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瑜;李红华;窦立萍;靖彧;王全顺;于力;
本研究探讨以DNA抑制因子4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前报告因子的可行性。以骨髓持续完全缓解6-8个月的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经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后持续完全缓解的32例ALL患者进行DNA抑制因子4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分析,并随诊3个月以上。结果发现,32例完全缓解的ALL患者中20例(62.5%)DNA抑制因子4呈甲基化。12例DNA抑制因子4呈非甲基化的患者中只有1例3个月内复发,复发率8.33%,20例DNA抑制因子4呈甲基化状态的患者中10例3个月内复发,复发率50%。DNA抑制因子4甲基化与ALL患者初诊时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并不完全相关。结论:DNA抑制因子4可作为ALL患者临床复发前的报告因子。
2008年05期 No.75 990-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瑜;李红华;窦立萍;靖彧;王全顺;于力;
本研究探讨以DNA抑制因子4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复发前报告因子的可行性。以骨髓持续完全缓解6-8个月的ALL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经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后持续完全缓解的32例ALL患者进行DNA抑制因子4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分析,并随诊3个月以上。结果发现,32例完全缓解的ALL患者中20例(62.5%)DNA抑制因子4呈甲基化。12例DNA抑制因子4呈非甲基化的患者中只有1例3个月内复发,复发率8.33%,20例DNA抑制因子4呈甲基化状态的患者中10例3个月内复发,复发率50%。DNA抑制因子4甲基化与ALL患者初诊时是否具有高危因素并不完全相关。结论:DNA抑制因子4可作为ALL患者临床复发前的报告因子。
2008年05期 No.75 990-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琼;朱雨;仇红霞;仇海荣;王蓉;徐卫;李建勇;
为研究伴复杂核型异常(compl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8号染色体异常,采用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结果表明:81例标本中CCA涉及所有染色体,而8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35.8%(29/81),其中AML为56%(14/25)、CML为28.6%(10/35)、MDS为23.8%(5/21),CML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分别为20%(1/5)、33.3%(9/27)。29例伴8号染色体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有15例为非平衡易位,占51.7%。结论:8号染色体异常是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多为不平衡性易位。
2008年05期 No.75 993-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琼;朱雨;仇红霞;仇海荣;王蓉;徐卫;李建勇;
为研究伴复杂核型异常(complex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的8号染色体异常,采用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5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5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例。结果表明:81例标本中CCA涉及所有染色体,而8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35.8%(29/81),其中AML为56%(14/25)、CML为28.6%(10/35)、MDS为23.8%(5/21),CML加速期、急变期发生率分别为20%(1/5)、33.3%(9/27)。29例伴8号染色体异常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有15例为非平衡易位,占51.7%。结论:8号染色体异常是伴CCA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多为不平衡性易位。
2008年05期 No.75 993-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薛志科;金洁;陈志妹;楼基余;愈运彪;
本研究探讨135例非单纯Ph染色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染色体检查结果并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135例CML染色体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备,应用R显带技术对其进行显带分析。结果表明:经染色体检测的1 210例的CML中135例有非单纯Ph染色体异常。本组135例非单纯Ph染色体CML中,慢性期87例、加速期21例、急变期27例。87例慢性期患者中,14例伴简单变异易位,22例伴复杂变异易位,其余的伴其他染色体异常,其中伴8号染色体三体4例,伴双Ph4例,伴i(17)5例;在21例加速期患者中,伴8号染色体三体4例,伴双Ph4例,伴i(17)3例;在27例急变期患者中,2例伴简单变异易位,3例伴复杂变异易位,其余的伴其他染色体异常,其中伴8号染色体三体5例,伴双Ph5例,伴i(17)2例。本组常见额外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低依次为+Ph、+8、i(17)、-Y、+19和+21。本组有16例伴简单变异易位,25例伴复杂变异易位。结论:CML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ML的诊断、预后、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8年05期 No.75 997-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薛志科;金洁;陈志妹;楼基余;愈运彪;
本研究探讨135例非单纯Ph染色体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染色体检查结果并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135例CML染色体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短期培养法制备,应用R显带技术对其进行显带分析。结果表明:经染色体检测的1 210例的CML中135例有非单纯Ph染色体异常。本组135例非单纯Ph染色体CML中,慢性期87例、加速期21例、急变期27例。87例慢性期患者中,14例伴简单变异易位,22例伴复杂变异易位,其余的伴其他染色体异常,其中伴8号染色体三体4例,伴双Ph4例,伴i(17)5例;在21例加速期患者中,伴8号染色体三体4例,伴双Ph4例,伴i(17)3例;在27例急变期患者中,2例伴简单变异易位,3例伴复杂变异易位,其余的伴其他染色体异常,其中伴8号染色体三体5例,伴双Ph5例,伴i(17)2例。本组常见额外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低依次为+Ph、+8、i(17)、-Y、+19和+21。本组有16例伴简单变异易位,25例伴复杂变异易位。结论:CML是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病。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ML的诊断、预后、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008年05期 No.75 997-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银霞;马肖容;张王刚;刘捷;曹星梅;何爱丽;
本研究探讨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和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的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探索其与共刺激分子B7.1的关系。应用GHA标准预激化疗方案G-CSF[200μg/(m2·d)皮下注射,第1-14天];高三尖杉酯碱[1mg/(m2·d)静脉点滴,第1-14天];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治疗79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传统MA方案化疗组比较,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GHA预激化疗治疗后难治性AML缓解率60.7%(完全缓解率43%,部分缓解率17.7%),治疗MDS有效率52.4%。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平均持续时间3.5天。重症感染发生率3%,无严重出血、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轻微,患者均痊愈。治疗相关死亡率为零。AML-M2组、AML-M5组完全缓解率较高(60.9%,61.9%),最长持续缓解期已4年。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阳性率差异较大(0%-66.7%),正常对照组为0,AML-M2组和AML-M5组明显高于其它AML组和正常对照组,且表达率与预激化疗疗效呈正相关。结论: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无严重毒副作用和治疗相关死亡率,无病生存期长,是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可能与预激化疗疗效有关,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8年05期 No.75 1002-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银霞;马肖容;张王刚;刘捷;曹星梅;何爱丽;
本研究探讨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和小剂量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的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寻求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探索其与共刺激分子B7.1的关系。应用GHA标准预激化疗方案G-CSF[200μg/(m2·d)皮下注射,第1-14天];高三尖杉酯碱[1mg/(m2·d)静脉点滴,第1-14天];阿糖胞苷[10mg/m2,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第1-14天]治疗79例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传统MA方案化疗组比较,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相关死亡率并随访。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GHA预激化疗治疗后难治性AML缓解率60.7%(完全缓解率43%,部分缓解率17.7%),治疗MDS有效率52.4%。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平均持续时间3.5天。重症感染发生率3%,无严重出血、消化道反应,心、肝、肾功能损害轻微,患者均痊愈。治疗相关死亡率为零。AML-M2组、AML-M5组完全缓解率较高(60.9%,61.9%),最长持续缓解期已4年。各组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阳性率差异较大(0%-66.7%),正常对照组为0,AML-M2组和AML-M5组明显高于其它AML组和正常对照组,且表达率与预激化疗疗效呈正相关。结论:GHA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无严重毒副作用和治疗相关死亡率,无病生存期长,是高效低毒的新型化疗方案。肿瘤细胞上共刺激分子B7.1表达可能与预激化疗疗效有关,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8年05期 No.75 1002-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陆世丰;陆化;沈文怡;张建富;刘澎;王永韧;王丽霞;杨慧;李建勇;
为了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急性白血病K562细胞株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K562细胞,用0、10、20、30、50、100nmol/L的硼替佐米干预K562细胞6小时后收集细胞。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细胞NF-κB活性,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K562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药物处理组K562细胞NF-κB的活性和ICAM-1的表达均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组NF-κB活性与ICAM-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这为白血病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2008年05期 No.75 1006-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陆世丰;陆化;沈文怡;张建富;刘澎;王永韧;王丽霞;杨慧;李建勇;
为了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急性白血病K562细胞株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K562细胞,用0、10、20、30、50、100nmol/L的硼替佐米干预K562细胞6小时后收集细胞。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各组细胞NF-κB活性,并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K562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各药物处理组K562细胞NF-κB的活性和ICAM-1的表达均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组NF-κB活性与ICAM-1表达成正相关。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这为白血病靶向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2008年05期 No.75 1006-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蜀燕;孙朝晖;危敏;马文丽;
本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K56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研究STI571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及STI571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用RD-PCR技术制备基因芯片探针,然后制成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K562细胞在STI571处理前后的形态变化;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用制备的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1.0μmol/L的STI571处理K562细胞达到一定时间(24小时)后,K562细胞生长明显变缓,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用自制的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显示,STI571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后的基因表达有差异。杂交检测后发现,经STI571诱导后基因表达下调的基因有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个。这些表达变化的基因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相关基因及抗凋亡基因。结论:STI571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生长,诱导K562细胞凋亡;筛选获得的靶基因在K562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药物靶基因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8年05期 No.75 1010-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蜀燕;孙朝晖;危敏;马文丽;
本研究应用基因芯片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K56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研究STI571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及STI571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用RD-PCR技术制备基因芯片探针,然后制成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K562细胞在STI571处理前后的形态变化;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用制备的K562细胞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1.0μmol/L的STI571处理K562细胞达到一定时间(24小时)后,K562细胞生长明显变缓,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用自制的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显示,STI571诱导K562细胞凋亡前后的基因表达有差异。杂交检测后发现,经STI571诱导后基因表达下调的基因有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个。这些表达变化的基因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细胞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相关基因及抗凋亡基因。结论:STI571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生长,诱导K562细胞凋亡;筛选获得的靶基因在K562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药物靶基因的筛选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8年05期 No.75 1010-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牧启田;欧阳桂芳;楼燕如;陈晓蓓;陆滢;梁伟;张怡;徐薇;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Bcl2l12、Bcl-2和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用MTT比色法观察硼替佐米对SHI-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Annexin-V标记、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和DNA凝胶电泳分析细胞凋亡,用RT-PCR方法检测0、6,12和24小时Bcl2l12、Bcl-2和Bax基因表达。结果表明,硼替佐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SHI-1细胞生长,24小时和48小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4.13 nmol/L和5.45 nmol/L;硼替佐米能够诱导SHI-1细胞凋亡,在6小时Annexin-V阳性细胞就开始增高并呈时间依赖性,Δψm减低,形态学可见明显细胞核凝聚、固缩和碎裂,DNA凝胶电泳显示DNA片段化;RT-PCR显示,Bcl2l12表达增高,Bcl-2表达减低,但Bax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硼替佐米抑制SHI-1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Bcl2l12基因和下调Bcl-2基因,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促使SHI-1细胞发生凋亡。
2008年05期 No.75 1016-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牧启田;欧阳桂芳;楼燕如;陈晓蓓;陆滢;梁伟;张怡;徐薇;
本研究探讨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Bcl2l12、Bcl-2和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用MTT比色法观察硼替佐米对SHI-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Annexin-V标记、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和DNA凝胶电泳分析细胞凋亡,用RT-PCR方法检测0、6,12和24小时Bcl2l12、Bcl-2和Bax基因表达。结果表明,硼替佐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SHI-1细胞生长,24小时和48小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4.13 nmol/L和5.45 nmol/L;硼替佐米能够诱导SHI-1细胞凋亡,在6小时Annexin-V阳性细胞就开始增高并呈时间依赖性,Δψm减低,形态学可见明显细胞核凝聚、固缩和碎裂,DNA凝胶电泳显示DNA片段化;RT-PCR显示,Bcl2l12表达增高,Bcl-2表达减低,但Bax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硼替佐米抑制SHI-1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Bcl2l12基因和下调Bcl-2基因,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而促使SHI-1细胞发生凋亡。
2008年05期 No.75 1016-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喜慧;欧阳建;谢品浩;陈军浩;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诱导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磷酸酶2A(PP2A)活性与表达的变化。不同浓度ATO单用或与冈田酸(OKA)联合作用于NB4、MR2细胞,然后采用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丝/苏氨酸磷酸化酶检测试剂盒分析药物对细胞内PP2A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P2A各亚基表达。结果表明:蛋白磷酸酶抑制剂OKA能明显增强ATO对NB4、MR2细胞的增殖抑制;OKA能促进ATO诱导的NB4、MR2细胞凋亡;ATO诱导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PP2A活性均下降,且随ATO浓度的增加PP2A活性下降越明显;与OKA连用后PP2A活性下降更加明显;在ATO诱导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PP2A/A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而B和C亚基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结论:在ATO诱导的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PP2A/A表达减少,PP2A活性降低,且随ATO浓度增加PP2A活性下降越明显,抑制PP2A活性有助于ATO诱导的NB4、MR2细胞凋亡。
2008年05期 No.75 1021-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喜慧;欧阳建;谢品浩;陈军浩;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诱导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磷酸酶2A(PP2A)活性与表达的变化。不同浓度ATO单用或与冈田酸(OKA)联合作用于NB4、MR2细胞,然后采用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丝/苏氨酸磷酸化酶检测试剂盒分析药物对细胞内PP2A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P2A各亚基表达。结果表明:蛋白磷酸酶抑制剂OKA能明显增强ATO对NB4、MR2细胞的增殖抑制;OKA能促进ATO诱导的NB4、MR2细胞凋亡;ATO诱导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PP2A活性均下降,且随ATO浓度的增加PP2A活性下降越明显;与OKA连用后PP2A活性下降更加明显;在ATO诱导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PP2A/A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而B和C亚基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结论:在ATO诱导的NB4、MR2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PP2A/A表达减少,PP2A活性降低,且随ATO浓度增加PP2A活性下降越明显,抑制PP2A活性有助于ATO诱导的NB4、MR2细胞凋亡。
2008年05期 No.75 1021-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永军;徐红俊;
本研究观察白藜芦醇(RES)体外诱导KG-1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白藜芦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于KG-1细胞,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状态;透射电镜观察KG-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凋亡与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bcl-2、bax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明显抑制KG-1细胞增殖(p<0.05),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作用后KG-1细胞发生S期阻滞(p<0.01),细胞凋亡增高(p<0.01),bcl-2表达下调(p<0.05),而bax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诱导KG-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上调bax表达水平有关。
2008年05期 No.75 1026-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永军;徐红俊;
本研究观察白藜芦醇(RES)体外诱导KG-1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白藜芦醇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机制。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作用于KG-1细胞,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状态;透射电镜观察KG-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凋亡与周期分布;半定量RT-PCR、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bcl-2、bax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可明显抑制KG-1细胞增殖(p<0.05),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作用后KG-1细胞发生S期阻滞(p<0.01),细胞凋亡增高(p<0.01),bcl-2表达下调(p<0.05),而bax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诱导KG-1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上调bax表达水平有关。
2008年05期 No.75 1026-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任霞;温培娥;杨炜华;唐天华;任海全;张之勇;赵海涛;范华;乔高娟;姜国胜;
本研究探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对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HMBA在不同时间点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半定量RT-PCR分析c-myc、mad1、p21、p27、hTERT、HDA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0.5、1、2mmol/L)HMBA处理后细胞增殖受到较明显的抑制,并随时间延长、剂量增大抑制作用明显增强。HL-60细胞经2mmol/L HMBA处理后,细胞形态学上趋于分化成熟,细胞停滞于G0/G1期;CD11b表达显著增高;c-myc、hTERT mRNA表达显著下调,mad1、p21、p27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HDAC1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MBA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myc/mad1开关引起p21、p27上调,并且下调hTERT mRNA表达,与HDAC1活性抑制无关。
2008年05期 No.75 1030-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任霞;温培娥;杨炜华;唐天华;任海全;张之勇;赵海涛;范华;乔高娟;姜国胜;
本研究探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对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HMBA在不同时间点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半定量RT-PCR分析c-myc、mad1、p21、p27、hTERT、HDA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0.5、1、2mmol/L)HMBA处理后细胞增殖受到较明显的抑制,并随时间延长、剂量增大抑制作用明显增强。HL-60细胞经2mmol/L HMBA处理后,细胞形态学上趋于分化成熟,细胞停滞于G0/G1期;CD11b表达显著增高;c-myc、hTERT mRNA表达显著下调,mad1、p21、p27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HDAC1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MBA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myc/mad1开关引起p21、p27上调,并且下调hTERT mRNA表达,与HDAC1活性抑制无关。
2008年05期 No.75 1030-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红;高瑞兰;钱煦岱;王潇;谈潘莉;尹利明;周郁鸿;
本研究通过对白花蛇舌草注射液(hedyotic diffusa willdInjection,HDI)在体外抑制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作用的观察,以探讨HDI用于治疗白血病患者的作用机制。以白血病HL-60细胞株为靶细胞,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HDI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和DNA Ladder观察细胞凋亡、以及粒系细胞分化的表面标志(CD33、CD15)表达;RT-PCR检测HDI对survivin、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DI(1.56ml/L)对HL-60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当HDI浓度提高至3.12-12.5ml/L时,细胞则出现明显的增殖抑制,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5或p<0.01)。Annexin-V/PI双参数和DNA Ladder检测发现,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HDI诱导24、48、72小时后均未出现典型的凋亡现象,而粒系细胞表面标志CD15的表达,经不同浓度HDI诱导1周后均显著增高,CD33表达无显著变化。HL-60经HDI(6.25ml/L)处理2周后,survivin、bcl-2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当处理3周后,survivin、bcl-2基因表达均明显低于未经处理过的细胞,分别低于60%和44%。结论: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在一定浓度下能够直接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凋亡。
2008年05期 No.75 1035-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小红;高瑞兰;钱煦岱;王潇;谈潘莉;尹利明;周郁鸿;
本研究通过对白花蛇舌草注射液(hedyotic diffusa willdInjection,HDI)在体外抑制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增殖作用的观察,以探讨HDI用于治疗白血病患者的作用机制。以白血病HL-60细胞株为靶细胞,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HDI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和DNA Ladder观察细胞凋亡、以及粒系细胞分化的表面标志(CD33、CD15)表达;RT-PCR检测HDI对survivin、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DI(1.56ml/L)对HL-60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当HDI浓度提高至3.12-12.5ml/L时,细胞则出现明显的增殖抑制,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0.05或p<0.01)。Annexin-V/PI双参数和DNA Ladder检测发现,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HDI诱导24、48、72小时后均未出现典型的凋亡现象,而粒系细胞表面标志CD15的表达,经不同浓度HDI诱导1周后均显著增高,CD33表达无显著变化。HL-60经HDI(6.25ml/L)处理2周后,survivin、bcl-2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当处理3周后,survivin、bcl-2基因表达均明显低于未经处理过的细胞,分别低于60%和44%。结论: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在一定浓度下能够直接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凋亡。
2008年05期 No.75 1035-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邱林;王晓丹;于波海;卢润章;葛芳;王秀丽;陈立君;韩冰虹;展昭民;张伯龙;马军;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和15种Bcr-Abl点突变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HHGV678和IM对上述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DNA梯形条带法和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HGV678对上述细胞BCR-ABL融合蛋白及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HGV678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IM耐药细胞株生长。比较IC50发现,HHGV678在低剂量下(0.01-0.3μmol/L)抑制K562和32Dp210细胞生长的作用比IM分别强15.5和28倍;而对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15种IM耐药细胞株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IM强1.4-124.3倍。HHGV678抑制上述细胞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能力均强于IM。更重要的是HHGV678在10.0μmol/L剂量下诱导IM强耐药细胞株K562R和T315I点突变细胞株的凋亡率分别达到40.06%和33.32%,显著高于IM的19.77%和10.68%。结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IM耐药细胞株,尤其是对IM强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M,但HHGV678能否成为治疗CML和IM耐药CML患者新的靶向药物,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008年05期 No.75 1039-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邱林;王晓丹;于波海;卢润章;葛芳;王秀丽;陈立君;韩冰虹;展昭民;张伯龙;马军;
本研究比较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与伊马替尼(imatinib,IM)在体外对Bcr-Abl野生型和I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探索HHGV678替代IM治疗CML及IM耐药CML患者的可能性。以Bcr-Abl野生型细胞株(K562和32Dp210)及16种IM耐药细胞株(K562R和15种Bcr-Abl点突变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HHGV678和IM对上述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DNA梯形条带法和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 blot检测HHGV678对上述细胞BCR-ABL融合蛋白及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HHGV678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IM耐药细胞株生长。比较IC50发现,HHGV678在低剂量下(0.01-0.3μmol/L)抑制K562和32Dp210细胞生长的作用比IM分别强15.5和28倍;而对除T315I点突变细胞株以外的15种IM耐药细胞株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比IM强1.4-124.3倍。HHGV678抑制上述细胞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能力均强于IM。更重要的是HHGV678在10.0μmol/L剂量下诱导IM强耐药细胞株K562R和T315I点突变细胞株的凋亡率分别达到40.06%和33.32%,显著高于IM的19.77%和10.68%。结论: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HGV678对Bcr-Abl野生型细胞株和IM耐药细胞株,尤其是对IM强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IM,但HHGV678能否成为治疗CML和IM耐药CML患者新的靶向药物,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008年05期 No.75 1039-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余敏;刘心;徐波;王晖;陈葳;
本研究比较大蒜素、红霉素单用及两药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效果并探讨相关机制,为临床采用低剂量药物联合逆转多药耐药提供实验依据。采用MTT法比较非细胞毒剂量大蒜素、红霉素单用及两药联用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差异及毒性叠加情况,RT-PCR检测K562/A02细胞mdr1基因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p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大蒜素1、4、8 mg/L对K562/A02细胞的逆转倍数分别为1.80、2.26、2.82,呈浓度依赖性。红霉素60 mg/L的逆转倍数为2.20,大蒜素与红霉素联用的逆转倍数为4.94,无毒性叠加作用。大蒜素与红霉素单独作用均可下调耐药株mdr1、P-gp的表达,增加胞内阿霉素浓度,而两药联合作用时上述作用明显增强。结论非细胞毒剂量的大蒜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效果明显强于单用,且无毒性叠加作用。联合用药在下调mdr1/P-gp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余敏;刘心;徐波;王晖;陈葳;
本研究比较大蒜素、红霉素单用及两药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效果并探讨相关机制,为临床采用低剂量药物联合逆转多药耐药提供实验依据。采用MTT法比较非细胞毒剂量大蒜素、红霉素单用及两药联用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差异及毒性叠加情况,RT-PCR检测K562/A02细胞mdr1基因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p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平均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大蒜素1、4、8 mg/L对K562/A02细胞的逆转倍数分别为1.80、2.26、2.82,呈浓度依赖性。红霉素60 mg/L的逆转倍数为2.20,大蒜素与红霉素联用的逆转倍数为4.94,无毒性叠加作用。大蒜素与红霉素单独作用均可下调耐药株mdr1、P-gp的表达,增加胞内阿霉素浓度,而两药联合作用时上述作用明显增强。结论非细胞毒剂量的大蒜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效果明显强于单用,且无毒性叠加作用。联合用药在下调mdr1/P-gp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4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徐玉乔;惠延平;马世荣;王映梅;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抗阿霉素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特点。选择环孢霉素A(CsA)作为耐药逆转剂,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sA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系的毒性及逆转效果;用化学比色法检测逆转前后细胞内丙二醛(MDA)、超氧化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表明:当CsA在4μg/ml以下时对HL-60/ADM无明显毒性作用,超过此浓度,其毒性呈剂量效应(p<0.001)。当CsA浓度为0.5μg/ml时就有明显逆转作用,随着CsA剂量增加,逆转作用逐渐增强(p<0.001),当CsA剂量达8μg/ml以上时对细胞存活产生明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发现,逆转耐药细胞系HL-60/ADM+CsA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明显高于耐药细胞系HL-60/AD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膜上P-gp高表达,经CsA作用后P-gp表达下降。氧自由基测定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经4μg/ml CsA作用72小时后细胞内SOD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p<0.05),抗氧化剂GSH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CsA能有效逆转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升高,抗氧化剂的活性明显减低,过多的氧自由基可影响细胞的功能状态,导致细胞死亡。
2008年05期 No.75 1050-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玉乔;惠延平;马世荣;王映梅;
本研究旨在探讨将抗阿霉素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内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特点。选择环孢霉素A(CsA)作为耐药逆转剂,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sA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系的毒性及逆转效果;用化学比色法检测逆转前后细胞内丙二醛(MDA)、超氧化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结果表明:当CsA在4μg/ml以下时对HL-60/ADM无明显毒性作用,超过此浓度,其毒性呈剂量效应(p<0.001)。当CsA浓度为0.5μg/ml时就有明显逆转作用,随着CsA剂量增加,逆转作用逐渐增强(p<0.001),当CsA剂量达8μg/ml以上时对细胞存活产生明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发现,逆转耐药细胞系HL-60/ADM+CsA细胞内阿霉素的浓度明显高于耐药细胞系HL-60/AD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膜上P-gp高表达,经CsA作用后P-gp表达下降。氧自由基测定结果显示:HL-60/ADM细胞经4μg/ml CsA作用72小时后细胞内SOD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升高(p<0.05),抗氧化剂GSH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CsA能有效逆转HL-60/ADM的耐药性;逆转后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升高,抗氧化剂的活性明显减低,过多的氧自由基可影响细胞的功能状态,导致细胞死亡。
2008年05期 No.75 1050-1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雅茹;温树鹏;王福旭;温丽;杨渤彦;杨敬慈;张学军;杨世方;
本研究探讨重组变构人TNF相关促凋亡配体(recombinant mutant human 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rmhTRAIL)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阿霉素诱导的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红白血病变耐药细胞株K562/AO2(mdr-1+)的促凋亡作用。以亲本阿霉素敏感细胞株K562(mdr-1-)为对照,观察rmhTRAIL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测定rmhTRAIL、As2O3单药及联合作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碘化丙锭染色的流式细胞术(FACSCalibur)定量检测rmhTRAILL、As2O3单药及联合作用后sub-G1峰占检测细胞的百分比(sub-G1%)。结果表明:rmhTRAIL联合As2O3对K562/AO2和K562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单药,采用国内金(正均)氏公式判断rmhTRAIL和As2O3联合作用具有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sub-G1%显示,rmhTRAIL2 000ng/ml与As2O32μmol/L单独作用下K562/AO2组与K562组凋亡率分别为(34.93±0.10)%、(10.53±0.16)%(p<0.01);(5.95±0.07)%、(3.50±0.01)%(p<0.05),联合作用下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95±0.91)%、(20.75±0.95)%(p<0.05),K562/AO2组凋亡效应强于K562组。结论:rmhTRAIL可诱导K562、K562/AO2细胞凋亡;rmhTRAIL联合凋亡诱导剂As2O3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O2和K562细胞株的凋亡具有协同作用;rmhTRAIL、As2O3对K562/AO2的促凋亡作用优于其亲本K562细胞。
2008年05期 No.75 1055-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雅茹;温树鹏;王福旭;温丽;杨渤彦;杨敬慈;张学军;杨世方;
本研究探讨重组变构人TNF相关促凋亡配体(recombinant mutant human 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rmhTRAIL)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对阿霉素诱导的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红白血病变耐药细胞株K562/AO2(mdr-1+)的促凋亡作用。以亲本阿霉素敏感细胞株K562(mdr-1-)为对照,观察rmhTRAIL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测定rmhTRAIL、As2O3单药及联合作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碘化丙锭染色的流式细胞术(FACSCalibur)定量检测rmhTRAILL、As2O3单药及联合作用后sub-G1峰占检测细胞的百分比(sub-G1%)。结果表明:rmhTRAIL联合As2O3对K562/AO2和K562增殖的抑制作用优于单药,采用国内金(正均)氏公式判断rmhTRAIL和As2O3联合作用具有协同作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sub-G1%显示,rmhTRAIL2 000ng/ml与As2O32μmol/L单独作用下K562/AO2组与K562组凋亡率分别为(34.93±0.10)%、(10.53±0.16)%(p<0.01);(5.95±0.07)%、(3.50±0.01)%(p<0.05),联合作用下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95±0.91)%、(20.75±0.95)%(p<0.05),K562/AO2组凋亡效应强于K562组。结论:rmhTRAIL可诱导K562、K562/AO2细胞凋亡;rmhTRAIL联合凋亡诱导剂As2O3对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O2和K562细胞株的凋亡具有协同作用;rmhTRAIL、As2O3对K562/AO2的促凋亡作用优于其亲本K562细胞。
2008年05期 No.75 1055-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宝安;寿倍明;周冬蕊;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宋慧慧;鲍文;刘德龙;马旭东;陆祖宏;
本研究探讨异硫氰酸苯己酯对p16基因高甲基化的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是否有去甲基化的作用。用异硫氰酸苯己酯0、5、10μmol/L孵育U266细胞株,提取DNA备用。用亚硫酸氢盐处理正常人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设计1组特殊荧光标记探针以构建1种检测p16基因启动子区3个CpG位点甲基化改变的芯片,特殊荧光标记探针包括1对非甲基化探针和甲基化探针,检测相邻的3个CpG位点甲基化的程度。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将完全未甲基化的DNA和完全甲基化的DNA混合后制成标准曲线,将U266细胞株样本处理后点在芯片上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后得出定量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芯片上探针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很好,0、5、10μmol/L异硫氰酸苯己酯处理后的U266细胞株p16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分别为78.2%、61.7%、54.8%。结论:异硫氰酸苯己酯可以降低U266细胞株p16基因甲基化的程度。
2008年05期 No.75 1060-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宝安;寿倍明;周冬蕊;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王骏;程坚;赵刚;宋慧慧;鲍文;刘德龙;马旭东;陆祖宏;
本研究探讨异硫氰酸苯己酯对p16基因高甲基化的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是否有去甲基化的作用。用异硫氰酸苯己酯0、5、10μmol/L孵育U266细胞株,提取DNA备用。用亚硫酸氢盐处理正常人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设计1组特殊荧光标记探针以构建1种检测p16基因启动子区3个CpG位点甲基化改变的芯片,特殊荧光标记探针包括1对非甲基化探针和甲基化探针,检测相邻的3个CpG位点甲基化的程度。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将完全未甲基化的DNA和完全甲基化的DNA混合后制成标准曲线,将U266细胞株样本处理后点在芯片上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后得出定量检测的结果。结果表明:芯片上探针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很好,0、5、10μmol/L异硫氰酸苯己酯处理后的U266细胞株p16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分别为78.2%、61.7%、54.8%。结论:异硫氰酸苯己酯可以降低U266细胞株p16基因甲基化的程度。
2008年05期 No.75 1060-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鸣明;朱琦;任志宏;邹丽芳;窦红菊;胡钧培;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内socs-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用MTT法观察As2O3对骨髓瘤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法检测As2O3作用前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socs-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以实时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细胞株给药前后socs-1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s2O3诱导的骨髓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人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socs-1基因不表达的现象。As2O3作用72小时后socs-1基因甲基化程度明显减弱或消失,socs-1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明显增强,与各野生型细胞株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细胞生长抑制明显,早期、晚期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升高,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As2O3可诱导socs-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使基因表达上调,恢复其活性,这为进一步阐明As2O3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和As2O3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
2008年05期 No.75 1064-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鸣明;朱琦;任志宏;邹丽芳;窦红菊;胡钧培;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细胞内socs-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用MTT法观察As2O3对骨髓瘤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法检测As2O3作用前后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socs-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以实时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细胞株给药前后socs-1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s2O3诱导的骨髓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人骨髓瘤细胞株U266、RPMI8226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ocs-1基因CpG岛甲基化,socs-1基因不表达的现象。As2O3作用72小时后socs-1基因甲基化程度明显减弱或消失,socs-1基因在mRNA水平上表达明显增强,与各野生型细胞株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细胞生长抑制明显,早期、晚期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升高,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As2O3可诱导socs-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使基因表达上调,恢复其活性,这为进一步阐明As2O3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和As2O3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方向。
2008年05期 No.75 1064-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雅丹;胡豫;黄靖;张璐;孙春艳;
为探索BDNF/TrkB途径是否可能成为治疗MM的潜在靶点、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克隆抗体能否阻碍疾病的发展,用骨髓瘤异体移植的动物模型评估在体内BDNF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活性。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建立异体移植动物模型。抗体以20μg/只的剂量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2、3天腹腔内注射或者以100μg/只的剂量于检测到瘤体后每周1次腹腔内注射。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应用3H-TdR掺入法和Matrigel网状结构形成实验分别检测BDNF单克隆抗体对RPMI8226细胞体外增殖和PRMI8226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建立的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内,多次注射BDNF单克隆抗体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延长无病生存期和生存时间,而且BDNF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抑制体外RPMI8226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而相应的对照抗体却无此效应。结论:BDNF单克隆抗体可抑制动物模型中皮下浆细胞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
2008年05期 No.75 1069-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雅丹;胡豫;黄靖;张璐;孙春艳;
为探索BDNF/TrkB途径是否可能成为治疗MM的潜在靶点、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克隆抗体能否阻碍疾病的发展,用骨髓瘤异体移植的动物模型评估在体内BDNF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活性。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建立异体移植动物模型。抗体以20μg/只的剂量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2、3天腹腔内注射或者以100μg/只的剂量于检测到瘤体后每周1次腹腔内注射。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应用3H-TdR掺入法和Matrigel网状结构形成实验分别检测BDNF单克隆抗体对RPMI8226细胞体外增殖和PRMI8226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建立的骨髓瘤细胞异体移植动物模型内,多次注射BDNF单克隆抗体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瘤组织微血管密度,延长无病生存期和生存时间,而且BDNF单克隆抗体可显著抑制体外RPMI8226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而相应的对照抗体却无此效应。结论:BDNF单克隆抗体可抑制动物模型中皮下浆细胞瘤的生长和血管新生。
2008年05期 No.75 1069-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喻爱芳;沈建箴;陈志哲;范丽萍;林福安;
本研究旨在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酯酸(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诱导人恶性淋巴瘤CA46细胞系p16基因去甲基化及转录激活的可能机制。以生长曲线、MTT法检测EGCG对CA46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法探讨EGCG对CA46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巢式甲基特异性PCR法(nested-methylation specific PCR,n-MSP)及DNA克隆测序分析法检测EGCG作用前后CA46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检测p16、DNA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组不同浓度EGCG均能明显抑制CA46细胞生长,G0/G1期细胞增加;不同浓度EGCG作用48小时后p16基因甲基化程度减弱;未处理组细胞p16基因呈微弱表达,未用药组、不同浓度EGCG(6、12、24)μg/ml处理组条带灰度值与β-actin1比值分别为(0.05±0.01)、(0.19±0.03)、(0.39±0.10)、(0.85±0.09),各处理组p16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未用药组,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GCG作用48小时后CA46细胞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均下降。结论:EGCG可能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和(或)直接对p16基因去甲基化,使p16基因mRNA表达上调,恢复其活性,从而实现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功能,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CA46细胞的增殖。
2008年05期 No.75 1073-1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喻爱芳;沈建箴;陈志哲;范丽萍;林福安;
本研究旨在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酯酸(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诱导人恶性淋巴瘤CA46细胞系p16基因去甲基化及转录激活的可能机制。以生长曲线、MTT法检测EGCG对CA46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法探讨EGCG对CA46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巢式甲基特异性PCR法(nested-methylation specific PCR,n-MSP)及DNA克隆测序分析法检测EGCG作用前后CA46细胞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检测p16、DNA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组不同浓度EGCG均能明显抑制CA46细胞生长,G0/G1期细胞增加;不同浓度EGCG作用48小时后p16基因甲基化程度减弱;未处理组细胞p16基因呈微弱表达,未用药组、不同浓度EGCG(6、12、24)μg/ml处理组条带灰度值与β-actin1比值分别为(0.05±0.01)、(0.19±0.03)、(0.39±0.10)、(0.85±0.09),各处理组p16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未用药组,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GCG作用48小时后CA46细胞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均下降。结论:EGCG可能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和(或)直接对p16基因去甲基化,使p16基因mRNA表达上调,恢复其活性,从而实现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功能,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抑制CA46细胞的增殖。
2008年05期 No.75 1073-1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昌红;高颖;张建英;石峰;陈奕至;
本研究旨在探讨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存活蛋白和NF-κB的表达,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增生被选作对照组。结果发现,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有21例存活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0.8%;17例NF-κB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存活蛋白阳性率与NF-κB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广泛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和抑凋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79-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昌红;高颖;张建英;石峰;陈奕至;
本研究旨在探讨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6例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存活蛋白和NF-κB的表达,3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增生被选作对照组。结果发现,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有21例存活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0.8%;17例NF-κB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存活蛋白阳性率与NF-κB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存活蛋白和NF-κB在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组织中广泛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和抑凋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79-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3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曾慧;吴德沛;欧阳建;何广胜;王秀丽;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TLA-4、PD-1、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MDS组CD28表达下降,CD154升高,CTLA-4、PD-1、CD25表达明显升高。随着疾病恶性程度的增高,RAEB/RAEB-t组CTLA-4、PD-1的表达以及CTLA-4/CD28比值亦较RA/RARS组升高。结论:MDS患者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存在异常改变,其表达异常可能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82-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曾慧;吴德沛;欧阳建;何广胜;王秀丽;
本研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MDS发病机制积累信息。以38例初治MD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FAB分型将他们进一步划分为RA/RARS、RAEB/RAEB-t组;以11例献血员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CD28、CD154、CTLA-4、PD-1、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MDS组CD28表达下降,CD154升高,CTLA-4、PD-1、CD25表达明显升高。随着疾病恶性程度的增高,RAEB/RAEB-t组CTLA-4、PD-1的表达以及CTLA-4/CD28比值亦较RA/RARS组升高。结论:MDS患者CD3+CD4+T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存在异常改变,其表达异常可能在MDS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82-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邹兴立;刘霆;孟文彤;黄晓鸥;
为了研究pten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urkat细胞株、35例MDS、45例AML及20例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中pte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pten mRNA在阴性对照Jurkat细胞株不表达,MDS组的阳性表达率(77.1%)低于正常对照组(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阳性表达率(60.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RAEB组阳性表达率(70.0%)低于MDS-RCMD组(86.7%),初发/复发AML组阳性表达率(53.3%)低于完全缓解AML组(73.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pten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发现,MDS及AML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5);MDS-RAEB组低于MDS-RCMD组(p<0.05);初诊/复发的AML组明显低于完全缓解的AML组(p<0.001);MDS组与AM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MDS组(65.7%)及AML组(54.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0%)(p<0.05);MDS-RCMD组(80.0%)与MDS-RAEB组(55.0%)相比,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诊/复发的AML组(44.4%)与完全缓解的AML组(7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 mRNA在MDS、AML中表达完全缺失并不多见,但表达强度较正常人明显减弱。PTEN蛋白在MDS、AML中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人,且与mRNA表达水平不一致。pten基因的表达异常参与了MDS及AML的发病。
2008年05期 No.75 1086-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邹兴立;刘霆;孟文彤;黄晓鸥;
为了研究pten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杂交(Western blot)方法检测Jurkat细胞株、35例MDS、45例AML及20例正常人骨髓有核细胞中pten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pten mRNA在阴性对照Jurkat细胞株不表达,MDS组的阳性表达率(77.1%)低于正常对照组(9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组阳性表达率(60.0%)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RAEB组阳性表达率(70.0%)低于MDS-RCMD组(86.7%),初发/复发AML组阳性表达率(53.3%)低于完全缓解AML组(73.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pten mRNA相对表达量分析发现,MDS及AML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5);MDS-RAEB组低于MDS-RCMD组(p<0.05);初诊/复发的AML组明显低于完全缓解的AML组(p<0.001);MDS组与AM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在MDS组(65.7%)及AML组(54.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90%)(p<0.05);MDS-RCMD组(80.0%)与MDS-RAEB组(55.0%)相比,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诊/复发的AML组(44.4%)与完全缓解的AML组(7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 mRNA在MDS、AML中表达完全缺失并不多见,但表达强度较正常人明显减弱。PTEN蛋白在MDS、AML中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人,且与mRNA表达水平不一致。pten基因的表达异常参与了MDS及AML的发病。
2008年05期 No.75 1086-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纯;魏菁;李迎飞;黄绍良;方建培;周敦华;薛红漫;黄科;
本研究评价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AA)发病时淋巴细胞免疫异常的特点,以探讨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发病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型、Th1/Th2和Tc1/Tc2水平,以及CD25+及CD4+CD25+T细胞的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表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组40例,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AA)组12例。SAA组和MAA组患者的CD3+CD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MAA组CD3+和CD3+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SAA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SAA组和MAA组CD3-CD19+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SAA组和MAA组CD3-CD56+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A组和MAA组Th1和Tc1水平明显增高(p<0.05),Th1/Th2和Tc1/Tc2比值也明显增高(p<0.05);SAA组伴Th2增高;SAA组Th1和Tc1水平、Th1/Th2和Tc1/Tc2比值明显高于MAA组(p<0.05)。SAA组、MAA组CD25+T细胞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SAA组、MAA组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和CD4+CD25+/CD4+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时淋巴细胞免疫异常,Th1/Th2、Tc1/Tc2极化平衡向Th1、Tc1偏移,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以及CD25+T细胞表达增高,均提示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在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91-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纯;魏菁;李迎飞;黄绍良;方建培;周敦华;薛红漫;黄科;
本研究评价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AA)发病时淋巴细胞免疫异常的特点,以探讨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发病机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发病时外周血中淋巴细胞表型、Th1/Th2和Tc1/Tc2水平,以及CD25+及CD4+CD25+T细胞的水平,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的比较。结果表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组40例,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AA)组12例。SAA组和MAA组患者的CD3+CD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MAA组CD3+和CD3+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SAA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SAA组和MAA组CD3-CD19+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SAA组和MAA组CD3-CD56+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A组和MAA组Th1和Tc1水平明显增高(p<0.05),Th1/Th2和Tc1/Tc2比值也明显增高(p<0.05);SAA组伴Th2增高;SAA组Th1和Tc1水平、Th1/Th2和Tc1/Tc2比值明显高于MAA组(p<0.05)。SAA组、MAA组CD25+T细胞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SAA组、MAA组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和CD4+CD25+/CD4+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时淋巴细胞免疫异常,Th1/Th2、Tc1/Tc2极化平衡向Th1、Tc1偏移,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以及CD25+T细胞表达增高,均提示淋巴细胞免疫异常在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091-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素霞;朱宏丽;卢学春;范辉;郭博;翟冰;
本研究旨在观察氨磷汀(AMF)联合重组人β红系生成素(rhβ-EPO)对单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PEA)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采用AMF联合rhβ-EPO治疗2例高龄PEA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休息2天,连续3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rhβ-EPO 6000U,皮下注射,1周3次。结果显示:2例PEA患者外周血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明显上升,骨髓中红系比例增高,治疗后输血间隔逐渐延长,输血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AMF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联合rhβ-EPO可能是高龄单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及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2008年05期 No.75 1103-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素霞;朱宏丽;卢学春;范辉;郭博;翟冰;
本研究旨在观察氨磷汀(AMF)联合重组人β红系生成素(rhβ-EPO)对单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PEA)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副作用。采用AMF联合rhβ-EPO治疗2例高龄PEA患者。治疗方案为AMF0.4g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休息2天,连续3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rhβ-EPO 6000U,皮下注射,1周3次。结果显示:2例PEA患者外周血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在治疗后明显上升,骨髓中红系比例增高,治疗后输血间隔逐渐延长,输血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AMF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氨磷汀联合rhβ-EPO可能是高龄单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远期疗效及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2008年05期 No.75 1103-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秦继霞;徐娟;孙雪静;刘聪艳;万岁桂;惠吴函;庄光艳;赵弘;
本研究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和白血病相关表型特征。在显微镜下分析147例初发非M3-AML患者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跨系列及跨阶段表达特征,结合外周血白细胞数、染色体核型及诱导完全缓解率等因素,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60岁的老年AML与中青年患者的不同。结果表明:在147例患者中124例患者完成了标准方案治疗,其中70例达到完全缓解,包括老年组18例和对照组5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08;并且共有32例(21.8%)存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3与CD19/CD7共表达(跨系列表达)者55例(37.4%),CD34与CD11b共表达(跨阶段表达)者65例(44.2%);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者52例(35.4%)。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4与CD11b共表达及CD33与CD7/CD19共表达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4.315,2.761,0.397;p=0.001,0.006,0.020),而染色体核型及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无统计学意义差异(OR=0.802,1.096;p=0.646,0.813)。结论:老年患者巨核系病态造血、抗原跨阶段表达和抗原跨系列表达情况明显多于中青年组。
2008年05期 No.75 1107-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继霞;徐娟;孙雪静;刘聪艳;万岁桂;惠吴函;庄光艳;赵弘;
本研究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和白血病相关表型特征。在显微镜下分析147例初发非M3-AML患者骨髓巨核系病态造血,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细胞跨系列及跨阶段表达特征,结合外周血白细胞数、染色体核型及诱导完全缓解率等因素,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60岁的老年AML与中青年患者的不同。结果表明:在147例患者中124例患者完成了标准方案治疗,其中70例达到完全缓解,包括老年组18例和对照组5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08;并且共有32例(21.8%)存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3与CD19/CD7共表达(跨系列表达)者55例(37.4%),CD34与CD11b共表达(跨阶段表达)者65例(44.2%);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者52例(35.4%)。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在巨核系病态造血、CD34与CD11b共表达及CD33与CD7/CD19共表达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4.315,2.761,0.397;p=0.001,0.006,0.020),而染色体核型及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无统计学意义差异(OR=0.802,1.096;p=0.646,0.813)。结论:老年患者巨核系病态造血、抗原跨阶段表达和抗原跨系列表达情况明显多于中青年组。
2008年05期 No.75 1107-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荣莉;姜尔烈;王玫;周征;翟文静;翟卫华;王华;王志永;包宇实;杜宏;韩明哲;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心肌细胞(CM)的能力。对大鼠源MSC进行标记并将大鼠源MSC与初生大鼠CM直接接触共培养5-7天,诱导MSC向CM分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的心肌特异性标记物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T表达。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MSC表达CD90、CD4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等造血细胞、内皮细胞相关抗原。MSC与CM直接接触共培养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肌钙蛋白T和肌球蛋白,CM与MSC比例为4∶1时,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MSC在与CM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两种细胞按4∶1比例混合培养后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效果最明显。
2008年05期 No.75 11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荣莉;姜尔烈;王玫;周征;翟文静;翟卫华;王华;王志永;包宇实;杜宏;韩明哲;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心肌细胞(CM)的能力。对大鼠源MSC进行标记并将大鼠源MSC与初生大鼠CM直接接触共培养5-7天,诱导MSC向CM分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的心肌特异性标记物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T表达。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MSC表达CD90、CD4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等造血细胞、内皮细胞相关抗原。MSC与CM直接接触共培养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肌钙蛋白T和肌球蛋白,CM与MSC比例为4∶1时,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MSC在与CM直接接触共培养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两种细胞按4∶1比例混合培养后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效果最明显。
2008年05期 No.75 11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429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叶芳;乔振华;朱镭;杨涛;杨林花;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 2×104)、C组(MSC 4×104)、D组(MSC 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2008年05期 No.75 1116-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叶芳;乔振华;朱镭;杨涛;杨林花;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allo-HSCT相关GVHD防治中的作用。用终浓度为10μg/ml的PHA于不同时间作用T淋巴细胞,以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功能;以不同数量的MSC分别与活化T淋巴细胞作用,根据MSC数量不同实验分为A组(对照组,不加MSC)、B组(MSC 2×104)、C组(MSC 4×104)、D组(MSC 8×104),用3H-TdR掺入法检测作用前后T细胞功能,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显示,在终浓度为10μg/ml PHA作用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48小时达高峰。FCM检测MSC细胞表型表明:CD44、CD105、CD29、FIK1表达阳性,不表达CD33、CD34、CD45、HLA-DR。随着MSC数量增加,与共培养前相比,T细胞的SI值逐渐降低(p<0.05),但C组和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在低数量MSC作用下,CD3+CD4+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D4+CD25+、CD4+CD152+高于对照组(p<0.05);C组和D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表达明显降低(p<0.01),CD3+CD8+、CD4+CD25+、CD4+CD152+明显增高(p<0.01)。结论:丝裂原PHA可以使T细胞活化;骨髓MSC在体外可以使活化T细胞功能和细胞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下调CD3+CD4+的表达,上调CD3+CD8+、CD4+CD25+、CD4+CD152+的表达。
2008年05期 No.75 1116-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何祎;孟恒星;张宇光;侯士芳;李茜;韩俊领;邱录贵;韩忠朝;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巨核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变化,为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再分离富集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11(IL-11,50ng/ml)和肝素(25U/ml)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免疫表型(CD34+、CD41a+、CD61+、CD34+CD41a+及CD34+CD61+)、巨核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检测。结果显示:脐血CD34+细胞能够有效地向巨核细胞分化,CD41a+和CD61+细胞比例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在扩增第7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41±2.80)%和(1.89±1.43)%〕;CFU-Mk大集落在扩增第7天达到高峰〔(20.66±32.79)倍〕,小集落在扩增第10天达到高峰〔(435.62±482.65)倍〕;在培养7、10和14天时巨核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8±9.64)%、(26.87±9.03)%和(52.46±11.74)%,其中培养7天和10天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天的凋亡率显著高于7天和10天(p均<0.05);巨核细胞表面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随着扩增天数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培养0到10天阶段下降明显。结论:采用TPO+IL11+肝素组合,可以有效地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培养7天,CFU-Mk大集落扩增倍数、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均达高峰,这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较佳培养时间。
2008年05期 No.75 1121-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祎;孟恒星;张宇光;侯士芳;李茜;韩俊领;邱录贵;韩忠朝;
本研究探讨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巨核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原性变化,为体外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Ficoll-Hapaque分离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再分离富集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50ng/ml)、白介素-11(IL-11,50ng/ml)和肝素(25U/ml)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免疫表型(CD34+、CD41a+、CD61+、CD34+CD41a+及CD34+CD61+)、巨核细胞凋亡率及其表面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并进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检测。结果显示:脐血CD34+细胞能够有效地向巨核细胞分化,CD41a+和CD61+细胞比例在培养第14天达到峰值,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在扩增第7天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41±2.80)%和(1.89±1.43)%〕;CFU-Mk大集落在扩增第7天达到高峰〔(20.66±32.79)倍〕,小集落在扩增第10天达到高峰〔(435.62±482.65)倍〕;在培养7、10和14天时巨核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8±9.64)%、(26.87±9.03)%和(52.46±11.74)%,其中培养7天和10天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养14天的凋亡率显著高于7天和10天(p均<0.05);巨核细胞表面HLAⅠ、Ⅱ类分子的表达随着扩增天数的延长逐渐降低,其中培养0到10天阶段下降明显。结论:采用TPO+IL11+肝素组合,可以有效地扩增脐血巨核祖细胞;培养7天,CFU-Mk大集落扩增倍数、CD34+CD41+和CD34+CD61+细胞比例均达高峰,这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的较佳培养时间。
2008年05期 No.75 1121-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娟;李红华;金香淑;靳海杰;富丽烨;高春记;韩晓蘋;于力;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CliniMACS系统,通过CD3/CD19磁珠抗体同时有效地去除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T细胞和B细胞的去除效率,以集落形成实验评价去除后的干细胞功能。结果表明:T细胞和B细胞去除之前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8×1010,去除之后移植物中T细胞比例为0.02%,去除4.4Log;B细胞比例不到0.01%,至少去除3.3Log。移植物中除CD34+细胞外,还包括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34+细胞纯度为0.98%,计数1.84×108,回收率为69.7%;NK细胞计数2.54×109,回收率为71.7%。集落形成实验显示CD3/CD19去除对造血干细胞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CliniMACS系统可有效地同时去除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且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此项研究为去除T/B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技术平台。
2008年05期 No.75 1126-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娟;李红华;金香淑;靳海杰;富丽烨;高春记;韩晓蘋;于力;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CliniMACS系统,通过CD3/CD19磁珠抗体同时有效地去除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T细胞和B细胞的去除效率,以集落形成实验评价去除后的干细胞功能。结果表明:T细胞和B细胞去除之前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8×1010,去除之后移植物中T细胞比例为0.02%,去除4.4Log;B细胞比例不到0.01%,至少去除3.3Log。移植物中除CD34+细胞外,还包括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34+细胞纯度为0.98%,计数1.84×108,回收率为69.7%;NK细胞计数2.54×109,回收率为71.7%。集落形成实验显示CD3/CD19去除对造血干细胞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CliniMACS系统可有效地同时去除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且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此项研究为去除T/B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技术平台。
2008年05期 No.75 1126-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洪鸣;李建勇;钱思轩;吴汉新;陆化;张闰;张晓艳;徐卫;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B细胞(CD19+)及NK(CD16+CD56+)细胞,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CD3+细胞的百分比为(47.5±23.2)%,3个月为(75.1±6.4)%,6个月为(69.7±12)%,12个月为(71.7±4.2)%。移植后1个月CD4+细胞百分比为(13.3±6.4)%,3个月为(20.2±11.4)%,6个月为(18.4±9.3)%,12个月为(29.1±8.7)%;移植后1个月CD8+细胞百分比为(43.1±17.4)%,3个月为(42.6±16.9)%,6个月为(46.9±10.3)%,12个月为(47±5.6)%;移植后1个月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为(14.4±8.4)%,3个月为(15.9±7.6)%,6个月为(14.7±6.6)%,12个月为(13.6±3.4)%;移植后1个月CD19+细胞百分比为(6.4±5.6)%;3个月为(11.7±2.4)%,6个月为(13.3±7.3)%,12个月为(16.7±5.7)%。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IgA为(0.37±0.14)g/L,3个月为(0.28±0.21)g/L,6个月为(0.42±0.18)g/L,12个月为(0.53±0.34)g/L;移植后1个月IgG为(12.7±3.8)g/L,3个月为(16.3±5.2)g/L,6个月为(14.3±6.2)g/L,12个月为(15.4±6.9)g/L。移植后1个月IgM为(0.56±0.24)g/L,3个月为(0.64±0.16)g/L,6个月为(1.1±0.35)g/L,12个月为(1.2±0.28)g/L。大于等于45岁的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小于45岁患者比较无差异。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移植后12个月CD19+细胞低于未发生的患者。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CD4+及CD19+细胞恢复较HLA全相合患者明显延迟。8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发生疱疹前3月内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为0.39(0.24-0.55),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的对照组移植后6个月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0.50(0.21-2.79)(p=0.034)。带状疱疹组CD4+细胞计数为(0.949±0.198)×109/L,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组的(1.147±0.612)×109/L(p=0.004)。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CD3+细胞数逐渐恢复;CD4+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降低,6月后逐渐恢复;CD8+细胞数移植后1月逐渐恢复;B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及相对计数降低,3-6个月后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1-3个月恢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移植后1个月已达正常,与患者移植后常规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有关;IgM在移植后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IgA至12个月仍未恢复正常。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B细胞功能恢复延迟。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CD4+细胞绝对值及CD4+/CD8+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
2008年05期 No.75 1130-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洪鸣;李建勇;钱思轩;吴汉新;陆化;张闰;张晓艳;徐卫;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B细胞(CD19+)及NK(CD16+CD56+)细胞,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CD3+细胞的百分比为(47.5±23.2)%,3个月为(75.1±6.4)%,6个月为(69.7±12)%,12个月为(71.7±4.2)%。移植后1个月CD4+细胞百分比为(13.3±6.4)%,3个月为(20.2±11.4)%,6个月为(18.4±9.3)%,12个月为(29.1±8.7)%;移植后1个月CD8+细胞百分比为(43.1±17.4)%,3个月为(42.6±16.9)%,6个月为(46.9±10.3)%,12个月为(47±5.6)%;移植后1个月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为(14.4±8.4)%,3个月为(15.9±7.6)%,6个月为(14.7±6.6)%,12个月为(13.6±3.4)%;移植后1个月CD19+细胞百分比为(6.4±5.6)%;3个月为(11.7±2.4)%,6个月为(13.3±7.3)%,12个月为(16.7±5.7)%。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IgA为(0.37±0.14)g/L,3个月为(0.28±0.21)g/L,6个月为(0.42±0.18)g/L,12个月为(0.53±0.34)g/L;移植后1个月IgG为(12.7±3.8)g/L,3个月为(16.3±5.2)g/L,6个月为(14.3±6.2)g/L,12个月为(15.4±6.9)g/L。移植后1个月IgM为(0.56±0.24)g/L,3个月为(0.64±0.16)g/L,6个月为(1.1±0.35)g/L,12个月为(1.2±0.28)g/L。大于等于45岁的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小于45岁患者比较无差异。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移植后12个月CD19+细胞低于未发生的患者。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CD4+及CD19+细胞恢复较HLA全相合患者明显延迟。8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发生疱疹前3月内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为0.39(0.24-0.55),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的对照组移植后6个月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0.50(0.21-2.79)(p=0.034)。带状疱疹组CD4+细胞计数为(0.949±0.198)×109/L,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组的(1.147±0.612)×109/L(p=0.004)。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CD3+细胞数逐渐恢复;CD4+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降低,6月后逐渐恢复;CD8+细胞数移植后1月逐渐恢复;B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及相对计数降低,3-6个月后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1-3个月恢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移植后1个月已达正常,与患者移植后常规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有关;IgM在移植后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IgA至12个月仍未恢复正常。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B细胞功能恢复延迟。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CD4+细胞绝对值及CD4+/CD8+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
2008年05期 No.75 1130-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18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旖旎;冯翠翠;刘锦丽;李芳;付丽;王昭;
为了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用C57BL/6小鼠作为供鼠,BABL/c小鼠为受鼠,建立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BABL/c受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移植对照组和TGF-β实验组。TGF-β实验组于移植前2天至移植后7天每日皮下注射TGF-β1(1μg/kg)。结果显示:TGF-β实验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移植对照组(p<0.01),TGF-β实验组小鼠小肠、皮肤及肝脏GVHD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移植对照组。移植后7天TGF-β实验组小鼠血清IL-2浓度较空白对照组高,但远低于移植对照组;TGF-β实验组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对照组。结论:TGF-β能够减轻或抑制小鼠allo-BMT后致死性的aGVHD发生,提高移植后存活率。TGF-β可能使Th1细胞向Th2细胞偏移,抑制IL-2等Th1类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促进了Th2类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aGVHD的发生。
2008年05期 No.75 1135-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旖旎;冯翠翠;刘锦丽;李芳;付丽;王昭;
为了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用C57BL/6小鼠作为供鼠,BABL/c小鼠为受鼠,建立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BABL/c受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移植对照组和TGF-β实验组。TGF-β实验组于移植前2天至移植后7天每日皮下注射TGF-β1(1μg/kg)。结果显示:TGF-β实验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移植对照组(p<0.01),TGF-β实验组小鼠小肠、皮肤及肝脏GVHD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移植对照组。移植后7天TGF-β实验组小鼠血清IL-2浓度较空白对照组高,但远低于移植对照组;TGF-β实验组血清IL-10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对照组。结论:TGF-β能够减轻或抑制小鼠allo-BMT后致死性的aGVHD发生,提高移植后存活率。TGF-β可能使Th1细胞向Th2细胞偏移,抑制IL-2等Th1类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促进了Th2类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降低aGVHD的发生。
2008年05期 No.75 1135-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田发青;张连生;王春燕;陶维国;
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与经典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为DC的可能性,为研制APL-DC疫苗提供新的方法。对初治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株分别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用经典细胞因子组合(GM-CSF、IL-4、TNF-α)共处理,ATRA只在实验组加用。观测细胞形态,检测DC免疫表型,测定上清液IL-12水平,观察MLR反应及CTL效应。结果表明:实验组所得细胞有较明显树突状突起,有APL遗传学特征,其CD1a、CD83、CD80、CD86、HLA-DR和CD1d表达及IL-12分泌水平明显增高,并具有明显的MLR反应及CTL效应,但在HL60-DC中,CD1a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ATRA可以成功诱导APL细胞为成熟功能性DC,其介导的MLR及CTL效应明显。经ATRA组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d表达明显增高,推测可能参与NKT细胞激活,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2008年05期 No.75 1140-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发青;张连生;王春燕;陶维国;
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目前国内外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全反式维甲酸与经典细胞因子共同作用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为DC的可能性,为研制APL-DC疫苗提供新的方法。对初治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HL-60细胞株分别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用经典细胞因子组合(GM-CSF、IL-4、TNF-α)共处理,ATRA只在实验组加用。观测细胞形态,检测DC免疫表型,测定上清液IL-12水平,观察MLR反应及CTL效应。结果表明:实验组所得细胞有较明显树突状突起,有APL遗传学特征,其CD1a、CD83、CD80、CD86、HLA-DR和CD1d表达及IL-12分泌水平明显增高,并具有明显的MLR反应及CTL效应,但在HL60-DC中,CD1a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ATRA可以成功诱导APL细胞为成熟功能性DC,其介导的MLR及CTL效应明显。经ATRA组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d表达明显增高,推测可能参与NKT细胞激活,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2008年05期 No.75 1140-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春燕;张连生;田发青;黄睿;
程序性死亡-1配体-1(PD-L1)作为近年来发现的B7家族新的成员,已被证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高表达PD-L1可能是影响其功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试图阻断PD-L1在DC上的表达以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免疫刺激功能。应用人rhGM-CSF、rhIL-4及TNF-α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ML)分化DC,观察给予加或不加PD-L1单克隆抗体对DC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及PD-L1,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FN-γ、IL-2和IL-10的水平。结果显示,负性调节分子PD-L1随着慢性髓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CML-DC)成熟表达不断升高,阻断PD-L1能增强CML-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促进T细胞分泌IFN-γ和IL-2并抑制IL-10的产生(p<0.05)。结论:阻断PD-L1可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功能,为白血病DC瘤苗治疗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2008年05期 No.75 1146-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春燕;张连生;田发青;黄睿;
程序性死亡-1配体-1(PD-L1)作为近年来发现的B7家族新的成员,已被证实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DC)高表达PD-L1可能是影响其功能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试图阻断PD-L1在DC上的表达以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免疫刺激功能。应用人rhGM-CSF、rhIL-4及TNF-α细胞因子组合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CML)分化DC,观察给予加或不加PD-L1单克隆抗体对DC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免疫表型及PD-L1,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IFN-γ、IL-2和IL-10的水平。结果显示,负性调节分子PD-L1随着慢性髓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CML-DC)成熟表达不断升高,阻断PD-L1能增强CML-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促进T细胞分泌IFN-γ和IL-2并抑制IL-10的产生(p<0.05)。结论:阻断PD-L1可增强白血病源性DC的功能,为白血病DC瘤苗治疗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
2008年05期 No.75 1146-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魏绪仓;翟欣辉;韩秀蕊;杨娣娣;赵文理;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2008年05期 No.75 1150-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魏绪仓;翟欣辉;韩秀蕊;杨娣娣;赵文理;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2008年05期 No.75 1150-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634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王昭;王旖旎;冯翠翠;田莉萍;陈皙;
本研究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血清可溶性CD25(sCD25)水平的检测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继发性HLH疑似病例38例,25名正常健康人员作为对照,采用LDH释放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血sCD25的水平,38例疑似病例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分为排除组和诊断组,比较各组NK细胞活性及sCD25水平的差异,同时比较确诊组确诊前后各项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结果表明:38例疑似患者中有22例最终确诊为继发性HLH,其NK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sCD2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确诊组患者的NK细胞活性和血清sCD25水平在疾病早期100%出现异常。结论:NK细胞活性及血清sCD25水平的检测对于继发性HLH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05期 No.75 115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王昭;王旖旎;冯翠翠;田莉萍;陈皙;
本研究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econd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血清可溶性CD25(sCD25)水平的检测在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继发性HLH疑似病例38例,25名正常健康人员作为对照,采用LDH释放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血sCD25的水平,38例疑似病例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分为排除组和诊断组,比较各组NK细胞活性及sCD25水平的差异,同时比较确诊组确诊前后各项诊断标准的符合情况。结果表明:38例疑似患者中有22例最终确诊为继发性HLH,其NK细胞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sCD2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确诊组患者的NK细胞活性和血清sCD25水平在疾病早期100%出现异常。结论:NK细胞活性及血清sCD25水平的检测对于继发性HLH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8年05期 No.75 115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左文丽;宋永平;郭荣;
本研究探讨5种细胞株中MHC-Ⅱ类抗原(HLA-DR、DP、DQ)表达及IFN-γ诱导后MHC分子与CⅡTA表达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5种细胞株中CⅡTA蛋白及MHC分子的表达,用RT-PCR检测细胞株中CⅡTA基因表达。结果表明:5种细胞株中MHC-Ⅱ类分子与CⅡTA的表达一致;组成型表达CⅡTA的细胞株亦表达MHC-Ⅱ类分子,经IFN-γ诱导后表达CⅡTA的细胞株表达MHC-Ⅱ类分子亦恢复;IFN-γ诱导后仍不表达CⅡTA的细胞株,对IFN-γ促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作用亦无反应。结论:某些肿瘤细胞株不能表达MHC-Ⅱ分子与CⅡTA表达缺陷有关,这表明CⅡTA参与调控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它可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一定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158-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左文丽;宋永平;郭荣;
本研究探讨5种细胞株中MHC-Ⅱ类抗原(HLA-DR、DP、DQ)表达及IFN-γ诱导后MHC分子与CⅡTA表达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5种细胞株中CⅡTA蛋白及MHC分子的表达,用RT-PCR检测细胞株中CⅡTA基因表达。结果表明:5种细胞株中MHC-Ⅱ类分子与CⅡTA的表达一致;组成型表达CⅡTA的细胞株亦表达MHC-Ⅱ类分子,经IFN-γ诱导后表达CⅡTA的细胞株表达MHC-Ⅱ类分子亦恢复;IFN-γ诱导后仍不表达CⅡTA的细胞株,对IFN-γ促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作用亦无反应。结论:某些肿瘤细胞株不能表达MHC-Ⅱ分子与CⅡTA表达缺陷有关,这表明CⅡTA参与调控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表达,它可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一定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158-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桢;张文琳;唐斯;程曦;程良红;张印则;
本研究旨在建立流式磁珠免疫荧光方法,并通过Luminex 100多功能液相分析平台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2进行定量分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ACD抗凝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用植物凝集素刺激其分化,在48小时后收集培养上清液,于-20℃冻存待测。用Luminex 100多功能液相分析平台检测IL-2标准品以及样品的相关荧光单位值(RFU),通过标准曲线求出样本中IL-2浓度。结果表明:得出标准品系列的回归方程为Lg(RFU)=1.547+0.867LgC。方差分析显示F=301.7427,p<0.05(ν=6);回归系数t检验显示,t=17.3707(ν=6),p<0.05。结论:建立了人IL-2体外诱生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所得标准曲线有统计学意义。细胞上清液中的IL-2含量(对数)与荧光强度(对数)之间有直线关系。
2008年05期 No.75 1162-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桢;张文琳;唐斯;程曦;程良红;张印则;
本研究旨在建立流式磁珠免疫荧光方法,并通过Luminex 100多功能液相分析平台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2进行定量分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ACD抗凝人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用植物凝集素刺激其分化,在48小时后收集培养上清液,于-20℃冻存待测。用Luminex 100多功能液相分析平台检测IL-2标准品以及样品的相关荧光单位值(RFU),通过标准曲线求出样本中IL-2浓度。结果表明:得出标准品系列的回归方程为Lg(RFU)=1.547+0.867LgC。方差分析显示F=301.7427,p<0.05(ν=6);回归系数t检验显示,t=17.3707(ν=6),p<0.05。结论:建立了人IL-2体外诱生和检测的方法。该方法所得标准曲线有统计学意义。细胞上清液中的IL-2含量(对数)与荧光强度(对数)之间有直线关系。
2008年05期 No.75 1162-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杜楠;裴雪涛;孙君重;付艳;赵晖;王希良;
本研究探讨阿霉素(ADM)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造血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对化疗后造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构建携带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GM-CSF和eGFP双顺反子基因pCIneo真核表达载体(Egr-EG);通过脂质体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挑出G418抗性的阳性克隆(HFCL/EG);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绿色荧光表达的阳性细胞;在加入ADM的HFCL/EG细胞培养体系中,用ELISA方法检测GM-CSF的含量;将从脐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ADM后的HFCL/EG上清培养液中,观察其对CFU-GM的增殖作用;采用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鉴定化疗通过活性氧诱导Egr-1启动子CArG序列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特异性。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双顺反子基因表达载体(Egr-EG);在HFCL/EG细胞中有外源性基因eGFP和GM-CSF的表达,在加入ADM后HFCL/EG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M-CSF含量和CFU-GM形成数量较未加ADM组明显增高(p<0.01);在ADM处理的HFCL/EG细胞中,N-乙酰半胱氨酸明显降低GM-CSF水平。结论:ADM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的造血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对化疗后的造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165-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楠;裴雪涛;孙君重;付艳;赵晖;王希良;
本研究探讨阿霉素(ADM)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造血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对化疗后造血损伤的修复作用。构建携带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GM-CSF和eGFP双顺反子基因pCIneo真核表达载体(Egr-EG);通过脂质体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挑出G418抗性的阳性克隆(HFCL/EG);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绿色荧光表达的阳性细胞;在加入ADM的HFCL/EG细胞培养体系中,用ELISA方法检测GM-CSF的含量;将从脐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ADM后的HFCL/EG上清培养液中,观察其对CFU-GM的增殖作用;采用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鉴定化疗通过活性氧诱导Egr-1启动子CArG序列调控下游基因表达的特异性。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双顺反子基因表达载体(Egr-EG);在HFCL/EG细胞中有外源性基因eGFP和GM-CSF的表达,在加入ADM后HFCL/EG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M-CSF含量和CFU-GM形成数量较未加ADM组明显增高(p<0.01);在ADM处理的HFCL/EG细胞中,N-乙酰半胱氨酸明显降低GM-CSF水平。结论:ADM诱导Egr-1启动子调控的造血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对化疗后的造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165-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子禾;方建培;徐宏贵;潘秋辉;
本研究构建3个针对小鼠Qa-1基因的小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观察其对Qa-1基因的沉默作用,筛选出有效靶位。通过美国Ambion公司提供的siRNA web设计工具,选择3段针对Qa-1的siRNA,交由晶赛公司合成3个小发夹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NIH3T3细胞,第1、2、3组细胞分别转染3个小发夹表达质粒,第4组细胞单纯加入脂质体作为阴性对照,收集转染后24、48、72小时的细胞,用RT-PC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对Qa-1在RNA水平的变化和细胞表面表达进行分析,筛选最有效的干扰片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3个针对小鼠Qa-1的小发夹表达质粒。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转染后3个组shRNA载体均可抑制Qa-1基因的表达,但抑制程度不一:24、48、72小时3个组细胞表面Qa-1表达减低率分别为H2-T231:60.9%,81.9%,43.6%;H2-T232为:64.5%,73.9%,61.1%;H2-T233为:61.9%,71.2%,47.5%.其中H2-T232组在3个时间点抑制作用均最明显。结论:构建的3个针对Qa-1的小发夹表达质粒均能抑制Qa-1的表达,其中H2-T232具有最有效抑制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170-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子禾;方建培;徐宏贵;潘秋辉;
本研究构建3个针对小鼠Qa-1基因的小发夹RNA(shRNA)表达质粒,观察其对Qa-1基因的沉默作用,筛选出有效靶位。通过美国Ambion公司提供的siRNA web设计工具,选择3段针对Qa-1的siRNA,交由晶赛公司合成3个小发夹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NIH3T3细胞,第1、2、3组细胞分别转染3个小发夹表达质粒,第4组细胞单纯加入脂质体作为阴性对照,收集转染后24、48、72小时的细胞,用RT-PCR技术及流式细胞术对Qa-1在RNA水平的变化和细胞表面表达进行分析,筛选最有效的干扰片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3个针对小鼠Qa-1的小发夹表达质粒。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转染后3个组shRNA载体均可抑制Qa-1基因的表达,但抑制程度不一:24、48、72小时3个组细胞表面Qa-1表达减低率分别为H2-T231:60.9%,81.9%,43.6%;H2-T232为:64.5%,73.9%,61.1%;H2-T233为:61.9%,71.2%,47.5%.其中H2-T232组在3个时间点抑制作用均最明显。结论:构建的3个针对Qa-1的小发夹表达质粒均能抑制Qa-1的表达,其中H2-T232具有最有效抑制作用。
2008年05期 No.75 1170-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窦立萍;刘军华;王畅;刘景华;康慧媛;靖彧;赵瑜;薄剑;王全顺;楼方定;于力;
本研究旨在提高基因转染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转染效率,同时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报告系统用于转染条件优化的可行性。目的基因以GFP为报告系统,通过脂质体转染及电穿孔两种方式转染K56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转染效率。结果表明:电转染较脂质体转染K562细胞的效率高,电穿孔转染效率在10%左右,而脂质体转染效率小于1%。结论:电转染较脂质体转染K562细胞的效率高,GFP可作为报告系统优化K562细胞转染条件。
2008年05期 No.75 1174-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窦立萍;刘军华;王畅;刘景华;康慧媛;靖彧;赵瑜;薄剑;王全顺;楼方定;于力;
本研究旨在提高基因转染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转染效率,同时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报告系统用于转染条件优化的可行性。目的基因以GFP为报告系统,通过脂质体转染及电穿孔两种方式转染K562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转染效率。结果表明:电转染较脂质体转染K562细胞的效率高,电穿孔转染效率在10%左右,而脂质体转染效率小于1%。结论:电转染较脂质体转染K562细胞的效率高,GFP可作为报告系统优化K562细胞转染条件。
2008年05期 No.75 1174-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权国波;韩颖;杨超;扈文博;刘敏霞;刘安;王艳;王捷熙;
本研究探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红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的机制。将红细胞于葡萄糖缓冲液中孵育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S标记率和前向角值;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的活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亮抑酶肽对葡萄糖引起的红细胞PS暴露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糖可以诱导红细胞PS暴露,而且其效率和葡萄糖浓度密切相关。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红细胞的PS标记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当葡萄糖浓度为0.8mol/L时,红细胞的PS标记率在80%以上。然而,在葡萄糖引起的红细胞PS暴露过程中,caspase-3和caspase-8没有活化,而亮抑酶肽却可以很好地抑制红细胞PS暴露和使其体积缩小。随着亮抑酶肽浓度的增加,红细胞PS标记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细胞体积却呈逐步增加的趋势。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以导致严重的红细胞PS暴露,而且这种PS暴露和caspase无关,推测葡萄糖诱导的红细胞PS暴露是受一条对亮抑酶肽高度敏感的、未知的通路调控的。
2008年05期 No.75 1181-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权国波;韩颖;杨超;扈文博;刘敏霞;刘安;王艳;王捷熙;
本研究探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红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的机制。将红细胞于葡萄糖缓冲液中孵育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S标记率和前向角值;检测caspase-3和caspase-8的活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亮抑酶肽对葡萄糖引起的红细胞PS暴露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糖可以诱导红细胞PS暴露,而且其效率和葡萄糖浓度密切相关。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红细胞的PS标记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当葡萄糖浓度为0.8mol/L时,红细胞的PS标记率在80%以上。然而,在葡萄糖引起的红细胞PS暴露过程中,caspase-3和caspase-8没有活化,而亮抑酶肽却可以很好地抑制红细胞PS暴露和使其体积缩小。随着亮抑酶肽浓度的增加,红细胞PS标记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细胞体积却呈逐步增加的趋势。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以导致严重的红细胞PS暴露,而且这种PS暴露和caspase无关,推测葡萄糖诱导的红细胞PS暴露是受一条对亮抑酶肽高度敏感的、未知的通路调控的。
2008年05期 No.75 1181-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健;沈卓岚;俞丽;杨劲;虞容;孟忠华;吕杭军;严力行;
本研究探明不同血细胞分离机所采集的单个供者血小板(single donor platelets,SDP)在储存期间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使用MCS+、Trima和Amicus 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18份SDP,于血库标准条件下储存,于第1、3、5、7天取样检测储存期内白介素8(IL-8)、RANTES、CD154和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MCS+、Trima和Amicus机器采集的SDP,在储存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因子IL-8、RANTES、CD154、TGF-β1及VEGF的含量逐渐增高,但MCS+机器采集SDP的IL-8的含量在保存期的增高水平,与Trima和Amicus法采集的SDP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的细胞因子含量虽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采血小板储存期间IL-8、RANTES、CD154、TGF-β1和VEGF等细胞因子的含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有升高的趋势;少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中的IL-8表达相对较少。
2008年05期 No.75 1185-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健;沈卓岚;俞丽;杨劲;虞容;孟忠华;吕杭军;严力行;
本研究探明不同血细胞分离机所采集的单个供者血小板(single donor platelets,SDP)在储存期间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使用MCS+、Trima和Amicus 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18份SDP,于血库标准条件下储存,于第1、3、5、7天取样检测储存期内白介素8(IL-8)、RANTES、CD154和肿瘤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MCS+、Trima和Amicus机器采集的SDP,在储存期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因子IL-8、RANTES、CD154、TGF-β1及VEGF的含量逐渐增高,但MCS+机器采集SDP的IL-8的含量在保存期的增高水平,与Trima和Amicus法采集的SDP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的细胞因子含量虽有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采血小板储存期间IL-8、RANTES、CD154、TGF-β1和VEGF等细胞因子的含量随保存时间的延长有升高的趋势;少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中的IL-8表达相对较少。
2008年05期 No.75 1185-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作听;杨丽红;陶志华;王明山;洪俊英;周武;陈增强;戴美杰;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008年05期 No.75 118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作听;杨丽红;陶志华;王明山;洪俊英;周武;陈增强;戴美杰;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2008年05期 No.75 118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洪小珍;许先国;朱发明;马开荣;严力行;
为了分析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产生的原因,用谱细胞和Le(a-b-)表型细胞鉴定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用抗Lea和抗Leb血型试剂鉴定患者红细胞表型,用PCR测序方法分析LE基因(FUT3基因)全编码区序列。结果表明:患者血清中有抗Lea和抗Leb抗体,血型表型为Le(a-b-),LE基因型为无效等位基因纯合子(le59,508)。结论:抗Leb抗体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FUT3基因突变导致Le(a-b-)表型。
2008年05期 No.75 1192-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洪小珍;许先国;朱发明;马开荣;严力行;
为了分析1例溶血性输血反应产生的原因,用谱细胞和Le(a-b-)表型细胞鉴定患者血清中的抗体,用抗Lea和抗Leb血型试剂鉴定患者红细胞表型,用PCR测序方法分析LE基因(FUT3基因)全编码区序列。结果表明:患者血清中有抗Lea和抗Leb抗体,血型表型为Le(a-b-),LE基因型为无效等位基因纯合子(le59,508)。结论:抗Leb抗体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FUT3基因突变导致Le(a-b-)表型。
2008年05期 No.75 1192-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丁国良;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 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2008年05期 No.75 1196-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丁国良;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 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2008年05期 No.75 1196-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瑛;许先国;洪小珍;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案探讨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4个预冻条件参数对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影响。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数值恢复率、细胞形态和结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力等指标分别用血细胞计数计、扫描电子显微镜、3色流式细胞仪及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进行检测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预冻条件组合方式下,冻干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在(91.3%-53.5)%范围内;实验各组血小板冻干制品的冰晶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活化标记物PAC-1和CD62p的表达和分布与新鲜血小板较为接近,其中PAC-1表达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0.03%-0.22%),而各组样本CD62p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实验中根据血小板数值恢复率得到预冻条件的最佳理论组合是A2B1C1D3,即将血小板悬液先以20℃/min的速率冻结至-40℃维持2小时,再以1.5℃/min对搁板升温至-30℃后维持0.5小时,最后进入冻干程序直至结束。结论: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对冻干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均有作用,预冻条件参数的不同组合方式影响血小板冻干保存效果。
2008年05期 No.75 1201-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瑛;许先国;洪小珍;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案探讨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4个预冻条件参数对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影响。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的数值恢复率、细胞形态和结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力等指标分别用血细胞计数计、扫描电子显微镜、3色流式细胞仪及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进行检测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预冻条件组合方式下,冻干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在(91.3%-53.5)%范围内;实验各组血小板冻干制品的冰晶大小和形状有所不同;冻干再水化血小板的活化标记物PAC-1和CD62p的表达和分布与新鲜血小板较为接近,其中PAC-1表达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0.03%-0.22%),而各组样本CD62p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实验中根据血小板数值恢复率得到预冻条件的最佳理论组合是A2B1C1D3,即将血小板悬液先以20℃/min的速率冻结至-40℃维持2小时,再以1.5℃/min对搁板升温至-30℃后维持0.5小时,最后进入冻干程序直至结束。结论:冻结速率、退火速率、退火温度和退火持续时间对冻干血小板的数值恢复率均有作用,预冻条件参数的不同组合方式影响血小板冻干保存效果。
2008年05期 No.75 1201-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立苇;杨雪梅;徐霄勤;徐健;吕杭军;严力行;
本研究通过分析BacT/ALERT 3D系统血液样本细菌检测中的假阳性反应结果,评估该系统的特异性,以减少假阳性反应的产生。对5年间BacT/ALERT 3D所有阳性反应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并对留样和可获得的相关血袋进行重复试验,共检测11 395份血液样本。结果表明:初次培养阳性反应122份(1.07%),其中107份(88.7%)从阳性反应的培养瓶中分离出细菌,另15份(12.3%)中未分离出任何细菌。细菌生长引起的阳性反应的监测曲线显示明显的急剧上升。结论:在检测过程中维持孵箱温度的稳定、避免孵育箱的温度急剧降低可减少假阳性信号的产生;对报告阳性的培养瓶进行进一步的孵育,观察生长曲线是否有急剧上升的对数生长期有助于鉴别假阳性反应,从而提高BacT/ALERT 3D系统的特异性。
2008年05期 No.75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朱立苇;杨雪梅;徐霄勤;徐健;吕杭军;严力行;
本研究通过分析BacT/ALERT 3D系统血液样本细菌检测中的假阳性反应结果,评估该系统的特异性,以减少假阳性反应的产生。对5年间BacT/ALERT 3D所有阳性反应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并对留样和可获得的相关血袋进行重复试验,共检测11 395份血液样本。结果表明:初次培养阳性反应122份(1.07%),其中107份(88.7%)从阳性反应的培养瓶中分离出细菌,另15份(12.3%)中未分离出任何细菌。细菌生长引起的阳性反应的监测曲线显示明显的急剧上升。结论:在检测过程中维持孵箱温度的稳定、避免孵育箱的温度急剧降低可减少假阳性信号的产生;对报告阳性的培养瓶进行进一步的孵育,观察生长曲线是否有急剧上升的对数生长期有助于鉴别假阳性反应,从而提高BacT/ALERT 3D系统的特异性。
2008年05期 No.75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富;缪扣荣;仇海荣;杨慧;吴雨洁;乔纯;李建勇;
为了探讨形态学酷似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点,用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骨髓细胞核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测定骨髓细胞的杂交信号。结果表明:该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为淋巴系统疾病,但免疫表型分析亦为髓系抗原表达,细胞遗传学分析该例患者存在8号染色体三体,对化疗反应性差。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可表现淋巴细胞样特点,结合免疫分型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类别分型。
2008年05期 No.75 121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富;缪扣荣;仇海荣;杨慧;吴雨洁;乔纯;李建勇;
为了探讨形态学酷似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点,用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骨髓细胞核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测定骨髓细胞的杂交信号。结果表明:该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为淋巴系统疾病,但免疫表型分析亦为髓系抗原表达,细胞遗传学分析该例患者存在8号染色体三体,对化疗反应性差。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可表现淋巴细胞样特点,结合免疫分型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类别分型。
2008年05期 No.75 1211-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晓蓉;何静松;叶琇锦;郑伟燕;吴文俊;林茂芳;
恶性血液病伴发念珠菌性关节炎极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和外周血粒细胞缺乏期间并发膝关节炎。多次关节腔积液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确诊为热带念珠菌性关节炎。根据体外细菌药敏试验,先后选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4-5周,治疗有效,但停药后4-6周复发。后改用氟康唑静脉滴注治疗8周并用两性霉素B关节腔冲洗获治愈。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念珠菌性关节炎虽极为罕见,但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中仍有可能发生,宜选用有效药物进行足量、足疗程抗真菌治疗。
2008年05期 No.75 1215-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晓蓉;何静松;叶琇锦;郑伟燕;吴文俊;林茂芳;
恶性血液病伴发念珠菌性关节炎极为罕见。本文报告一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和外周血粒细胞缺乏期间并发膝关节炎。多次关节腔积液培养均为热带念珠菌,确诊为热带念珠菌性关节炎。根据体外细菌药敏试验,先后选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4-5周,治疗有效,但停药后4-6周复发。后改用氟康唑静脉滴注治疗8周并用两性霉素B关节腔冲洗获治愈。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念珠菌性关节炎虽极为罕见,但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中仍有可能发生,宜选用有效药物进行足量、足疗程抗真菌治疗。
2008年05期 No.75 1215-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秦兰;袁忠;杜晓军;马西虎;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一般采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解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本研究将26例血小板数<60.00×109/L的CIT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治疗,rhIL-11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IL-11 25μg/(kg.d),每日1次,皮下注射,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表明:23例C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只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没有改善。对照组和rh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的26.15×109/L和27.84×109/L增加为66.62×109/L和105.62×109/L,rhIL-11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血症状减轻,在rhIL-11组中8例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rhIL-11联合传统的激素治疗对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8年05期 No.75 1219-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秦兰;袁忠;杜晓军;马西虎;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一般采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解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本研究将26例血小板数<60.00×109/L的CIT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治疗,rhIL-11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IL-11 25μg/(kg.d),每日1次,皮下注射,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表明:23例C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只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没有改善。对照组和rh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的26.15×109/L和27.84×109/L增加为66.62×109/L和105.62×109/L,rhIL-11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血症状减轻,在rhIL-11组中8例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rhIL-11联合传统的激素治疗对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8年05期 No.75 1219-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孔荣;邱宏春;吴鹏飞;牛雪花;沈文香;王勇;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发生率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抗HP治疗ITP的疗效,100例HP阳性IT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n=35)、单用糖皮质激素组(n=35)和单纯抗HP组(n=30),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ITP组HP感染率为70%,而对照组HP感染率为56%,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给予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31例HP得到根除,其中23例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8例较治疗前升高,血小板均数为(165±225)×109/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89%,1年内复发率8%。糖皮质激素组中有2例HP自然转阴,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其余33例HP仍然阳性的患者中23例血小板水平未恢复正常,10例恢复正常,血小板均数为(78±26)×109/L,总有效率68%,1年内复发率37%。单纯抗HP组中25例HP得到根除,其中9例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9例较治疗前升高,血小板均数为(135±174)×109/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60%,1年内总复发率为33%。结论:ITP患者有高HP感染率,根除HP是合并HP感染的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作为一线治疗。
2008年05期 No.75 12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孔荣;邱宏春;吴鹏飞;牛雪花;沈文香;王勇;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发生率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抗HP治疗ITP的疗效,100例HP阳性ITP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n=35)、单用糖皮质激素组(n=35)和单纯抗HP组(n=30),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ITP组HP感染率为70%,而对照组HP感染率为56%,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给予根除HP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31例HP得到根除,其中23例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8例较治疗前升高,血小板均数为(165±225)×109/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89%,1年内复发率8%。糖皮质激素组中有2例HP自然转阴,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其余33例HP仍然阳性的患者中23例血小板水平未恢复正常,10例恢复正常,血小板均数为(78±26)×109/L,总有效率68%,1年内复发率37%。单纯抗HP组中25例HP得到根除,其中9例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9例较治疗前升高,血小板均数为(135±174)×109/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60%,1年内总复发率为33%。结论:ITP患者有高HP感染率,根除HP是合并HP感染的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作为一线治疗。
2008年05期 No.75 12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国辉;黄斯勇;康志杰;徐恒;梁英民;
造血祖细胞扩增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传统的方法扩增往往导致造血祖细胞的分化。Notch受体和配体在造血系统中广泛存在,活化的Notch信号可抑制造血祖细胞的分化而促进其扩增,提示可以通过Notch信号途径实现对造血祖细胞的扩增。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Notch信号与造血祖细胞维持、Notch信号与造血祖细胞扩增,Notch信号维持造血祖细胞未分化状况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27-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国辉;黄斯勇;康志杰;徐恒;梁英民;
造血祖细胞扩增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传统的方法扩增往往导致造血祖细胞的分化。Notch受体和配体在造血系统中广泛存在,活化的Notch信号可抑制造血祖细胞的分化而促进其扩增,提示可以通过Notch信号途径实现对造血祖细胞的扩增。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Notch信号与造血祖细胞维持、Notch信号与造血祖细胞扩增,Notch信号维持造血祖细胞未分化状况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27-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卢学春;朱宏丽;姚善谦;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8年05期 No.75 1232-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卢学春;朱宏丽;姚善谦;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本文就ITP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作一综述,并对ITP分型施治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8年05期 No.75 1232-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增军;邱录贵;
小RNA包括siRNA和miRNA两种,前者是伴随着RNAi现象发现的,是对外源基因剪切加工形成的,是生物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机制。而miRNA是基因组中固有的,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小RNA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介导目标RNA降解和抑制蛋白质翻译。前者要求小RNA与目标RNA精确互补,而后者只要求部分互补,采取何种机制取决于互补程度而不是其来源。RNAi作为下调基因表达的手段,在功能基因组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对血液肿瘤发病相关基因,尤其对染色体易位造成的相关融合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多药耐药基因的干扰研究表明,该技术不但是研究机制的有力手段,而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对microRNA的研究发现,它在多种血液肿瘤如多种淋巴瘤和白血病中存在表达的变化,并与多种癌基因相关,提示它广泛参与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本文就RNA干扰和小RNA的发现和作用,以及小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增军;邱录贵;
小RNA包括siRNA和miRNA两种,前者是伴随着RNAi现象发现的,是对外源基因剪切加工形成的,是生物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机制。而miRNA是基因组中固有的,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小RNA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介导目标RNA降解和抑制蛋白质翻译。前者要求小RNA与目标RNA精确互补,而后者只要求部分互补,采取何种机制取决于互补程度而不是其来源。RNAi作为下调基因表达的手段,在功能基因组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对血液肿瘤发病相关基因,尤其对染色体易位造成的相关融合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多药耐药基因的干扰研究表明,该技术不但是研究机制的有力手段,而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对microRNA的研究发现,它在多种血液肿瘤如多种淋巴瘤和白血病中存在表达的变化,并与多种癌基因相关,提示它广泛参与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本文就RNA干扰和小RNA的发现和作用,以及小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丹霞;徐卫;李建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为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1q22-23,主要参与DNA损伤识别和修复,并在DNA双链断裂诱导的信号级联转导通路中起到枢纽作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可出现高频率的atm基因杂合性缺失和核苷酸突变,并与其发病及侵袭性病程有关。本文将对atm基因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4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丹霞;徐卫;李建勇;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为肿瘤抑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1q22-23,主要参与DNA损伤识别和修复,并在DNA双链断裂诱导的信号级联转导通路中起到枢纽作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可出现高频率的atm基因杂合性缺失和核苷酸突变,并与其发病及侵袭性病程有关。本文将对atm基因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4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寿倍明;陈宝安;刘德龙;
DNA甲基化是白血病表观遗传学改变中较常见的改变。在白血病的发展中,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基因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方法。遗憾的是,合适的移植供者难以找到,而且白血病的复发和耐药是化疗中的大问题。由于甲基化的可逆性,降低甲基化水平的药物就成了治疗白血病的新手段。地西他滨是用于降低甲基化的常用药物。本文对甲基化与肿瘤、甲基化与血液病,甲基化的检测方法和去甲基化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47-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寿倍明;陈宝安;刘德龙;
DNA甲基化是白血病表观遗传学改变中较常见的改变。在白血病的发展中,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基因结构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方法。遗憾的是,合适的移植供者难以找到,而且白血病的复发和耐药是化疗中的大问题。由于甲基化的可逆性,降低甲基化水平的药物就成了治疗白血病的新手段。地西他滨是用于降低甲基化的常用药物。本文对甲基化与肿瘤、甲基化与血液病,甲基化的检测方法和去甲基化治疗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2008年05期 No.75 1247-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8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