+(/kg)(mean±SD:6.86×105±8.56×105;median:4.17×105)、CFU-GM(/kg)(mean±SD:0.52×105±0.52×105;Median:0.39×105)均显著相关(r=0.952,p<0.001;r=0.794,p<0.001;r=0.478,p<0.001)。植入组(n=70)的冷冻前和复温后CFU-GM输入剂量均高于未植入组(n=22)(p=0.023;p=0.011),而二者的冷冻前和复温后的TNC、CD34+细胞输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冻前TNC、CD34+细胞、CFU-GM输入剂量与受者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呈负相关(r=-0.285,p=0.018;r=-0.396,p=0.002;r=-0.373,p=0.002),复温后TNC与CD34+细胞数亦与之呈负相关(r=-0.260,p=0.031;r=-0.483,p<0.001),而只有冷冻前CD34+细胞数与血小板植入时间负相关(r=-0.352,p=0.013)。结论 :CFU-GM输入剂量对预测植入有一定帮助,而冷冻前和复温后的各项指标相比,前者与植入及造血重建速度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提示脐带血在提供搜寻或发放用于移植之前,完善相应的造血功能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2011年03期 v.19;No.91 754-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3 ]
  • 化疗后恰当时机使用G-CSF能显著提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含量

    徐黎;常春康;干蔚瑾;苏基滢;张曦;吴凌云;宋陆茜;贺琪;周立宇;肖超;刘宏;李晓;

    本研究旨在观察COAEP化疗后选择不同时机使用G-CSF对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产率的影响。选择39例恶性淋巴瘤(NHL和HD)或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相同的动员化疗方案(COAEP),包括CTX400mg/m2d1,VLB2mg/m2d1,Ara-C60mg/m2×d1-5,VP-16 60mg/m2×d1-5,prednisone40mg/m2×d1-5。历史对照组(12例)在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降至最低点首次回升时使用G-CSF(filgrastim)。试验组(27例)在外周血白细胞稳定回升(白细胞在首次回升后仍会出现波动2-3天)时使用G-CSF。G-CSF以5μg/kg每天1次皮下注射直至最后1次PBSC采集前。2组患者开始使用G-CSF后每日进行血常规检查,当白细胞总数大于10.0×109/L,单个核细胞(MNC)大于1.0×109/L时使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以自动干细胞分离程序采集PBSC。结果表明,2组病例都使用了烷化剂(累积剂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获得26.4×106/kg CD34+细胞,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3.1×106/kg CD34+细胞(p=0.0031)。结论 :化疗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使用G-CSF能显著提高移植物中CD34+细胞含量。

    2011年03期 v.19;No.91 759-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9 ]

论著_出血与血栓病基础

  • 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血小板功能与凋亡等影响

    房磊;王捷熙;刘敏霞;杜为;任素萍;权国波;王艳;韩颖;

    本研究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负载后对血小板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将血小板用不同浓度EGCG(浓度分别为:0、2.5、5、7.5、10、12.5、15、20、30mmol/L)的负载液处理,通过比对回收率和聚集活性,将实验分为2.5、5、10mmol/L负载液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保存期内血小板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血小板的回收率通过血细胞计数技术仪进行检测;血小板聚集活性通过比浊法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的凋亡。结果表明,负载液中EGCG浓度为2.5、5、10mmol/L时负载入血小板的EGCG量分别为0.4006±0.12、1.0527±0.1503、1.6902±0.1112mmol/L。当负载液中EGCG浓度较低时(<15mmol/L),负载液中EGCG的浓度与血小板对EGCG的吸收量呈正相关。检测血小板回收率时发现,2.5mmol/L的负载液处理组回收率为(82.45±0.360)%,空白组为(90.33±1.115)%,负载EGCG血小板回收率下降(p<0.05);比较而言,回收率在5mmol/L组和10mmol/L组分别为(57.51±2.468)%和(47.45±2.030)%,下降更为明显(p<0.01)。当使用ADP作为诱聚剂时,空白对照组中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MAR)为(63.6±4.037)%,高于其它组(p<0.01),血小板的聚集活性与负载液的EGCG浓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当使用THR作为诱聚剂时,对照组的MAR为(89.3±6.533)%,高于EGCG负载的实验组(p<0.05),其中10mmol/L EGCG负载液的血小板聚集活性为(70.1±5.400)%,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p<0.01)。在细胞凋亡检测实验中发现,负载EGCG后的血小板容易呈现早期凋亡状态,说明EGCG对于血小板的程序性死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 :负载入血小板中的EGCG对血小板各种生理功能有着明显的影响,负载EGCG后的血小板更易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

    2011年03期 v.19;No.91 764-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8 ]
  • 深静脉血栓患者C反应蛋白1059 G/C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王梅芳;杨林花;杨晓玲;张睿娟;董春霞;侯丽虹;刘秀娥;

    本研究旨在探索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59G/C基因多态性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us,DVT)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61例DVT患者和60例对照组CRP1059G/C基因多态性,并统计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显示,病例组CRP1059G/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1059G/C基因多态性存在一定的人种及地域差异,是否是DVT患者遗传性危险因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年03期 v.19;No.91 769-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7 ]
  • 冻干血小板对大鼠难愈合创伤模型的实验治疗

    杜为;王捷熙;刘敏霞;房磊;任素萍;王艳;权国波;韩颖;

    血小板含有20多种生长因子,对于创伤尤其是难愈性创伤具有治疗作用。本研究以糖尿病SD大鼠为基础,建立了一种难愈合创口模型,用于评价冻干血小板对难愈性创伤修复的治疗作用。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mg/kg对大鼠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取正常大鼠10只,糖尿病大鼠20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DR)、糖尿病对照组(DR)和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TLP);在各组大鼠背部造成直径2cm圆形创面,分别于第l、3、5、7、12天进行创面照相和透明膜描计法计算创面愈合速度。结果显示,注射STZ72小时后糖尿病组血糖明显高于16.7mmol/L。1周后糖尿病大鼠体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轻(p<0.05)。糖尿病对照组创口的愈合速度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创口(p<0.05),冰冻干燥血小板治疗组创口愈合速度显著快于糖尿病对照组。第12天时,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创口再上皮化率分别达到88.1%和81.8%,而糖尿病组只有62.8%。结论 :以链脲佐菌素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能成功制备难愈合创口模型,冰冻干燥血小板对该难愈性创伤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2011年03期 v.19;No.91 772-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2 ]
  • 冠心病患者vWF基因A1381T多态性分析

    袁忠海;侯毅鞠;李艳;张慧;李中言;李欣;于东汇;

    本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vWF基因A1381T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04名40-75岁(平均59岁)连续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血浆vWF:Ag水平,同时测定96名39-70岁(平均56岁)同期门诊体检的人群血浆vWF:Ag水平作为对照组;采用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分析vWF基因A1381T单核苷酸多态性,测序验证。实验数据根据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性别、血型或/和基因型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vWF基因A1381T多态性GG基因型的频率在冠心病组为62.5%,对照组为67.7%,而AG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为37.5%,对照组为32.3%。卡方检验显示,AG基因型与冠心病没有相关性,其优势比OR=1.258(95%CI=0.702-2.255,χ2=0.595,p=0.440)。冠心病组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冠心病组AG和GG基因型的个体血浆vW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G和GG型(p<0.001)。基因型AG与GG比较,在冠心病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冠心病组AG个体血浆vWF含量明显高于GG个体,而对照组AG个体血浆vWF含量虽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O型与A、B和AB型比较其血浆vWF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A、B及AB型之间血浆vWF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组中,O、A、B和AB型之间相互比较血浆vWF含量之间均没有差异(p>0.05);经过两组相同血型的比较,冠心病组的B、AB、O血型对应的血浆vW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07和0.000),而A血型的血浆vWF含量也高于对照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血型和A1381T基因多态性对血浆vWF水平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但冠心病组O血型的AG基因型个体与GG基因型个体相比,血浆vWF含量明显增高(p<0.05),其他血型AG基因型个体与GG基因型个体相比,血浆vWF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vWF基因A1381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易感性没有相关性,冠心病组血浆vWF水平随ABO血型和vWF基因A1381T多态性不同而有明显的不同,尤其AG基因型血浆vWF增高最明显,冠心病组O血型A1381T多态性的AG基因型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GG基因型。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A1381T多态性是否影响vWF基因表达及vWF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1年03期 v.19;No.91 775-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7 ]

论著_临床血液学

  •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9例长期随访

    陈玲珍;陈嘉榆;余卫;巫进明;詹昱;冯可欣;杨德懋;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为6×106-1×108,每周1次,连用4-22个月。外周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评价造血恢复,流式细胞术测定输注细胞的组成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T细胞TCRVβ克隆性。结果表明:49例患者中痊愈37例,随访至今无1例出现复发;5例部分缓解,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总有效率91.8%(45/49)。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倒置者39例,治疗后31例(79.5%)恢复正常。11例患者行外周血TCRVβ克隆性分析,受抑制的亚群重新得到恢复,出现多克隆的表达图像。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及其它远期不良反应。结论 :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疗法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78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00 ]
  • 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刘洋;包尔宁;杨波;卢学春;朱宏丽;韩为东;王瑶;代汉仁;姚善谦;

    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采集6例老年M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刺激因子培养,诱导成CIK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28天为1个疗程。观察CIK细胞回输后患者体内效应细胞的比例变化、不良反应以及对感染的发生、血红蛋白水平和对输血依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IK细胞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有效地减少了MDS患者感染的发生,缩短了高热时间。在疾病稳定期,CIK细胞输注可减少红细胞的输注量,稳定血红蛋白水平,但不能改变MDS向高危亚型转化的自然病程。结论 :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老年人MDS安全有效。

    2011年03期 v.19;No.91 787-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04 ]
  • 雄激素治疗114例获得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疗效分析

    王书春;李彦珊;陈晓娟;邹尧;杨文钰;刘天峰;周剑锋;曾慧敏;陈玉梅;竺晓凡;

    为分析雄激素治疗儿童获得性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14例NSAA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康力龙0.1mg/(kg.d)治疗。结果表明,15例(13.2%)患儿在中位时间12个月(2-72个月)获得了完全缓解;6例(5.3%)患儿在中位时间19个月(6-72个月)进展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其余93例患者(81.6%)仍处于NSAA状态。分析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诊断初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网织红细胞绝对(ARC)、血红蛋白,骨髓涂片中粒系/红系比例以及是否有输血依赖)与预后的关系发现,诊断初期伴输血依赖较无输血依赖患者更易进展为SAA(19.2%vs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诊断初期ARC低于50×109/L或ANC低于0.8×109/L易进展为SAA(8.1%vs0%)(p=0.029);(9.1%vs1.7%)(p=0.034),两者均低的患者更易进展为SAA(12.8%vs1.3%)(p=0.011)。结论 :给予康力龙治疗的NSAA患者有5.3%进展为SAA;诊断初期ARC最低值低于50×109/L和/或ANC最低值低于0.8×109/L的患者或初诊时有输血依赖的NSAA患者更易进展为SAA。

    2011年03期 v.19;No.91 793-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0 ]

论著_输血医学

  •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样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鼻咽癌相关性的研究

    卢亮;金士正;王大明;高素青;邓志辉;

    本研究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多样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鼻咽癌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对67名临床诊断为鼻咽癌(NPC)的南方汉族患者的血样和77例随机健康对照组血样进行KIR基因定型,并采用Wolf法计算相对危险度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KIR2DL3基因频率在患者组显著降低(χ2>3.84,p<0.05,RR=0.08),具有统计学差异;KIR2DS5和KIR2DL5B基因频率在患者组显著升高(χ2>3.84,p<0.05,RR值均>1),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其它各KIR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方汉族人群NPC患者中KIR2DL3、KIR2DS5和KIR2DL5B基因可能与NPC发病相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798-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8 ]
  •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红系造血恢复的影响

    蔡雪娇;洪俊英;陈怡;俞康;

    本研究探讨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红系造血的影响。对16例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移植患者的ABO血型,IgM和IgG抗体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6例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恢复造血功能,与ABO血型相合组比较,ABO血型不合组在粒细胞植活时间、血小板植活时间无差异,但红系重建时间明显延长;ABO主侧不合与双侧不合受者抗供者凝集素消失时间与红系恢复时间有相关性。结论 :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会导致红系造血迟缓。移植前用供型血浆置换法或输注供者红细胞来中和受者体内抗供者红细胞的凝集素能缩短红细胞植入时间,减少红细胞的输注。

    2011年03期 v.19;No.91 80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5 ]

论著_辐射血液学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辐射基因Survivin和HO-1的表达

    吴冰;王艳春;韦艳;周雅丽;张玲;张茜;王存邦;白海;

    本研究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辐射基因survivin和HO-1的表达。采用Fi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自人骨髓中分离MSC并进行纯化和扩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并进行鉴定;用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吲哚美辛等定向诱导BM-MSC分化为脂肪细胞;RT-PCR检测MSC中survivin和HO-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MSC中CD34、HLA-DR表达为阴性,CD71、CD44表达为阳性,并且可诱导为脂肪细胞。RT-PCR检测MSC显示有survivin和HO-1抗辐射基因表达。结论 :MSC具有较低的辐射敏感性,这可能与抗辐射基因survivin和HO-1表达相关。

    2011年03期 v.19;No.91 805-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7 ]
  • 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细胞及分化的影响

    赵红霞;郭梅;刘铁强;艾辉胜;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凋亡及各细胞亚群增殖、分化的影响。6Gy照射BALB/c小鼠制造中重度急性辐射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重组人G-CSF治疗组[rhG-CSF100μg/(kg.d)×14天]。用PI法检测照后72小时内胸腺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后7至28天不同时间点胸腺CD4-CD8-细胞4阶段及CD4+CD8+、CD8+CD4-、CD8-CD4+细胞比例。结果显示,G-CSF在照后6小时即可使胸腺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CSF组vs对照组为(82.0±5.0)%vs(75.9±2.8)%(p<0.05),S期下降G-CSF组vs对照组为(10.2±4.8)%vs(15.7±2.3)%(p<0.05),但对G2/M期细胞比例影响不大。胸腺细胞受照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调亡,12小时达高峰。G-CSF组在照后6小时及12小时胸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2.4)%、(15.5±3.3)%,对照组则分别为(16.5±2.2)%、(22.6±0.7)%,两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胸腺CD4-CD8-(double negative,DN)细胞成熟分4个阶段(DN1-4),G-CSF组照后7天DN1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照后21天DN3、DN4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G-CSF可促进DN1细胞增殖,并使其向DN3、DN4阶段分化。G-CSF对胸腺CD4+CD8+细胞的影响主要在于减轻其恢复过程中的二次下降的程度,使其在照后28天接近正常,并明显高于对照组[(71.0±6.3)%vs(25.5±6.3)%](p<0.05)。结论 :G-CSF可调节急性辐射损伤胸腺细胞周期,减少胸腺细胞凋亡,促进胸腺CD4-CD8-及CD4+CD8+细胞增殖、分化,加快急性辐射损伤后中枢免疫恢复。

    2011年03期 v.19;No.91 809-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3 ]

综述

  • 通用型红细胞工程的研究进展

    檀英霞;季守平;宫锋;

    生产、使用O型通用型红细胞(universal red blood cells)是未来输血医学发展的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制备通用型红细胞的技术。第1种是红细胞血型抗原修饰技术,又分为2种方法:①糖苷酶酶解法,利用特异的外切糖苷水解酶将红细胞表面的A、B抗原的糖基去除,制备酶解转变的O型红细胞(ECO-RBC);B型红细胞制备的ECO-RBC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临床输血试验,可安全地输给A型和O型患者;由于A抗原结构的复杂性,A型红细胞的酶解转变研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应用细菌来源的新型糖苷酶同时实现了A1→O、A2→O的转变;②PEG化技术,利用化学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非特异地遮蔽红细胞表面抗原,制备O型及表面稀有血型抗原阴性的通用型红细胞。第2种是诱导多能干细胞或成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的技术,不仅可制备ORh-型红细胞,还可作为新的血液来源以解决目前的血源短缺问题。目前,可用来诱导产生红细胞体系的启动细胞有造血干细胞(H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和人胚胎干细胞(hESC)或真皮成纤维细胞(Fib);利用多能干细胞制备通用型红细胞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其生产工艺、生产成本及生产的红细胞的安全性、有效性距离临床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尽管如此,这些研究结果对防止血荒或血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应急用血,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3期 v.19;No.91 814-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转录因子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4)研究进展

    林江;纪润璧;钱军;

    婆罗双树样基因4(sal-like4,SALL4)位于染色体20q13.13-13.2,编码蛋白是1个含有8个锌指基序的转录因子。近年的研究表明,SALL4基因在胚胎早期发育、器官形成以及胚胎干细胞增殖和多能性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ALL4基因不同位点的杂合子突变产生无义突变或移框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其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Okihiro综合征、雅-肾-眼综合征、IVIC综合征发病相关。在生殖细胞肿瘤、肝样胃癌、急性髓系白血病和前驱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中SALL4表达水平增高。本文就SALL4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2011年03期 v.19;No.91 820-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7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3 ]
  • T否决细胞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的研究

    李凤;段连宁;纪树荃;

    否决效应是一种能特异性抑制识别否决细胞自身表面抗原的细胞毒性T细胞前体细胞(CTL-p)的攻击,而CTL-p对识别第三方抗原无抑制作用。具有否决效应的细胞称为否决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D8+CTL)是现知否决活性最强的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输注供者源的CD8+CTL否决细胞清除宿主同种异体反应细胞可以促进供者干细胞的植入。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D8+CTL否决效应的机制、GVH效应、抗肿瘤效应、活体内的应用及与药物和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1年03期 v.19;No.91 824-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7 ]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急性放射病研究的新进展

    郭玲玲;李明;邢爽;罗庆良;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种能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造血、加速干细胞归巢、重建造血微环境等独特的生物活性,且易于分离、扩增和外源基因转染。近年来用于各种组织器官损伤的治疗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用于急性放射病的实验治疗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文介绍了MSC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急性放射病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1年03期 v.19;No.91 828-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1 ]
  • 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研究进展

    常春康;张曦;赵佑山;李晓;

    AMD3100(Plerixafor)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4的阻断剂,能通过竞争与CXCR4的结合位点,有效阻断SDF-1结合CXCR4,从而阻断SDF-1/CXCR4轴的生理功能。SDF-1/CXCR4轴在介入干细胞动员、迁移、归巢、免疫调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胚胎发育、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定植等都起到重要作用。AMD3100能够快速有效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抑制某些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因此,对AMD3100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从造血微环境等方面阐述肿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并能够为某些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AMD3100生物作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2011年03期 v.19;No.91 83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80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1 ]
  • 套细胞淋巴瘤中P53基因的研究进展

    周立涛;朱家斌;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2001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新分类中的一种独立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几乎所有的MCL都有t(11;14)(q13;q32)易位,此易位使11q13上的BCL-1癌基因(cyclin D1)与14q32上的IgH基因重排,导致cyclin D1过度表达,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而使G1期缩短。MCL临床病程和转归呈异质性,许多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可影响其预后,其中P53基因的异常与MCL的病程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就P53基因的缺失、突变与MCL的关系,P53异常患者的治疗作一综述。

    2011年03期 v.19;No.91 835-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3 ]
  • 不规则抗体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进展

    朱琳琳;张晨光;

    血小板抗体主要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相关抗体,亦属于不规则抗体,在临床上因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性或妊娠及输血等免疫刺激产生。产生的IgG和/或IgM性质的抗体可不同程度导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血无效等多种反应。因此,输血前或产前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非常必要。除进行常规的血清学水平检测,还可结合流式细胞术以及PCR和PCR-SS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母体血浆中抽提胎儿游离DNA进行基因分型,以进一步预测胎儿发生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性,实现优生优育;对疑难配血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可为其提供合适的血液,降低输血反应。本文针对血小板系统不规则抗体的产生、种类、实验室检测、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和目前研究水平进行综述。

    2011年03期 v.19;No.91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14 ]
  • 肿瘤微环境与非霍奇金淋巴瘤

    陈晶霞;李军民;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而言,缺乏合适的肿瘤微环境,使人们难以在连续的细胞培养中或异种移植动物身上种植出肿瘤细胞。现今已有诸多研究阐明微环境对淋巴瘤细胞生长和生存的重要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包括淋巴瘤干细胞生活在特定的微环境中,该环境中各种非恶性辅助细胞及细胞因子对淋巴瘤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预后意义。阻断淋巴瘤细胞和微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策略。本文将对肿瘤微环境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淋巴瘤微环境的细胞种类,间充质干细胞和基质细胞,T细胞亚群的辅助作用,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监测等。

    2011年03期 v.19;No.91 84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0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6 ]
  • 骨髓微环境介导的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付冰;林艳娟;

    骨髓微环境由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等组成。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支持造血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它不仅支持正常和恶性造血细胞的生长,并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细胞黏附作用、上调耐药基因及改变细胞周期等机制庇护白血病细胞所免于化疗药物的杀伤。本文就骨髓微环境介导的几种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其中包括可溶性因子介导的耐药,细胞黏附介导的耐药,某些耐药基因的上调,对白血病细胞代谢的调节和肿瘤细胞周期改变等。

    2011年03期 v.19;No.91 848-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7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荣获美国EBSCO大型文献库全文收录

    <正>2010年4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接到美国EBSCO文献库信函通知,谓《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已通过EBSCO业务部门的遴选和评审,获全文收录资格;2010年8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社与美国EBSCO互签了协议,同年12月《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在软件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了期刊全文数据传送的技术问题,并传送了2010年全年6期各篇论文的

    2011年03期 v.19;No.91 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年影响因子

    <正>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出版的2010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年的影响因子为0.938(复合影响因子),0.725(期刊综合影响因子)和0.705(基础研究影响因子),在基础医学期刊中排名第5位。根据国

    2011年03期 v.19;No.91 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