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宝锋,何昆,胡美茹,于鸣,沈倍奋,张学敏
真核启始因子 5A(eIF 5A)翻译后第 4 9位的赖氨酸被修饰为一个特殊氨基酸hypusine ,后者是其发挥功能所必需的。本研究用eIF 5A翻译后hypusine修饰的特异性阻断剂 1,7 二氨基庚烷 (1,7 diaminoheptane ,DAH)处理白血病细胞系 (TF 1,THP 1和Mo7e)和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 7) ,用FCM和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活性的影响 ;应用两步胸腺嘧啶核苷阻断法使细胞周期同步化 ,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eIF 5A在细胞周期时相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用 1,7 二氨基庚烷处理后 ,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并有一定的促凋亡效应 ;且细胞周期被特异性阻滞于G1/S期 ;eIF 5A在细胞周期的S期和G2 /M期的表达量较低 ,在G1期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 :eIF 5A的hypusine修饰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 ,且与G1/S转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调控相关
2003年04期 325-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靳宝锋,何昆,胡美茹,于鸣,沈倍奋,张学敏
真核启始因子 5A(eIF 5A)翻译后第 4 9位的赖氨酸被修饰为一个特殊氨基酸hypusine ,后者是其发挥功能所必需的。本研究用eIF 5A翻译后hypusine修饰的特异性阻断剂 1,7 二氨基庚烷 (1,7 diaminoheptane ,DAH)处理白血病细胞系 (TF 1,THP 1和Mo7e)和人乳腺癌细胞系 (MCF 7) ,用FCM和台盼蓝拒染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活性的影响 ;应用两步胸腺嘧啶核苷阻断法使细胞周期同步化 ,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eIF 5A在细胞周期时相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用 1,7 二氨基庚烷处理后 ,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并有一定的促凋亡效应 ;且细胞周期被特异性阻滞于G1/S期 ;eIF 5A在细胞周期的S期和G2 /M期的表达量较低 ,在G1期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 :eIF 5A的hypusine修饰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 ,且与G1/S转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调控相关
2003年04期 325-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燕,刘兵,苑春慧,要晖宇,毛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体外具有一定的造血支持作用 ,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可促进其植入。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应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培养作为一种新的分化体系的可行性。首先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然后利用扩增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培养 ,通过造血集落培养和RT PCR观察造血分化的特点。结果表明 ,分离、扩增培养至第四代之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 ,高表达Sca 1,CD2 9,CD4 4和CD10 5 ,而CD34和CD4 5等造血与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呈阴性 ;特异性诱导体系内传代后 (>4代 )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与悬浮分化体系相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初始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含有显著增加的拟胚体形成细胞而没有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此外 ,RT PCR检测发现 :共培养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ct 4 ,而造血标记Flk 1,GATA 1和 β H1为阴性。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胚胎干细胞的初始分化 ,但是共培养体系来源的拟胚体产生造血集落的能力显著高于悬浮体系
2003年04期 329-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燕,刘兵,苑春慧,要晖宇,毛宁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在体外具有一定的造血支持作用 ,与造血干细胞共移植可促进其植入。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应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培养作为一种新的分化体系的可行性。首先分离、培养并鉴定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然后利用扩增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培养 ,通过造血集落培养和RT PCR观察造血分化的特点。结果表明 ,分离、扩增培养至第四代之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 ,高表达Sca 1,CD2 9,CD4 4和CD10 5 ,而CD34和CD4 5等造血与内皮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呈阴性 ;特异性诱导体系内传代后 (>4代 )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与悬浮分化体系相比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初始分化的胚胎干细胞含有显著增加的拟胚体形成细胞而没有造血集落形成细胞。此外 ,RT PCR检测发现 :共培养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ct 4 ,而造血标记Flk 1,GATA 1和 β H1为阴性。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胚胎干细胞的初始分化 ,但是共培养体系来源的拟胚体产生造血集落的能力显著高于悬浮体系
2003年04期 329-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蒋激扬,李爱玲,谢蜀生
本研究探讨用多西环素调控IL 3基因表达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构建含小鼠IL 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 ,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 ,获得QXMSC1Tet on IL 3;体外加入多西环素诱导IL 3基因表达并检测IL 3表达活性 ;观察细胞培养条件上清液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作用及QXMSC1Tet on IL 3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西环素提高了QXMSC1Tet on IL 3细胞系IL 3的表达 ,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数 ;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 :应用多西环素诱导外源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IL 3的表达 ,可促进造血
2003年04期 335-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激扬,李爱玲,谢蜀生
本研究探讨用多西环素调控IL 3基因表达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构建含小鼠IL 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 ,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 ,获得QXMSC1Tet on IL 3;体外加入多西环素诱导IL 3基因表达并检测IL 3表达活性 ;观察细胞培养条件上清液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作用及QXMSC1Tet on IL 3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西环素提高了QXMSC1Tet on IL 3细胞系IL 3的表达 ,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数 ;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 :应用多西环素诱导外源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IL 3的表达 ,可促进造血
2003年04期 335-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刚,张毅,刘元林,何津,江小霞,毛宁
为探讨转染FL基因的人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对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 ,建立了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人脐血CD34+ 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 ,在不同的体外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并取样检测细胞总数 ,CFC和CD34+ 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 ,在不同组合的培养体系中 ,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较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和无滋养层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 ,CFC含量和CD34+ 细胞含量均具有明显的扩增作用 ,分别扩增了 12 2 .5± 4 .3,39.6± 2 .7和 11.8± 0 5 2倍 (P <0 .0 5 )。结论 :转染FL基因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协同其它细胞因子可增强对人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
2003年04期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刚,张毅,刘元林,何津,江小霞,毛宁
为探讨转染FL基因的人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对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 ,建立了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人脐血CD34+ 细胞共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 细胞 ,在不同的体外培养体系中进行培养并取样检测细胞总数 ,CFC和CD34+ 细胞百分率。结果表明 ,在不同组合的培养体系中 ,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较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和无滋养层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 ,CFC含量和CD34+ 细胞含量均具有明显的扩增作用 ,分别扩增了 12 2 .5± 4 .3,39.6± 2 .7和 11.8± 0 5 2倍 (P <0 .0 5 )。结论 :转染FL基因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协同其它细胞因子可增强对人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
2003年04期 34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要晖宇,刘兵,原野,毛宁
小鼠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stemcell,EScell)体外分化 2 .5 - 3.5天形成的拟胚体 (embryoidbody ,EB)中可产生原始细胞集落形成细胞 (blastcolony formingcell,BL CFC) ,后者具有造血和内皮细胞双向分化潜能 ,是目前体外实验可检测到的最早期的定向造血分化的细胞。本研究建立BL CFC培养体系 ,并通过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巢式RT PCR鉴定单个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贴壁细胞和非贴壁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表明 :部分贴壁细胞吞噬DiI Ac LDL ,并表达CD31,UEA I ,VE cadherin等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表面分子 ;非贴壁细胞具有原始造血 (primitivehematopoiesis)和 (或 )永久造血 (definitivehematopoiesis)活性 ,其中 2 0 %的原始细胞集落含有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highproliferativepotentialcolony formingcell,HPP CFC) ,后者能形成次级造血集落。结论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BL CFC可产生高增殖潜能造血祖细胞 ,但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HPP CFC是否具有体内造血活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003年04期 345-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要晖宇,刘兵,原野,毛宁
小鼠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stemcell,EScell)体外分化 2 .5 - 3.5天形成的拟胚体 (embryoidbody ,EB)中可产生原始细胞集落形成细胞 (blastcolony formingcell,BL CFC) ,后者具有造血和内皮细胞双向分化潜能 ,是目前体外实验可检测到的最早期的定向造血分化的细胞。本研究建立BL CFC培养体系 ,并通过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免疫荧光标记以及巢式RT PCR鉴定单个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贴壁细胞和非贴壁细胞的分化特点。结果表明 :部分贴壁细胞吞噬DiI Ac LDL ,并表达CD31,UEA I ,VE cadherin等内皮细胞特异性的表面分子 ;非贴壁细胞具有原始造血 (primitivehematopoiesis)和 (或 )永久造血 (definitivehematopoiesis)活性 ,其中 2 0 %的原始细胞集落含有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 (highproliferativepotentialcolony formingcell,HPP CFC) ,后者能形成次级造血集落。结论 :胚胎干细胞来源的BL CFC可产生高增殖潜能造血祖细胞 ,但原始细胞集落来源的HPP CFC是否具有体内造血活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003年04期 345-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惠君,徐翀,陈静,吴政宏,薛惠良,汤静燕,潘慈,李莉,顾龙君,沈立松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D10在儿童期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ALL)中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CD10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用流式细胞术分析 5 8例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型 ,观察CD10在B ALL病例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特点 ,并将CD10抗体与其它多种抗体构成四色组合用于B ALL的微小残留病检测 ,评价其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 ,6 5 .5 % (38/5 8)的B ALL具有CD10过强表达 (CD10 bright)的特点 ,而且CD10 bright与CD34的阳性表达率有关———CD10 bright多出现于CD34阳性率高的B ALL中。CD10 bright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 ,与其它异常表达的抗原形成的组合能够在双参数点图上很好地区分出白血病细胞群与正常细胞群。即使在其他抗原表达无异常时 ,也可因CD10的过强表达而使白血病细胞群与正常细胞群区分开。结论 :CD10 bright与B ALL中CD34的高比例表达相关 ,CD10 bright也是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CD10的表达与其他用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抗原表达的应用有互补作用。
2003年04期 350-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惠君,徐翀,陈静,吴政宏,薛惠良,汤静燕,潘慈,李莉,顾龙君,沈立松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CD10在儿童期B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ALL)中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CD10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用流式细胞术分析 5 8例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型 ,观察CD10在B ALL病例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特点 ,并将CD10抗体与其它多种抗体构成四色组合用于B ALL的微小残留病检测 ,评价其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 ,6 5 .5 % (38/5 8)的B ALL具有CD10过强表达 (CD10 bright)的特点 ,而且CD10 bright与CD34的阳性表达率有关———CD10 bright多出现于CD34阳性率高的B ALL中。CD10 bright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 ,与其它异常表达的抗原形成的组合能够在双参数点图上很好地区分出白血病细胞群与正常细胞群。即使在其他抗原表达无异常时 ,也可因CD10的过强表达而使白血病细胞群与正常细胞群区分开。结论 :CD10 bright与B ALL中CD34的高比例表达相关 ,CD10 bright也是微小残留病检测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CD10的表达与其他用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抗原表达的应用有互补作用。
2003年04期 350-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刚,张王刚,付杰,曹星梅,赵万红,赵爱志,韩月恒,李福洋,刘新平,药立波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髓性白血病U937细胞系表达型cDNA文库 ,为肿瘤抗原的筛选奠定工作基础。提取U937细胞总RNA ,分离mRNA ,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 ,消平cDNA末端 ,连接EcoRⅠ适配子 ,磷酸化EcoRⅠ适配子 5′端 ;XhoⅠ酶切后 ,丙烯葡聚糖凝胶 S4 0 0柱除去小于 4 0 0bpcDNA片段 ,与λZAP表达载体连接 ,包装蛋白包装后建成cDNA文库 ;取出 1μl倍比稀释感染大肠杆菌XL1 Blue MRF′ ,测定文库大小、重组率 ;随机挑取 10个噬斑 ,在ExAssist辅助性噬菌体的作用下 ,释放出PBK CMV噬菌粒 ;感染大肠杆菌XLOLR ,铺于卡那霉素抗性的LB平板 ;挑取克隆 ,37℃震摇过夜 ;抽提质粒 ,经EcoRI和XhoI酶切后 ,初步确定片段的大小及多样性。结果 :构建成含 2 .87× 10 6重组子的U937细胞cDNA文库 ,重组子平均插入外源片段长约 1.7kb。结论 :所建文库合格 ,适合用于筛选目的cDNA克隆。
2003年04期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刚,张王刚,付杰,曹星梅,赵万红,赵爱志,韩月恒,李福洋,刘新平,药立波
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髓性白血病U937细胞系表达型cDNA文库 ,为肿瘤抗原的筛选奠定工作基础。提取U937细胞总RNA ,分离mRNA ,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 ,消平cDNA末端 ,连接EcoRⅠ适配子 ,磷酸化EcoRⅠ适配子 5′端 ;XhoⅠ酶切后 ,丙烯葡聚糖凝胶 S4 0 0柱除去小于 4 0 0bpcDNA片段 ,与λZAP表达载体连接 ,包装蛋白包装后建成cDNA文库 ;取出 1μl倍比稀释感染大肠杆菌XL1 Blue MRF′ ,测定文库大小、重组率 ;随机挑取 10个噬斑 ,在ExAssist辅助性噬菌体的作用下 ,释放出PBK CMV噬菌粒 ;感染大肠杆菌XLOLR ,铺于卡那霉素抗性的LB平板 ;挑取克隆 ,37℃震摇过夜 ;抽提质粒 ,经EcoRI和XhoI酶切后 ,初步确定片段的大小及多样性。结果 :构建成含 2 .87× 10 6重组子的U937细胞cDNA文库 ,重组子平均插入外源片段长约 1.7kb。结论 :所建文库合格 ,适合用于筛选目的cDNA克隆。
2003年04期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韫芳,孙红琰,李昕权,王全立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白血病细胞系NB4及Jurka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采用MTT、基因组DNA电泳、蛋白 /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 ,端粒重复扩增 (TRAP) SYBRGreenⅠ染色及RT PCR等方法研究了As2 O3 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随着As2 O3 作用时间的延长 ,NB4及Jurkat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 ,DNA电泳出现“梯状”条带 ;流式细胞术检出亚G1峰 ,细胞周期阻滞于G1和G2 /M期 ,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 ,部分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的调控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结论 :As2 O3 在抑制NB4及Jurkat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过程中导致端粒酶的活性下调 ,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了部分作用机制。
2003年04期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韫芳,孙红琰,李昕权,王全立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白血病细胞系NB4及Jurka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采用MTT、基因组DNA电泳、蛋白 /DNA双参数流式细胞术 ,端粒重复扩增 (TRAP) SYBRGreenⅠ染色及RT PCR等方法研究了As2 O3 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随着As2 O3 作用时间的延长 ,NB4及Jurkat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 ,DNA电泳出现“梯状”条带 ;流式细胞术检出亚G1峰 ,细胞周期阻滞于G1和G2 /M期 ,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 ,部分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的调控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结论 :As2 O3 在抑制NB4及Jurkat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过程中导致端粒酶的活性下调 ,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了部分作用机制。
2003年04期 35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阮晓峰,薛明慧,周云峰
为了探讨端粒酶抑制剂联合X线照射对荷瘤小鼠的骨髓抑制作用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 ,应用端粒酶抑制剂 [AZT 30 0mg/ (kg·d) ,lamivudine 15 0mg/ (kg·d) ]联合X线照射 (2Gy× 5次 / 1周 )处理移植性乳腺癌 (MA782 )小鼠 ,观察其对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像及骨髓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未处理、单纯X线照射、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 (× 10 7/股骨 )分别为 2 .1875 ,1.7375 ,1.75 0 0和 1.3475 ;AZT和X线照射均有显著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作用 (P <0 .0 1) ,lamivudine也有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作用 (P <0 0 5 )。未处理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3.70 % ,单纯X线照射 ,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率分别为 18.0 9% ,16 .19%和 4 1.0 0 % ;AZT ,lamivudine和X线照射均减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 (P<0 .0 5 ) ,AZT ,lamivudine ,X线照射对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未处理 ,单纯X线照射 ,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分别为 1.4 98,1.4 83,0 .816和 0 72 7,AZT和lamivudine均有减少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抑制剂AZT和lamivudine联合X线照射有显著抑制骨髓有核细胞?
2003年04期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阮晓峰,薛明慧,周云峰
为了探讨端粒酶抑制剂联合X线照射对荷瘤小鼠的骨髓抑制作用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 ,应用端粒酶抑制剂 [AZT 30 0mg/ (kg·d) ,lamivudine 15 0mg/ (kg·d) ]联合X线照射 (2Gy× 5次 / 1周 )处理移植性乳腺癌 (MA782 )小鼠 ,观察其对骨髓有核细胞、外周血像及骨髓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未处理、单纯X线照射、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 (× 10 7/股骨 )分别为 2 .1875 ,1.7375 ,1.75 0 0和 1.3475 ;AZT和X线照射均有显著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作用 (P <0 .0 1) ,lamivudine也有减少骨髓有核细胞的作用 (P <0 0 5 )。未处理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3.70 % ,单纯X线照射 ,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率分别为 18.0 9% ,16 .19%和 4 1.0 0 % ;AZT ,lamivudine和X线照射均减少小鼠外周血白细胞 (P<0 .0 5 ) ,AZT ,lamivudine ,X线照射对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未处理 ,单纯X线照射 ,单纯lamivudine和单纯AZT处理的小鼠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分别为 1.4 98,1.4 83,0 .816和 0 72 7,AZT和lamivudine均有减少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抑制剂AZT和lamivudine联合X线照射有显著抑制骨髓有核细胞?
2003年04期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亚溱,刘艳荣,李金兰,付家瑜,常艳,阮国瑞,王卉,丘镜滢,陆道培,陈珊珊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SCT)后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表达特征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测定 72例CML患者SCT后不同时间骨髓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CML患者移植后 <6个月M bcr/abl阳性率 (79.2 % ,4 2 /5 3)显著高于 6 - 12个月(34.3% ,11/32 )及≥ 12个月 (35 .1% ,13/37) (P <0 .0 0 1) ,各时间段M bcr/abl阳性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分别为1 9% (1/5 3) ,0 (0 /32 )及 16 .2 % (6 /37) ;6例临床复发患者中有 5例复发时M bcr/abl与m bcr/abl同时阳性。 14例遗传学缓解患者移植 6个月后M bcr/abl阳性的 17份标本无 1例m bcr/abl阳性。结论 :多数CML患者移植后M bcr/abl仍为阳性 ,一般在 6个月内转阴 ,移植后M bcr/abl阳性的患者不一定复发 ,同时追踪观察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可能会有助于监测残存白血病。
2003年04期 368-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秦亚溱,刘艳荣,李金兰,付家瑜,常艳,阮国瑞,王卉,丘镜滢,陆道培,陈珊珊
为研究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SCT)后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表达特征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测定 72例CML患者SCT后不同时间骨髓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CML患者移植后 <6个月M bcr/abl阳性率 (79.2 % ,4 2 /5 3)显著高于 6 - 12个月(34.3% ,11/32 )及≥ 12个月 (35 .1% ,13/37) (P <0 .0 0 1) ,各时间段M bcr/abl阳性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分别为1 9% (1/5 3) ,0 (0 /32 )及 16 .2 % (6 /37) ;6例临床复发患者中有 5例复发时M bcr/abl与m bcr/abl同时阳性。 14例遗传学缓解患者移植 6个月后M bcr/abl阳性的 17份标本无 1例m bcr/abl阳性。结论 :多数CML患者移植后M bcr/abl仍为阳性 ,一般在 6个月内转阴 ,移植后M bcr/abl阳性的患者不一定复发 ,同时追踪观察M bcr/abl及m bcr/abl融合转录子可能会有助于监测残存白血病。
2003年04期 368-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薛芳,董作仁,张冰,高丽霞
为了探索检测Ph+ /bcr ab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变 (MRD)的简便而灵敏的方法 ,对 84例初治ALL患者和其中的缓解期患者的骨髓分别用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和巢式RT PCR检测。结果表明 ,缓解期患者骨髓中不存在Ph′染色体 ,巢式RT PCR方法检测到 11/ 14例缓解期患者存在MRD(bcr abl融合基因 ) (阳性率 78 5 7% ) ,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 5 / 14的缓解期患者阳性 (阳性率 35 71% )。巢式PCR的灵敏度达到 10 -6- 10 -7水平 ,流式细胞检测的灵敏度达到 10 -4- 10 -5水平。结论 :Ph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MRD不够灵敏 ,而巢式RT PCR检测MRD较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灵敏度更高 ,且更易于开展应用。
2003年04期 372-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薛芳,董作仁,张冰,高丽霞
为了探索检测Ph+ /bcr abl+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变 (MRD)的简便而灵敏的方法 ,对 84例初治ALL患者和其中的缓解期患者的骨髓分别用细胞遗传学、流式细胞术和巢式RT PCR检测。结果表明 ,缓解期患者骨髓中不存在Ph′染色体 ,巢式RT PCR方法检测到 11/ 14例缓解期患者存在MRD(bcr abl融合基因 ) (阳性率 78 5 7% ) ,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 5 / 14的缓解期患者阳性 (阳性率 35 71% )。巢式PCR的灵敏度达到 10 -6- 10 -7水平 ,流式细胞检测的灵敏度达到 10 -4- 10 -5水平。结论 :Ph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检测MRD不够灵敏 ,而巢式RT PCR检测MRD较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灵敏度更高 ,且更易于开展应用。
2003年04期 372-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进,刘复强,吴轶苹
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以恶性血液细胞系HL 6 0和Raji为实验对象 ,应用RT PCR及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Flt 1的表达。结果显示 :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 6 0和淋巴瘤细胞系Raji中均存在VEGF mRNA的表达。在培养 4 8小时后 ,HL 6 0细胞和Raji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EGF R(Flt 1)在两种肿瘤细胞的胞膜上均有表达 ,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无表达。这一结果表明 ,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具有产生VEGF的能力 ,并可将VEGF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中。VEGF可作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本身 ,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存有VEGF的自分泌途径 ,而VEGF的自分泌成为血液肿瘤细胞高侵袭性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结论 :抑制VEGF的分泌将有助于阻断其与内皮细胞间的互动环 ,降低其增殖、抗凋亡和侵袭性能 ,对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也将十分有意义
2003年04期 37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进,刘复强,吴轶苹
为了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以恶性血液细胞系HL 6 0和Raji为实验对象 ,应用RT PCR及ELISA法检测肿瘤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细胞表面VEGF受体Flt 1的表达。结果显示 :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 6 0和淋巴瘤细胞系Raji中均存在VEGF mRNA的表达。在培养 4 8小时后 ,HL 6 0细胞和Raji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EGF R(Flt 1)在两种肿瘤细胞的胞膜上均有表达 ,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无表达。这一结果表明 ,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具有产生VEGF的能力 ,并可将VEGF分泌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中。VEGF可作用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本身 ,在恶性血液肿瘤细胞中存有VEGF的自分泌途径 ,而VEGF的自分泌成为血液肿瘤细胞高侵袭性生物学特性的基础。结论 :抑制VEGF的分泌将有助于阻断其与内皮细胞间的互动环 ,降低其增殖、抗凋亡和侵袭性能 ,对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也将十分有意义
2003年04期 37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郝静,熊国林,柳晓兰,赵振虎,郭德煌,赵蓓蕾,王欣茹,陈松森,雒蓬轶,罗庆良
为了观察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和 (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 ,本研究将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 3组 ,每天 1次 ,连续 14天分别皮下注射赋形剂、rhG CSF 10 μg/ (kg·d)和rhSCF5 0 μ/ (kg·d) +rhG CSF 10 μ/ (kg·d)。结果表明 ,单独给rhG CSF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在给药后第 7天出现 ,为给药前值的 4 11% ,其后很快下降。联合给药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在第 9天出现 ,为给药前值的 5 38% ,第 7至第 9天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在 5 35 % - 5 38%之间。单独给药组外周血CFU GM最高值在给药后第 5天为给药前值的 937% ,联合给药组在第 9天为 1175 %。结论 :rhG CSF对外周血干 /祖细胞有明显的动员作用 ,rhSCF +rhG CSF联合动员的效果优于rhG CSF单用
2003年04期 38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郝静,熊国林,柳晓兰,赵振虎,郭德煌,赵蓓蕾,王欣茹,陈松森,雒蓬轶,罗庆良
为了观察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和 (或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 ,本研究将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 3组 ,每天 1次 ,连续 14天分别皮下注射赋形剂、rhG CSF 10 μg/ (kg·d)和rhSCF5 0 μ/ (kg·d) +rhG CSF 10 μ/ (kg·d)。结果表明 ,单独给rhG CSF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在给药后第 7天出现 ,为给药前值的 4 11% ,其后很快下降。联合给药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在第 9天出现 ,为给药前值的 5 38% ,第 7至第 9天的外周血白细胞数在 5 35 % - 5 38%之间。单独给药组外周血CFU GM最高值在给药后第 5天为给药前值的 937% ,联合给药组在第 9天为 1175 %。结论 :rhG CSF对外周血干 /祖细胞有明显的动员作用 ,rhSCF +rhG CSF联合动员的效果优于rhG CSF单用
2003年04期 38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强,廖清奎
本研究探讨一氧化氮 (NO)在慢性病贫血 (ACD)发病中的作用及对铁代谢影响的机制 ,为ACD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在建立传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建立AC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NO浓度的改变与贫血及铁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 :ACD组血清NO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显著增高 ,贫血明显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内铁蛋白、骨髓血细胞转铁蛋白受体、骨髓内铁及肝脏顺乌头酸酶活性降低 ,血清铁蛋白及肝脏储铁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用NOS抑制剂后 ,NO和NOS水平降低 ,贫血改善 ,铁代谢指标介于ACD与正常对照组之间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O参与了ACD的发病及ACD时铁代谢的调节 ,为从NO对铁代谢影响角度进一步认识AC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及早降低NO水平 ,有利于阻止贫血的发展 ,为ACD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策略
2003年04期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强,廖清奎
本研究探讨一氧化氮 (NO)在慢性病贫血 (ACD)发病中的作用及对铁代谢影响的机制 ,为ACD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在建立传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建立AC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NO浓度的改变与贫血及铁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 :ACD组血清NO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显著增高 ,贫血明显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内铁蛋白、骨髓血细胞转铁蛋白受体、骨髓内铁及肝脏顺乌头酸酶活性降低 ,血清铁蛋白及肝脏储铁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用NOS抑制剂后 ,NO和NOS水平降低 ,贫血改善 ,铁代谢指标介于ACD与正常对照组之间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O参与了ACD的发病及ACD时铁代谢的调节 ,为从NO对铁代谢影响角度进一步认识AC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及早降低NO水平 ,有利于阻止贫血的发展 ,为ACD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策略
2003年04期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丁培芳,孙汶生,王勤友,刘德春,张雪芹,滕彬,申法奎
为了筛查山东省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A ,HA)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的患者并检出携带者 ,采用长距离DNA扩增 (LD PCR)方法 ,以 0 .6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检测临床上确诊的 5 5例重型H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倒位。电泳出现 11kb带 ,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12kb带 ,示非倒位 ;这两条带同时出现者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携带者。结果表明 :5 5例无亲缘关系的重型HA患者中 ,发现 2 2例患者 (或家系成员 )有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占重型HA患者的 4 0 % ;15个家系中查出基因倒位携带者 5名。结论 :运用LD PCR技术可以准确、简便、快速地检测重型血友病A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2003年04期 390-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丁培芳,孙汶生,王勤友,刘德春,张雪芹,滕彬,申法奎
为了筛查山东省重型血友病A(hemophiliaA ,HA)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的患者并检出携带者 ,采用长距离DNA扩增 (LD PCR)方法 ,以 0 .6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检测临床上确诊的 5 5例重型HA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倒位。电泳出现 11kb带 ,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12kb带 ,示非倒位 ;这两条带同时出现者为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携带者。结果表明 :5 5例无亲缘关系的重型HA患者中 ,发现 2 2例患者 (或家系成员 )有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占重型HA患者的 4 0 % ;15个家系中查出基因倒位携带者 5名。结论 :运用LD PCR技术可以准确、简便、快速地检测重型血友病A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Ⅷ基因倒位。
2003年04期 390-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双顶,佟丽,陈苏红,丁雨,李生斌,王升启
生物芯片技术是基于杂交原理发展而来的 ,是将固相反应的原理和形式应用于大分子识别反应 (核酸杂交、抗原抗体结合或酶促的模板依赖性的连接、延伸等反应 )中 ,以达到对大量的目标分子进行快速、平行的特异识别。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过程中关键部分是基片的表面化学处理和探针末端的不同修饰。为了比较不同末端修饰探针在不同化学处理的载玻片上的杂交信号的强弱 ,本研究根据HLA DRB1 12的序列设计 8种不同类型的探针 ,即 4种 5′末端修饰探针 ,包括末端氨基修饰探针 (N) ,氨基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 (NL) ,硫代探针 (S) ,硫代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 (SL)和 4种 3′末端修饰探针 ,同样包括末端氨基修饰探针 ,氨基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 ,硫代探针 ,硫代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将这 8种探针分别固定在溴化芯片和醛基芯片上 ,与末端标记荧光的不对称的PCR产物进行杂交 ,通过比较杂交结果荧光信号的强弱 ,筛选出探针同活化基片的最佳组合 ,从而达到优化寡核苷酸芯片制备的目的。另外 ,为了进一步比较四聚乙二醇间隔臂对杂交信号的影响 ,设计末端连接不同数目四聚乙二醇的 3′氨基探针。结果显示 ,3′末端修饰探针杂交信号强于 5′末端修饰探针 ,探针在溴化芯片中的杂交信号强度高于在醛基芯片中杂交信
2003年04期 393-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双顶,佟丽,陈苏红,丁雨,李生斌,王升启
生物芯片技术是基于杂交原理发展而来的 ,是将固相反应的原理和形式应用于大分子识别反应 (核酸杂交、抗原抗体结合或酶促的模板依赖性的连接、延伸等反应 )中 ,以达到对大量的目标分子进行快速、平行的特异识别。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过程中关键部分是基片的表面化学处理和探针末端的不同修饰。为了比较不同末端修饰探针在不同化学处理的载玻片上的杂交信号的强弱 ,本研究根据HLA DRB1 12的序列设计 8种不同类型的探针 ,即 4种 5′末端修饰探针 ,包括末端氨基修饰探针 (N) ,氨基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 (NL) ,硫代探针 (S) ,硫代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 (SL)和 4种 3′末端修饰探针 ,同样包括末端氨基修饰探针 ,氨基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 ,硫代探针 ,硫代加四聚乙二醇间隔臂探针。将这 8种探针分别固定在溴化芯片和醛基芯片上 ,与末端标记荧光的不对称的PCR产物进行杂交 ,通过比较杂交结果荧光信号的强弱 ,筛选出探针同活化基片的最佳组合 ,从而达到优化寡核苷酸芯片制备的目的。另外 ,为了进一步比较四聚乙二醇间隔臂对杂交信号的影响 ,设计末端连接不同数目四聚乙二醇的 3′氨基探针。结果显示 ,3′末端修饰探针杂交信号强于 5′末端修饰探针 ,探针在溴化芯片中的杂交信号强度高于在醛基芯片中杂交信
2003年04期 393-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昭璟,徐瑞龙
本研究建立中国健康成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各种免疫标志的参考范围 ,为临床正确诊断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提供基础信息。采用全血溶RBC法和SSC/CD19设门技术以三色流式细胞术对来自 4 1名健康成人EDTA K2 抗凝静脉血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 :外周血B淋巴细胞几乎全部表达CD2 2 ,CD2 0 ,CD6 2L ,CD4 0 ,CD2 4 ,CD79b ,CD79a和FMC 7分子 ,几乎不表达CD11a ,CD80 ,CD10 3,CD10 ,CD4 0L ,CD5 4 ,CD95L ,CD86和CD95分子 ,CD18,CD4 4 ,CD2 3,CD5 ,CD11c和CD4 3的阳性率各不相同 ,78%的B细胞为IgD阳性、κ/λ比例为 1.2 6。结论 :为了对患者的免疫分型资料进行准确判读和对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必须考虑正常B细胞群体中各种标志的表达情况。同时 ,在临床工作中不宜直接套用国外的标准 ,而必须注意中国人和西方人群之间在某些B细胞标志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2003年04期 398-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昭璟,徐瑞龙
本研究建立中国健康成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各种免疫标志的参考范围 ,为临床正确诊断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提供基础信息。采用全血溶RBC法和SSC/CD19设门技术以三色流式细胞术对来自 4 1名健康成人EDTA K2 抗凝静脉血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 :外周血B淋巴细胞几乎全部表达CD2 2 ,CD2 0 ,CD6 2L ,CD4 0 ,CD2 4 ,CD79b ,CD79a和FMC 7分子 ,几乎不表达CD11a ,CD80 ,CD10 3,CD10 ,CD4 0L ,CD5 4 ,CD95L ,CD86和CD95分子 ,CD18,CD4 4 ,CD2 3,CD5 ,CD11c和CD4 3的阳性率各不相同 ,78%的B细胞为IgD阳性、κ/λ比例为 1.2 6。结论 :为了对患者的免疫分型资料进行准确判读和对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必须考虑正常B细胞群体中各种标志的表达情况。同时 ,在临床工作中不宜直接套用国外的标准 ,而必须注意中国人和西方人群之间在某些B细胞标志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
2003年04期 398-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杨永红,李惠芳,朱平
利用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分析 1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CEL)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克隆变化 ,了解与CEL疾病相关的T细胞受体 (TCR) β可变区主要接触抗原的CDR3序列特征。用RT PCR扩增CEL患者的外周血TCRβV 1- 2 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 ,在变性测序胶上电泳 ,形成TCRβV基因指纹图谱 ,切割克隆性增生的电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在 βV13.2家族中的分子量较小处出现一条明显扩增的条带 ,切割此条带并测序证实为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 ,其CDR3的氨基酸序列为 :SFSYEQY ,其中SFSY基序为特异性保守序列 ,其它家族无异常改变。结论 :该CEL患者TCRβV13.2家族中出现了单克隆性增殖的T淋巴细胞群 ,可能是针对CEL恶性肿瘤细胞反应性增生的T细胞克隆。
2003年04期 405-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永红,李惠芳,朱平
利用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分析 1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CEL)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克隆变化 ,了解与CEL疾病相关的T细胞受体 (TCR) β可变区主要接触抗原的CDR3序列特征。用RT PCR扩增CEL患者的外周血TCRβV 1- 2 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 ,在变性测序胶上电泳 ,形成TCRβV基因指纹图谱 ,切割克隆性增生的电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 :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在 βV13.2家族中的分子量较小处出现一条明显扩增的条带 ,切割此条带并测序证实为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 ,其CDR3的氨基酸序列为 :SFSYEQY ,其中SFSY基序为特异性保守序列 ,其它家族无异常改变。结论 :该CEL患者TCRβV13.2家族中出现了单克隆性增殖的T淋巴细胞群 ,可能是针对CEL恶性肿瘤细胞反应性增生的T细胞克隆。
2003年04期 405-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曹孟德,Alessandra Sanna,肖保国
为了了解树突状细胞 (DC)成熟状态对Glatirameracetate(GA)特异的T细胞分化的影响 ,在体外条件下 ,分析了从多发性硬化症 (MS)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成熟与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来自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的GA特异的T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 ,体外条件下 ,从MS病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易于诱导GA抗原特异的T细胞系 (TCL) ;5 μg/ml的脂多糖 (LPS)在 2 4小时内可有效诱导DC的成熟。同未成熟的DC相比 ,成熟的DC更能有效地刺激GA抗原特异的TCL的增殖 ;GA抗原特异的TCL产生高水平的IL 2 ,IL 4 ,IFN γ ,IL 10及低水平的IL 6 ;成熟DC能促进GA抗原特异的TCL的IL 6和IL 10的分泌 ,但下调IL 2 ,IL 4及IFN γ的产生。结论 :DC的成熟状态调控TCL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
2003年04期 409-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孟德,Alessandra Sanna,肖保国
为了了解树突状细胞 (DC)成熟状态对Glatirameracetate(GA)特异的T细胞分化的影响 ,在体外条件下 ,分析了从多发性硬化症 (MS)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的成熟与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来自多发性硬化症病人的GA特异的T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 ,体外条件下 ,从MS病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易于诱导GA抗原特异的T细胞系 (TCL) ;5 μg/ml的脂多糖 (LPS)在 2 4小时内可有效诱导DC的成熟。同未成熟的DC相比 ,成熟的DC更能有效地刺激GA抗原特异的TCL的增殖 ;GA抗原特异的TCL产生高水平的IL 2 ,IL 4 ,IFN γ ,IL 10及低水平的IL 6 ;成熟DC能促进GA抗原特异的TCL的IL 6和IL 10的分泌 ,但下调IL 2 ,IL 4及IFN γ的产生。结论 :DC的成熟状态调控TCL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
2003年04期 409-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恒湘,纪树荃,陈惠仁,闫洪敏,刘静,朱玲,薛梅
为研究未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特点 ,对 15例HLA 2 - 3个位点不匹配骨髓移植亲属供者使用G CSF 3- 4 μg/ (kg·d) ,连续 7天后采髓。预处理方案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和全身照射。应用环孢菌素A和氨甲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霉酚酸酯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观察血像、骨髓像、行染色体分析及HLA位点鉴定。移植后分别于 3,6和 12个月及 2年追踪鉴定植入状态。结果发现 ,15例患者全部移植物植入 ,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的时间分别为 18(13- 2 3)天及 2 2 (16- 32 )天。骨髓像显示各系造血均恢复。 7例应用染色体检查 ,8例应用HLA位点 ,4例应用血型 ,1例应用DNA指纹检测 ,植入鉴定结果除 1例复发患者于移植后 2个月骨髓复发植入鉴定为供、受者嵌合外 ,其他患者均呈持续全部稳定植入。移植后发生I度急性GVHD 8例 ,II-IV度GVHD 5例 ,可评价的慢性GVHD共 8例。结论 :供者应用G CSF后采髓 ,加大预处理剂量 ,联合应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HLA单倍体的骨髓移植 ,可跨越人类HLA多样性屏障。
2003年04期 416-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恒湘,纪树荃,陈惠仁,闫洪敏,刘静,朱玲,薛梅
为研究未去除T细胞的单倍体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特点 ,对 15例HLA 2 - 3个位点不匹配骨髓移植亲属供者使用G CSF 3- 4 μg/ (kg·d) ,连续 7天后采髓。预处理方案采用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环磷酰胺和全身照射。应用环孢菌素A和氨甲喋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霉酚酸酯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观察血像、骨髓像、行染色体分析及HLA位点鉴定。移植后分别于 3,6和 12个月及 2年追踪鉴定植入状态。结果发现 ,15例患者全部移植物植入 ,移植后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和血小板 >2 0× 10 9/L的时间分别为 18(13- 2 3)天及 2 2 (16- 32 )天。骨髓像显示各系造血均恢复。 7例应用染色体检查 ,8例应用HLA位点 ,4例应用血型 ,1例应用DNA指纹检测 ,植入鉴定结果除 1例复发患者于移植后 2个月骨髓复发植入鉴定为供、受者嵌合外 ,其他患者均呈持续全部稳定植入。移植后发生I度急性GVHD 8例 ,II-IV度GVHD 5例 ,可评价的慢性GVHD共 8例。结论 :供者应用G CSF后采髓 ,加大预处理剂量 ,联合应用作用机理不同的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HLA单倍体的骨髓移植 ,可跨越人类HLA多样性屏障。
2003年04期 416-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新,张毅,孙万军,侯春梅,张明伟,吴英,毛宁,艾辉胜
为探讨环孢菌素A(CSA)联合霉酚酸酯 (MMF)方案对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 2 )半相合非清髓性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预防作用 ,建立了H 2半相合小鼠 (供鼠为C5 7BL/6J,受鼠为C5 7BL/6J×BALB/C杂交F1代小鼠 )的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模型。采用CSA +MMF或CSA +MTX作为aGVHD预防方案 ,观察 5 0天 ,记录受鼠发生aGVHD情况。结果显示 ,未做aGVHD预防的小鼠在移植后 2 2 - 2 5天出现典型的aGVHD症状 ,aGVHD发生率为 75 % (15 /2 0 ) ,致死率为 10 0 % (15 /15 )。接受aGVHD预防的小鼠 ,aGVHD症状和病理表现均明显减轻 ,CSA +MTX方案组aGVHD发生率为 4 0 % (8/2 0 ) ,致死率为 6 2 .5 % (5 /8) ,CSA +MMF方案组aGVHD发生率为 30 % (6 /2 0 ) ,致死率为 5 0 % (3/6 ) ,均显著低于未预防组 (P <0 .0 5 ) ,但两预防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SA +MTX预防方案能有效降低H 2半相合非清髓性骨髓移植小鼠aGVHD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而CSA +MMF方案能进一步减轻aGVHD的症状及病理损害程度。
2003年04期 420-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新,张毅,孙万军,侯春梅,张明伟,吴英,毛宁,艾辉胜
为探讨环孢菌素A(CSA)联合霉酚酸酯 (MMF)方案对小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 2 )半相合非清髓性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预防作用 ,建立了H 2半相合小鼠 (供鼠为C5 7BL/6J,受鼠为C5 7BL/6J×BALB/C杂交F1代小鼠 )的非清髓性骨髓移植模型。采用CSA +MMF或CSA +MTX作为aGVHD预防方案 ,观察 5 0天 ,记录受鼠发生aGVHD情况。结果显示 ,未做aGVHD预防的小鼠在移植后 2 2 - 2 5天出现典型的aGVHD症状 ,aGVHD发生率为 75 % (15 /2 0 ) ,致死率为 10 0 % (15 /15 )。接受aGVHD预防的小鼠 ,aGVHD症状和病理表现均明显减轻 ,CSA +MTX方案组aGVHD发生率为 4 0 % (8/2 0 ) ,致死率为 6 2 .5 % (5 /8) ,CSA +MMF方案组aGVHD发生率为 30 % (6 /2 0 ) ,致死率为 5 0 % (3/6 ) ,均显著低于未预防组 (P <0 .0 5 ) ,但两预防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SA +MTX预防方案能有效降低H 2半相合非清髓性骨髓移植小鼠aGVHD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而CSA +MMF方案能进一步减轻aGVHD的症状及病理损害程度。
2003年04期 420-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焱,廖灿,汤雪薇,谢杏梅,黄以宁,吴洁莹,杨昕
对广州脐血库 1998年以来保存的 30 0 0份脐血和 10 6 0名患者进行回溯分析 ,分析患者在脐血库中搜寻非亲缘脐血的HLA匹配结果 ,以探讨患者找到适于移植的非亲缘脐血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6 /6HLA全相合的患者有 119人 (11.2 3% ) ,4 /6以上相合的患者高达 992人 (93.5 8% )。其中 ,分别有 6 1.2 9% ,89.79%的患者可以找到总有核细胞 (TNC)剂量≥ 3.7× 10 7/kg ,≥ 2 .0× 10 7/kg的 4 /6以上HLA相合脐血 ,相应的体重最高者分别为 79kg和 175kg。结论 :脐血库容量在 30 0 0份以上就可以有HLA 93%的匹配率。由于不同体重对脐血TNC数量要求更高 ,广州脐血库能够满足 30 % - 80 %成人患者的需要。在为患者寻找造血干细胞移植非亲缘供者时 ,无论成人或儿童患者 ,在寻找骨髓供者的同时 ,都有必要寻找适宜的脐血供者。
2003年04期 424-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焱,廖灿,汤雪薇,谢杏梅,黄以宁,吴洁莹,杨昕
对广州脐血库 1998年以来保存的 30 0 0份脐血和 10 6 0名患者进行回溯分析 ,分析患者在脐血库中搜寻非亲缘脐血的HLA匹配结果 ,以探讨患者找到适于移植的非亲缘脐血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6 /6HLA全相合的患者有 119人 (11.2 3% ) ,4 /6以上相合的患者高达 992人 (93.5 8% )。其中 ,分别有 6 1.2 9% ,89.79%的患者可以找到总有核细胞 (TNC)剂量≥ 3.7× 10 7/kg ,≥ 2 .0× 10 7/kg的 4 /6以上HLA相合脐血 ,相应的体重最高者分别为 79kg和 175kg。结论 :脐血库容量在 30 0 0份以上就可以有HLA 93%的匹配率。由于不同体重对脐血TNC数量要求更高 ,广州脐血库能够满足 30 % - 80 %成人患者的需要。在为患者寻找造血干细胞移植非亲缘供者时 ,无论成人或儿童患者 ,在寻找骨髓供者的同时 ,都有必要寻找适宜的脐血供者。
2003年04期 424-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赖毅妍,谭获,叶絮,周旭红,冯莹,曾林娟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低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o)的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特征及其诊断意义。用瑞氏 姬姆萨混合染色法及组织化学试剂对骨髓涂片进行染色分类 ,并采用流式细胞术作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 ,2例患者均符合AML Mo分类诊断标准 ,髓过氧化物酶 (POX)染色阳性率均为阴性 ,糖原 (PAS)染色均为细颗粒阳性 ,髓系单抗CD33、CD13阳性 ,T淋巴系单抗CD2、CD3阴性 ,B淋巴系单抗CD10、CD19、CD2 2阴性。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 ,组织化学及免疫分型是诊断AML Mo的主要依据 ,采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同时染色血细胞及进行多参数分析 ,有利于检测多种抗原在单个细胞上的表达 ,使AML Mo的诊断更加准确。
2003年04期 429-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毅妍,谭获,叶絮,周旭红,冯莹,曾林娟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低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o)的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学特征及其诊断意义。用瑞氏 姬姆萨混合染色法及组织化学试剂对骨髓涂片进行染色分类 ,并采用流式细胞术作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 ,2例患者均符合AML Mo分类诊断标准 ,髓过氧化物酶 (POX)染色阳性率均为阴性 ,糖原 (PAS)染色均为细颗粒阳性 ,髓系单抗CD33、CD13阳性 ,T淋巴系单抗CD2、CD3阴性 ,B淋巴系单抗CD10、CD19、CD2 2阴性。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学 ,组织化学及免疫分型是诊断AML Mo的主要依据 ,采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同时染色血细胞及进行多参数分析 ,有利于检测多种抗原在单个细胞上的表达 ,使AML Mo的诊断更加准确。
2003年04期 429-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辜少玲,廖灿,吴韶清,陈劲松,许遵鹏,刘斌
为了探讨非亲缘脐血移植中CD34+ CD38+ 细胞回输量对造血重建的影响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34+ CD38+ 细胞数 ,并对 2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体重、中性粒细胞 (ANC)和血小板 (Plt)恢复时间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2 0例接受的CD34+ CD38+ 细胞输入量为 (9.85 - 32 5 .71)× 10 4/kg ,其ANC恢复 >5× 10 8/L的中位时间为 18 5 (11- 32 )天。在 19例患者中Plt恢复 >2× 10 10 /L的中位时间为 4 5 (12 - 118)天。CD34+ CD38+ 细胞输入量与ANC和Plt恢复时间存在相关 ,r值分别为 - 0 .5 77(P <0 .0 1)和 - 0 .5 0 3(P <0 0 5 )。结论 :CD34+ CD38+细胞含量与造血恢复时间相关 ,足量输入CD34+ CD38+ 细胞可能使植入提前
2003年04期 43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辜少玲,廖灿,吴韶清,陈劲松,许遵鹏,刘斌
为了探讨非亲缘脐血移植中CD34+ CD38+ 细胞回输量对造血重建的影响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34+ CD38+ 细胞数 ,并对 2 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体重、中性粒细胞 (ANC)和血小板 (Plt)恢复时间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2 0例接受的CD34+ CD38+ 细胞输入量为 (9.85 - 32 5 .71)× 10 4/kg ,其ANC恢复 >5× 10 8/L的中位时间为 18 5 (11- 32 )天。在 19例患者中Plt恢复 >2× 10 10 /L的中位时间为 4 5 (12 - 118)天。CD34+ CD38+ 细胞输入量与ANC和Plt恢复时间存在相关 ,r值分别为 - 0 .5 77(P <0 .0 1)和 - 0 .5 0 3(P <0 0 5 )。结论 :CD34+ CD38+细胞含量与造血恢复时间相关 ,足量输入CD34+ CD38+ 细胞可能使植入提前
2003年04期 43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克复
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的“功能丰余性”(“functionalredundancy”)一词在国外文献中已作为关键词出现 ,国内文献则尚少见 ,更无统一和规范的译名。笔者认为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功能丰余性”和“遗传丰余性”(geneticredundancy)是生物进化、生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应该深入研究。笔者在此就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以及转录因子功能丰余性与读者探讨。
2003年04期 43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吴克复
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的“功能丰余性”(“functionalredundancy”)一词在国外文献中已作为关键词出现 ,国内文献则尚少见 ,更无统一和规范的译名。笔者认为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功能丰余性”和“遗传丰余性”(geneticredundancy)是生物进化、生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应该深入研究。笔者在此就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以及转录因子功能丰余性与读者探讨。
2003年04期 43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康颖,尹松梅
CD4 7又叫整合素相关蛋白 (IAP) ,是一个 5 0kD的膜糖蛋白 ,表达广泛。本文综述了CD4 7作为整合素相关分子 ,调节一系列依赖整合素的细胞功能 ;CD4 7与血小板反应蛋白 (TSP)结合 ,调节细胞粘附、移动、激活和血小板聚集 ;CD4 7是人抑制性受体信号调节蛋白 (SIRP)的胞外配体 ,引发负性调节信号 ;CD4 7是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因子 ,活化T细胞凋亡过程 ,诱导T细胞无反应性 ,加强TCR信号传导的效率 ;CD4 7是Rh抗原复合体组成成分之一 ;CD4 7参与基质支持的红细胞生成。本文还讨论了CD4 7作为红细胞自身标志 ,在溶血中发挥作用 ,这将为临床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2003年04期 437-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康颖,尹松梅
CD4 7又叫整合素相关蛋白 (IAP) ,是一个 5 0kD的膜糖蛋白 ,表达广泛。本文综述了CD4 7作为整合素相关分子 ,调节一系列依赖整合素的细胞功能 ;CD4 7与血小板反应蛋白 (TSP)结合 ,调节细胞粘附、移动、激活和血小板聚集 ;CD4 7是人抑制性受体信号调节蛋白 (SIRP)的胞外配体 ,引发负性调节信号 ;CD4 7是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因子 ,活化T细胞凋亡过程 ,诱导T细胞无反应性 ,加强TCR信号传导的效率 ;CD4 7是Rh抗原复合体组成成分之一 ;CD4 7参与基质支持的红细胞生成。本文还讨论了CD4 7作为红细胞自身标志 ,在溶血中发挥作用 ,这将为临床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2003年04期 437-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745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